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電影共同體敘事的邏輯、策略與經驗啟示

2024-01-21 19:07陳雨桐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張 春,陳雨桐

(1.湖南工業大學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2.湖南工業大學電影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重要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文明傳承千年的活態見證,是凝聚民族認同的“共同記憶”,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在諸多文藝形式當中,被譽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在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展大眾文化想象,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和利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并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于非遺和電影之間存在著契合與互補的關系,非遺電影或者說是非遺題材電影,作為一種再審視、再建構非遺形象,并蘊含著保護傳統非遺、拓展電影類型的特殊片種,成為了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融匯的一道風景。

電影對非遺的呈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定軍山》,這是一部記錄中國傳統戲曲的典型非遺紀錄電影。 在上百年的電影史長河中,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包含非遺元素的電影。 需要強調的是,非遺電影是以非遺項目或其傳承人為主要符號、題材或線索的電影,而不只是將非遺當成一個道具、背景式的元素。 非遺電影的規模制作與傳播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拍攝了大量聚焦少數民族非遺題材的電影。 我們也應明晰的是,20 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民俗電影,在發掘民間文化價值過程中對諸多非遺元素的影像化呈現,并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非遺電影。 諸如《黃土地》《紅高粱》《炮打雙燈》《邊走邊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等電影,對諸多物象進行鑲嵌、點綴和象征,只不過是對非遺元素作了最大程度的征用和改編。

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社會的一種自覺行動后,發軔于電影領域的共同體美學不斷顯現出理論張力。作為中國電影的實踐理論,共同體美學融匯作者美學、文本美學與接受美學等內涵,被認為是有效串聯起作者與觀眾、生產與消費、內部與外部、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當下的美學新視野的一種影視形態。 其整體具有實踐性、繼承性與集大成性等特征。 在全球化視野和互聯網背景之下,共同體美學對于包括民族志電影、紀錄片等在內的非遺電影的創作實踐也有著重要啟示,甚至說非遺電影的共同體想象在實踐層面已經領先于理論層面,因為很多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都具有共同體美學的特性。 因此,共同體美學的理論解讀,有助于中國非遺電影在更為廣闊的視域中形成共情、共鳴與共振,從而促進非遺電影在差異性與普便性的博弈中逐步實現平衡。 當然,共同體美學還涉及敘事、產業、傳播等多個層面,本文主要聚焦的是共同體的敘事層面,也就是主要論述新中國成立后非遺電影在共同體敘事方面的邏輯主線、路徑策略和經驗啟示,論述過程中將重點聚焦改革開放后的非遺電影發展情況及其相關創新實踐。

一、非遺電影共同體敘事的邏輯主線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電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方針政策。 電影作為重要的宣傳工具,始終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助力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 非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實踐中產生、傳承和發展,“生動展現為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活經驗、情感表達和文化認同”[3]。 由此延伸出來,新中國成立后的非遺電影在創作生產的邏輯層面,就一直在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具有共同家園的我國各族人民,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對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文化、共同命運及共同身份的認同[4]。 與此同時,非遺電影還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述方面呈現廣闊的邏輯張力。

(一)展現本族認同的理論淵源

關于共同體的理論思潮源遠流長,在德國社會學家鮑曼的共同體理論體系中,“‘共同體’(community)是一種感覺,而且是一種美好的感覺,它是溫馨的、安全的、和睦友善的、相互理解、沒有嫉恨、相互信任、彼此依靠等等”[5]。 這種觀念其實與中國古代所提倡的“天下觀”是不謀而合的。 《禮記·禮運》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6]?!睹献印芬嘣?“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盵7]從家國同構到自我修行,一個共同體中的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首先需要或者說是更為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和認同。 這種觀念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有著密切的聯系。 非遺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結晶,代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特有的文化傳統和智慧,是人們對于生活、自然和宇宙的認識和感悟。 在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強調共同體觀念的傳承和弘揚,讓人們更加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身份。

