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場文化視域下的地下商業空間設計評價研究
——以武林廣場為例

2024-01-17 02:29張碧云徐藝綾陳依睿
關鍵詞:商業空間武林文脈

張碧云,徐藝綾,陳依睿

(浙江工業大學 設計與建筑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廣場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著城市特有的時代風韻,積淀著居民的情感和記憶,保持了歷史的傳承關系[1]。由此地下空間開發和利用為城市商業區復興帶來新的機會,同時也為城市公共環境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經濟支持,是充分利用土地的重要措施[2]。近年來越來越多結合地下商業空間的城市廣場應運而生,隨著用于豐富精神生活消費在人們日常開支中的占比越來越大,大眾精神文化訴求日益增強[3],人們對廣場商業空間,包括文化屬性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以城市設計學、環境行為學為基礎,分析城市區域文化特性以及相關商用空間環境,并借助武林廣場為實證案例,引申出“廣場-商業”空間模式優化策略的空間形式、場所體驗、城市空間三個方面,以期引導開放商用空間在城市文脈塑造與社會文化意識培植上充分發揮效能。

一、研究背景

城市廣場作為現代化城市集中展示城市形象的景觀點,反映著一個城市的建設水平;而市民日常社會生活的“起居室”,表現著一個城市的文明水平,往往成為城市的標志景觀,對于改善市民可感知的環境有明顯效果[4]。作為人類活動而存在的空間,廣場的特色無法離開特定地域文化的表達,廣場文化也必須根植于當地的歷史、地理、文化、風俗,為發揮城市的優長而形成[5]。地下商業空間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日本出現,是一種商業空間模式。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我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構地下商業與空間文化藝術設計相結合的模式,以推動地下商業與文化視域的交匯,地下商業與城市中心廣場廣闊視域的聚合傳播。杭州市城市廣場具有鮮明的公共性與開放性,是人群集散的開闊場所,利用和依據城市廣場的特殊屬性,將其與地下商業空間結合調試,可以在最小程度影響廣場原有空間形態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經濟效益、煥發城市經濟活力。

已有的商業空間績效評價研究,主要分為物質空間要素評價、面向消費者的主觀態度和消費者空間行為三大類型[6]。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時代背景之下,僅關注商業空間的經濟效益是不夠的,還要面對被忽視的城市廣場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的發掘。而滲透文化價值的廣場地下商業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會成為煥發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彰顯地域特色、促進人性化城市生活環境發展的關鍵。

在此背景下,建立一套表征城市文脈的能以多重視角全面、科學地評價商業空間的指標體系顯得極為重要。杭州作為一座以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化進程且地域文化深厚的城市,許多城市中心的歷史空間節點與商業化發展快速碰撞。帶著對經濟效益與歷史文化協調共存的思考,研究通過對杭州武林廣場——一個擁有時代文化烙印的杭州城區中心廣場,進行實地調查、搜集資料,進而探索一套包括城市文化維度的商業空間評價體系,為強調場所文脈、設計人本空間、增強文化自信尋找空間設計方面的切入點并提供理論支撐。

二、“廣場+地下”的商業空間設計評價

(一)基于物質空間績效評價的體系完善

設計評價通常是根據一定重要明確原則,在特定條件下采取一定運作方法和具體手段,進而對具體設計所涉及的發展過程以及結果進行事實判斷和價值認定的活動。

我國當今現有的商業空間績效評價體系,包括商業和空間兩大方面,并且更多的是基于客體視角對空間要素進行細微觀察、歸類、量化、賦值、體系構建、評價的過程。日本著名的建筑學者蘆原義信,給空間下過這樣的定義: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7]。那么,可以認為,研究將必然的會采取理性與感性、資料與體驗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多角度的評價體系——一個包括空間形態分析、空間場所環境感知、地域性文脈評價,以及囊括安全性、美學、材質、人機工程等多方面系列評價的多維系統。

(二)有關評價體系構建的具體內容評述

研究將從物質空間和城市文脈的視角,針對“物質空間-精神文明”兩大維度分別對場所內外部空間形態、空間體驗、城市空間特色文化氛圍營建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評述。以下為具體的評價分析內容(表1)。

