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揚琴教學改革芻議

2024-01-23 17:51劉明月
大連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揚琴思政融合

劉明月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4)

揚琴起源于波斯,在17 世紀傳入中國,在中國逐漸扎根并不斷發展,如今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民族器樂中極具民族藝術特色的一部分。揚琴融合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的演奏特色于一身,非常具有藝術表現力。在我國音樂教育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揚琴演奏教學在發展與繼承中不斷完善,成為樂器教學科目中重要的門類之一。這期間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出現了大批具有較高樂器理論知識和較多演奏經驗的教師隊伍,他們不斷革新揚琴的教學方法,將西方樂器演奏技巧與方式融合于揚琴教學中,揚琴藝術教育水平不斷提升[1]。

盡管揚琴教學水平相較此前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新時代如何進一步推進揚琴教學,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基于目前高校揚琴教學現狀,結合當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對揚琴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高校揚琴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器樂成為部分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發展載體之一。揚琴作為主要的門類樂器,在此期間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過,由于一些較為復雜的原因,揚琴教育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缺乏自成體系的教材。早在明清時期,揚琴便在一些地區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樂器,但是并未有專門的文獻記錄揚琴的相關知識和演奏方法。進入20 世紀后,揚琴演奏知識的傳授個性特征依然比較明顯,師徒多依靠口傳心授。雖然許多民間藝人留心整理了揚琴相關的文獻,搜集、整理并改編了大量的揚琴曲譜,但是仍然缺乏規范性的教學材料。隨著建國后音樂教育的系統性發展,揚琴教學的發展從單一轉向多樣,但對相關教材仍然缺乏系統性的梳理和創新性的改變[2]。大部分教材停留于技能訓練層面,忽視了其中的情感表達教育。教材不應當僅僅是對樂譜的記錄和彈奏技法的講解,還應該讓學生通過教材了解和感受整個揚琴藝術的情感表達。

其次,課程形式較為單一。揚琴自民間走向專業高校,突破了早年民間娛樂獨奏樂器的局限,演奏形式也不斷創新。如今,各大藝術舞臺和賽事中,揚琴不單單是獨奏樂器,也兼具伴奏、重奏、合奏功能,極大地拓展了其音樂的表現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加強了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但是,目前一些高校音樂專業揚琴教學仍以獨奏為主,單一的教學內容不適合現實的發展,模式枯燥,課堂死板,一些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協調創新能力不足、課程內容缺乏設計,教學難以融會貫通,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再次,經典揚琴作品傳承較少。在前輩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揚琴形成了不同地域流派、不同演奏風格。目前,在高校揚琴教學中,大部分曲目偏向于新時代的創新作品,傳統曲目相對較少,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室內樂作品則更是寥寥無幾。許多學生對傳統曲目不了解,無法共鳴和感受其深層的藝術價值,甚至認為傳統意味著落后,而更偏好具有節奏感、更易于演奏的現代作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與傳承,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高校音樂課程與教學引導的工作還不到位。

二、揚琴教學與思政課程融合的意義與價值

作為中國傳統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揚琴具有豐富的音樂文化內涵,可以生動地傳遞中國音樂的文脈。目前,許多高等音樂教育院校都開設有揚琴專業課程,根據調研來看,大部分院校還停留于傳統的教學課堂模式。高校作為培養專業音樂人才的重要平臺,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為了讓音樂教育更好發展,課程體系更為合理,有必要對揚琴教學與思政課程融合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探討。

首先,兩者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養。揚琴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還可以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思政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知識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涵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科技文明等方面。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并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3]。揚琴教學和思政課程的融合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揚琴教學可以作為豐富和深化思政課程內容的一種手段。在揚琴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曲目講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引導學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還可以通過揚琴演奏讓學生深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思政課程可以作為揚琴教學的一種補充。思政課程中講授的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揚琴音樂所傳達的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兩者的融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兩者的融合也是揚琴教學改革順應教育發展趨勢、開展多元化專業教育模式的要求。為了培養更具創造力和綜合素養的音樂人才,揚琴教學需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突破,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演奏水平和音樂審美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音樂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尤為重要,這種融合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在拓寬揚琴教學新理念、新途徑、新模式的同時,也對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建設與完善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面對未來揚琴專業教育的發展與走向,教育者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思路,深化課程改革,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使揚琴藝術人才培養得到全面提升,從而培養出更具創造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音樂人才。

總之,揚琴教學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培養出更具創造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音樂人才,讓高校人才培養與時俱進,更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最終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揚琴教學與思政融合路徑思考

