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解放日報》對中國共產黨形象的塑造

2024-01-19 02:40徐方平
關鍵詞:解放日報抗戰中國共產黨

徐方平, 張 昊

(湖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以中共中央機關報身份問世的《解放日報》,1941年5月創刊,1947年3月???在抗戰時期代表中國共產黨發出了強有力的聲音。1942年3月,毛澤東為《解放日報》的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1)毛澤東:《深入群眾不尚空談》,《解放日報》1942年3月8日,第4版。,既是誡勉,更是期望??箲饡r期,為了打破輿論封鎖,中國共產黨通過《解放日報》傳播黨的思想、主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將《解放日報》錘煉成一份“完全的黨報”(2)王敬主編:《延安〈解放日報〉史》,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51頁。,向人民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行為狀態和精神風貌,成功塑造和展示了黨的抗戰形象,贏得了社會民眾的廣泛認可。

近年來,學術界圍繞《解放日報》對中國共產黨形象塑造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漸豐富(3)李金玲:《延安時期〈解放日報〉與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形象建構》,《理論建設》2023年第4期;孫云、趙宇晨:《抗戰時期“七一”紀念文章與黨的形象塑造研究——以〈解放日報〉為考察對象》,《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邱躍強:《圖像視角下延安時期黨員形象初探——以〈解放日報〉為中心來考察》,《文藝論壇》2021年第4期;許沖:《形象建構與毛澤東思想大眾化——以〈解放日報〉為中心的考察》,《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以孫云為代表的學者們考察《解放日報》“七一”紀念文章,運用群眾視角、聯系歷史語境,對紀念文章刻畫出的中國共產黨“‘三民主義’的繼承者、理論聯系實際的篤行者和人民群眾的代表者”等形象進行解析(4)孫云、趙宇晨:《抗戰時期“七一”紀念文章與黨的形象塑造研究——以〈解放日報〉為考察對象》。。但是《解放日報》對塑造中國共產黨抗戰形象和抗日主張的宣傳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影響,人民群眾、各黨派人士如何回應,未有過多研究。本文立足于《解放日報》辦刊歷史,析清報紙創刊的主要原因,在數量龐大的文本內容中發掘出《解放日報》如何塑造中國共產黨堅決、英勇、自信的抗戰形象,并分析和探討中國共產黨形象塑造引起的社會反響。

一、《解放日報》創辦的主要原因

創辦《解放日報》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加強宣傳的現實需求。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和黨在國統區創辦的《新華日報》,因版面設計、出版周期和國統區新聞管制等種種原因,難以滿足黨的宣傳需要,甚至難以及時有力維護黨的合法權益。因此,中國共產黨創辦一個大型日報,全面地宣傳黨的政策主張,維護黨的權益,十分迫切。

第一,《新中華報》難以滿足黨的宣傳需要,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創辦一份大型日報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缎轮腥A報》是由《紅色中華》更名而來,初為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后改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1939年2月7日,《新中華報》改版,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重新編號刊行,由五日刊改為三日刊,設有社論、三日國際、三日戰況、國內要聞、邊區新聞、人物專欄、讀者信箱等欄目,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報道“百團大戰”、揭露國民黨反共陰謀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四開三日刊”的出版設置影響了報紙的宣傳力量,導致《新中華報》在宣傳內容和宣傳時效方面受到較大限制。

《新中華報》每期一張四開四版的版面規格,無法大量承載抗戰時期的政策宣傳、新聞報道等諸多內容?!督夥湃請蟆烦鮿撍膫€月內,為每期一張四開兩版,后擴充為每期一張對開四版的版面規格。相比每期一張對開報紙的版面,四開報紙的版面縮小許多,宣傳內容比較有限?!缎轮腥A報》如果著重宣傳某一事件或者政策,就必須壓縮其他欄目,簡明扼要、有所取舍地報道新聞和評論時局。例如,1939年7月7日,為了全文刊載中共中央紀念抗戰兩周年所發表的《時局宣言》,《新中華報》將第一版戰況報道等欄目縮減至平時版面的一半。11月7日,又以兩個版面全文轉載張聞天所著《論抗戰相持階段的形勢與任務》一文,致使第一版“三日戰況”欄目只能登于第三版左下角,減少了讀者對戰局信息的獲取??谷諔馉幨且粓鋈珖?、涉及各領域的全面衛國戰爭,它需要報刊媒介全面反映抗戰形勢,幫助人民群眾樹立全面抗戰的整體意識,才能動員更多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然而,《新中華報》每期一張四開四版的版面難以承載豐富的抗戰歷程,所發揮的力量不能滿足抗戰動員的需要?!督夥湃請蟆犯笨庉嬂栊粱貞浀?“《新中華報》畢竟是一個四開四版的三日刊的小報,黨的《解放周刊》也只有一個印張,陣地太小了?!?5)黎辛:《親歷延安歲月》,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頁。1941年5月15日,《新中華報》第一版發布《新中華報今日新聞??敖夥湃請蟀l刊啟事》指出:“為著更多的反映國內外之一切消息及傳達我黨中央一切政治主張,滿足全國同胞及讀者諸君之要求起見,中共中央決定將新中華報及今日新聞合并,改出中共中央機關日報,定名為解放日報?!?6)《新中華報今日新聞??敖夥湃請蟀l刊啟事》,《新中華報》1941年5月15日,第1版。次日,《解放日報》便正式出版發行??梢钥闯?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創辦一個大型日報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大量反映抗戰實況,組織動員更多的人民群眾參加抗戰,顯得尤為緊迫。

《新中華報》“三日刊”的出版周期,制作過程較長,宣傳時效性較差。三日一期的出版周期反映出報紙的出版時間較長,許多重大事件、信息無法及時跟進。例如,1940年3月8日,中共中央為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在延安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新中華報》對此進行了簡要報道。3月29日,《新中華報》記者葉瀾在《紀念大會盛況》中指出:“本報編輯部同人,為了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婦女工作的決定,為了迅速報道三八紀念大會的情形,為補三日刊的不足,特在大會期中,出了三天油印的《三八紀念臨時特刊》。本報編輯部同人自動放棄了兩天的假日,采訪,編輯,寫鋼版,油印,發行一概由自己完全擔負,三天中一共出了四期五張,把當天紀念的盛況,迅速的報導給讀者,更顯示了三八紀念的熱烈和緊張?!?7)葉瀾:《紀念大會盛況》,《新中華報》1940年3月29日,第3版。由此看出,《新中華報》日常的三日出版周期并不能滿足黨中央“迅速報道”的需要。因此,創辦一個大型日報及時反映重大事件、信息,為黨的重大決策、軍事部署等活動及時提供重要信息,十分必要。

