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綱、目、形”策展三部曲
——以機器人專題展覽為例

2024-01-23 01:41蔣怒雪
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博物館機器人人類

蔣怒雪

國際博物館協會撰寫的《博物館學關鍵概念》在1986年給出的展覽定義是:“‘展覽’(expo)——包括將事物呈現于觀眾的行為、展示的對象(展品)與發生展示行為的地點”[1]。展覽有如一種特別的、以“真實對象”為核心并輔以其他手段讓人們理解展覽中人工制品意義的溝通系統[2]。展覽策展可被視作在有限的展示空間內,按展線的脈絡將眾多展品融為整體,通過展品和視覺傳達進行信息的傳播,激發對話、促進交流。策展與展覽的傳播效益及觀展效益息息相關,涉及復雜的展品要素及空間位置關系,因此需要跨領域的合作,依賴團隊的協同作業,是復雜且具有創意的工作。當代博物館的策展是基于博物館發展宗旨的展覽主題立意和基于觀眾研究基礎的展覽創意、釋義與設計的完美結合,由策展人主導的策展團隊完成[3]。

機器人作為數字經濟時代最具標志性的工具,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機器人化”的智能工具已無處不在,千姿百態的機器人為我們構筑了人機共融的精彩世界,繪就了數字化生產生活的全新圖景[4]。機器人儼然成為各類型博物館展覽的熱門主題,形態各異的機器人總能帶給公眾無限的樂趣與遐想。追溯機器人行業發展紛繁復雜現象背后的內在邏輯,進而反躬自問:機器人從何而來?有著怎樣的歷史發展沿革?哪些核心技術與發展前沿是需要傳遞給公眾的?為公眾提供賞心悅目參觀體驗的同時,帶給公眾怎樣的思考?本文選取來自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的“你好,機器人——人類,機器與設計(Hello,Robot. Design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倫敦科學博物館(London Science Museum)的“機器人(Robots)”、美國卡內基科學中心(Carnegie Science Center)的“機器人世界(Roboworld)”三個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專題展覽,對比其策展的主題立意、敘事結構和陳列設計。分析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在選擇類似的展覽主題時采用的不同闡述方式與設計形式,展覽內容選擇的差異與共通之處,從而提出“綱、目、形”策展三部曲作為一種可探尋的思路,以供參考。

一、 主題立意的衍生——展覽的“綱”

策展應從一個個“問題”開始,這些問題與博物館立館宗旨及核心價值有關,與博物館展覽和教育策略有關,落實到具體的展覽項目上,這些問題直接關聯著一個博物館的自我定位和觀眾對該博物館的期待[3]。一個展覽主題的立意是其具有學術和社會價值基礎上的展覽內容大綱,展覽需要通過一條主線來串聯幾個關鍵信息以表達其主題立意[3]。根據博物館共性的歸納以及知識門類的不同,可以明確博物館的邊界和業態。比如,藝術類博物館參觀行為多是心理卷入性的,而科技類博物館多是參與互動性的,為此藝術類博物館的環境要支持觀眾對藝術品的長時間觀察體驗,而科技類博物館則要鼓勵觀眾動手操作[5]。當同時選擇機器人作為主題,依托場館的宗旨和展覽策略,不同類型的場館定位衍生出風格迥異、提綱挈領的主題立意。通過概念規劃與主體觀眾詮釋目標,提出觀點、概念、故事、主題或故事主線。此類規劃可以詳細說明傳遞這些信息的詮釋媒體與設計這些信息過程的時間框架[6]。

(一)藝術類博物館探討人機關系的表達

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成立于1989年,致力于研究和展示設計的過去和現在,研究設計與建筑、藝術以及日常文化之間的關系?!澳愫?,機器人——人類,機器與設計”(見圖1)于2017年2月11日在維特拉設計博物館展出,