滕尼斯的共同體理論對電影界影響頗深。他認為共同體與“社會”不同,是“擁有共同事物的特質和相同身份與特點的感覺的群體關系……表現為直接自愿的、和睦共處的、更具有意義的一種平等互助關系”[8]。 美國政治學家安德森則認為,在現實世界并不存在有共同體的可能,只有“在每個人的腦海里,存活著自己所在共同體的影像”[9]。 由此可見,在某種程度上非遺也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 人們可以通過想象和建構,將非遺作為一種共同體的象征,以此來加強本族之間的聯系和認同。 許多非遺電影都對滕尼斯的理論作了現實觀照,通過展現共同體的特質和成員間的關系來表達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如《高甲第一丑》中展現的戲曲文化,以及《爾瑪的婚禮》中展示的婚禮習俗等。 這些非遺元素在電影中的運用,不僅豐富了影片的內涵,也加強了觀眾對本族文化的認同和傳承。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留下了珍貴的文化瑰寶。 非遺電影通過展現本族群的文化傳統、歷史故事和人物形象等元素,強化觀眾對本族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如藏地電影就是“藏地本民族視域下的文化審美共同體。 藏族導演也在尋找對本民族、種族屬性和自我身份的建構和認同”[10],代表影片有講述藏文化傳承的《唐卡》和以朝圣為主題的《阿拉姜色》。 其他民族的電影也在不斷探索和表達各自的文化觀念。 如土家族電影《擺手舞之戀》通過講述一個年輕人在擺手舞中的成長和感情經歷,展現了土家族人民的傳統和文化。 苗族電影《吹吧,徒弟》圍繞尋找蘆笙傳承人,全方位地展現當下苗族的生產生活、經濟文化教育等現狀。 非遺電影不僅有助于傳承弘揚本族群的傳統文化,還可以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加多元、開放的視角去看待世界。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之魂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進民族認同感、促進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費孝通先生認為,中華民族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去你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11]。 在“多元一體”理論的觀照下,各個民族雖然各具特色,但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彼此密不可分的整體。 通過非遺電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消除誤解和偏見,增進相互認同和信任,可以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涉民眾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建構民眾的生活世界、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承載著中華文化傳統表現形式的鮮活生命力。 電影通過獨有的現代視聽手段來呈現非遺,將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抽象的價值觀念直觀地表現出來,是保護傳承非遺的重要媒介。 此外,電影既彌補了當代人對傳統文化認知的缺失,喚醒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又以文化為紐帶增進民族交流,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非遺電影創作繁榮,對于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血緣和文化為紐帶傳承下來的政治共同體,與西方學者提出的“民族-國家”有本質的不同[12]。 古往今來,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斷交融匯聚,特別是自秦漢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來,“大一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鼓勵非遺電影創作,就是在保護本民族文化傳承的同時,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學習,以文化為橋梁,讓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的過程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非遺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承載著各國各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體現了人類文明多元一體、生生不息的活力。 亨利·戴維·梭羅認為,宇宙間的萬物是一個彼此聯系,和諧發展的統一整體,人類存在在自然中并深受其影響[13]。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命運休戚與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非遺電影創作以當代視角詮釋中國文化,用豐富立體的藝術手法展現中華文明的時代氣息,這種從“喚醒—凝聚—傳承”的邏輯路徑,是非遺電影幫助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現實寫照。

偉大的文化需要流動、需要傳播。 非遺往往可以走出故土,以另一種形象示人,消解隔閡,在國與國之間搭建起友誼的橋梁。 異域的非遺因其獨特價值而讓人贊嘆不已,故土的非遺因其文脈相連而令人感動。 在全球化的時代,非遺使我們認識到,守望相助、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不應止步于國家與種族,非遺的傳承和發揚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電影《一個人的皮影戲》所展現的不僅是皮影戲這一非遺的魅力,更是人類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共同追求。 正如影片的結尾,法國攝影師索菲亞把皮影戲帶回了自己的國家,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來自中國的傳統藝術。 傳承非遺是不同膚色、語言、國家的人民,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達成共識的默契,從中發現屬于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可貴品質。

非物質文化遺產隱藏著不同民族和群體的文化基因,是全世界各民族、各群體獨特性、文化多樣性世代相傳的當代表達。 聯合國在2003 年發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全球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了更加系統、全面的推進。 中國也以積極實踐參與全球文化治理,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做出切實貢獻。 非遺電影再現了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文化、風俗、精神、生活的記憶,構成了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重要文藝傳播載體。 電影中的非遺元素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既呈現了中華文明悠久厚重的歷史積淀,又體現了其兼容并蓄、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 保護非遺,即保護多樣性;傳播非遺,即傳播包容。非遺的力量,在于它能夠在全人類視野中燭照人性光輝,讓全球受眾在欣賞差異的同時,發現其中具有共通的情感與價值。 這種文化的溝通互融,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

