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行為矯正構建通識教育過程考核模式
——以《社會心理學》為例

2024-01-23 17:51
大連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行為矯正通識

齊 巍

(浙江理工大學 心理學系,浙江 杭州 310018)

通識教育是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旨在跨越專業教育藩籬,使學生通過接觸更全面的知識,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個體全面發展,最終成為全球化時代優質社會公民的教育模式[1]。因此,國內各高等院校對通識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開設了大量的通識教育課程,還規定了本科生必須修滿通識課學分方可畢業。雖然,近些年來大多數高等院校在制度、設備、師資等支持上越來越完善,然而,通識教育仍存在教學實效甚微等問題。

問題癥結在于師生認知和行為的偏差[2]。在當前高等教育中,通識選修課程的任課教師和選課學生對通識教育均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任課教師長期浸染于專業本位主義的思想觀念中,認為通識教育是可有可無的、無足輕重的課程,并且認為公選課學生比專業學生態度差、能力低,沒必要重視;學生則認為通識選修課程“太水”、沒用,只是用來調劑課業壓力的休閑時光?;诖祟愓J知偏差,任課教師和選課學生也會出現相應的行為偏差。任課教師甚少花費心思在通識課程設計上,對學生的學情分析較少,忽視了學生專業背景和現實需求,只講自己熟悉的內容;教學方法上以單方面講解為主,較少加入新鮮的教學元素吸引學生注意;考核環節過于簡單粗糙,常有評分與學生實際課程投入程度不匹配的情況。選課學生也存在出勤率低、課堂參與程度不足、無法形成完整的課程知識和能力架構,學習效果差的行為偏差[3]。更糟糕的是,教師和學生的認知行為偏差會破壞師生關系,進一步造成負面的認知和行為表現,易形成惡性循環[4]。從教學行為著手,為一線教師提供一種有效且易于實施的通識課程教學設計方案,是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的捷徑。以往研究發現,恰當的考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果[5]。因此,本研究引入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原理,將行為矯正技術應用于《社會心理學》通識課過程考核中,通過強化行為促進合理認知發展,提升學生通識課程學習效果,實現“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標。

一、通識教育過程考核存在的問題與難點

目前,通識課已逐步轉變為過程考核方法,即采用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綜合考核教學效果,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課堂發言,期中期末考試則以作答知識性論述題或提交小論文為主。然而,通識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傳統功利主義教育的影響,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復合考核外表下仍是“一考定音”的內涵,正如王圣印和周國鑫所指出缺乏有效過程考核是通識課被學生當成“水課”的原因之一[6]??梢娫谶^程考核執行時仍存在很多問題和難點。

(一)出勤率考核過于形式主義

現有通識教育出勤率考核常采用課前或課后點名的方式,這種出勤率考核過于形式主義,強制將學生留在課堂上,易造成壓迫感,使得學生對授課老師或課程反感。因此,學生心理上常常把考勤和課程學習當成兩件事,注意力僅停留在點名的那一刻,常出現點完名課程任務就結束了的心態,也常出現替人應卯的現象。此種出勤率考核形式不僅無法促進學生的深度參與,還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二)參與率難量化

參與率考核常以課堂發言數量為標準,然而部分課堂上教師提出的互動性問題有限,導致課堂發言考核形同虛設;由于班級人數較多,考核記錄難度大,甚至有些老師甚至沒有量化記錄,僅憑臉熟給分。因此,學生無法在成績上得到及時反饋,也無法在課堂參與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三)能力、價值導向不足

現有復合考核中,期中期末考核占比過高,以70%居多,即便總成績定為50%,很多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根據期末成績推及平時表現[7]。同時,期中期末題目設置以知識性考核為主,造成學生突擊學習的不良學風,雖然也有開放性題目,如提交一篇小論文,但主題設置仍過于理論化,較少以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導向,并且缺乏對情感價值目標的考核,使得學生無法在考核中體驗成長帶來的成就感。

綜上所述,通識課考核的問題和難點在于學生無法獲得及時獎勵(快樂或成長),因而形成考核過于形式主義、枯燥壓抑的認知,以致無法實現“以考促學”的目標。同時,如前文所述,長期浸染于專業本位主義的思想觀念中,學生和教師都不愿承擔通識課的過度負荷,機械的運用過程考核會讓師生常感覺付出與回報不匹配。因此,本文期望利用行為主義心理學中行為矯正的原理,發展出及時反饋的過程考核方案,在不增加師生負擔的情況下,實現過程考核。

