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時代蘇州創新集群發展生態構建路徑研究

2024-01-19 18:24付輝輝
中國集體經濟 2024年3期
關鍵詞:數字經濟蘇州

付輝輝

摘要:數字經濟時代蘇州發揮產業經濟的優勢,堅持創新是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探索創新集群發展的全新組織形態。在此背景下,文章深入分析了蘇州形成全新的創新生態系統,建立起產業創新集群新優勢的產業現狀,并從數字經濟發展的視角解析蘇州創新集群發展已具備的外部優勢、現實基礎以及障礙因素,有針對性地從創新集群的政策聯動、產學研協同與功能性平臺構建、各類創新要素流動聚集等方面提出數字經濟時代蘇州創新集群發展生態構建的六大突破路徑和靶向舉措。

關鍵詞:數字經濟;創新集群;發展生態;蘇州

讓數據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與網絡等載體深度融合發展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形態,也是實現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動力,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因此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就成為營造創新環境的核心。由于數字經濟發展環境下,產品之間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就是非競爭性及互用性,形成了分散、協同、復雜卻又相互依賴的創新范式。因此本文通過數字經濟時代知識、技術、人才和產業體系等生產要素融合對加速創新集群建設的影響機理入手,對從產業創新到創新集群的優化與升級演進進行深入的分析,解析創新集群產生的機理和必然性,并將創新體系分為企業創新、產業創新和社會創新3個層面,探索3個層面創新的協同與共享機制,進而從數字經濟發展的視角分析蘇州創新集群發展已具備的外部優勢、現實基礎以及障礙因素。然后從創新集群的政策聯動、產學研協同與功能性平臺構建等方面探索蘇州創新集群快速發展的對策舉措。

一、產業創新集群生態系統的理論基礎

(一)產業創新集群的發展演化

1. 產業創新集群的理論演化

產業創新集群是傳統產業集群從生產連接型向創新融合型轉型升級的目標,它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集群,具有更強的集群化創新能力,所以創新驅動力、產業內部組織化程度、上下游協同互補性和品牌影響力就成為產業創新集群的評價側重點。因此現代產業創新往往不是單一企業的創新行為或者結果,而是企業群體的創新集合,更多地體現為集群式、網絡化、連續性創新,通過產業創新能夠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實現產業鏈協調創新。

在此基礎上,可以將產業創新集群即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歸納為五個方面:①集群內擁有大批致力于創新、持續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企業家和人才;②集群內的主要產業是知識密集或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知識交流和創新互動頻繁;③集群內的人力、物力、資本、信息和情感交流等呈現網絡化;④集群內具有倡導和鼓勵企業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文化氛圍、企業家精神等;⑤集群形成了以價值鏈為導向、以產業鏈為紐帶的企業協作網絡,和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網絡。

2. 產業創新集群運行模式分析

2013年科技部正式啟動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工作,已在全國布局了109個創新型產業集群,包括48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建設單位和61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單位??梢詫撔滦彤a業集群的運行模式大體上概括為以下三類:①集群通過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持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鼓勵其主動承擔政府資金扶持項目,以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為創新目標;②聚焦產業集群的領軍企業和核心企業,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增強集群凝聚力,實現大中小企業的創新協同融合,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市場影響力和行業話語權的領先集群;③積極鼓勵集群企業采取多種形式,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積極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產業鏈創新能力建設水平不斷提升,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征

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各個產業主體通過協同融合,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構成的創新經濟系統。所以說創新集群強調企業、產業、社會不同層次創新的融合。

1. 企業創新生態系統

企業是最基本的經濟主體,也是產業創新的最重要的主體,因此,一個地區創新集群發展的水平受制于區域內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其他層次的創新都是以企業創新為基礎載體的。而企業創新能力水平如何,研發投入金額、取得的發明專利數量等重要指標就是衡量的重要依據,通過研發獲得的知識產權產業化轉化是企業創新能力外溢的表現。

