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釗青年觀的精髓要義、時代價值及實踐路徑

2024-01-20 00:38王星星
江西理工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李大釗中華青春

王星星

(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059)

一部“落后就要挨打”的中國近代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部近代中國青年激發“政治理性潛能”的人生革命史。作為近代中國“轉型時期”的主要思想人物之一,李大釗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石,從民族未來發展的高度全面、辯證地考察青年,率先提出了以“青春中華”為口號的青年觀,構建并形成了包含青年時代使命、三觀建設、政治創造及實踐活動四個方面獨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李大釗青年觀所展現出來的思想性、革命性,以及以青春為根基、以青年為本的理論品格,對新時代科學開展青年教育、踐行青年使命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盵1]新時代黨的青年觀與李大釗的青年觀一脈相承,要回答好新時代呼喚何種青春奮斗,新時代需要何種青年人才,作為培育新時代青年主陣地的高校理應積極作為。高??梢曰钣美畲筢撉嗄暧^,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回答好新時代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努力培育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好青年,讓青春之花綻放,讓青春力量彰顯,讓青春在時代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一、李大釗青年觀的精髓要義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20 世紀初期的中國,人們普遍將救亡圖存的希望寄托于青年,針對青年問題提出了眾多想法。嚴復立足優勝劣汰的競爭角度,宣揚“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梁啟超將“少年”與“中國”聯系起來,發出撼動國人的“少年中國說”。李大釗同樣對青年予以厚望,他以“青春中華”為主線,對青年進行人格培養、民彝指導和實踐教育,認為要發揮青年特有之活潑創新精神,以“小我”成就“大我”之真理追求,在勞工的世界為消除白首中華之弊病,挽救民族之“青春”而自覺努力,最終實現民主自由的“理想中國”。

(一) 以“青春中華”培植根基

在那風雨如磐的歲月,李大釗直面社會弊端,毅然決然放棄舉手可采的學位,歸國積極進行斗爭。這一時期李大釗察視到了青年的迷茫,但他仍對青年充滿信心,表示要激勵青年,驚醒沉睡的“雄獅”。李大釗激憤指出:“吾國民于今日救國之責,宜有以仔肩自任者矣?!盵2]特別在五四運動時期,“青年”逐漸成為民族復興的主力軍,李大釗把目光聚焦到青年身上,強調“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2],認為中國青年就此覺醒,便可以在“無盡青春”中發揮主動精神“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2]。1916年,李大釗在《〈晨鐘〉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一文中創造性地提出了“青春中華”之使命,正式向青年發起自覺奮發的呼喚,激發著中國青年的朝氣蓬勃和革命奮斗的主動精神。文章開篇便洋洋灑灑地激勵“人人奮青春之元氣,發新中華青春中應發之曙光”[2],熱情洋溢地號召“以破壞與創造,征服與奮斗為青年專擅之場,厚青年之修養,暢青年之精神,壯青年之意志,礪青年之氣節,鼓舞青春中華之運動,培植青春中華之根基”[2]。李大釗抓住時機,積極投身于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華”的革命斗爭中。

呼喚青年的“自覺”之義,他主張青年自覺方有青春之心。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釗提出了青年的覺醒意味著白首中華將死,青春中華將生的觀點。一是“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2],鼓勵青年要從舊思想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時刻保持活潑自由的青春活力,不要扼殺了自己的活躍思想;二是“脫絕浮世虛偽之機械生活,以特立獨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機軸”[2],告誡青年要遠離浮華驕奢生活,努力培養獨立、堅毅的品格。除了呼喚青年的人格自覺,李大釗還激發青年的愛國覺悟,在《厭世心與自覺心》一文中用“自覺之義,即在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遂致斷念于國家而不愛”[2]鼓勵青年直面國家的種種弊端,以一種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力量去改造國家。

