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子之光 昭明宣哲
——深切緬懷著名力學家朱照宣先生

2024-01-25 07:16劉俊麗
力學與實踐 2023年6期
關鍵詞:朱先生筆記力學

劉俊麗

(中國力學學會辦公室,北京 100190)

1 朱照宣先生簡介

朱照宣先生(圖1),1930 年7 月6 日生于江蘇無錫,2022 年12 月29 日逝于北京,享年92 歲。朱先生于1947 年獲圣約翰大學土木工程理學學士學位,后留校任教,并于1950 年6 月獲數學理學學士學位。1952 年調到同濟大學任教,1956 年借調至北京大學兼課,1959 年在復旦大學兼課。1963 年調入北京大學力學系任副教授、教授,先后任北京大學一般力學教研室主任、力學系副主任等職。此外,他還積極投身于學術及社會兼職工作,曾任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常務理事(1957—1982)、第二屆常務理事并兼任副秘書長(1982—1986)、第三屆常務理事(1986—1990),《力學與實踐》第四屆主編(1991—1995),《力學進展》第一、二屆編委(1981—1995)及第三、四屆常務編委(1996—2014),《應用數學與力學》和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第一屆編委(1980—2002)及中國力學學會《大眾力學叢書》第一屆編委(2008—2018)等職。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第一版編委會副主任并兼任力學史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第二版編委會主任,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1985 年由國務院批準成立,為由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審定、公布科技名詞的權威性機構)委員,并任第一屆力學名詞審定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第2~5 屆力學名詞審定工作委員會主任(2000—2020),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二屆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82—1990),國家教委首屆高等學校數學與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等職。

圖1 朱照宣先生(1930.7.6—2022.12.29)

朱先生是傳播新知識、培養年輕人的典范。朱先生具有高度的學術敏感性,總能關注國際上的學科前沿和最新動態,并在國內力學界進行傳播。例如,他是突變、渾沌、點格自動機、格子氣流體力學、神經網絡和非線性力學等新學科在國內的積極傳播者。自1982 年始,朱先生編寫《非線性力學講義》并陸續在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開設非線性力學課程。另外,他還撰寫了《非線性動力學中的渾沌》《非線性振動和渾沌》《什么是渾沌》《牛頓“原理”三百年祭》《點格自動機》等文章進行新知識的宣傳[1]。

朱先生曾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高校工作四十年榮譽獎,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論著有《理論力學》(朱照宣、周起釗、殷金生),譯著有《非牛頓流體力學》(陳文芳著)。此外,還審校審訂《非線性振動》《非線性振動理論中的漸近方法》《力學及電學系統中的非線性振動》《流體流動中的有限元法》等著作,有力推動了我國力學學科的發展。

2 朱照宣先生與《力學與實踐》

《力學與實踐》創刊于1979 年,由中國力學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共同主辦,是傳播和報道與力學相關的前沿領域、工程應用、教學經驗和科學知識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也是一本高級科普刊物。創刊40 多年來刊物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堪稱“讀者之友”。

朱先生任《力學與實踐》的首屆副主編(圖2),并連續任職兩屆。1991 年起任第四屆主編。從第五屆始任榮譽編委。朱先生在出任副主編、主編期間,在《力學與實踐》這一園地上積極地組織文章,介紹力學的前沿和應用,介紹中國的力學發展,介紹力學教學經驗,普及力學知識。特別令人感動的是,自1995 年卸去主編任職之后,他仍然一如既往地關心著《力學與實踐》,為刊物的成長出謀劃策,常常是親力親為,是退而不休的榮譽編委。

圖2 朱先生的《力學與實踐》副主編聘書

2.1 因“雜”更需要欄目活潑生動

朱先生特別注重《力學與實踐》的欄目建設,他說過“《力學與實踐》的特點就是要‘雜’,要活潑生動”。他任副主編期間,就開辟了多個有趣的欄目[2],如《教學研究》《小問題》《讀者、作者、編者》等。他任主編期間,又開辟了《身邊力學的趣話》欄目[2], 1992 年第 4 期該欄目的開篇之作是王振東教授撰寫的《野渡無人舟自橫?談流體流動中物體的穩定性》[3]。朱先生親自為欄目撰寫編者按,以示重視:“本期開辟的這一‘趣話’小欄目,講的是我們身邊的力學。文體不拘,或莊或諧,可長可短。內容則擺事實,講力學。要求文質并重,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也”。

