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英語報刊選讀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

2024-01-19 18:23鄭瑜婕
校園英語·月末 2023年7期
關鍵詞:課程思政

摘 要:英語報刊選讀是面向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課程,將西方英語報刊文章作為教學素材,是學生接觸西方世界的一條直接途徑。課程思政建設順應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使課程教學目標進一步完善,在將專業學生培養成專業人才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使學生擁有全球化視野。本文將以高校英語報刊選讀課程為例,淺談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并在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OBE教育理念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

關鍵詞:英語報刊選讀;課程思政;思想政治素養

作者簡介:鄭瑜婕(1993.02-),女,江蘇丹陽人,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第二語言習得、教學法。

在課程思政理念未推出之前,大部分專業課程的教學目的集中于培養具有專業素養、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4年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自此,高校各專業課程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與大學思政課程不同的是,課程思政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知識的教授過程中,使得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念與積極的態度學習專業知識。肖瓊與黃國文認為,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是彈性的、隱性的,量和度的多少是沒有嚴格規定的,因此也是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是落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徑。

一、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

英語專業課程的特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較為真實的語言學習素材,以便更為高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英語報刊選讀是面向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閱讀課程,該課程將英語報刊文章作為主要載體,向學生提供真實的英語語用物料,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該課程的閱讀材料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報刊文章,因此學生需要分析和理解英語報刊文章特有的表達方式和所涉及領域的專業術語,并掌握語言的實際運用方式來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將思政元素融入該課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語報刊文章所反映的西方社會的現象,幫助學生從英語報刊文章中掌握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社會、經濟等發展趨勢,培養學生關心國際形勢與國家大事的習慣。

美國著名新聞傳播學者 Merrill認為,新聞寫作包括觀念塑造、新聞控制和事實加工等宣傳手段,因此報刊文章具有傳播意識形態與傳遞社會價值等特性。英語報刊文章作為西方價值傳遞的媒介之一,教師需要謹慎而細致地選取并用于教學。信息化時代,大學生作為借助網絡接收信息的主力軍,不免被各種渠道所傳遞的價值觀念所影響,造成意識形態的混亂甚至偏差,所以英語報刊選讀課程在進行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實施課程思政也十分重要。

二、OBE教育理念概述

OBE教育理念全稱為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種優先考慮結果、目的、成就和產出的教育理念,認為所有關于課程、評估和教學的決定都是由學生在項目或課程結束時應該展示的學習成果驅動的,且該結果是可觀察或可測量的。OBE教育的實施原則為:清楚聚焦(Carity of Focus)、反向設計(Design Down)、擴大機會(Expanded Opportunities)和高期望(High Expectations)?!扒宄劢埂币馕吨n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應以學習者所期望的最終學習成果為導向,學生的學習目標應聚焦于該結果之上?!胺聪蛟O計”指將最終學習成果設為教學起點,教學設計由最終學習成果向下倒推?!皵U大機會”則意味著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并將之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匹配,以便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機會?!案咂谕敝笧榱舜龠M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教師應該對學生有更高的期望,并制定更有挑戰性的教學目標與標準。

三、英語報刊選讀課程教學現狀

英語報刊選讀作為一門語言類課程,注重語言技能的探討與賞析,并通過社會、政治、經濟、戰爭、環保、人口、國際關系、科學技術等方面主題的報刊文章,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在文章賞析的同時,學生可掌握英語國家報刊慣用的英語表達邏輯和方式,以提升自身文化感知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英語報刊選讀課程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具體表現為:

(一)學生缺乏閱讀報刊的主動性

英語報刊的語言難度較高,對于英語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來說,閱讀時可能會感到困難,從而失去興趣。此外,具有閱讀價值的大報(Broadsheet)的內容可能過于嚴肅,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無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英語報刊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與中國學生所熟知和了解的背景不同,這也成為學生缺乏閱讀主動性的原因之一,從而無法對學生的思政素養加以培養。

(二)閱讀素材缺乏時效性

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大多會選取已出版的與該課程相關的教材,但由于編撰、出版等環節有一定時間消耗,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時,所選報刊文章已缺乏實效性。盡管這些報刊文章仍可向讀者提供特定事件的相關信息,讓讀者感知不同時代、社會背景下所發生的事件,但由于缺乏時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學生與學習內容的聯系,故而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三)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考慮不夠全面

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英語報刊選讀教學的過程中,主要依靠教師自身對于報刊所述事件或現象的理解、教師自身的思政素養以及課程思政建設的意愿,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免出現考慮不夠全面等情況。

四、英語報刊選讀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

基于現有問題,結合OBE教育理念,在英語報刊選讀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從以下層面進行探索:

