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節制與激勵及其社會后果

2024-01-23 11:27范兆媛陳友華
關鍵詞:消費生產經濟

范兆媛,陳友華

(1.南京郵電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2.南京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和消費創新的快速發展,產生了諸如網紅經濟、首店經濟、夜間經濟、綠色消費等經濟、消費新形態,其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和引領帶動作用,成為經濟新增長點和消費新熱點。與此同時,居民的生活方式、信仰追求、價值取向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也因此出現嬗變,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逐漸蔓延開來,出現了攀比消費、虛假消費、符號消費、超前消費等不良現象。

近幾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局勢高度緊張,我國面臨全球經濟下行和國內經濟增長向高質量轉變的復雜形勢,社會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沖擊,企業經營困難,城鄉居民收入下降,失業風險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城鄉居民逐漸摒棄沖動消費,傾向于囤積生活必需品,并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導致消費不足與市場低迷。為刺激消費,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國辦發〔2022〕9號)明確指出:未來應該將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作為重點,著力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營造居民新消費理念。在當前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安全的政策目標要求下,刺激消費與節制消費會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文通過回溯消費理論,分析不同背景下中國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的轉變,探討節制消費與激勵消費的社會后果。

一、消費理論回溯

消費行為、消費市場健康與否將嚴重影響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在持續升級與更新,消費者的消費呈現多樣性[1],消費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與享受型消費轉變[2]。在消費需求轉變歷程中,消費的理論與思潮亦在發展與演化。

在國外消費理論體系中,古希臘學者認為消費是財富的一種有效管理方式,中世紀的消費理論指出了消費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認為奢侈會促進社會發展,節儉則會使社會陷入停滯[3]。在古典經濟學中,西斯蒙第提出消費不足危機論,分析了消費與生產之間的關系,提出消費先于生產并決定生產理論,認為生產超過消費時必然導致經濟危機[4]。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薩伊指出“消費即效用的消滅”,主張通過推動有益的消費刺激社會生產,推崇節儉,限制奢侈消費[5]。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快速提升,消費的物品已遠超消費者實際需要,呈現奢侈性和浪費性,消費主導型社會初露端倪。凡勃侖提出炫耀性消費概念,并對其持否定態度[6]。馬爾庫塞異化消費理論指出,當消費本位占主導時,商品價值萎縮,為了消費而消費的行為使人的主體性衰減[7]。

在現代經濟學中,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指出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動力。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絕對收入消費理論,指出消費隨著當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8]87-107。杜森貝里在《收入、儲蓄和消費行為理論》一書中指出消費具有攀比效應,即相對收入消費理論[9]17-46。莫迪里安尼提出生命周期消費理論,指出人們會根據其生命周期內消費最佳配置預期而計劃消費支出[10]。弗里德曼在其著作《消費函數理論》中指出消費者的永久收入決定了其消費支出,即永久收入消費理論[11]29-42。從現代經濟學流行的四種消費理論可以看出,消費、生產力與環境三者之間密切相關[10]。

在我國的消費思想和理論發展歷程中,黜奢崇儉的消費思想一直占據主流地位[12]。我國古代,由于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且人們需面對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在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繆的風險防范意識的支配下,人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節儉的思維,以低消費維持生活。老子是我國最早提倡節儉的思想家,他認為“儉故能廣”,要治國安邦,必須勤儉節約低消費;“舍儉且廣”死矣,反對鋪張浪費[13]。此外,孔子、墨子、韓非、荀子等儒、墨、法學派均推崇節儉消費[14]。但我國古代的消費思想并非唯崇儉論,管子提出“儉則傷事,侈者傷貨”,“奢侈之數,不可用于危隘之國”,其充分肯定了消費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并提出奢侈消費需建立在生產力保障的先決條件之下[15]。明末郭子章在《奢儉論》中提出“儉者失萬民之欲”“其禍遲而不可復收”,明確指出人們過度節儉,失去消費欲望,對經濟和社會產生的危害要遠大于奢侈[16]。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市場逐漸出現供需失衡,供給大于需求、消費需求不足成為影響我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消費與節儉之間的關系,有學者指出,消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提出“節儉過時論”,認為在國內消費低迷的情況下,消費是一種美德,提倡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復蘇[17]。受西方消費主義思潮影響,我國的一些經濟學者在研究消費時,忽略了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如消費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倫理學及可持續發展倫理等,片面宣傳一些國家用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個案,倡導普通人多進行消費、富人多進行奢侈性消費甚至浪費消費,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與繁榮[18-20]。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全球共識的背景下,有學者提出節儉是張弛有度的生活智慧,走節儉型適度消費之路是更正確的選擇[20]。消費是人在生存和發展中必然發生的行為,進行適當與合理的消費是個體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求,同時也是對維護國家經濟穩定與增長的具體行為支持。民眾的日常消費是個人行為,消費數額、消費方式、消費時間都可依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而做出自主選擇。

