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算法下淮河文化傳播體系構建策略研究

2024-01-19 12:55陳雨璇代曉利
關鍵詞:智能算法淮河受眾

陳雨璇,代曉利

智能算法下淮河文化傳播體系構建策略研究

陳雨璇1,代曉利2

(1.阜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2.阜陽師范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全球新一輪科技變革?;谌斯ぶ悄艿乃惴ㄍ扑]技術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方式被廣泛應用在新聞傳播領域。構建淮河文化傳播體系的新生態需要依靠大量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算法推薦技術可以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提供有關淮河文化傳播的實時情報和分析報告;算法推薦技術還可以通過數據驅動、個性化的推薦等策略,提升淮河文化傳播的效率和效果,幫助傳播者更好地理解受眾的需求,并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傳播策略,促進淮河文化的傳承和開發,推動淮河文化產業的發展。

算法推薦;主流媒體;淮河文化;策略

淮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于中國淮河流域,時間跨度較長,從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以迄現當代?;春游幕膫鹘y習俗和藝術形式通過口述、書面文獻、傳統技藝、節日慶典等方式,在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得以傳承,成為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春游幕侵袊幕嘣诤吓c交流的產物,展現了當地人們的思想觀念、情感表達和審美追求,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生態價值,對于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促進文化多樣性和文明交流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與文化傳播的速度大幅提升,文化交流變得日益頻繁,人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視頻分享平臺等各種渠道自由傳播和獲取淮河文化產品,這也給了創作者和消費者更多的參與和選擇權,推動了各種文化形態的多元發展,使得淮河文化元素得以積極傳播和推廣,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淮河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首先,淮河文化的傳播范圍相對狹窄?;春游幕膫鞑ッ媾R地域不均衡的問題,淮河文化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的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地,與其他地域相比較為獨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農業區域,雖然農耕文化在淮河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在文化投入、場館建設等方面存在不足,文化企業的數量和實力有限,文化產品和傳播內容也相對較少,這使得淮河文化在一些重要的文化傳媒平臺上曝光度較低,影響力無法擴展到更廣泛的區域,文化傳播范圍相對較小。另外,中國地域廣大,各地方言和語言習慣的差異較大,淮河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其習俗、藝術形式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傳播過程中遠離淮河流域的地區面臨宣傳渠道有限的問題,缺乏對淮河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可能會遇到與當地文化不同的價值觀和傳統習俗,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可能會引起誤解或爭議,失去其原始的意義和價值,影響到淮河文化的接受和傳播,限制了傳播的規模和效果,難以形成持久的影響力。

其次,淮河文化的傳播形式相對單一?;春游幕兄S富的歷史遺存和文物,這些文化遺產主要通過考古發現、博物館陳列、學術研究等形式傳播;也被一些文化藝術團體和學者通過學術講座、文化展覽、文化節慶等形式進行推廣。從當前看,淮河文化的主要宣傳模式依舊停留在圖畫、學術研究、展覽和旅游等層面,傳統的渠道無法與大眾的信息接受習慣充分契合,且現有傳播內容同質化,未能充分挖掘淮河文化的優質資源,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這將限制淮河文化的推廣,使其無法獲得廣泛認同和共識,難以形成淮河文化在其他地方的互動和共享,難以吸引年輕人和外國人的關注,傳播效果受限。另外,淮河地區涵蓋的歷史時期非常廣泛,從原始社會、商周時期、戰國以迄近現代,淮河地區的歷史又經歷了許多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變革,比如戰爭、災害、遷徙等,由于持續的文化斷裂和演變,相關信息可能喪失或變得模糊不清;再加上各地區、學者和研究機構之間缺乏足夠的交流共享平臺,導致淮河文化信息沒有得到充分整合和系統化,缺少系統化的宣傳推廣工作,使得許多淮河流域的傳統文化表達方式,如民俗活動、傳統樂器演奏等,正在逐漸失傳。