結合歷史對青年進行愛國教育,在革命活動中發揮青年的能動性。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李大釗在《國情》一文中教導青年不能忘卻國恥,要把恥辱當作“未來之膽薪”。同時,他倡導青年要慎思明辨,清楚明白中華文明有自身生命力所在,正確認識國家現狀和情勢,把握世界的發展脈絡和前進走向,避免“愛國適以誤國”。在此基礎上“人為”地改變境遇,以青年之精神喚起眾人之沉迷,自覺肩負起重建一個可愛國家的使命?!疤貏e指出,李大釗所說的‘青年’,不是生理學意義或者年齡層面上的‘青年’,而是指具備‘青年’活躍奮進的精神元氣之群體?!盵3]李大釗將“青年”和“老年”相聯系,認為“老輩”雖然年老但是志氣未老,“氣魄”青年不應該嘲笑“老輩”,擁有“青年意氣”的“老輩”也應該協助青年積極籌備愛國活動。

(二) 以“小我”成就“大我”

“我很盼望我們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會、文學、思想種種方面開辟一條新徑路,創造一種新生活?!盵4]青年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時期,是人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李大釗不僅關注青年的理論學習,而且注重青年的人格養成,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倡導青年樹立追求真理和以“小我”成“大我”的世界觀。在《“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一文中,李大釗主張青年“拿世界的生活作家庭的生活”[5],“承認愛人的運動比愛國的運動更重”[5]。他主張青年的任務就是要擔當起“青春中華之創造”的使命,要認清個人與國家乃至世界的關系,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積極投身于改造舊中國、建立新世界的革命運動中去,在實現國家未來的征途中綻放青春光彩,凸顯個人價值。

鼓勵青年樹立樂天向上的人生觀。近代中國時局混亂、專制橫行,不少青年深陷國破家亡的絕望,出現了厭世心理,甚至選擇自殺?!捌埅q在兒童或青年之期,前途自足樂觀,游優樂土,來日方長,人生趣味益以濃厚,神志益以飛舞?!盵6]“吾人在世,不可厭‘今’而徒回思‘過去’,夢想‘將來’,以耗誤‘現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現在’的努力,謀‘將來’的發展?!盵6]李大釗告誡青年來日方長,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把握當下的青春,矢志奮斗,將自己唯知躍進的自由奮發精神融入改造中華的青春使命中,綻放無盡的可能。

引領青年樹立辯證看待生死、樂于奉獻犧牲的價值觀。革命的過程中會流血犧牲,要直面死亡,需要莫大的勇氣。李大釗被張作霖嚴刑拷打,甚至被剝去雙甲仍舊不屈不撓,他以革命大局為重的獻身精神鼓舞了一大批愛國青年。他說:“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盵4]李大釗教導青年要正確地看待生死,青年為了民族獨立和共產主義事業發展的犧牲是踐行社會理想的升華,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尊重的。

(三) 用“民彝”創造民主自由

19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肆意擴張,中國社會面臨著政治秩序瓦解的深重危機。李大釗“感于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7],對政治正當性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與實踐,形塑了他對民主共和思想的獨特認知,最終演變成內涵更為豐富的“民彝”政治觀,對近代中國青年的政治理念產生深遠影響。

李大釗的“民彝”思想融會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民主法制思想,對國家政治秩序的正當性進行了深入探索。早期,李大釗受儒家“心性思想”的影響,提出了“民德”的概念,他認為中國社會衰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德”的喪失,如他在《暗殺與群德》一文中明確把宋教仁的死歸因于民德的衰落。1916 年,李大釗在《民彝與政治》一文中正式提出“民彝”思想,并借助這一概念更加深刻地闡釋了他心目中現代政治的正當性。他認為,“民彝”是一個糅合“宗彝”“倫?!薄懊駪椈A”三位一體的觀念[8]?!笆莿t民彝者,可以創造歷史,而歷史者,不可以束制民彝?!盵6]在李大釗筆下,“民彝”又成了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

