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來源、邏輯及機制:基于唯物史觀的思考

2024-01-20 11:43趙曉磊
中國西部 2023年6期
關鍵詞:唯物史觀實踐創新

[摘要]對于創新與智慧的來源,唯物史觀認為,創新與智慧的根本來源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文章認為億萬人民群眾的實踐及其經驗的積累,才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才是創新的不竭源泉;而且創新與智慧往往來源于對某個問題的“持續關注”,而“持續關注”的源泉,正是千百萬普通人的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科學評價標準,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等建議。

[關鍵詞]創新;實踐;唯物史觀;唯心史觀;人民立場

[中圖分類號]B038;G3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23)06—0121-05

[作者]趙曉磊博士研究生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北京 100089

一、創新的來源

一部分人以為,人類社會是依靠少數聰明人的奇思妙想,才得以改變和進步。這就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在歷史唯心主義看來,少數精英頭腦里的奇思妙想完全不依賴于客觀物質世界,因為它來源于“天賦”,是上天的賜予。至于上天為什么把奇思妙想賜予了少數精英,則是神秘莫測的事情。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盧卡斯教授(Robert Lucas Jr.)就曾撰寫系列文章來討論“創新來源”的問題。他認為,創新來源于上天,創新的想法在天上飄,聰明人的大腦捕獲了這些想法,才產生了創新的智慧。因而,按照盧卡斯的說法,創新的想法不可能全部從物質世界中來,不可能全部從“生產實際”中來。

與這種說法截然不同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對“奇思妙想”的來源作出了“唯物”的,而且也是科學的回答。之所以如此,本文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在立場和邏輯上存在著根本分歧。在“中性”與“實證”已然成為經濟學主流話語的背景下(2),我們這里暫且不談唯物史觀的基本邏輯和基本原理,以主流話語所認可,1978年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①提出的觀點為例,看看盧卡斯關于創新來源的觀點為什么是不成立的。

奇思妙想的創新能力究竟是怎么來的呢?西蒙的回答是:創新來源于在平凡活動中的“持續的關注”。對此,西蒙教授在實證的基礎上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如關于牛頓的創新過程,牛頓自己解釋為:一是堅持不懈地詳細研究,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對于牛頓的自我總結,西蒙教授則做了這樣的點評:“在這兩種情形中,“富于靈感”的結果產生自一個平凡的活動?!保?)在我們看來,西蒙教授對“平凡活動”的認識,令人信服地批駁了“創新來源于天才”的觀點。換言之,所謂“天才”之類的自詡,相當程度上不過是夸大其詞的欺人之談。

在西蒙教授看來,人的大腦就如同計算機一樣,“生物計算機,即大腦,用神經元取代電子元件來完成同樣的符號處理,其行為可以用電子計算機程序做成詳細的模型。有證據顯示,二者均使用了極其近似的符號“軟件”結構和過程?!保ǎ┠敲磩撛炝κ窃趺丛诖竽X中形成的呢?西蒙教授分析認為:“有創造力的人的大腦中,存儲了大量有關創造力領域的信息,通過10年或更長時問的努力搜索,并且按照能夠被創造過程中出現的情形識別的模式做了索引?!保?)西蒙教授的結論是:“因此牛頓的解釋是正確的(即牛頓所說“堅持不懈地詳細研究”—引者注)。有創造力的人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和思考其所從事的科學或藝術領域?!保?)由此可見,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也是“創新之母”。實踐之所以是“創新之母”,道理就在于““富于靈感”的結果產生自一個平凡的活動”。

二、創新的底層邏輯

任何實踐,都只能是繼承前人成果的實踐;任何創新,都只能是繼承前人成果的創新。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奔热磺叭说膶嵺`是創新的基礎,那么“巨人肩膀”就不可或缺。問題是如何客觀評價“巨人肩膀”?對于“巨人肩膀”,西蒙的評價很實在,甚至會令崇尚天才的人比較失望。他說:“這些肩膀是否屬于巨人并不重要,半打侏儒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重要的是有創造力的人能夠獲取豐富、持續增長的材料。這些素材通常是眾多人才的貢獻,既有高個子也有矮個子?!保?)

西蒙所說的“平凡的活動”,正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日?;顒?;西蒙所說的“既有高個子也有矮個子”,正是“眾多人才的貢獻”的真實寫照。在西蒙對“巨人肩膀”的評價中,精英與大眾的關系得到了實事求是的展現和定位。我們有必要指出,西蒙教授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明了唯物史觀的科學性:“精英”并非是推動歷史的主體,被唯心史觀所不屑的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的主體;億萬人民群眾的實踐以及實踐經驗的積累,才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才是創新的不竭源泉。為了證明創新來源于億萬人民群眾“平凡的活動”,西蒙教授還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實證依據:那些科學史上的偉大發現和發明,比如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理論”,懷特兄弟制造的飛機,居里夫人發現的鐳,弗萊明發現的青霉素,等等,就是展現“平凡的活動”的“不平凡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意外事件”成為鏈接“平凡活動”和“不平凡故事”的中介。西蒙教授用充分的事實說明,科學發現和發明與“平凡的活動”在邏輯上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的??茖W上的“奇思妙想”以及創新的智慧,不過是對巨大的問題空間進行經過精心選擇后的搜尋而已。