圖1 “你好,機器人——人類,機器與設計”展覽入口

隨后安排國際巡展至2022年[7]。展覽通過四個版塊講述智能機器的影響力,強調設計起到的重要作用,著眼于智能機器如何進入人類生活,旨在詮釋隨著社會的發展,智能機器帶給人類的愉悅與擔憂。整個展覽用14個簡單但發人深省的問題引發參觀者從接觸機器人的最初體驗到未來人機共融的思考,用200多件展品剖析人與智能機器之間的關系,其核心價值在于探討人機之間的模糊邊界。

(二)科技類博物館傳達機器人發展歷程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令科技博物館蓬勃發展的真正動力是伴隨工業革命而來的世界博覽會,它力求展示藝術與科學如何為工業制造做出貢獻,機器的使用如何使人的力量得以延伸和加強,并為人類生活帶來福音[8]。倫敦科學博物館每年吸引330萬游客,其官網首頁上展示著該館宗旨:通過屢獲殊榮的展覽、標志性物品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成就故事來激勵觀眾[9]。

由倫敦科學博物館策展的“機器人”展覽于2017年2月8日開放,一經推出便引發轟動(見圖2)。展覽通過自動化裝置、科幻影片中的著名機器人角色、現代科學研究中的機器人等100多件展品,穿越5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探索機器人在宗教信仰、工業革命、流行文化、宇宙、未來世界里創造的歷程以及帶給人類和社會的影響。同時展示機器人技術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前沿方向,機器人專家們如何建造出類似于人類行為方式的機器人并與之進行交互,從而引發人類對未來機器人的愿景和想象,以及未來人類與機器人共生關系的思考和身份認同的危機??茖W博物館集團總監伊恩·布拉奇福德對該展覽這樣評價:“機器人作為人類的一面鏡子,為人類日益變化的希望、恐懼和夢想提供深刻的見解”[9]。展覽匯聚各個階段世界頂尖的炫酷機器人,尤其是人形機器人,具有震撼眼球的視覺效果和豐富多彩的互動體驗,場面宏大而撼人心魄。對于機器人,過去人們關注的是其“機器”屬性,注重“用機器代替人”,現在更看重機器人的“類人”屬性,把“機器人變成人”,希望它們像人一樣智能化,這也是未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趨勢[10]。

圖2 “機器人”展的巡展海報

(三)科學中心聚焦機器人技術本身的詮釋

在科學中心出現之前,科技類博物館關注的焦點是科學,而傳播只是為科學知識服務的工具;但自科學中心出現之后,傳播便開始取得優先地位,承擔著培養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及提高科學素養的任務,與觀眾互動成為科學中心的首要目標[8]。美國卡內基科學中心自1991年10月5日開放以來,為促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素養的提升,致力于培養下一代創新者和領導者以滿足未來社會的需求[11]。設立在二樓展廳的“機器人世界”深受技術宅的喜愛,注重展示機器人技術的核心內涵,公眾通過觀察和互動體驗感受展品中融入的機器人技術原理、方法及思想,通過思考與相互討論探究機器人相關的知識與技術內核。正如展覽宗旨所表述的:與設計終極機器人體驗和展示未來先驅性科技相比,“機器人世界”的使命是給予未來那些致力于科學與數學領域的人們以靈感去積極探求更好的解決方法[11]。

二、 敘事結構的策略——展覽的“目”

當展覽確立了主題立意,需要根據其核心思想和展覽目標確定執行方案,也就需要討論展覽的“敘事本體”(展覽內容)與“敘事結構”(展覽線索或展現方式)。展覽方案是對展覽大綱的深度解讀,在主題思想的指導下,將象牙塔里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學術化的思維方式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講述形式,將展覽的深度擴展成喜聞樂見的廣度[3],通過釋展體現并提升展覽主題。美國探索館(Exploratorium)創始人弗蘭克·奧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曾有論述:“這份清單,甚至并不詳盡,聽起來可能很多樣化,但在我們的腦海中,有一條線索將每個話題與我們的出發點聯系起來:即人的感知?!蛔┪镳^可能像一部音樂作品,一首交響樂,即使聽眾可能不了解作品的結構,他們也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因為作曲家受到過保持作品連貫性的訓練。最好的情況下,博物館要求其創作者受到類似的紀律的指導”(1)引自2018年10月,中國科技館舉辦的“國際科技館能力建設培訓班”參考資料Working Prototypes——Exhibit Design at the Exploratorium,由美國舊金山探索館提供、中國科技館組織翻譯。。這里提到的“結構”就是指“敘事結構”,任何展覽都需要依從一定的規律選擇內容,或時間規律或因果關系或其他規則,通過敘事結構串聯關鍵的展覽信息,創建內容之間的關聯。

