?

打開經典的一種方法

2024-01-17 12:59鮑國華
文學自由談 2023年5期
關鍵詞:箋注阿Q魯迅

□鮑國華

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問世百年來,已成為舉世公認的文學經典。然而與其同時代的作品,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卡夫卡的《城堡》、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及同樣出于魯迅之手的《故事新編》等更為文化精英所關注的名著相比,《阿Q正傳》的受眾除作家、學者等專業群體外,還包括數量遠超前者的普通讀者。這使其作為一部文學經典的確立與傳播過程,呈現出較為獨特的面貌。一方面,作家、學者基于不同的知識結構和審美趣味,不斷對作品做出詮釋,力圖挑戰陳言,提出新見,彰顯自家的智慧和修養。形形色色的理論與學說各擅勝場,使《阿Q正傳》的研究史,成為一部百年中國思想和文藝觀念的流變史。另一方面,普通讀者對《阿Q正傳》經典性的認知,未必建立在對小說文本的閱讀之上。相當數量的普通讀者并未接觸小說原作,而是通過其他文藝形式,如戲劇和影視的改編版本,了解阿Q及其命運。更有讀者甚至連戲劇和影視的改編版本都不曾涉獵,而是通過他人對小說情節和人物的講述(有可能依據原作,也有可能依據戲劇和影視的改編版本,還有可能是依據他人的講述而進行轉述)來獲取對于這部經典作品的“閱讀”印象和記憶。

阿Q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閏土、祥林嫂,以及假洋鬼子、丁舉人等經典人物形象,早已突破了文學文本的界限,植入普通讀者的日常語匯之中,或用來指代他人,表達善意的戲謔,或借以自指,承載無奈的自嘲,獲得了超越小說原作的獨立的存在價值。漢語世界里能夠產生這一文化效應的作家,除魯迅外,大約只有金庸了。由此可見,在《阿Q正傳》成為永恒的經典作品和阿Q形象成為永恒的經典人物的過程中,來自精英的、專家的和民間的、大眾的立場和聲音——或者借用文化人類學的術語,來自“大傳統”和“小傳統”的立場和聲音,同樣起到至為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后者,使《阿Q正傳》和阿Q形象進入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記憶之中,獲得了超越單一文學史標準的永恒的經典價值。

綜上可知,面向普通讀者的對《阿Q正傳》的普及性研究成果,在小說經典化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絲毫不亞于、甚至可能高于以專業人士為閱讀對象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后者標志著作品闡釋的深度,前者則決定了作品傳播的廣度,可以為普通讀者提供進入經典的有效路徑,從而吸引更多讀者從原作而不是改編或他人講述的版本入手,了解小說的思想和文化內涵。這樣看來,魯迅研究的資深學者黃喬生先生的新著《〈阿Q正傳〉箋注》(商務印書館2022年1月版)的出版,作為一項普及性學術成果,為打開這部經典作品探索了新的方法,進一步拓展了《阿Q正傳》的傳播空間。

在《〈阿Q正傳〉箋注》問世之前,1958至2005年間出版的不同版本的《魯迅全集》(包括“文革”期間刊行的“征求意見本”《吶喊》),對小說均有不同程度的注釋,且多側重于知識的解析。新加坡著名學者鄭子瑜先生則以注解古籍的方式,編撰《〈阿Q正傳〉鄭箋》,在史料與闡釋上均有所創獲,體現出扎實穩健的學風。與鄭箋相比,同為“大家小書”的《〈阿Q正傳〉箋注》在史料的搜集上也頗為用力,不僅對小說涉及的眾多詞語、典故、風俗、器物等加以考釋,還大量引述前人對《阿Q正傳》的重要論斷,用以闡釋小說,并對這些闡釋進行評價與辨析,呈現出解讀小說的多重路徑。

與前人的成果相比,《〈阿Q正傳〉箋注》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首先是“以魯注魯”。正如黃喬生先生所言:“箋注的首要目的是回到魯迅的本意?!薄丁窗正傳〉箋注》在注釋中大量引用魯迅作品的原文,其中除與《阿Q正傳》相關的文本,如小說《風波》,雜文《忽然想到》《〈阿Q正傳〉的成因》《答〈戲〉周刊編者信》,以及與小說的日文譯者山上正義(林守仁)的通信外,凡涉及小說中的文本細節以及一些思想和文化問題,均引用魯迅的作品加以闡釋與印證,使被引用的作品成為《阿Q正傳》的副文本,與后者共同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文本系統,彼此間呈現互文性的關聯。魯迅以《阿Q正傳》承載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國民性問題的思考,這一思考并沒有因為小說的完成而終止,而是在其日后的寫作中反復出現,逐漸深入??梢?,魯迅對國民性問題的思考,貫穿于從《阿Q正傳》問世前后幾十年的文學實踐之中,借助以這篇小說為中心的、涉及數十篇不同作品的文本系統,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闡釋阿Q形象及其思想文化內涵。因此,箋注《阿Q正傳》,以魯迅的相關作品為副文本,必不可少。

