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娘子關鎮下董寨村春節習俗調查

2024-01-23 11:09□劉
尋根 2023年6期
關鍵詞:跑馬社火

□劉 霄

娘子關雄踞太行山腹地中段,始建于戰國時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處于“內三關長城”南端,是扼守古代晉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屬山西省平定縣,2007年6月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下董寨村位于娘子關西約6公里處,溫河流域的下游,相傳為董卓任并州牧設壘駐兵處,史稱“董卓壘”,軍事戰略地位突出?!渡轿魍ㄖ尽份d:“董卓壘,在州東北九十里,漢董卓為并州牧駐兵于此?!卑彩分畞y后唐朝為抵御河北三鎮侵擾,于大歷元年(766年)在太行山隘口設承天軍,成為保衛河東及長安的軍事要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廢承天軍,易名承天董寨,現存古壘分為上、下董寨兩村,上董寨地勢平緩,下董寨依山面河,以石頭筑成。

下董寨的春節習俗保留了關隘地區的民間信俗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開始,至下年二月初二結束。主要形式有:報燈官、過大年、請神、送神、接官印、跑馬排、耍社火、元宵夜、唱尾聲、唱戲酬神、開鎖、攆虛耗等,其中跑馬排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它集傳統體育、民間信仰、節日習俗于一身,既促進了群體之間的情感交流,還表達了對先人勇武精神的繼承,同時也體現了民眾祈求太平美好、消除魔障的精神訴求。

報燈官、祭灶與節前準備

“燈官”是春節期間代表“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行使權力,負責管理、供給等各項事宜的村民代表。扮燈官,是非常招人羨慕的一件事,它不僅是一份榮譽、一種奉獻,更重要的是一份信任,要求家庭祖孫三代齊全,和睦相處口碑好,并且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每年一過臘月二十三,村主任便召集“二十四股老漢”(在村里德高望重、有影響力的各個家族里的族長)到大廟(初為圣母廟,后改名圣母大王廟,乾隆年間擴建為全神廟)商議燈官人選之事。一是表示對神的虔誠,或者說是聽從神的召喚,接受神的監督和約束;二是借助神的威嚴,神前無戲言,可以避免很多爭議和麻煩?!芭f時選燈官等活動由村主任召集‘二十四股老漢’商議,他們都是村里各個家族的長者或本村有較高身份地位的人,相當于現在的村民代表,有一定的權威和影響力。正月里選出燈官代表三官管理春節活動,而他們自己則代表三官爺充當見證?!贝_立并征得本人同意后,由“社火會”寫出喜報,一般正月初二舉行報官典禮儀式,最遲不超過初五。

報官典禮非常隆重,先報“二官”,再報“大官”。村民們敲鑼打鼓、彩旗引道至當官人家的門前?!斑诉诉恕比曡F炮后,接著是一通震耳欲聾的鑼鼓,之后把一張用紅紙寫好的喜報貼在大門邊上,報官儀式結束。本年鬧紅火管理機構算是正式成立。接著他們進入角色,組建官衙隊伍,做好工作安排。官衙大堂設在當官人家的院落,大官家院設香案供奉“三官靈位”和“印璽”,二官家院落設香案供奉“令旗”。配有文書一名,執事一名,衙役若干名。這些官差的任務就是協助燈官負責元宵節期間的活動。至于官衙的級別無關緊要,也沒人關心。代理“三官神靈”在節日期間行使至高無上的賞罰大權,讓百姓過個歡樂吉祥的元宵節是他們最大的心愿!“社火會”很快貼出告示,告知元宵節活動期間的人事安排情況。除了有重病和重孝在身的人,即使是在外做官、做工的也得按時回村,各司其職。否則,人神不容。

按傳統習俗,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日,這天除了吃餃子,最重要的是祭灶。灶王爺是代表天神監視每一家人的行為善惡,二十三是要上天庭述職的,除夕再返回來續職。灶神的匯報決定著上天是賜福還是降災、守窮還是致富,所以每家每戶祭祀的供品為麻糖,還要炒點“糖黑豆”給灶王爺喂馬。這種又黏又甜的糖不僅能黏住灶王爺的嘴,也甜了他的心,于是灶王爺就不會上天“有甚說甚”,會把“好事傳上天,壞事丟一邊”。祭完灶,就開始“忙年”了,家家擇吉日“掃房”,置辦年貨,還要磨面、磨豆腐、磨香油等,以便拜年的親朋好友來食用。煮“油布袋”在下董寨村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工作量大,必須幾戶聯合才能完成,寓意是五谷豐登糧滿倉,生活富足。蒸團(發酵玉米面做皮,有紅豆餡,也有包菜餡的)、蒸饅頭、糕(由黃米面和棗蒸制而成)是不可少的?!罢簟?,取蒸蒸日上之義?!皥F”,取團圓之義。饅頭要發面,取發達之義。糕,取“年年登高”之義,還要蒸一個“大花糕”,上面有蛇盤兔的面塑,寓意來年的日子節節高。