(一)問題導向引出分形敘事

個性鮮明的主題在很大程度上引導公眾的觀展行為,展覽的策劃與設計圍繞主題展開“提問—解答”,將公眾引入“問—答”結構中,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投入與參與的意識,并有效地將思緒集中在與主題相關的領域[12]。機器人與人類的關系是復雜而混沌的,人機之間的融合是多種關系交織的結果?!澳愫?,機器人——人類,機器與設計”展覽是一個融合的故事,在參觀的過程中,公眾會遇到14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而經過思考可以發現,這些問題并沒有明確的答案。整個展覽將這種融合分解為4個部分,構成核心問題與展品之間的“一對多”分形敘事結構。每走過一個階段,都好像在縮小人機之間的距離,無論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步伐多快或多無情,機器人介入人類生活的尺度在逐漸擴張,這些問題鼓勵公眾參與對于技術的討論并反思人機之間的關系。

第一展區通過科學事實與科幻小說追溯人類對制造機器人的迷戀,研究流行文化如何影響人們對機器人的感受。通過“第一次接觸機器人的感受如何?”“我們真的需要機器人嗎?”等問題讓觀眾思考對機器人的最初體驗。

第二展區從技術和社會變革背景下的不同角度闡述機器人技術的影響力,強調人類創造力所扮演的角色,通過“機器人能代替人類工作嗎?”和“你想成為創造者嗎?”等問題在自動化技術與人類創造力之間的界限展開辯論。

第三展區討論作為朋友和助手的機器人如何讓人類越來越依賴他們,伴隨“人類有多依賴智能助手?”“想要機器人照顧你嗎?”等問題的展品不斷地提醒觀眾,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是多么依賴智能設備提供的各種便利。

第四展區暢想未來的圖景,當科學幻想變為現實,當智能機器取代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和周圍的智能環境時,“機器人是否在推進人類進化?”等疑問將孕育而生。

(二)歷史沿革與“線性—因果”敘事

時間軸是一種線性歷史的表達方式,具有直接而本質的敘事能力,歷史與時間是天然的盟友,依從時間軸線選擇內容,通過建構物件之間的關系編織線性敘事結構在博物館策展中被普遍使用?!皺C器人”展的內容涵蓋了從早期的機械化裝置到當下機器人領域的尖端技術,用100多個機器人跨越500年的歷程,講述人類創造機器人的故事。展覽依據時間軸線分為4個篇章,選擇不同主題,借助不同時空追溯歷史、探討人類為何癡迷地將機器打造成具有人的能力。在機器類人化的進程中,揭露人類眼中的自己以及當機器越來越像人時對于人類的意義(見圖3)。

圖3 “機器人”展覽中出現的部分機器人面孔

“服從篇”通過14世紀復雜而精致的鐘表結構和天文模型追蹤機械自動化的起源與興起?!皦粝肫睆?927年第一位銀幕人形機器人馬麗婭開始追溯,在虛擬和現實的雙重維度下,透過流行文化的視角詮釋人類對機器人的愿景。人體是極其復雜的組合體,有骨骼、肌肉和肌腱,復制人體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機器人專家在建造機器人時,需要和解剖學專家溝通,研究人體及其運動方式[13]。因此,“建造篇”通過日本早稻田大學加藤一郎教授于1973年研制的第一個可以雙足行走的機器人WABOT和2016年法國制造的“羅莎(ROSA)”展示專家們如何制造機器人?!盎孟肫闭故玖艘獯罄腁mico、瑞士的YuMi、英國2016年制造的RoboThespian——第一批商業化的類人機器人和日本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個新聞閱讀機器人Kodomoroid。通過數十件當今尖端的工業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的典型代表展示機器人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

