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現性任務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

2024-01-19 10:22胡恩緊張曉瑜
遼寧教育·教研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課堂實錄一體化

胡恩緊 張曉瑜

作者簡介:胡恩緊,溫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張曉瑜,溫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勞動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3年溫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素養導向的大單元教學表現性評價任務設計研究與應用”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3162023003017。

摘要:表現性評價通過任務引發學生相應的表現,能夠體現“教—學—評”一體化,指向核心素養。將表現性任務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夠最大限度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探索將表現性任務更好地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的策略,有助于推動教學評價改革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落實。

關鍵詞:表現性任務;課堂實錄;“教—學—評”一體化

表現性評價已成為當下教學評價實踐的熱點之一,深受中小學教師的青睞。表現性評價是指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作出判斷。它通過任務引發學生相應的表現,且這樣的任務沒有唯一、標準的答案。表現性評價能夠將課程、教學、評價三者整合,使其一致地指向高階復雜的學習目標,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表現性評價,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有效學習,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筆者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橋》的教學為例,采用課堂觀察法,分析表現性任務如何應用于課堂教學,旨在加深對表現性評價的認識,推動表現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

一、以表現性任務為線索的教學設計

(一)任務一:分角色朗讀,表現朗讀技巧,感悟人物形象

在第一個表現性任務中,教師先明確了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目標,這也是本節課的課程總目標。接著,在導入環節中,學生自由討論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這一環節教師暫不評判學生的描述是否正確、全面,而是先引出第一個表現性任務。該任務呈現出兩個層次的梯度進階,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小說的人物要素。

任務第一梯度:分角色朗讀。教師朗讀話外部分,學生齊讀主人公語言部分,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任務第二梯度:找出語言提示詞,并據此挖掘線索,朗讀體會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深層特質。

表現性評價具有促進和改善學生學習的功能。實施良好的表現性評價,能最大限度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第一個表現性任務中,教師在導入后討論人物特征時并未判斷學生正確與否,這樣的課堂設計首尾呼應。表現性評價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基于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對知識進行遷移。教師通過組織分角色朗讀幫助學生進入情境,在朗讀中引導學生體會鮮明的人物特征,為后面的任務作鋪墊,促使該課堂教學形成整體,推進整個學習活動順利進行。

另外,所設計的任務難度具有梯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該表現性任務中,任務第一階段僅是分角色朗讀全文,整體把握人物形象。第二階段則是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中,學生通過結合提示語朗讀,深入體會主人公語言的內涵,豐富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這個表現性任務的設置與傳統的紙筆測試完全不同,學生并非死記硬背、被動學習,而是基于真實情境且任務難度呈層次遞進,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發展規律,入境入情,使學生能夠應用并深化認知。這樣的學習與評價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促進“教—學—評”一體化。

(二)任務二:單元對比閱讀,表現寫作技巧,發展寫作思維

第二個表現性任務圍繞“有無提示語”和“長句好還是短句好”兩個問題展開?!稑颉反罅渴褂锰崾菊Z,但同一單元的《窮人》則與其相反?!稑颉返沫h境描寫大量運用短句,而《窮人》則是大量運用長句。在這個任務中,教師并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對比同一單元的兩篇課文,引導學生分別感受不同類型小說的寫作技巧。通過創設單元對比閱讀的任務,啟發學生全面解讀寫作特點,提升思辨能力。

【片段1】單元對比:有無提示語

師:同學們,提示語重要嗎?你在創作時會不會用心打造提示語?會的人請舉手。(學生紛紛舉手)

師:有不同意見嗎?這是同一單元托爾斯泰的小說《窮人》。夫妻二人的對話幾乎都沒使用提示語,但我們同樣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真誠善良。我覺得沒有提示語也同樣達到了效果,你們覺得究竟需不需要重視提示語呢?

生:我認為提示語可以幫我們理解一個人說話時的情感狀態。

生:提示語很重要,可以體現故事的很多細節。

生:其實我覺得這兩種都行,第一篇課文使用提示語寫得更清楚,讓我們了解到老漢的內心。第二篇沒有提示語,但是我們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

【片段2】單元對比:長句好還是短句好

師:這篇小說的環境描寫整整有6個自然段,150字,幾乎占到了小說的四分之一。語言表述上的特點非常突出,以第一段來舉例,有人能發現嗎?

生:我覺得它非常簡短有力。

師:這個詞真好,這樣寫帶給人什么感覺?

生:緊張感。

師:所以以后描寫環境,我們是不是應該多用類似的短句?

生:(齊)是。

師:所有同學都這樣認為嗎?那我們再看一下《窮人》片段。同樣是寫環境,托爾斯泰就用了長長的一段話。那究竟是用長句更好還是短句更好?

生:長句更好,因為長句描寫更加凸顯環境。

生:短句更好,因為短句更簡潔,讀者理解得更輕松。

生:我認為如果是緊張的情境,短句能營造出更多的危機感。

師:那么結論是什么?