二、行為矯正的原理與技術

(一)行為矯正概述

行為矯正是一門處理人類行為的系統而客觀的技術,可用于改善不良行為或塑造良好行為[8]。包括基于經典條件反射原理發展出的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等;基于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發展出的刺激控制、塑造、連鎖等;基于認知和社會學習理論發展出的認知療法、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等[9]。無論基于上述哪種理論,行為矯正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人們只能根據一個人的外顯行為表現判斷其是否正常,而所有的外顯行為都是對環境刺激的特定反應,環境刺激的變化也將帶來行為的變化。因此,教育活動中也可以通過恰當的環境刺激促使學生習得和維持良好行為。

(二)行為矯正的基本技術

行為矯正的基本技術包括強化、懲罰和消退。

1.強化

強化是指有機體做出某種行為反應后發生的事件(行為的后果),提高了該行為后續發生的概率,其中增加行為發生概率的事件,稱之為強化物。如,教學過程中某位同學舉手發言得到了老師的小紅花,使其變得更愿意舉手發言,這一過程即是強化,而小紅花則為強化物。強化物除了物質的,還可以是關系的(如肯定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或是機會、特權等。值得一提的是,強化物并非必須直接作用于行動者本人,行動者也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得到了某種獎勵而獲得替代性強化,甚至強化物不一定非要來源于外界,行動者也可能因為行為符合其內在評價標準而獲得自我強化。

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分別指行為出現后獲得讓人愉快、積極的強化物使得行為發生頻率增加,以及行為出現后回避了令人厭惡、消極的強化物使得行為發生頻率增加。正強化和負強化都是用于維持或增加良好行為的技術,是本研究設計通識教育過程考核的最重要的技術依據。

2.懲罰

懲罰是指有機體出現某種行為反應后出現的事件(行為的后果),降低了該行為后續發生的概率。懲罰往往容易與負強化相混淆,懲罰的后果是痛苦的、令人恐懼的,減少目標行為的發生率,如學生上課玩游戲,教師讓學生罰站,學生產生負面情緒,進而減少上課玩手機的行為;而負強化的后果是學生減少了負面情緒體驗,增加了目標行為的發生率,如總是被老師批評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老師不再批評該生,進而增加了該生認真聽課的行為。懲罰同樣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正懲罰是在目標行為發生后增加厭惡刺激,負懲罰則是減少良性刺激。懲罰主要用于不良問題行為的矯正,然而其使用需要非常謹慎,懲罰帶來的負性情緒體驗既可以連結到問題行為,也可能會連結到課程或教師,有可能造成學生回避課程和教師。

3.消退

消退指某一被強化的行為發生后,不再繼續給予強化物,該行為的頻率就會減少直至消失。比如學生想通過上課喊叫引起老師的關注,老師開始總是給他一定的關注,這將助長學生的喊叫行為(正強化),隨后老師長時間不再理睬這些行為,久而久之,學生便不再發生喊叫的行為。消退技術常用于消除和減少由錯誤強化導致的問題行為,但是一般使用消退技術之初會出現問題行為的爆發[10],因此,執行者必須對技術實施有清晰的掌握,一旦使用消退技術就必須執行到底,否則將適得其反。

三、行為矯正在《社會心理學》通識課過程考核中的應用

(一)《社會心理學》課程介紹

《社會心理學》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重要交叉分支,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相互影響,以及如何與他人相互關聯的學科[11]。依據戴維·邁爾斯的觀點,社會心理學主要包括社會思維、社會影響和社會關系三個方面的內容。社會思維涉及人們如何看待社會中的自我和他人,以及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之間的關系;社會影響關注的是處于群體中的個體將面臨強大的社會影響力,進而表現出社會助長或懈怠、從眾或服從等典型的社會現象;社會關系著重探討人們彼此的好惡,如偏見或喜歡、攻擊或助人。社會心理學既涵蓋了深刻的理論基礎、科學的研究方法,又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社會心理學》課程屬性決定了作為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教學目標的差異。針對心理學系本科生的《社會心理學》教學目的對于知識目標、科研能力目標的要求更高,比如能夠綜述比較相關理論、能夠針對某一社會心理議題設計科學研究方案等具有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能力。然而,針對全校各專業本科生的《社會心理學》教學目的應放低對知識目標的要求,更應該將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實現應用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上。因此,通識選修課《社會心理學》僅要求選課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即可,并不需要背誦。更重要的是,通過課程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社會責任和思想政治素養,養成科學的社會思維習慣,能夠正確解釋和面對社會影響,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為使《社會心理學》通識課過程考核與目標相對應,在設計過程考核實施方案時,應更加注重將考核內容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歷程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刻聯系自身情況、聯系自身周圍環境,聯系社會熱點事件,聯系國家民族發展,不斷助推學生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實施方案