二、非遺電影共同體敘事的路徑策略

影像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記錄非遺的使命。 雖然非遺這一詞匯出現得較晚,但影像作為還原現實世界的方式,記錄了大量人類歷史活動,包括藝術、民俗以及工藝制作等。 早期的非遺紀錄片模板性比較強,大多采用“呈現歷史—表現困境—呼吁保護”的敘事結構[14],讓觀眾感覺十分乏味,很難做到沉浸式觀看,傳播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這一點類似于人類學紀錄片或是非遺民族志紀錄片,記錄性有余,而敘事性不足。在一個需要故事的時代,我們深刻地知道,“沒有講述的機制就沒有敘事”[15]。 “無論這一‘共同體’是指涉家國與民族,還是階級與社群,其實都往往表征為某種特定的宏大敘事”[16]。 由此看來,非遺電影敘事的核心策略,在于不斷講述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故事,不斷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持續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 當然,非遺電影在展開宏大背景的同時,非常注重通過空間建構喚醒大眾的記憶,渲染情感聚焦共識以及凸顯生態中心的責任意識。

(一)再現歷史文化的集體記憶

與民族志紀錄片相比,創作者在非遺電影中更注重把握敘事策略,突出表現為再現歷史文化的集體記憶。 回顧幾十年的非遺電影,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電影通過完整的情境構建,凸顯“具體的時空環境、對人物具有影響力的事件和有定性的人物關系”[17],打造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世界。 眾所周知,空間是電影敘事和情感表達的重要元素,能夠影響觀眾的感知和理解。 在電影的情境設置中,交代故事發生的場景空間占有首要地位。 通過精心構建的空間設置,電影能夠真實地再現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氛圍等,特別是許多非遺都誕生于相對偏僻的少數民族聚集區,相對傳統封閉,還保留著當地原始風貌,能讓觀眾能夠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實現各民族之間的空間互嵌,生活互嵌”[18]。例如在諸多非遺電影中,當演員們歡快舞蹈時,觀眾仿佛能夠看到當地民眾在古老土地上辛勤勞作、歡慶豐收、祈求平安的場景,也就喚醒了人們心中共同的家鄉記憶。

空間環境是民族身份認同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要義在于如何再現中華民族的共有歷史并增強文化認同?!盵19]非遺電影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通過交叉或者平行敘事展開歷史空間和現實空間中的地理風貌,讓人們看到從古至今非遺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地傳承,感受非遺背后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文明,喚醒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這種呈現方式強調了文化的“原生性”和“在場性”。 因此,即便非遺的“進化”過程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但是通過電影這一媒介,那些未能親身參與的人也能夠體驗到一種“感性真實”的瞬間,實現虛擬的在場,獲得沉浸式體驗,喚醒觀眾對歷史記憶的認同。 例如紀錄片《敦煌》還原了敦煌地區上兩千多年來的地理風貌,講述了人文歷史、奇聞逸事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在電影中,觀眾看到了非遺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的傳承和發揚,更能感悟到非遺背后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文明。

地點在回憶的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為人們的記憶提供有力的證據。 非遺電影充分利用了中國文化強調視覺和空間的特點,成功地構建了具有濃厚民族文化氛圍的藝術風光。例如電影《愛在廊橋》《寂寨》《侗族大歌》中橋和古村落的結合,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于自然與歷史的雙重尊重,也代表了中國人對于和諧、寧靜與美麗的審美追求。 橋和古村落既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也是人們對于故鄉、對于中國文化的深厚情感與依戀的象征。 這種從個體記憶的喚醒到集體記憶和國家記憶的升華,不僅是對家國歷史的追憶,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 非遺電影以一種高質量的方式塑造和表達中國文化,聯結起人們的精神世界,讓傳統美學中的如詩意境承托于其塑造的獨有敘事空間,引發了觀眾的無限遐想。

(二)凝聚中華民族的情感共鳴

非遺電影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情感共識,構建了中國人專屬的情感空間。 這種情感認同的形成,源于非遺電影對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展現。電影往往充滿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讓觀眾感受到一種親切和溫暖的情感歸屬。 如《老班主》運用了慢鏡頭、特寫等手法來突出表現老班主對提琴戲的熱愛和堅守,使觀眾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觀眾通過感受創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以及個體經驗的投射,更能產生情感共鳴。 很多電影諸如《皮影王》《花腰新娘》《擺手舞之戀》等,都是以傳承人之間的感情線為題,傳遞出平凡煙火氣中的溫暖人情味。 這些電影以含蓄而內斂的方式傳遞情感,雖沒有西方電影中那種熱烈的激情,但恒久綿長,觀眾可以從平凡生活中感受美好情感,展現中華民族對于文化傳承和情感表達的重視和追求。