再次,傳播效果缺乏評估反饋?;春游幕瘋鞑サ膶嵺`雖已廣泛展開,但是尚未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比如淮河文化缺乏明確的針對傳播覆蓋率、影響力、傳播效益等的量化指標,無法全面客觀地評估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會導致評估結果主觀性較強,難以進行科學論證和比較;缺乏全面、有效的調查研究,無法獲取真實準確的反饋信息和數據支持,這會使得評估結果缺乏科學性和可靠性;缺乏與受眾的有效互動渠道和反饋機制,難以了解受眾的需求和反饋意見,會導致傳播活動與受眾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暢,無法及時調整和改進傳播策略;缺乏對長期效果的追蹤評估,難以評估其對受眾態度、價值觀念和行為的持久影響,只是針對特定時期或特定活動的短期評估,這樣會使傳播活動的效果評估停留在表面層面,難以深入了解傳播活動的長期影響和可持續性;評估手段不全面,缺乏多維度評估,常常只是依靠個別觀察或媒體報道,難以全面了解其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會使評估結果缺乏綜合性,無法準確反映傳播活動的整體效果;部分傳播內容也未作充分的現代化解釋和現代化表達,使得其傳播過程往往呈現出零碎化的特點,這將使傳播者難以改進傳播策略和方法,易造成文化傳播的膚淺化,久而久之,造成大眾無法在總體上理解淮河文化的發展脈絡。

最后,淮河文化的傳播也面臨著現代化和商業化的沖擊。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使得人們更加注重娛樂性、實用性和消費體驗,對于傳統文化的消費不再只是為了傳承和保護,更多地追求個人的享受和情感共鳴?;春游幕奶攸c不能完全滿足這些需求,導致大眾對淮河文化的關注度逐漸降低,淮河文化的觀察和體驗方式也面臨著壓縮,缺乏持續的支持和保護機制。同時,商業化對于淮河文化傳播的影響也較大,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商業機構開始投資和制作淮河文化相關的產品或節目。商業公司往往重視利潤和商業價值,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可能會對淮河文化產品進行簡化或者淺化處理,而忽視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一些原本專注于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機構和個人轉向迎合市場需求,或者將淮河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改為商業化的標準,在內容上炒作和夸大淮河文化的某些方面,甚至出現了濫用淮河文化形象和符號的情況,偏離了文化本身的核心價值和精髓,這可能會導致淮河文化形象的商業化和平面化,并在傳播中喪失一部分獨特性和純粹性。

針對以上問題,依托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政策機遇,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豐富淮河文化元素、符號、標識的當代表達和創新性發展,推動淮河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和數字化發展勢在必行。

在信息無處不在的大數據時代,算法推薦作為新的傳播形態載體,因其獨特的原理機制、傳播機制以及完善的價值落點,在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被廣泛運用,成為眾多資訊分發媒體文化傳播、思想價值觀念塑造的技術優勢[1]。即是說,在算法推薦技術的主導下,可以促使淮河文化信息內容與公眾需求的精準識別,優化淮河文化信息資源的配置,以此來拓寬淮河文化的傳播寬度,構建淮河文化傳播的全新輿論場域,提升淮河文化的傳播效率。

二、智能算法技術與淮河文化傳播的契合機制

(一)傳播技術支持:智能算法塑型淮河文化傳播新生態

傳統的淮河文化傳播范式局限在相對封閉社會關系圈層中,以點對面的單向線性壟斷手段進行傳播,缺少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數字媒體時代,平臺成為信息聚合和分發的主要載體,智能算法技術一方面通過記憶、修改、認同、表達、傳播等,對淮河文化的創作形態、典型內容、傳輸范式以及消費模式吸收、整合;另一方面通過文本分類算法將淮河文化相關的新聞、文章等進行整理和歸類,以適合新媒體表達的方式來提煉和創新淮河文化的精髓,從而達成高效的信息記敘和信息傳達[2],提供更多的文化體驗和文化外溢的動力,塑造新的淮河文化傳播生態。

智能算法技術為淮河文化傳播提供了多元化、創新化的可能性。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淮河文化目標受眾的個體屬性數據(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地域、興趣等),實現網絡空間中淮河文化信息內容與多元需求的智能化匹配,以提高淮河文化的閱讀體驗與參與度,有針對性地提供淮河文化地內容和服務,提升信息分發效果;提供廣泛、快速、實時的淮河文化傳播渠道,促使數字科技手段與淮河文化結合,強調互動、參與和創造,受眾可以通過圖像識別算法,對淮河文化的壁畫、瓷器等進行自動識別和解讀,在線課程學習淮河文化地歷史、傳統工藝,也可以通過VR/AR技術身臨其境地參觀體驗淮河文化地景點、歷史事件,感受其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傳播的吸引力和互動性。

