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體系的建構探析

2024-01-23 21:23
福建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大思政心理健康育人

張 藝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03)

一、問題的提出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構建共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2023 年4 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 年)》,標志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一個國家戰略。心理育人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育人要素,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培育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的重要一環。[1]因此,把高校心理育人與“大思政”有機結合起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近年來,學者對心理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育人的內涵、工作不足及路徑優化等方面?,F有的心理育人運行機制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建設力度、精準度、效度不夠等問題,[2]如何突破現實困境,增強工作實效,提升心理育人質量是目前的研究重點。呂小康指出“當下高校心理育人體系存在一個關鍵性的思路困境,即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3]丁英平認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應以培育塑造時代新人為目標,深入剖析心理育人在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中的意義與價值,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育人路徑與體系?!盵1]陳南菲認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探索格局廣闊、體系健全、多元共生的實踐路徑?!盵4]

目前,對于心理育人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理論和實踐成果,但未能充分凸顯“大思政”的根本要求。[4]不同程度上存在落實落細操作方案欠缺,差異化、實用化尚待加強的情形。鑒于此,本文在心理育人路徑的構建上充分結合新時代“大思政”的本質特征,在方法論上,突出系統觀念、系統思維,兼顧宏觀與微觀,通過構建“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體系,發揮“大思政”整體優勢,強化高校心理育人系統功能,探索創新提升心理育人質量路徑,以期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構建“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體系的價值意蘊

立足新時代新形勢,在“大思政”背景下構建高校心理育人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心理育人工作格局形成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時代變遷中,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的變革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大學生帶來越來越多的沖擊和挑戰。大學生學習、情緒、人際、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新格局的形成十分重要而緊迫。積極構建、創新心理育人體系,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心理育人的作用,促進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格局的形成。

(二)有利于促進心理育人工作隊伍建設

目前,高校心理育人的工作隊伍包括專、兼職兩部分。專職隊伍一般由各高校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專職教師構成,兼職隊伍則主要來自各二級學院的輔導員。大多數高校存在心理育人師資力量不足、專業化程度不夠、專職教師行政化等問題。構建高校心理育人體系有利于建立一支以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為骨干、一線專職輔導員為主體、學校其他教職工為補充的心理育人工作隊伍。

(三)有利于促進心理育人工作模式創新

從實踐上看,各高校在開展心理育人工作的過程中已形成各自的特色,也存在工作思路僵化、工作理念守舊、活動形式固化、活動內容跟不上學生需求發展等問題。構建心理育人體系有利于促進高校根據新政策、新形勢、新需求,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需求,分層、分類、分期開展針對性心理教育,[5]突破重點和難點,創新心理育人工作模式。

(四)有利于促進心理育人工作質量提升

高校心理育人的過程中存在育人對象情況復雜、育人難度大,育人效果難以檢驗、育人氛圍不佳、育人主體合力不夠等問題,亟須厘清思路,打破瓶頸。構建高校心理育人體系有助于融合優化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全方位重視心理育人、全方位推進心理育人工作的良好氛圍和生動局面,打造特色品牌,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質量。

三、構建“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體系的現實困境

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中,普遍面臨著一些現實困境。

(一)心理育人工作體系頂層設計不完善

心理育人工作體系頂層設計不完善,缺乏統籌規劃。第一,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掛靠學工部或教學業務部門,單列的少,阻礙了工作開展,降低了成效。領導機構缺位、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經費、人員、場地和考核難以落實到位。第二,一些高校心理育人理念守舊,忽視了由矯治性轉向預防性和發展性的育人目標,工作重點仍停留在普查、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上,難以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

(二)心理育人隊伍建設整體投入不充分

心理育人隊伍的人員配置和專業上的整體投入不充分。第一,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除了承擔教學、咨詢和危機干預工作外,還有宣傳、指導社團和行政事務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專業提升。近年來,部分高校按照上級文件補足配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但因新上崗,一時也很難開展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第二,兼職教師往往心理育人能力不足。大部分兼職教師未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專業知識,無法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第三,高校重視力度不到位,大多至今仍未建立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系統培訓制度。

(三)心理育人服務成效作用發揮不明顯

盡管心理育人服務已經逐漸得到了落實,但其成效作用發揮并不明顯。第一,心理育人服務缺乏針對性和個性化。從個體上看,缺乏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深入探究,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只注重治標不治本。從整體上看,缺乏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全面了解,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服務需求。第二,心理育人服務存在空白地帶。一些學生在面對諸如心理健康、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困擾時,不愿意主動尋求幫助。第三,心理育人服務缺乏實踐性。一些學校開展的心理育人服務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未進行科學評估和反饋。

(四)心理育人融入協同育人格局不深入

心理育人普遍缺乏系統化構建,融入協同育人格局不深入。第一,缺乏全員性。心理育人主體相對單一,主要是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輔導員,其他人員參與較少,全員參與意識不強。第二,缺乏全程性。注重短期效果,心理育人未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心理育人缺乏連貫性,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長期保障。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質院校的學生側重點不夠突出。第三,缺乏全方位性。從學校層面來說,心理育人未能滲透到科研、社會實踐等其他環節中;從學生層面來說,未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人格與價值觀等領域進行深層次的引導和干預。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缺乏家庭和社會的有效參與,各系統之間未形成有效的連接和積極響應。

