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時空演變對中原區經濟發展差異的計量分析

2024-01-25 12:51查華超羅星月
喀什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區域間基尼系數經濟區

查華超,羅星月,張 楓,高 然

(1.安徽財經大學a.經濟學院;b 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2.上海大學 經濟學院,上海 200444;3.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上海 200062)

0 引言

“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是經濟增長的著力點,促進區域經濟融合互動、融通互補是完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關鍵.中原經濟區是國家級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在地理區位上連接東部與西部地區,其經濟發展協同、發展聯動對推進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以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差距為切入點,探尋區內經濟發展差距的時空演變特征,以期為縮小經濟區內經濟發展差異提供理論指導.

1 文獻綜述

目前關于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研究文獻較多,但在研究視角上各有不同.

一方面,受限于地域空間和研究數據的可獲得性,學者們通常將省域范圍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如吳瑋怡等人[1]采用空間自相關和標準差橢圓等技術方法探究廣東省縣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結果表明廣東省的經濟發展明顯存在著空間聚類的特征;戴其文等人[2]借助Theil 指數和馬爾科夫鏈,發現廣西區域經濟差異對地理尺度非常敏感,縣域間發展差距最大,地市間發展差距次之,而區域間的發展則最為平衡;靳誠和陸玉麒[3]通過ESDA 相關分析方法,探究江蘇省縣域經濟格局在空間上的變化狀況,研究表明江蘇省東南—西北向的經濟發展空間差異最大,而東北—西南向的均質性則最好.

另一方面,貧富差距不僅體現在一個省份內部,各省際間或各區域間的差距也極其顯著,因此,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也是眾多學者研究的重要方面.例如:孫珊珊和朱傳耿[4]認為長江經濟帶、長三角、泛珠三角、三峽庫區和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是常被用于研究經濟差異空間格局的區域分類;謝磊等人[5]將長江中游經濟區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泰爾系數和空間自相關分析得出“長江中游經濟區南北差異相對明顯”的結論;劉玉等人[6]以縣域為基本單位,研究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結果表明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實力雖不斷增強,但省際經濟發展差距仍然很大.

還有少數學者以東、西部區為研究區劃,對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差距進行了研究.例如:李娟等人[7]以地級城市為基本單元,通過引入經濟地理集中度來反映經濟在空間上的集中程度,發現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空間格局整體表現為中間高四周低;胥亞男等人[8]將縣域作為研究的最小單位,通過空間自相關發現中原經濟區總體呈現西高東低的態勢.雖然學界對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差距研究有所涉獵,但由于中原經濟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僅以東、西兩區為研究對象無法全面分析各地市間的經濟發展情況,造成對區域內經濟發展差距認識的不足.

有鑒于此,本文以中原經濟區為研究對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數等方法,測度分析了2012—2019 年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時空演變趨勢.本文與已有研究的不同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將研究對象的劃分從方位轉變為城市群,充分體現都市圈對地區發展的重要性;第二,不僅測算了各個城市圈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也對各城市圈內部的經濟發展差距進行比較,并分析區域間和區域內差異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程度,以期為實現中原經濟區經濟協調發展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2 中原經濟區基本概況

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其經濟總量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全國經濟第五增長極.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劃》描繪,中原經濟區具體包括河南全省,山西的長治、晉城和運城,山東省的聊城、菏澤和泰安東平縣,安徽的宿州、淮北、阜陽、亳州、蚌埠、淮南潘集區及鳳臺縣,河北的邢臺和邯鄲,共33個地區.為探討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差異,本文參考劉戰國和劉藝娃[9]的做法,將中原經濟區大致劃分為三個層次級——鄭州都市圈、中原副中心城市群和其他城市群,并由此展開分析研究.

3 中原經濟區發展差距的時空演變

3.1 數據選取

本文選取2012—2019 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河南統計年鑒》《河北統計年鑒》《山西統計年鑒》《山東統計年鑒》《安徽統計年鑒》,缺失資料來自相關地市統計公報.

3.2 研究方法

基尼系數是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于1943 年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一般用于考察一個地區的經濟分配差異情況,大小介于0、1 之間.基尼系數越小代表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代表收入分配差距越大.