(一)以學生為中心,制定教學計劃

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環節的設置以及評價環節的設計都應從學生角度出發。首先應堅持學生本位的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結合思政教育要求,英語報刊選讀課程具有以下三大目標:第一,知識目標;學生通過文章賞析和案例分析,了解西方國家文化以及相關語言知識點;第二,能力目標:除提高閱讀能力外,學生通過文本分析提高獨立、批判思考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作業等學習活動提高團隊合作能力;第三,素養目標:學生通過多領域文章閱讀拓寬視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辯證看待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體會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并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不同單元應設置具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目標。以《美英報刊文章閱讀(精選本·第五版)》為例,第一單元所選報刊文章圍繞“China Watch”展開,閱讀素材圍繞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等話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思政教育重點放在“培養民族精神,構建家國情懷”之上。根據單元所囊括的各文章主題,教師可將該單元的教學目標設置為通過學習不同時期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三方面的特定話題(人才戰略政策、中外經濟交流、中國式教育),使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意識到欲知人先知己的重要性,通過了解國內外人士對特定話題的看法辯證地看待相關事件,從而增強民族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

教師應根據教學素材內容和學生課堂表現,靈活開展教學活動。例如,遇到概念性偏多的文章,教師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將概念具象化。如《對美國夢的種種困惑》一文,談及關于擁有房屋的美國夢以及中國威脅論。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可通過PPT介紹“美國夢”的定義和發展歷程,引出該概念中“擁有住房”的內涵和社會意義,再通過PPT演示圖表和數據,來說明擁有住房在美國社會的重要性。針對中國威脅論,教師可采用小組調研的形式,讓學生了解西方媒體所宣傳的相關內容,并進行針對性解釋,以此達到批判性思考的目的。教師可結合這篇文章,引出中國夢的含義,借用小組展示的呈現形式,鼓勵學生全面了解大國動向,在學習中增強“四個自信”。此外,由于教材中的報刊文章缺乏時效性,教師可將線上資源作為教材內容的補充,同時將線上平臺作為課外學習與教學評價的輔助工具,以實現混合式教學。

在評價環節的設計上,教師應側重于布置顯性作業,使學生在學習中內化的思政素養得以體現,進而使學習成果可衡量。教師布置的課堂作業或是團隊合作實踐任務,可以考查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目標和任務的理解和實施情況。同時,課堂討論中學生的表述和思考過程也是思政教育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英語報刊選讀課程教學中注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課堂設置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以加強團隊合作,并將討論結果通過代表發言或集體展示的形式可視化。

(二)教學素材選取

教師應選取既具有思政教育意義又能與學生現階段經歷有聯系的教學素材,使學生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相聯系,做到使思政教育服務于實踐。教師可在課程教材的基礎上,適時添加最新的時事新聞,利用時事新聞進行思政教育,做到書本與實際相結合。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發展情況選擇與思政教育相關的文章作為閱讀素材,例如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環保等的文章,以此幫助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同時提升學生對于重大問題的敏感度。例如,《美英報刊文章閱讀(精選本·第五版)》的第五單元中,標題為“谷歌的零碳計劃”的報刊文章向學生展示了以谷歌為首的美國企業如何探索節能減排的環保之路,其內容不乏碳足跡、碳中和等環保術語以及環保舉措,教師在解釋相應概念時,可結合國內企業為環保事業作出貢獻的相關案例或報道。教師可利用學生群體熟知的螞蟻森林作為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從自身使用經歷出發,將較為枯燥的環保事業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緊密結合,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及企業在環保事業中所付出的努力,提高民族自信,理解生態文明建設與“兩山理論”。

此外,在內容以及篇幅上選取稍具挑戰性的篇章,教師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含義、討論題材等,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思政教育的內核,并具有洞察社會發展的敏感性。

(三)教師提高自身思政素養與思政教育意識

教師需要提高自身思政素養,了解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和成就,掌握時代精神,把握時代趨勢,從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同國家發展大局,激發學生追求理想、擔當作為的意識和情感。同時,教師應深入解讀相關文件,以便更好地在專業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具體來說,教師可通過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學習強國等平臺掌握最新時政與思政動向,積累素材的同時提高思政敏感度。同時,教師可組成課程組,共享教學資源,探討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可行性。

五、結語

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發展,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是必然趨勢。這種教育方式在學生思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思政教育的引領下,學生可以借助所學習的英語報刊文章,認識到自己在未來社會的責任和使命,并在后續的學習和實踐中進一步落實這些思想。同時,英語報刊選讀課程本身的特點也符合思政教育的目標和標準。英語報刊文章有著豐富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題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還有利于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和多元化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而形成開放包容的視角和思考方式。因此,將英語報刊選讀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思考、學習和實踐機會,同時也可以促進人文素養和學科素養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肖瓊,黃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5):1,10-14.

[2]鄭志恒,黃雅娟.英語報刊選讀課程的思政內涵及教學實踐研究[J].外語研究,2021(4):59-63.

[3]Rao N J. Outcome-based Education: An Outline[J].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2020(1):5-21.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英語報刊選讀”(項目編號:2021ykcsz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課程思政
高校思政課程的現狀與改革措施研究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專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課程思政理念下英漢口譯教學改革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