第二,皖南事變后,國民黨當局極力打壓、誣蔑中國共產黨,導致黨內“左”傾思想有所抬頭。因此,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創辦一張中央黨報,既能對外展現自己的真實面貌,又能對內統一全黨的宣傳思想。1941年1月18日,國民黨當局在《中央日報》發表社論《抗戰的紀律》,聲稱“新四軍擅自行動,是反抗軍令,破壞軍紀的重大問題”,并宣布“新四軍叛變”,“葉挺就擒,項英在緝”(8)《抗戰的紀律》,《中央日報》1941年1月18日,第2版。。1月27日,蔣介石發表長篇演講,誣告新四軍“違抗命令,襲擊友軍,甚至稱兵作亂,破壞抗戰,因而受到軍法制裁”(9)《蔣介石在重慶中央紀念周的講話》(1941年1月27日),《皖南事變資料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79頁。。顯而易見,國民黨企圖將此次事變定性為軍紀問題,刻意淡化反共色彩,意圖坐實新四軍違抗軍令、破壞抗日的罪名,為自己可恥的分裂、反共行為尋找“合理”的借口,在輿論上欺騙民眾,敗壞中國共產黨積極抗戰的形象。

《新華日報》作為黨在國統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面旗幟,竭力沖破國民黨新聞檢查的封鎖,以“新×軍”的代號(10)《全館舉行慶祝會紀念光榮的日子》,《新華日報》1941年1月12日,第2版。、“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11)周恩來:《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新華日報》1941年1月18日,第2版。的“題詞”等形式披露了有關皖南事變的信息,表達中國共產黨的極度憤怒和嚴正抗議,但無法完全揭露事變真相。時任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新中華報》以“轉為猛烈的反攻”(12)王揖:《延安〈新中華報〉簡史》,《新聞研究資料》1987年第2期。為宣傳方針,發表了《朱彭葉項抗議皖南包圍通電》、《抗議無法無天之罪行》等文章駁斥國民黨的誣蔑言論,并連續全文刊登中共中央對皖南事變的談話和相關軍事命令,提出嚴懲罪魁禍首、停止一切反共剿共行動、肅清親日分子等要求(13)《中共中央發言人對皖南事變發表談話》,《新中華報》1941年1月23日,第1版。,采取了有理有力有節的斗爭,引起了國內外各界人士對中國共產黨的同情與支持和對國民黨的失望與批評。1941年3月6日,蔣介石迫于形勢在國民參政會二屆一次大會上聲明:保證“以后亦決無‘剿共’的軍事”(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81-282頁。,標志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結束。然而,國民黨當局接連發起的兩次反共高潮,刺激了黨內“左”傾思想的抬頭。1941年5月8日,毛澤東起草《關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強調:“只要中日矛盾繼續尖銳地存在,即使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全部地叛變投降,也決不能造成一九二七年的形勢,重演四一二事變和馬日事變”,必須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和沒有或較少買辦性的民族資產階級”與“最反動的大地主和開明紳士及一般地主”加以區別(15)《關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1941年5月8日),《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81-783頁。。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發布《中央宣傳部關于展開對國民黨宣傳戰的指示》,對國民黨一方面“多方揭破其反動宣傳”,另一方面有原則地“擁護和贊助”其“抗戰方面和合理方面的宣傳”(16)《中央宣傳部關于展開對國民黨宣傳戰的指示》(1941年5月7日),《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年,第223頁。。如此正確詳盡的總結和指示,依舊沒能完全制止黨內個別同志參考“四一二”事變和馬日事變,對國內階級關系作出錯誤估計,“將一切地主資產階級都看成和國民黨頑固派一樣”。他們認為現在需要的“只是所謂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權”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政策,而不是“統一戰線的政策”(17)《關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1941年5月8日),《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783-784頁。。直到《解放日報》創刊前幾個月內,個別抗日根據地甚至公開廣播“另立中央政府的主張,馬日事變的估計,陳團起義的發表,仇貨充斥的自白”等錯誤言論,違背了黨的宣傳政策和中央的指示精神,“如不迅速糾正,對黨對革命必有很大危害”(18)《中共中央關于統一各根據地內對外宣傳的指示》(1941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年,第98頁。。因此,中國共產黨為了抵御敵對宣傳、統一黨內思想,創辦一張大型中共中央機關報的工作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將延安《新中華報》、《今日新聞》合并,出版《解放日報》”,“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宣達”,報紙社論“將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執筆”(19)《中共中央關于出版〈解放日報〉等問題的通知》(1941年5月15日),《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第97頁。。為了辦好《解放日報》,中國共產黨早在3月26日就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調整刊物問題的決定》,決定將《中國青年》、《中國婦女》和《中國工人》???相關指導性文章由《解放》周刊和《共產黨人》刊發(20)《中共中央關于調整刊物問題的決定》(1941年3月26日),《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第96頁。。8月,《解放》周刊和《共產黨人》相繼???。這一系列舉措表明,《解放日報》的創辦不僅集中了中國共產黨報刊傳媒的優勢資源,更確立了其在黨報黨刊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督夥湃請蟆烦跗跒樗拈_兩版,設國際、國內、邊區和文藝四個欄目,后擴充為對開四版,每個欄目占據一個版面,極大緩解了刊登黨中央方針政策宣傳和戰局分析的版面壓力,縮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黨報的宣傳時效。頗為遺憾的是,《解放日報》在創刊后的10個月中,因黨內教條主義未徹底肅清,導致報紙存在黨性不強、反映群眾生活不夠、黨八股文風、脫離實際等缺點。為此,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發布了《中宣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明確黨報的主要任務是“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將“黨報編輯部與黨的領導機關的政治生活聯成一氣”,并規定報紙“要有適當的正確的自我批評,表揚工作中的優點,批評工作中的錯誤”,語言“應力求通俗簡潔”(21)《中宣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1942年3月16日),《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第126-127頁。。博古結合通知內容,檢查了報紙創辦以來的問題,并主動承認自己主觀主義的缺點,開始改版的準備工作。4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致讀者》,宣告了報紙改革的序幕,開啟了貫徹黨報黨性、群眾性、戰斗性和組織性的一次“澈底的改革”。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親自領導下,《解放日報》以成為“傳播黨的路線貫澈(徹)黨的政策與宣傳組織群眾的銳利武器”為目標(22)《致讀者》,《解放日報》1942年4月1日,第1版。,吹響了“鼓吹抗戰,鼓吹民主,鼓吹進步的號角”(23)《本報創刊一千期》,《解放日報》1944年2月16日,第1版。,為塑造中國共產黨積極正面的抗戰形象發揮出重要作用。