《身邊力學的趣話》這個欄目成為《力學與實踐》的特色欄目。欄目開辟三十多年來,匯聚了許多優秀的力學文作,從而還催生出一套中國力學學會的《大眾力學叢書》。更為重要的是《身邊力學的趣話》擁有一支不斷進行科普創作的優秀學者隊伍,同時還培養了一批熱愛科普的年輕科普作者,他們中有年輕的教師,有研究生,甚至還有高中生,讓力學更加貼近大眾。欄目所刊載的許多優秀科普文章獲得了中宣部、中國科協及地方各級獎勵,這一欄目的核心作者武際可教授、王振東教授、劉延柱教授分別獲得中國力學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科普教育獎。武際可教授的《撈面條的學問?兼談分離技術》[4]一文于1996 年獲得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廣播電視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頒發的獎勵。王振東教授與武際可教授合著的《力學詩趣》[5],是他們為這一欄目撰文的結集,于2001年5 月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作家協會聯合頒發的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二等獎。2023 年,含《身邊力學的趣話》在內的《力學縱橫》欄目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期刊優秀科普專欄”。

2.2 一人撐起一個欄目

朱先生在2007 年1 月12 日的《力學與實踐》主編擴大會議上,提議開辟《術語雜談》欄目。按照朱先生的想法,這個欄目是對力學的一些科學術語進行闡述。朱先生親自為這個專欄撰文《gyro=急螺? thermo-mechanics=?》[6]作為開篇。當時,我作為該文的責任編輯,聽聞了朱先生在復旦大學講授“振動理論”課時,翻身陀螺的相關知識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引得他們在課后爭相玩轉陀螺的情景。這段故事也引起了我的興致,當即建議朱先生將這段故事寫下來配合《gyro=急螺? thermo-mechanics=?》同期刊發。后來通過朱先生,我邀請到復旦大學的陳守吉教授將那個情景記錄下來,作為《小資料》欄目的內容也同期發表在《力學與實踐》2007 年第2 期上。之后的兩年時間內,朱先生堅持每期為《術語雜談》欄目撰稿一篇,表1 為朱先生《術語雜談》撰文匯總。正可謂是一人撐起了一個欄目。

表1 朱照宣先生為《術語雜談》欄目撰文[6-16]匯總表

這些欄目文章的專題并不是隨機選取的,有一些專題是朱先生基于我們編輯在編校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而確定,例如《矢量就是向量》[11]就是一例,將在第3 節“大學者與小編輯”中具體介紹。有的是朱先生根據當期所要刊發的內容來確定。例如,他結合2008 年第3 期《奧運??返膬热萏匾庾珜懥恕哆\動是多義詞》[13]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僅寫了體育運動中的“運動”和力學中的“運動”的相同與不同,還介紹了哲學中的“運動”以及文學中的“運動”。這種跨學科、跨領域的寬度和廣度的思維高度對我們讀者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啟迪。

朱先生憑借他淵博的知識,將一些常人看來“風牛馬不相及”的術語聯系在一起。例如,在《阿諾德舌頭、朱載堉平均律和翁文波可公度性》[16]一文中,朱先生將力學的“阿諾德舌頭”、音律的“朱載堉平均律”和對災害預測的“翁文波可公度性”這3 個不同領域的術語關聯起來,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關聯性進行了詳盡論述。該文不僅是一篇術語解讀的文章,更是一篇優秀的科普文章,其內容涉及有司馬遷《史記》中的《律書》和《莊子》的音律論。朱先生還在文中引用了莊子憶孔子得意門生顏回論,很有意思!朱先生持續為《術語雜談》撰文,后因身體原因無法繼續,《阿諾德舌頭、朱載堉平均律和翁文波可公度性》成為他在《術語雜談》欄目的封筆之作。