生:用長句和短句都行。

本節課,教師并非孤立地講解《橋》,而是先將其置于本單元的整體學習中,在設計教學和評價任務時,巧妙地與本單元另一篇風格不同的小說《窮人》進行對比學習。新課程改革倡導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教學。素養導向下的教學必須超越原本以課時為基本單位、聚焦于知識傳授的教學,提升教學站位,走向大單元教學。單元整體教學通過提煉單元大主題,依托真實情境和單元任務,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動探究者?!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需設計學習任務群,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依托大單元理念,基于學習任務群,以學生為主體,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評價,開展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開放式答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任務中并未直接宣布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小說的寫作意圖,從而啟發學生未來寫作的思路。表現性評價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與技能。如果任務沒有要求學生運用和展示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等復雜的學習結果,那么它們就不能構成真正的表現性評價。在此表現性任務中,學生不是淺層感知課文,而是通過對比閱讀,體會小說寫作的特點,培養批判性思維。即使任務結束,教師也并未給出確定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再思考,發散學生的寫作思維。

(三)任務三:師生辯論,表現情節設置技巧,體會寫作技巧

第三個表現性任務是關于小說的第三個要素——情節。學生認為最意想不到的情節是小說最后“小伙居然是老漢的兒子”。教師據此大膽提出假設:是否能將此情節調到前面?同時,將此任務形式定為師生辯論賽。教師持肯定態度,學生持否定態度。師生以辯論的形式分別闡述。該表現性任務形式新穎,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小說情節設置之妙,為今后的寫作帶來啟發。

【片段3】師生辯論,體會小說情節處理之妙

師:文中有一個情節很不可思議。那個小伙子是誰?

生:老漢的兒子。

師:我們是什么時候才知道的?

生(齊):最后。

師:我覺得如果這么寫也不錯,那小伙子一出場,就以話外音解釋他的身份。他要先走,但老漢把他拎了出來。這不是更大義凜然嗎?先亮明他的身份,我覺得可以,你們覺得呢?

(學生紛紛反對)

師:那我們來個辯論。我覺得改一改也不錯,因為我們只有先弄清小說的人物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情節。

生:我覺得在前面設置一個懸念,到后面再讓讀者知道,讀者會更想讀下去。

師:先說出身份,不是更能凸顯老漢的精神嗎?

生:我覺得在文末寫更震撼,有一種悲壯的感覺。

師:可我覺得要是一開始就交代清楚人物關系,會更有代入感。

生:從村民方面看,剛開始是村民從橋上下來,然后再看到老漢牽著老奶奶,后來可能是老奶奶告訴村民:他們是父子關系。

師:這名同學的視角十分獨特,能還原現場,進入故事中。

相較于傳統課堂的“教師講,學生聽”,師生辯論的任務形式打破了這種局面,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體現課堂形式的創新,能使課堂充滿活力。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通過拋出問題與對立觀點帶動學生思考,與學生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辯論中,教師也沒有過多輸出自己的觀點,而是恰到好處地與學生開展互動,最大限度地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也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收集學生完成該任務的證據,引導學生表達,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教師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式引導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思想。

二、表現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該課堂以開放、真實的表現性任務貫穿整個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深化了學生對小說三要素的理解。三個要素對應三項表現性任務。這三項任務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整合運用,對教學具有啟示意義。教師通過創設表現性任務,在任務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激發課堂活力;以表現性評價促進“教—學—評”一體化,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學”:在任務中激發學習動機

《橋》的課堂教學通過一系列的表現性任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任務前,教師需要明確任務目標,合理設計任務,應結合教學目標、課程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任務目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同時,通過關注學生和提出適當的期望,激發學生的內、外部動機。在任務結束后,教師應給予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引導學生自我反思,使學習動機具有可持續性。

(二)“教”: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通過創設豐富的表現性任務,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悶”,凸顯了課堂的“活”。讓課堂煥發活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充滿活力的課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習目標的達成。首先,教師要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質量。其次,教師要豐富課堂形式,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再次,教師要優化課堂評價的內容和載體,讓課堂“活”起來。課堂評價不僅局限于紙筆考試,更要具有多種可能。最后,教師可融入多媒體技術,以信息化教學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

(三)“評”:促進了“教—學—評”一體化

傳統課堂教學實踐注重對教材知識的講解,沒有完全認識到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對學生的評價依賴于大規模的紙筆考試,難以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在真實情境中設計任務并運用評分規則明確的表現性評價,能夠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首先,教師需要確定表現性評價的目標。該目標也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表現性評價目標的確定應綜合新課標和學生實際,并且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同時還要有梯度。

其次,教師要設置能夠體現學生表現能力的任務,需結合觀察、提問等,并收集學生能否完成任務的證據。教師要合理設置評分規則,將評價目標具體化,衡量標準要客觀。

最后,教師可將表現性評價嵌入單元教學活動中。表現性評價絕不能脫離教學活動,教師始終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總目標,體現“教—學—評”一體化。

參考文獻:

[1]周文葉.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表現性評價的實施[J].當代教育科學,2013(16).

[2]崔允漷.新課程呼喚什么樣的“新”教學[J].教育家,2023(2).

[3]戴曉娥.大單元教學是學習任務群實施的基礎[J].語文建設,2022(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5]高武.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J].新課程研究,2023(10).

[6]張亞萍.有效的教學評價成就高效的課堂教學: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的教學評價[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2).

[7]李幼珠.“雙減”視域下小學語文如何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J].試題與研究,2022(25).

[8]姚夢曄.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設計高階思維訓練的表現性評價: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太陽》為例[J].新教育,2023(S2).

[9]褚長秦.小學語文表現性評價的設計與實踐:以統編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J].名師在線,2023(16).

[10]杜鴻羽.教評融合何以實現:表現性評價在語文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新課程,2023(6).

(責任編輯:李晶)

猜你喜歡
課堂實錄一體化
《團結合作才能贏》課堂實錄及評析
中高職服裝設計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克里米亞完成入俄“一體化”
在細讀中升華情感 在探究中激活思維——《蜀相》課堂實錄
紐約公立小學音樂課堂實錄
《皇帝的新裝》課堂實錄
語文老師的英語課堂實錄
《小石潭記》課堂實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