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中國園林史”課程的美育教學模式改革

2024-01-18 13:20蘇志龍
關鍵詞:史學美育園林

曾 莉,蘇志龍

(1.淮陰師范學院 美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2.普洱學院 茶葉咖啡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

“中國園林史”在環境設計專業“橫縱結合”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屬于縱向理論型的課程范疇,旨在闡述中國園林的淵源、發展和演變規律,培養學生對蘊含人類生存智慧、哲學思想和古人審美意蘊的園林形態、風格和體系的認知,為現代人居環境建設提供歷史借鑒、思想理論、分析方法和要素運用。然而,環境設計專業是設計學類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科交叉型專業,這就要求園林史不能僅單一地作為一門史論類課程,還應注重與橫軸專業技術性課程的交叉和聯系。此外,史學知識的趣味性缺失所引致的學生對其實際應用性的質疑亦是當前展開園林史教育所面臨的又一問題[1]。2020年11月,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意味著我國文科教育亟需創新發展,融合多元學科知識,緊跟科學技術,以對接現實需求[2]。因此,如何在設計學專業課程中提高史學知識的趣味性,實現史學知識與設計知識的有機融合,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是當前園林史教學需突破的瓶頸。

“美育”即審美教育,旨在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是國家層面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的一項重要教育發展戰略[3]。一方面,美育強調需不斷完善課程設置,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另一方面,應全面深化教學改革,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從這些要求看,以“機械記憶、晦澀解讀”的文本書面知識為依托的園林史教學與考核尚不能有效地實現美育的現實轉化,如何整合史學、美學、設計學等資源,推進史學知識的美育價值提升,是當前園林史教學育人的重要目標。

“體驗—參與式”教學以活動實踐為主要方式,學生全程參與教學,平等互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4]。既注重通過親身經歷去學習,又注重教師同學之間的平等交流和溝通?;谶@一特征,“體驗—參與式”教學為新文科美育背景下園林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雖然以往園林史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資料收集等方式自主學習園林景觀經典案例,并進行課堂匯報分享,但學生面對海量的文獻、書本、視頻等“校園圖書館內信息”,難以將平面的園林知識內化為三維的審美認知,更無法潛移默化地將傳統園林營建智慧應用至自身設計實踐中,較難回應美育所倡導的“知識滲透與融合”目標。綜上所述,本文試圖以淮安市清晏園為例,運用“體驗—參與式”教學方式,實踐新文科背景下園林史的美育教學模式改革。

1 “中國園林史”的教學改革方法與路徑

在設計學專業領域,“中國園林史”課程實則是環境設計教育“價值觀建構”與“實踐技能培養”完整體系的“縮影”。園林景觀的物質空間、社會關系和精神世界耦合互動,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思想指引下,要求學生將習得的知識內化為個人智慧,并將在教育情境中逐漸形成的才干在設計實踐中充分拓展,從而在現實問題的思辨中展現完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然而,傳統的“中國園林史”教學通常會強調各個朝代的園林營建特征,要求學生熟識各個園林的特色,課堂往往是老師→學生的單線性知識輸送,學生易形成“史論無用”的觀點[5]。對此,本文將從以下兩大方面解析新文科背景下“中國園林史”課程的美育教學模式改革要點。

1.1 以美育為核心展開體驗教學與分組教學

1.1.1 強化美育氛圍,先體驗再學習

史學知識因其久遠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拗口的專業名詞而成為多數學生口中的“無聊”課程。美育強調需大力開展課外校外實踐活動,圍繞美育目標,形成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的育人合力。因此,園林史教學可先摒棄傳統的線性敘事教學,借助課外實踐活動,靈活選取周邊適合開展史學教育的園林(或建筑等各類文化遺產),讓學生近距離盡情體驗園林之美,了解園林特色,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再去進行系統的、線性的知識學習。期間,教師需具備極強的課外實踐課堂掌控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論是通過植物配置、流線布置,還是建筑組合與空間轉換,都要逐步引導學生一步步發現園林之美。

