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理論框架及實現路徑

2024-01-17 12:50張建軍趙啟蘭
中國流通經濟 2024年1期
關鍵詞:農畜產品中蒙農牧業

張建軍,趙啟蘭

(1.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市 100044)

中蒙兩國經濟互補性強,經貿合作潛力巨大,中方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得到蒙方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與蒙古國的“發展之路”戰略高度匹配,為兩國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1]。蒙古國屬于溫帶草原性氣候,草牧場遼闊,具有發展草食畜牧業的自然稟賦,畜牧業是蒙古國的傳統產業和重要支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與中國相關產業及市場之間有著較強的互補關系。農業在蒙古國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較低,從業人口極少,耕地僅占國土面積的0.24%,農業產值約占農牧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1],特別是果蔬等農產品的供給存在較大缺口,難以滿足本國需求。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口基數龐大,市場需求旺盛,面對不斷擴大的牛羊肉消費需求及國內牛羊肉產量不足的現狀,中國牛羊肉進口需求空間廣闊[2]。同時,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逐步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首要任務,中國的消費結構加速調整,居民對優質綠色農畜產品的需求強勁,蒙古國牛羊肉、毛、絨等畜產品品質較好,這些畜產品的進口有利于更好地滿足我國對高品質畜產品的需求。在果蔬等農產品供給方面,中國產能較高,具有出口比較優勢,2021 年,全國蔬菜種植面積達3.3 億畝,產量達7.75 億噸,瓜果種植面積達0.32 億畝[3],蔬菜進出口貿易順差為145.8 億美元[4],是全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中順差最大的農產品。由此可見,中蒙兩國在農牧業自然資源方面的差異使雙方農畜產品貿易互補性強,依存度高,為兩國農畜產品跨境貿易奠定了重要基礎。

目前,中國對蒙古國開放的陸路口岸有14個,其中包括6 個常年開放口岸。中蒙兩國基于獨特地緣位置和資源稟賦,農牧業合作前景廣闊,農畜產品是中蒙兩國比較優勢相對明顯的商品,農畜產品貿易在中蒙跨境貿易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中蒙跨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貿易總額從2005 年的0.55 億美元擴大到2022 年的7.6 億美元[5],年均增長16.7%。從貿易結構看,中國從蒙古國主要進口畜產品,占中國從蒙古國進口農產品總額的70%左右,此外還進口少量的油菜籽、亞麻籽、堅果等;中國出口到蒙古國的農產品主要是果蔬、谷物等。中蒙農畜產品貿易不僅有利于提高兩國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增進兩國人民福祉,而且對兩國人文交流、邊疆穩定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發展有賴于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構建,供應鏈是實現產業互聯互通、供需穩定平衡和高效匹配乃至構建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依托[6],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7]。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是實現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重要載體,需要供應鏈上各參與主體充分協調合作,從而更好地提高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效率和質量,更好地促進兩國貿易長期繁榮發展,因此,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關鍵在于協作。供應鏈協作是指在共同目標指引下,供應鏈中多個市場主體通過建立長期穩定關系,共同完成整個供應鏈的運作,獲得比單獨行動更大的利益[8],協作是供應鏈發展的必然趨勢。打造穩定、安全、銜接高效的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體系,將成為中蒙兩國農畜產品貿易升級發展的重要保障。圍繞中蒙兩國農牧業特點、結合跨境供應鏈的內涵和供應鏈協作理論,厘清和揭示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機理、明晰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路徑是首要任務,有利于更好地促進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的長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一、文獻綜述

學術界最先提出供應鏈協作概念的是道格拉斯等(Douglas)[9],其強調供應鏈中產銷雙方以及庫存與分銷的關系,主張供應鏈上所有參與主體一致行動,以便更快更好地響應客戶需求。鑒于供應鏈協調與供應鏈協作有著相近的意思表達,學術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不同學者基于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表達。本文認為供應鏈協調是基于結果的表達,即要形成一種供應鏈協調的狀態;而供應鏈協作是基于過程的表達,更強調整個運作過程的協調;而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認為供應鏈協調與供應鏈協作內涵基本一致,會在不同情形采取相應的學術表達。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主要包括跨境供應鏈協作、農畜產品供應鏈協作等,本文主要圍繞以上兩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和回顧。

(一)跨境供應鏈協作

跨境供應鏈具有跨國性、文化和制度差異性、主體多樣和復雜性等特點,因此,跨境供應鏈協作存在較大障礙,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探討。彭燾等[10]分析了“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供應鏈協作的要素和體系構成,并提出跨境供應鏈協作的對策;基于跨境供應鏈物流服務的復雜性,為更好支撐跨境供應鏈的高效運營,出現了跨境物流服務供應鏈,楊揚等[11]進一步研究跨境物流服務供應鏈協作問題,設計考慮通關水平協作契約;同時,基于跨境供應鏈的全球性和不確定性,林俊[12]從法律視角,提出促進跨境供應鏈安全與效率的路徑,為跨境供應鏈協作提供法制保障;由于信息技術在跨境供應鏈協作中起著重要作用,關志民等[13]重點研究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背景下跨境供應鏈的協作問題,并分析信息技術對不同協調契約下跨境供應鏈協作效果的影響。