2. 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企業往往在創新方面存在投入不足、資源不充分等無法破解的難題,而產業協同創新,就可以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創新信息、創新資源等相關要素的共享,而創新成果應用方面也有利于實現技術在產業鏈之間共享,促進集群內企業共同繁榮發展。而區域內的企業、研發機構、服務組織、政府部門都是區域創業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只有各個主體之間大力協同,才能大力促進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3.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體現為區域的社會創新環境,是指一種與創新相關的工作生活方式,是有利于創新的整體社會環境,包括創新文化、組織形態、制度安排。從而使得創新不僅僅屬于生產環境,也包括生活環境。區域內全社會創新生態的形成,有利于創新成果的形成,也有利于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

(三)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有效地推動產業創新效率提升,主要體現在:一是數字經濟可以提升產業信息的透明度,促使企業間良性競爭的開展,是企業主動去改與生產經營模式、產品迭代升級等方面相關的生產環節、功能服務等創新的主要動力之源,主動擁抱數字經濟技術,強化企業智能化發展水平,從而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數字經濟可以使企業及時獲得市場需求信息,并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深度分析,更高效地開展產品研發設計,實現生產端與消費端有機結合,提升企業研發成果的市場轉化率,加快核心領域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三是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可以使得創新行為打破原有的時間與空間制約,使得創新各個主體之間,以產業鏈為依托,形成上下游之間的緊密聯系,加強協同創新,促進新技術研發過程中的合作交流,使得產業創新不再局限在某一主體范圍之內,創新的邊界得到不斷延伸。最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能夠提升企業數字化程度,促使企業加快建設尖端人才隊伍,充分發揮數據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利用大數據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從而實現產業創新效率有效提升。

二、蘇州構建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生態的基礎

“十三五”時期,蘇州全社會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占GDP比重由期初的2.61%增長到3.78%,發明專利萬人擁有量由27.4件增長到68.85件,連續12年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居江蘇省首位,在2020年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七,最終蘇州建立起產業創新集群的新優勢。

(一)產業集群優勢是蘇州創新集群發展的根本支撐

2021年底高新技術企業數蘇州達到了11155家,實現產值2.1萬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 52.5%。潛在獨角獸企業入圍39家,“獨角獸”培育企業有效受理2862家,入庫評價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有17942家。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成長為萬億級產業,形成了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集成電路、裝備制造等11個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載體平臺建設是蘇州創新集群發展的重要依托

蘇州被評為全國唯一的“中國產學研合作示范城市”,是唯一擁有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生物藥技術和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兩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的地級市;全國首個先進技術成果區域轉化中心——長三角轉化中心落戶蘇州;建成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昆山中心、深時數字地球等重大載體;累計與260多所國內外高校院所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三)人才引進培育是蘇州創新集群發展的動力之源

2021年底,蘇州人才總量321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占比達到了10%,超過了30萬人,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創業類有146人、連續8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入選省“雙創計劃”1236人、連續15年位居全省首位;擁有持證外國人才11149人、位居全國第五位,連續10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十大中國城市。

(四)創新生態構建是蘇州創新集群發展的重要保障

蘇州擁有國家級開發區(含高新區)14家,省級開發區(含高新區)7家,建立了一大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省級科技產業園、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創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擁有大量的技術轉移和科技服務機構,為蘇州創新集群生態構建提供有力保障;科技金融服務方面,蘇州擁有創投機構數量超300家,管理資金規模超過4100億元,占全國10%。成立總規模60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科貸通”累計已為9138家企業解決貸款530.99億元。

(五)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蘇州創新集群數字化轉型的堅實基礎

截至2020年底,蘇州累計建成5G基站17500個,列全省第一,在四大通用領域以及九大重點行業里,5G融合應用簽約啟動已經達到了639個;紫光云引擎工業互聯網平臺被評為國家首批特定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創建江蘇省五星級上云企業49家、四星級上云企業517家、三星級上云企業1154家,持續打響“工業互聯網看蘇州”品牌。

三、數字經濟時代蘇州構建創新集群發展生態的挑戰

數字產業在蘇州的快速發展,產業數字化的快速推進,將成為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生態構建的堅實基礎。但面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背景下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生態的構建依然面臨著挑戰。

