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討會暨《改革》創刊35 周年座談會”綜述

2024-01-24 22:01改革編輯部
改革 2023年12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改革

《改革》編輯部

編者按:2023 年12 月9 日,由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辦,《改革》雜志社、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承辦的“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討會暨《改革》創刊35 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圓滿舉行。來自全國新型高端智庫、政策研究機構、高校和期刊社的120 余人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隆重慶?!陡母铩穭摽?5 周年。

在上午的開幕式上,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改革》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劉嗣方,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康震,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副總編輯李軍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改革》第五屆學術委員會主任高培勇先后致辭。在主旨演講環節,高培勇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裴長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級教授張占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等6 位全國知名專家作了精彩的主旨報告。下午舉行了三個分論壇,20 位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作主題發言;25 位全國知名期刊社代表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學術期刊的使命責任”作交流發言。

本次會議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和期刊代表的一致好評。中國社會科學網、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中國網、重慶國際教育在線、搜狐網、新浪網、金臺資訊、經濟參考報、重慶日報、華龍網等媒體報道或轉載了研討會有關重點內容,產生了廣泛積極影響。

本期設置“慶?!陡母铩穭摽?5 周年會議專欄”,推出“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討會暨《改革》創刊35 周年座談會”綜述(含20 位專家學者的精彩發言摘要),以饗讀者。

(《改革》編輯部)

2023 年12 月9 日,“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討會暨《改革》創刊35 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辦,《改革》雜志社、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承辦。來自全國新型高端智庫、政策研究機構、高校和期刊社的120 余人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隆重慶?!陡母铩穭摽?5 周年。

一、會議基本情況

上午舉行了開幕式和主旨演講。在開幕式上,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改革》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劉嗣方,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康震,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副總編輯李軍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改革》第五屆學術委員會主任高培勇先后致辭。 開幕式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研究部部長李建偉主持。

劉嗣方院長在致辭中回顧了《改革》創辦歷程,分享了《改革》辦刊經驗,謀劃了《改革》發展愿景,指出《改革》是由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蔣一葦先生于1988 年創辦的,《改革》35 年探索前行的辦刊艱辛歷程與改革開放45 年的偉大歷史進程非常契合,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助推者,始終為改革開放鼓與呼,并從《改革》內蘊的是初心傳承、《改革》秉持的是守正創新、《改革》彰顯的是時代精神、《改革》承載的是責任使命等四個方面闡明了《改革》的內在特質。 強調在新時代新征程要秉承辦刊初心和宗旨,遵循特色化辦刊思路,堅持一流辦刊標準,持續提升期刊質量,涵養名刊風范,恪守學術道德和規范,產出更多具有改革辨識度和全國影響力的高質量學術成果,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詳見本期第9—11 頁)。

康震副校長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改革》取得的卓越成績,他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要支持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與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志社加強合作,共建高水平學術共同體。

李軍林副總編輯在致辭中指出,《改革》的創辦和發展歷程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一個縮影?!陡母铩凡粩嗵剿骱蛣撔?,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已成長為中國經濟學知名品牌期刊。希望《改革》保持對現實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刻思考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高培勇教授在致辭中指出,《改革》應中國改革開放大潮而生,是偉大改革開放事業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在《改革》的發展歷程中,學術委員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改革》在學術界和政策面的影響力穩步提升。 構建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是中國經濟學學人、經濟學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改革》學術委員會將為《改革》把脈定向,支持《改革》為構建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作出更大貢獻。

在主旨演講環節,高培勇教授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裴長洪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級教授張占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研究員等六位全國知名專家作了精彩的報告。主旨演講環節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陳彥斌教授主持。

