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島國海洋產業發展分析

2024-01-18 08:26郭丹鳳林香紅
海洋經濟 2023年6期
關鍵詞:島國太平洋漁業

郭丹鳳 林香紅 魏 晉

1.蘇州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蘇州215000

2.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300171

本文中提到的太平洋島國,指位于大洋洲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外的14 個獨立的小島嶼國家①國土面積從大到小來看,14 個獨立的國家依次為巴布亞新幾內亞(簡稱巴新)、所羅門群島、斐濟、瓦努阿圖、薩摩亞、基里巴斯、湯加、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帕勞、紐埃、庫克群島、馬紹爾群島、圖瓦盧和瑙魯。,它們的國土面積、人口總數、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GDP 差異懸殊。根據世界銀行和我國外交部發布的統計數據計算,這14 個島國的國土面積共計52.85 萬平方千米(2018 年),略大于我國四川??;人口總數為1 165.69萬人(2020年),略高于我國海南??;國內生產總值總計333.83 萬美元②各國統計數據年份不同,合計數采用最新年份統計數據相加,數據年份為2018-2020年。,與我國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相近。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島國主要海洋產業的發展現狀、困境與應對舉措等,對于推動中國-太平洋島國海洋產業合作、打造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建設、構建更為緊密的藍色伙伴關系具重要價值。

1 海洋產業發展現狀及困境

太平洋島國陸地面積狹小,擁有廣袤的海洋專屬經濟區(EEZ),海洋資源稟賦較好,漁業和旅游業是兩大支柱性海洋產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給太平洋島國海洋產業帶來嚴重沖擊。

1.1 發展現狀

太平洋島國嚴重依賴旅游業與漁業收入,在新興和待開發海洋產業方面具有較大潛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給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沖擊,也重創了太平洋島國的海洋產業。以當地的旅游業和漁業為主要分析對象,可幫助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島國海洋產業的發展現狀、困境、舉措形成基本認識。

1.1.1 旅游業發展情況分析

旅游業是太平洋島國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各國政府增加收入、解決就業和創匯的重要行業。目前,旅游業是庫克群島、斐濟、帕勞和瓦努阿圖最大的經濟領域。巴布亞新幾內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和所羅門群島等國旅游業發展相對緩慢,主要受當地政治環境不穩等因素的影響。太平洋島國的外來游客市場受相對距離、歷史和殖民遺留關系等因素影響,澳大利亞是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和瓦努阿圖等美拉尼西亞群島國家的最大客源地;新西蘭主要是波利尼西亞群島國家的主要客源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則是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國家的主要客源地。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太平洋島國旅游業產生重大影響,增加許多不確定性。在感染發生前的2015—2019年,13個太平洋島國(瑙魯未公布統計數據)入境旅游人數持續增長,2016—2019年入境游客一直高于200萬人次。2019年,排名前三位的斐濟、瓦努阿圖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接待的入境旅游人次分別占太平洋島國入境旅游人次的47.5%、12.5%和10.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發生后,2020 年,太平洋島國封鎖邊境,禁止一切船舶???,大幅減少國際航班,大部分客源國也大幅減少國際航班,提倡非必要不離境,這直接阻斷了人員流動。2020 年入境旅游人次僅43.7 萬,比2019 年下降78.6%(表1)。在此期間,太平洋島國旅游業幾乎停滯,就業人員收入大幅下降,部分人員面臨失業。太平洋島國政府采取了價格競爭、海外營銷、業內整頓、安全保障等積極的應對策略,以促進旅游業復蘇。2021 年,多個太平洋島國嘗試重開邊境,努力在公共衛生與依賴旅游業的經濟復蘇之間尋求平衡。但前往太平洋目的地的旅游業仍然受到限制,游客大多是通過與雙邊合作伙伴的“氣泡旅行”安排入境的,但由于德爾塔變體病例的全球激增風險不得不暫停。2021 年入境旅游人次僅為2020 入境旅游人次的15%。由于旅游人次下降,國際旅游收入也大幅下降,2015—2019 年斐濟、湯加、薩摩亞、馬紹爾群島和紐埃等國間國際旅游收入持續增長,但2020 年下降了82%(表2)。隨著太平洋島國開放國際邊境,旅游業發展困境有所緩解,但仍受病毒感染與經濟不確定性的沖擊,旅游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表1 2019—2021年太平洋島國入境旅游人次 單位:人次