(三)用空間關系表達“主題—并置”敘事

“音樂上的復調,是指同時展開的兩個或若干個聲部(旋律),它們盡管完全重合在一起,仍保持其獨立性”[14]。米蘭·昆德拉對于音樂術語“復調”的詮釋可以揭示何為“復調敘事”,其更常見的稱謂是“主題—并置”敘事結構。當這種結構運用于博物館主題展覽中,表現為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敘事單元來表現同一主題,單元內部存在時間關系或因果關系,但單元之間保持自身的獨立性[15]。美國卡耐基科學中心的“機器人世界”展作為常設展覽,空間分布上采用綠色、藍色、橙色為主色系進行區域的劃分,界定了三個獨立單元。燈光、展板以及多媒體界面作為展示的媒介,分別帶領觀眾深入體驗和探索機器人“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三個敘事單元,分別對應機器人的傳感器、控制器和執行器三大部件,從而完整地將機器人系統進行深入解讀(見圖4)。三個單元體量相當,通過大量的互動展品突出展示三大部件的核心技術及其成果,技術單元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互為聯動、互為補充的對話關系,共同詮釋機器人的技術內核,就像音樂中的復調,同時展開若干聲部,共同奏響同一個旋律。

圖4 “機器人世界”展覽的三個展區

三、 陳列設計的創新——展覽的“形”

展覽被視作三維空間內的實體體驗,隨著展覽概念及內容的明朗化,展覽開始被轉化為各種視覺形式,作為視覺藝術,有了強大的專業研究能力和多維度知識結構做學術支撐的展示內容,就需要尋求和創造讓觀眾流連忘返、記憶深刻的表現形式,兩者缺一不可。設計之于展覽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和建構價值,為提升展覽的感染力,需要追求展覽內容與陳列藝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實現學術性與趣味性的統一,既符合展覽內容的傳播特性,又能從觀眾的視角出發思考藝術的表現力,推陳出新的陳列方式既能激發觀眾的興趣與好奇,又能引發思考。

(一)空間語境營造文化意涵

空間展示設計是對展覽主題進行意義構建與話語體驗的空間敘事,將展覽主題和展覽結構轉化為空間形態,通過不同的布局架構對展品展項進行空間(三維立體)視覺的再編輯和再創造,以此建立展覽與公眾的信息交流與互動[16]?!澳愫?,機器人——人類,機器與設計”展示的不是機器人的最新技術,而是人機之間的交互以及機器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正如維特拉設計博物館館長Amelie Klein所說:設計總是處于邊緣,把無法跨越的想法和概念連接起來,成為人機之間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中介,為不可逾越的矛盾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通過思想實驗表明真相往往同時存在兩種極端。該展覽以空間形態為特征進行視覺傳播,以期達到文化意涵的傳播效果,四個版塊的情感化營造分別設定在四個展區中,通過色彩進行功能區隔,把觀眾帶入四段旅程。懸吊于半空中的14個問題,試圖通過展覽流線促使觀眾參與到對于復雜技術的利弊爭論之中(見圖5)。

圖5 “你好,機器人——人類,機器與設計”的四個展區

1. 黑色詠嘆——助手還是毀滅者

被黑色墻壁包圍的空間呈現出過去100年人類曾設想過的機器人模樣及其存在的價值。通過媒體、圖形、模型等多種方式真實地還原文學、漫畫、影視作品中廣受歡迎的機器人角色——從1977年的電影《星球大戰(StarWars)》到1982年的影片《銀翼殺手(BladeRunner)》,諸多內容的選取很好地針對了所有年齡段觀眾的興趣。機器人成為人類的助手亦或成為人類的毀滅者,展覽通過兩種角色帶來的矛盾與不安引發觀眾情緒的波動。