二、《解放日報》塑造中國共產黨的抗戰形象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創刊,《發刊詞》開宗明義指出:“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24)《發刊詞》,《解放日報》1941年5月16日,第1版。這表明《解放日報》的創刊初心和使命就是團結抗日。圍繞團結抗日這一總任務,《解放日報》在艱難的抗日斗爭中成功塑造出中國共產黨堅決、英勇、自信的抗戰形象。

第一,《解放日報》根據時局公布中共中央重要文件,發表抗戰紀念宣言,宣傳抗日方針政策,展示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極力塑造中國共產黨堅決的抗戰形象。以1941年為例,中共中央根據紀念抗戰四周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等重要時間節點,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等7篇重要文件。1941年4月,日美展開談判,意圖犧牲中國,換取利益,造成反共反蘇的東方慕尼黑新陰謀。蘇德戰爭爆發后,日本基于日美談判矛盾的激化和蘇德戰爭的長期化,決定“放棄北進,把南進作為唯一的戰略方向”(25)蕭一平、郭德宏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全史》(下篇·1941年12月~1946年9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頁。。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世界局勢更加“明朗化了”(2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卷,第343頁。。中國共產黨在分析遠東慕尼黑陰謀、太平洋戰爭等重大事件的基礎上,洞悉了世界戰爭的未來走向,提出了盡快建立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等主張,表達其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抗戰到底,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的決心,為塑造堅決的抗戰形象提供了有力支撐。

1941年5月25日,針對復雜多變的局勢,毛澤東在復信旅美華僑王履孚、甄玉瑩等人時,指出:“所可慮者,美、日妥協誘迫投降之說,近忽甚囂塵上,遠東慕尼黑之陰謀,死灰復燃,親日派之活動,未可忽視”;“所可告者,不論國際風云如何詭譎,敵偽與親日派如何呼應,中共同人必與國內一切真誠抗日之黨派團結抗戰到底,不達民族解放之目的誓不休止”(2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卷,第301頁。。5月28日,《解放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號召全黨揭穿和反對“日美妥協,犧牲中國,造成反共反蘇反德的東方慕尼黑的新陰謀”、日本的“誘降活動”和國民黨配合日本的“謠言攻勢”,并宣布:“新四軍雖被宣布為叛變,八路軍雖不發一顆彈一文餉,然無一刻不與敵軍搏斗,此次晉南戰役,八路軍復自動配合中央軍作戰,兩周以來在華北各線作全面出擊,至今猶在酣戰中,共產黨領導之武力與民眾已成了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一切對于共產黨的污蔑,其目的都在使抗戰失敗以利投降,我們應發揚八路軍新四軍之戰績,反對一切失敗主義者與投降主義者?!?28)《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解放日報》1941年5月28日,第1版。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正面臨著國際遠東慕尼黑陰謀和國內投降主義的雙重挑戰,另一方面用八路軍新四軍配合晉南戰役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即便身處物資短缺、輿論污蔑、腹背受敵的惡劣環境中,中國共產黨從未動搖抗戰到底的決心,始終以抗日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以團結的方式堅持抗戰到底,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不達目的誓不休止。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遠東慕尼黑陰謀徹底破產,《解放日報》抓住時機,發布《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分析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全世界一切國家一切民族劃分為舉行侵略戰爭的法西斯陣線與舉行解放戰爭的反法西斯陣線,已經最后地明朗化了”。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必須“堅決站在反法西斯國家方面,動員自己一切力量,為最后打倒日本法西斯而斗爭”。為了實現“這個唯一的目的”,中共中央主動提出“八路軍及新四軍繼續忍受艱難困苦,堅持華北華中敵后抗戰,粉碎敵人的掃蕩,大量的牽制敵人”(29)《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解放日報》1941年12月10日,第1版。。中國共產黨以此向全國民眾表達了為實現抗戰最后的勝利,甘愿在敵后繼續忍受艱苦生活,繼續牽制敵人有生力量,堅持敵后抗戰的決心。