朱先生不但自己親自撰文,他還邀請了一些學者為欄目撰文。例如,金和編審撰寫了《“黏”和“粘”用法區別》[17],談慶明研究員撰寫了《說說“量綱”和“量綱一”》[18]。在朱先生的堅持和努力下,《術語雜談》欄目不斷得到豐富,文章的內容涉及面廣,文字生動有趣,不僅吸引了眾多力學教師及年輕讀者,而且對從事期刊編輯工作的我們也大有幫助。在朱先生的感召下,我也于2019 年為這個欄目寫了一篇《談談滲流》[19]。

2.3 退而不休的主編

2006 年6 月21 日教育部高教司發出“教高司函[2006]140 號”批復,由《力學與實踐》主辦的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以下簡稱競賽)進入了教育部高教司主辦的大學生科技競賽項目系列。同年12 月29 日,高等教育司在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召開了大學生科技競賽工作研討會,對競賽提出一些具體要求。時任《力學與實踐》第七屆主編的李家春院士要求盡快召開一次主編擴大會議,討論力學競賽的具體安排。會議還特別邀請了歷屆主編參會,全面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在2007 年1 月12 日的主編擴大會議上,《力學與實踐》的歷屆主編武際可教授(第3 屆主編)、朱照宣教授(第4 屆主編)、賈書惠教授(第5 屆主編)和王振東教授(第6 屆主編)都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召開得非常成功,會議除了討論期刊的??瘜诮M織,還確定了競賽的徽標,決定設立專職競賽秘書長。會議還決定要在競賽的組織管理、運行機制以及競賽內容與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進。在這次會議上,朱先生提出了開辟《術語雜談》專欄,并表示將來他自己也為這個欄目撰稿。通過前面的“一人撐起一個欄目”一節的內容,我們已經看到朱先生為這個欄目所付出的辛苦。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有了這張《力學與實踐》第3~7 屆主編合影的珍貴歷史照片(圖3)。遺憾的是那時首任主編卞蔭貴教授已經離世。

圖3 《力學與實踐》第3~7 屆主編合影(2007 年1 月12 日)(左起:王振東,武際可,朱照宣,賈書惠,李家春)

自此以后,每年春節前就舉辦一次《力學與實踐》主編擴大會議,這也是一年一度的節慶聚會,成為一個慣例。老先生們就像過節一樣高興,他們不僅可借機與老友相聚,更能向年輕人傳授辦刊經驗。特別是,武際可教授參會都會帶上“賀年卡”?他用毛筆字為大家寫的一些祝?;蛎銊畹脑?。年輕的編委也十分高興既能聆聽老先生們的指導,又能得到武際可教授的墨寶。只要身體允許,朱先生都欣然與會,他參加了2007 年、2008 年、2010 年、2011 年、2013 年、2014 年和2017 年的會議,并積極為期刊的發展出謀劃策,提出中肯的建議。在2014 年1 月14日的聚會上,編輯部還準備了蛋糕,以祝福老先生們健康長壽(圖4)。

圖4 朱先生參加《力學與實踐》主編擴大會議(2014 年1 月14 日)(左起:黃文彬,朱照宣,賈書惠,武際可)

3 大學者與小編輯

2003 年6 月,我調入中國力學學會辦公室,主要負責《力學與實踐》的編務和編輯工作。初到力學學會辦公室,我與朱先生并沒有交集,直到2004 年12 月,為籌辦第五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復賽暨頒獎典禮,我電話聯系朱先生并邀請他出席頒獎典禮。朱先生耐心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表示:“那么一個重要的大會,我擔心自己當聽到不同意見時,會情緒激動,影響活動的順利進行”。因而他婉言謝絕。朱先生的婉言謝絕讓我印象深刻,讓我感受到他的大局觀,敬意油然而生。

2006 年10 月?2014 年4 月我負責《力學與實踐》編輯部的工作,這8 年也是與朱先生交往比較多的時期。期間,不論是我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還是科普文章寫作嘗試,都得到了朱先生的悉心指導。