而“民彝”的實現離不開自由,在李大釗的觀念中,自由對人民幸福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同時自由對民彝的發育與彰顯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李大釗在國會制定憲法時,特別強調立憲的重要依據在于確保國民的自由價值,他在《憲法與思想自由》一文中明確指出“不自由,毋寧死”。針對青年群體,特別是先進青年,李大釗告誡他們自由是無以替代的,不要陷于專制,不要再對舊軍閥和政黨勢力會改造現有政治抱有期待,應當自覺地去追求自由自主,為群體、民族盡責。此外,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康運行也離不開新的“勢力中心”?!叭罕娖堊杂X悟,則其勢力頓傾”[6],“足見人物之勢力,非其固有之物,與奪之權,實操于群眾之手也”[6]。李大釗向廣大青年說明了群眾才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形成群眾的共同意志,才能塑成強勁的革命觀念和公眾輿論,繼而改造社會政治,真正構建民主自由的共和政體。

(四) 回到“工農”中間去

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中間大兩頭小,工農群眾占絕大多數的社會,而中國共產黨與廣大工農群眾又有天然聯系。這一革命現實促使李大釗在思想和行動上開始重視工農群眾,積極深入工農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喚起工農群眾的階級覺悟,推動革命的發展[9]。在一系列革命斗爭中,李大釗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青年實踐觀,找到了實現“青春中華”的具體路向——“注重實際、結合工農”,指明了青年運動的方向與前景。

在《青年與農村》一文中,李大釗提出:“要想把現代的新文明,從根底輸入到社會里邊,非把知識階級與勞工階級打成一氣不可?!盵10]社會財富很大程度上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所以李大釗組織青年到長辛店、天津等地的鐵路及廠礦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努力同工人階級相結合,開展一系列維護工人自身權益的斗爭。青年學子對廣大勞工進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動,使得勞工實現由思想的啟發到政治的覺悟,為開辦實業、改造社會積累實際力量,真正達到工人的勞動創造了世界的一切。

他還表示“我們中國是一個農國,大多數的勞工階級就是那些農民。他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們國民全體不解放;他們的苦痛,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苦痛”[10]。李大釗希望向青年傳遞兩個重要訊息:民族解放的根本在于農村的啟蒙,中國未來的關鍵在于農村的發展。于是李大釗鮮明地提出青年應該到農村去,既可以告別城市生活的混沌,也可以幫助農民擺脫農村生活的愚昧。他比較重視以教育去提高鄉村的文化,比如鼓勵青年同志以聯合鄉村中的蒙學老師、開辦農民補習班等方式向農村普及常識、宣傳革命。此外,李大釗在這個時期有關農民問題的文章已由“意識化”的層面延伸到軍事武裝層面,他敦促青年知識分子教導改造農民,趕快地加入紅槍會的群眾里去,讓他們很明了地知道農民階級在國民革命運動中的地位和責任[11]。

二、李大釗青年觀的時代價值

千百年的征途上,青年的力量和青年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敢前行、自強不息的磅礴力量?;赝嗄杲逃臍v史,李大釗以“青春中華”為主線,涵養青年正確三觀,引導青年追求民主自由,在聯系勞工的社會實踐中實現青春中華之創造。李大釗青年觀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意義深遠。新時代新征程,重新探索李大釗青年觀的核心要義,汲取李大釗青年觀的優秀養分,對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一) “兩個結合”教書育人的早期實踐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盵12]李大釗的青年觀與“兩個結合”息息相關,開辟了基于青年的教書育人早期實踐。其一,李大釗的青年觀與馬克思主義青年思想一脈相承。如“馬克思認為,青年要樹立為人類幸福努力奮斗的遠大理想,并在追求這一崇高目標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身全面發展”[13];恩格斯則在《最近發生的萊比錫大屠殺——德國工人運動》一文中提到青年是德國社會變革最可靠的力量。諸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重要論述為賦予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塑造青年正確價值理念立起了標桿。李大釗充分汲取馬克思主義青年思想的優秀養分,圍繞中國青年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李大釗這一具有中國文化的青年觀保留著馬克思主義青年思想的文化基因,凸顯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為當代青年教育提供了科學理論遵循。其二,李大釗的青年觀回應了青年教育的時代要求。李大釗主張教育要避免功利主義,他提出“學校造人才,為改造社會;讀書為做事,不是為做官”的校訓,強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奮發的、做實事的、為社會服務的人才。在新征程上,這一教育理念恰好回答了青年教育工作“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時代之問。李大釗教書育人的實踐工作影響著青年的價值追求和精神狀態,而青年的精神價值追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走向。