1997年Dagum[10]利用基尼系數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測算空間差異的分解公式.這一分解公式不僅可以測算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差距變化,同時也可以測算區域內部的差距.為此,本文采用該方法來進行測度分析.具體測算公式如下:

基尼系數的分解公式為

其中,yji和yhr分別表示j區域中i經濟體和h區域中r經濟體的人均GDP,k表示區域中樣本的個數,nj和nh分別表示j區域和h區域中經濟體的數量,表示整個區域人均GDP 的平均值.

基尼系數按照區域分解可分為區域內差距貢獻Gw與區域間差距貢獻Gb.

區域j的基尼系數為

則區域內差距貢獻度表示為

區域j和h之間的基尼系數可以表示為

則區域j和h之間差距貢獻度可以表示為

因此,總的基尼系數可以分解為

同時,本文按照鄭州都市圈、中原副中心城市群和其他城市群的劃分標準,來考察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發展差距.若令k=1,2,3 分別代表鄭州都市圈、中原副中心城市群和其他城市群三個經濟地帶,則中原經濟區經濟差距分解如下:

至此,完成對中原經濟區經濟差距的分解.

3.3 結果分析

3.3.1 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絕對差異

由圖1 可知,2012—2019 年中原經濟區人均GDP 的極差和標準差均呈現逐年上升之勢,這代表近年來中原經濟區各地區經濟發展的絕對差異在逐年擴大.

圖1 2012—2019年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絕對差異

按照增長速度將時間序列進行簡單的劃分后發現:中原經濟區人均GDP 的極差在2013—2015 年和2018—2019年期間的上升幅度相對來說較緩慢,逐年增幅分別為2.54%、3.52%、1.61%,而剩余年份之間極差的增長幅度相對較大,分別可達9.72%、8.87%、11.71%和7.42%.同時,標準差的變化更為明顯,2016—2018 年標準差的變化十分迅速,由2016 年的14758.27 變為2018 年的18595.58,僅3 年時間就增長了26.00%,而其他年份中標準差的增長幅度都比較小,平均不超過6.00%.

3.3.2 中原經濟區發展相對差異

(1)中原經濟區發展差距總體變化.

通過測度得到2012—2019 年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差距總體變化趨勢,詳見圖2所示.

圖2 2012—2019 年中原經濟區發展差距總體變化

分析發現,2012—2019 年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差距人均GDP 基尼系數在0.158~0.197 的區間內變動,整體變動幅度不大,且呈下降趨勢.根據下降速度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12—2015 年,該階段人均GDP 基尼系數從0.196 變為0.178,下降速度較為平穩,年均下降3.18%;第二階段為2015—2017 年,該階段人均GDP 基尼系數大體上保持不變,僅從0.178 小幅降為0.177;第三階段為2018—2019 年,該階段人均GDP 基尼系數下降速度相對較快,由0.175 下降至0.159,下降了9.14%.可能原因:得益于2012 年出臺的《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2016 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2017 年《河南省建設中原城市群實施方案》的積極影響,推動了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總體差距擴大趨勢不斷放緩,中原經濟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取得顯著成效,并自2018 年以來推動鄭州市開始更好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促進中原經濟區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進一步縮小.

(2)中原經濟區發展差距空間分析.

中原經濟區囊括5 省33 個地區,區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為此,首先參照劉戰國和劉藝娃[10]做法,將鄭州與開封、洛陽、焦作、新鄉、許昌六市劃定為鄭州都市圈;其次,依據“中心地理論六邊形模型”和“斷裂點理論”,將安陽、三門峽、商丘、信陽、南陽、濮陽、周口等七大省轄市設定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最后,區內的其他地區被統一歸結至其他城市群.表1 給出了中原經濟區經濟差距構成比例分析結果.

