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反向關懷”輿論的理論審視、風險揭示及診治策略

2024-01-23 11:27
關鍵詞:網絡平臺網民關懷

張 超

(南京郵電大學 黨委辦公室,江蘇 南京 210023)

日益發達的互聯網技術為公眾提供了自由互動和表達的空間,使廣大網民能夠充分表達對某一社會事件的觀點,但網民能否遵從網絡輿論生態的嬗變規律,以規避網絡“反向關懷”亂象,消除網絡社會存在的治理風險,是當下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理論審視:網絡“反向關懷”輿論生成原因剖析

熱衷參與網絡熱點事件是網民的一個典型特征,而網民不恰當的言論和態度是引發網絡“反向關懷”輿論的重要原因。通常情況下,網絡輿論事件的受害方會引起網民強烈的同情與關注,而網絡“反向關懷”輿論則與此相反,部分網民非但未對事件實際受害者表達關心,甚至還會反向指責其罪有應得,更有甚者還會對加害者表現出極大同情。網絡“反向關懷”輿論屬于變相的網絡暴力,違背了公序良俗以及主流的社會價值觀。

(一)引發網絡“反向關懷”輿論社會事件的特征

并非所有熱點社會事件都能引發網絡“反向關懷”輿論,此類事件一般而言需要具備以下特征:

一是事件本身存在尖銳沖突。如2004年2月發生的云南大學馬加爵殺害4名室友案,許多網民并未對馬加爵的殘忍殺人行為進行譴責[1],同時也沒有對案件中失去親人的4名大學生家屬表示關懷,反而極度關注和斥責4名室友日常生活中對馬加爵的歧視和嘲諷行為。不少網民認為馬加爵經濟匱乏、內向孤僻的性格與家庭有關。一些網民借助所謂的同理心對4名受害者的所作所為加以批評。

二是事件具有很強的煽動性。網民一般對關乎切身利益的社會事件尤為關注?;ヂ摼W上存在大量未經證實的信息,極易使網民偏聽偏信[2]。常見的打架斗毆以及干群關系矛盾等極具煽動性,這些事件能迅速被網絡不良用戶利用,甚至有網絡從業者為了追求點擊率或流量會惡意傳播煽動性言論,嚴重威脅社會穩定。

三是事件各方主體所處社會階層與網民存在巨大差異。同情弱者是人類的本能,當事件主體所處階層相差懸殊時,即使弱勢一方是事件的施害者,多數網友仍然會同情憐憫,甚至聲援其行為,而較少對處于較高社會階層的受害者表達關懷,這也傳達出底層民眾對社會精英階層壟斷社會資源,以及社會階層固化的憤怒和不滿。

(二)網絡“反向關懷”輿論產生的原因剖析

整體來看,網絡“反向關懷”輿論產生的原因可以從網民層面、網絡主客觀現實條件以及外部環境等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部分網民缺乏理性精神,受教育水平不高。網絡“反向關懷”輿論之所以出現且影響較大,主要源于網民缺乏科學理性、價值理性等,部分網民在主觀上不愿意追求或不愿意相信事件真相,更愿意固守已有的偏頗認知。根據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較2021年12月提升2.6個百分點[3]。而根據2021年2月3日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網民群體中初中學歷的占四成,受過大學??萍耙陨辖逃牟蛔?0%[4],可見當前中國網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對來說較低,網民整體素質有待提升。此外,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和個體收入差異等原因,部分網民對所謂“富二代”“官二代”“貪腐者”等產生“仇富”心理。富人憑借資本積累更容易獲得財富,而社會弱勢群體只能靠努力上班、加班來滿足基本生活需要[5],這使部分弱勢群體“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態愈發嚴重,繼而在網絡空間宣泄不滿。

第二,網絡空間治理技術不成熟。一方面,我國網絡立法仍不夠健全,部分網民可以隨意批評甚至謾罵事件當事人。另一方面,技術監管仍不完善,監管力量嚴重不足。此外,政府對外信息發布機制不健全,部分官媒不能快速對網絡謠言進行澄清,這也是一些微小的社會事件引發不良網絡輿論反應的重要原因。

第三,資本掌控網絡輿論生態。首先,資本力量通過雇傭公關公司、買通網絡水軍造勢、篩選保留對自己有利的言論等方式,主導網絡公共輿論的走向。其次,網絡運營商家為追求利益而違背事實,利用網絡輿情進行事件營銷等,最終影響網絡輿論生態。最后,部分不良商家存在“刷單炒信用”“雇傭網絡水軍刷帖控評”等行為,增加了網絡公共輿論危機的爆發幾率。