(二) 觀今鑒古成“理想中華”之自信

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上綻放青春,這份榮光銘刻在厚重的史冊中。李大釗以“青春中華”為主線,厚植青年愛國情懷,涵養青年進取精神,引領青年以奮斗的姿態進行革命斗爭,開拓黨的偉大事業?!坝^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品歷史、述往事,方可曉今朝、見未來”[14]。歷史充分證明,李大釗是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的學習典范,他在革命實踐中有關青年的教育活動是一本鮮活的、具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例如李大釗通過著書立作、講壇授課、組建研究會等形式激發青年的蓬勃生氣和斗爭精神,幫助青年正確認識國情社情、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少年中國”點燃了共產主義的火種。又如李大釗走向絞刑架時依然大義凜然,相信世界終將是赤旗的世界。透過李大釗,我們可以感知他赤誠而堅定的信念,無畏而從容的精神,從而樹立“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2]的理想信念,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最終積淀成就“理想中國”的自信自強。

(三) “五育”協同回歸社會的革命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關于青年的重要講話,十分重視青年的實干性,曾多次強調,要構建“德育為先,五育融合”的人才培育體系,推動青年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新時代青年是“網生一代”,他們習慣電子資料、網絡社交,關注二次元,而忽視現實社會,缺乏實踐經驗,這對引導青年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造成挑戰?;仡櫪畲筢摰慕逃顒?,可以發現李大釗不僅積極引導青年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青年人的知識,而且在教學方式上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的革命實踐。在與《申報》記者的談話中,他明確指出:“教育只是偏重知識,而忽視使用知識之人格,知識也不過是作惡的材料?!盵15]他希望有志之士不僅關注知識學習,更主張走進社會,了解社會,開展社會調查,找到改造社會的路子。李大釗不僅親自到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河南鄭州的農村等地進行訪問調查,了解勞工真實的生活狀況,還積極啟發和勉勵羅章龍、鄧中夏等進步青年到各大城市中聯合學生運動,走上街頭向群眾做演講,投身到各個工廠宣傳愛國進步思想,并發動和組織工人進行革命活動。除了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并行的教學模式,李大釗對青年的培養還涉及人格塑造、愛國主義教育等多個方面。李大釗以“教學做合一”“回歸社會”的教育風范為新時代促進青年五育并舉、增長實干本領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三、李大釗青年觀再造“新時代好青年”的實踐路徑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的培育是關乎社會發展和民族未來的一件大事,高校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和重要職能,理應在青年工作中做表率。李大釗青年觀蘊藏著鮮活的育人化人的時代價值,契合新時代好青年的成長發展需求。因此,高??梢酝ㄟ^多種方式運用好李大釗青年觀,激發青年志,再造青年行,培養時代之青年。

(一) 堅持顯性與隱性育人并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之道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16]。首先,學校抓好課程設計,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黨的歷史永遠是最鮮活的教科書,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上留下的濃墨一筆,永遠是青年學子的先鋒和楷模。高校需要重視李大釗這一先進典范,并深度挖掘其觀念中蘊含的青年教育資源,有效結合本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將李大釗的“青春中華”觀貫穿于知識教授和能力培養,構建青年培育的黨史教材和課程內容,讓學生真正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其次,充分發揮教師“戰斗員”的關鍵作用。理論教學的本質就是講好道理,教師作為高校好青年培養工作的主體,想要把道理講好,就要有真學問,做真實事。教師要深入研讀李大釗經典著作,系統掌握其青年觀的深刻內涵,做到以透徹的理論來說服學生,還要理論聯系實際,用李大釗青年觀指導實踐,深切體會中國青年為什么好,中國青年為什么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李大釗青年觀的價值,讓學生心有所信、心有所向。最后,高校教育既要堅持旗幟鮮明的立場,也要注重潤物無聲的效果。學校應該全方位營造育人環境,積極推進文化育人工作,大力建設“大釗”校園文化。如在自習室、校園書吧等場所擺放李大釗的論著和文集,也可以通過展覽展示、文藝劇目等形式打造“大釗”品牌項目,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李大釗青年教育主題的表達與呈現,增強青年培育中理論學習的感召力。