表1 中原經濟區經濟差距構成比例

具體而言,在各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差距貢獻度層面上,2012—2018 年間,鄭州都市圈及副中心城市群內部的基尼系數構成比例要小于其他城市群,但到2019年,鄭州都市圈區域內部的基尼系數構成比例變得最大.可能原因:相對于鄭州都市圈和中原副中心城市群,其他城市群中各地區主要來自河南省以外的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和安徽省,而這些不同省份間在地理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發展基礎等方面差異明顯,導致其他城市群內部的經濟發展差距貢獻度要更大.此外,2012—2019 年的七年間,鄭州都市圈的基尼系數構成比例是逐年上升的,期初13.578%升至期末15.417%;中原副中心城市群的基尼系數構成比例是逐年下降的,期初16.14%下降為期末10.729%;其他城市群的基尼系數構成比例則也是呈下降之勢.這表明鄭州都市圈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而中原經濟區內副中心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內的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在持續縮小,所以鄭州市如何更好地對周邊城市發揮經濟輻射作用是需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在三大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貢獻度層面上,2012—2019 年期間,鄭州都市圈與副中心城市群、鄭州都市圈與其他城市群區域間的基尼系數構成比例較為接近且均占20%以上,而副中心城市群與其他城市群區域間的基尼系數構成比例明顯更低,逐年所占比例均不到10%.這說明,中原經濟區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主要源于鄭州都市圈和中原副中心城市群以及鄭州都市圈和其他城市群之間,副中心城市群與其他城市群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僅為次要原因,以鄭州市為中心的都市圈人均GDP 水平要顯著高于副中心城市群以及其他城市群.

在中原經濟區區域內和區域間層面上,到2019 年,區域間的基尼系數構成比例要高于各區域內部的基尼系數構成比例,并再次說明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最大來源為鄭州都市圈與中原副中心城市群以及鄭州都市圈與其他城市群之間.可能原因:2019 年2 月21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為優先發展鄭州都市圈提供了政策依據,而其后鄭開雙創走廊、開港產業帶、許港產業帶等6 個專項規劃的制定,更為鄭州都市圈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動力,進而相對加快鄭州都市圈的經濟發展速度.

(3)中原經濟區發展差距再分析.

根據測度結果,中原經濟區三大區域間的基尼系數變化趨勢如圖3 所示.

圖3 2012—2019 年中原經濟區三大地區間基尼系數變化趨勢

圖3 顯示,鄭州都市圈與中原副中心城市群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大致呈“U”型變化趨勢.其中,2012—2015年表現下降趨勢,區域間基尼系數由0.254 下降至0.234;2015—2016 年為平穩階段,區域間基尼系數幾乎保持不變;2016—2019 年則呈現上升趨勢,區域間基尼系數由0.234 上升至0.251.可能原因:2016 年12 月29 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要建設現代化鄭州大都市區,以鄭州為中心圈的經濟發展目標得以確立,從而較好促進鄭州經濟發展,并拉大鄭州都市圈與中原副中心城市群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同時,鄭州都市圈與其他城市群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總體呈不穩定的下降趨勢,但變動幅度較小,區域間基尼系數均介于0.240~0.255 之間.其中,2012—2015年,區域間基尼系數呈先降后升趨勢;2015—2016 年,區域間基尼系數上升明顯;而在2016—2018 年區域間基尼系數保持相對平穩后,于2019 年下降至歷年最低水平.可能原因:2018 之前,鄭州都市圈與其他城市群之間的區域協調發展仍處自發狀態,導致兩個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變動趨勢并不規則;但2018 年底我國明確提出了以“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為指引的區域發展新機制,高質量發展要求促使中原經濟區各區域間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協同性,因此鄭州都市圈與其他城市群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有所減小.

此外,2012—2019 年,副中心城市群與其他城市群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變化則大致呈逐年下降趨勢,區域間基尼系數由0.113 下降至0.071,變化幅度較大.這說明中原經濟區的副中心城市群與其他城市群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在不斷縮小,這兩個城市群內地區經濟發展的協同性要明顯更強.

經過上述分析表明,作為經濟圈中心城市的鄭州對其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影響十分顯著,因此,接下來將定量分析鄭州對中原經濟區的經濟推動效果.

4 鄭州對中原經濟區的產值影響度和綜合影響度

4.1 數據選取

2012—2019 年鄭州市和中原經濟區的三大產業產值以及國民生產總值分別見表2 和表3.

表2 鄭州市三大產業產值及總產值

表3 中原經濟區三大產業產值及總產值

由表2、表3 可以看出,無論是鄭州市還是中原經濟區,三大產業產值以及國民生產總值整體上都在逐年增長.為了定量評估鄭州市近幾年對中原經濟區的影響力,在此引用產值影響度對影響力大小進行測度.