表1 評價體系具體內容

1.進行物質空間的評價,又分為地上公共空間部分和地下商業空間兩方面。探究外部空間環境要素及其對城市廣場空間的影響,以蘆原義信針對城市設計所提出的空間—形體分析理論為依據,分析城市廣場公共空間的限定要素數量、類型、尺寸和構成方式等對空間圍合感及空間領域性的影響;從人對空間的視覺和知覺心理的具體感受出發,解析空間圍合要素及其形態對人感知空間和行為活動的影響;從視覺和運動的基本特征出發,研究外部空間中建筑和空間界面的形式、質感及其與人的感知的關系。輔助羅吉爾·特蘭西克的圖底理論,通過圖像與語義表達相結合的方法,直觀呈現廣場在城市中的獨特空間形態。此外,通過對商業空間內部流線及空間現狀的勘探,同時通過問卷發放、訪談等方法,以行為人的視角探究影響室內或半室外空間品質的因子——促成了積極或是消極的空間體驗。

2.基于城市生態文化分析,探究具有地域特性的城市空間景觀及其文脈特征的來源;梳理廣場的文化歷史,尋求方法與手段以延續具有文化特征的場所文脈,確保城市空間的持久活力;同時,探究現有的廣場空間景觀環境的塑造,能否與具體的廣場生態文化相適應,并滿足不同文化群體的基本需要。此外,研究對商業空間營造與廣場的文化模式、文化類型之間的匹配度,并進行充分的挖掘與分析,進而通過對照廣場文化的屬性與商業空間的氛圍,判斷商業綜合體空間能否對城市廣場的文化建設產生促進作用,以增進文化氛圍,提升文化消費潛力。

三、武林廣場與地下商業的實證研究

武林廣場位于杭州中心城區北部,面朝體育場路,背靠浙江省展覽館,是武林商業圈的中心,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擁有極為深厚的歷史與紀念意義。杭州的三個重點商業片區(武林地區、西湖湖濱、河坊街—吳山廣場一帶)中,武林片區以綜合性商業功能為主,商務、商業文化、娛樂居住功能相互結合,在規劃中被定位為杭州的現代文化以及商業購物中心。場地周邊的新建高樓林立,聚集的大型商場主要有杭州大廈、銀泰百貨、國大GDA廣場,且有更多商業綜合體正在建設,武林廣場正逐步成為杭州繁華地段最具有代表性的花園式中心廣場。

2008—2016 年,武林廣場依次經歷慢行系統改造、綠化調整等改建工程,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下挖,形成了開放式的杭州大廈地下中央商城,隨后又與地鐵站聯通,至此“廣場-地下”相結合的開放型商業空間模式正式形成。然而,隨著漫長的施工與杭州的擴張,武林片區逐漸去中心化發展,廣場原有功能也隨之削弱。研究將站在廣場文化視角下,依照上述商業空間評價體系,以武林廣場及其地下商業空間為例,進行實證研究。

