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語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提升路徑析論

2024-01-21 21:53黃敏俠王軍鋒王光義
陜西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理論課話語思政

黃敏俠,王軍鋒,王光義

(1.陜西開放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2.陜西開放大學 教育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 710119)

一定的思想總是以一定的語言為載體,既不存在無語言載體的思想,也不存在無思想的空洞的語言形式。高校是培養未來高端人才和合格建設者的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因子,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和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和傳播媒介。言而有序、言而有理、言而有情、言而有趣的有高度、有力度和溫度的創新話語,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解釋力、生命力和感召力,提升學生親切感、獲得感及認同感,使思政課接地氣、蘊生氣、活起來的重要保障。

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創新的時代背景

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思政課改革創新一直作為國之大事來抓??倳浐徒逃块T的領導先后在多次會議、多個場合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創新學術話語體系’;‘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1][2]“思政課‘要有棱有角’,‘要有情有義’,‘要挖掘出學生喜愛的教育生活元素,構建起學生接受的教育話語體系’,要‘將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話語體系作為突破口,注重文化的浸潤、感染、熏陶’,要‘有滋有味’,‘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話語體系、語言表達’”。[3][4]所有這些,都是新時期我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改革的重大要求,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托付。

二、思政課話語創新的不足與困頓

“話語”最初是作為語言學范疇的概念,是人類溝通、交流信息的工具和符號。作為理論形態的話語(Discourse)則出現在20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伦钕葘ⅰ霸捳Z”一詞應用在政治領域,認為話語是一種政治現象。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話語的認識更加深入,認為話語除了是一個實體范疇,更是一個關系范疇,是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以溝通理解為指向的有目的和價值的反映特定認知、情感、意志的實踐交往活動,具有符號性、意指性和滲透性、實踐性、歷史性、情感性、時代性和政治特征,起著傳遞信息、規范思維、思想教化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連接教材、多媒體、教師與學生,承載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表達方式。那么,思政課話語就不是教師的自言自語、自說自話的獨白,而是使用特定交流符號與教育對象進行溝通、由話語主體和受體、話語思想和內容、話語時空和情境、話語表達和方式等要素構成的話語體系。然而,目前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認識和實踐還遠遠不足。

(一)理論課教學話語轉化與再生不足

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普遍存在著風格正統嚴肅、篇幅冗長等問題。盡管05方案實施后教學話語明顯改善,但一定程度還存在著生、冷、硬、淡、寡的問題,很難使學生入耳、入腦、人心。其一,教材話語向課堂話語的轉換不足。表現為教師拘泥于教材,對教學內容的洞察、提煉、分析、總結及轉化不足,不能用豐富的內容和話語、多樣化的手段與表達吸引學生。這種轉換的嚴重不足,使得教師失去了課堂教的意義,也使得學生很難獲得共鳴和繼續學習的渴望和沖動。其二,理論話語向實踐話語的轉換不足。表現為教師上課多學術性、理論性、文件性的正規、隱諱、抽象的話語,不能將理論滲透在生活情節和鮮活的案例中,不能轉化為貼合學生興趣、思想和發展實際中,不能轉換成學生愿意聽、能聽懂的家常話語、通俗話語。從理論到理論的“假、大、空”話語,造成了師生的“疏離感”和“空泛感”。其三,從固態話語向動態話語的轉換不足。表現為教師照本宣科式的“說教”和“灌輸”、傳話筒式的冰冷和刻板表達,沒有聲調語氣的抑揚頓挫、情感的溫度融化、耐人尋味的說服;沒有談心、討論式的身臨其境;沒有靈魂與靈魂的碰撞,缺乏觸動、親切、溫暖和感動,又怎能激起興趣和共鳴達到感化、教育和引導人的目的?其四,話語創新意識不強、創新思維和創新動力不足。有的教師安于現狀,上課用的是多年的老教案、老課件、老事例,用老辦法應對新問題。這種不能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的做法大大影響了思政課話語的創新和實效性。

