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治理視角下東蘭縣銅鼓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

2024-01-18 08:47伍弢韋云潤劉勝先楊鈞媛
經濟研究導刊 2023年24期
關鍵詞:協同治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伍弢 韋云潤 劉勝先 楊鈞媛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蘭銅鼓”不僅僅是“壯族文化的精華”和“壯族歷史文化的‘化石”,還是壯族人民的重要文化財產,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皷|蘭銅鼓”集中表現出無形性、傳承性、活態性、地域性、多元性等特征,使得其形成了包括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精神價值、藝術價值、教育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等在內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價值體系。因此,基于多元協同治理的視角,探討銅鼓文化在協同治理視角下傳承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協同治理東蘭銅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出可行性對策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鼓文化;傳承;發展;協同治理

中圖分類號:G1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4-0138-03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東蘭銅鼓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血脈、國家基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存續的重要載體,其保護和發展預示著民族的未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到全國人大于2011年頒布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使得非遺保護步入法治化軌道;再到2020年7月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系統部署了“十四五”時期非遺保護工作,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正在循序漸進地形成并成熟。

(二)研究意義

東蘭銅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期。東蘭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中形成了獨特的銅鼓文化,而銅鼓文化也生動地反映了東蘭縣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這對我國考古、文明溯源事業具有非凡的意義和重要的歷史價值。銅鼓作為傳承之物,聚集了東蘭縣人民的精氣神,貫穿了東蘭的古往今來,可見銅鼓文化不僅是東蘭的文化象征,更是東蘭人民的精神圖騰。因此,東蘭縣對銅鼓文化應進行多元協同治理,并結合現有資源大力發展銅鼓文化和文化旅游產業。這不僅可以為東蘭縣帶來經濟效益,還能增加人民收入,進而推動東蘭縣經濟的發展。

二、協同治理內涵

所謂協同,通常是指系統中各個要素或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協作。而協同治理是指在多方參與、多元利益、多層次、多領域的治理背景下,通過各方協同合作,協調各方利益關系,達成共識,實現治理目標的過程。東蘭銅鼓文化發展問題的協同治理需要東蘭縣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民眾等相關方在不同領域、層次達成合作共識,形成統一目的,以此實現對東蘭銅鼓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三、東蘭銅鼓文化協同治理的現狀

(一)政府方面

東蘭縣2020年基本建成了世界銅鼓文化體驗旅游目的地,且早在2011年就已成功舉辦首屆東蘭國際銅鼓文化旅游節。這一系列舉措促使東蘭銅鼓文化逐漸走向世界,同時也提高了銅鼓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在民間銅鼓活動中,東蘭政府更多扮演的是協助和支持者的角色。

(二)企業和社會組織方面

為了傳承和發展銅鼓文化,東蘭音樂銅鼓文化傳播公司、銅鼓制造廠等銅鼓企業在多年不懈探索下,在傳統銅鼓基礎上開發出了音樂銅鼓。東蘭縣政協前主席陳耀靈老先生一手創立了銅鼓收藏館,目前館內有藏品133件。為了傳播和弘揚銅鼓文化,東蘭民間自發組建了螞拐協會,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東蘭縣企業和社會組織為銅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民眾方面

受千年銅鼓文化的熏陶,東蘭縣人民對銅鼓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感,即使面臨時代大動蕩,人們的愛鼓、護鼓的熱情也不曾磨滅。其中韋萬義老人是民間收藏銅鼓的典型代表,其收藏的銅鼓有20多面,他不僅熟悉銅鼓文化、善打銅鼓,還熱衷于傳授鼓藝。

四、東蘭縣銅鼓文化協同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方面

保護銅鼓非遺需要一套跨部門、多組織、全方面的協同聯動機制,包括保護政策的制定、執行、控制、評估以及重難點的解決等各程序,都需要一個囊括諸多保護主體在內的聯動機制。東蘭縣銅鼓非遺涉及的14個鄉鎮各自的財力、風俗民情和重視程度情況不一,也沒有形成一種有效的共識,使得協同聯動治理機制更是尚在萌芽中。同時,東蘭縣政府就銅鼓文化傳承和發展一塊對年輕人的宣傳和教育缺乏足夠重視。經走訪發現,東蘭縣當地年輕人對銅鼓文化的認知非常有限,能夠較清楚了解銅鼓文化歷史內涵和傳承意義的人更少。