發表抗戰紀念宣言是中國共產黨堅定抗日立場、表達抗戰主張的方式之一。正如陳金龍所說:“宣言、通告或口號能集中表達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傳播范圍較廣,因而成為黨在紀念活動中表達政治主張最常用的形式之一(30)陳金龍:《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49頁。。然而,七七事變之前,中國共產黨懷有反日、抗日的決心,卻犯了“冒險主義”的錯誤,不顧條件與環境的惡劣,照例組織開展罷工、示威、游行等抗戰活動,結果造成“難以計算的”損失(31)《肅清關門主義與冒險主義》(1936年4月10日),《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頁。。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將“七七”紀念納入抗戰紀念活動,發表抗戰紀念宣言,集中表達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到底、爭取抗戰勝利的政治決心。盡管國共摩擦、沖突事件時有發生,但“在中國兩大矛盾中間,中日民族間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國內階級間的矛盾依然處在從屬的地位”(32)《關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1941年5月8日),《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781頁。。因此,毛澤東在起草《中央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四周年紀念指示》時強調:本次宣傳要點“在黨外要深入的宣傳中共二十年來的歷史”,表揚八路軍、新四軍“四年抗戰的戰績”與“各抗日根據地建設的成績”,著重宣傳“我們的施政綱領”,在黨內使全黨同志清楚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重大作用”(33)《中央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四周年紀念指示》(1941年6月),《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第261頁。?;谶@份指示,《解放日報》發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聲明,全國軍民在“神圣抗日戰爭”中,“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渡過了許多的難關,卒能使敵寇膽寒,環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復興的基礎,產生了新生中國的雛形”。即便國民黨當局將“反共成為政策,‘異黨’見于文書”,大肆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始終不變,愿與中國國民黨及一切愛國黨派一切愛國人民團結到底,為抗戰建國的共同目標而奮斗”,并結合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局勢和邊區“局部執政”經驗,提出了“擁護國際反法西斯陣線”、“加強反對汪逆傀儡政府的斗爭”、“加強各抗日黨派的合作”等十項“內政外交之基本方針”,以“達成抗戰建國之目的”(34)《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解放日報》1941年7月7日,第1版。。胡喬木回憶道:“按照毛主席的布置,這篇宣言的主旨是‘拉英美蔣反德意日’,體現我黨力主團結的方針,但對蔣介石的反共政策也有所批評?!?35)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7頁。1941年7月,在延安萬人集會的歡呼聲中,“《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在人們手上被熱烈的傳誦著”(36)《延安各界萬人集會紀念抗戰四周年》,《解放日報》1941年7月8日,第2版。?!缎氯A日報》華北版、《晉察冀日報》等人民喉舌都發表著論擁護《四周年紀念宣言》(37)《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擁護中共中央“七七”宣言》,《解放日報》1941年7月29日,第2版。。中國共產黨通過《解放日報》的系列報道,不僅向大眾展現其反對分裂投降、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更是通過紀念宣言展示出言出必行、不畏艱難、堅決抗戰的形象,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贊同。

第二,《解放日報》改進戰地通訊報道,歌頌抗日英雄,表彰抗日戰績,塑造中國共產黨英勇的抗戰形象。戰地通訊一般來自隨軍記者或者部隊、地方通訊員的描述與記載,材料來源大多真實可信,生動富有感染力。1941年至1945年,《解放日報》報道戰地通訊、歌頌戰斗英雄的統計如下:

如表1所示,《解放日報》對戰地通訊、英雄人物的報道共478篇,1945年之前呈逐年上漲的趨勢,在1944年更是達到峰值。這是《解放日報》編輯、記者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挖掘素材,撰寫佳作的最好證明,為塑造中國共產黨英勇的抗戰形象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支持。

但由于黨八股的影響,《解放日報》創辦初期刊登的新聞公式化傾向嚴重,對中國共產黨英勇抗戰形象的塑造不夠生動,難以吸引讀者。記者鄧儀后來在《新聞觀點和采訪路線》中總結道:我們的新聞形成了會議+決定=新聞、數目字+(一)(二)(三)(四)=新聞、熱烈討論+意義重大=新聞、為了起見+特發指示=新聞、我軍英勇迎擊+敵寇倉皇敗退=新聞等幾種公式,“也就不可能報導給讀者以新鮮的事物,和生機蓬勃、活潑生動的群眾的心聲、群眾的行動”(38)鄧儀:《新聞觀點和采訪路線》,《解放日報》1943年4月8日,第4版。。例如,1941年7月6日,《解放日報》第二版刊登了題為《八路軍新四軍戰績》的新聞,由五組電訊組成,第一組內容為:“由于我冀魯邊八路軍某部自本月初旬起,連日給予鹽山南北一帶敵偽以嚴重打擊,敵偽極為恐慌,先后自樂陵北之李莊、南皮東南之胡家東,之小胡家、安家居等據點倉惶撤退”(39)《八路軍新四軍戰績》,《解放日報》1941年7月6日,第2版。。其余四組寫法與此相似,套用“我軍英勇迎擊+敵寇倉皇敗退=新聞”的公式,內容空洞,語言乏味,缺少細節展示和情緒渲染。此外,報紙同版發表了戰地通訊《八路軍英勇精神四通訊員被困窯內奮勇突圍斃敵二十余》,全文共186字,描述了四名通訊員“堅決勇敢與敵對戰兩小時有余”的戰斗事跡,敵人“企圖將他們焚斃,乃從火焰中沖擊,內中兩人不幸被敵擊中,英勇殉國。其余二人,雖負重傷,仍安然回歸部隊”(40)《八路軍英勇精神四通訊員被困窯內奮勇突圍斃敵二十余》,《解放日報》1941年7月6日,第2版。。從中可以看出,《解放日報》對這一事跡的描述,文白夾雜,對突圍背后的故事挖掘不夠,內容過于簡短,不利于民眾直觀感受八路軍的英勇事跡,也將直接影響民眾對報紙塑造中國共產黨英勇抗戰形象的認可。改版之后,報紙的戰地通訊有了巨大的改變,歌頌戰斗英雄的內容更加充實,情感更加豐富。1942年4月16日,《解放日報》發表通訊《晉西北反掃蕩戰中兩個機智的小戰士脫離虎口獲敵掃蕩計劃》,詳細介紹了我軍“通訊班長吳為新、看護員田魚喜”(41)《晉西北反掃蕩戰中兩個機智的小戰士脫離虎口獲敵掃蕩計劃》,《解放日報》1942年4月16日,第1版。,因與部隊失聯,假意成為俘虜,伺機獲取機密情報,并成功歸隊的英雄事跡,內容豐富,情節緊湊,敘述扣人心弦,凸顯出我八路軍戰士敢于深入敵營的勇氣、與敵斡旋的機智和異于常人的堅韌意志,是中國共產黨英勇抗戰形象中的一個縮影。最典型的是《解放日報》全文轉載《晉察冀日報》通訊《棋盤陀上的五個神兵》,此文是《晉察冀日報》通訊科科長、特派記者沈重根據狼牙山五壯士的壯烈事跡所著。相比之前的短訊,這篇戰地報道更詳實更生動更有感染力。文章以“筒,筒,……拍——”、“空,軋軋……空空軋軋軋”等擬聲詞描述雙方激烈的戰斗和惡劣的戰場環境,用短促有力的對話描繪出生死關頭的戰友之情,記述了“五壯士”彈盡糧絕之后砸毀武器、決定跳崖的具體細節,結尾處以日本小隊長“向空禮拜”,祈禱“五勇士的‘英靈長在’”等行為襯托出八路軍戰士的英勇作戰,有血有肉地記載了這一壯舉的前因后果?!敖裉旄璩磼呤巹倮娜厖^東線的人民和軍隊在唱著他們最高昂的音節,在齊聲頌揚著棋盤陀五個壯士英勇奮戰的功績”,歌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抗戰精神,“給青年邊區子弟兵添上了高尚的驕傲和無限的光榮”(42)沈重:《棋盤陀上的五個神兵》,《解放日報》1942年5月26日,第2版。,以此塑造出中國共產黨不懼犧牲、英勇抗戰的形象。