其次是兼及古今。黃喬生先生在《箋注者后記》中說:“我開始做箋注時,有一個想法,就是把讀者設想成外國人?!睋?,《〈阿Q正傳〉箋注》不僅介紹背景知識和解釋各類名物,還對小說的幾種外文譯本的得失加以評判。不過在箋注過程中,黃喬生先生也意識到“箋注終歸主要是寫給中國讀者的”。外國讀者與《阿Q正傳》可能存在文化空間的阻隔,而今天的中國讀者,由于時間的落差,對百年前小說的理解未必具有文化優勢。因此,《阿Q正傳》中涉及的古典,如引用古文、歷史掌故、鄉風民俗等,自然有注釋的必要,而在小說創作過程中產生的若干今典,隨著時間的流逝,其本來面目也日漸模糊,有些甚至較之古典更為生僻,也須通過箋注解疑。如對小說第三章《續優勝記略》中阿Q撫摩小尼姑頭皮一句的注釋:

摩:原作紹興方言“攎”。攎,音lù。據《越諺》:“不視而輕手撫摩曰攎,暗索曰摸?!?/p>

后文引用章廷謙《當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的時候》中回憶魯迅在創作過程中對“攎”與“摸”的權衡取舍,最終使用“摩”。這則注釋,還原了魯迅在小說創作過程中,如唐人作詩的“推敲”一般,反復錘煉字句的重要細節,體現出小說家的藝術匠心。此類注釋不乏其例,茲不一一舉證?!丁窗正傳〉箋注》對這類今典的注釋堪稱一大特色。

再次是圖文互釋。在《阿Q正傳》經典化的過程中,中外美術家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書籍的封面、插圖,以及獨立的繪畫作品,都成為《阿Q正傳》文本序列中的獨特環節,在小說的傳播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意義不限于與小說文本之間的互文性和衍生性,也能從中體察民族背景、時代風潮、文化立場和審美趣味各異的美術家對《阿Q正傳》的不同理解與闡釋。如果能夠依照魯迅編選的《死魂靈一百圖》,編纂一部《阿Q圖史》,其文學史、美術史和傳播史價值,均會極為可觀?!丁窗正傳〉箋注》在注釋小說文本之余,對瞿秋白、蔣兆和、劉建庵、郭士奇、劉峴、聞青、陳鐵耕、豐子愷,以及蘇聯人科岡、克拉甫謙珂等以小說為藍本創作的各類美術作品,連同小說英、法文譯本的封面,也做出了評價和闡釋。特別是對依據小說中的同一情節、場景創作的不同美術作品的比較研究,其辨析優劣、判斷得失,公允而恰切。如對小說第五章《生計問題》中的“龍虎斗”,《〈阿Q正傳〉箋注》比較了豐子愷和劉建庵的同題材繪畫,指出:前者作為浙江人,更熟悉當地風物,因此在背景墻上用“鴻禧”而不是“?!弊?。對美術作品的關注,使《〈阿Q正傳〉箋注》由圖文互現,進而實現了圖文互釋,從而在《阿Q正傳》的小說文本解讀之外,開辟了另一重審美視角和闡釋空間。

最后是專為小說作注。較之其他有關《阿Q正傳》的箋注本,黃喬生的《〈阿Q正傳〉箋注》更貼近小說文本,也更有專為小說作注的意味?!栋正傳》諷刺性至為突出,每借助戲仿,語多調侃揶揄,雖謔而不虐,卻屢遭詬病,為成仿吾、夏志清等批評家不喜?!丁窗正傳〉箋注》于解詞釋義之外,更注重對小說的思想文化內涵的申說,表達方式也努力與小說的幽默風格相契合。第一章《序》有注云:“(傳記文章)還有很多失敗的或不很成功的,不勝枚舉;也有正在嘗試而尚難預料能否成功的,如想寫《魯迅傳》的我等?!蓖徽逻€有注云:“魯迅也可能有借為人立傳而不朽的想法,但阿Q怎么能算大人物?他之所以‘往回想’,是因為擔心自己寫小人物文章意思不大,沒人愿看,傳不下去——現在看來,是多慮了。一百年后,不但仍有人讀,而且還有人奉為經典詳加箋注?!弊⑨屩羞€包含對小說敘述細節的深入解讀。第五章《生計問題》注云:“小D雖還小,卻已相當乖覺,懂得向阿Q示弱?!钡诹隆稄闹信d到末路》注云:“貪婪之心,人皆有之,未莊女人如此,男人亦然,下等人如此,上等人亦然?!边@些注釋,可以說是為《阿Q正傳》量身打造的。

整體觀之,《〈阿Q正傳〉箋注》在史料與闡釋上均呈現出嚴謹性和開放性,不強調闡釋的終結,不尋求唯一的彼岸。這不僅有助于《阿Q正傳》的普及,還為經典作品的傳播探索了新的方法。

猜你喜歡
箋注阿Q魯迅
《四庫全書總目》五峰集 斐然集箋證
魯迅,好可愛一爹
阿Q和老A
詩史、索隱與晚明記憶
《曝書亭集詞注》箋注內容探析
魯迅《自嘲》句
沈鵬《讀魯迅〈阿Q正傳〉(四首選二)》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論描寫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傳》的意義
阿Q“國民劣根性”的誤植與誤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