在我剛接手《力學與實踐》編輯部的工作時,朱先生就對如何辦好《力學與實踐》給予了很多指導,他曾明確表示:刊物版面緊張,寸土寸金,要巧用補白。而初做編輯的我就如何尋找補白資料之事也是懵懵懂懂,進一步請教朱先生,他便鼓勵我“自己寫點東西” 來作補白用。于是我按照朱先生指教,編寫了《塔科馬(Tacoma)橋風振致毀》[20]和《阿基米德橋?懸浮水中的交通隧道》[21]兩篇短文作為補白,刊發在《力學與實踐》2007 年第1 期上。朱先生不僅讓我掌握了期刊編輯會做補白的這門技藝,還引導我走上了科普文章寫作之路。

在具體的稿件編輯加工過程中,我經常遇到矢量和向量這兩個術語使用問題。我困惑于二者其實是同一個概念,但有的文章中用矢量,而另一文章中就用向量,便帶著疑問去請教朱先生。朱先生一聽哈哈大笑起來,說國家名詞委還專門開了“一字會”討論矢量和向量的統一問題。他解釋道,矢量和向量這兩個詞在力學里表達的就是同一個意思,屬于多詞一義。接著又給我拓展了在不同階段里這兩個詞在數學和物理兩個學科中的表示,并強調說按 “約定俗成”,在新的表達中,一般是,在物理和力學中用矢量,在數學中用向量。沒過兩天,朱先生又特意到編輯部送給我一份關于向量和矢量的解釋表格(圖5),不僅列出兩者的應用情況,還詳細列出了參考書目。朱先生可能還擔心我看不清楚,又在表的下面給出注釋:表格右邊的內容是以“年份、名稱、出版社”方式展示的。有了朱先生的指導,在以后的稿件編輯加工過程中,我不再困惑于矢量和向量的問題。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先生對年輕后輩的悉心指導,體現了他提攜后學的大家風范?;谶@個背景,朱先生撰寫《矢量就是向量》[11]一文,發表在《力學與實踐》2008 年第1 期的《術語雜談》欄目中。朱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還建議,可以開展一個專題調研,就是對在矢量與向量并用、沒有統一的近百年的時間里,所組織的對vector 定名的過程、來龍去脈、參與討論的專家及各自的理由進行專題研究。

圖5 朱先生手稿(關于向量和矢量的解釋)

即使在排版工作中,我也得到了朱先生很多指點。比如,在編排朱先生的《湍流的“湍”,怎樣念?》[10]一文時,涉及到“湍”的拼音(tuαn)中的韻母“α”,我們打印成了英文字母“a”。朱先生特意到編輯部,告知我與排版員:拼音中的“α”不同于常用的英文字母“a”。拼音中的“α”后面的是一豎,而英文中的“a”則是有個小尾巴。朱先生還一邊拿著筆在演示,一邊在給我們講解兩者書寫的不同:在手寫的時候,拼音中的“α”是需要兩筆完成,第一筆先是左邊的半圓,第二筆是垂直右彎。而英語“a”則是一筆完成的。

朱先生是指導我進步的良師益友,不知不覺中我們早就成了忘年交。2010 年前后,有一次與朱先生、武際可教授、梅鳳翔教授、金和編審聊天的時候,朱先生不經意談起:“1952 年出版的周培源先生的《理論力學》可謂是經典著作,但可惜的是現在已經絕版,而且在北京大學也找不到了?!蔽易院赖馗嬖V他們“我收藏著一本”時,朱先生先是驚訝后是興奮,并動員我送給他,他說要送給北大理論力學的老師用??墒敲辐P翔教授也想要,在我左右為難時,金和編審就建議大家各自復印。2011 年,在武際可教授的建議下,我與科學出版社聯系,重新出版了這本《理論力學》,作為對周培源先生110 周年誕辰的獻禮。我還寫了一篇題為《奇遇珍書?紀念周培源先生誕辰110 周年》[22]一文,講述了這本著作收藏和再版的故事,刊發在《力學與實踐》2012 年第4 期上。