在非遺電影中,創作者通過精心塑造敘事主體,刻畫了諸多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 面對現代化的沖擊,他們身上那種復雜矛盾的現實感和理想性讓觀眾不由得產生情感共鳴。 通過演繹不同群體對于身份歸屬的選擇,電影對傳統價值觀進行了現代解讀,強化了觀眾對中華民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這種“集體意識”也凝聚著人們共同的文化精神和情感選擇。

非遺電影充分凝聚深層次的人類情感共鳴。它像是一種無聲的呼喚,跨越了時空的障礙,將不同地域的人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電影中的畫面細節,都在傳遞著價值觀的內涵和外延,以及它們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和價值。 這種認同不僅更具情感共鳴力,能夠觸動觀眾的心靈,凝聚情感共識,也能推動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如電影《花腰新娘》中,主人公鳳美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彝族女孩,她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感情,不被傳統的婚嫁習俗限制,勇敢地挑戰傳統權威,充分展現了彝族女性的獨立和勇氣。 這種價值觀表達在中華民族文化中能夠得到普遍認同,既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道德標準,又具有現代進步意義,凸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時代內涵。

(三)凸顯生態中心的責任意識

非遺電影體現出了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中心主義的過渡,彰顯了非遺傳承人與電影創作者的責任意識。 西方“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以人類為萬物中心的學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它把人類的利益作為價值原點和道德評價的依據,認為只有人類才是價值判斷的主體,人有權主宰自然。 盡管人類中心主義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被公認的“主義”,但在某些程度上,這種觀念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和破壞,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疏離。 正如梭羅強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他對人類中心主義作出了超越和批判,形成了生態中心主義思想。

非遺作為社區、族群乃至民族的文化結晶,以民間傳統、地方知識為內核,凝聚著鄉土生活場域的情感和智慧。 非遺與電影的聯姻,使電影關注鄉土文化生態,表現民間文化遺產,開發出新的類型。 許多非遺中都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這些智慧源于自然環境并與之相互依存。 非遺電影可以通過記錄這些生態智慧的傳承和發展過程,展現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尊重。 例如紀錄片《走進土家寨》展現了原生態的村寨風景,真實刻畫了當地人耕田砍柴、放牧打獵的勞動形象,以及他們對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 它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資源整合成一個整體,凸顯了生態中心主義思想。 電影《老腔》則以粗獷豪放的秦腔為背景,展示了陜西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電影通過表現當地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將生態智慧與地域文化緊密相連。

非遺電影揭示了少數民族生活環境在現代化進程中遭受的破壞,呈現了創作者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深刻反思。 電影以其真實、生動、有力的表現手法,讓人們深刻反思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呼吁人類珍惜大自然,保護傳統文化,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嘎達梅林》通過對草原壯麗自然景觀的真實描繪,展現自然之美的獨立價值,同時荒漠化景觀的對比反映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除了帶領人民反抗侵略者,影片塑造的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還代表著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其抗爭動機中包含對草原脆弱生態的捍衛。 同樣,在電影《愛在廊橋》中,北路戲的傳承人面對著廊橋旅游開發的商業壓力,以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忽視,仍然堅持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與生態環境。 他們踐行著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深刻反思與追求。 這些電影啟示著受眾,必須秉持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重視保護非遺及其生態環境,以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平衡。

三、非遺電影共同體敘事的經驗啟示

非遺電影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是新時代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創作生產的邏輯層面,非遺電影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國家認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 電影通過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強調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共享性,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敘事策略上,非遺電影營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場景空間,并樹立典型人物形象,提煉他們身上有代表性的民族精神特質,使觀眾沉浸在影片塑造的具象化的形象中,在情感激蕩中感受中華民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獨特魅力和強大凝聚力。 非遺電影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精神追求,對于折射時代特征、呈現世界面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具有諸多成功經驗。 同時,非遺電影還能以其新生的藝術語言和傳播形式,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為中華文化傳播提供更立體的渠道,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使之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一)以個體情感折射時代洪流