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海外倉模式應運而生[14],這有利于更好的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有利于跨境電商全產業鏈[15]的形成,相關研究表明,跨境電商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16],有利于在更高水平上構建跨境供應鏈,因此,跨境電商供應鏈逐漸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如吳競鴻[17]構建由跨境電商企業與跨境物流企業組成的跨境供應鏈模型,設計物流服務成本共擔契約來實現供應鏈協作;杜志平等[18]構建由制造商、跨境電商平臺和海外倉組成三級跨境電商供應鏈模型,設計收益共享與數量折扣的組合契約來實現供應鏈協作;周會軍等[19]研究考慮質量風險和促銷宣傳情形下的跨境電商供應鏈協作問題,并設計Nash談判模型實現供應鏈協作。為更好支撐跨境電商發展,同時考慮到基于跨境電商供應鏈運營的多功能性和復雜性,跨境電商服務供應鏈隨之興起,進一步關注跨境電商服務供應鏈的運營及協作等[20]。由此可見,在跨境供應鏈協作方面,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廣泛探索,形成可借鑒的理論研究成果,但現有研究缺乏針對特定國家跨境供應鏈協作的具體探討,且前人關于跨境供應鏈協作的研究,對供應鏈所支持的產品特點有所忽視,而農畜產品有其特殊性,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有待深入研究。

(二)農畜產品供應鏈協作

在農畜產品供應鏈協作方面,國內外學者多采用博弈論模型,圍繞不同渠道、不同供應鏈級數、不同權力結構、不同影響因素以及消費者特征、信息對稱性、需求條件等方面開展研究,形成相對豐富的基于數理分析的理論研究成果。如為更好保障上游農戶的利益,覃燕紅等[21]研究不利天氣條件下,基于農戶公平關切的農產品供應鏈協作,并設計協調機制;邱慧等[22]研究產出影響銷售價格情形下的二級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協調,并設計二部定價契約;方新等[23]研究保鮮投入水平和貨架服務水平影響市場需求條件下的二級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作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供應鏈的級數和渠道,研究三級農產品供應鏈以及雙渠道供應鏈的協作,如楊懷珍等[24]構建三級農產品供應鏈,考慮服務水平和促銷努力影響需求條件下的供應鏈協作問題;趙帥等[25]研究預售模式下的雙渠道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協調契約設計問題。鑒于物流服務商在農畜產品供應鏈協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部分學者研究物流服務商參與下的農畜產品供應鏈協作,如陳柳鑫等[26]研究溫度影響保鮮水平情形下,由第三方物流(TPL)組成的三級農產品供應鏈的利益協調,并設計保鮮成本共擔與補貼的協調契約。以上基于純數理分析而形成的理論研究成果的前置假設較多,與跨境供應鏈的現實情形存在一定差距,導致相關成果對農畜產品供應鏈協作的解釋力和實踐指導意義不足。同時,現有文獻在具體的實證研究方面還存在短板,特別是缺乏針對中國跨境供應鏈實際問題的理論提煉和創新,缺乏理論和實踐的充分融合。因此,深度揭示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機理,并提出可行的實現路徑,對指導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二、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理論框架

結合供應鏈協作理論以及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特點,圍繞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目標、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基礎條件、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機制以及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等四個方面,構建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三角形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理論框架

其中,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目標是核心,協作的基礎條件是前提,協作機制是關鍵,協作模式是手段。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基礎條件是解決兩國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必要性問題,協作機制是解決兩國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內在作用機理問題,而協作模式是解決兩國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如何協作的問題,三者共同服務于協作目標這個核心,形成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互促共融的完整理論框架。

(一)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目標

在中蒙農畜產品貿易中,中國從蒙古國進口的主要是畜產品,包括熟牛肉、熟羊肉、冷凍馬肉、毛、絨以及活畜(主要是屠宰用綿羊和山羊)等,也有部分少量的農產品,主要是亞麻籽、油菜籽、堅果等。中國向蒙古國出口的主要是水果、蔬菜和谷物等農產品。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包括中國向蒙古國出口果蔬等農產品供應鏈協作以及中國從蒙古國進口畜產品的供應鏈協作兩種類型。此兩種類型的跨境供應鏈協作目標是一致的,即在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政策的支撐下,通過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資源整合、流程優化、戰略規劃和價值提升等,高效鏈接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達成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的高效協同,實現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供需匹配、信息共享、設施互聯、政策互通、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進而提高兩國農畜產品貿易規模和質量,更好促進兩國農牧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民生的持續改善。

(二)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基礎條件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既包括中國向蒙古國出口果蔬等的農產品供應鏈,也包括中國從蒙古國進口肉類等的畜產品供應鏈。這兩類跨境供應鏈均由上游的跨境供應加工環節、中間的跨境流通監管環節以及下游的境內銷售環節構成。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協作是市場需求拉動的結果,上游供給的規模和質量要與下游的市場需求相匹配,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跨境流通網絡來滿足跨境流通的需要,通過貿易政策的保障來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通過市場主體的競爭來確保商品和服務的質量,通過信息化系統的賦能來提高整個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協作效率。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如圖2所示。

圖2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示意圖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要以市場需求為基礎,是需求導向的供應鏈協作,同時也要供需的高度匹配,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供應鏈協作。