下午舉行了三個分論壇。分論壇一以“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主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研究部部長李建偉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平新喬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云研究員、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教授、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龔六堂教授、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蔣永穆教授、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周文教授、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羅知教授分別以《居民人力資本的差異化分布與收入分配不平等》《關于服務業對外開放的一些思考》《對未來十年改革開放與經濟增長的思考》《改革賦能農業強國建設》《改革開放與區域高質量發展》《改革與建設現代化國家》《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我國新發展格局形成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多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改革新議題:用中國經驗豐富和發展市場經濟理論內涵》《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題作了精彩的報告分享。分論壇一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柳學信教授主持。

分論壇二以“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孔祥智教授、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羅必良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盧現祥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嚴金明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陳勁教授、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任保平教授、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鄭江淮教授、山東大學黃河國家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余東華教授、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藍紅星教授分別以《把握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著力點》《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基本內涵和政策重點》《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五大基準》《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兩套“三駕馬車”》《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土地巿場化改革》《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科技創新》《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轉變》《產業增長陷阱:測度與突破路徑》《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與難點》為題作了精彩報告。分論壇二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院長毛中根教授主持。

分論壇三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學術期刊的使命責任”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經濟學動態》《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財貿經濟》《經濟管理》《財政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南開經濟研究》《經濟縱橫》《現代財經》《農村經濟》《商業經濟與管理》《中央財經大學學報》《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政治經濟學評論》《北京社會科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當代財經》《宏觀質量研究》《中國流通經濟》《農村金融研究》等全國25 家期刊的負責人介紹其辦刊經驗,就如何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作了精彩的分享。分論壇三由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章文光教授、《新視野》副主編馬相東主持。

二、部分與會專家學者核心觀點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現總結部分專家學者的觀點如下:

高培勇教授指出,就當前的經濟背景而言,討論改革或是其他方面的問題,首先要立足于經濟恢復,或者疫后經濟恢復這樣一個特定的背景。 當前面臨的疫后經濟恢復不同于以往的經濟恢復,它屬于一種非典型的經濟恢復。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并非簡單的平行關系,其中預期轉弱是最基本、最深刻、最具“牛鼻子”意義的壓力。 信心和預期是當下所面臨的疫后經濟恢復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舉措或對策,都應圍繞如何穩預期、強信心來展開。 就此而言,我們所面臨的這種選擇,無非是政策安排或改革行動。而政策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它至多只能起到一些輔助性的作用,根本的作用還是要依托于改革。要堅持讓政策和改革各歸其位、各謀其政。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的障礙,才能從根本上推進或加快經濟恢復進程,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好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為此,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給各類經營主體松綁,增強經營主體活力,穩定包括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經營主體預期;處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系,深化分稅制改革,允許各地有落實中央政策的地方變量,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激發地方之間“你追我趕”,競相迸發競爭力;從體制機制安排上鼓勵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投身科技和經濟活動,在全社會形成重商、敬商,敬畏科學、敬畏人才的良好氛圍。 總之,當下正在經歷的經濟恢復進程,絕非把目標簡單定位為回到疫情之前,而是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結合起來,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競爭力和持久動力。當下正在經歷的經濟恢復,是一個需要耐心,實打實把一件件事情辦好的長期過程,在此過程中絕不能簡單搬用以往應對周期性波動的老思路、老套路、老做法,而必須結合疫后經濟恢復的新特點、新要求,以全新的理念、思想和戰略實施與經濟恢復進程相契合的精準式操作。

馬曉河研究員認為,國家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但由于影響消費的變量較多,就當前而言,恢復和擴大消費,要重點解決好六大問題:理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解決無效投資擠壓消費空間問題;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解決城鄉居民“不能”消費問題;減輕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負擔,解決居民“不敢”消費問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壓縮低收入群體,解決消費規模難擴大問題;提高供給體系的適配性,解決人們面對商品“不愿”消費的問題;打通消費市場的痛點堵點,解決居民“難以”消費的體制障礙。

裴長洪研究員提出,構建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要有獨創性,堅持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論,認真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推動經濟學的改革。應當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對以往的學術思想進行清理和反思,糾正“洋教條”和“洋八股”的片面性,把吸收外國經濟理論與方法的有益成分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基礎上。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中,同時實現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構建。