二、中國居民消費理念轉變歷程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先生產后生活的計劃經濟,這一時期,重積累、輕消費的消費觀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因素[21]。過度節儉、抑制消費導致生產與消費脫節,消費與積累的比例嚴重失調,抑制了生產的發展,阻礙了人民生活的改善,給社會和諧穩定帶來了不利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消費體制出現重大變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生產與消費以規模擴張為主要特征,此時消費的目的以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為主,社會需求增速過緩,導致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供求差距進一步拉大[21]。此后,消費是生產的內在要素,并對生產起到拉動作用的觀念獲得重視,國家通過提高居民收入、開拓消費市場、構建居民消費體系等舉措擴大居民消費支出,緩解國內市場供給過剩問題。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由數量需求向質量需求轉變,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目的,同時亦是經濟發展的要素與前提條件。消費對經濟發展由拉動轉向引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亦成為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F階段,我國著力提升消費質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高能效消費,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就業、托育等重點民生領域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相應地,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為高效能消費設定目標,進而為高質量生產提供目標引導與價值引領,最終形成生產、消費與人的發展三方良性互促。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消費向數字化方向快速轉型,呈現出數字化、個性化、多樣化、符號化特征,數字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數字經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消費結構的升級,兼顧了生存、發展與享受等多層次消費需求[22]。同時,在國際市場動蕩、俄烏戰爭、環境不確定性風險增加等多種因素沖擊下,我國居民的消費信心、消費意愿呈下降趨勢。為應對全球經濟萎靡、消費市場低迷的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開始刺激消費。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刺激和節制消費會產生什么樣的社會后果?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三、節制與激勵消費的社會后果

受到主動消費與被動消費的影響,以及消費理念、社會環境等差異的影響,消費的動機、目的、類型、結構等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節制與刺激消費可能產生不同的社會后果。

(一)黜奢崇儉

1.積極影響

(1)穩經濟。傳統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生產不足必然導致消費水平低,人類始終在溫飽邊緣徘徊。這一時期如果鼓勵消費,由于生產滿足不了消費,會打破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平衡,并可能造成社會混亂。在生產力極大提高的現代社會,節儉消費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在缺少制度性保障的情況下居安思危,以個人與家庭之力以備不時之需的生存智慧。消費不是生產的唯一目的,生產亦可用于再生產。節儉消費可以促進生產的無限延伸,推動生產技術進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合理使用資源,有利于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2)穩儲蓄。在總收入給定時,儲蓄與消費存在反向關系,消費增多,儲蓄就會減少。適當的儲蓄是個人與家庭應對天災人禍的必要舉措,同時,儲蓄也是資本形成與投資的重要來源。未來中國要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利用好國內儲蓄優勢,為國內投資和經濟增長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并在對外開放中尋求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善用外部資金開拓外部市場。

(3)平衡財政收支。傳統農業社會,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賦稅與官營商業利潤,用于皇室開支、官僚俸祿等。若鼓勵消費,會使財政收支失衡,必將提高稅賦、加重百姓負擔。當前,在經濟下行、減稅降費、國際環境惡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全國財政赤字急劇擴大,節制消費會進一步減少國家財政收入。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厲行勤儉節約、統籌整合資源優化支出結構,通過精準發力和協同施策“?;久裆?、保工資、保運轉”,以期促進經濟增長和后續財政收入增加,扭轉財政狀況。

2.消極影響

(1)生產停滯不前。消費支出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提升消費就會有新的社會需求產生,從而拓寬市場、促進生產。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消費決定生產”。而黜奢崇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產,使生產對象更加單調,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阻礙經濟發展。消費的提升促進了新生產市場的開辟。消費作為再生產的重要環節,體現了產品的最終價值。黜奢崇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發展。近現代以來,黜奢崇儉逐步變成了保守派打擊經濟發展的武器,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3)抑制消費品質改善。黜奢崇儉追求節儉與實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的提檔升級,不利于商品在設計與包裝上的創新。黜奢崇儉更側重于解決溫飽,不利于消費水平的提升與消費結構的改善。過多強調黜奢崇儉,可能造成將貧窮視為榮耀的風氣,從而阻礙經濟增長。