在供需匹配的基礎上,需要構建流通網絡,沒有布局完善的國內流通網絡和科學的跨境流通體系的支撐,整個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無法真正落地,尤其是需要針對農畜產品的特點,構建體系完整的跨境冷鏈物流網絡。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更需要貿易政策的保障,沒有貿易政策的支持,無法滿足現實需求,無法開發潛在需求,無法實現供需匹配,供應鏈協作更無從談起;同時,便利化貿易政策的加持也有利于進一步擴大需求,優化需求結構,可以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供需匹配。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需要市場主體的充分參與和公平競爭,更需要市場主體的規范運營和模式創新。沒有市場主體的參與,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無法形成,沒有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和市場主體的規范化運營,難以提升農畜產品的質量和客戶服務水平和農牧業供應鏈協作效率;沒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農牧業供應鏈協作不可持續。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需要信息化系統的賦能??缇彻渽f作涉及的市場主體數量較多、類型多樣、流程復雜、風險較大、受政策影響頻繁,因此,需要高效信息系統的賦能??缇彻渽f作的關鍵是信息共享,信息能否實時處理已成為跨境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對整個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有很大作用,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跨境供應鏈失調的重要原因。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中間環節較多,上游的供應主體較分散,且與下游的需求市場距離較遠,容易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較嚴重的牛鞭效應,進而影響整個供應鏈的協作效率。

(三)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機制

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及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特點,本文構建了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機制,包括組織機制與行為機制兩個方面。其中,組織機制包括委托代理機制、溝通機制和信任機制;行為機制包括整合機制、決策機制和反饋機制。組織機制是協作的前提和基礎,行為機制是協作的支撐和手段。組織機制和行為機制相互作用、相互約束,共同支撐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長期協作,如圖3 所示。在組織機制中,委托代理機制是協作的前提、溝通機制是協作的基礎,信任機制是協作的關鍵;在行為機制中,整合機制是實現協作的重要支撐,決策機制是實現協作的重要手段,而反饋機制則是提升供應鏈協作績效的重要依據。

圖3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機制

1.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組織機制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是由上下游多環節、多市場主體組成的,其本質上是基于委托代理機制來構建的,更需要完善的委托代理機制來保證整個供應鏈組織的穩定和健全;在此基礎上,需要溝通機制的介入,協作溝通程度是供應鏈協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溝通機制可使供應鏈上的企業緊緊黏合在一起,是提高供應鏈運營績效與伙伴間關系的重要途經[27]。對于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而言,其上游均是由分散的農牧戶構成的,組織化程度相對較低、信息化水平不足,孤島效應及跨境溝通的存在增加了溝通成本和時效成本。同時,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也存在來源地分散、信息不對稱、監管不到位、貿易屏障多等問題。因此,對于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機制而言,需要健全和完善溝通機制來消除制度、價值觀念、經營理念、商業環境、語言文化、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差異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對整個跨境供應鏈協作的負面影響。

相關研究表明,溝通機制是信任機制的前因變量[28],信任產生了組織間協作行為,而溝通機制的建立更有利于信任的形成和協作行為的產生。信任是一種戰略資源,能有效促進分工協作,信任機制的形成有利于降低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各參與主體的交易成本,使得各自專注于核心業務,有利于提高整個跨境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2.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行為機制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組織機制構建目標是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協作效益,提高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實現多贏,強調各主體之間不是利益沖突的競爭對手,而是一個組織有序、結構嚴謹的協同體系,但這不可能自發實現,需要通過行為機制來約束和保障供應鏈組織機制的順暢運行。如果供應鏈的參與主體無法在需求預測、信息共享、流程設計、業務重組和戰略規劃等方面進行有效整合,供應鏈這種組織結構的優勢就無法充分發揮。因此,資源整合是發揮供應鏈優勢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于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而言,資源整合的需求,尤其是上游分散農牧戶資源整合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依托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圍繞供應鏈參與主體的特點、類型和資源狀況等,高效規劃戰略、整合資源、優化流程、創新模式和技術,提高企業、產業和中蒙兩國區域間的協同發展能力,進而提高整個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運營效率。

在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整合機制構建的基礎上,為統一供應鏈上各參與主體的認識和行動,提高供應鏈的效益,需要制定決策機制,主要包括決策的方式(集中決策、分散決策)、決策的目標、決策的主體、決策的順序、決策的變量、決策的前置條件等,從而更好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協作目標。衡量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目標是否實現,需要通過反饋機制來驗證。反饋機制應從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各參與主體的供需匹配情況、利益分配情況、整個跨境供應鏈的協作績效存在問題角度出發,為供應鏈協作的完善和改進提供可靠依據。

(四)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

結合國內外關于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相關研究成果,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系統歸納和凝練出四種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

1.大型貿易企業主導的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

大型貿易企業主導的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是指在整個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中,由從事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大型企業主導整個供應鏈的運營,如圖4所示。蒙古國果蔬等農產品進口量的約80%來自中國,中國果蔬產品的出口貿易主要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的大型果蔬貿易企業二連浩特市昊罡果蔬糧油進出口園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昊罡公司”)來主導和運營。昊罡公司是二連浩特市唯一一家具有果蔬類農產品出口資質和海關入駐監管的企業,同時也是集倉儲、加工、包裝、報關、報檢、運輸為一體的新型貿易企業,其果蔬年均出口量達到12萬噸左右。