四、構建“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體系對策思路

(一)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保障,完善心理育人大機制

1.健全領導機制,完善制度

成立由校主管領導、學工部門及二級學院負責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負責人等構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班,負責統籌協調,制定工作目標、管理制度,明確主體責任、建立考核體系,為心理育人提供人財物的資源保障,形成上下聯動的暢通機制。在此基礎上與“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二級學院心理輔導站、心理社團和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共同構建五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6]定期組織心理育人研判會、經驗總結會、工作推進會等,推動心理育人工作順利開展。

2.創新教育理念,錨定目標

將心理育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三全育人”上。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整合預防性、矯治性和發展性的育人目標,化被動為主動,變干預為教育和預防,強調全員參與,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全程滲透,促進全面發展,完善心理育人大機制。

(二)強化能力提升和成效考核,培育心理育人“大先生”

1.協同建設

建立一支專兼結合、專業互補、全員參與、全方位協調、貫穿全程的一體化心理育人隊伍。以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骨干、一線輔導員為主體、學生社團和學生干部為關鍵、學校全體教職工為補充的心理育人工作隊伍,全力打造具有大學問、大情懷、大格局的心理育人工作“大先生”。

2.強化培訓

通過學歷提升、專題培訓、學習交流、以老帶新、案例督導等多種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理論素養、教育能力、咨詢水平和科研能力,助力推動專兼職教師專家化。出臺文件和政策,大力支持輔導員接受心理咨詢系統專業培訓,提高輔導員隊伍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專業化。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社團、學生干部、心理委員等朋輩組織的互助力量,鼓勵朋輩組織的建立,提供經費和場地支持,推行“崗前培訓”“持證上崗”,提升朋輩助人工作的實效性和規范化水平。提高全體教職工心理健康意識與觀念,在教育教學和日常管理中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切實提升心理育人能力。

3.正向激勵

校級層面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將其核心業務能力,如師德師風、教學水平、科研創新與心理咨詢能力、組織協調開展活動情況等納入考評指標,將考評結果與評先評優、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掛鉤。有條件的高??蓡瘟袑iT的心理咨詢津貼,提升專兼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二級學院層面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估體系,納入二級學院目標管理考核指標,拓展評估途徑,開展自評、上級對下級機構的評估、同級機構的評估,每學期召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匯報會,促進學院之間資源共享。此外,對優秀心理育人工作者、優秀朋輩輔導員、優秀心理社團等予以表彰。

(三)推進五育并舉和模式創新,探索心理育人大課堂

1.探索五育融入心理育人新形式

按照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 年)》(教體藝[2023]1 號)要求,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一是以德育心,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學生成長各環節,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以智慧心,優化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教師要注重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在學科教學中注重維護學生心理健康;三是以體強心,積極發揮體育調節情緒、疏解壓力的作用,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是以美潤心,發揮美育豐富精神、溫潤心理作用,積極開展美育實踐活動,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五是以勞健心,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讓學生動手實踐、磨煉意志品質,珍惜勞動成果和幸福生活。通過五育并舉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索心理育人新形式。

2.統籌心理育人資源,豐富心理育人網絡載體,創新工作模式

在課程教學方面,推動教學改革,優化課堂知識供給,打造多元化教學模式,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在課外活動方面,把心理育人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營造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心理測評和心理檔案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需求。在心理咨詢與輔導方面,創新推進咨詢預約及服務方式,利用自助式心理調適和訓練工具,創新“自助”與“互助”途徑。在危機干預方面,暢通學校、醫院快速轉介渠道,創新“他助”途徑。此外,強化宣傳,通過校園廣播、短視頻平臺及微信公眾號等,向師生大力宣傳心理育人的意義和作用,提高師生的認知和支持度,共同推進心理育人大課堂的實施。

(四)加強“三全育人”和體系構建,形成心理育人大格局

全員育人。建立全員參與的心理育人機制,打造心理育人專業化隊伍,實施心理育人工作隊伍提升工程。對全體教職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方法等培訓,使之養成良好職業道德素質,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全過程育人。充分挖掘心理育人資源,將心理育人工作貫穿于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教學活動中,將德育和心理教育充分貫徹到每一個學習者的發展全過程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全方位育人。深化校內外協同理念,營造全方位育人氛圍,多方籌集整合優勢資源,構建多元主體育人模式,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育人格局,[7]尤其在危機干預方面,有效形成家長、學校、校外醫療機構三方危機預防干預合力。打造文化、實踐、網絡三位一體的心理育人空間,發揮環境育人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獲得感,搭建網絡心理教育陣營。[8]

五、結語

新時代新形勢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高校應提高認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掌握好、運用好“系統觀念”,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積極構建高校心理育人體系,全面提升心理育人質量,促進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猜你喜歡
大思政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輔聯動”育人機制探賾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創新性研究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