4 朱照宣先生的工作筆記

讓我敬佩的還有朱先生幾十年如一日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一些重要工作。早在2008 年,時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分管學會期刊的戴世強教授曾向我提過,朱先生在做《力學與實踐》主編期間,對每篇稿件的處理過程都有詳細的記錄,囑我找機會去好好學習一下。后來與朱先生倉促見面時偶爾提起工作筆記的事情,他也只是謙虛地笑笑說“就是一點記錄”。

直到10 年后才有幸得到了這個機會。那是2018 年6 月20 日下午,我與武際可教授、金和編審、王克仁教授及錢學森科學和教育思想研究會秘書長李偉格,一行五人看望朱先生及其夫人張瑞云先生(圖6),并商議《力學與實踐》創刊40 周年(2019 年)事宜。

圖6 朱照宣、張瑞云夫婦與錢學森科學和教育思想研究會的會友們( 2018 年6 月20 日)(右起:金和,李偉格,王克仁,武際可,朱照宣,張瑞云,劉俊麗)

2018 年,《力學與實踐》編輯部邀請歷屆主編撰寫《力學與實踐》創刊40 周年的紀念文章。據武際可教授介紹:朱先生收到邀請函后很發愁,當時因病重所致不能動筆,但他自己對《力學與實踐》又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想著一定要對創刊40 周年有所表示,就電話聯系武際可教授商定,由他們兩位老主編共同題詞以示祝賀。武際可教授事先已將賀詞書寫好,帶給朱先生共同簽章。賀詞的內容為:

“力學與實踐而今四十年。當年倆小編已成耄耋老漢白發盈顛。喜看青年才俊相繼而至各呈高見。繁榮學科重任在肩。努力努力一往無前。賀力學與實踐創刊四十周年?!?/p>

就這樣,重病中的朱先生仍心懷《力學與實踐》,送上了最誠摯的祝福。

那天下午,大家相談甚歡。我瞅準機會,向朱先生提出能否看看他的工作筆記,朱先生欣然答應。這讓我既興奮又激動,終于有機會膜拜朱先生的那些用智慧和心血凝集而成的具有史料價值的工作筆記!

走進朱先生的書房,在占據了一面墻那么大的書架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近百本工作筆記,這里擺著的筆記是從1977 年開始記錄的。在每本工作筆記的書脊上都清楚地標記著序號及時間段(圖7)。

圖7 朱先生的工作筆記

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翻閱著這些筆記。這些筆記本的內頁上都標有頁碼,每本筆記都是前有目錄、后有索引,如圖8 所示。朱先生將工作筆記的內容都進行歸類,在每類內容的地方都清楚地標注好上接頁碼和下接頁碼。從他的這些筆記中,除了看到他的讀書心得、科研記錄,為《力學與實踐》等期刊審閱稿件的詳細記錄、對《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力學名詞》等撰稿的記錄,還有他對參加的每次會議的記錄、教學工作以及學生成績的記錄等。

圖8 朱先生的工作筆記中的索引(1980 年10 月2 日—1981 年8 月14 日)

近百冊工作筆記對于中國現代力學史、期刊發展史及北大力學系發展歷史的研究都將是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

4.1 審稿為每一篇論文負責

我繼續翻閱著朱先生的這些工作筆記,發現筆記中專門有一頁寫著“力學與實踐編輯工作開始”這幾個大字,時間是1979 年5 月,那也就是《力學與實踐》副主編的聘書頒發不久(見圖2),朱先生就已投身到《力學與實踐》的編輯工作。筆記中記錄著朱先生在1979—1985 年任副主編、1991—1995 年任主編的時期內,經他審閱過的每篇稿件的記錄。朱先生對每篇稿件除了給出科學的、嚴謹的、客觀的審閱意見外,還對所審閱過的每篇稿件的重要信息及處理過程都用表格的形式匯總記錄下來,表中清楚地記錄著稿號,在稿號下面簡單記錄著編輯的名字或姓氏、作者名字及作者的通訊地址、稿件標題、稿件處理情況等,在稿件處理情況中標記著送審時間和審稿人姓名,審稿意見及最終處理結果等(圖9)。