表2 部分太平洋島國入境旅游收入情況 單位:千美元

太平洋島國重視打造更多綠色、藍色和以社區為基礎的旅游活動,通過提供專業培訓來提高當地工人在旅游部門、農業和其他服務部門的就業能力,以推動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加強旅游部門與其他經濟部門之間的生產聯系。太平洋島國地理位置的獨特性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是它們在全球市場上有別于他國的比較優勢之一。遠道而來的游客往往傾向于游覽太平洋島國間相得益彰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比如斐濟的鯊魚潛水項目、所羅門群島的賞鯨項目、湯加的沉船潛水項目與火山噴發景點項目、瓦努阿圖徒步旅行項目等。但島嶼之間的交通阻礙以及相關宣傳信息的缺乏,經常導致外來游客無法順利地抵達目的地,游覽太平洋島國間的互補景觀。

1.1.2 漁業發展情況分析

太平洋島國漁業資源豐富,特別是金槍魚資源得天獨厚,漁業對太平洋地區的食品安全、生計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漁業收入是許多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來源。太平洋島國的漁業收入主要源自捕魚許可準入費、漁業資源捕撈、水產養殖和少量的淡水捕撈等。太平洋島國近海捕魚船只大多是外國船只,向遠洋漁業國家收取捕魚許可證費是政府公共收入的主要來源。例如,2019 年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國內生產總值為3.65 億美元,主要收入來源為《密美自由聯系協定》和捕魚許可證收入[1];2019 年薩摩亞漁業產值約合1 685 萬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發生之前,瑙魯政府每年捕魚許可證收入約為600 萬~800 萬澳元,基里巴斯政府收入的75%之多來源于捕魚許可證收入。與近海捕魚許可證收入、沿海捕撈業相比,水產養殖業和淡水捕撈的產收相對較小,但湯加的巨蛤養殖業、所羅門群島的海藻養殖業、巴布亞新幾內亞淡水捕撈初具規模。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發生后,外國遠洋漁船由于受到影響,難以像往年一樣順利抵達當地作業。圍網漁船在漁場內作業時,觀察員由于機場關閉等交通受限難以到達漁場,即使費力到達,觀察員的健康和安全也難以保證,因此,太平洋島國捕魚許可證收入大大降低。太平洋島國由于管控而關閉港口和限制進入,海上貨物轉運活動和IUU(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活動可能會增加。太平洋島國長期受IUU 困擾,加上氣候變化、城市化、采礦/伐木造成的淤積和生態退化,當地魚類資源受到一定損害。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太平洋島國國內漁業的影響相對較小。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 年3 月更新的統計數據計算,2020 年密克羅尼西亞、瑙魯和圖瓦盧的水產品產量呈現正增長,其他11個島國水產品產量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傮w來看,2020年14個太平洋島國水產品總量跌至96.7 萬噸,比2019 年下降7%,下降幅度不大(表3)。2020年巴布亞新幾內亞水產品產量位居14 個國家之首,比2019 年下降了23.9%。產量排名前三位的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基里巴斯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水產品產量占14個島國水產品產量的64.7%,略低于2019年68.1%的水平。

表3 太平洋島國水產品產量單位:噸

1.2 主要困境

太平洋島國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海洋自然災害、經濟結構單一、政局不穩與社會治安較差、國家財政赤字、科技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落后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則加劇了上述挑戰,削弱了太平洋島國的海洋經濟發展動力。

