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動流動老年人口適老化生活的優化策略探究

2024-01-22 22:36陶阿茹娜林海華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流動人口被動子女

□陶阿茹娜 林海華

(內蒙古開放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2021年我國老年流動人口數量已突破2000萬人。隨著老年人口流動,特別是被動流動產生的老年流動人口,在新的環境中面臨著語言、文化、社交網絡等一系列挑戰,直接影響被動流動老年人口的社會融入以及養老生活的質量,如何合理優化被動流動老年人口的生活,需對其被動流動的原因、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優化對策,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和終身發展的目標。

一、老年人口被動流動的原因分析

根據“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可以將老年流動人口的流動原因按照流動人口數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為家屬隨遷、務工或工作、照顧自家小孩、(主動)異地養老、經商、投親靠友、其他、拆遷搬家、照顧自家老人、婚姻嫁娶、學習培訓[1]。將老年人口流動原因按照其個人主觀意愿因素影響可以分為主動流動與被動流動兩類。主動流動指根據個人主觀意愿選擇新的地域進行就業、繼續教育,更多的是主動選擇新地域居住養老,例如近些年較為熱門的“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而被動流動則非個人意愿出現的人口遷入與遷出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幾方面。

(一)被動養老

被動養老也是目前老年人口被動流動的一個重要原因,被動養老與主動遷移異地養老區別在于,主動養老是老年人結合個人意愿,根據養老服務、物價、氣候或是地域情感等選擇異地養老,并且絕大多數是獨立養老。例如:旅游養老、度假養老、回原籍養老等。而被動養老是受我國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如“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游”,老年人養老思想仍然延續傳統,與子女生活在一起或鄰近地域居住,并且老年人養老也一定要有子女的參與。但由于現代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加速,年輕的勞動力為了實現個人價值或社會生產,產生勞動力的流動。部分會流入其他區域學習、工作、生活,逐漸遠離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原地域。為踐行我國傳統養老觀念和社會倫理,年輕勞動力為贍養父母、兼顧工作生活,降低生活成本的方式就是使父母遷入子女生活區域,因此出現了被動流動養老。同時,受我國目前家庭結構“4-2-1”模式的影響,家庭中年輕勞動力較少,贍養老人壓力加大也加速了老年人被動養老。

(二)代際支持與幫扶

代際支持與幫扶應該是我國傳統家庭觀念引出的人口被動流動的原因。我國傳統的家庭互助觀念除了“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還包括老年人對孫輩的照顧從而幫扶子女[2]。由于我國目前的家庭結構多數為“4-2-1”模式,年輕勞動力因工作生活的壓力,將部分照顧子女的責任轉移給正好處于退休或養老的父母,老年人為減輕年輕勞動力子女的生活壓力,遷入子女生活的城市擔負起照顧孫輩的責任,這是最主要的代際支持,也是老年人被動流動的主要原因。

二、被動流動老年人適老化生活存在的困難

被動流入新居住地域的老年人因上述原因,其居住時間將會較長,短期不會回歸原居住地域。因此在新居住地域,需要逐漸適應新的環境、文化、社交、經濟等方面,而面對多樣的適應需求也會產生諸多困難和挑戰。

(一)社會融入困難多重

作為社會中生活的每一個個體都需要在自己生活域場內進行正常的交流、互動等社會行為,這是人類社會化的表現。而對于被動流入新地域的老年人口,其社會融入出現了各方面困難。

1.人際交往與身份認同。由于老年人被動流入新的地域,多數已退休或不從事工作,無法以工作建立社交網絡,更多的是依靠少量的同源地流入人群建立小范圍的社交,甚至沒有有效社交[3]。而原來建立的人際網絡在新地域基本脫嵌,對于新環境的陌生以及沒有類似工作社交這樣硬性的社交推動,老年人在新環境很難建立社交網,因此造成人際交往的閉塞,身份認同的阻礙,社會融入出現困難。又因社會交往的閉塞,社交和情感單一依賴家庭和子女,導致更多問題如:老年人在新家庭權威的落差帶來的失落感,社會交往的單一化帶來的孤獨感,以及對于被動流入城市的排斥,等等。