(二)情境變化對話語創新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社會轉型對原有話語體系的挑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群體本位結構被打破,人們不斷尋求獨立的思想空間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思維方式和目標追求。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高富帥”、“白富美”等觀念不斷侵蝕并影響著新一代的價值理念。這些都使得原來被動接受的、單一的、灌輸型的思想政治話語體系受到嚴峻挑戰。其次,新時期學生特點對理論課話語提出了新挑戰。 “00后”大學生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受益的一代。但“唯物質論”和“精致的利己主義”卻成為很多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對外開放的深入,世界多元文化涌入中國,對我國傳統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大學生價值觀念也造成了某些沖擊。與此同時,無線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如影隨形,使得教師的話語空間被無形擠壓。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時空的變化、教育對象的新特點使得原來的單向話語權格局面臨解構,權威性受到挑戰。那么,如何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精神塑造和價值觀傳導功能,創建有效的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最后,全媒體時代對思政理論課話語的挑戰。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和媒體技術不斷創新、融合,我國進入了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及的全媒體時代。但是,全媒體信息的快、多、新、趣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內容相對滯后、單一、政治性強、活力不夠也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思政課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全媒體上人人都是話語主體,一些所謂的“網紅”、“名嘴”思想深刻,話語通俗易懂、轉化更加靈活,對學生更具吸引力,無形中也對思政課教師的話語位勢提出了挑戰;全媒體的表達方式更加多樣、開放,有的為了“圈粉”或吸引流量,出現了隨口說、調侃、戲謔等充滿娛樂化色彩的“三俗”話語表達,一旦學生習慣了這些“媚俗”語言,就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理論性、規范性話語厭倦甚至排斥;全媒體一些錯誤的信息對學生思想根深蒂固隨之大大弱化了教師話語的權威性,也無形中又增加了思政課話語的難度。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創新的著力點

“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盵5]可見,社會需要是技術進步的助推器。2017年19大我國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了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創新也成為一種社會主流。創新是一種訴求。新時代、新情況、新境遇呼喚新的思政課話語體系。與時俱進創新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已勢在必行。

(一)以教學理念和思維的轉換引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

首先,話語主體要樹立創新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危機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盵6]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復讀機,其話語者承擔著思想政治理論供給、闡釋、生產、轉化、演繹、傳播等多重角色。隨著單一主體模式被打破、全媒體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如果還是一味的對教材采取拿來主義,照本宣科,自說自話,懶于轉換、不懂轉換或不善轉換,沒有不同特色、風格、氣魄的話語,又怎能將深刻的理論說清楚、講透徹,又怎能增強話語的解釋力、感染力、親和力、影響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機和活力也就停止了。其次,話語主體要樹立話語目的是使話語對象內化于心、轉化為行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把統治階級需要的主導意識內化為社會需要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念并外化為自覺行動。所以,話語主體的主要任務是將教材中的知識轉化成一套更易于學生接受和領會的價值話語,使學生真切掌握滲透于知識體系之中的精神實質、理論精髓和方法論,從而確保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第三,樹立以受教者為本的話語發展理念。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平等、溝通、參與、獨立、民主意識及較強的敏感和自尊心理。隨著多元化社會主體模式和全媒體的挑戰,教師單向自說自話的“獨角戲”式的教學話語場景已不合時宜。在網絡大數據面前,教師的知識并非全面的,學生的知識也并非片面。如果發現不了學生對教學話語的能動選擇權,走不出讓學生“視覺疲勞”的強制“灌輸”的低效度模式,搭建不出雙向平等、多向互動、開放、民主、相互接納的空間,師生間就無法在課堂語言交往中找到切合點和共鳴。因而,樹立“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理念,將教學內容與教育對象的學習、交往、生活、心理偏好和思維方式等實際結合起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以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才能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第四,樹立“互聯網+”的教學話語理念。全媒體時代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得生活精彩紛呈。網絡高速發展是時代的進步,我們要做的不是否定網絡,而是趨利避害做有選擇的吸收。特別是非典型性肺炎抗疫期間“停課不停學”,互聯網的優勢更為凸顯出來。話語主體增強網絡工具意識,將思政課與“互聯網+”融入教學之中,是新時期對教師能力和素養的挑戰。所以,教師樹立“互聯網+”的理念,不斷創新教學載體,有選擇的將各種媒體、信息、文學、藝術、圖像、視頻、互動等及時和教學內容對接,線上線下結合,同時借鑒、吸收各種媒介特色話語表達,一定會使課堂效果顯著提升。