(一)外部空間的分析

1.廣場空間要素

武林廣場場地開闊,占地面積49 713 m2,其中綠地20 000 m2。廣場的圖底關系在經歷改造之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白色部分為廣場路面,灰色部分為綠地。廣場保留了直徑為36 m 的五瓣梅花狀泉池,中心為跳舞的三少女塑像。廣場原先為中軸對稱布局,具有較強的紀念性,有東南西北四個主要入口。入口開向東、南、西面的馬路,較為顯眼。廣場上的主要道路有四條,直通中心標志性泉池,道路筆直且尺度較寬,在縱向與橫向分別形成軸線,具有極強的中心性與秩序感。綠化帶中植物類型豐富,具有遮擋、劃分、聯結、導向的作用:大片草坪上的小片樹木就能起到劃分空間、遮擋視線的作用,使得空間序列隨著人的行走逐步展開,點綴空曠的廣場綠化,吸引人們向更深層進發;而大片草坪中孤植的樹木憑借其獨特的造型,吸引人們逐漸向它靠近,起到導向的作用。綠地內部小徑較少,休息設施不足,但設有可進入性綠地滿足人們親近自然、休息娛樂的需要。廣場外圍界面通透,可視性較強,草坪與中央道路使外部空間具有較強的容納人群的能力與彈性。經過更新后的廣場去掉了東西兩條道路,轉而強調南北縱向的軸線秩序,花形水池的中心性減弱。但是同時道路層級更為豐富,內部的景觀空間更耐人尋味,增加許多小徑,通向水池。原先公園四個方向的人行主入口減為南北各一個,東西界面由于設出庫入口而封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性。由于外側種植密集的樹叢、花卉,南面的小徑入口較為隱蔽,引導性較弱,容易與后勤出入口混淆。原廣場部分由于地下商業街中庭的存在,地面部分受到庭院隔斷,面積減少。此外改后的綠地基本為不可進入性的綠地,人們與自然的距離被拉開了。相比之下,改造后的武林廣場及其地下部分成了內向的“花園”而削弱了廣場的外部可視性與空間可用性(圖1)。

圖1 武林廣場改造前后的布局

2.行人視角下天際線分析

城市天際線作為天地的交界線,多是由城市中的高層建筑物輪廓所構成的局部景觀。將視點置于武林廣場上,對周邊建筑物——科協大樓、文化會堂、杭州大廈、國大城市廣場等進行視覺秩序分析,可以得到特征明顯且極具辨識度的天際輪廓線。而地下商業空間通過下挖露天庭院的方式與地面廣場相連,形成開放型地下公共空間,在視覺景觀營建上與周邊的城市建筑物緊密結合,并使得身處其中的行人在視域上方形成獨有的天際線視角:消費者行走在景觀中庭的輪廓線與廣場周圍塔樓的輪廓線組合成新的建筑輪廓(圖2)。這樣做法雖然豐富了視覺層次,但是使視角受限,地上植物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遮蔽和視覺干擾,減弱了天際線的辨識度。

圖2 地下商城庭院行人視角的天際線視野

(二)內部空間分析

1.主要節點空間:商場庭院內的空間要素

商業空間內部大多含有主題性空間節點,往往作為主要交通空間,在垂直方向聯系各層與地面,其中的空間要素對于營建場所氛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武林廣場地下商城中,設有八個露天庭院特色空間,對各個庭院的環境要素進行羅列與整理(表2),可以發現各個庭院中包含較多重復性元素:如樓梯、自動扶梯、觀光電梯、立面線條、圓柱、香樟樹等,相似度極高。各個中庭均含有近似的垂直交通設施等空間要素,加強了庭院空間的刻板心理印象,容易使消費者在游覽的過程中失去方向感。雖然地下商城周邊較有辨識度的城市天際線,但是高于平均視點,受眾一般很難察覺。大部分中庭均為方形狀,最有辨識度的是五號庭院,它包括了曲線型立面與設有紅頂棚卡座的室外長街,使得庭院更具生機與視覺差異性。

表2 八個庭院空間要素

2.功能與流線:商業空間原本的定位

一是對立體商業街的功能與流線進行梳理,從空間用途和功能的角度分析地下商業空間的業態分布、人流來向、空間序列,結合商業空間原本的定位,可以探究建筑空間是否被充分利用且發揮了最大效用。從平面布局來看,商業空間主體主要分為兩部分——被庭院包圍的中心區域、庭院外側的環形區域(圖3)。中心區域業態以電子和服飾為主,并未完全入駐。相較于北側與中心商業片區,靠近東北角地鐵出站口以餐飲業為主的片區人流量相對較大,并通過與地鐵商業美食街的鏈接營造空間過渡的環境氛圍。二是人流走向主要有三種:通過地鐵站或過街通道從B2層的兩個入口處進入(圖4)、從地面廣場通過庭院樓電梯游覽至地下、通過地下停車庫進入商城。其中來自地鐵站的和地下通道的人流占比最大,這使得原本沒有明確行進順序的漫游型開放商業街有了明確的主要入口與空間行進順序。由于平面空間布置依舊是以均質布置的環形庭院為主導,所以缺乏明確的空間導向、入口標志性指示等。這導致龐大的通過性客流缺少引導與組織,客流與空間序列匹配度較低,造成空間資源的浪費??臻g與動線設計的不匹配、不合理或成為商業空間冷落的重要原因。