圖9 朱先生為《力學與實踐》的審稿記錄

朱先生不僅作為《力學與實踐》的主編這樣詳盡地記錄下每篇稿件的審稿過程,而且為那些他沒有任職的期刊審稿也是如此認真。筆記中也詳細記錄了他為《力學學報》《兵工學報》《應用數學與力學》及《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等期刊的審稿意見。

1980 年,朱先生為《力學學報》審理過的一篇稿號為81-020 的稿件。雖說這篇稿件當時已經在全國一般力學會議上宣讀過,并在某大學學報刊登過。但是到了朱先生手里,朱先生還是對稿件中所出的結論認真地推導一遍,并通過對有限轉動的矩陣表示法的歸納整理,還給出了7 種其表示方法。對這篇只有6 頁的稿子,朱先生給出的審稿意見以及對公式的證明過程就長達8 頁。之后這篇文章刊發在《力學學報》1982 年第4 期上。

從這些審稿筆記中可以看出,朱先生以高度的責任心,認真細致地批閱每一篇稿件,提出了詳盡的完善意見,對于作者的成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樣也切實推動了力學學科的建設及力學期刊的高質量發展。

4.2 “小問題”記錄的大學問

《力學與實踐》創刊伊始,開辟了《小問題》欄目。先在北京大學力學系成立《小問題》組,從1980 年第3 期《小問題》欄目設立,每期都刊出幾個饒有興趣又能啟發思維的小問題,其答案在隨后的一期刊出。為了方便讀者,刊出來的每道小問題的題目和答案都是連續編號。從朱先生的筆記可以看到開篇刊發的4 道小問題(1980 年第3 期),就有3 道是朱先生給出的。這里有朱先生對小問題刊出情況的一個記錄,如圖10 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到,3 期刊發的12 個題目中,有近一半的問題是朱先生提出的。

圖10 朱先生對“小問題”的記錄

對于作者投來的“小問題”,朱先生都是認真審查,決定錄用后,他自己還要對其解答再演算一遍,以保證其正確性。這里舉個例子,南京工學院土木系78 級某學生提出了個問題,即“立方木塊浮在水面上,為什么總放不平而是尖角向上?”,為了回答這個小問題,朱先生在工作筆記中就有十多頁的演算和證明內容。圖11 所示的是朱先生給出的證明過程的一部分內容。之后這一問題作為“小問題14”刊發在《力學與實踐》1981 年第3 期上,其答案也刊發在同年的第4 期上。

圖11 朱先生對“小問題”的證明過程

《小問題》成為備受歡迎的特色欄目。這一欄目不僅對提高讀者學習力學的興趣,培養他們觀察問題、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對力學課程的教學方法的改進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第三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飛的獲獎感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能夠獲得全國大學生力學競賽的一等獎,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將《力學與實踐》刊登的‘小問題’都做了一遍?!?/p>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小問題》欄目內容不斷豐富,于1986 年5 月和2003 年11 月分別結集出版了《力學小問題一百例》[23]和《力學小問題及全國大學生力學競賽試題》[24]。這兩本書也成為大學生學習力學的很重要的參考書。

4.3 管理與教學工作的記錄

朱先生對教學工作的認真程度,武際可教授是用“極端”來形容的。朱先生對每一堂課的講義都是在用心打磨,也都是精益求精,磨出精品。筆記中記錄著他對《非線性力學講義》的細細琢磨,“強迫振動的題目太少,有線性、平方阻尼,這類題目太多了些?!右恍┗居柧毜幕煦缂s束、彈簧、……,能量的題?!瓟祵W上太難的可去掉……?!?/p>

還有一些工作筆記記錄的是對力學系的規劃管理。朱先生在任北大力學系主管教學的副系主任初期,即1978 年,為了力學系的發展,朱先生根據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力學系專業人員情況,分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兩類,按“有指導能力的人數”“能獨立工作的人數”“在指導下能工作的人數”做了一個很全面的統計,清楚標注了人員的年齡分布,以及未來8 年內需要在流體力學和固體力學增加的人數。再對漢中分校力學系實驗設備進行了調查統計。朱先生對力學系自己的“家底”進行全面摸清之后,又選取國際著名大學進行對標。筆記中有很大篇幅記錄的是朱先生對麻省理工學院的整個發展歷程,以及對土木與機械系、材料工程和科學系、物理系等與力學專業相關院系的課程設計和必修科目進行的全面統計。

