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路徑構建研究

2024-01-23 02:09金懷梅
集寧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場域英語課程思政

金懷梅

(安徽新華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課程思政”自2014 年提出以來,已逐漸成為我國許多高校實施教學改革、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著力點,繼而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重要領域。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通識課程,大學英語在人才培養方面擔負著重要作用,“對于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同時,大學英語課程是學生接觸西方意識形態和文化的重要渠道,因而,在日常語言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幫助學生建立以我為本的文化立場,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同時,批判性地甄別以及借鑒異國文化,這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尤為重要。新形勢下,大學英語理應承擔起課程思政的核心力任務,成為一門培根鑄魂的基礎課,充分發揮其課程思政的重要功能與作用。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有效融入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在當前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擁有至關重要的時代意義,同時也有其先天的優勢:一是作為一門外語,其承載意識形態;二是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其助力中國聲音的傳達。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和目標,大學英語擁有天時地利的思政育人基因,使其充分發揮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提高學生英語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全體大學英語教師回應國家關切、擔負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本文將在詳細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現存的問題基礎上,嘗試運用教育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構建出一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路徑。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研究蓬勃發展,圍繞外語學科的課程思政研究也日益形成規模。具體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方面,當前學界已在其內涵本質、課堂教學設計、實施路徑以及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提升等主要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探討,成果可觀并日益豐富,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歸納如下:

1.整體研究深度不足。盡管自2017 年以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已然汗牛充棟,但高質量的成果數量明顯不足,且增長速度比較緩慢,這顯然和該議題的研究熱度不相匹配,低層次的重復性研究現象普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大CSSCI 期刊論文代表某一領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在這兩類期刊發表的相關研究成果屈指可數。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深度有待加強。

2.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研究缺乏。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面日益廣泛,但是對課程思政實施的保障機制和教學效果及評價的相關研究較鮮見,已有的零星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談,內容欠深度,針對性不強。尤其要指出的是,對于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評價研究的缺乏,顯然與當前對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的蓬勃態勢嚴重不對位,也必然會影響課程思政在實踐層面的穩步推進。

3.課程思政主體(教師和學生)研究不均衡。目前有個別學者已關注到對于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養和提升的研究,關注“教的能力”,但卻忽視學生因素,幾乎沒有學者關注學生的學的機制和效果,未能將學生對課程思政學習內容的接受和接受效果納入到思政教學設計的考察范圍,缺乏對“如何學、學的效果”的研究。顯而易見,影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生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不容忽視,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的對象、教學目標、人才目標的實現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

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勻速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系統籌劃、創新推進,實現突破與超越。大學英語一線教師需要進一步從不同視角展開更加豐富的思政教學實踐,廣泛實施理論驅動的實證研究,從而形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的系統化研究新局面,有效、全面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教育生態學略述

美國學者克雷明(L.A. Cremin)認為,教育生態學是以生態學為基礎來感知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現象,了解其中的規律以及學科的發展趨勢[2]。我國學者吳鼎福對此有相似的見解,他指出,教育生態學“是依據生態學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自然平衡、協調進化等原理,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和成因,進而掌握并指導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3]??偟膩碚f,教育生態學是借鑒生態學的原理來研究教育系統中的基本規律。它將教育系統中的各要素放在整體視域中而不是孤立地進行考察,尤其關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生態學所蘊含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有助于教育者在整體視域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把握。

迄今,一些學者已嘗試將教育生態學應用至思想政治教育中。他們在教育生態學理論觀照下探尋政治思想教育的途徑[4],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5],從生態整體、生態位、生態平衡、生態演進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的生態結構與生態要素進行縱橫剖析并揭示其內在的關聯性,促進各生態因子的整合,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生態合力[6],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教育生態理念和教育生態環境等維度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生態路徑[7]。這些研究均很好地利用了教育生態學的整體聯動思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但是,目前運用教育生態學理論探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仍相當鮮見,該領域的研究大有可為。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研究成果對基于教育生態學視角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大學英語是高校實施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場域,一個良性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生態系統對于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至關重要。此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具有濃厚的生態學意蘊,其實施路徑需要較強的系統性、動態性和導向型思維,這與教育生態學理論整體性、動態性和層級性等特征存在較多相似性。將教育生態學理論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生態路徑具有理論契合性和現實必要性。一方面,教育生態學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良好的理論指導作用。另一方面,教育生態學理論主張的生物與環境的整體性思維,以及系統內各組成要素間的聯動思維能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很好的方法論指導。所以,從教育生態學理論視角出發,積極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生態路徑將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大學生思想價值引領,繼而實現國家戰略的重大課題,理應得到當前投身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一線教師的重點關注。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路徑構建

教育生態學關注教育生態系統中各要素的互動依存性和整體關聯性,主張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各教學因素的整體效應和協同作用。本研究運用教育生態學為理論指導,堅持協同性和系統性的觀點,對大學英語課程的主要組成因素及其有機聯系進行整體思考,從平衡主體生態位、創設生態化教學目標并打造國家意識培養路徑、構建生態化教學評價體系、拓展課程生態場域等主要維度著手,嘗試打造一個科學、規范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路徑,構建一個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生態系統,助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有效開展。