《解放日報》對抗日戰績的公布是敵后游擊戰場和國民黨正面戰場同時進行的。以1941年至1945年為例,《解放日報》報道敵后游擊戰場和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新聞統計如下:

(表2) 《解放日報》報道兩個戰場戰況統計表

從上表看,1941至1945年,《解放日報》對人民軍隊抗日戰況報道共3023篇,且逐年增加,為塑造中國共產黨英勇的抗戰形象提供了充足的現實佐證;對國民黨軍隊戰況的報道呈現一個明顯的變化:1942年始,《解放日報》對國民黨正面戰場戰況的報道,增加了“失守”、“淪陷”等戰事失利消息的報道,突出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的鮮明對比,進一步突顯出中國共產黨敵后英勇的抗戰形象。

《解放日報》對國民黨正面戰場取得勝利的報道,多采用中央社電訊稿,注明電文來源,刊登主要內容。例如,1943年2月22日發布新聞《我國阻敵強渡怒江百里洲畔追殲殘敵贛北反擊頗為得手》,與同日《中央日報、掃蕩報(聯合版)》發布的《怒江以西敵遭阻擊高安激戰我占優勢》內容基本一致,報道國軍將士“竭力阻擊”怒江西岸敵人,“予敵重大損失”等戰事勝利的消息(43)《我軍阻敵強渡怒江百里洲畔追殲殘敵贛北反擊頗為得手》,《解放日報》1943年2月22日,第1版。。但這類鼓舞人心的勝利消息并不多,失守敗退的消息卻紛至沓來。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解放日報》對豫湘桂戰役的報道。1944年4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廣西的大規模戰役,企圖“消滅重慶軍,尤其是消滅其核心中央軍”(44)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纂、大本營陸軍部摘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3頁。,占據中國要塞,積攢戰力,準備長期作戰。面對日本孤注一擲地進攻,國民黨正面戰場全面潰退,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喪,146座城市和36個飛機場被占領,損失大量軍力,《解放日報》對此進行了跟蹤報道。從4月19日至12月29日,《解放日報》連續報道了149篇豫湘桂戰役新聞,其中139篇登在報紙第一版,記錄了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三省的一路潰退,引發國內外人士的擔憂。蘇聯雜志《戰爭與工人階級》指出:“中國軍隊在河南省的挫敗絕不能認為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國的統治人士”過度依賴外援,“中國財政家”未將資本用于國防建設,軍事“戰略戰術方面的落后”,軍官中“不少人保持著失敗主義的觀點”以及國民黨封鎖邊區“牽制了極大數量的中國軍隊”等各種原因所造成的必然結果(45)《蘇聯〈戰爭與工人階級〉雜志論河南戰事失利原因》,《解放日報》1944年6月23日,第1版。。對此,《解放日報》義正嚴詞地發表《長沙失陷后的危機》等社論,敦促國民黨當局“有一個改變”:“改消極抗戰為積極抗戰,改唯武器論為武器與人民相結合,改防制人民為依靠人民,改壓迫民主為實行民主,改反對共產黨為加強國共團結,改依賴外力打日本為以自己動手為主配合同盟國打日本”,只有如此,才能挽救正面戰場的失敗頹勢,“才有配合盟國反攻的希望”(46)《長沙失陷后的危機》,《解放日報》1944年6月24日,第1版。。與正面戰場大潰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敵后戰場的連連得勝。1944年開始,《解放日報》上解放區各戰場捷報頻傳,全面反映了敵后戰場的“擊潰”、“殲敵”、“攻克”、“收復”的戰況,例如《三千寇軍全部敗退完縣山地已無敵蹤》、《冀魯豫我軍大勝利光復濮陽縣城收復國土一萬平方華里解放同胞卅余萬》等勝利消息,報道近800篇。固然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同數十萬日軍主力作戰,付出了極大犧牲,但是也無法掩蓋其消極抗戰、一路潰敗的事實。敵后戰場屢獲戰果與正面戰場一路潰敗相比較,中國共產黨積極抗爭、英勇抗戰的形象更顯而易見。曾訪問陜甘寧邊區的外國記者愛卜斯坦也提出:“這次我們在陜甘寧邊區、晉綏邊區住了幾個月,看到了敵后的軍隊與人民,在怎樣艱苦英勇的工作與戰斗,怎樣犧牲自己的生命,為自己的祖國,為世界人類和平而斗爭?!?47)《盟邦記者團諸先生盛贊晉西北軍民英勇戰績》,《解放日報》1944年10月14日,第2版。這是對中國共產黨展現出的英勇抗戰形象表示支持和認可。