1.1.2 豐富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分組教學

中國園林的建設發展與成熟歷經多個朝代,在不同的朝代中也有各自的風格與特征,進行“中國園林史”課程講解過程中,教師通過分組教學,利用豐富的教學主題,進一步促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園林美、領略園林美,同時能夠聯想到先前的園林體驗之旅,理論知識學習結合體驗活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首先,教師要針對“中國園林史”課程教學的內容與大綱進行細致劃分??梢园凑战滩膬热菀猿鸀榛A進行劃分,針對每個朝代突出的園林特色與建設風格進行班級分組,每個組能夠抽簽選擇其中一個朝代的園林。通過組內成員查找資料,實地調研,以動畫圖片、視頻、文字或者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展現該主題的園林特色,并且可以通過園林構造解讀其設計手法。在此之后,每組成員將在課堂上展示組內探討的成果,而其他組將會對此進行評價。期間,教師作為引導者在規范課堂秩序同時,要給予必要的理論指導,確保整體的分組教學能夠更加精準高效。通過分組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動手能力,也能夠進一步深化園林營建知識對學生跨學科能力的促進作用。

1.2 強化學生參與感,多角度解讀中國園林史

1.2.1 理解園林文化價值,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中國園林史”的教學重點并不單單是歷史園林的景觀特征呈現,課程的核心應當落腳于引導學生思考人與環境相互關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6],突顯中國園林獨樹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地域特色。在分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講授具體的園林案例時,教師需要求該組成員率先陳述該案例所處的政治、社會形態、經濟發展等諸多社會背景特征。中國園林的發展史是社會變革的縮影,其中既包含人文經濟,也集合了自然、政治等多項內容。將中國園林的學習放置于中國歷史發展背景中,緊密聯系當時的環境思想、社會風尚與藝術風格,通過在園林發展脈絡上總結自然與社會的互動演變,能夠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期間,教師需做適當總結,以世界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為大背景,在點評學生所講案例的同時,對比同時期世界其他地域某園林特征,以世界歷史的視角引領學生感受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獨特魅力。

1.2.2 文理理論融合,強化學生跨學科意識

“中國園林史”不僅涉及文化歷史,還涉及建筑學、土木工程、美學、城鄉規劃等多學科知識。新文科要求各學科相互滲透融合,增強課程綜合性。鑒于此,在“中國園林史”的“體驗—參與式”教學過程中,需加強學生的跨學科認識。一方面,要求教師有充足的知識儲備,以園林史為基點,向外發散與其相關的規劃設計知識,展現園林史課程的多樣性,凸顯設計專業的可選擇性,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啟發學生在設計層面的潛能。另一方面,通過課外作業布置,聯系課堂與戶外實踐,要求學生以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校園景觀改造,實現課堂知識的內化,并使體驗與參與始終貫穿“中國園林史”整個課程,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的目的。

2 教學改革實踐:以淮安清晏園為例

清晏園位于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南路,占地8hm2,是中國明清漕運史上規模最大的衙署園林,曾被稱作“江淮第一園”。全園整體結構完整,主體建筑坐北向南、軸線對稱,風格沉穩厚重、主從有序,亭、廊、榭等構筑物靈動飛逸,體現出江淮地區融合南北文化的地方特色[7]。

2.1 建立中國園林的初印象

學生回憶曾經去過的公園或景觀點,按照記憶快速繪制出自己認為的中國園林景觀的樣子。然后分析同學繪制的中國園林印象,引入以下討論:同學們記憶中的中國園林不單單是建筑組合,也不止是假山流水的搭配,而是山、水、建筑、植物、景觀小品的多種組合。中國園林是詩意的藝術,是宜居宜行宜游的自然人居環境。

2.2 親身體驗清晏園的設計特點

首先,帶領學生來到清晏園,鼓勵學生自主游園,然后召集學生進行體驗分享。其次,教師做適當總結與引領,提出應關注園林的建筑組合、植物搭配、空間變化、游線設計、小品特色。學生意識到應從幾大方面去感受中國園林。最后,讓學生帶著目標去領略清晏園的設計特點。學生通過兩次觀察欣賞,能感到中國園林之美,對園林史的興趣變濃。

2.3 總結——清晏園的發展演變與設計特征

課下按學生意愿進行分組,課上以小組形式用PPT進行中國園林體驗匯報。教師在闡釋清晏園建設時期(明清)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后,以明清時期的園林設計要素對清晏園進行解讀,同時以其實景照片進行對照,強化學生對明清時期中國園林特色的認知。同時以一種歷史發展視角,引發學生對清晏園景觀發展演變的思考:為什么明清時期的某些中國園林的特征在清晏園中難以找到?如今的清晏園的部分景觀為什么有些現代?清晏園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什么變化?為什么學習中國園林還要充分理解背后的社會文化變遷?