二、風險揭示:網絡“反向關懷”輿論負效應景觀描畫

很顯然,網絡“反向關懷”輿論會產生嚴重的負效應,對網絡生態、社會穩定、人民生活以及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深刻影響。

(一)網絡“反向關懷”輿論損害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指公眾對政府信任的力量。網絡“反向關懷”輿論會造成信息的失真、失實,直接破壞政府公信力,并對政府的權威性、誠信度以及執行力產生較大損害。

第一,削弱政府權威性。政府的權威指的是政府在進行公共服務時,在人民群眾中樹立威望。建設服務型政府,必然要實現“職責結構”與“履責方式”在網絡空間運行中的有機統一,以此來樹立政府權威[6]。通常情況下,網絡“反向關懷”輿論利用廣大網民的正義感和同理心,在網絡傳播中放大負面情緒,使網民盲目共情。一旦政府應對不及時,就會使公眾產生不滿情緒。只有政府治理網絡“反向關懷”輿論取得良好成效,才能在人民心中樹立更高的權威。

第二,消減政府誠信度。政府誠信度決定了公眾對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的響應度和執行度。政府誠信度一旦降低,網民就會對一些敏感事件難辨真偽,并陷入“制謠、傳謠、信謠”惡性循環。當前“反向關懷”輿論已經蔓延至社會各行業,若不及時處置,將對整個社會誠信體系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

第三,影響政府執行力。政府執行力是政府部門執行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等的直觀體現。良好的行政執行力,有利于網絡輿論生態現代化治理的實現[7]。網絡“反向關懷”輿論的盛行會降低政府部門的治理效能,在與公眾、企業、第三方組織等共同治理網絡“反向關懷”輿論中,政府要著力凸顯自身執行力的重要性。

(二)網絡“反向關懷”輿論危及社會主義法治

網絡“反向關懷”輿論大多打著同情弱者、挖掘真相的幌子,而對突發事件當事人進行主觀審判,不僅會給當事人造成惡劣影響,也會對司法審判產生嚴重干擾,甚至威脅國家司法公正。

第一,引發網絡人身攻擊。人身攻擊是網民跳出事件本身,對當事人的肖像、名譽、人格進行侮辱等。網絡人身攻擊會給當事人心理和精神帶來極大壓力,很有可能成為壓垮當事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大部分網民會下意識地同情生活中的弱者,忽略事件本身的是非對錯。還有部分網民受那些打著社會公平正義旗號的網絡“道德標兵”“意見領袖”的影響,盲目發表一些偏激的言論,這些都嚴重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觸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底線。

第二,引發網絡道德審判。道德審判是指片面地認為自己代表正義,以道德標準取代司法審判。2018年8月,德陽女醫生安某在游泳館游泳時疑似被兩男孩冒犯。此后,夫妻個人信息被曝光,女醫生因承受不了巨大壓力而自殺,其丈夫將泄露夫妻二人信息的3人告上法庭,最終3人均以侮辱罪獲刑[8]??梢?網絡“反向關懷”輿論正是通過對當事人進行道德綁架,刻意制造話題使網民斷章取義,繼而形成輿論聲勢造成更大范圍的負面影響。

第三,引發網絡安全治理危機。網絡安全治理已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保障,其既是保障現代化建設的防線,又是促進網絡平臺良性運行的底線。如果網絡安全遭到破壞,國家的正常運轉和個人的合法利益都將無法得到保障。全社會均應對網絡暴力零容忍,并通過健全網絡危機應急處置預案,不斷提高輿論危機疏導管理和精準應對能力。

(三)網絡“反向關懷”輿論沖擊主流價值觀念

網絡“反向關懷”輿論利用錯誤思想觀點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產生嚴重沖擊,導致人們形成錯誤的認知。一般來說,針對“反向關懷”輿論,任何個體或群體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第一,沖擊愛國主義情感。網絡“反向關懷”輿論通常用所謂的“揭秘”“真相”“紀實”等低劣手段掩蓋事實真相,對廣大網民進行思想滲透。部分反動勢力試圖通過制造“反向關懷”輿論的方式,以戲謔、搞笑、娛樂等話語策略和表現形式,大肆吸引網絡受眾,進而爭奪網絡話語權。只有抵制和消除網絡中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惡意引導行為等,才能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發揮個體參與社會正面建構的積極性。