以通識選修課《社會心理學》為例,基于行為矯正原理提出通識教育課程的過程考核方案。新考核方案將原來的“出勤+期末”(成績占比3:7)的結果考核調整為“出勤+課堂表現+群體論述報告+個人成長報告”(成績占比:2:3:3:2)。具體方案如下。

1.隱形出勤考核,保持學生全過程注意集中

本研究摒除了以往點名式出勤率考核方式的弊端,將點名式壓迫感轉變為參與趣味課堂活動的精神動力。在每次或隔次課堂上選取有趣的知識點進行問卷調查,利用問卷星、問卷網等線上平臺收集作答情況,并于課后根據學號確定學生是否出勤。這一環節利用了自我強化原理,讓學生能夠在做完問卷后立即獲得自己的評分,滿足了學生對自我的好奇心,意識到所學知識和自身發展緊密相連,激發了學生對社會心理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另外,根據信息加工理論,我們更容易記憶自己參與的事件,因此該形式也更利于實現識記的教學目標。例如第一節課《導論》,要求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回答自己是否有感興趣的、困惑不解的社會現象,除了收集到學生的出勤情況,授課教師還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學生學情。再如第二節課《社會認知》,要求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填寫歸因風格量表,除了考勤以外,學生還可以即時查看自己在學業上和情感上的歸因風格評分,便于結合自身情況學習歸因的知識。該方案的另一特點在于將出勤考核隱形化,消退了學生“點完名即上完課”的聯結,不定時的調查促進了學生在授課全過程集中注意力。

2.強化目標行為,促進學生全過程思維活躍

課堂表現為過程考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F有課堂表現考核為便于計分通常采用課堂測驗的方式,但是《社會心理學》課程的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要求提升學生解決社會問題能力、正確面對社會現象、獲得積極社會心態,而非獲得刻板的答案,因而知識性課堂測驗無法有效檢驗出學生的參與度。因此在本考核中,教師將結合章節重點,播放聯系社會熱點現象或經典電影、公開演講等視頻材料,由學生討論并舉手回答如何解釋或解決該現象。例如在第三章《自我認知》里,結合網絡公開課(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 Design,TED)中的《為什么家暴者不離開?》提問,“被家暴者為什么會習得性無助?如何避免習得性無助?”再如在第五章《從眾》提問,“如果你是名社區的基層工作者,你所在社區正在開展垃圾分類推進工作,如何利用從眾效應增加居民的垃圾分類意愿,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選推發言”。

該方法的難點在于如何計分和及時反饋,因此本研究將采用課堂關系正強化和課間物質正強化相結合的方式,即課上回答問題,給予語言或非語言鼓勵,課間回答過問題的同學可到老師處記錄自己參與回答的情況(名單后畫正字),作為課堂表現的評分依據。此環節要注意,考核的關鍵在于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因此無論答案對錯,只要參與回答問題的同學均可及時獲得分數。

3.多元報告結合,強調學生全方位能力提升

為避免小論文式的結果考核偏向,防止學生大量網上下載、原文照搬的通識課考核弊病,本研究采取課堂上群體論述報告和個體成長報告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在期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期初組建),5—6 人為一個小組,對社會熱點現象進行社會心理學分析,例如網絡治理議題中的社會認知、社會影響及社會關系,每個學生結合討論結果報告自己對該現象的解釋和應對,形成群體論述報告。該報告既考察了學生在社會群體中的協作能力、辯證思考問題及整合社會信息的能力,也體現個人在整合社會信息后個性化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群體論述報告完成后,學生需要分析剛剛自己在團隊中扮演的社會角色,通過社會心理學的知識對社會中的自我進行分析,同時,還需進一步思考和總結自己在這門課程知識上、能力上、素養上的成長,形成個人成長報告。該考核有效促進了學生“努力學習——自我認同——更努力學習”的自我強化過程。

(三)實施要點

1.規范性

在第一次課程時,任課教師要明確考核規范并嚴格執行考核規范,如只有舉手發言才能獲得加分,并規定好每次獲得的加分數額。強化物(成績)與學生行為之間必須保有一致性,也就是說只有出現了教師預期的課堂表現才能獲得分數,而不能通過其他任何替代途徑獲得這部分分值,否則強化則不成立,所以有明確的、一對一的得分規范非常重要。另外分數和行為必須是相匹配的,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因為總分固定,每次獎勵分數過多則不利于持續強化,獎勵分值過少則很難起到強化效果。