1.2.1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增加海洋產業的不確定性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以來,全球供應鏈與經濟流動受限,太平洋島國漁業、旅游業等海洋產業受到重創。在2021年的大部分時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太平洋島國的商業仍具有負面影響,但對太平洋企業、商業收入和商界領袖社區福祉的負面影響比2020年分別下降10%、15%和16%[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太平洋島國和其他小型國家的實際GDP 下降了8.5%,2021 年依賴旅游的斐濟、帕勞、薩摩亞、湯加和瓦努阿圖實際GDP 預計分別增長-4.0%、-19.7%、-1.5%、-2.0%和1.2%[4]。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給太平洋島國海洋產業帶來的其他挑戰還包括:與主要海洋貿易伙伴合作放緩;當地海洋產品消費和投資受到抑制;漁業和旅游業等季節性工人計劃和供應鏈中斷;與海洋產業相關的餐飲酒店服務業、交通和其他商業活動陷入停滯;外國技術專家延遲到來,以及基礎設施項目遲滯;國家財政和債務管理框架壓力加大,限制了海洋產業相關投資。

1.2.2 發展模式落后

太平洋島國大多經濟基礎薄弱,且發展模式具有粗放型和單一型特點,在漁業、旅游業發展中存在著過度開發、濫捕濫采等行為。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沖擊下,太平洋島國傳統發展模式中積留的問題更加突出,比如陸地與海洋污染、珊瑚礁系統退化、過度依賴基礎薄弱的商品出口、經濟單一、社會不公平等。在此發展模式中,漁業與旅游業等海洋產業的發展是以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為重大代價的,長期的失衡機制產生高昂的社會代價與生態代價,反過來進一步束縛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部分太平洋島國拖欠巨額債務,財政赤字高企,缺乏完善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規和先進技術等,導致當地海洋產業難以切實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常態化與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太平洋島國政府難以像發達國家那樣對海洋產業進行大規模的刺激計劃。

1.2.3 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

全球氣候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島國地勢低洼,海岸被侵蝕,部分低洼區域將被海水淹沒;鹽水污染土壤,影響淡水供應,部分農田無法耕作;許多社區被迫搬遷?!兜谒氖鶎锰窖髰u國論壇公報》和《博埃宣言》都指出氣候變化是太平洋島國面臨的最大威脅。雖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僅占全球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的0.03%,但它們承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一些最嚴重最直接的后果[5]。根據全球規模的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模型預測,相比于2000 年,到2100 年熱帶地區的海洋動物總生物量將分別減少在中的7.3±3.1%(RCP2.6 場景)或23.2±9.5%。在RCP8.5氣候場景中,預計2050年太平洋島嶼區域珊瑚礁魚類的生產力將下降20%~50%,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瑙魯、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托克勞和圖瓦盧的專屬經濟區,鰹魚和黃鰭金槍魚總漁獲量將減少約10%~40%[6]。新型冠狀病毒出現期間,太平洋島國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獲得新貸款的空間更加緊縮,面臨著嚴峻形勢。

1.2.4 海洋自然災害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島國用于應對自然災害的財政空間明顯減少,迫切需要國際援助。太平洋島國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海嘯和颶風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隨著全球變暖與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地區的拉尼娜現象、高潮位與惡劣天氣等自然災害逐漸增多。2020 年4 月,熱帶氣旋“哈羅德”襲擊了瓦努阿圖、斐濟、基里巴斯、所羅門群島和湯加等國?!肮_德”摧毀了瓦努阿圖的7個島嶼,影響了十多萬人的日常生活,漁船和耕地遭到破壞,損失約為1 億美元,對斐濟耕地和農作物造成的損失預計超過1 200 萬美元。2022 年1 月,湯加塔布島“洪阿火山”噴發,有科學家稱它的威力與1883 年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Gunung Krakatau)火山爆發規模相似,是有科研記錄以來地球大氣層規模最大的爆炸。

2 促進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舉措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背景下,太平洋島國密集出臺防疫抗疫政策和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促進海洋產業復蘇及健康發展。