4.2 研究方法

產值影響度是每一階段一個城市的某產業產值對給經濟圈的產業產值相對變化率的大小的度量,它的變化可以反映該城市在某時點對所在經濟圈的經濟在量與質方面的變化程度.

取lij表示第i(i=1,2,3)產業在第j(j=2,3,…,8)的影響度,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aij表示鄭州市第i產業在第j年的產值;bij表示中原經濟區第i產業在第j年的產值;Aj表示鄭州市在第j年的生產總值;Bj表示中原經濟區在第j年的生產總值.

因此,得出三大產業的影響度總和,就是鄭州市對中原經濟區的綜合影響度,即

根據表2 和表3 的數據,利用Excel 代入公式(10)可以得到2012—2019 年的鄭州市對中原經濟區的三大產業影響度,然后根據公式(11)計算得出2012—2019 年鄭州市對中原經濟區的綜合影響度,詳見表4.

表4 鄭州市對中原經濟區三大產業影響度及綜合影響度

表5 MA模型參數表

4.3 結果分析

根據表4 中的影響度變化,可以得出鄭州對中原經濟區三大產業的影響:對第一產業發展具有抑制作用;2012—2015 年對第二產業具有逐年遞增的促進作用,2015—2016 年具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逐漸減??;對第三產業具有促進作用.

從綜合影響度來看,鄭州對中原經濟區的總體影響是正面的,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除了2015—2016 年,鄭州對中原經濟區的綜合影響度為負數,其他均為正數.這是因為2015 年鄭州舉辦了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在2015 年鄭州的國民生產總值有了顯著提高,而在2016 年小幅度回落,導致2015—2016年的綜合影響度為負數.根據綜合影響度的絕對值可以看出,近幾年以來,鄭州對中原區經濟發展的整體影響力不斷提高.

5 鄭州對中原區經濟影響的預測

5.1 建模準備

根據近幾年來鄭州市對中原經濟區的三大產業影響度以及綜合影響度,構建ARIMA 預測模型,分別預測未來8 年鄭州市對中原經濟區的三大產業影響度及綜合影響度.

5.2 研究方法

5.2.1 第一產業影響度

上表格展示模型Q 統計量信息,包括統計量值和p值;ARIMA 模型要求模型殘差為白噪聲,即殘差不存在自相關性,可通過Q統計量檢驗進行白噪聲檢驗,原假設殘差是白噪聲;Q6 用于檢驗殘差前6 階自相關系數是否滿足白噪聲,通常其對應p值大于0.1 則說明滿足白噪聲檢驗,常見情況下可直接針對Q6 進行分析;如果拒絕白噪聲假定(p<0.05),意味著模型擬合不佳,反之通常意味著模型可正常使用.

從表6 中Q 統計量結果看,Q6 的p值等于0.580 大于0.1,則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絕原假設,模型的殘差是白噪聲,模型基本滿足要求.

表6 模型Q統計量表

表7 MA 模型參數表

5.2.2 第二產業影響度

從表8 中Q 統計量結果看,Q6 的p值等于0.760,則在0.1 的顯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絕原假設,模型的殘差是白噪聲,模型基本滿足要求.

表8 模型Q 統計量表

表9 MA 模型參數表

5.2.3 第三產業影響度

從表10 中Q 統計量結果看,Q6 的p值等于0.675,則在0.1 的顯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絕原假設,模型的殘差是白噪聲,模型基本滿足要求.

表10 模型Q 統計量表

表11 MA 模型參數表

5.2.4 綜合影響

從表12 中Q 統計量結果看,Q6 的p值等于0.475,則在0.1 的顯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絕原假設,模型的殘差是白噪聲,模型基本滿足要求.

表12 模型Q 統計量表

5.3 結果分析

根據所預測的結果繪制近8 年鄭州市對中原經濟區的三大產業和綜合影響度的折線圖,如圖4 所示.