在非遺電影中,個體情感是折射時代洪流的重要載體。 傳承人在傳承和發展非遺技藝的過程中,不僅面臨技藝失傳、文化認同等困境,還要應對現代社會的沖擊和挑戰。 這些困境和挑戰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非遺技藝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如《我們的桑嘎》中的第三代侗族人黃正宇和潘依蘭,他們已經接受了現代社會的教育和文化,對于侗族傳統文化中的習俗和規范感到厭煩和不適。 他們渴望自由和獨立,追求個性和自我價值,但又深知侗族傳統文化對于他們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有著重要的意義。 他們身上的這種矛盾和掙扎讓人們產生共鳴。 觀眾可以看到,他們不僅僅是侗族人,也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員,他們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徘徊,試圖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讓人們不由得重新審視現代語境下傳統文化應當何去何從。

非遺電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和審視歷史的視角。 它提醒我們要重視傳承人的生存境遇與情感體驗,這些情感體驗和命運轉折正是社會歷史進程的縮影,反映了時代變遷對傳統技藝和文化傳承的影響,以及個體在面對這些影響時的情感反應。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這些非遺匠人和傳統文化的堅守者,默默無聞地耕耘著,傳承著人類的文明和精神財富。 盡管他們有著鮮為人知的艱辛歷程和無奈選擇,但他們仍舊堅守初心,以非凡的韌性和才華傳承傳統文化。他們的手,雖然被歲月磨礪得粗糙,卻能編織出世間最細膩的畫卷。 他們的心,雖然被世俗的冷暖洗盡了激情,卻也能感知到人類文明的深沉溫度。

非遺電影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讓那些隱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實得到了發掘。 那些看似遙遠的傳統和技藝,其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時代的一部分,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情感的一部分。 受眾從中見證了平凡人物的生活變遷,感受到他們為生活努力拼搏的精神。他們面對困難與挑戰,從不輕言放棄,而是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頑強地與命運抗爭,具有時代性的精神氣質。 以小見大,滴水藏海,非遺電影不僅生動展現中國人民的生活面貌,還傳承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風尚和文化底蘊。

(二)以民族景觀呈現世界面貌

非遺是人類社會共有共享的精神財富。 非遺電影中的民族景觀通常蘊含樸素的人文價值,如家國情懷、人類命運榮辱與共的觀念,這些思想觀念具有超越地域的共性,能夠引起全人類的共鳴,深刻感受到藝術的精神力量。 例如,電影《老腔》中的滾滾黃河和赤身船工,充分展示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 這些元素象征著老腔藝術的前進不止、奔流不息,凸顯了其堅韌不拔的精神。 電影中呈現的地域性和人文景觀,不僅展示了當地的風光和風情,更傳達出民族文化傳統和人類情感的共性。 電影《高甲第一丑》中,主角柯賢溪在抗戰爆發后堅持在海外以高甲戲為基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用藝術的力量喚醒人們的愛國之情,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性價值。無論身處何地,人們都能夠感受到對家鄉、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和尊重。 這種共鳴,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其世界性的面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在非遺電影的創作中得到了深刻的詮釋。 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電影的劇情設定、推進流程等多種方式皆能深入挖掘和提煉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質。電影中的主角們,如《百鳥朝鳳》中的天鳴、《皮影王》中的王大江以及《窗花》中的田窗花等,他們都是非遺傳承人,肩負著延續傳統文化的使命。 他們善良、正直、勤勞,甘愿為“非遺”傳承奉獻一生,這種精神品質凝聚著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期待。 《我們的桑嘎》中也突出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理念。 村民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精神,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 這種意識也具有世界性的價值,對于促進世界民族團結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電影《爾瑪的婚禮》中,創作者將羌族的民俗風情、服飾文化等元素融入故事中,同時,電影還圍繞主人公爾瑪的婚嫁,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沖突與融合,這也是全球化進程中各民族文化的縮影。

在全球化深刻改變世界的今天,國家和世界的文化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融合性,命運休戚與共。 重視非遺電影創作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 創作者構建出了一條全新的美學路徑,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方式。 電影《愛在廊橋》《一個人的皮影戲》中的舞臺設計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既有傳統的民族服飾、道具和音樂,又有現代的燈光和舞美技術。 這種設計既突顯了民族文化的韻味,又增強了視覺沖擊力。 電影《雪花秘扇》在西方視角下講述了中國傳統的女書文化,兩位主人公在命運波折下建立起來的深厚友誼,不僅讓人們在觀看的過程中,凝聚和升華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也提供了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動力源泉。