2.1 積極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推動海洋產業恢復

在新型冠狀病毒暴發初期,太平洋島國較早采取入境管控、暫停航班等措施,一度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數控制在較低數量。在病毒感染大流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隔離管控升級等背景下,太平洋島國旅游業與漁業發展等一度陷入停滯。隨著全球防疫政策的放開,2022 年1 月起太平洋島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不斷上升。太平洋島國通過尋求國際援助、加強全國民眾病毒檢測、推進疫苗接種等措施推動病毒防控。所羅門群島、基里巴斯、薩摩亞等國均接收到中國援助的緊急物資與警用物資,有效遏制了病毒傳播。為應對對地區經濟的沖擊,太平洋島國采取經濟刺激政策,推動旅游業、漁業、農業等主導產業的恢復。斐濟根據《新冠肺炎疫情應對預算2019—2020》,針對旅游部門、封鎖地區和其他受病毒影響的地區提供2 060 萬失業救濟。湯加實施總計2 550 萬美元經濟刺激計劃,由農業漁業部門、衛生部、內政部和儲備銀行按照計劃分配[7]。庫克、斐濟、瓦努阿圖等國與澳大利亞、新西蘭在防控期間建立“氣泡旅行”,推動旅游業復蘇。2022 年下半年以來太平洋島國陸續開放國際邊境,旅游業、漁業等海洋產業按下“重啟鍵”,庫克群島、斐濟和帕勞等依賴旅游業的經濟體的游客人數增加,當地旅游業和貨物運輸業有望實現復蘇。太平洋島國依然面臨疫苗研制和推出上的困難,病毒變種的挑戰,以及短期財政救助的成本高昂引發公共債務上升的風險等。太平洋島國將持續采取強勁與包容性的復蘇政策,將在行政管理和資源方面更新觀念,鼓勵包容性發展,促進稅收和支出、可持續投資、改革政治證制度、尋求國際援助與合作等。

2.2 實施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政策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促使太平洋島國更加重視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建立有彈性、可持續的和公平的旅游業、漁業等海洋產業。巴新、斐濟和薩摩亞等國均實施國家海洋政策以推動海洋管理模式創新和促進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三國發布的國家海洋政策或戰略中均將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加強海洋環境認知、應對氣候變化、降低污染和災害風險、避免潛在沖突等作為重要關切。例如,巴新基于海洋綜合管理(IOM)的理念制定《國家海洋政策2020—2030》,分別就海洋保護區、藍色經濟、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空間規劃等內容進行詳細闡述;其愿景是恢復海洋健康,實現負責任的可持續發展和本國的宏偉理想,同時減輕氣候變化、自然災害、人為廢棄物和陸地污染所帶來的影響;主要目的是在本國管轄區域內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海洋管理系統,并建立一個適用于國家管轄區域之外的區域/國際合作與協作框架。近幾年,太平洋島國陸續達成《太平洋島嶼自然保護及保護區框架(2021—2025)》《太平洋珊瑚礁行動計劃(2021-2030)》《太平洋區域環境及保護狀況報告》《太平洋可持續旅游政策框架》《藍色太平洋2050 戰略》等共識,力求推動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以財稅金融等工具推動海洋產業發展

太平洋島國將金融、保險和稅收等方式作為促進海洋產業與海洋生態保護的有效工具,呼吁與發展伙伴之間強化合作,建立和創新籌資機制,調動財政資源以提高融資的規模及效力,應對病毒感染帶來的諸多挑戰。海洋金融、保險、財稅補貼等為太平洋島國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區域氣候融資及災害融資機制,能夠有效降低自然災害、海洋污染、氣候變化帶來的經濟損失。太平洋海洋事務專員辦公室與世界銀行、太平洋島國論壇漁業局等共同編寫了海洋金融系列報告③包括《太平洋海洋債券的分析及發展》《太平洋海洋金融項目:保險》《大規模的海洋保護資金籌措:大型海洋保護區融資現狀及未來發展》《基于社區的區域海洋融資管理機制的分析及發展報告》《關乎太平洋海洋健康的稅收及補貼分析報告》《太平洋海洋金融研討會報告》《太平洋海洋金融獎學金項目(2019—2020)報告》等。,為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海洋經濟事務決策提供參考,這些報告在2021年太平洋島國論壇經濟部長會議期間正式對外發布。太平洋島國還呼吁綠色氣候基金、全球環境基金、適應基金等全球融資機構增加在海洋及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瓦努阿圖從綠色氣候基金處獲得約1 811 萬美元的投資(2021 年2 月),用于建設國家海洋及氣候觀測網絡。2021 年湯加發布了第一份太平洋島國國家海洋金融發展報告《湯加海洋金融情況》,對湯加海洋金融的發展進行評估[8]。