圖4 大型貿易企業主導的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

昊罡公司從北京、山東、福建、浙江、山西等種植和流通樞紐基地采購果蔬。這些基地均須通過海關認定,且全程通過冷鏈的方式將果蔬運往其位于二連浩特市的倉儲基地和海關監管區。其與下游蒙古國的批發商有固定的合作關系,在海關監管區通過海關查驗后,由蒙方車輛將其集中運往位于蒙古國烏蘭巴托的大型批發市場,再通過分散的零售商、大型超市等零售終端向蒙古國的其他城市和零售網點輻射,從而滿足蒙古國消費者對果蔬等農產品的需求。

為提高果蔬等農產品的出口通關效率,昊罡公司聯合海關開辟了果蔬等農產品綠色通道,實現了果蔬類產品出口的快速查驗放行。同時,聯合海關對果蔬類產品的出口監管方式進行創新,如部分果蔬可在原產地(如山東、北京等)辦理備案手續,實現監管前置,提高果蔬類產品的通關便利性。昊罡公司主導整個果蔬跨境供應鏈上游的采購環節、中間的倉儲、監管、流通環節,同時也整合下游的銷售環節,有效把控整個果蔬跨境供應鏈的渠道和協作的主動權。

2.平臺企業主導的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

平臺企業主導的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是指在整個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中,由提供供應鏈集成服務的平臺企業來主導整個供應鏈的運營,如圖5 所示。蒙古國出口中國的畜產品主要有冷凍馬肉、熟制牛羊肉(水煮型、鹵制型以及成品丸子等)、皮革、駝毛絨、羊毛絨等,以上畜產品大多通過位于二連浩特市的平臺企業即匯通國際物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匯通國際”)來全程服務和運營。匯通國際作為第三方平臺企業,本身不涉足畜產品跨境貿易業務,主要作為二連浩特公路口岸海關監管場所指定運營企業,為待清關貨物提供裝卸、配合查驗、中轉、倉配、冷鏈物流以及報關等一站式供應鏈集成服務,保障畜產品跨境供應鏈的高效運營。目前,入駐匯通國際的企業約200 余家,涵蓋貿易企業、報關企業、貨代企業以及物流企業等。

圖5 平臺企業主導的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

此種模式下的畜產品跨境供應鏈運營流程為:入駐匯通國際的貿易企業收購蒙方養殖戶的活畜并進行屠宰和初加工,或者直接從蒙方的畜產品初加工企業收購符合進口標準的畜產品;之后通過跨境物流運往位于二連浩特公路口岸的匯通國際(海關監管區),經海關查驗及匯通國際提供一站式綜合供應鏈集成服務后,貿易企業與下游的批發商或深加工企業經銷,進而延伸至國內的餐飲、超市等零售終端,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畜產品的需求。

3.品牌商主導的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

品牌商主導的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是指在整個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中,由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消費忠誠度和溢價增值能力的品牌商來主導整個供應鏈的運營,如圖6所示。蒙古國出口中國的屠宰用綿羊和山羊主要通過位于二連浩特市從事活羊進口貿易的內蒙古英菲蒂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菲蒂克”)來主導和運營的。英菲蒂克是我國唯一一家擁有活羊進口資質的企業,其在蒙古國境內和中國二連浩特市均配備獲得認證的國際標準動物檢驗檢疫隔離場,能夠同步實現境內外隔離,確保進口活畜無疫病,保證食品安全。

圖6 品牌商主導的跨境供應鏈協作模式

此種模式下的活畜跨境供應鏈運營包含以下六大環節,即活畜收購:英菲蒂克與蒙古國東戈壁省的合作社與牧戶等進行合作,達成交易,由合作社與牧戶自行將活畜運往英菲蒂克位于蒙古國扎門烏德市的隔離場。境外隔離:英菲蒂克在蒙古國扎門烏德市建有占地6平方公里的檢疫隔離場,可一次隔離活羊30 萬只,每批羊需隔離30 天以上,避免疫情傳播。海關報關:隔離到期的活羊經檢驗合格后進行報關并由企業自行運輸至國內的隔離場。境內隔離:活羊入關后,需在二連浩特市的隔離場進行境內隔離,此隔離場占地10 萬平方米,一次可隔離活羊5 000 只,隔離期為12 小時至14天。屠宰加工:境內隔離并檢驗合格后,活羊可分批次進入企業的屠宰場進行屠宰加工。畜產品銷售:屠宰加工后的胴體由企業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通過冰鮮和冷凍等冷鏈方式批量銷往深圳、海南、上海等南方市場。

英菲蒂克于2020 年順利承接了“蒙古國友好捐贈我國3萬只羊”的過境通關、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等系列工作,得到兩國相關部門和消費者的一致好評,積累了較好的品牌效應。作為品牌商,英菲蒂克主導了整個活畜進口供應鏈的運營、流通和協作,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為供應鏈的參與主體創造了價值。

4.核心企業主導的全產業鏈協作模式

核心企業主導的全產業鏈協作模式是指在整個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中,由規模實力較強的、可實現全產業鏈運營的企業來主導整個供應鏈運營和協作的模式,如圖7所示。二連浩特市金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秋食品”)是我國主要從事全產業鏈的活畜收購、畜產品初加工、畜產品進口貿易、畜產品深加工、畜產品流通及線上線下銷售等業務。