第二,沖擊公平公正觀念。追求公平公正是每一個社會個體對社會發展的美好期望?!胺聪蜿P懷”輿論則會使廣大網民對“勤勞致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等主流社會價值觀產生懷疑,加深對“不勞而獲”“富二代”“官二代”等群體的仇恨與嫉妒,降低國家的生產動能,加劇社會的不穩定性。

第三,沖擊誠信價值觀念。誠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礎。部分網絡主體為了追求利益,通過“買粉絲”“刷單”等騙取用戶信任,極大地破壞了誠信經營環境和消費者的實際利益,也對社會的誠信造成了巨大沖擊?!胺聪蜿P懷”輿論在這種環境下蔓延,進一步影響了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三、診治策略:建構網絡輿論生態空間的治理體系

網絡輿論生態空間的診治,需要從個體、政府、法治、機制四個方面來驅動網絡輿論主體、客體、環境及規則實現漸進式革新,以形成有效策略及機制。

(一)培育網民的媒體素養

第一,培養辯證思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首先是要引導網民對事件進行多維度思考。其次是要教育和引導網民形成斗爭精神,當出現宣揚“仇富反智”的言論時,網民要敢于斗爭,敢于向網絡不正之風亮劍,不斷增強肅清網絡亂象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共同維護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最后是要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培育網民深厚的家國情懷,為新時代新征程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堅持實事求是,杜絕惡意傳播謠言。要引導網民客觀公正地看待網絡輿情,降低或排除情緒因素的影響,不斷提高辨識能力。要培養網民的問題分析意識,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用絕對證據說話,不輕易進行主觀判斷。要培養網民的逆向思維能力,使其在輿論危機爆發時能堅持獨立思考。

第三,加強人文教育,提升網民媒體素養。加強網民人文精神教育,其旨歸是培養網民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強化自主判斷的能力。網絡主管部門和各級教育部門要高度重視網民的科學和人文精神教育,協同配合、共同發力。在國家層面,可以制作公益視頻課程供網民學習,開設專門通道幫助網民紓解困惑。在社會層面,可以以居委會或者村委會為主導,定期組織群眾活動,及時通報網絡事件后續進展,有效防止網絡輿論偏離事實真相。在網民層面,應使其做到知法守法,不為逞口舌之快而發表不當言論,同時要使其敢于監督和糾正其他網民的不當言論。

(二)完善網絡輿情治理體系

一是要加強對網絡暴力的執法力度。目前,網絡“反向關懷”輿論作為“網絡暴力”新的表現形式,我國現行的法律未對其進行明確界定。一般情況下,我國對網絡暴力事件的處理方式通常是責令施暴者或者造謠者公開道歉,此種處罰力度很難讓網民信服并產生畏懼感。針對在網絡暴力事件中不作為的網絡運營商和平臺,應按照網絡暴力的嚴重程度,責令其限期整改并進行處罰。對于網絡暴力事件的發起人,應按其主觀惡意程度進行懲處,觸犯刑法的應按相關規定進行處罰。同時,可以通過在各類網絡平臺滾動發布處罰信息等方式,對發起和參與網絡暴力的用戶進行披露,時刻警示網民“網絡并非法外之地”。

二是要提升網絡監管技術能力。提升網絡監管技術能力是保障網絡輿論健康發展、消解網絡輿論危機的重要手段。當前國內社交平臺通常以“撤熱搜”“買熱搜”等技術手段來操控輿論傳播速度和討論熱度,網絡主管部門應通過約談和停更等處罰方式,加強對企業和網絡平臺的警示力度。同時,應強化網絡監管,杜絕商業平臺技術霸凌,從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三個維度著手提高網絡監管技術能力,有效預防輿論事件的惡性發酵,及時、系統、全面地掌握網絡輿論事件的來龍去脈。此外,要提高網絡公共輿論危機的精細化治理能力,持續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三是要增強輿論監管執行力。政府主管部門要在監管力量配備、輿情監管制度制定、輿情監管人才培養等方面下大力氣。要樹牢“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及時回應人民群眾關切,不遮掩、不回避、不隱瞞,努力做到信息公開透明、及時準確。同時要對網絡輿論進行分類、歸納、分析、匯總,掌握其發展規律和變化態勢,為網絡公共輿論危機的合理有效應對做好理論儲備。

(三)提高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

第一,完善網絡平臺監管機制。一方面,要增強法律條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網絡平臺承擔的義務、網民的不當言論責任進行明確規定。另一方面,要強化網絡空間平臺執法力度。依法督促各網絡平臺認真履行責任,對其違法行為要嚴肅懲戒,真正彰顯法律的威懾功能。此外,還要完善網絡平臺侵權應急機制。當出現網絡侵權行為時,網絡平臺應立即采取刪除相關內容、斷開網絡鏈接、限制瀏覽和擴散渠道等措施,將不良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最大限度保障受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各網絡平臺要從保護被侵權當事人的角度,堅持從寬從快的原則審核被侵權當事人的投訴申請,及時采取應急處置措施。