2.4 加強海洋環境治理提升海洋生態韌性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宏觀經濟的沖擊,給太平洋島國(尤其是依賴旅游業和漁業的經濟體)敲響警鐘,使其再次重視經濟多樣化與生態韌性能力建設。2021 年4 月太平洋旅游組織發布《太平洋可持續旅游政策框架》,呼吁所有合作伙伴和利益攸關方進行協調合作,通過開展繁榮和有韌性的經濟、賦權社區、增強和促進文化、加速氣候行動、保護生態系統、建立韌性等政策措施推進可持續旅游業發展,得到太平洋島國的認可與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使太平洋島國地區的經濟活動“放緩”或“暫?!?,客觀上為當地生態系統創造“復原期”。太平洋島國人民顯示出較強的適應性,這與他們長期生活在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最前線的處境密不可分。斐濟的瓦圖瓦拉基金會(Vatuvara Foundation)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暫停其旅游業務以后,利用空檔期開展珊瑚礁修復計劃,并修復當地2016年因溫斯頓颶風的毀壞之處,為依賴珊瑚礁系統的度假村和社區提供重振產業的機會。庫克群島的特伊普克地區協會(Te Ipukarea Society)是與旅游業緊密合作的非政府環保組織,該協會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導致游客銳減,但也是拉羅湯加島潟湖治理水污染的機會。

2.5 遵循“藍色太平洋”原則尋求國際合作

太平洋島國由于基礎薄弱,長期重視“抱團取暖”和借助國際社會力量實現發展。太平洋島國近期達成的區域合作文件包括《2021—2025 年南太島國自然保護區及保護區框架》《關于海洋垃圾的區域行動計劃》《關于可持續太平洋漁業的區域路線圖》《2021年南太島國論壇領導人海洋聲明》《藍色太平洋大陸2050年戰略》等,旨在以“集體安全”思維指導區域內海洋發展框架。太平洋島國遵循“藍色太平洋”戰略與大國開展國際合作,重點關注氣候變化、減災防災、海洋治理等議題?!八{色太平洋”既是太平洋島國在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下的博弈手段,也是與域外大國合作的規范性倡議,明確表示域外大國若想在太平洋島國地區獲得地緣政治利益,就應當按照太平洋島國的優先議程進行合作[9]。2022 年6 月美國與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華盛頓與太平洋島國舉行高級別會談,就氣候變化、海洋安全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議題進行了溝通。隨后,上述五國宣布成立一個所謂“藍色太平洋伙伴”的新合作框架,以加強與太平洋島國的經濟外交關系。五國聲稱已為太平洋島國提供了21億美元發展援助,未來將與區域內國家開展更廣泛的合作[10]。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程度不斷深化、合作機制不斷增多,中國長期向太平洋島國提供不附加政治條件的經濟技術和醫療援助。截至2022 年5 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發生以來中國累計向太平洋島國提供近60萬劑疫苗、超過100噸各類抗病毒物資[11]。

3 關于加強中國-太平洋島國海洋產業合作的思考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與國際秩序深刻變化交織的背景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在海洋產業合作方面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和重要的合作價值,中國可采取以下措施增進海洋產業合作。

3.1 與太平洋島國加強公共衛生合作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背景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都面臨應對病毒與經濟恢復的任務。中國本著互相尊重與共同發展的理念與太平洋島國開展抗疫合作與援助,極大地深化了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間合作信任度。依托“中國-太平洋島國抗疫合作基金”與“中國-太平洋島國應急物資儲備庫”,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在疫苗、檢測試劑、防護設備等方面積極合作。所羅門群島、瓦努阿圖、巴新等國均在全國范圍內接種中國援助的疫苗,是中國堅定履行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承諾在太平洋島國地區的具體體現。中國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續與太平洋島國合作共建“免疫屏障”,并積極交流后疫情時代復工復產經驗,協商加強在海洋產業合作、海洋治理、氣候變化應對等方面的合作。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間公共衛生合作與海洋經濟合作密切相關,有效的免疫合作與穩固的防疫成果為海洋經濟合作提供安全保障,且抗疫合作中增進的政治互信為海洋經濟合作奠定民心基礎。