張占斌教授指出,2035 年要實現“三個倍增”,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倍增、市場經營主體數量倍增。 實現“三個倍增”要充分認識“三對關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以人民為中心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的關系;要充分調動“三個積極性”,即民營經濟、資本市場、領導干部的積極性。

史丹研究員認為,當前我國工業發展存在內需和外需同時有所下降、工業企業虧損面創十年新高、企業資金回流放慢、產能過剩問題抬頭等問題,為此,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具體措施包括:出臺財稅金融激勵性措施,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要素投入,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將以循環經濟和能源低碳轉型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兩個重要抓手;加大工業投資,既要鍛長板也要補短板;構建健康的產業生態,促進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國民共進”;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把“雙循環”戰略落到實處。

魏后凱研究員指出,近年來,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快速推進,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效,但總體上看,過去長期形成的城鄉分割體制機制尚未從根本上消除。有效破解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一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恢復戶籍的登記功能,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二要推動城鄉要素雙向合理流動,暢通城鄉人口、資金和技術流動渠道,加快推動城市資本、人才、技術下鄉,完善監管體制,構建城鄉要素雙向合理流動的新格局;三要打破土地市場的城鄉分割,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城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出租、抵押交易規則,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模式,進一步放開宅基地流轉限制,擴大交易半徑,逐步將農民宅基地納入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交易平臺;四要推動城鄉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研究實施大幅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并全面改善農村養老服務,進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級統籌力度,協同推進城鎮職工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做好制度銜接工作,逐步縮小二者差距,加強保險資金的籌集和營運管理。

李建偉研究員在分析人力資本的差異化分布與收入分布內在關系、我國居民人力資本差異化分布的演變特征、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特點、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基尼系數背離人力資本基尼系數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推進收入基尼系數回歸到人力資本基尼系數的實踐路徑:一是以居民人力資本基尼系數為基準,合理確定收入分配改革目標;二是以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著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三是以不同社會保障制度融合發展為重點,漸進縮小不同群體社會保障待遇差距;四是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為重點,適度調控工資性收入差距;五是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六是加強“一老一小”問題政策支持力度,弱化家庭人口結構差異對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的影響。

夏杰長研究員認為,數字化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的著力點體現在:資源配置方式創新上,線上市場依循市場化原則不斷做大做強;技術創新上,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陸續帶來顛覆式創新;業態創新上,生活服務領域或將騰出更大普惠空間;組合式創新上,數實融合場景不斷深化拓展;貿易創新上,數字化可以提升服務貿易效益。要為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營造良好生態體系,具體措施包括:加大改革力度,為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營造更加寬松的制度環境;引導社會資源(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要素)向服務業未來創新領域集中,把握創新發展機遇;加快數字社會建設,積極謀劃數字社會建設行動方案;促進數字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場景深度融合;服務業數字化轉型要跳出服務業自身,積極推動數字化的服務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從而放大服務業數字化倍增效應。

姜長云研究員指出,農業強國在世界農業競爭中呈現規?;容^優勢和強勢競爭力,具體表現為“一底三強一高一足”,即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為底線,農業創新力強、國際競爭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及其關聯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足。從培育農業國際競爭力來看,大致有兩條途徑:一是降低農產品成本,提高農產品成本和價格競爭力,二是提高農業品牌、質量和服務競爭力。 農業強國建設涉及鄉村產業發展、農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農村土地制度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去找尋答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農業強國建設賦能。

劉秉鐮教授認為,改革開放使中國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其總思路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效率優先為政策導向,通過引進市場機制和與全球市場逐步接軌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區域是國家發展的映射,空間要素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必然要求區域高質量發展。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只有進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保證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從這一角度來看,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包括:一是通過改革進一步釋放新質生產力,實現增長動力轉換;二是以區域重大戰略為引領,帶動經濟快速發展;三是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均衡協調發展;四是以城市群為載體,實現高質量城鎮化;五是以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為抓手,實現共同富裕;六是以東西互濟、雙向開放為導向,打破封鎖,構建開放新格局。