朱先生始終將學生裝在心里,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科研情況。例如,筆記中詳細記錄了他的一位碩士研究生論文撰寫和畢業答辯事宜,包括對其畢業論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審核記錄、邀請周恒院士做論文的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委員的邀請信,還有論文答辯評語等。

在給本科生擬定考試題目時,朱先生會自己親自做一遍,以確保題目出得合理。這在工作筆記中也有記錄,即朱先生擬定的考試題目,還有長達16 頁的解題思路。

4.4 《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工作記錄

在工作筆記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朱先生負責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編寫工作的記錄。1978 年,國務院決定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并按學科分類分卷出版?!吨袊蟀倏迫珪ちW》(以下簡稱《力學卷》)編委會主任是錢令希,副主任是錢偉長、鄭哲敏、林同驥和朱照宣,同時按力學各分支學科成立了相應的編寫組,朱先生兼任力學史的主編?!读W卷》(第一版)于1985 年出版。2008 年,朱先生又被聘為《力學卷》(第二版)的主編。

2016 年,《力學卷》(第三版)的編寫工作開始啟動,由李家春院士擔任主編。我有幸作為《力學卷》的編委參加工作,主要是配合李家春院士和朱克勤教授做總論的撰稿和約稿工作。剛接手這項任務時,我有些畏難,便通過微信聯系朱先生夫人張先生,向朱先生請教,張先生回復說:“照宣說他負責第一版、第二版他只掛個名……”,當然朱先生也不厭其煩地告知了該項工作的注意事項。后來我才發現那是朱先生的謙虛之言,因為朱先生的工作筆記完整記錄了《力學卷》(第一版)的詳細組稿和撰稿過程,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朱先生的治學精神。

從《力學卷》(第一版)前期的啟動工作到“最后收尾事”,從文字插圖的要求到力學術語的統一,從力學總論的框架搭建到撰寫,乃至大量詞條的撰寫,朱先生事無巨細地做了大量工作(圖12 和圖13)。據統計,該書第一版的“力學史”部分一共收錄85 個詞條,而朱先生就撰寫了49 條,其中,包括“力學史”“中國古代力學知識”“力學名著”及若干位著名力學人物等詞條,一些重要詞條一直保留到現在的第三版中?!读W卷》(第一版)的出版既是對古今中外的力學知識進行的歷史性的概括和總結,又是第一次以權威性的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將力學既是基礎科學又是技術科學的定義予以公布。在這其中,朱先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圖12 朱先生起草的“力學”詞條的撰寫架構

圖13 朱先生撰寫的關于《力學卷》的宣傳

5 結語

2018 年的相見,竟然成了我與朱先生的最后一面。在之后的幾年里,我經常通過微信與其夫人張先生聯系,對于我的問題請教,朱先生一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每當我提出要去看望他們,總是被朱先生婉拒。張先生總是這樣回復我的微信問候:“我倆身體都好。照宣不愿意外出,但是他關心力學所事……?!睒銓嵉奈淖譄o數次打動了我,關心力學所的事情,也就是關心《力學與實踐》的事情、也就是關心我們力學界的事情,字字句句無不流露出這位力學大師對力學的關心和熱愛,無不體現出他偉大的科學家精神。

回顧我與朱照宣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我深切地感受到,朱先生的治學體現出真切篤實、明覺精察的崇高境界,朱先生的言行昭示出赤子之心和君子之風,朱先生的工作筆記透射出智慧與文采的奪目光芒,崇敬之心不易多表。朱先生真可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實乃我輩學習楷模。

謹以此文緬懷朱照宣先生!

猜你喜歡
朱先生筆記力學
力學
弟子規·余力學文(十)
弟子規·余力學文(四)
悼朱光潛先生
學寫閱讀筆記
學寫閱讀筆記
我的自然筆記(一)
力學 等
老先生扮演病人為哪般
供暖不好通話作證供暖公司被判退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