3.2 在海洋產業領域夯實合作基礎構建有效合作架構

中國應與太平洋島國在海洋產業領域夯實合作基礎,構建有效合作架構,為海洋經濟合作奠定制度基礎。中國與太平洋島國應繼續推動建立政府間多邊漁業磋商機制,定期舉辦中國—太平洋島國漁業合作發展論壇;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利用好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共同促進漁業健康有序發展,共同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IUU)漁業活動;深化漁業科技合作,在養殖技術、漁業設施和裝備、水產品加工等領域深化合作內容,探索共建中國—太平洋島國現代漁業合作交流中心;擴大經貿合作,推動市場準入和自由貿易,開展漁業捕撈、水產養殖、漁船修造、漁港建設、水產品加工和冷鏈物流等方面合作等。旅游業是太平洋島國的支柱產業,中國是太平洋島國旅游業開發的客源市場之一。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可通過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等平臺和線上研討等方式,在新型旅游產品研發、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文創產品進出口等方面探索旅游合作新業態新領域。

3.3 以氣候減緩與適應和海洋生態韌性為重點推動藍色經濟合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傳統發展模式產生了較大沖擊,太平洋島國亟待加強氣候適應能力與海洋生態韌性建設,為海洋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太平洋島國普遍將藍色經濟視為替代傳統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疫情沖擊使這個發展命題變得更加緊迫。太平洋島國的藍色經濟理念強調社會系統、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間平衡性、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發展,包含著應對氣候變化與增強海洋生態韌性的可持續發展愿景。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原則和相關舉措,與太平洋島國的氣候適應能力現狀與需求相契合。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藍色經濟都涵蓋一系列生態、社會、經濟目標,存在廣泛的合作空間,當下應重點推動氣候減緩與適應和海洋生態韌性領域的合作,撬動藍色經濟合作大局。中國在海洋空間規劃、海洋監測、海洋牧場、海水淡化、海洋菌草、海洋生態修復、清潔能源等生態韌性領域有技術和經驗優勢,與太平洋島國生態韌性建設與合作需求相契合,合作前景較好。

3.4 推動海洋政策聯通與民心相通

從中國對外合作與發展的大局而言,中國與太平洋島國海洋產業合作是南南合作、“一帶一路”合作中的重要實踐,是踐行多邊主義的有力舉措,符合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理念與太平洋島國“藍色太平洋戰略”。2021-2022 年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中多次指出各方同意加強海洋合作,共同推動海洋可持續開發。中國已與10個太平洋島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與《藍色太平洋2050 戰略》戰略對接,以及與太平洋島國海洋可持續發展政策對接,在海洋經濟領域推動簽署相關合作協議,共同開展一批海洋經濟示范項目。

4 結語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與全球經濟低迷交織的背景下,太平洋島國積極推動漁業與旅游業等重點海洋產業的恢復發展,探尋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較強的對外合作意愿。隨著中國與太平洋島國“一帶一路”合作進程的深化,以及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機制日益成熟,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間海洋產業合作迎來良好發展機遇。中國-太平洋島國海洋產業合作領域廣泛,包括遠洋漁業捕撈、休閑旅游業、水產品養殖與貿易、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海洋金融、海洋生態修復、海洋技術、海洋文化教育與培訓等。

猜你喜歡
島國太平洋漁業
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的獨特魅力
愛管閑事的“太平洋警察”
決勝太平洋
歡迎訂閱2020年度《河北漁業》
南太島國“說不”背后的智慧(觀察家)
巴新:中國元素越來越多的大洋洲島國
跨越太平洋的愛戀
千年五戰:一個島國的野心
中菲漁業合作重啟 菲漁業代表團來華培訓交流
湖南省漁業協會成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