圖7 核心企業主導的全產業鏈協作模式

此種模式下的畜產品進口供應鏈運營流程為:金秋食品在蒙古國建立境外公司,負責在蒙古國的活羊收購;收購的活羊由蒙古國牧民運輸至金秋食品在蒙古國的加工廠,將羊肉去骨并加工八成熟后,進入冷庫進行冷凍儲存。冷凍熟肉通過蒙古國當地具備運輸資質的企業以冷鏈物流方式運輸至國內,經海關查驗合格后,一部分冷凍熟肉進入金秋食品位于二連浩特市的食品加工廠,進行深加工;另一部分則經銷到其他批發商或食品深加工企業,最終通過線下的餐飲店、超市或線上進行銷售,同時金秋食品與快遞企業進行長期合作,保障線上銷售的順利進行。

金秋食品作為全產業鏈運營企業,是整個畜產品進口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較好地把控了整個供應鏈的活畜收購、初加工、流通、深加工以及銷售等環節,降低了供應鏈的協作風險,保證了畜產品的品質。

三、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中的問題分析

經實地調研發現,目前,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供應鏈協作的基礎條件方面,包括農畜產品貿易需求有限、貿易政策存在障礙、市場主體運營不規范、信息化程度較低以及流通網絡不成體系等;而在協作機制方面,主要存在溝通和信任機制不完善、整合和反饋機制不健全等;在協作模式方面,盡管初步形成了四種協作模式,但每種模式在協作的基礎條件和協作機制方面均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因此,與協作目標的實現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時,由于協作的基礎條件、協作機制與協作模式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因此,在此部分的問題分析中,本文進行了整合處理,以凸顯協作理論體系的整體性。

(一)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供需不足、渠道單一

1.蒙古國自身對農畜產品的供需不足

2022年,蒙古國山羊、綿羊和牛的總存欄量為6 580萬頭只[29],除滿足本國消費需求以外可供出口中國的數量較小。中國每年進口大量的牛羊肉等畜產品,而從蒙古國進口的牛羊肉等畜產品比重較低,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國人對高品質牛羊肉的需求,也可穩定蒙古國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2020 年,蒙古國人口總量為340 萬人[30],經濟總量較小、發展水平較低,對果蔬等生鮮農產品的需求不足,特別是對高附加值果蔬的需求較低。另外,蒙古國的種養殖技術相對落后,缺乏先進的農牧業管理技術方法和精細化的種養殖管理能力,限制了農牧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的提高。近些年,由于過度放牧和氣候變化導致草原退化,影響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蒙古國種養殖基礎設施薄弱,缺乏現代化的飼養、水利和流通等基礎設施,限制了供給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2.中蒙農畜產品貿易量的增長動力有限

蒙古國作為一個多黨制國家,政局變動相對頻繁,政策的不穩定,影響中國對蒙投資,特別是固定資產的投資存在一定風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蒙農畜產品貿易量的擴大。

同時,相較于國內銷售價格,蒙古國出口中國的畜產品銷售價格相對較高,因此,蒙古國國內商販基于利益最大化考量,會傾向于將更多的畜產品出口中國,但這會導致蒙古國國內市場供不應求,引起畜產品價格上漲,進而增加居民生活成本,引起當地居民不滿,甚至影響蒙古國的社會穩定。此外,由于我國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常年干旱少雨,飼草長期缺乏,部分貿易商決定從蒙古國進口飼草,而蒙古國公民認為該行為會沖擊當地畜牧業,造成當地牧草短缺,飼養成本上漲,對此提出抗議,使得該項貿易被擱置。中蒙農畜產品貿易受多重因素綜合影響,農畜產品貿易增長乏力。

3.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渠道單一

蒙古國物流業等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境內僅有兩條鐵路,總里程為1 811 公里[1],且其電子支付和結算體系不便捷、國內物流、快遞和配送企業規模較小、輻射范圍有限,缺乏跨區域運營能力,無法更好支撐跨境電商的發展。此外,農畜產品跨境電商與傳統貿易不同,傳統進出口貿易對接的是大型采購批發商,貿易企業只需完成出口貿易交接即可,而農畜產品跨境電商更多需要對接海外中小零售商,甚至需要直接面對消費者,會產生大量小批量、高頻次的需求,需要企業具有快速的訂單響應能力、海外倉的布局以及完善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等,而目前蒙古國在以上幾個方面均不具備條件和能力,因此,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渠道單一、仍以傳統線下貿易為主。蒙古國經濟發展部于2022 年組建了電子商務廳,開始逐步探索基于電子商務貿易的產品類型、規則、模式和制度等,由此可見,蒙古國農畜產品跨境電商貿易才剛剛起步。

(二)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存在政策障礙

1.活馬貿易長期停擺

活馬跨境貿易是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通過中國的珠恩嘎達布其口岸(蒙方的畢其格圖口岸)進口,但近幾年由于政策制約,蒙古國的活馬出口貿易完全停滯,不利于雙邊貿易的進一步擴大。蒙古國的馬存欄量較大,2022 年的存欄量為480 萬匹[29],可以很好的滿足中國對馬肉、賽馬、役用及旅游等方面的需求。中蒙雙方貿易協定規定,中方只能從蒙方進口去骨的冷凍馬肉,而馬的下貨及馬骨等均無法進口,特別是馬板腸在中國有較大的需求,其附加值高,但由于蒙方無法出口,只能在當地作為生產廢料處理,造成了較大的資源浪費,無法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2.活羊進口貿易中境外隔離時間相對較長