2. 白色冷漠——工業理性中不容拒絕的巨大能量

純白的潔凈空間營造出一個專注的工業世界。會說三種語言的橙色機器臂書寫著機器人宣言(句子的語法準確且詞匯豐富,但內容毫無意義),墻面上一張身著黃色制服的工人們組裝咖啡機的畫面與之相呼應。相鄰墻壁上的畫作《走向綠色》展示出沒有人類的太陽能機器人生產圖景,預示著由于機器人的存在導致大量失業人口的產生。3D打印機、協作機器人YuMi、用機器人建造橋梁等都在傳達開源世界里人類與機器人的協作。

3. 粉色溫馨——機器人與家人

進入四周呈粉紅色的家庭環境,在友好而溫馨的背景下,暖暖的燈光映照著家庭機器人。這是模棱兩可的世界,作為朋友和助手的機器人顯得無處不在,機器人旨在與人類進行情感交流,甚至可以照看幼小的嬰兒、陪伴安撫病榻上的老人。

4. 夢幻迷失——終極思考

進入尾廳,機器人可能會以任何形態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假肢、植入裝置、外骨骼、物聯網等都指向人機融合的未來。鏡面底座的設計讓觀眾在空間中移動時很容易忽略人機邊界,仿佛智能的物理世界已然存在于生活之中,在嚴謹理性的空間中讓感性仿生的視覺造型相互碰撞,給觀眾的感官帶來強烈刺激,仿佛任何時候都處于機器人系統之中,對未來的發展與走向產生思考與遐想,其中既包含積極的也包含消極的。

整個空間肌理的塑造巧妙地勾勒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機器人世界,公眾會在這種語境中認知新技術的產生與人類之間的矛盾關系,技術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始終反映背后的意識形態。該版塊提出機器人可能涉及的社會與倫理問題,在展覽中建構了對話與交流,從而引發遐想。

(二)展品需要講故事

展品的本質意義是傳播,如何讓科學傳播具有趣味性從而實現傳播效應的最大化,講故事是答案之一。未來機器人技術如何發展,人類無法準確預測,但是很多優秀的科幻作品背后都有科學家的指導。他們在扎實的科學推演基礎上放飛想象力,科幻作品因此具有了預先構建未來圖景的特質??苹米髌芬环矫嬖谔接懳磥砜萍及l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在探討人類對某些科技成果的應用會對社會產生怎樣的沖擊,又會帶來怎樣的倫理問題。站在當下回望過去,我們發現:科幻世界里的機器人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科幻作品給予他們極大的想象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的發展令炫目的科幻世界不斷變為現實,科幻作品與現實世界之間存在微妙的化學反應。甚至曾有如下評論:人工智能就是讓機器人試著做電影里能做到的事;人工智能機器人是“從銀幕上走出來的科技”。

前文提及的3個展覽,出自科幻作品的機器人形象與故事在其中都占據重要地位。通過科幻作品暢想未來是敘事的過程,而敘事本身就是講故事。這3個展覽的主題立意與敘事結構雖然不盡相同,卻都對科幻作品中的機器人形象予以展示。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中出現了商業影片中的第一個人形機械生物——馬麗婭,她的設計極大地影響了《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中的機器人角色“C-3PO”的外觀。電影《終結者》中的機器人角色“T-800”擁有由微電腦控制的合金機械骨架,原材料為鉭元素合金,可應對高溫、腐蝕等,是導演卡梅隆設計的銀幕機器人傳奇(見圖6)?!皺C器人”展的導語中這樣寫道:“在這個開創性的展覽中,科幻小說與科學事實相遇……”。當展覽通過重構與再現的手法將這些科幻作品中的機器人形象呈現給觀眾,當傳播的手段與觀眾的認知特點相匹配時,這些利用時間和空間拼接而成的故事在人物和情感層面深深地吸引著觀眾。