孔祥智教授指出,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可以從三個維度推進:就技術層面而言,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具體措施包括: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拓展小農戶增收空間、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小農戶扶持政策;就制度層面而言,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承包地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由農戶繼續承包,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以各地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為起點計算,繼續提倡“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就環境層面而言,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具體包括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要素合理配置、有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有利于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有利于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有利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

嚴金明教授認為,要注重研究規劃、管制、產權和市場四者的互動機理。 注重“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目標和任務。 要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立足土地要素價格市場決定的原則,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打通土地要素流動渠道,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土地要素,推動土地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要健全土地要素市場體系,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擴大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盡快制定《不動產登記法》,實現所有土地都有主,所有土地都有價,所有土地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實現土地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陳勁教授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是所有創新活動需遵循的重要理論基礎。 全體人民的創新智慧是科技創新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中創新主體積極性和能動性發揮的重要體現。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創新擴散從技術屬性向社會屬性轉變,高效率的多主體協同創新在技術上成為可能。應大力弘揚全社會的科學家精神,加快推動開放科學,鼓勵全民參與科學研究,讓科學進程和結果實現向社會大眾的可視化,讓普通大眾成為科學研究的參與者;應推動社會創新,鼓勵全民參與創新活動,為多樣化、多方向的探索過程提供機會;應推動全民創新,釋放市場中各類主體的活力,讓創新創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

任保平教授指出,經過30 多年的發展,建立市場經濟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需要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轉變。 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就是讓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完善高標準的市場經濟體系,打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升級版。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要從如下方面著手:促進社會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以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推動高標準市場體系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有機銜接;實現數字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融合發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賦能市場與政府的功能協調性;以法治維護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

鄭江淮教授創新性地將地區產業劃分為陷阱型產業、邊緣型產業、潛力型產業、警惕型產業、核心型產業,構建并完善了產業增長陷阱的測度方法,指出突破產業增長陷阱,一要推進市場一體化,推動處于生產網絡中心位置產業的集聚進程。 政府應當通過減少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和壁壘,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推動跨地區的合作項目和產業對接等方式促進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推進市場一體化,促進產業的跨地區流動和集聚。二要加強產業間技術聯系,打通技術壁壘,提升產業發展潛力。政府應當鼓勵產業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包括企業間的合作研發項目、發明人才的彼此流動以及共享研發成果和技術資源等,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的技術合作與共享。通過產業技術網絡的密集化,提升產業的長期發展潛力,避免陷入產業增長陷阱。三要根據地區產業類型,采取針對性政策措施。 具體而言,要轉移陷阱型產業的落后產能,鼓勵邊緣型產業的技術升級,推動潛力型產業的快速發展,防范警惕型產業的潛在風險,擴大核心型產業的競爭優勢。

蔣永穆教授認為,立足新發展階段,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開放事業始終具備多維特性,需要置身全域進行系統謀劃,逐步破除研究與實踐中的單維視域壁壘,為開放事業注入新動力。立足第二個百年征途的關鍵節點,亟須將多維開放與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新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有機融合,始終堅持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為開放事業增添新活力。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關口,以多維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絕不是空洞的理論自洽,務必更加堅定地走開放包容的普惠式發展道路,統籌多邊、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致力于破解城鄉發展、區域發展、供需結構與國際合作的不平衡難題,釋放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的強大感召力、行動力與引領力,為開放事業拓展新空間、創造新動能。