實地調研發現,目前我國在屠宰用活羊的進口貿易中,存在境內和境外兩次隔離,且境外隔離期為30 天以上,時間相對較長。在整個境外隔離期內,企業需大量購買當地飼草來飼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飼喂成本和負擔,且容易造成活畜掉膘,對羊肉品質產生不良影響。

3.中蒙兩國缺乏統一的農畜產品質量標準和認證機制

目前,在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中,兩國缺乏統一的農畜產品質量標準和認證機制,導致對農畜產品質量和衛生標準認定的差異,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畜產品跨境貿易及跨境供應鏈協作的深入發展。調研發現,中蒙邊境部分口岸在農畜產品貿易,特別是落地加工貿易等相關政策的執行方面有差距,相關減稅降費等優惠政策在兩國邊境口岸的落地均存在較長時滯。此外,由于標準的不一致,在一方進行備案的加工和貿易企業,也存在無法在另一方成功注冊和備案的情況。

4.蒙古國對農畜產品貿易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在中蒙貿易中,礦產品的貿易規模較大,因此,蒙古國對礦產品貿易的支持力度較大,而對農畜產品等非礦類產品貿易的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政府補貼資金。實地調研發現,為更好促進蒙古國畜產品的出口,在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方面,相對來講,蒙古國對肉類、皮絨類等畜產品出口貿易的重視程度更高,而對果蔬等農產品進口貿易的重視和支持程度稍顯不足。

(三)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市場主體有待培育和提升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市場主體主要包括兩國的種養殖戶、合作社、初加工和深加工企業、貿易企業、物流企業以及兩國的農畜產品批發商和零售商等。實地調研發現,目前參與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市場主體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部分企業生產加工的規范化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從事中蒙畜產品跨境貿易的相關企業,受利益驅使,在畜產品的初加工環節存在不規范、甚至摻假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畜產品的品質和品牌,擾亂了市場秩序,導致上游原料采購受限和牧民的惜售行為,限制了農畜產品跨境貿易的進一步擴大,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協作基礎。此外,通過訪談了解到,蒙古國部分肉類加工企業的加工技術和規范化程度較低,加工后的熟肉質量無法達到出口標準,導致在海關監管環節被退回,增加了供應鏈的協作成本,影響了客戶體驗和整個供應鏈的快速響應能力。

2.優質畜產品的品牌價值有待提高

蒙古國畜產品進口有利于更好滿足我國消費者對高品質肉類消費的需求,調研發現,在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參與主體中,我國自有加工企業的精加工能力、產業鏈延伸能力、品牌化培育能力和市場營銷拓展能力均較低,特別是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沒有形成品牌化的運營管理理念,導致畜產品的附加值不高、高品質畜產品的品質優勢難以轉化為品牌優勢、價格優勢以及市場競爭優勢,難以進一步提高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整體效益。

3.中蒙兩國市場主體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溝通障礙

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參與主體眾多,兩國參與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相對困難,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包括關于產品市場需求、規格、價格、標準以及質量等級等方面均存在程度不等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交易環節容易產生糾紛和逆向物流活動,甚至產生信任危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順暢運行和高效協作。

4.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組織化程度低

蒙古國國內從事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較少、規模不大、物流服務企業發展尚不成熟。能夠提供具有個性化、一站式、全方位服務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稀缺,特別是冷鏈物流服務的規?;徒M織化程度偏低,冷鏈物流成本較高,冷鏈物流附加值無法更好地體現在產品價格上,冷鏈物流經濟效益低下,無法更好地支撐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高質量運行。除此之外,從事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服務的市場主體相互獨立,中國的物流企業從事中國境內的農畜產品物流作業,而蒙古國的物流企業從事蒙古國境內的物流作業,導致整個跨境物流作業被分割成兩部分,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跨境物流作業流程和體系,存在跨境物流作業協同不夠、上下游各自為政等問題,不利于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的整體優化。

(四)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流通網絡不健全

1.蒙古國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

目前,蒙古國的鐵路運輸線相對較少、鐵路設施陳舊、技術老化,運輸能力受到極大限制。同時,蒙古國境內尚未形成相對完善的公路運輸網絡,從扎門烏德向烏蘭巴托運輸的公路運力有限,容易出現交通擁堵,導致貨物周轉速度降低。此外,中蒙邊境口岸中,蒙方口岸冷鏈物流系統相對薄弱、冷庫較少,通過地窖存儲果蔬等農產品的情形比較普遍。

由于運輸設施、倉儲設施和口岸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跨境物流的運輸效率較低、農畜產品跨境運輸時間長、運輸成本高,影響農畜產品的及時交付和市場競爭力。

2.蒙古國冷鏈物流設備短缺

農畜產品在跨境流通中需要適當的存儲和保鮮條件,以確保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然而,蒙古國冷鏈設備缺乏,現有的存儲和保鮮條件不足,冷鏈技術相對薄弱,限制國內的冷鏈流通,導致產品易受損和變質。再加上蒙古國國內路況較差,果蔬等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存在較大的損耗。此外,蒙古國邊境口岸冷鏈物流設備短缺,導致物流服務功能單一,僅具有傳統物流服務功能,增值性物流服務功能稀少,特別是針對農畜產品的跨境物流增值性服務功能嚴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便利化的實現。