第二,增強網絡平臺監管隊伍力量。一方面,從國家層面加大對網絡平臺監管專業人才培養的資金支持力度,并通過創新網絡監管方式、更新網絡監管系統設備等,提高網絡平臺監管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網絡平臺履責情況考核長效機制,通過對各大平臺的日常監管考核,落實獎優罰劣機制,評選獎勵一批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及時有效預防和處置網絡暴力的平臺。與此同時,對部分拒不整改、消極整改或是管理混亂、故意縱容不良內容的網絡平臺從嚴從重處罰。

(四)構建網絡輿論長效治理機制

建立網絡公共輿論危機應對的長效治理機制,可以從根本上改善網絡輿論生態,督促廣大網民更加理性地使用網絡。

第一,健全網絡輿論監督常態化機制。首先,要提高日常網絡監管的實效性,當發生重大輿情事件時,確保能夠第一時間開展輿論引導,搶占先機。其次,要強化社會監督力量,讓每一位網絡參與者都能成為網絡健康發展的監督者和保護者,如此既可以節約國家投入,也可以激發網民的社會責任感。最后,要營造全面支持網絡輿論監督的良好社會氛圍,通過廣泛教育引導,健全懲處機制,讓廣大網民自覺接受網絡輿論監督,規范網絡言語行為。

第二,完善網絡預警監測機制。建立健全網絡預警監測機制,實時監控、提前介入網絡輿論事件,做好應急預案,將網絡輿論危機風險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9]。政府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各網絡平臺的主體作用,督促其承擔限制和杜絕網絡不當言論、惡意人肉搜索等行為的責任。要完善網絡輿論危機預警機制,認真總結反思以往經驗做法,擬定應對措施,規范處置網絡輿情危機。要建立完善政府主管部門與網絡媒體平臺的協同聯動機制,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權威優勢,及時向各大網絡平臺通報信息。網絡平臺要積極收集網絡輿論惡意煽動者的信息、掌握輿論發展的走向并及時向政府部門反饋,對違法言論要及時刪除,必要時可通過封號、限制評論等方式遏制不良網絡輿論的發酵和升級。

第三,提高輿情處置流程規范化水平。在處置原則方面,一是要堅持底線思維原則,對一些危害社會安全穩定的輿論觀點,立即采取刪除措施。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尊重理解廣大網民的情緒,主動回應和解決網民利益訴求。三是要堅持公開透明原則,官方媒體要及時發布事件進展信息,確保信息準確真實,最大限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在具體處置流程方面,要結合網絡輿論危機的發展規律,因時因勢制定和調整應對舉措。此外,還應加強輿情處置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更新輿情處置技術手段,提升輿情處置水平。

第四,完善網絡實名認證制度。當前網絡實名制認證的落實還存在一定漏洞,政府部門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相關制度,科學合理設置網絡身份認證方式,定期核查網絡用戶身份信息,對于偽造身份信息、與身份信息不匹配的賬號進行查驗、核實以及銷戶,全面提升網絡實名認證的實施效果,要堅持走以行政治理為主、刑事治理為輔的網絡暴力治理道路[10]。要充分應用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技術,提高信息的準確度[11],進一步突破固有的“信息繭房”,注重預防網絡“反向關懷”輿論事件可能引起的“群體極化”效應,從而形成一個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穩定治理氣象。

四、結語

網絡“反向關懷”輿論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堅持問題導向,統籌和應用科學方法。一方面,要深刻認識網絡“反向關懷”輿論的危害,在精準把握其產生緣由的基礎上,揭示其負效應,以此為基礎優化診治策略。另一方面,應從培育網民的良好媒體素養、完善網絡輿情治理體系、提高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構建網絡輿論長效治理機制等維度入手,參與網絡輿論生態治理的各個主體要系統謀劃、一體化推進和科學應對,進而全面重塑清朗的網絡輿論生態。

猜你喜歡
網絡平臺網民關懷
一種基于5G網絡平臺下的車險理賠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網民低齡化 “小網蟲”的明天誰來守護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現代就是細枝末節的關懷
網絡平臺打開代表履職新視窗
情傾贛鄱 殷殷關懷
依托網絡平臺,構建學習評價新模式
珍惜信任 傳遞關懷
有感“網民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