2.文化與生活方式差異?!耙环剿琉B一方人”,每一個區域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遷出地和遷入地的文化、生活差異會造成老年人心理落差,文化思維轉變困難,對新生活很難適應。老年人多年形成的生活認知及固化思維使其對新的生活方式保持警惕和謹慎,社會活動參與較低也會影響社會融入的速度。相比生活方式,文化融入會明顯更慢一些,因此遷入的老年人從文化融入上需要更多的關注[4]。

3.數字鴻溝。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非網民規模為3.82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非網民規模為1.5億人,可以看出老年人是非網民的主要群體。對于被動流動到新地域的老年人,特別是鄉村或牧區流動到城市的老年人,城市智能化水平越高,在出行、消費、就醫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也會增多,老年人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從而進一步影響老年人在新地域的社會融入。

(二)代際關系的情感與矛盾

老年人被動流入新的地域除了大環境的社會融入困難外,新的家庭場域適應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首先,原有的家庭權威發生轉移,在家庭事務決策中由子女為核心的家庭成員決定,甚至子女以老年人年老而代替老年人作出決定,忽略了老年人在子代家庭中家庭決策的參與,在子代家庭中的邊緣化,不僅加速老年人的衰老,同時也使代際關系產生矛盾[5]。其次,老年人與子女由于代際產生的觀念不同,也會激化家庭矛盾。例如:老年人被動流入子代家庭照顧孫輩,對孫輩的照顧方式、教育方式等都會與子女產生不同的觀念,雙方觀念的碰撞產生矛盾并不斷激化。最后,現代社會老年人在子代家庭的角色定義的偏失,使老年人在子代家庭中失去主要的家庭決策參與外,卻承擔了大量的家務任務,使老年人在身體和心理上都產生一定的壓力。加之子女忽視了老年人進入新地域、新家庭產生的融入困難,也激發了代際關系矛盾,甚至使老年人產生對新流入地的排斥。

(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不足

人口流動的問題本身是一個多維度復雜的問題,但是為了確保流動人口異地生活安穩、舒適,國家也在不斷出臺和完善制度,保障流動人口的權利。戶籍制度的放開、醫療保障的異地統籌都改善了流動人口在異地生活的質量。但是老年流動人口由于其年齡的特殊性,社會保障需求更為多樣。因此目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戶籍制度的放開,雖然便利流動人口的發展,但也使遷出和遷入地無法掌握流動人口的狀況、數量等。同時一些城市基本的公共服務或城市優惠政策還是會以戶籍為依托標準,如本地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車、開放免費公園、優惠購買人身保險一系列的交通出行、文體娛樂、健康保健等福利政策。遷入的老年人就陷入社會保障原住地與居住地域“兩不靠”的尷尬。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門檻問題、設置問題以及制度完善問題都使遷入的老年人無法更好地享受居住城市的基本福利和保障,影響流動老年人在遷入地的融入體驗和歸屬感。

三、被動流動老年人口適老化生活的優化

為更好地提高被動流動老年人口對新居住地域的適應能力,改變融入困境,提升被動流動老年人口對新居住地域的歸屬感、幸福感,應從社會、政府、家庭三個層面給予支持,促進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實現。

(一)社會與社區的關注與支持

1.加強社區網格治理,共享社區資源。由于流動老年人口的流動特點,社區無法通過戶籍信息獲取本社區流動老年人口動態,從而無法提供相應的社區服務。社區應優化網格治理[6],以所轄小區為單位定期進行入戶走訪,充分掌握社區流動老年人口暫住和常住狀態、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態,破除流動老年人口的“隱蔽性”,為提供適配社區服務做準備工作。

結合流動老年人口對場域陌生、無法參與社區活動的特點,社區可設計以了解社區為內容的專欄模塊,放置在社區公共網絡平臺,共享社區資源。例如:在社區公共網絡平臺設置社區生活動態導覽地圖,讓流動老年人口快速了解社區內各類功能性地點位置;設置社區服務流程導覽,讓流動老年人口了解社區公共服務項目辦事流程,協助目標群體高效辦事;設置社區活動宣傳導覽,公布定期開展的公共活動,吸引流動老年人口“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