(一)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產業核心競爭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深度創新能力決定產業發展的可持續度,數字經濟企業能貢獻原創性、基礎性的技術成果并落地運營的不多,軟件業大多停留在應用層開發,功能產品較為類似,數字經濟與產業創新融合不足,導致新興產業產業鏈高端環節尚未形成核心競爭力,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緩慢,產業集聚和創新發展能力有待提升。

(二)數據資源規模龐大,但要素價值潛力沒有充分釋放

制造業基礎使得蘇州在大數據應用中獲得了產業生產、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等方面豐富的數字資源。但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標準和采集、交換、發布體制機制不健全,使得數據難以在產業創新集群中發揮到協同、融合、共享的作用,數據要素的價值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

(三)數字經濟人才制約較為突出,融合型人才存在缺口

數字人才特別是跨界融合的高端人才供給缺口較大,使得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跨行業數字平臺等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不能滿足產業集群創新需求。但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與制造業產業集群的融合發展模式還沒有體現出來,致使傳統重工業發展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較重。

(四)政策機制創新不足,數字經濟發展配套監管亟待完善

數字經濟使得傳統行業不再界限分明,信息和數據安全成為企業和產業鏈集群創新數字轉型的重要影響因素。但相對數字經濟領域平臺化、個性化、網絡化和跨界融合化的基本特征,當前監管模式不能完全適應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監管手段較為單一,開放包容、協同有效的監管思維有待進一步增強。

四、數字經濟時代蘇州構建產業創新集群生態的突破路徑

“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影響產業變革的兩條路徑,因此,以政府創新集群治理能力提升為引導,暢通數字經濟元素與產業發展的快速融合渠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就成為蘇州構建產業創新集群生態體系的必然趨勢和必然選擇。

(一)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數字經濟的發展和傳統產業一樣,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因此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就是實現產業創新集群生態體系建設的基礎因素。以5G技術、AI人工智能技術、工業互聯網等為技術依托,加大新基建的投入力度,構建安全、智能、融合、高效、可控的數字化、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撐網絡,培育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前沿引領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建設以高端信息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科技創新載體,形成完整的數字經濟創新鏈,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使得創新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以信息化協會、數字經濟產業園等載體為紐帶,支持龍頭企業聯合供應鏈重點企業、科研院所、數字科創載體等形成數字產業創新聯盟,使得創新鏈和產業鏈在協同、聯動中實現融合發展,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主線,構建完善數字創新融合發展生態體系。

(二)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融合作用,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

在全球經濟下行的沖擊下,產業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日漸明顯,緊迫性不斷提升,因此在數字經濟時代,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就需要加快構建產業創新集群生態系統,并使得產業創新集群生態系統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所以對于蘇州企業眾多的傳統產業而言,要分行業、分領域、分集群、分規模加快實施“智化數改”,使得傳統產業的相關企業實現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在與數字經濟融合的過程中激發企業新的創新活力。依托數字經濟發展平臺,從完善產業鏈與供應鏈的角度出發,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企業生產的智能化,協同發展的網絡化,滿足服務需要個性化的發展趨勢,從而使得新模式、新業態加速融入傳統產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孵化催生出新的產業形態,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促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使得蘇州的產業優勢煥發新的活力,逐漸走向智能化、數字化、高端化和綠色化。

(三)聚焦數據要素市場化,促進產業要素協同發展

“共享、開放、流通”是數據要素資源發揮作用的著力點,但數據要素的產權明晰、估值評價、交易方式等是阻礙數據價值開發的關鍵點,因此只有把握核心關鍵,聚焦數據要素市場化,探索暢通數據交易流通、開放共享的制度基礎,推進數據融合共享,建設一體化、智能化、上下聯動的公共數據平臺,擴展數據按需歸集范圍,深入發展跨部門、跨層級業務協同,促進研究機構、平臺公司數據與產業創新集群的融合共享,有序推動政務創新服務數據與產業創新數據融合應用,形成有利于創業創新實踐的數據資源配置模式;建立蘇州創新數據交易中心,圍繞數據交易的資產評估、登記結算、交易撮合、爭議仲裁等環節,構建科學高效的數據交易市場運營體系,以市場化、制度化推動數據要素交易流通。數字要素市場化流通體系的建立,不僅發揮數據要素的協同性,也可以實現產業集群其他創新要素協同發展。因此創新產業集群各參與主體都應該積極參與以創新數據為紐帶、構建“知識分享、利益共享”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平臺,通過整合優質創新資源,形成協同創新、融通發展良好生態。