祭祖、請神與辭舊迎新

大年三十上午要貼對聯、福字,有的人家還要貼門神。午飯前,到宗祠拜祖,在家的正堂掛起“神族”,擺上供品,點起紅燭,燃起香,燒四色紙,跪拜、磕頭,把故去的親人“請”回家來共度佳節。在過年這幾天,每次吃飯前要燒香,第一碗總要先端到“神族”前“供養”,然后家人才能動筷。為的是感謝祖先的功德,并祈求祖靈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幸福。

除夕夜,闔家團圓,圍坐桌旁,品嘗著豐盛的年夜飯,說著吉祥話,憧憬著新一年的美好開端,享受著溫馨快樂的氛圍。晚飯后,一家人才能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吃著零食,喝著茶,“熬年”,等待接神。舊時,年夜飯后,家家戶戶將準備好的供品(饅頭、油布袋等,一般是十五個三碗)和香、黃表紙、紅蠟、鞭炮,打著燈籠“搶頭”到大廟上等待子時的第一聲鐘聲——接神。鐘聲一響就開始舉行接神儀式,行三拜九叩之禮。此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大廟祭拜回來,家家戶戶在自家的天帝爺、土地爺、財神爺、門神爺、灶王爺等神位前擺放供品,燒香、燒黃表紙,行跪拜之禮,迎神納福。

初一早上,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然后一家老小要在院子里“燒旺火”,行跪拜禮,祈求今年的日子、事業像這旺火一樣興旺。隨后燃香供奉天帝爺、土地爺等神,給長輩磕頭拜年,“供養”“神族”吃早飯。飯畢,家長攜兒孫出門開始拜年。拜年以家族為主,由近至遠,從長到幼,各家都備有水果和干果,還有小孩子的“壓歲錢”。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分著吃臘月準備的“團”“大花糕”“棗糕”等象征闔家團圓、生活甜蜜、年年高升的食物,就著豐盛的菜肴,推杯換盞,透著團圓喜氣。新年第一天兆示著一年運氣的好壞,所以禁忌也很多,如不能清掃、開柜、倒垃圾、啼哭、罵人、吃藥、動刀切剁、做針線活等。意在避免“掃興”“漏財”、身體不好等。取招財、聚氣、開好頭之義。長輩們要把早已準備好的“壓歲錢”送給孩子們,睡覺壓到枕頭底下。意思是鎮住萬惡,不讓其“作祟”,護佑孩子們平安健康成長。近年來,人民的經濟收入不斷提高,有的兒女們會給父母一個紅包,錢不在多少,為的是祝福二老,體現的是敬老禮俗。

初二開始,人們不是走親訪友就是迎賓送客。一般是初二姥娘家,初三丈人家,初四姑姑、姨姨家。對于家族大、親戚多的人家,走不完的親戚,初六往后還可以走。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更不宜走親戚,避免給別人家帶去窮氣和晦氣。天剛蒙蒙亮,人們將初四下午打掃衛生的垃圾和用紙剪的“五窮媳婦”(五個手拉手的紙人,一個睜眼的,四個沒眼的)收到一起,用剪紙的紙屑包些米、面、煤,和垃圾一起拿出去倒掉。然后燒香、放炮,以示“驅窮”。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反映了人們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心理。中午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習俗的背后承載著人們祈福避禍的美好愿望,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初十俗稱“十籽日”,要吃“十籽蛋”?!笆选敝付喾N多樣的糧食。人們要用多種面蒸制“十籽蛋”,蒸制十二個,代表一年十二個月。每個蛋上面中間都有個稍大一點的圓坑,旁邊是小圓坑,一個坑代表一個月份,幾月份就會有幾個小圓坑。人們用“十籽蛋”預測當年的雨水情況。中間大圓坑里最多水的那個對應小圓坑的數目,哪個月的坑里有水,哪個月就雨水多;哪個月坑里沒水,哪個月就干旱。出籠后,人們會看看代表幾月份的“十籽蛋”坑里的蒸餾水多或少,預測年景;蒸“十籽蛋”的同時還要蒸一個頭戴草帽的“看谷佬”,蒸出來后放到谷囤里去,看賊;蒸一個“頂門圪叉”,蒸出后先擺放到門框上。等到中午飯時,讓家中長子吃“頂門圪叉”,意在頂門立戶,表現出農耕時代人們靠天吃飯的心理需求。