(二)傳播目標契合:智能算法催生淮河文化傳播新表達

淮河文化在歷史傳承中保留的模糊、直覺式體悟的思維方式,在信息多元交叉、且傳輸速度極快的現實條件下,如若缺少必要的新媒體思維對淮河文化形態進行重新建構,而只是將其原封不動地移接到新媒體生態環境中,則無法實現新媒體聲像聚合優勢以及強大的超文本和跨時空傳播的功能。

在智能算法下,淮河文化傳播并非單純的重現,而是以淮河文化元素為載體,淮河文化內核中具有回溯價值的內容通過新興媒體進行立體式呈現與表達,拓展淮河文化創意外延,開辟成為有廣泛社會認同的新的文化形態,以完成淮河文化現代化語境的建構。具體來說,構建淮河文化的線上平臺,推出有關淮河文化的文章、音頻、視頻等內容,使更多人能夠通過網絡了解和學習淮河文化;組織淮河文化的旅游推廣或者文化交流活動,如淮河文化節、淮河文化主題活動日、淮河文化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或者弘揚宣傳淮河文化專題的美術、書法、篆刻、攝影展覽、音樂戲曲晚會等活動,加強與外界的交流與融合;推出以淮河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產品,如手工藝品、服裝、飾品等,通過商業化的方式將淮河文化帶入更多人的生活。這些新表達形式既為淮河文化的時代化發展提供了開放的空間和可能,又提升了淮河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和價值判斷,成為淮河文化發展的新生態、新業態。

(三)傳播效能提升:智能算法推動淮河文化大傳播

信息技術和網絡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市場蓬勃生機,傳播媒介和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從而帶來了新的傳播模式。傳媒不再是單向信息傳遞的工具,而是信息承載、傳遞和共享的平臺。網絡傳播可實時傳遞信息,內容的流行性將成為吸引用戶和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人們不僅是消費者,而且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并根據個人需求實現個性化定制。

智能算法技術促使數字科技手段與淮河文化結合,將現代化表達模式注入傳播策略中,主動實現淮河文化的網絡化、數字化。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淮河文化中的優秀元素進行整合和提煉,提供文化知識,拓展全新場景體驗,提高淮河文化的可見度;通過與境內外的主流媒體合作,以多種媒體形式(新聞、標識、圖片、紀錄片、抖音短片、社交網站)積極推介淮河文化,增強淮河文化的跨文化宣傳力度;在數字經濟的加持下,與其他領域的企業、組織合作進行跨界合作,將淮河文化元素融入到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中,生產成新的文化產品,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淮河文化品牌形象,提升文化產業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推動淮河文化的大傳播。

三、智能算法下淮河文化傳播體系構建的策略

(一)數據采集,建立淮河文化內容標簽

數據采集是淮河文化傳播的起點,為淮河文化輸入必要的信息源頭?;谌斯ぶ悄?、大數據等技術的算法推薦,在移動網絡空間可以快速捕捉與淮河文化相關的內容標題、來源、關鍵詞、類別等各個維度的特征屬性,整理當前內容關注熱點并預測內容生產走向,進而對其認為符合受眾興趣和需求的內容進行推送,這可以理解為建立淮河文化內容標簽體系的邏輯基礎[3]。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成為流量主導,要想提升數據在生產、分發和反饋之間的運轉流程,讓數據形成有效數據鏈,建立專題化、矩陣式的淮河文化內容標簽,首先要找到可信賴的數據源,如政府官方網站、博物館、研究機構等,這是確認數據能否提供事實性參數的依據。然后,借助數據關聯技術,描述內容生產過程中流量生產和需求出現的頻率模式,確認需要采集的淮河文化的內容和信息,包括淮河文化的建筑、歷史、文化、藝術、傳統習俗等方面,根據采集目標和可用資源,收集與淮河文化相關的各種數據,包括歷史文獻、地方志書籍、文章、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資料;智能操作系統將數據的統計結果整合起來,將其按照不同的主題或內容進行分類、描述、關鍵字標簽。標簽可以包括淮河文化的地點、歷史時期、藝術形式、主題等方面的描述,將整理和標注好的數據存儲到數據庫中,通過智能技術對大體量的數據進行全時性儲存,為精準推送提供最基礎的數據材料;根據數據庫中的數據特征和受眾需求,提取出用戶可能感興趣的文化數據,從而進行設計和實現推薦;持續更新數據庫中的數據,保持數據庫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同時根據受眾反饋和需求,不斷優化推薦算法和數據庫結構,提高推薦結果的準確性和精度。