(二) 依托數字技術創新教學手段

黨的二十大對“推進教育數字化”作出戰略部署,數字化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高校作為教學育人的重要場所,必須順應數字時代潮流,深入推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改革,利用數字技術為青年培育工作提供強大動力。第一,充分利用“云上”平臺開發數字化課程資源。利用融媒體技術選擇或制作一批承載李大釗青春哲學思想的線上精品課,并有效使用MOOC、智慧樹、學習通等平臺開展教學活動?!氨M管數字化課程資源和傳統的紙質媒介課程資源所承載的知識本質是相同的,但新形態的課程資源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盵17]第二,借助智能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學習模式。積極利用5G、VR、人工智能、虛擬漫游等新興技術拓展服務場景,營造一個情景交融、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這種方式可以使得李大釗對青年的諄諄教誨從塵封檔案里破土而出,由靜態轉化為動態的教育資源,變得更加立體可感。學生通過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也能夠親身參與李大釗的教學實踐,感受李大釗的人格魅力,進而真正把李大釗青年觀的理論要義學懂、弄通、做實。第三,基于大數據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成效。大數據技術不僅提供了洞察學生的“望遠鏡”,還供給了分析學生的“顯微鏡”[18]。大數據平臺能夠實時監測學習動態,獲得行為數據,如采集學生對李大釗主題學習環節的抬頭率及課堂互動情況的數據,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精準量化的分析,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調整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參與度。

(三) 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習主動性

大學生是“新時代好青年”培養的關鍵對象,涵養大學生群體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對社會青年整體進行正確三觀的培育,并促進其自覺的行為養成,形成較好的“漣漪”效果[19]。因此,要回歸學生本位,激發當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其自覺感悟李大釗青年觀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實現“學生協同教師,學生引導學生”的良好教育實效。首先,高校實行“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課前,教師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學習通等線下線上資源廣泛研讀李大釗相關史料;課堂上,教師設計驅動性任務,并通過小組討論、問題情境等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李大釗青年觀。這樣有利于改變當代大學生被動學的狀態,激發他們的內驅力,促進他們自覺體會李大釗青年觀的先進品格,并對標新要求,積極提升自我,努力向好青年發展。其次,注重發揮青馬社、宣講團、黨建工作小組等先進團體的模范作用。先進團體可以引導學生自發有序地開展李大釗主題活動,渲染研習氛圍,推進李大釗青年觀學習走深走實。最后,以學生帶動學生。同輩群體之間興趣愛好、思想動態等有較強的相似性,學生給學生上課,學生引導學生,更容易在教學中找到共同興趣點,從而走進學生的心里,激發頭腦風暴,形成良性的青年教育輻射力。

(四) 活用“行走的青春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強調“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20],“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20]。廣大青年只有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才能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行動自覺,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理論是先導,想要達到李大釗青年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首先要厘清李大釗青年觀與高校青年人才工作的契合性,提取二者的融合點,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并利用其中涉及社會實踐的科學觀點來指導當代實踐工作,真正將社會實踐作為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的重要路徑,不斷提高社會實踐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其次,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當代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形式較為豐富,學?;蚪逃ぷ髡呖梢蚤_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譬如,舉辦有關李大釗青年觀的征文比賽、主題演講、宣講活動等,還可以利用“云上展館”、VR 展館帶領學生“云游”李大釗故居、李大釗革命活動檔案史料展,幫助學生獲得沉浸式體驗,身臨其境地感受李大釗為再造“青春中華”注入的青春力量,促使青年學子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中國夢。最后,用好基層實踐這一“助推劑”,淬煉青春底色。鼓舞學生積極參加西部計劃、三下鄉等志愿服務活動,這既有助于實現勞動育人效果,更是貫徹李大釗提倡的“回到工農去”,讓學生在基層磨煉中站穩人民立場。

猜你喜歡
李大釗中華青春
李大釗《青春》
與李大釗一起就義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釗
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英勇就義前后
埋線:1厘米提升的青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青春獻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