為了適應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引導當代大學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信心,不同專業都立足自身專業教育,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實踐路徑,音樂教育亦是如此。一些音樂院校嘗試將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結合,在基礎課程內容之上,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們的政治覺悟,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針對揚琴教學與思政的融合路徑,筆者近年來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注重情境教學,弘揚傳統音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系統介紹揚琴不同流派、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將作品講解置于人文、地理、歷史背景中,通過情境設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藝術氛圍,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潛移默化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增強復興傳統音樂的意識,用崇高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為了從教學角度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相關內容,筆者在教學中將揚琴作品分為以下幾類: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如講述蘇武故事的東北揚琴流派代表作品《蘇武牧羊》、表現濃郁民族特色的江南絲竹揚琴代表作品《彈詞三六》、廣東音樂揚琴代表作品《雨打芭蕉》、四川揚琴代表作品《將軍令》,以及《汨羅江上》《林沖夜奔》等,這些作品表現了蘇武、屈原、林沖等人物的錚錚傲骨,學生在深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也理解了愛國、誠信等理念;展現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如《天山詩畫》《南疆舞曲》《煙姿》等少數民族音樂作品,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祖國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山河美、音樂美、藝術美;展現中國巨大變化、民族偉大力量的,如《黃土情》《鳳凰于飛》《陽光照耀著塔身庫爾干》《紅河的春天》等現代音樂作品,讓學生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的同時,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在情境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文化用音樂的語言傳遞,將其與情境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打破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僅有演奏技術的傳授,還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可謂一舉兩得。

(二)依托多種途徑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點,筆者在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師生交流與合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互動,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同時,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與教師共同探討揚琴音樂的演奏技巧、表現手法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教師還應與學生共同完成一些音樂創作、研究等項目,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二是設立實踐性課程。在揚琴教育中,增加實踐性課程的比例,如揚琴合奏、室內樂、即興創作等。這些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通過實踐性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揚琴的各種技巧和表現手法,為自己的音樂創作和演奏提供更多的靈感。三是開展校內外演出活動。通過學生社團和藝術團隊等組織活動,讓學生參與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中來。定期舉辦揚琴專場音樂會,邀請學生參與演出,讓他們在真實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鍛煉自己的演出能力。此外,還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校際交流演出、音樂節等活動,讓他們在與其他音樂愛好者的交流中,拓寬自己的音樂視野,激發自己的創新靈感。四是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學??梢怨膭顚W生參加各類揚琴比賽,如全國揚琴比賽、國際揚琴比賽等。參加比賽可以讓學生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水平,增強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比賽過程中的交流與合作也有助于學生拓展自己的音樂視野,為自己的音樂創作和演奏提供更多的靈感。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

(三)注重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培養

首先,高校藝術教育體系應該在課程設置上適當增加更多的民族樂器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傳統音樂文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其次,加強對傳統音樂作品的教學,讓學生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解讀,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通過組織音樂會、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技能,增強他們對傳統音樂的熱愛和信心。高校還可以通過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學生交流,更好地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異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四)使用時代發展需求,深化教學改革體系。

對揚琴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突破與創新,在于形成具有專業化、系統化、特色化的多項開放型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時代特征、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緊密結合[4]。因此,揚琴教學要進行課程融合,從多個角度進行綜合性思考。作為高校課程,讓學生提升演奏水平是最基本的需求,在傳統課程的基礎之上,還應該加強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其次,在優化教學體系和方法上,要學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寓教于樂。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查找揚琴發展或者揚琴作品的文獻,讓他們對這類器樂有更全面的認識,拓展專業知識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發掘學生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獨立思考的能力,將一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走上講臺分享所看文獻的心得,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專業基礎素養。同時,從教學實踐和社會需求來說,在揚琴重奏、合奏等方面要加強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課堂組織能力、協調創新能力的建設,通過獨奏與重奏、合奏課的相互滲透、融會貫通,打破傳統揚琴課堂死板、枯燥的教學模式,教學相長,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演奏技能、音樂素養、藝術審美與實踐能力,推動揚琴教學的發展[5]。

四、結語

高校的揚琴教學模式應該以踐行現代教育理念為主要宗旨,在教學課程系統化、專業化的建設過程中,注意教學課程與思政內容的融合,采用多種形式,借助多種渠道,培養學生們的興趣,增加藝術實踐機會,在注重專業演奏技術培養的同時,不能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具有創造能力、綜合素養、正確思想觀念的音樂人才,才能滿足當今時代發展對大學生的多重需求,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猜你喜歡
揚琴思政融合
應用于合重奏的揚琴音域介紹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與揚琴協奏曲《鳳點頭》的“緣”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