(二)企業方面

銅鼓藝術品的制作需歷經多重復雜工序。目前,東蘭銅鼓制造廠使用傳統工藝制造出一件銅鼓工藝品需要歷時半月之久。而開發新產品需要制作新模具,新模具的制作意味著巨大的成本,一般企業不敢輕易涉足,這也就嚴重限制了銅鼓文化的發展。加上銅鼓制造工藝大多是家族世代相傳,并不會輕易外傳,壟斷了銅鼓制作工藝和手法,不利于新工藝的產生和發展。除此之外,銅鼓制作企業還面臨生存的問題,即缺乏受眾和市場。

(三)社會組織方面

目前東蘭縣有關銅鼓非遺文化保護的社會組織、規模較小,沒有起到規模的作用和影響。東蘭縣以壯族和瑤族為主要民族,以群居為主,受制于地理條件和民族習俗的不同,各鄉鎮的銅鼓文化習俗也存在較大差異。文化的差異使得銅鼓非遺保護組織間缺乏溝通、交流以及合作的機會。東蘭縣銅鼓組織發展大都不成熟,組織結構不盡完整,功能發揮也不明顯,且各組織負責人或因年老或因生計,難以全身心投入組織和銅鼓事業的發展。東蘭縣成立針對銅鼓組織的主管部門,給予了社會組織發展空間,但由于受到環境及人才缺乏的限制,組織發展緩慢且功能不明顯,使得銅鼓組織并未與政府實現良性互動。

(四)民眾方面

隨著現代文化不斷涌入人們的生活,人們逐漸對舊的銅鼓文化產生排斥感,年輕人對于銅鼓非遺的理解和認知是更為淺顯,進一步造成銅鼓文化發展的舉步維艱。同時,學習、保護和傳承銅鼓非遺文化過程的艱苦性和枯燥性,使得絕大多數人望而卻步,也就做不到對自家文化保護的自覺。此外,從事銅鼓文化研究保護工作的專家學者數量稀少且影響力小、缺乏權威性,無法影響和帶領人民開展銅鼓文化保護事業,起不到領頭和示范的作用。

五、東蘭縣銅鼓文化協同治理對策建議

(一)政府方面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科學規劃與引導

東蘭縣銅鼓文化的保護工作應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統籌。政府在保護和發展東蘭縣銅鼓文化方面應發揮主導和主體性作用,健全區域協同聯動保護機制和傳承體系,提高銅鼓文化保護傳承水平,完善銅鼓文化保護發展的保障措施,科學協調規劃,加強合理引導,為銅鼓文化的保護做好示范性作用。

2.加大對銅鼓文化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

非遺保護除了立法保護和人力資源的投入保護外,資金的投入也是非遺保護的重要保障。應加大對文化站、博物館、收藏館的建設、傳承人、相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培養資金扶持力度給予資金扶持保障,促進銅鼓文化傳播和傳承的可持續性。

3.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推廣銅鼓文化

多渠道、多形式地宣傳推廣銅鼓文化是銅鼓文化走向人們視野的第一步。在現代大數據社會中,利用大數據平臺和大數據技術來進行推廣是非遺文化的宣傳趨勢。一是要依托大數據技術打造銅鼓文化數字館,以先進的人工智能為基礎,實現民間銅鼓文化的高清展示。二是在短視頻平臺飛速發展的當下,可以利用各短視頻平臺進行銅鼓文化的傳播。三是要著力把銅鼓文化帶入世界-東盟文化遺產日的展演,利用東盟平臺宣傳推廣銅鼓文化。

4.保護與開發利用并舉,創造可持續動力

數字化轉型、多元化傳承、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激發非遺文化活力、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關鍵詞”。在開發利用和多元化傳承銅鼓文化的同時,保護文化的內在本質和屬性,防止過度的文化創新導致文化本質和屬性的缺失。出臺措施鼓勵銅鼓文化和數字化融合,推動銅鼓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做到保護和開發利用并舉,促進銅鼓文化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方面

1.設計、開發更多品種、規格、樣式的銅鼓產品

企業應加強設計和開發更多品種、規格、樣式的銅鼓文化藝術產品,做到大眾化、低客單價、通俗易懂,讓更多藝術品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實現對銅鼓文化的保護弘揚與創新發展。