2.4 課后作業——清晏園的園林特征

要求同學們準備3張A4畫紙,在1張A4紙上分別速寫出自己所認為的清晏園傳統、現代景觀;在另1張A4紙上繪制出清晏園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最后在第3張A4紙上繪制出明清時期園林景觀意象圖。3個作業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園林“科學認知(園林是動態發展的)、場所精神(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關系)、史學意義(設計元素的識別與轉化)”的統一。

2.5 觀察感知——校園場地的新發現

教師帶領學生在校園某地塊進行景觀觀察與感知,內容包括:1)環境觀察以厘清場地與周邊環境的關系;2)在場地中走一走以形成尺度感知;3)植物識別以明確植物配置占比;4)靜坐觀察以了解人流及車輛情況。

2.6 設計表達——史學知識的實踐轉化

從校園觀察感知完后,要求學生進入課堂進行場地快速表達,依托所觀察內容及前面所學史學知識,請同學們設計出具有明確園林風格的校園景觀。學生將所學明清時期的園林風格注入自己的設計方案中。

2.7 作業成果分享

同學們談一談自己對場地的理解,并解釋這個場地的設計要點是什么,是如何將所學的史學知識與設計方案進行結合的,設計方案中的美在哪里,缺點又在哪里,并請其他同學進行提問。課堂中安排的設計成果分享能強化學生的史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促進其對中國園林美學的理解。

3 援古證今,走向“體驗—參與式”教學

以開放性和互動性為特征的“體驗—參與式”教學,在教學策略上注重小組合作,強調實踐、體驗、參與、交流和分享,實現了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教學群體之間的積極互動[8],最終將史學知識內化為設計實踐能力。

3.1 體驗與知識的內化

就明清時期修建的清晏園案例而言,從最初的園林觀察欣賞到最終的作業成果分享,有著大量的體驗活動。通過中國園林景觀速寫,導入園林景觀設計要素,學生明白自己對中國園林的認識存在不足;通過游園體驗,學生學會觀察,提升了自身對史學知識的興趣;通過小組匯報和教師總結,學生知道了應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利用課后作業,學生厘清了學習中國園林史的理論途徑;通過校園場地的觀察感知,學生開始理解了空間的尺度,并為自己“嫁接”園林史知識與場地設計作好了準備;通過設計表達,學生實現了史學知識,即明清時期園林景觀設計風格在現實場地中的實踐轉化,并再次鞏固了園林史知識;最后,通過案例分享,學生提升了自己設計、思考、交流等多種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環境等多向互動交流,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網絡的節點,每個人也都成為信息的接受者、重組者、傳遞者和生成者,網絡式的體驗參與強化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學生積極調動了自身情緒,行動力得到提升,并通過一次次觀察體驗,提升了對美的理解,將課堂知識“落地”為設計方案。

3.2 參與與知識的內化

參與實現了師生之間共同學習和共生發展。從教學目標的創設、教學內容的確定到教學方法的運用,都由師生雙方共同探索完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或娓娓而談或思想交鋒,課堂由單一線性的直白輸出轉變為開放高效的學習統一體。教師不只是知識的發布者,還是學習的組織者,平衡學生個體與個體間、學生個體與群體間、學生與教學內容間、學生與教師間的多向復雜互動[8]。比如,在園林體驗匯報階段,小組需各自分工搜集匯報素材,組員在組內提出問題拋出觀點,共同討論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同時在匯報時,對于沒解決的問題,形成組間討論,教師作為知識與學生間的“中介”,充分參與、引導,促進學生與園林知識的互動,并引發學生對園林發展演變的思考。學生通過小組匯報和成果分享,史學知識、設計理念在群體之間互通有無,平等、直接、高效的參與成為學生內化學習成果、建構知識體系和不斷反思學習的有效方式。

總體而言,在設計學專業領域,體驗參與的重要性不在于學會某種技術技能,而在于獲得對現實的真實感受,借助內心的體驗對知識形成認識,并轉化為具體行為,實現美育的真正目的。

4 結語

在新文科背景與美育要求下,借助“體驗—參與式”教學理念解讀中國園林史學知識,打破常規教學固化的展示和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對園林史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深刻理解園林在社會發展中的社會文化屬性功能,增強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此外,隨著課程的開展,學生將中國園林知識轉化為解決設計問題的思維意識也越來越強,學生在理解美感受美的同時培養了創新創造能力,在設計專業領域不斷發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猜你喜歡
史學美育園林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清代園林初探
古代園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園林的今世之約
雪中園林的七個片段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史學漫畫館
史學漫畫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