圖4 鄭州市對中原經濟區三大產業影響度及綜合影響度趨勢圖

由圖4 可以看出,未來8 年,鄭州對中原經濟區第一產業影響度始終為負,且負影響基本穩定且大致趨于0.第二產業影響度2020 年開始轉為正值,預計在2023 年達到近期最大值,2024 年可能有所滑坡,但影響度始終為正,繼續推動中原經濟區的第二產業發展.2020 年第三產業影響度轉為正值,預計近6 年相對穩定,2025 年出現快速增長,對中原經濟區的經濟有很強的促進作用,2026 年仍然略有增加,但漲幅相對放緩.總體而言,未來8 年,鄭州將繼續大力推動中原區經濟的發展.

6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本文首先從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兩個角度出發,采用Dagum基尼系數模型研究中原經濟區各區域間以及各區域內經濟發展差距;其次引入產值影響力分析鄭州對中原經濟區的產值影響度及綜合影響度,并構建ARIMA 預測模型對未來8 年鄭州對中原區經濟影響力度進行預測.結果表明:一方面,近年來中原經濟區各地區經濟發展的絕對差距在逐年擴大,呈現出經濟發達地區增長較快、經濟落后地區增長緩慢的非均衡態勢.中原經濟區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主要源于鄭州都市圈與中原副中心城市群之間以及鄭州都市圈與其他城市群之間,其中,鄭州都市圈與其他兩個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對總差距的貢獻率均在40%以上,鄭州都市圈的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個城市群;中原經濟區各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大于各區域內的發展差距,因此應將研究重點放在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上.另一方面,鄭州市對中原經濟區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具有抑制作用,對第三產業具有促進作用,但總體來看,抑制作用逐漸減弱,鄭州對中原經濟區整體影響力不斷提高,且未來8年將繼續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6.2 建 議

6.2.1 積極構建區域中心城市、重點及節點城市,形成多點帶動的發展格局

由于中原經濟區各縣域之間的絕對差距逐年增大且經濟發展差距主要來源于區域之間,所以在注重鄭州都市圈帶動其他城市群發展的同時,也應根據各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現有的經濟發展基礎構建其他的重點節點城市.此外,應進一步提升副中心城市群在整個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中的地位,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如不斷提高南陽、信陽、周口、駐馬店等農業較為發達地區在第一產業方面的競爭力,提升擴大鄭州、洛陽、焦作、安陽等工業較為發達地區在制造業方面的影響力,進而推動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升.

6.2.2 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優化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布局

中原經濟區作為第五大增長極,相比于其他經濟區其綜合實力仍有較大提高空間.因此,應不斷提高鄭州市經濟綜合實力,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利用其資源集聚和經濟基礎優勢,高效培育中原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補齊中原經濟區其他地區的發展短板,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同時,還要繼續完善對功能化區的規劃,應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群和其他城市群的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大對社會基礎設施與社會基本保障的投入,持續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以縮小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差距.

6.2.3 不斷完善交通網絡體系,進一步推進區域同城化進程

結合鄭州都市圈與副中心城市群、其他城市群之間以及鄭州與中原經濟區的有機關系,圍繞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統籌推進中原經濟區在物流、郵政、公路、水路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深度融合、區域一體的綜合交通網絡,以減小通勤時間,提高資源流動效率,實現鄭州都市圈與各城市群整體的高水平交通一體化.同時,應加強中原經濟區在產業鏈上的聯動性,鼓勵各行業產業鏈上企業加強合作,政府方積極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并注重利用智能交通網絡體系,實現各區域的優勢互補與產業對接,打造區域競爭新優勢,推進區域間聯合發展,進而推動同城化逐步邁向一體化.

6.2.4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積極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品供給不僅要在產量上與需求相適應,也要在產品質量上實現提升.要根據貿易對象的具體需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品多樣性與質量,應通過拉動國內外消費需求,提高中原經濟區的對外開放程度,創建國際化經濟區.同時,應加快落實中原經濟區的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區域制度創新,要注重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吸引力,努力提高城市創新創業活躍度,鼓勵更多的人返鄉創業,以進一步縮小城鄉經濟差距,為實現中原經濟區經濟協調發展夯實基礎.

猜你喜歡
區域間基尼系數經濟區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
新視角下理論基尼系數的推導及內涵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特征及驅動因素——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表
全國總體基尼系數的地區特征研究
甘肅省主要經濟區聯動發展戰略探討
圖解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
為什么要建設一帶一路經濟區
結合區域間差異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