圖3 各層業態分布

圖4 地下人流來向

(三)地下商業空間品質的影響因子

按照地下空間環境心理影響七大因素:環境舒適度因子、地圖標識因子、空間方向識別因子、公共設施因子、人工環境因子、標志牌設置因子、環境多樣性因子[8],根據商城空間特性,設置針對武林廣場地下商業的七類空間體驗影響因子,通過實地調研、意向問卷與訪談方式綜合探究影響武林廣場地下商業空間體驗不利因素(表3),并作為空間優化策略的切入點。其中56.82%的選項將影響空間品質的原因歸結于“空間方位感與辨識度的缺失”,另有40.91%的選項集中于“地圖標志不清導致店鋪尋覓難”,36.36%集中于“環境不夠舒適,受戶外影響大”。由此可見,與方位相關的辨識度、地圖標志以及環境舒適度對于被訪者來說最為敏感,是武林廣場地下商業空間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實踐與理論研究均表明:空間方位感的營造是形成良好地下商業心理環境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壞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安全感和舒適感的形成,方位感的形成主要受空間環境特性的影響,不同空間平面模式對方位形成的提示度各不相同,在不同平面形式(線狀、定向輻射狀、環線放射狀、網點組合狀等)中,杭州大廈中央商城的地下空間模式介于環線放射狀與網點組合狀之間,提示度較弱,容易使人混淆[9]。

表3 影響“廣場+地下”商業空間品質因子的重要程度

(四)文化的契合

1.武林廣場的文化意義

一是歷史意義。武林門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五代吳越國時期的北關門,至宋時北關門移至現今武林門所在地,明朝改名為武林門。1978 年浙江展覽賓館成立改名為武林廣場,武林廣場落成至今見證了城市的發展和社會變遷。其中20 世紀80 年代改建被評為杭州解放40 年城市建設十大成就之一,至今在經濟文化建設中仍發揮著積極作用。二是紀念意義。武林廣場最初由政治集會需要而建設,為“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配套設施,作為紀念性建筑物的配套廣場,整體布局中軸對稱,中央是筆直大道極為壯觀,用于舉辦城市重要的集會和活動,是市民聚集、慶典的空間。三是社會意義。武林廣場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運動健身的公共空間,促進市民停交談、休憩等交往活動。武林廣場舉行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 周年“紅旗頌”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 周年大型廣場交響音樂會,并多次舉辦大型文化、商業、公益展會,通過各種規模、形式的廣場文化活動開展,滿足群眾對文化消費的需求。

2.商業空間的文化氛圍

武林廣場地下商城以年輕潮流、創意生活為定位,在空間形式上以引入一層自然環境形成樹蔭庭院為特點,形成了較大面積的公共空間,對市民自發文藝活動或者商家組織文娛消費活動是有益的。就地下商業空間要素、室內裝修、業態類型上存在辨識度不高、多區同質性的問題,缺乏與城市文脈的關聯和廣場文化氛圍的延續。由于武林廣場地下商業空間缺乏具體的形象面,原本商業建筑通過形體、材質外觀對文脈進行呼應的辦法難以進行,空間文化場景的打造需從內部節點空間、庭院空間環境、公共設施、裝飾材料上切入。此外,相比較周圍綜合體商城,武林廣場地下商業空間體量小,吸引聚集人群能力較薄弱。同類綜合體商城聚集形成的對比與競爭使中央商城定位不再特殊,如何利用所處的特殊區位進行在地化的文化內涵探索設計,成為武林廣場地下商業空間優化的重要方面。

四、“廣場+地下”的商業空間評價設計創新

隨著“廣場+地下”商業模式的在全國各地的推廣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地下商業空間的營造需要與時俱進,根據上述多個方面的分析,該類模式優化設計切入點如下:

(一)保障廣場特色,保障文脈聯系

城市廣場作為城市的“會客廳”,是地下商業空間生成的搖籃,必須保證其公共性,保證具有吸引人流、增添人氣、促進交往與消費的作用。下沉式的商業空間結合城市廣場時,需要考慮城市廣場匯聚人流的屬性,以及人與廣場的空間關系,商業空間應同廣場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同時,整合廣場及周圍環境的各元素、各組成部分,使之相互關聯,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并滿足歷時性、共時性的文脈貫通,地域性、民族性與國際性的互融共生等新時代的要求[10]。地下商業在兼顧經濟效益的同時,呼應廣場文化與地區文脈。地下商業應延續地上空間要素,甚至部分職能,為城市保留部分“彈性空間”;同時注重形象界面和主題空間的打造,將建筑特色與人文體驗相融合。注重城市局部區域的歷史與文化,加強地下商業空間與城市印象的關系,使消費者個人情感與商業空間形成共鳴,如通過運用借景、造景手法,或運用與地面空間相似的景觀要素,將原本獨立的地面、地下空間進行整合,提高空間環境品質,實現地面、地下空間景觀環境一體化[11]。

(二)強化空間秩序,提升識別度

空間節點如庭院、過廳等可結合不同功能,打造一定的秩序。地下商業內部空間環境應整體協調,通過各節點空間設置不同主題等方式,減少空間的重復性、均質性,增強空間的可印象性與辨識度??梢酝ㄟ^控制視覺軸線,增強空間韻律,使之具有深度感、方向感,增添趣味性。從心理、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行為人的感受出發,增加地下商業內部空間的方位明確性,設置標識系統。此外,可以利用天際線與周邊環境設置能為消費者所識別、定位的標志性節點。同時提高環境舒適度,在提升通風采光功能的同時注意保溫與隔熱;在空間特色主題塑造過程中,注意打造綠色低碳空間環境。加強地下空間與地鐵、地下通道的結合,結合交通的地下商業需關注人流主要來向。鏈接其他空間類型的入口空間至關重要,應做好人流的引導,并設置鮮明的標識系統,可以結合地鐵商業延續商城的氛圍感,使交通與商業空間得以自然過渡。地鐵出入口處人流量大,應選擇消費及時度高、目的性強的餐飲業態為主體[12]。鄰近流動由于移動成本低、方便快捷而格外值得重視。商業空間設計應當通過合理的功能布局促進鄰近流動,使相鄰空間發揮集聚效應[6]。

(三)增進人群流動性,顯示空間的對應性

地下商業空間的績效與其所處的城市環境密不可分,“廣場+地下”的商業空間作為一類特殊的空間模式,其原有的城市廣場與后加的地下商業的協同性至關重要。城市文化的不可復制性要求商業空間在提供經濟活動的同時,需兼顧社會文化層面的公共效益。因此研究提出從兩個維度建立“廣場+地下”商業模式的績效評價法則:基于行為人空間感受的物質空間環境評價、所處區域文脈歷史對照雙重視角,完善地下商業空間的績效評價體系,從廣場文化的視角分析商業空間的社會文化效益。在應用層面,研究評價了杭州武林廣場及其地下商業空間的空間績效,分析空間的各方利弊,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空間設計和優化辦法。這對于保持濃厚的城市歷史文化傳統,實現經濟、空間、文化的三位一體有著重要意義。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廣場+地下”商業空間模式在全國各地的推廣,地下商業空間的營造仍然需要與時俱進,統籌文化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以推進評價設計的持續優化。

猜你喜歡
商業空間武林文脈
保護“文脈” 吸引“人脈”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文脈
設計的文脈 第一季
設計的文脈 第1季
叮鈴鈴,叮鈴鈴
基于光環境下的新商業空間光氛圍研究——概念書店照明設計
硅基互聯時代文化在商業空間景觀設計中的構建
中國古代商業空間中對于風水學的應用
電子商業影響下社區商業空間發展趨勢及策略分析
我喜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