(一)確立師生主體生態位并促進雙主體聯動效應

教師和學生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系統中最重要的兩大行為主體,在此生態系統中,二者缺一不可。教師的作用是拋磚引玉,是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掌握其學習需求和學習特征,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才能實現教學目的。當前學界對課程思政主體的研究存在明顯的不足和疏漏,一方面,部分學者已關注到教師生態位的地位和作用,并探討了提升教師思政育人能力的方法,但是卻忽視了對學生生態位的關注,也未認識到對“學的需求”以及如何“高效地學”的關注之重要性。教和學是互聯互動的一對孿生體,彼此不可孤立,這就決定了學生生態位的確立和把握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重要的參與主體和積極的構建者。另一方面,學者缺乏整體性和聯系性的眼光,未意識到教師和學生這一對主體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生態系統中的聯動效應,因而未曾對如何讓兩者產生互動從而最大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給予關注。鑒于此,本研究主張要確立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生態位范式,并在此基礎上促成兩者之間的協同推進效應(見圖1)。

圖1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主體聯動效應圖

(二)設定“四維一體”生態化教學目標,打造國家意識培養路徑

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應融合課程思維與學科特點,構建一體化的多維目標體系,使自我價值建構與主流價值認同生發于語言知識與能力的提升中,讓價值目標與課程既定的能力和知識目標整合為彼此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知行體系,從而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等教學目標。本研究遵循教育生態學理論,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及《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等文件指導下,在國家戰略需求的考量下,從知識、能力、情感和國家意識四個維度設定生態化教學目標,在微觀層面注重大學英語課程各單元思政目標與語言目標的融合,在宏觀層面把握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程的關系,繼而實現顯性外語學習和隱性思政教育的統一。

在“四維一體”式教學目標體系中,將“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和“國家意識”納入其中并提升至重要地位。一方面,探索大學英語課程如何培養學生成為跨文化傳播者,使其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達好中國聲音,助力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服務國家戰略。另一方面,重視發揮大學英語教學在培養和增強學生國家意識中的積極作用。國家意識是公民“對國家政治法律的歸屬認同,也是思想、情感和行動上對國家認同的理性實踐”,其“與外語課程思政具有本質屬性上的同構性”[8]。因而,將國家意識培養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不僅具有契合性,更是大學英語助力國家戰略實現的重要體現。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理應積極回應國家關切,有效提升國家認知、推進國家認同、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好“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時代問題。在國家意識培養方面,需要在厘清國家意識內涵向度的基礎上,構建多維國家意識培養路徑(見圖2)。

圖2 國家意識培養路徑

(三)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化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是指對課程思政取得的教學成效進行價值判斷。多元化多維度的生態教學評價是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生態課程重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促進大學英語生態系統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動態發展中實現教育教學結構和功能不斷優化的重要保障,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指南》指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目的是檢驗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與現有課程體系的融合度和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以更好地推進和深化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學。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評價要力求系統探析學生基于專業角度的思想政治素養發展狀態、軌跡及存在的問題(課程思政之“學”的方面),明晰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設計、支持等方面的具體情況(課程思政之“教”的方面),進而實現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目標。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側重于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而對于實施效果如何評價的研究相當少見,且已有的研究僅流于淺層設想,缺乏系統性探討,可操作性不強。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應覆蓋包括教學素材準備、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實踐等各個教學環節和活動。評價內容方面,應涵蓋教師的思政意識,其實施思政教學的能力和方法,以及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同、接受度和學習效果。評價模式方面,應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提升形成性評價的比重,且評價方式應多樣化,需包含教師評價、師生合作評價、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等。此外,評價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因其能夠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最為及時的反饋??傊?,本研究探索在現有教學評價體系中融入課程思政相關意識與效果的評價,積極構建并應用生態化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見圖3),從而形成有效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及良性推動機制。

圖3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化教學評價體系

(四)創建多維生態化課程場域

課程場域是指教師和學生為實現課程教學目的而形成的客觀關系的一個形構或一個網絡。對于課程場域的正確認知決定著課程思政教學的成效,而重構課程場域是大學英語在教育生態學理論指導下實施課程思政實踐的重要路徑之一。具體做法是促進課堂內外聯動,打破時空的局限性,將課堂延伸到課堂之外,創建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第四課堂等,并由線下向線上延伸。隨著課堂教學空間的拓展,教學手段和方式更加靈活多樣,便于創造知識、技能、價值、情感間的一種開放、自主、動態的生態化學習與交流環境,真正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貫徹落實到教學各環節,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英語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課程育人環境。

課程場域關系網絡不僅僅涉及實體課堂,還應涵括網絡課堂和實踐課堂等多元課堂空間。大學英語課程應在明晰課程場域的互動內涵基礎上,結合其思政教學改革的目標,搭建“課堂+實踐+網絡”這一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多渠道課程場域,使場域間以及場域內各要素形成有效互動,從而形成課堂內外融通協作的育人氛圍。大學英語課程在構建演講、辯論、劇本表演、訪談、配音、學科競賽等實踐項目的學習場景過程中,使學生生發價值體悟。此外,網絡課堂能積極迎合數字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其對學習時空局限的突破,為移動學習提供條件,從而也為語言教學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便捷。在充滿張力的多維課程場域中,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有望水到渠成地實現。

四、結語

本研究在詳細梳理和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現狀的基礎上,以教育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其動態聯動思維組織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教學體系中的各結構與要素,以思政育人、語言育才為目標,將育人與教學緊密融合,從生態主體、生態目標、生態評價、生態場域等維度科學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態路徑,使各要素在課程思政生態系統中相互影響與良性互動,達到動態平衡和同頻共振,從而落實大學英語課程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期使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卓有成效。

猜你喜歡
場域英語課程思政
基于“自主入園”的沉浸式場域教研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