2.重視技術的現代化,提升與工藝品現代化審美的結合

加強銅鼓制造工藝的品牌建設,推動高質量傳承發展,加大對傳統技術的改造力度,引進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提高工藝品的制造效益,降低工藝品的制造費用。注意傳統工藝藝術與現代創意相結合,靈活開發和合理利用新技術、新工具、新元素,多樣化多元化地把銅鼓文化表現在藝術品上,改變人們對傳統銅鼓藝術品的刻板印象。

3.多形式、多渠道開拓市場

合理利用“東巴鳳(東蘭、巴馬、鳳山)”經濟、旅游一體化發展圈,優先開發利用本地的市場資源,把銅鼓藝術品融入到各旅游品市場。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東盟博覽會契機,為銅鼓文化創意產業跨地區融合及走向世界創造新機遇。加強和改進銅鼓文化走出去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創新內容形式和體制機制,拓展渠道平臺,創新方法手段,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三)社會組織方面

1.鼓勵非營利性組織參與

銅鼓文化的保護除了政府和政策的引導,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參與,形成一個由政府主導的銅鼓文化保護的社會組織。銅鼓非遺的形成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對銅鼓非遺的保護也要立足于社會,鼓勵和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社會組織在保護銅鼓文化方面發揮著守弱濟危、保護“小眾”的文化保護策略,幫助銅鼓文化衍生的非遺項目、非遺傳承團體及個人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2.加大組織、村鎮間的溝通、交流、合作

東蘭縣被譽為“世界銅鼓之鄉”,銅鼓習俗文化有著“八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之稱,每個鄉鎮乃至每個村落的銅鼓習俗都不盡相同。加強各銅鼓文化保護組織、鄉鎮、村落間的溝通、交流、合作成為全面保護銅鼓文化的重點工作,使各習俗文化相互融通傳承,全面激發銅鼓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

3.發揮活動組織,對外交流,對內宣傳功能

社會組織是銅鼓文化保護的重要力量,應該發揮著宣傳推廣對外交流對內宣傳的作用。加強組織建設和人才培養,不斷地優化藝術創作,積極參加各項演出活動。通過各個網絡平臺來傳播銅鼓非遺的表演、手藝和藝術品,充分發揮對外交流、對內宣傳的作用,并帶動銅鼓文化產業鏈促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促使人們在保護銅鼓非遺發展的成果中取得獲得感與成就感。

(四)民眾方面

1.勇于創新,敢于參與

目前東蘭縣的銅鼓表演千篇一律、變化少,缺乏觀賞性和趣味性,導致當地群眾對銅鼓非遺表演的熱情并不高,多數當地民眾并沒有做到尊重、支持和宣傳銅鼓非遺文化。為解決這一現象,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群眾聯合協調規劃,結合當地群眾生活實際,勇于創新表演形式,適應社會需要的變化和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吸引民眾的參與熱情。民眾要敢于提出和反饋銅鼓非遺保護工作在進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促使保護機制更加健全、完善。

2.與高校合作開展銅鼓文化研究工作

銅鼓非遺文化的有效保護傳承,需要人們更加深入地對銅鼓非遺文化的研究、認定、保持和傳播。文化來源于生活,對文化的研究要深入到群眾的生活實際之中。民眾與各高校合作開展銅鼓文化相關研究工作,是銅鼓文化實現有效開發、傳承和保護的途徑之一。民眾與各高校開展銅鼓非遺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現代技術的應用,以利于改變銅鼓非遺工藝技術落后的局面和解決銅鼓非遺在傳承、保護和開發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純娣.協同治理視角下的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2]? ?李鶯.張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協同治理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0.

[3]? ?張曉明,黃江杰.政府主導下的廣西銅鼓文化保護研究:以東蘭縣為例[J].梧州學院學報,2013,23(2):79-84.

[4]? ?高國富,羅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法理思考:以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為視角[J].西部法學評論,2013(2):46-50.

[責任編輯? ?柯? ?黎]

猜你喜歡
協同治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論下的京津冀環境污染協同治理研究
協同治理: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理論參照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社區治理的創新
風險社會理論范式下中國“環境沖突”問題及其協同治理論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