3.中蒙邊境口岸相關檢驗檢疫設備不足

蒙古國的活畜及相關畜產品進入中國,必須對其進行檢驗,達到通關標準后方可通行。當大規模畜產品通過海關時,由于檢驗設備有限和部分檢驗設備短缺等問題,導致部分化驗項目檢驗速度較慢,甚至需委托天津、山東等地的實驗室進行檢驗,延長了通關時間,降低了通關效率。此外,蒙古國部分城市口岸亦無法實施畜產品的檢疫檢驗,需要將相關產品運往烏蘭巴托進行檢驗檢疫,影響畜產品的通關便利性。

4.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

中蒙兩國跨境物流企業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較低,難以實現雙方跨境倉儲、配送和運輸等環節的高效對接,特別是農畜產品跨境物流企業的信息共享和多方實時交互能力較差,難以實現較大范圍的物流資源整合和客戶需求優化,難以滿足農畜產品跨境冷鏈物流業務的時效性要求。同時,中蒙兩國還沒有建立統一的中蒙跨境物流信息平臺,各部門、各市場主體、各作業環節、各功能流程之間難以協調。

5.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網絡協同度低

中蒙兩國地區間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差異較大,且兩國的物流基礎設施銜接不緊密、不通暢。此外,中蒙兩國不同物流設施設備的標準不完全統一,兩國之間包括兩國不同區域之間的物流協同存在一定困難。同時,中蒙兩國跨境物流體系搭建才剛剛起步,兩國間物流合作模式、合作主體類型、合作內容單一,合作周期較短,彼此信任程度有待提高,還未能進行更深層次的多邊合作,難以形成銜接高效的物流服務網絡,跨境物流的時效性難以保障??傊?,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網絡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特別是多式聯運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存在設施、制度、政策、標準、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多重障礙。

四、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實現路徑

基于跨境供應鏈協作理論以及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存在的問題,結合上文構建的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理論框架,提出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協作的實現路徑。

(一)適度擴大貿易農畜產品的種類和規模

在活畜貿易方面,目前中蒙兩國主要開展了屠宰用綿羊和山羊貿易,且只有二連浩特等部分口岸具備活畜貿易許可資質,下一步建議增加可貿易的活畜種類,可考慮活牛、活馬及駱駝等的貿易。如可在中國西部的策克口岸(蒙古國的西伯庫倫口岸)開通活羊和活牛貿易,滿足蒙古國西部地區活畜出口需求。此外,對于活馬而言,其不屬于偶蹄類動物,疫病傳播風險相對較低,應在充分論證和確保疫病可控的基礎上,有條件地恢復活馬貿易。

在畜產品貿易方面,除現有的牛羊肉、冷凍馬肉等畜產品貿易外,可重點考慮駱駝奶的貿易問題。蒙古國的駱駝存欄量較大,2022年,其存欄量為50萬峰[29],蒙古國國內消費者對駱駝奶的需求量不足,而駱駝奶屬于營養價值豐富的高端乳制品,且中國國內需求量較大,因此,要重視中蒙駱駝奶貿易的潛力及實施可行性的研究。

同時,圍繞農畜產品生產過程中所需生產資料的貿易也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比如農機具、飼料、種子等,目前其貿易的規模和種類偏少。

(二)重視邊民互市貿易,擴大邊民互市貿易規模

邊民互市貿易是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邊民互市貿易是指邊境地區邊民在中國陸路邊境20 公里以內,經政府批準的開放點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過規定的金額或數量范圍內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二連浩特市邊民通過互市貿易進口的生活用品,每人每日價值在人民幣8 000元以下的,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

目前,國家在二連浩特市批準了邊民互市貿易落地加工政策,重點發展羊絨、油菜籽、亞麻籽、肉類等的落地加工,引導邊民從蒙古國采購上述產品,在二連浩特市進行深加工后進入市場流通銷售,從而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帶動邊民發展。因此,要大力發展邊民互市貿易,擴大邊民互市貿易規模,壯大落地加工產業,這有利于擴大中蒙農畜產品貿易量,也有利于更好實現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協作目標。

(三)加強農畜產品跨境電商合作,積極涉足中蒙俄農畜產品跨境貿易

中蒙兩國政府及相關企業應加強農畜產品跨境電商的對接、交流與合作,特別是要借鑒和利用好中國農畜產品電商及跨境電商運營的經驗和良好條件。雙方可以考慮在中國知名企業的跨境電商平臺上合作開發、搭建圍繞中蒙農畜產品交易的跨境電商平臺,共同建造農畜產品海外倉等物流基礎設施,更好支撐農畜產品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

同時,在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基礎上,我國貿易企業應積極拓展中蒙俄農畜產品跨境貿易。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經濟體量較大,對農畜產品的需求較旺盛,同時,中俄兩國的農畜產品貿易結構差別較大、互補性強。因此,從事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企業,需進一步拓展視野,在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基礎上,順應國家提出的中蒙俄經濟走廊戰略,大力開展中蒙俄貿易,這有利于企業更好地打開國際市場,擴大貿易規模,在更高層次上、更大范圍內實現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高效協作。

(四)優化貿易政策,制定統一的農畜產品標準和認證機制

目前,中蒙兩國針對農畜產品出口標準不完全一致,因此,為加強農畜產品質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管理,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市場競爭力和通關效率,制定統一的農畜產品標準和認證機制勢在必行,可有效推動中蒙兩國關于農畜產品質量與衛生標準的對接與認可。