(三)以新生媒介助推文化傳播

在當今時代,“非遺傳承不只局限于族群這樣狹隘的范圍,而是面向整個人類社會的跨時空傳播”[20]。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媒介,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將非遺作為重要符號融入電影中,不僅可以豐富影片的內涵,提供深度的文化解讀,還可以擴大非遺的傳播范圍,促進其傳承和發展。 《一個人的皮影戲》以一種細膩而真實的筆觸,描繪了一位老人對皮影戲的熱愛和執著。 影片中的老人,不僅是一個皮影戲的表演者,更是一個文化的傳承者。 面對傳統文化陷入的尷尬困境,傳承人的堅守和執著,不僅讓人感到敬佩,更讓人感到惋惜。 電影讓他們被看見,也讓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只有通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才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世界。

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外國文化涌入我國,放棄傳統,全盤重構新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是斷然不可取的。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具有廣泛的傳播性和影響力,可以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從而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為了與科普類的人類學紀錄片有所區分,增加影片的觀賞性,在現代5G、4K 等高新影視技術的加持下,非遺紀錄片對于畫面、鏡頭都十分考究,力求用影像呈現出當地真實的自然地理環境,讓觀眾在了解非遺文化的同時,沉浸式領略獨具特色的地域風貌,彰顯較高的審美價值。 很多代表性的地理標志也在影片中得到體現,例如敦煌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龍門石窟,等等。 在紀錄片的造勢下,它們吸引了眾多游客,帶動了當地文旅業的發展,擴展了非遺文化的傳播途徑,使其充分發揮非遺影像的社會功能,形成了良好的傳播氛圍。

非遺電影充分運用了想象力和敘事能力,構建了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想象世界。 在電影中,文本、圖像、聲音等媒介元素互相交織、互相影響,共同構建了電影的敘事和表達。 這種跨媒介的共同體想象在不同媒介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將受眾群體聯系起來,增強了受眾群體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凝聚力。 《璀璨薪火》是一部展現中國匠人群像的4K、3D 立體實拍電影紀錄片,展現了中國獨特的社會風情和人文景觀。 從遼闊的田野到茂密的森林,從高聳的山川到流淌的河流,觀眾仿佛置身于一個美麗的畫卷之中。同時,影片也用嶄新的視角和拍攝手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匠人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中國的魅力和獨特性。 非遺電影還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表達,賦予電影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電影這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傳統文化,從而進一步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總而言之,用影視手段重構中國想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中華文化傳承傳播兼具時代價值。 可以說,非遺電影是讓全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名片,亦是助推世界文化共同繁榮的重要力量。

四、結語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包括非遺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生產中積淀形成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根脈和靈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回溯悠久的中國歷史,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如明珠般散布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 非遺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非遺傳承面臨著困境,也導致了民族文化流失和身份認同危機。

電影作為一種現代藝術形式,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通過獨特的敘事策略和現代視聽手段,能夠喚醒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凝聚民族情感,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其獨有的敘事手段,可以喚醒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記憶,以現代演繹的方式凝聚民族情感,以符號性運用傳承中華文化,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文化都面臨交融、碰撞,展現自身特色與魅力尤為重要。 非遺電影生動還原了中國傳統文化,增強了中華文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塑造了一個既豐富多彩又和諧包容的中國形象。為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華文明繁榮作出了應有貢獻,極大地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未來的發展中,非遺電影也應繼續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和價值,為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接力棒要往下接續交替,文藝工作者需充分運用全新的數字手段,呼喚民族共同的回憶,將過去、現在、未來融為一體,呈現在銀幕。 同時還要注重電影創作中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的傳遞,確保電影能夠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文化磁性,用新技術、新的影視創作為文化賦能,讓觀眾在感悟傳統文化過程中拉近與非遺的距離。 向世界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就是在講中國故事,就是在展示中國方案。 通過展現新時代的國家風采和堅定文化自信,讓非遺電影成為推動實現中國夢的新力量。 未來,我們在世界舞臺上還應不斷增強中國的文化話語權,傳播中國式的價值觀念,使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世界范圍深入人心,最終實現“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暮椭C景觀。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愛的共同體
我們的民族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