周文教授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比傳統的單一計劃經濟模式更有效,也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更具優越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超越了傳統計劃經濟,又超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既不是對標西方市場經濟,也不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簡單相加,而是體制機制的重構和再造,是對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余東華教授認為,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特殊歷史時期,要牢牢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特征和核心要素,著眼于產業發展的“現代性”“先進性”“體系性”,應用產業生態思維和復雜系統思維,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推動我國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筑牢數字生態體系和產業生態體系“兩大底層體系”。 二是優化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構成”。三是做強實體經濟、技術創新、人力資源和現代金融等“四大關鍵領域”。 四是完善構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七大運轉系統”。 加快完善產業發展體系、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組織體系、產業結構體系、產業效能體系、產業空間體系和產業開放體系,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藍紅星教授指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偏好下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國、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多目標兼容互促,農業現代化、農民現代化、農村現代化“三化融合”的現代化;但它并非農業現代化、農民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的簡單加總,而是由三者有機融合而成的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融為一體的現代化。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是“農富國強”,其重點和難點任務是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為破解縣域富民產業的發展之困,當前需要針對縣域富民產業評價指標體系、判斷方法、規律特征、典型案例等進行科學研究,以縣域富民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為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羅知教授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效率、創新、技術進步、資源配置效率開始逐漸取代資本積累,成為經濟高質量增長中最關鍵的因素。 原有的國有企業和國有經濟部門的低效率、對資源配置效率造成的扭曲、對市場競爭中性造成的損害,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一要調整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明確哪些行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命脈的行業,并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對此進行動態調整;二要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讓銀行擁有更高的貸款利率定價權,使得利率能夠真實反映貸款的風險; 三要推進國企人事制度配套改革。

三、會議亮點及其影響

總體而言,本次會議主題意義重大,專家學者層次高,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一是會議主題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開放45 周年的時間點,邀請全國知名學者,聚焦“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深入研討,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原則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的“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的精神建言獻策,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可謂正當其時。

二是專家學者層次高。主旨演講專家和分論壇一、二的發言專家均為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尤其集聚了國內經濟領域不少頂尖專家學者,其中學部委員1 人、一級教授1 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8 人、孫冶方經濟學獎獲得者3人。分論壇三集聚了《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全國知名學術期刊代表。

三是各方面反響好。本次會議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和期刊代表的一致好評,認為主題重大、導向鮮明,籌備扎實、組織有力、過程嚴謹、周到細致,體現了重慶社會科學院政治站位和《改革》的責任擔當,具有較強的改革辨識度和全國影響力。中國社會科學網、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中國網、重慶國際教育在線、搜狐網、新浪網、金臺資訊、經濟參考報、重慶日報、華龍網等媒體報道或轉載了會議有關重點內容,產生了廣泛積極影響。

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改革》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劉嗣方代表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和《改革》雜志社全體同仁,對“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討會暨《改革》創刊35 周年座談會”的舉辦表示祝賀,向關心和幫助刊物發展的各級領導、學術委員會委員、審稿和辦刊專家,向信任和支持刊物發展的廣大學者、作者、讀者,表示衷心感謝并致以誠摯問候。

劉嗣方指出,《改革》是由著名經濟學家蔣一葦先生于1988 年創辦的,迄今已走過35 年不平凡歷程。自創刊以來,在中宣部出版局、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的重視和指導下,在重慶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傳部的直接領導下,在以厲以寧為代表的全國知名專家學者的學術把關和社會各界的呵護支持下,《改革》伴隨45 年來我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一路成長,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見證者和助推者?!陡母铩穼W術影響力在全國經濟學期刊中名列前茅并不斷提升,得到學術界公認。先后榮獲第二屆、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三度獲評“中國百強報刊”,是CSSCI 來源期刊、RCCSE 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 綜合評價(A 刊)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FMS 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等,共有12 篇首發論文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改革》復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2023 年分別為14.507 和10.385,創歷史新高。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陡母铩诽剿髑靶械霓k刊艱辛歷程與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非常契合,《改革》在改革中創新、在開放中迭代,置于改革開放宏大場景下看《改革》,《改革》對于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彌足珍貴。通過辦好《改革》,我們對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也更加堅定了信心和決心。