(4)阻礙勞動力素質提升。作為生產力三要素之一的勞動力是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需的,想全面提升勞動力素質,就要提升消費水平,只有不斷消費才能實現再生產。

(二)刺激消費

1.積極影響

(1)提升和調節生產力。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生產的產品被消費后,才完成最終生產過程。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動力,新的消費需求會帶動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因此,消費促進生產。在刺激消費的環境下,會產生新的消費類型。為滿足這些新的消費需求,人們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調整生產結構,以引導消費和調節生產。在國家政策、社會環境以及消費環境刺激下,人們的消費需求、消費欲望、消費選擇和消費方式不斷轉變,促使國家、企業、社會為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持續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品質創新,從而推動生產力向新的、更高的消費階段發展。

(2)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23]。維持經濟穩定增長需要以國內消費驅動代替出口、投資拉動,這既是國際國內“雙循環”構建的本質要求,亦是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據統計,我國2021年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4%,超過投資與出口,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力量[24]。在“新常態”下,中國以消費刺激帶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發揮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當前,我國處于服務經濟結構轉型期,在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國際市場動蕩不安、出口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的背景下,提高國內民眾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推動消費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是培育內需體系的重要動力,也是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著力點,將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2.消極影響

(1)助長消費主義?!巴ㄟ^廣告等刺激人類去消費”[25]45-46,通過消費控制生活[26]82-102,會助長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刺激消費可能導致盲目消費、攀比消費。有些人將奢侈品當成象征身份的符號,為了滿足自我虛榮心,進行沒有必要的消費[27]32-45,在盲目消費中慢慢迷失了自己。

(2)誘發過度消費與超前消費。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移動支付和網絡信貸平臺飛速發展,超前消費變得異常便捷。超前消費可以激活消費市場和銀行資金,但也會導致人們過分追逐物欲,迷失在享樂之中。近些年出現的“裸貸債”“套路貸”等案件,反映出超前消費在一些群體,尤其是青年人中流行及由此誘發的種種問題。

(3)誘發浪費,增加環境壓力。刺激消費導致物質消耗增多,增加環境負擔。首先,消費主義的趨利性必然導致資源的浪費,持續擴大生產導致生產過剩,這與可持續發展觀背道而馳,將導致資源枯竭。其次,無節制的刺激消費,如導向對稀缺資源的消費,將嚴重破壞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最后,高頻消費會加快消費品更新換代的步伐,陷入大量消費、大量浪費、大量污染的惡性循環,進而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

四、小結:節制還是激勵消費?

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高達8.1%;2022年,中國全年經濟總量首次超過121萬億元。節制消費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意義。節儉不是一味地否定物質享受,而是主張在物質資源的使用上遵循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居安思危、細水長流的原則[20]。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方式與需求都在發生變化,若過度追求消費,沒有節制地開發資源,會導致資源的枯竭和對環境的破壞,進而阻礙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正確地引導人類的欲望,弘揚適度節制消費的美德。

(一)弘揚節制消費美德

消費者在選擇消費時可能會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進行盲目消費或沖動消費,因而,要合理引導人類的欲望。人類欲望是可以被調節與控制的。應借助輿論的力量,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基于節制消費的傳統美德,引導人類合理、適度地消費,形成更加健康的消費觀。

(二)構建適度消費理念

節制消費不是否定人類的欲望,而是對超出一定范圍的過度欲望進行約束,這與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相似,都主張要適度。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當前,居民的消費理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然而,貧富差距逐步擴大,有些人肆意揮霍,造成大量浪費;也有人居無定所,一貧如洗。針對過度節儉與過度消費并存的現象,我們應該將消費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即提倡適度節制而不是過度節儉,提倡適度消費而不是過度消費。

(三)倡導綠色消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23]。應運用媒體加強綠色消費知識的科普宣傳,倡導文明消費、綠色消費、適度消費,強化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消費文化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制度約束,在全社會建立綠色消費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弘揚勤儉節約的優秀文化傳統,構建節儉適度、綠色環保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文化;強化科學技術的引領作用,加強科學技術在綠色產品的供給與創新方面的運用,以綠色生產引導綠色消費,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消費生產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國內消費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用舊的生產新的!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40年消費流變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新消費ABC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