斷案、行香與慶壽祈福

正月初十后人們便開始為元宵節做準備,練社火、練秧歌、糊燈籠、搭牌樓、掛路吊等。牌樓從東到西,沿街各路口及社火會、廟門總共搭十幾座,其中以中街丁字路口的“三門四柱”最具特色。

正月十四上午,新選的“燈官”大官、二官要在一班衙役的護衛下一路鼓樂,放炮,前往上年供奉三官神位的三官戶進行祭拜,迎取三官會旗、三官神位和印璽(上寫“祝福師寶”,由“三官會”農戶輪流供祭)。迎取神位、印璽和會旗后,原班人馬將神位、印璽護送到大官家供奉,會旗護送到二官家供奉。下午,街頭節目紛紛登場,扭秧歌、踩高蹺、抬杠箱、跑旱船、跳舞耍扇,一應俱全。

正月十四晚上,二官要查燈,為十五晚上大官觀燈提前沿街查看掛燈情況和處理可能出現的“上訪”。查燈開始前,要敲三遍鑼:一遍鑼響起,各家各戶將提前糊好的燈籠掛到大門口;二遍鑼響起,各家各戶將燈籠點亮;三遍鑼響起,二官老爺查燈開始。走在查燈馬隊前面的是頭戴氈殼帽、反穿羊皮襖、手持執法杖的衙役,接著是文質彬彬、一本正經的師爺和身穿長袍、頭戴禮帽、圍巾裹臉、墨鏡遮眼的二官老爺。二官老爺要對沿街所掛燈籠逐一點評,創意新穎、做工精致的大加贊賞并提倡推廣,敷衍了事者,當即提出嚴厲的批評,并責令立即更換或處以罰款,不合格的人家必須當場向二官老爺賠罪認錯。最有趣的是,沿街查燈的過程中還會出現攔馬告狀的“草民”,二官會命衙役傳喚被告和涉案證人,當場陳述案件并宣布審案結果。斷案是人們追求公平、公正的一個愿望,更主要的是為了烘托和渲染節日氣氛而即興的創作和表演,案情既要新穎又不能重復,人們也不會認真深究,只圖個紅火熱鬧。同時,還要在十四、十五、十六晚上,連續進行三天酬神唱戲活動,由于古戲臺比較小,酬神只能唱小型劇目,大戲要到禮堂去唱。待查燈結束,在燈柵欄廣場處燃放煙火。下董寨村煙火的種類非常多,主要有起火、撲拉火、鍋鍋火、七節火,還有故事火,如鼠摘葡萄、炮打州城、猴捅馬蜂窩等,最隆重的是綁有仙鶴下蛋的“老桿火”。之后,村民們點燃旺火,互相祝福并吶喊吼叫,中間有人主動前去“道詩句”,道一句敲一下鼓,一般不等旺火完全熄滅,好熱鬧的百姓便早已擁到禮堂去看晉劇了。

正月十五是“官家”最熱鬧和排場的一天,親朋好友奉禮賀喜,拿供品上香案供奉神位、印璽或會旗,俗稱“交神”。兩位“老爺”攜帶家眷到觀音廟、關帝廟、龍王廟、大廟(正好是村子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去“行(敬)香”。舊時官家出行是不帶女眷的,抬轎抬鼓都由董姓和李姓兩大家族以外的“雜姓戶”承擔?,F如今“雜姓戶”同樣可以騎馬坐轎當“官”做“老爺”。下午,仍以街頭節目為主,進門入戶,唱一段“釘缸”(一種表演形式),說個“三句半”,只要是祝福、祈求平安的,戶主必會有賞,尤其是官家和定點(臨近廟宇的人家)的擺桌大戶。當然,所有的賞賜最后都要交回設在圣母廟前西側的“官房”,由社火會統一管理分配。晚上,大官老爺在三班衙役前呼后擁下賞燈觀景,按慣例不受理民間官司,但是差不多每年都會有意外,出現“喊冤”人員,依然會受理。