同時,要針對中蒙俄經濟走廊中的重要節點扎門烏德和二連浩特等口岸,逐步施行全天24 小時通關服務,提高農畜產品通關便利性。也可根據各口岸的過貨種類和規模、過貨時間分布以及貿易企業需求等,適當延長部分口岸的開放時間,從而進一步提高口岸的通關能力,實現中蒙農畜產品貿易暢通。

此外,中國應加強對蒙古國動物疫病的監測和評估,精準劃定疫區。針對活羊貿易境外隔離期相對較長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和系統評估,在確保疫病可防可控和食品安全的基礎上,盡量縮短境外隔離期限,提高活羊貿易的便利化水平。

(五)重視品牌化戰略,實現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價值提升

從事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的企業,要重視品牌化戰略,加強市場調研和品牌建設,做精細化的產業鏈延伸和市場拓展,持續推動農畜產品的精深加工和附加值提升,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特別是對于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及全產業鏈運營的企業來說,要延長中蒙農牧業跨境產業鏈,具備全環節把控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能力,不僅僅是簡單的對接進出口貿易商,而是盡可能把產品和服務直接延伸至終端的零售商甚至是消費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控產品及服務質量,降低供給風險,凸顯品牌效應,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溢價增值,進而實現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價值提升。

(六)完善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通道和物流網絡

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通道是支撐中蒙農畜產品貿易和跨境供應鏈協作的重要基礎,也是中蒙農畜產品跨境貿易安全、高效、可持續運營的重要保障。要規劃和完善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大通道,投資和改善跨境物流運輸設施,包括鐵路、公路、口岸基礎設施等,構建以鐵路、公路和邊境口岸為主體的中蒙跨境基礎設施聯通網絡。特別是鐵路通道,要在內蒙古西部策克口岸、甘其毛都口岸以及東部珠恩嘎達布其口岸等中蒙邊境口岸規劃建設鐵路通道,形成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全覆蓋的鐵路網絡,打造時效性更強、經濟性和安全性更好的跨境物流通道。

由于內蒙古處于中蒙農畜產品貿易的最前沿,承接了大量的中蒙農畜產品貿易業務,因此必須以內蒙古為支點,搭建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網絡,撬動和激發整個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的活力。2019年,內蒙古的烏蘭察布·二連浩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入選國家物流樞紐首批建設名單,2020年、2022年和2023年,內蒙古西部的巴彥淖爾市、中部的呼和浩特市和東部的通遼市分別獲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且呼和浩特市入選2023 年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可依托以上四大樞紐節點,圍繞“通道+樞紐+網絡”的構建思路,探索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骨干網絡的搭建方案。

同時,要加強策克口岸、滿都拉口岸、甘其毛都口岸、二連浩特口岸以及珠恩嘎達布其等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兩國農牧業跨境物流倉儲設備以及配套的檢驗檢疫設備,增強口岸的承載和集疏運一體化能力,從而更好支撐跨境物流網絡的安全、高效運轉。要建立高效的末端物流倉配網絡,包括倉儲分撥中心、配送站點、冷庫等,整合不同種類農畜產品進出口貿易需求和相關倉配資源,實現物流環節需求共享、供需對接,提高冷鏈資源利用率和農畜產品送達速度,保障農畜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

考慮到物流通道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較大的實際,在口岸等物流基礎設施以及冷庫等倉儲設施的建設方面,中蒙雙方企業可以通力合作,更好滿足雙方未來高效運營和管理需求。

(七)培育大型物流服務企業,構建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信息平臺

首先,要圍繞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網絡構建的需要,以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服務企業現狀為基礎,針對兩國農牧業跨境物流需求、經濟和政策環境、企業經營現狀、成本、利潤現狀、競合現狀以及市場占有率等,分析研究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服務企業的市場培育方案。其次,中蒙兩國應出臺相關政策等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不斷提高中蒙農牧業跨境物流市場集中度,提高物流服務質量,在滿足農牧業跨境物流需求的基礎上,更好引領和創造需求。最后,高效整合兩國農牧業跨境物流資源,逐步向提供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的供應鏈服務集成商轉變,更好提高中蒙農畜產品貿易質量和規模。

鑒于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參與主體眾多,且存在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特別是兩國市場主體存在溝通受阻、銜接不暢等問題,供應鏈服務集成商急需構建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信息平臺,打造共贏共生的供應鏈平臺生態系統[31]。信息平臺應主要包括物流信息交互功能、市場供求信息匹配功能、政策信息實時發布與共享功能、跨境交易及結算功能等,可更好實現信息共享,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物流效率,提升供應鏈的可視化水平,助力不同主體之間高效溝通,促進中蒙農牧業跨境供應鏈的協同發展。

猜你喜歡
農畜產品中蒙農牧業
“無人機放?!弊屴r牧業走在時尚前端
內蒙古農牧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萬歲!中蒙友誼(男女聲四重唱)
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研討
第2屆中蒙博覽會國際綠色農畜產品展在呼和浩特市隆重舉辦
西藏農畜產品產業化現狀與發展對策
西藏農畜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需求趨勢研究
中蒙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
中蒙醫解毒化濕法治療布魯氏菌病
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的中蒙醫康復治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