(二)以教學內容的重構推動思政理論課話語創新

教材作為教學藍本只為教學提供了基本思想,不是完美無缺的教學范本。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時代、社會實際、學生情況在教材基礎上去潤色,去加工,將之轉化為易于學生接受的“配方新穎、工藝精湛、包裝時尚、終生受用”的營養大餐。這項復雜的創造性勞動,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其一,在經典論述中探尋話語素材。馬克思主義是學生觀察、分析、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深刻體悟真理力量的工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話語資源能增強思政課話語的可信度與說服力,根本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當代大學生強烈的探索精神與科學的融合,正是社會發展與青年使命結合迫切的需要。其二,在中國故事中挖掘話語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我黨帶領人民尋找道路、浴血奮戰、不屈不撓、開拓創新為人民謀解放的歷程,是我黨在艱辛探索中進行道路選擇、建構中國制度、豐富文化內涵為人民謀幸福的歷程,是使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為民族謀求復興的歷程。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堅貞不屈的理想信念、堅韌不拔的崇高品德、胸懷天下的擔當精神、銳意進取的無私奉獻都將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價值意蘊,成為其內容創新的巨大資源和寶庫。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只有以豐富的實踐內容為基礎,才有扎實的根基,才有極強的可信度與說服力。其三,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充實話語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總書記曾強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從孔夫子到毛澤東,綿延幾千年至今深刻影響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積淀的偉大的創造、奮斗、團結、夢想精神和敢叫日月換新顏的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仁者愛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民為邦本”、“和而不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厚德載物”、蘇武牧羊、立木取信、“士可殺不可辱”等典籍、故事、經典名句等都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積淀、描述著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蘊含著不可磨滅的中國精神,傳唱古今、經久不衰。無疑需要去傳承、去彰顯,更是理論課內容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其四,在現實生活中豐富話語內容。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角度和實例。如經濟生活中的貧富、城鄉、東西部差距,政治生活中人權、民主、自由、選舉,文化生活領域中的高端需求和資源、設施的矛盾,醫療保險、住房、養老問題,生態問題,56個民族文化,風土人情、紅色資源等,無疑都是理論課活生生的話語內容素材。二是結合青年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要。習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8]。要將國家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問題結合起來,將“大國”和“小我”結合來,聚焦學生的關注度、增強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三是時事熱點。大學生思維敏捷、活躍、好獵奇,對國內外熱點事件興趣濃厚。所以,思政教師要及時釋疑、回應學生時代關切,讓馬克思主義從久遠的過去回到當下的現實中。四是榜樣人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是一個時代的標桿,代表著一個時代的主旋律,是一個社會核心價值的維護者和真善美最高踐行者。時代楷模、榜樣的人生觀和政治品格,無疑會對學生“勤學、明德、思辨、篤實”產生恒久的影響。 其五,在歷史和現實的對比中增強話語。大學生屬于高等層次人群,具有較強的思辨能力,一般空泛的理論很難讓他們信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除了要傳遞正確的價值判斷外還要注意在正反對比、前后對比、橫向對比、縱向對比、中外對比中汲取話語樣本。在對比中通過挖根源、揭本質和談危害,使學生認清事物、撥亂反正,破除狹隘、去偽存真、明辨是非。

(三)以教學模式改革促進話語表達創新

話語冰冷、理論艱深、形式乏味是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在全媒體、多元化的背景下上好精彩一課呢?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如下幾個方面的創新。首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學習的主角,課前安排學生自學后可以討論、考試、問答、演講、競賽、辯論、大作業、小論文等形式安排課堂內容;也可以嘗試一學期安排1-2次學生授課,鍛煉學生能力,提升學生參與度和融入感。其次,聯合授課模式??纱竽懡梃b二人轉、戲曲、相聲、小品的形式,聘請同行專家、名家、達人和老師一起教學,以豐富課堂話語和形式,加大課堂的吸引力。最后,增強話語的藝術性和感染力。第一,善用親和話語。習總書記指出,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離不開教育者富有親和力的話語表達。親和的話語像拂面不寒的楊柳風,像沾衣欲濕的杏花雨,給人以“和風細雨不知歸”的娓娓而談的曼妙和溫情,給人以心與心的情感碰撞和溝通。第二,善用情感話語?!案腥诵恼?莫先乎于情”。情感是“催化劑”、“調節器”,是教育雙方達到心理共鳴的中介。所以,教師慷慨激昂、冷峻嚴肅、熱情奔放、情理相融、抑揚頓挫的語言,可以化堅冰為柔和,化生僻為通俗、化抽象為生動。第三,善用時代話語?!皶r代是理論話語永遠的語境”。借鑒使用時代暢行、健康有益的網絡熱詞和語言及表情包、漫畫、段子等會使話語更加飽滿有力,更具解釋力與感召力。第四,善用靈活話語。對理論話語的表達方式越靈活、手段越豐富、效果就更會越圓合有力,曲盡其妙。所以,話語表達盡可能運用敘事、陳述、修辭、演說、表白、幽默等綜合手法,同時善用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上下肢等的肢體語言及聲調變化使表達更具形象化和立體性。第五,善用提問式話語。美國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認為,面對思想活躍、信息多元的大學生,教師不再是系統知識的灌輸者,而應是新視角的提出者、新問題的發現者、新思維的探索者。所以,以敏銳的眼光發現問題,用符合學生認知的方式提出問題,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在歷史思維、形象思維、類比思維中激發學生興趣。以《概論》課為例,如在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科學構想和實踐這部分內容時,從“我國歷史上分別有哪幾次大的統一”開始發問→“為什么要統一?其歷史作用和意義何在?”→新中國成立后,港澳臺和大陸還處于分離狀態,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由來:始于臺灣問題,但最早用于了香港問題的解決→早期的統一思想:對臺灣經歷了從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的歷程→第一,臺灣概況和現狀→第二,武力解放臺灣的原由和過程:①為什么提出武力解放臺灣?②我黨為武力解放臺灣做了哪些準備?③當時武力解放臺灣為什么沒能實現?→第三,和平解放臺灣的原由和過程:①為什么把武力解放臺灣策略改為和平解放臺灣?②我黨為和平解放臺灣做了哪些努力?③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方針有哪些?④和平解放臺灣為什么又沒能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和形成。 如此這樣,用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讓學生在循循善誘、潛移默化中入耳、入心。