(四)立足產才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培育和發展環境

人才是產業創新集群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因此應該從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產業結構和數字經濟結構的角度,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為面向未來蘇州數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創新集群的需求,有效培養和聚集各級各類創新團隊、職業經理人團隊等高端人才團隊,助推產業創新集群可持續發展。探索將體現市場價值的要素列入人才分類認定評價體系和符合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特點的人才評價方式,鼓勵集群企業和研發機構建立各類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平臺和服務平臺,以人才需求為導向,優化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功能,推廣“人才政策計算器”,以人才服務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創新集群的數字化轉型,營造更加開放包容的社會創新文化,為人才來蘇提供宜居宜業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五)堅持源策并舉,促進產業鏈融合創新由“被動參與”向“主動作為”轉變

在產業集群創新治理中,“策”與“源”是產業集群創新治理中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科技創新環境、條件和基礎設施積累形成就是創新的“源”,而“策”,則是指在“源”的基礎上,通過各類創新活動的策劃、組織和實施,將“源”的優勢激發出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促進產業鏈融合創新,實現產學研深度合作,就必須一方面聚焦“源”,以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為主體,培育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聚焦“策”,來激發創新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要促進在產業創新集群中形成更加穩定、更加高效和持久融洽的產學研合作,就應該創新激勵舉措,把傳統的交流研討會、促進會之類的方式轉變為以項目資金支持為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把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作為項目申報的前置條件。有了項目資金的引導激勵,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在申報項目資金資助時,就會從“被動參與”向“主動作為”轉變,從市場需求出發,聯合開展創新研究,促進產業鏈各主體之間形成穩定、高效的產學研協同關系。

(六)聚焦服務能力建設,推動政府由“甩手掌柜”向“科技保姆”轉型

創新研發能力、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三力”建設是數字經濟時代政府在產業創新集群培育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著力點,優化服務平臺載體功能,提升政府服務產業集群創新的能力。鼓勵在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龍頭企業依托數字技術搭建產業基礎研發創新平臺,培育基礎研究能力;支持面向工業互聯網、數據挖掘分析應用等領域,培育行業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提升公共科技研發創新資源服務水平;培育高水平技術轉移中心、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發展區域性和樞紐型技術交易市場,提供專業、便捷的技術商品生產、交換、流通服務,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產業集群創新要素融通發展。在產業創新集群建設過程中,政府在投入資金的同時,管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提升也至關重要,要從“重投資、輕管理”的“甩手掌柜”,向“投資管理并重”的“科技保姆”轉變,要以各創新主體的實際需求改進和完善創新服務模式,在創新的全過程中,實現政府服務的便捷化、專業化、功能化、數字化和人性化。

參考文獻:

[1]鐘源,吳燕霞.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擴圍[N].經濟參考報,2021-08-24(002).

[2]趙放,曾國屏.多重視角下的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2014,32(12):1781-1788+1796.

[3]謝呈陽,周海波,胡漢輝.產業轉移中要素資源的空間錯配與經濟效率損失:基于江蘇傳統企業調查數據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4,No.321(12):130-142.

[4]嚴煒煒.基于知識創新價值鏈的跨系統協同共享博弈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3,33(01):1-5+62.

[5]陳強,王浩,敦帥.德國創新集群策動中政府分工與合作關系研究及啟示[J].德國研究,2020,35(02):4-18+144.

(作者單位:中共張家港市委黨校)

猜你喜歡
數字經濟蘇州
Pingtan in Suzhou 蘇州評彈,值得一聽
“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
園林之城——蘇州
一起來認識“數字經濟”
OECD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經驗和啟示
蘇州一光
從數字經濟視角解讀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
數字經濟對CFC規則的沖擊探究
應對數字經濟下的BEPS現象
蘇州十二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