《改革》內蘊的是初心傳承?!陡母铩氛Q生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參與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作為專注于我國改革發展的知名經濟學學術期刊,《改革》始終秉持“專業眼光看改革,改革眼光看中國”的理念,積極推動改革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堅守支持改革開放的初心,堅定把這一初心貫穿始終。 堅守初心,改革才能保持正確方向;傳承初心,改革才能沖破艱難險阻。 改革開放的初心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一致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新時代新征程上,《改革》要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一以貫之延續這顆初心,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擁護者和踐行者。

《改革》秉持的是守正創新。改革開放是在守正創新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的?!陡母铩吩诜崭母镩_放事業上也堅持了這一條,既確保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迷失方向;又把握和引領時代,不斷創新突破?!陡母铩肥冀K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動搖。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堅定不移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引,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關于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重要論述和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精神,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辦刊各環節全過程,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落實好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改革就是要不斷突破舊的束縛,展現更高層次的新格局。 《改革》封面是一指向右上方的尖錐形圖案,展現的就是迎難而上、攻堅突破,意蘊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們要始終秉承這一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堅持“兩個結合”中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以學術研究助力中國式現代化;也要以胸懷天下的情懷,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新貢獻。

《改革》彰顯的是時代精神。改革開放鑄就了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內涵。 《改革》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改革》始終與時偕行,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與黨中央決策部署同心同行,與國家前進步伐同頻共振,引領研究解決時代重大課題,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改革開放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大力弘揚改革開放精神,注重理論性和實踐性、基礎性和應用性、學術性和政策性的結合,引導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推出有思想深度、實踐溫度、歷史厚度的理論研究成果,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改革》承載的是責任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國際形勢發生什么變化,中國都將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备母镩_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亮麗的底色?!陡母铩吩诟母镩_放進程中應運而生,為改革開放鼓與呼,并在偉大的新時代快速蝶變?!陡母铩肪劢箷r代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引導學術研究,不斷提升學術位階。邁步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我們對辦好《改革》充滿更多期待。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使命神圣而光榮,前進道路面臨更多風險和挑戰。唯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才能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應對深刻復雜變化的國內外環境和諸多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影響,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現代科技融合性特征更加明顯,各項改革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特征更加明顯,深化國內改革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聯動性特征更加明顯。新時代新征程上,《改革》將堅決扛起新的歷史使命,圍繞“時代話題”“現實問題”“學術命題”科學設置選題,特別是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滿足國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為導向,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引導綜合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協同攻關和交叉學科領域的協作研究,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深度融合,服務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服務培育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服務數字化綠色化變革,服務創造高品質生活,服務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加注重強化學術引領,打造高端學術品牌,引領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以學術創新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彰顯文化主體性。

今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宏大,任重道遠。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堅定的政治站位、開放的學術視野、深切的現實關懷,心系“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秉承初心使命和辦刊宗旨,堅持特色化辦刊思路,堅持一流辦刊標準,堅持內容至上要求,持續提升期刊質量,涵養名刊風范,建強編刊隊伍,恪守學術道德,產出更多具有改革辨識度和全國影響力的高質量研究成果,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要把堅持正確方向作為根本保證,用學術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用理論回答人民的創造實踐。要把提升學術質量作為核心目標,密切追蹤學科發展的前沿問題,充分發揮期刊引領學術發展的作用。要把解決現實關切作為內在要求,圍繞黨的大政方針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設置專欄、策劃選題、組稿約稿、引領學術,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高度重視創新大成集智機制,發揮大成集智作用,積極為黨獻策,為“國之大者”服務。要把推進新媒體融合發展作為重要舉措,提升改革網和改革雜志微信公眾號功能,加強與全國知名學術網絡平臺合作,推動期刊與數字化傳播媒介深度融合,不斷增強期刊學術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

劉嗣方強調,《改革》永遠在路上。希望社會各界一如既往厚愛和支持《改革》,我們將不斷追求卓越、奮力超越,力爭早日把《改革》雜志社辦成國內知名學術期刊社,將《改革》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期刊。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探討交流,激發頭腦風暴,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改革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改革之路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