值得深思的是,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用計算機來模擬科學史上的發明和發現。比如,有一種叫BACON的計算機程序,可以在歸納的基礎上從數據中推演出開普勒第三定理。具體過程是:首先,將數據輸入該程序,當然它并不知道這些數據代表什么,也沒有預測這些數據的理論基礎。然后,BACON會產生出一個可能的定律。在這之后,BACON會利用所提出的定律與數據實際情況之間的差異,形成并提出一個新的定律。計算過程還發現,如果輸入開普勒本人的數據,當然是未識別性質的數據,BACON程序在運行兩次后便發現了開普勒第一定律,運行三次后就發現了開普勒第三定律。令人驚訝的是,同樣是這個計算機程序,不需做出任何修改,它居然重新發現了19世紀所有物理與化學的重要定律,而且只需要運行兒次在它發現正確模式之前,運行次數幾乎沒有超過12次()。在這個模擬實驗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與“平凡的活動”完全一致的“平凡的邏輯”:對問題空間的啟發式搜尋與對熟悉模式的識別相結合,構成了創新活動的底層邏輯。

總而言之,西蒙教授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創新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獲得大量有正確指向的知識;另一個條件是,獲得選擇性地、啟發式地研究專門知識領域的技巧,以及細致考察通過此類研究所揭示的新現象的技巧。西蒙教授由此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要評價創造力,無須引入天才的概念。創造力的產物在質的方面與其他思維的產物并無截然不同之處?!保?03

三、創新的機制

從西蒙教授關于創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結論:其一,創造力來源于對某個問題的“持續關注”。所謂“持續關注”,其基本內涵就是“實踐”?!俺掷m關注”的源泉,正是而且總是千百萬普通民眾的實踐活動。其二,從本質上看,所謂“天才精英”解決問題的機制,其實與普通大眾并沒有什么不同。若有不同,那也是關注的問題不同以及對問題的關注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認不認真”或“上不上心”。這里所說的“持續關注”和“上不上心”,其實就是貫穿于創新過程的內在機制。

說到這里,有人或許會指責我們對“精英”的智商缺乏“敬畏之心”。我們當然不否認人和人之間在智商、情商上的確存在差別,但是,除了生理障礙,正常人的這類差別其實并非是“天壤之別”,甚至是非常微小的。對此,馬克思就曾指出:“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边@里我們順便補充一點,根據新近的科學研究,人與人的智力差異存在著一個“向平均值回歸”的客觀規律。也就是說,人與人的智商差異總體上其實并不大。智商“向平均值回歸”的規律盡管聽上去會令相信天才的人感到失望,然而在心理學家看來,這是人類進化的自然規律,人們必須學會接受它,而不是無視它的存在,甚至否定它的存在。

我們并不否認人和人之間在智商和情商上存在著差別,我們否認的是把這種差別夸大到幾近神話的謊言。比如,唯心史觀就曾宣稱歷史是精英創造和推動的,與人民群眾的日?;顒尤粺o關。我們尤其要強調的是,在階級社會,人與人的身份地位差別、財富占有差別,甚至文化教育差別,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與所謂的“智商”高低并沒有必然聯系。至于階級社會的分工是如何掘成人與人之問巨大鴻溝的,馬克思主義已經有過深刻的分析,比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限于篇幅,這里就不贅述了。

值得進一步追問的足,既然人的大腦及其創新機制大致相仿,那么,人們在創新過程中的路徑和問題導向是否就完全一樣了呢?當然不是。我們認為,就創新過程而言,人們之所以在創新的路徑和問題導向上存在巨大差別,其癥結并不在于創新者的智商存在高低之分,而在于創新者的境界有著高下不同。換言之,正是因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不同,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不同,導致人們的境界有了所謂的“高下”之分。什么是“境界”?境界就是格局,就是看問題的角度,就是思維方式,就是價值取向。境界跟智商有關系嗎?沒有必然聯系。人們的格局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即“境界不同”,并不等于智商的不同。比如,一個犯人,他的智商未必就一定比一個沉浸在書本里的書生的智商低。反過來也一樣,一個酷愛讀書的書生的智商,未必就一定比一個罪犯的智商高。境界源于興趣和修養,比如,有的人興趣在于種花養草,有的人興趣在于創業,有的人嗜好網絡游戲,等等??傊?,不同的興趣和關注點把人們的境界區別開來。那么在創新過程中,境界有意義嗎?當然有意義。比較不同境界的意義就在于,境界的高下并不等于智商的高低,但不同的境界決定了創新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因而,人們常說某某“智商為零”,如果用唯物史觀來分析,所謂“為零”,其實指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境界。

四、幾點建議

第一,切實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

第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的智慧,大量的智慧,最可靠的智慧,就蘊藏在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訴求之中。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第三,科學評價標準。學歷固然是創新能力的衡量標準之一,但是,學歷越高不等于智慧越多,頭銜越大不等于越是智者,也不等于創新能力越強。創新與否,并不能簡單以單一的評價標準確定,尤其是不能以純粹中性的判斷標準加以確定。

第四,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創新的產生和形成來源于社會實踐,離開了鮮活的社會實踐,象牙塔里的智慧離“清談”也就不遠了。必須直面新時代的重大問題和主要矛盾,必須發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必須提出真問題并解決真問題。

第五,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要求,講究“德才兼備”。為什么推動創新要強調這個要求?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钡碌膬群茇S富,對于專家學者來說,首要的就是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立場,進而才能研究提出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的創新成果。

參考文獻:

[1]趙磊,趙曉磊,馬克思的實證何以如此特別?—計量分析與《資本論》研究方法的比較[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1,(04).

[2]趙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何以“實證”[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0,(01).

[3][4][5][6][8][9][10](美)赫伯特·西蒙,杜文鵑,程鋼.藝術與科學中的創造力[J].中國大學教學,2004,(07).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0.

(責任編輯肖華堂)

猜你喜歡
唯物史觀實踐創新
整體性視域下的功能解釋唯物史觀批判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唯物史觀下關于“禮”的起源的理論闡釋
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觀與思想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