(四)把持話語創新方法提升話語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以全局的戰略眼光,與時俱進,聚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各方面的力量,多管齊下協調推進方能出成績、出效果。首先,國家層面加大對思政課話語創新建設的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出臺話語創新的指導性文件、制度、話語質量評價規范等,并設立專項經費。通過召開全國思政課教師話語建設研討會、話語表達大賽等提升學校和教師話語建設的意識、觀念并取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重視和支持。其次,發揮學校教學、教務管理機構創新主體責任。如教務教學部門制定教師課堂話語細則和評價標準,并定期開展教師基本功大賽,“辯論能手”、“最美聲音 ”、“教學模范”等評選活動,激發教師追求話語美的自覺性。教學督導部門建構課堂動態監控機制,加強對教師課堂的督導聽課和測評、反饋等,并把督促教師提升課堂話語作為常態化工作來抓。馬院、思政部等把教師學習原著、提升語言表達、語言藝術等納入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及教師素養提升計劃。人事主管部門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素養的培訓,舉辦教師提升教學藝術、能力的講座等。同時,完善教師考評機制,將督導聽課結果作為教師年終優秀、上崗評聘、職稱晉升、增加學習機會及提高課時補助的重要指標。最后,以思政課教師素養提升保障話語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并對思政課教師給予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殷切厚望和要求。因而,新時期思政課教師應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希望,不斷提升綜合素養以增強話語魅力。教師素養的提升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底蘊和素養水平直接決定著教學語言的深度和生動性。所以,思政課教師平時要自覺、有計劃的多品讀原原本本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并盡可能在每周教研活動中交流學習感受和心得,不斷增強基本功提升話語魅力。第二,綜合素養。話語內容和表達受思想理論和知識體系的制約。思政課包羅萬象,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歷史、軍事、對外關系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教育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哲學、文學、藝術學等多學科領域。所以,思政課教師需要開闊視野,涉獵、借鑒、融合、吸收多學科、多方面知識和理論、加強文化修養,打牢人文底蘊,豐富教學話語。唯其如此,才能豐富課堂內容、提煉出新方法,真正把思政課打造成為讓學生真心喜愛、融知識、趣味、學術、思想為一體的精神大餐。第三,人格魅力。習總書記講,“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因而,思政課教師應該做眾多教書匠中的楷模,德高望重的人師,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這樣,話語才有力量,學生才能真信。第四,藝術性。一堂好課就像是一場音樂會,不僅布局合理、結構完美還要有引人入勝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結尾應讓人感到余音繞梁、不絕于耳、韻味無窮。所以,思政課教師平時應鍛煉使用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藝術性的開場白,善于使用問題、時政、故事、漫畫、詩詞、格言等引人入勝的“序曲”導課,激起學生興趣和注意力,讓學生帶著疑問、興趣、笑聲、思考學習。課中要善于運用投石激浪巧妙設問,善于運用表情、眼睛、體態等非語言和學生互動,注意語言的輕重隱顯、疾徐張弛,講究方式的間隔變換、有機組合,把握內容的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保持節奏融洽統一、整體和諧。課程結束時可用歸納、練習、表達、懸念、回味、激勵、延伸、游戲等多種方法結課,畫龍點睛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回味悠長。第五,表達力。再好的理論,再充實的內容都需要用表達展現出來。因而,教師平時要加強優秀課件、教案、名師課堂、學習平臺等豐富資源的學習積累為豐富表達打好基礎。同時,主動掌握網絡技能,融合、吸收、借鑒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收聽、收視率高的不同媒介的話語表達、話語風格,將文字、圖像、視頻等語言有機結合,將教材話語、政策性話語、經典性話語與網絡流行語、大眾生活話語等相融合,講通俗易懂的具有自己風格的話,努力使話語表達更加飽滿而有力。

猜你喜歡
理論課話語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
“721”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醫學院?;A化學理論課教學改革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