正月十五晚上,三官會會員要通宵守夜,吹鼓手、八音會、劇團文武場合全體演員都要來這里吹拉彈唱湊熱鬧,還有許多前來“慶壽”的。所謂慶壽,一是還愿,自己上年的心愿在三官爺的護佑下得以實現后來履行所許的諾言;二是祈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心想事成。隨著音樂曲牌的變換,精心裝扮的“八仙”翩翩起舞,口中念念有詞:“洞門外雪山寶鼎,需食美酒羊羔。前面一朵瑞云飄,后面八仙來到。先敬仙丹一粒,后獻王母蟠桃。年年祝壽在今朝,慶賀長生不老”“福如東海水,壽比南山,三仙常在世,福祿壽三星”“福求慈善本,修行要成真,口心不一致,到時一場空”等。此項活動分別在各廟進行,只是所用壽詞不同,如三官爺——“日月好比兩盞燈,一盞紅來一盞明,雖說不點油和蠟,不知熬過多少人”;觀音廟——“遠望南山一朵云,里頭坐著觀世音,千軍萬馬上不去,只等多來行善人”;老爺廟——“遠遠望見一廟堂,桃園結義劉關張,關公單刀去赴會,三人去請諸葛亮”;一般祠堂——“賜福掛中堂,萬事多吉祥,麒麟生貴子,輩輩狀元郎”等。當然,“受益者”會主動捐款或奉香紙錢,并且明年照例來還愿。

跑馬排、耍社火與觀燈表愿

正月十六,天剛蒙蒙亮,各家都會派人去村西的土窯擔白土,擔土時把柏樹的枝葉一并帶回家中,然后把大塊白土在院中心壘成小山之狀,上插柏葉。同時將剩余的小土塊、小柏葉供奉在天地、土地、灶王、家堂、門神、祖宗各神前,焚香上供,意為柏土壓虛,盼望日子過得殷實紅火,名曰“壓虛耗”。吃完早飯后,人們要到各廟燒香,還要游走四方,為的是避災求福、祛病健身,晌午時分開始舉行最具地方特色的游弋體育民俗活動——跑馬排。

跑馬,是由古代傳遞公文、呈報軍情演變而來的騎術表演活動,表演時馬背上無鞍,馬腹亦無腳蹬,僅憑騎手坐穩馬背,抖韁驅馬馳騁。關于它的起源流傳著兩種說法:一說下董寨村曾為軍事要塞,信使沿驛道往來不絕,村民將這種傳遞信息的行為演變為正月十六的節俗活動流傳至今;二說起源于唐代,當地駐軍每年軍儺祭祀中表演的信使跑馬傳書,后來變為民間娛樂形式流傳下來。無論哪種說法都表明下董寨村春節跑馬習俗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村落屬性有直接關系。

最先出現在街頭的是載歌載舞的婦女秧歌隊和青年男女組成的現代鑼鼓隊。這兩項是近些年加入的新項目,不僅活躍氣氛,也在為跑馬和社火做鋪墊。舊時,前期鋪墊是由滑稽秧歌來完成的,這些表演只能在馬排或社火到來的空隙表演,馬排或社火一來,馬上撤離。每年正月十六跑馬之前需要傳三遍鑼,頭遍鑼沿街村民在跑馬的青石街上墊上防滑的爐灰;二遍鑼響后,騎手們跨馬巡街,到供奉三官爺香案的大官和二官爺家,領加蓋印璽的皇歷才能參加跑馬、社火表演;三遍鑼敲過,跑馬正式開始,看熱鬧的婦女老幼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屆時,跑馬者在官道口搶馬奪韁,飛身奔馳,到西下街口調頭,再掀賽馬狂潮。當騎手身披彩帶,特別是馬排頭人反穿皮襖背串鈴出現在馬上時,預示著跑馬即將結束。此時,七匹馬上端坐著七位騎手,各個頭裹包巾,身穿短衣,為首的反穿皮襖,背著公文和木架。木架上套著青銅串鈴,跑起來一片叮當聲響。公文上寫“十萬火急,速報警師”“軍情緊急,不得延誤”“關隘驛站,一路放行”等字樣,騎裸馬在長100米、寬約4米的青石小巷循環奔跑完3圈,馬排活動也即接近尾聲。每年正月十六“跑馬排”的表演都吸引了周邊大批民眾前來觀看,參與跑馬的成員以其矯健的身姿和勇猛彪悍的騎術表演也會吸引來自十里八村的姑娘們,有著相親的作用。下董寨村民和過路的行商則會擺起攤位,進行騾馬和農具等貿易,形成了春節期間娘子關地區規模最大的廟會。

◇社火人物:判官和張飛

據老人們講,跑馬裝束表現的是古代公文傳遞的場景,頭裹包巾、反穿皮襖是為了沿途防風遮雨、御寒取暖;公文條昭示、串鈴響動則為驅趕行人讓路,以求暢通無阻。整個跑馬活動從上午9時延續至下午2時,期間還穿插著村民自娛自樂的秧歌、社火表演助興。