2.即時性

根據行為矯正原理,每次預期行為出現后必須及時給予強化物刺激,這樣才能有效強化行為的發生。例如在考勤考核方面,學生利用二維碼掃描填寫問卷后,即時反饋答案,讓學生獲得提升自我認知的愉悅感,而不能做完問卷不再反饋。再如課堂表現考核方面,老師要注意如果學生無法回答出老師心中的理想答案,老師依然要及時給予關系獎勵,第一時間給予微笑或語言上的認同,使學生獲得情緒獎勵;在課間記錄平時成績時因為喪失了“發言——給分——多發言”強化的即時性,因此要在環節上彌補這種即時性,要讓學生到老師處自主報告剛剛課堂上的參與,老師于學生面前記錄,增加學生自主行為及物質強化的聯系。

3.便利性

首先,強化物必須是學生喜歡的,這是正強化得以作用的前提,雖然表揚、認同和分數都是學生喜歡并在意的獎勵,但是如果獲得過程過于復雜,等于加入了“懲罰”因素,也會降低其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如此,如果考核流程過于復雜,工作量過大,則同樣相當于“懲罰”。因此過程考核設計方案必須簡單、容易執行。

(四)實施效果

《社會心理學》通識課程實施過程考核方案后,阻斷了過去師生認知行為偏差形成的惡性循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在該課程實施過程考核方案時,本研究采集了學生關于課程感悟的質性材料,發現學生確實體驗不到考勤的壓迫感。雖然在課程初始教師講述過考核規范,并提出以后以線上平臺采集問卷中學號作為考勤依據,但是學生報告中,完全未提及考勤壓力。學生表示“我們在課堂上也有許多有趣的小測驗,根據測驗的得分情況,我們對自己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绷硗?,新的參與課堂考核形式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沒有過于功利地追求分數,而是能全心投入具體的問題中,正如學生自己報告的這樣:“老師上課會通過提問題的方式引導我們思考,并且思考角度非常開放,沒有標準答案,這一點也是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課堂的原因?!?/p>

2.提升了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從他們創造性、辯證地論述社會熱點現象(群體論述報告)即可反映出來,如學生根據最新的網課爆破事件提出了《防“網課爆破”,筑“朗清學堂”——讓網絡暴力遠離知識殿堂》等。學生也更能夠跨專業思考問題,如經濟學專業的選課學生提出“能夠將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運用于市場營銷、組織管理、談判訴訟和人際交往等領域”。不僅如此,很多學生自信程度和社會心態也有所提升,如“大概是覺得課程和老師很親切的緣故,我還破例多次舉手發言,讓我認識到了自己還保留著積極開朗的屬性和敢于當眾發言的能力” “我很深刻地記住了控制感這個詞……在之后極其憤怒的時候,我會提醒我自己今天所看過的,學到過的知識……”

3.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能感

由于絕大多數考核通過線上平臺自動統計,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已經自動完成,教師的工作量并未因過程考核方案的實施而顯著增加。不僅如此,由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日益濃烈,師生關系的日益融洽,教師職業效能感也得到提升。關系強化(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自我強化(對教學工作價值的自我認同)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教師將枯燥知識趣味化、理論知識實踐化、課堂活動多樣化的嘗試,比如在《服從》課堂上,采用按摩小游戲作為引入,讓學生反思為什么會無條件服從老師的要求,該活動獲得了學生一致的好評,學生們紛紛表示沒想到習以為常的事竟然蘊含著這么多科學知識,這也促使了教師對教學形式的反思;再如由于學生對視頻教學材料的普遍好評,促進教師花更多的時間精力查找有趣的、貼合課程主題的視頻資料,以豐富視覺刺激、情境性記憶輔助學生學習重點知識,進而增強了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

四、總結和展望

通識教育的教學質量關系著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是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社會公民的重要途徑。恰當的過程考核方案不僅能夠有效檢驗教學質量,也是實現“以考促學” “以考促教”的奇招。本研究以行為矯正的相關技術創造性的發展出了新的過程考核形式,解決了通識課過程考核形式主義、反饋難等問題,并在《社會心理學》通識課的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然而,本研究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首先,本研究并未采用量化分析手段檢驗該過程考核效果,未來可從多角度對該考核模式效果進行驗證;其次,本研究僅以某高?!渡鐣睦韺W》一門通識課為例,未來需進一步推廣該模型,考察該模型的外部效度。本研究期望可以提供一種新的通識課教學、考核思路,各種類型通識教育課程均可從中尋找到與其課程屬性匹配的技術要點,以促進高校通識教育教學效果的整體提升,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猜你喜歡
社會心理學行為矯正通識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淺談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與預防
淺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及對策
通識少年·拿破侖
伯科維茨:攻擊、憤怒和助人行為研究的巨匠
青少年自尊發展特點
賞識教育過度化的社會心理學后果辨析
小學生消費攀比心理透視及行為矯正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