第三,《解放日報》刊發專文,揭露國民黨妥協投降、消極抗戰的錯誤行徑,彰明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勝利的信心與底氣,塑造中國共產黨自信的抗戰形象。1937年11月,張聞天指出:“太原失守之后……若干軍隊已經失去了在山西堅決抗戰的勇氣與自信心?!睂Υ?他提出共產黨員要克服一切消極悲觀的情緒,“在一些人們開始為失敗與困難所動搖而悲觀失望的時候,成為汪洋大海中的‘中流砥柱’”,以“中華民族無論如何要勝利的自信心去影響全中國人民,使他們堅持抗戰到最后的勝利”(48)《把山西成為北方游擊戰爭的戰略支點》(1937年11月15日),《張聞天文集》第2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第374、375頁。。然而,這一舉措無法改變國民黨部分高層人士消極抗戰、力主求和的悲觀態度。11月29日,蔣介石“請陶德曼來京面談調停事宜”,12月2日,又“接見陶德曼討論與日媾和問題”(49)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5冊,臺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4年,第439-442頁。,仍寄希望于國際調停,實現對日和平談判。12月5日,汪精衛利用接見新聞記者之機,也表示“若日本真愿要求和平、提出可接受條件、則中國亦可加予考慮從事停戰也”(50)《汪精衛在漢發表談話日如提合理條件我亦可予以考慮》,《申報》1937年12月7日,第3版。。蔣汪二人作為當時國民黨內的最高領導人,言行舉止都表達出力主求和的態度??箲疬M入相持階段之后,汪精衛更是叛逃出國,鼓吹抗戰亡國論,與日本秘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日華新關系調整綱要》等協議條約,并成立了南京汪偽政府,導致投降主義一時甚囂塵上。為了打擊投降主義的囂張氣焰,時任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新中華報》發表專文,駁斥投降主義和抗戰亡國論。例如,毛澤東在《團結到底》明確表示,我們不能容忍“堅決的投降份子與反共份子”,堅信“抗戰的前途是光明的”(51)毛澤東:《團結到底》,《新中華報》1940年7月5日,第5版。。王稼祥也指出,“一切持久戰必須經過最后的困難和最大的危險才能轉到勝利的結果”(52)王稼祥:《渡過困難危險爭取抗戰勝利——紀念抗戰三周年》,《新中華報》1940年7月5日,第6版。。中國共產黨以此展示其即便面臨重重困難、危機四伏的環境,也不失戰勝強敵的策略與信心。

《解放日報》作為第八任中共中央機關報,完美繼承了《新中華報》刊發專文,反對分裂投降的優良傳統,揭露國民黨妥協投降、消極抗戰的錯誤行徑,展示中國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勝利的信心來源。1943年4月19日,《解放日報》發表《吳化文投敵的前前后后》一文,首次公開揭露國民黨將領通敵叛國的行為。隨后,又陸續發表了27篇文章,集中揭露國民黨官員、將領妥協投降、通敵賣國的分裂行為。文章分布如下:

(表3) 《解放日報》揭露國民黨妥協投降、消極抗戰統計表

8月15日,報紙發表社論《要求國民政府整頓軍紀軍令》,表達中國共產黨反對投降主義、消極抗戰與分裂陰謀的政治態度。與此同時,《解放日報》借紀念抗戰的時機,發表專文,揭示中國共產黨敵后抗戰的信心與力量來源,鼓舞全民族的抗戰自信心。1943年7月5日,朱德、饒漱石分別撰文《我們有辦法堅持到勝利——為抗戰六周年紀念而作》和《我們敵后力量之所在》。朱德指出,我們之所以能夠克服困難,堅持六年苦戰,原因有五點:第一,下定決心,“寧死不屈,堅持到底”;第二,堅持進步,“堅決執行抗日統一戰線的政策,堅持與各界各軍的團結”;第三,自己動手,“發動生產運動”;第四,實行精簡,“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民負擔”;第五,依靠群眾,“我們一切力量都出于群眾身上,一切的辦法也都由群眾創造出來”(53)朱德:《我們有辦法堅持到勝利——為抗戰六周年紀念而作》,《解放日報》1943年7月5日,第2版。。饒漱石也指出:“我們在敵后的所以能夠堅持,一方面由于新四軍英勇善戰,不顧一切犧牲,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在敵后實行民主政治,千百萬群眾已經發動和組織起來?!痹谌A中地區,“我們發動了千百萬群眾,并適當的改善了民生”;“我們真正實行了民主政治,建立敵后抗日民主政權”;“我們提倡生產運動,進行了生產建設”;“我們鞏固了敵后各黨派各階級的團結”。這四點就是我們“為什么能夠在敵后長期堅持的政治的根源”,也是“我們真實力量之所在”(54)饒漱石:《我們敵后力量之所在》,《解放日報》1943年7月5日,第4版。。兩篇文章分別從堅定抗戰決心、實施民主政治、發展生產、精兵簡政、團結各黨派各階級、動員人民群眾等方面披露了中國共產黨能夠長期堅持抗戰的基本原因,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勝利的信心來源和真實力量所在,“只要我們能善于研究自己六年來的經驗,能使全民族團結于神圣的愛國戰爭中,發揚全國軍民的人力,能善于與友邦團結爭取外援,則我們的抗戰必能得到最后勝利”(55)朱德:《我們有辦法堅持到勝利——為抗戰六周年紀念而作》。,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有能力有信心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堅持抗戰最終勝利,展示出中國共產黨自信的抗戰形象。

三、《解放日報》塑造中國共產黨抗戰形象的歷史影響

抗戰時期《解放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在陜甘寧邊區大力宣揚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全方位記錄了敵后抗戰實況,歌頌人民軍隊英勇抗戰事跡,成功塑造出中國共產黨堅決、英勇、自信的抗戰形象,準確宣傳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響應與支持,振奮了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自信心自豪感。

(一)準確宣傳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起者和領導者。因此,《解放日報》塑造中國共產黨的抗戰形象,客觀上也利于進一步宣傳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圍繞著團結抗日的宗旨,《解放日報》在抗戰紀念宣言中,多次宣傳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主張,表明“階級矛盾要服從于解決民族矛盾的需要,以解決民族矛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態度(56)王鳳青:《全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統籌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理論探索》,《河北學刊》2022年第3期。,獲得了國人的理解與接納。例如,中國共產黨發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中,共出現5次“團結”和2次“統一戰線”。1941年7月9日香港《大公報》發表“航訊”《七七四周年紀念中共發表宣言》,擇要轉載了國際形勢變化、“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等內容,宣傳了中國共產黨“擁護國際反侵略陣線”、“加強反對汪逆偽組織之斗爭”和“加強各抗日黨派之合作”等抗戰主張(57)《七七四周年紀念中共發表宣言》,《大公報》(香港)1941年7月9日,第4版。,是對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贊成與肯定。