(三)別出機杼的標志性物件

如果展覽中存在一個標志性物件或相關體驗,其與展覽內容的焦點直接相關或者代表更寬泛的展覽內容時,它對于觀眾而言可能是一種最難忘的體驗[17]。一般而言,展覽序廳的設計需要達到開篇綜述的效果?!皺C器人”展讓觀眾通過互動藝術裝置——機器人眼睛穿越人造頭骨感知運動的墻——進入序廳,之后會立刻被一個具有核心視覺特征的機器人嬰兒“奇跡”(Marvel)吸引(見圖7)。這個眨著眼睛、表情有幾分詭異、四肢伸展的生物合成機器人嬰兒迎接游客的到來,周圍詭譎的燈光照射在他身上,給觀眾帶來一絲不安?!捌孥E”的說明牌上這樣寫道:“一直以來,與機器人面對面是一種令人不安的體驗。機器人像電影里的替身,面對只能做預先設定好的動作而沒有智力的機器人嬰兒,人類卻有著強烈的情感,想去保護亦或是摒棄他。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面對每一波技術浪潮建造出來的機器人,人類會做出何種反應?”整個序廳的環境似乎在暗示展覽想表達的思想——與機器人共生會帶來一種不安感,但卻是人類與機器人長期合作的核心。

圖6 展覽對科幻作品中經典機器人形象的展示

圖7 機器人嬰兒——奇跡

四、 結語

本文的三個案例同為機器人主題展覽,但策展的主體不同,依據博物館的立館宗旨其展覽的核心價值與策展意圖截然不同,切入的角度和展覽內容的選取各有各的獨特性,向公眾傳達的價值導向非常明確。為了使觀眾在參觀與體驗的過程中清晰地了解展覽的不同層次及其關系,展覽傳播的內涵需要形成有序的層次結構和直觀明了的邏輯線。三個案例根據主題立意的不同選擇了三種截然不同的展覽結構,無論是通過問題導出,還是按時間軸,亦或是通過并置敘述,都通過展覽的空間構造準確地反映出展覽主題的層次結構,通過展線設計讓觀眾在觀展和體驗的過程中接收到有價值的信息。為了讓觀眾對接受的信息留下深刻印象,需要創新展覽設計的手法與表現形式。從設計語言的角度講,以空間形態去承載內容的視覺文化,通過視覺形象的表現增強內容的表達,將專業化的科學術語轉化成觀眾能理解的通俗的科普語言,再將科普語言轉化成視覺語言和文字表達,才能打破晦澀而神秘、令人望而卻步的專業壁壘,才會讓更多觀眾看得懂,有興趣去了解并分享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通過激發好奇心引發共鳴以促進思考。

正在建設中的湖北省科學技術館“機器人”專題展廳,結合建館宗旨,運用“綱、目、形”三部曲的策展理念,提出“機器人改變生活”的主旨立意。依據時間軸,以“我是機器人”為題,采用第一視角展現機器人的歷史源流、關鍵技術、應用場景及未來愿景,分為“過去的我”“今天的我”“未來的我”和“你心中的我”4個展區。一方面,將機器人與人類的關系變化作為人文的主線,從社會語境層面詮釋人機關系由最初的代替轉變為協同,走向“人—機—環境”的共融,思考人類與機器人的邊界關系;另一方面,圍繞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歷史,從設想、突破到逐漸廣泛應用,展現這一領域的技術正在不斷向縱深發展。展覽從工業、服務、醫療及特種機器人的不同維度,呈現機器人技術的底層邏輯,詮釋機器人技術發展帶給人類社會的影響與變革。展示形式的表達上通過人機交互、場景還原、藝術裝置、社交分享等多元手法把控展覽的空間語境,既可保證展覽的科學性,又能營造展覽的體驗氛圍與視覺色彩,努力將觀眾置于富有藝術意涵的展覽空間中,通過人機交互對機器人技術的深遠影響產生共鳴,同時還能引發觀眾的深層次思考。

猜你喜歡
博物館機器人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博物館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露天博物館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機器人來幫你
認識機器人
機器人來啦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