在整合社區資源的同時針對流動老年人口,搭建活動區域,使目標人群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建立和擴展新的社會交往網絡,緩解情緒和壓力,逐漸適應社區,促進被動流入老年人口的心理健康。

2.社會組織提供多元服務,促進被動流入老年人口的適老化生活。通過引入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服務,充分評估被動流入老年人的需求,協同社區為目標群體提供專業的適配服務,同時引入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理念,使被動流入老年人口在享受社會為其改善和提供適配異地適老生活的同時自我增能,不斷適應陌生場域,達到社會融入。例如:協助被動流入老年人口組建以該類群體為主的志愿服務隊伍。一方面可以發揮自我價值,為社會提供服務,實現老有所為;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同類人群中相互幫扶,獲得情感共鳴。

引入“社區大學”“老年大學”等非學歷資源,滿足被動流入老年人口的多元需求,智慧助老加快社會適應。例如:通過繼續教育的方式,提高老年人對網絡信息技術的認識和操作水平,解決生活中常見信息化使用問題。同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達到終身教育的社會目標。

(二)政府制度的優化與保障

1.老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常態化。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流動數量快速增加。圍繞老年流動人口政策的制定、調整也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針對老年流動人口的可行政策不僅應該建立在現有的服務管理政策框架上,同時應該有精準的老年流動人口數據支撐。掌握精準、動態數據,才能從目標群體真正需求和問題出發制定可行、為目標群體所用的政策,也能檢視政策不足,及時對其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因此應常態化監測數據,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連貫性,有效協助政策制定、調整。

2.政府制度與政策支撐。制定針對老年流動人口的配套政策,保障該群體的權益。消除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方面的地區間限制壁壘,為遷入城鎮的子代家庭勞動力解決其照養老人的后顧之憂[7]。

(三)家庭的關注與關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養老、孝老、敬老、尊老的孝悌思想,是我國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這也成為現今我國養老方式中最主要的家庭養老的倫理基礎。即使是流動老年人口其流動的原因也是圍繞家庭代際養老產生的。老年人流動陌生場域為家庭代際責任積極助力,子輩家庭在享受老人幫扶的同時應“反哺”老年人,同時隨著我們對養老認識的提高,對于養老不僅僅停留在“養活”老人,更多的要注重老年人生活的質量。特別是被動流入新環境的老年人,子女要主動關注和引導老年人逐漸適應。例如陪同老年人熟悉生活周邊地點,減輕老年人對陌生環境的不安情緒,擴大老年人活動范圍的同時也加快其社會區域的融入[8];幫助和鼓勵老年人學習使用互聯網,適應智能化服務;陪同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引導老年人關心居住區域的社會事務,鼓勵其與他人溝通交流,為老年人創建新的社交網絡。除了關注老年人新地域的融入,更重要的是關注被動流入老年人新家庭的融入,這也是奠定地域融入的基礎。子代家庭成員要充分給予老年人關愛和關注,使其在新家庭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和歸屬感。例如接納老年人在子代家庭事務決策的參與,給予老年人在新家庭分工中的新角色,使其擁有作為新家庭成員的參與感,減輕原有家庭權威消失的失落感和積極融入新家庭的信心;子代家庭成員要積極捕捉老年人在新家庭中的不適,積極溝通,及時給予老年人在新家庭中的問題反饋和情感支持,使其加快適應新家庭,同時與子女交流也會讓老年人更快熟悉新家庭和充分感受新家庭的關愛,減少老年人內心的孤寂和對新環境的不安。家庭關注與關愛其實是家庭養老社會成本最低的行為,但卻是老年人適老化生活中最核心的需求和養老高質量的體現。

四、結語

被動流動老年人口適老化生活的探究是一個長期的從科研、國家治理等多維度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因為老年人“穩”定幸福的晚年不僅是促使家庭和諧的因素,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踐行終身教育觀念,促使老年人老有所為,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變革的能力,實現老年人口“流動”不“流離”的幸福老年生活。

猜你喜歡
流動人口被動子女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主動句都能轉換成被動句嗎
第五課 拒絕被動
漫畫
數說流動人口
數說流動人口
給流動人口更多關注目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