1942年7月7日,《解放日報》發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周年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共出現9次“團結”和3次“統一”。文中指出,“必須按照合理原則改善國共兩黨及一切抗日黨派間的關系,加強國內團結,不給日寇以任何挑撥離間的機會”,特別強調“中國各抗日黨派不但在抗戰中應是團結的,而且在抗戰后也應是團結的”(58)《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周年宣言》,《解放日報》1942年7月7日,第1版。。胡喬木指出,《宣言》“直接體現了毛主席提出的‘極力團結國民黨,設法改善兩黨關系,并強調戰后仍須合作建國’的方針”(59)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第169頁。。何思敬閱讀后也指出,《宣言》不僅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有遠見,有理論的信心和勇氣”,“有決心為這些宣言的基本原則而奮斗”,更表明了“中共歷來主張與這些宣言底原則完全符合”(60)何思敬:《讀中共〈七七宣言〉》,《解放日報》1942年7月20日,第3版。。由于中國人民堅持抗戰達五年之久,“迫切希望國內各黨各派團結一致,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并在戰后歲月共同建設新中國”(61)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第170頁。。因此,五周年《宣言》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擁護。7月12日,晉察冀各界開會討論指出,《宣言》是“目前中國抗戰道路上的指路明燈”,對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疑的將起著巨大的作用”,各團體一致表示“堅決擁護這一宣言”,并決定“大量翻印宣言,出宣傳品,編發教材,教育干部與會員”,使《宣言》“變成偉大的實際力量”(62)《晉察冀各界擁護中共七七宣言“中國抗戰途上的指路明燈”》,《解放日報》1942年8月6日,第1版。。7月16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發布報訊《延安各階層一致擁護中共中央宣言堅持團結抗戰團結建國》,“所有工農兵學商各界”不僅更加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而且對“戰后必須團結建國”有更加明確的認識,工界同志均表示“愿為中共‘七七’宣言之實現而奮斗”(63)《延安各階層一致擁護中共中央宣言堅持團結抗戰團結建國》,《解放日報》1942年7月16日,第1版。??梢?中國共產黨通過《解放日報》宣傳“堅持團結抗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主張,深諳民意,深入人心。

(二)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響應

《解放日報》對中國共產黨抗戰形象的塑造,使國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抗戰的真實樣貌,認識到了黨在抗戰中的重大作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響應與支持。1941年6月29日,山西省及晉冀豫總工會在慶賀建黨二十周年的致電中指出,“向我工人階級的黨中央中華民族的偉大舵手致熱烈之敬禮”,“堅決在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之下,為民族和階級解放奮斗到底,直到最后勝利!”(64)《山西省及晉冀豫總工會電賀中共廿周年紀念》,《解放日報》1941年7月2日,第2版。1942年7月,華北《新華日報》社全體職工致電黨中央稱:“我黨領導中華民族解放斗爭,廿一年如一日,特別是在抗戰斗爭中,從我黨中樞所發出的和漾之光,不斷指引國人以應走的方向,和建設新中國的南針”,領導著敵后軍民“沖破黎明前的黑暗”,與敵后軍民“一道迎接勝利的兩年”,我們將“緊緊團結在黨中央旗幟之下,直到最后戰勝敵人”(65)《紀念黨廿一周年華北新華日報社員工電黨中央諸同志致敬》,《解放日報》1942年7月4日,第1版。。人們逐漸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是民族解放斗爭的偉大舵手,是國家建設的指路南針,更是激勵國人前進的和漾之光,支撐著中華民族、帶領著中國人民一步步走向最后的勝利。在這樣的認識下,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踴躍參軍、參與邊區建設等方式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抗戰,用實際行動表示對中國共產黨抗戰形象的認可。

1942年5月23日,記者沙飛在文章《當志愿義務兵是每個人的責任——記平山×區志愿兵入伍》中,記錄著晉察冀人民的參軍熱情。魏連云夫婦送第三個兒子入伍時說:“抗日是為了大家,我們兩口子也覺得光榮?!逼缴窖自4宥议L輩給聶榮臻寫了一封信:“聶司令員:你是我們的救星,要是沒有你,我們的生命財產、田園、土地,恐怕早就給日本強盜搶掠、燒殺凈盡了,我們萬分感激你?,F在我們熱烈的響應你的號召,堅決擁護志愿義務兵役制?!?66)沙飛:《當志愿義務兵是每個人的責任——記平山×區志愿兵入伍》,《解放日報》1942年5月23日,第2版??梢?中國共產黨的抗戰形象獲得了人民群眾的認可。根據地群眾意識到:“抗日是為了大家”,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堅決、英勇的抗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土地家園才得以保存。因此,一股股參軍熱潮在各根據地頻頻發生,不斷增強中國共產黨敵后的抗戰力量。到1945年4月22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解放區人民熱烈參軍》指出,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去年六月至今年三月,時間不到一年,幾乎擴大一倍(由四十七萬到九十萬)”(67)《解放區人民熱烈參軍》,《解放日報》1945年4月22日,第1版。。招募區域從一鄉一村擴張至一區一縣,參軍人數和地域都有了巨大的發展。與此同時,《解放日報》大力宣傳黨在邊區的政策,吸引歸國華僑來延投資。1941年6月1日,社論《歡迎華僑來邊區興辦實業》指出,“在這里,民主政治和廉潔政治已經確立,苛捐雜稅已經取消,合理稅制已經施行,工農業生產已有顯著進步,人民生活已有相當改善”,為華僑投資邊區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基本的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社會環境。社論還引用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來延安考察后,與報界的談話:“在當地(按指邊區)的地主和富人,可以合理地生活得很好。其次,當地人民生活雖不富裕,但一般生活還好。當地只有一種統一稅,統一稅上之后,即可通行無阻?!?68)《歡迎華僑來邊區興辦實業》,《解放日報》1941年6月1日,第1版。進一步證實了邊區政策的真實可靠。對此,來延華僑備受鼓舞,決定加速成立西北華僑實業公司。1942年2月15日,西北華僑實業公司正式揭牌,已開辦“華僑毛織工廠”,“出產各色上等毛線、精制毛毯、毛呢、布疋等,品質甚佳”,并“計劃籌備其他工廠”(69)《華僑實業公司開幕毛織工廠出品優良》,《解放日報》1942年2月18日,第4版。,以加強邊區經濟建設,增加邊區物質生產,保障邊區人民生活物資和抗戰物資的生產供應。