◇反穿皮襖的馬排頭人

跑馬結束后,社火表演開始,裝扮整齊的社火隊伍在“帥”字旗和戰鼓的率領下,繞街行三圈,一拜三官神靈,二拜大官、二官,繞行的同時還要耍一些簡單的街頭對打,俗稱“過街”,第三圈融入“迎火”隊伍,一行人馬來到村中央的管道口廣場,司儀請大官、二官在主席臺就座,并先后致辭。隨后社火隊在會旗的指揮下進入場內,在場中表演小型打斗,叫“小圓場”。中午時分,社火表演進入高潮,人們涌向村里最大的場地——燈柵欄,觀看最精彩的全套格斗。首先是五甲社火登場,所謂“五甲”是清朝年間實行都甲制,村內按居住位置分成五個類似“村民小組”的名稱。各甲都有自己傳統的社火:東北甲是劉、關、張三英戰呂布;東南甲是楊七郎力劈潘豹;中甲是白玉堂、蔣平、徐良擒拿“白菊花”;西北甲是李逵、時遷、雷橫活捉朱仝;西南甲是趙匡胤、鄭子明三打韓同。接下來,“保衛團”(有專業水準的人員組建起來的)開始社火較量,包含多人組合,如“四槍激戰虎頭鉤”“大刀迎擊三桿槍”,雙人對打,如“單刀破矛”“白手奇槍”,單人表演,如雙劍、單刀、棍木、大刀、拳術等。結束時,所有成員全部上場,刀槍棍棒相互碰撞,在場觀眾齊聲吶喊,鑼鼓號角共奏齊鳴,俗稱“下全場”,社火表演落下帷幕。社火結束,還要“攆虛耗”——幾個后生抬一面大鼓,并配以大鑼大镲,后面跟幾個背口袋的人,以示財物廣進。先從大官、二官家開始,然后沿街挨門挨戶到各家去擂鼓祛邪。每到一家,戶主都會送一些食品、煙酒,也有給錢的,表示感謝,多少不限,最后所有的物品都會用來犒賞參與鬧紅火的人。

◇社火隊伍繞街巡行

入夜后,圣母廟前彩燈高懸,社火會旗迎風招展,戲臺東側小臺后墻供放有各式“四字燈”(由青磚平放隔行凸出橫面約三分之一砌成,在凹進的平行槽內擺上燈盞,放入棉花捻,加大麻油點燃)。每年的正月十四,東北甲負責擺燈盞、換字樣,十五至十八日,由其他四甲負責添油換捻,固定字樣是“天下太平”,擺放順序是上下左右,還有其他字樣如“一帆風順”“五谷豐登”等,表現人們的美好祝愿和祈盼。正月十六和正月十八下午還會有過街秧歌“大觀燈”,人們扮成古代三十六行職業者的模樣扭秧歌,意在感謝祖師爺賞飯吃。

◇燈柵欄社火表演

正月十八是“圓燈日”,這天“三官爺”的神位按傳統要送往三官會另一會員家供奉。大官、二官也完成了他們的使命要交印卸任。夜晚滿街的燈籠再次點亮,放完最后一場煙火、燒完最后一輪旺火,在人們美好的祈盼祝福中圓燈活動結束,春節到此結束。

結 語

下董寨村的春節,保留了關隘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習俗文化,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社會、鬼神、祖先和諧共處的生存法則和關隘文化獨特的民俗景觀。整個活動有固定的模式、時間、地點,參加者眾多,社會基礎深厚。歷經數百年傳承發展,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受多元文化的沖擊,許多的民俗活動正在走向瀕危、消亡,表現在:一、由于村辦集體企業的改制大幅減少了活動經費來源,造成民俗儀式被簡化;二、農業機械化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村民放棄養馬,每年的跑馬排活動只能到河北去租馬,費用頗高;三、火藥和煙花爆竹的嚴格管控使得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的煙火花燈缺少節日內涵;四、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只能利用放假來進行排練,造成時間倉促,表演質量下降;五、隨著老藝人的年齡增長,許多社火表演絕活和煙火制作技藝因沒有文字記載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猜你喜歡
跑馬社火
山西平遙:鬧社火 展成就 盼發展
鬧社火
甘肅:新年舞社火,經久不息
隴縣社火
肯尼亞姑娘的中國“跑馬”故事
非洲學生中國“跑馬”賺取生活費
“跑馬”跑出經濟盛宴
“社火”辨——兼論中原傳統社火的發生
“跑馬”當心4種險情
社火,耍起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