(二)場景營造,提高淮河文化傳播的親和力

智能化時代,淮河文化的敘事是開放的,淮河文化的傳播不是單向的、線性的傳播模式,是在不斷地傳播、對話中開啟意義交互的新進路?;春游幕趥鞑ミ^程中,不同的受眾會有不同的反應,那么如何構建淮河文化傳播的“共通性”,則需要“構建共同的場景、尋求情感共鳴、分享共同的意義”[4]。智能算法構建的共同場景實現在特定情境下不同受眾語境的適配,同時對不同人群產生集聚的效果。

一方面,智能算法能促使“場景”有效抵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并在大數據、傳感器、定位系統等技術的加持下,使淮河文化跨越地域、階層,語言精準地觸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并且基于受眾的需求形成不同的內容服務。地址算法使淮河文化的推薦傳播更加本地化,協同過濾技術創建淮河文化的場景,弱化空間的差異性,身處任何地方都能與家人朋友共享淮河文化的觀感,那么淮河文化就成為了家人朋友相互聯系的“話題紐帶”。另一方面,“場景”成為淮河文化創建的空間。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對淮河文化有不同的認知和互動,進而會驅動淮河文化形成新的“意義共同體”。這些數據借由算法重新反饋,形成新一輪淮河文化的書寫與記憶。在互動過程中,不同場景重復傳播,進一步提升了淮河文化的親和力,促使淮河文化在不同場景傳播中的落地。

(三)精準推送,提高淮河文化議題的到達率

大數據時代,淮河文化的資源從物質形態轉換成為數字形態,改變了淮河文化的傳播實踐。算法推薦通過創新議題設置,動態更新關鍵詞信息,打造多層次、接地氣、有人情味的淮河文化內容體系,助力優質信息內容生產和傳播,并通過算法平臺不斷提高曝光度,從而獲取網絡群體的圍觀打量。智能算法中的內容標簽作為一種符碼,組成關于人和物的大數據。算法推薦通過分析個體屬性數據、內容消費數據及社交關系數據的信息關聯,找出關鍵的文化傳播節點和信息傳播路徑,把即時的淮河文化信息精準推送給目標受眾,使信息發布變得更加智能、高效、精準[5]。簡單來說,算法推薦技術根據淮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文化背景等數據,選擇合適的傳媒渠道、時間點,通過分析受眾的瀏覽習慣和興趣偏好,向其推薦相關的淮河文化內容,包括地圖導覽、文化故事分享、文化體驗活動、博物館展覽、古鎮、文物等,用以充實與均衡受眾對淮河文化信息的感知與認知能力,提升淮河文化議題的到達率。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成為議程設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算法技術執行過程中,受眾個體的推薦模型會隨著時間推移、個人偏好、場景變換、數據反饋等因素動態更新,因此需要不斷地優化傳播內容的供給機制,對淮河文化信息進行權重賦值?;谛畔⒌膬r值性、關注度等賦予不同的推薦值,將優質的淮河文化信息優先推送,最后通過反饋更新推薦列表,實現及時修正與調控[6],以持續提升淮河文化高質量信息分發效果。比如,構建淮河文化的知識圖譜,將淮河文化的傳播信息以圖表、地圖等形式直觀展示出來,相關的實體、屬性和關系進行結構化標識。通過知識圖譜的構建與分析,可以深入挖掘淮河文化的內涵和關聯,幫助研究人員和公眾更好地理解淮河文化的傳播情況和影響力,豐富淮河文化傳播的內容和效果。

(四)交互共享,增強淮河文化傳播供給結構

算法推薦技術與生俱來的雙向溝通互動的能力,改變了傳統的信息認知圖式和接收模式,單向的信息輸出思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傳媒環境,“內容-需求-場景”三重維度的智能化匹配和多模態交互,使得人際共享信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個性化、分眾化、層次性特質明顯,符合現代話語體系和表達范式[7]。