(三)振奮了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自信心自豪感

堅持抗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不變訴求?!督夥湃請蟆穼χ袊伯a黨的形象塑造,振奮了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自信心自豪感??箲鹞逯苣辍缎浴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堅定全國軍民勝利的信心”、戰后合作建國的主張,“堅決的相信,中國人民一定能繼續這種精神,一直到趕走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建設起獨立自由民主繁盛的新中國!”(70)《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紀念抗戰五周年宣言》。這一主張獲得了各界同胞的贊成。1942年8月6日,《解放日報》發表電訊《團結抗戰團結建國這是老百姓的要求靖邊召開士紳座談會》,展示著邊區群眾對《宣言》的熱烈討論。靖邊縣開明士紳高吉祥說道:“共產黨這個宣言,的確是說出了老百姓心里的話?!敝镜たh一位老漢說道:“苦也吧,甜也吧,再努一下力就行了!”一個青年用一個比喻表達堅持勝利的信念:“抗日好像牛拉車上山,快到坡頂時,須得更留意,大家再苦干一年,牛車就可到達山頂了?!?71)《團結抗戰團結建國這是老百姓的要求靖邊召開士紳座談會》,《解放日報》1942年8月6日,第2版。激勵著廣大人民群眾在艱苦抗戰中堅持勝利的信心與信念。中共七大召開后,《解放日報》以6個版面全文發表了《論聯合政府》,各黨派人士讀后盛贊毛澤東建立“聯合政府”的英明主張,無黨派人士孫良臣評價道:“中共七大實際上是一個為中國人民解放與建設新中國的會議”,毛主席的報告“除了漢奸與少數反動派,各階層的利益都照顧到了”(72)《晉綏軍區指示所屬學習〈論聯合政府〉各黨派人士盛贊毛主席英明主張》,《解放日報》1945年6月12日,第1版。。華北淪陷區某實業家閱讀后,盛贊:“只有毛主席所指的道路,才是中國工業界的前途?!?73)《華北淪陷區某實業家盛贊毛主席報告》,《解放日報》1945年6月15日,第1版?!督夥湃請蟆穼@些意見的報道,不僅“營造出一種積極支持大會的社會民意氛圍”(74)林緒武:《雛形和奠基:〈解放日報〉對中共七大的報道》,《傳媒觀察》2023年第2期。,而且極大振奮了中國人民,乃至中華民族抗敵御辱、團結建國的自信心自豪感。

1945年4月,《解放日報》報道了董必武出席聯合國大會,簽署《聯合國憲章》的全過程,向世界傳遞出中國共產黨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形象,是中國共產黨在國際政治舞臺的首次正式亮相。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兩個月后,《聯合國憲章》生效,確立中國作為“五?!敝坏膰H地位,標志著中華民族洗刷屈辱、重歸世界舞臺的時機已經到來。一時間,全國人民抵御外辱、建設統一民主國家的自信心自豪感達到了鼎峰,全國各地反對專政、反對內戰、成立聯合政府的倡議從未停歇,實現民族復興的腳步從未停止。僅1945年11月,《解放日報》便發表了78篇全國人民反對內戰的新聞報道。11月9日,國民參政會駐會委員會在重慶舉行第九次會議,各參政員均認為:“國際地位亦因八年來之血戰一躍而為五強之一,并肩負起建立及維護世界安全之重責,此實乃建設新中國千載一時之機運。詎料受降正在進行,復員甫及開始,而收復區內竟發生軍事沖突。且日來各報所載,不僅情勢未見稍戢,而且逐漸擴大?!睘榇?會議當即通過“參政員王普涵,尹述賢等所提《為國內發生軍事沖突,危及國家建設,民族復興,及世界和平,擬請政府從速制止國內沖突,保障和平統一,并提前召開第四屆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共同討論國家大計,用安危局》一案”(75)《駐會參政員建議政府制止沖突挽救危局提前召開參政大會集中各方意見合理解決國事在渝參政員定后日舉行會談》,《大公報》(重慶)1945年11月10日,第2版。。這份議案雖未能扼制內戰沖突的爆發,但是傳達了各黨派人士、全國人民對建立和平統一民主國家的殷切期望,對“建設新中國”、鞏固中國“五強”國際地位、實現民族復興充滿了自信與自豪。

《解放日報》作為黨中央的“耳目喉舌”和“偉大延安精神的體現者”(76)王敬主編:《延安〈解放日報〉史》,第365頁。,繼承和弘揚了《新青年》、《向導》、《新中華報》等黨報黨刊的優良傳統,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勇于改版創新,善于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頗為圓滿地完成了團結抗戰的歷史使命,全方位塑造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戰中流砥柱的光輝形象,進一步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為黨的新聞事業后來的改革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77)鄭保衛、王青:《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事業重大改革及其歷史經驗》,《當代傳播》2021年第4期。,也為后來的黨報黨刊等新聞媒體進一步塑造黨的光輝形象樹立了一個優秀模范。在革命斗爭年代,黨媒對于中國人民,如同在黑暗中點燃真理之光,于亂世下照亮前進之路,是中國人民奮力向前、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重要指引。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黨媒是她在革命洪流中樹立領導地位的見證者,見證了她在艱苦環境中團結人民、教育人民并激勵人民;是她在黑暗混亂中有所作為的記錄者,記錄了她在殘酷斗爭中揭露敵人、打擊敵人并消滅敵人;更是她百余年崢嶸歲月的親歷者,親歷了她帶領中華民族實現自由解放的偉大征程。因此,《解放日報》等黨媒就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歷史地位、歷史作為和歷史影響的最好證明,對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塑造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猜你喜歡
解放日報抗戰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解放日報“特稿”:新傳播環境下的熱點選題深度報道
我們家的抗戰
移動互聯網時代紙媒組織架構“柔性再造”——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欄目制為例
憶·抗戰
抗戰音畫
抗戰,在未被占領的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