在算法推薦技術的支持下,淮河文化傳播形成開放的資源共享媒介平臺,發揮在線互動功能,有效地拓展內容生產的信息源。例如,在社交媒體平臺設置淮河文化討論區,定期上傳優質資源,增強淮河文化資源可獲取性和曝光率;通過對社交網絡歷史數據的分析和建模,找到與淮河文化相關的意見領袖和影響者,以預測淮河文化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在主流媒體中的傳播效果,同時,也可以通過實時監測和分析媒體數據,來評估淮河文化傳播的效果,以及針對不同媒體渠道進行調整和優化,以提高淮河文化在社交媒體的傳播力度;追蹤受眾的反饋和行為數據,關注所發起話題的閱讀量、討論參與度和趨勢熱度等信息,即實時反饋哪些傳統文化產品內容能夠使青年群體產生興趣、哪些可以被接受認可、哪些容易引發共識、哪些傳統文化的相關話題討論參與度高實時閱讀量大,通過這些實效數據和反饋,捕捉受眾的興趣點,更新議題內容、調整發布方式、構建輿論場域,提高淮河文化的流量熱度。多角度、多層次信息的交叉及持續呈現,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引發他們的互動體驗和情感共鳴,激活受眾從事淮河文化內容生產與傳播的動力。受眾也可以發揮創造性優勢,通過社交平臺生產、發布、傳播各種與淮河文化相關的圖文、音頻、視頻、動漫等信息產品,并在參與、轉發、評論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淮河文化,以符合現代技術特征的智能化表達方式展示淮河文化傳播的核心內容。在此推動下,淮河文化以最快速度批量生產,成為淮河文化信息分發的最大增量。這也成為淮河文化數字資源內容被不斷推送的數據邏輯。

(五)創意生成,構建淮河文化傳播話語場域

算法推薦技術使信息發布變得更加高效、智能、精準,依據特定的判斷標準、內容篩選方式和價值依據改變了到達受眾的內容,實現信息能見和信息趨同的自動延展,將更多契合淮河文化的信息注入網絡空間,強化了人們瀏覽信息的擬態環境[8]。與此同時,轉變了淮河文化原有宏大敘事的話語傳播方式,將故事與敘述相結合,使淮河文化產品富有記憶點、具象化、時代性和親和力,易于引發人們的思想認同和情感共鳴[9]。

智能算法與淮河文化傳播結合在一起,構建淮河文化傳播的話語場域,實現淮河文化的智能化傳播和保護。在算法推薦技術的驅動下,淮河文化在社交媒體、移動應用、電視直播、線下活動等平臺實現多媒體、多渠道的傳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也可以實現身臨其境的淮河文化體驗,受眾通過智能設備參觀淮河流域的古跡、民俗活動,感受淮河文化的獨特魅力,擴大淮河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和覆蓋范圍。智能算法還可以通過學習和模擬人類的創造性思維,生成新的淮河文化內容和傳播方式。例如,通過智能算法的圖像識別和自動生成技術,可以自動生成淮河文化的藝術品、電影、游戲等內容,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通過算法分析淮河古繪畫作品中圖案和色彩規律,進而應用到現代設計中,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分析淮河古建筑作品中的結構和材料,幫助修復古建筑并保護其原有的風貌等。同時,智能算法還可以通過智能導覽系統等方式,幫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淮河文化的歷史和特色。這些導覽系統可以根據游客的興趣、語言偏好和時空位置等信息,自動推薦適合的淮河文化景點、文物和傳統活動等。通過智能算法的優化和改進,可以提升游客體驗,促進淮河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結語

媒介技術的發展能夠快速、高效地將文化信息傳播到全球各地,讓文化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相互碰撞[10]。人們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平臺,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和分享文化內容,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促進文化交流與互動,推動文化傳播的擴大和多樣化。算法技術創新了淮河文化傳播方式,賦予淮河文化新的生命力,在淮河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能夠幫助淮河文化內容進行個性化、精準化推送,能夠提供多媒體和互動化的展示方式,還可以在淮河文化傳播過程中提供數據支持和評估,提高其傳播效果和參與度,從而促進淮河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使圍繞淮河文化的創新性成果能夠便捷地為世界所共享。

但是,智能算法具有雙向價值,它在為淮河文化傳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如若將傳播權力完全轉給人工智能算法,平臺便可以掌控話語權,操控輿論,可能會削弱媒體的價值理性。算法技術在智能化的遮蔽下,以信息本身對受眾所產生的吸引力為標準決定其是否被關注并廣泛傳播,而非從信息本身的內容與價值出發,會導致文化信息、文化內容陷入低俗化、邊緣化的風險[11]。此外,隨著媒介形態的多樣化,在信息渠道豐富性的全媒體環境下,各大平臺競相搶占市場流量,包括視聽要素在內的“碎片化”內容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兜?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10.2639億人,網民使用率達到95.2%,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2.5小時[12],短視頻用戶規模和使用時長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谒惴ㄍ扑]技術,可知用戶信息接收趨于單一化、碎片化。沉迷于接收碎片化信息的用戶,對文化的認知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對文化所蘊含歷史感的認知,導致部分網絡用戶望文生義,將碎片化的文化看成是整體文化,無法深入挖掘淮河文化的真正內涵,弱化了人們系統化的文化知識結構,進而阻礙淮河文化的傳播與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13]。因此,在淮河文化傳播中,應抓住智能算法帶來的機遇,加大人工把關輔助算法,凈化傳播場域,實現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化劣勢為優勢,因事而謀、順勢而動,推動淮河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1]喻國明,韓婷.算法型信息分發:技術原理,機制創新與未來發展[J].新聞愛好者,2018(4):8-13.

[2]陳昌鳳,虞鑫.智能時代的信息價值觀研究:技術屬性,媒介語境與價值范疇[J].編輯之友,2019(6):5-12.

[3]師文,陳昌鳳.社交分發與算法分發融合:信息傳播新規則及其價值挑戰[J].當代傳播,2018(6):33-35.

[4]陳昌鳳,馬越然.重視用戶思維:數據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J].對外傳播,2018(1):38-40.

[5]喻國明,楊瑩瑩,閆巧妹.算法即權力: 算法范式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力革命[J].編輯之友,2018(5):7-14.

[6]彭蘭.變革與挑戰: 智能化技術對傳媒業的影響[J].信息安全研究, 2019(11):966-974.

[7]沈正斌.新媒體時代傳播力的影響要素及其建構路徑[J].新聞戰線,2018(7):37-40.

[8]匡文波,王天嬌.社交媒體算法推薦傳播邏輯與平臺社會責任[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1-12+21.

[9]王宇婷.困境與破解:算法推薦助力紅色文化傳播的路徑探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1(5):9-14.

[10]魏曉陽,侯雪彤.黃河文化傳播的現實困境與創新路徑[J].理論月刊,2022(8):86-90.

[11]彭蘭,安孟瑤智能時代的媒體與人——2022年智能傳播研究綜述與未來展望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全球傳媒學刊,2023(1):3-18.

[1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8-28)[2023-11-12].https: //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13]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3.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Huaihe Riv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nder Intelligent Algorithms

CHEN Yuxuan1, DAI Xiaoli2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driven a new round of global technological change.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news dissemination as a new type of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cosyste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relies on th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of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can provide real-time intelligence and analysis reports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by mining and analyzing these data;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can als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dissemination through data-driven and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strategies, help disseminato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and develop more targete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aihe River cultural industry.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mainstream media; Huaihe River culture; strategy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3.06.02

G206

A

2096-9333(2023)06-0009-06

2023-09-12

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文化符號、閾限與跨媒介敘事:淮河文化創新傳播研究”(AHSKY2021D97)。

陳雨璇(1981- ),女,安徽蚌埠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代曉利,(1990- ),女,安徽阜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網絡傳播、鄉村傳播、媒介文化。

猜你喜歡
智能算法淮河受眾
神經網絡智能算法在發電機主絕緣狀態評估領域的應用
淮河
淮河防總召開2021年工作會議
基于超像素的圖像智能算法在礦物顆粒分割中的應用
第二屆淮河文化論壇在阜陽舉行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從雞群算法看群體智能算法的發展趨勢
改進的多目標快速群搜索算法的應用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