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明天的世界”:紐約世博會與1930年代美國的國際主義觀念

2024-01-26 13:34王一哲
關鍵詞:國際主義世博會紐約

王一哲

自1851年第一屆英國倫敦世界博覽會開始,世界博覽會(World Exposition;World’s Fair)就成為展現各國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國際性盛會。主辦國不僅將舉辦世博會視為宣傳國家實力和彰顯世界大國地位的機會,也將其作為促進世界各國技術、藝術、文化交流的平臺。美國自1876年費城大陸展覽會開始,共計舉辦世博會18次,其中綜合類博覽會14次,專門類博覽會4次。1939年4月—1940年10月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以“建設明天的世界”(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為主題,體現了美國博覽會思考“人類未來命運”全球性議題,表達出人類運用智力資源以促進世界交流理解,維護和平的美好愿望。

美國學者對世博會歷史的研究大致始于1970年代。研究問題從最初博覽會對于經濟貿易的影響,逐漸擴展到城市發展、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國家形象與外交等諸多問題。①參見Helen A.Harrison,ed.,Down ofa New Day: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1940,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0;Robert W.Rydell,All the World’s Fair:Visions of Empire at American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1876-1916,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David Gelernter,1939:The Lost World of the Fair,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5;Paul Mason Fotsch,“The Building of a Superhighway Future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Cultural Critique,no.48,Spring 2001,pp.65-97;Peter J.Kuznick,“Los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The Battle Over the Presentation of Science at the 1939 New York World’s Fair,”American Quarterly,vol.46,no.3,September 1994,pp.341-373.然而,美國對外關系史領域卻鮮有關于世博會的研究?,F有研究主要關注參會國如何將世博會作為提升國家形象和擴大國際影響的媒介,缺乏對世博會國際主義精神的探討。②從外交史角度來探究1939年紐約世博會的研究主要有:James L.Gelvin,“Zionism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Jewish Palestine’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1940,”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vol.22,no.1,March 2000,pp.37-64;Asher Kaufman,“‘Too Much French,but a Swell Exhibit’:Representing Lebanon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1940,”British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vol.35,no.1,April 2008,pp.59-77;Nicholas J.Cull,“Overture to an Alliance:British Propaganda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1940,”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vol.36,no.3,July 1997,pp.325-354;Anthony Swift,“The Soviet World of Tomorrow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The Russian Review,vol.57,no.3,July 1998,pp.364-379;James J.Fortuna,“Fascism,National Socialism,and the 1939 New York World’s Fair,”Fascism,vol.8,no.2,2019,pp.179-218.大衛·艾倫(David Allen)的文章討論了國聯如何在紐約世博會上宣揚國際主義精神,爭取美國大眾的支持。思路與筆者不同。參見David Allen,“Internationalist Exhibitionism:The League of Nations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1940,”in Jonas Brendebach and Martin Herzer,ed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ed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Exorbitant Expectations,New York:Routledge,2018,pp.91-116.本文嘗試將美國1939年紐約世博會放在美國對外關系史的范疇中來考察,主要利用1939—1940年紐約世博會的原始檔案,從世博會的主題構想、場館與布展設計、展會影響三個方面探究作為冷戰之前最后一屆的紐約世博會如何體現了1930年代美國的國際主義觀念。

一、國際危機與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

1930年代,國際舞臺風云突變,世界各地戰爭陰云密布。在亞洲,中日戰爭的爆發讓美國人意識到遠東局勢的危急復雜。時任紐約大學政治學教授查爾斯·霍奇斯(Charles Hodges)富有洞察力地評論道,在東方,“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和共產主義此起彼伏。一旦美日在外交上稍有差池,它們就會瞬間威脅世界和平”;③Charles Hodges,“Japan Faces Asia,”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180,July 1935,p.212.在歐洲,意大利法西斯崛起,極權主義思想在歐洲各國彌漫開來。在德國,希特勒上臺后迅速展開領土擴張計劃,逐一吞并萊茵區、奧地利,引起了美國人的深深憂慮。1933年4月27日美國駐德外交官喬治·戈登(George A.Gordon)在致國務卿赫爾的電報中明確表示,納粹黨勢力在德奧兩國迅速滋長正是德國企圖實現“所有德意志人聯合成一個更大德意志”計劃的重要手段。④The Chargéin Germany (Gordon)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April 27,1933,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33,General,vol.1,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0,p.426.隔海相望的美國深知,世界局勢動蕩不安與美國息息相關,影響著美國在海外的安全和經濟利益,也威脅了美國的民主制度。如何以和平的方式促進世界的穩定,溝通各國聯系,加強互動交往,成為美國政治家們思考的問題。

1929—1933年大蕭條造成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震蕩?!皩υS多人來說,資本主義已經不再是進步的同義詞,而是和戰爭、經濟崩潰相連?!雹軴dd Arne Westad,“The Cold War and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Melvyn P.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vol.1,Origi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9.面對經濟危機所帶來的政治和社會動蕩,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案:軸心國加強極權體制的控制力,試圖通過構建封閉性的經濟體系來避免危機的影響;美國則推行新政,試圖通過完善國內政治經濟制度,逐漸恢復資本主義制度的活力。盡管在1934—1936年美國經濟恢復依然緩慢,勞資沖突依然存在,但美國經濟復蘇的跡象已經出現?!皟r格指數如以1929年為一百,1933年3月為六十三,7月上升到七十四,然后又降到七十一,1934年回升到七十五,1935年達到七十六點五?!雹俨闋査埂そ鸬聽柌?《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宋承先、洪文達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74頁。工業生產能力的提升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原動力,美國國內民眾的生活消費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滿足。然而從1937年開始,美國又一次經歷了經濟大衰退。在這樣經濟狀況起伏不定,聯邦政府大力推動經濟復興計劃的情況下,美國急需一次機會向世界全面展示美國的國家實力,同時傳播美國應對經濟危機的方案,消除美國民眾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恐慌和不安。無疑,世博會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合適手段。

從1876年美國費城獨立百年博覽會開始,美國都將舉辦世博會看成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機會。近兩次成功舉辦世博會的經驗也讓美國更有信心再次舉辦一屆空前絕后的盛會。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對整個美國西海岸的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②參見張敏:《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世界博覽會的歷史考察》,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統計表明,有近1900萬名游客光臨這屆世博會,門票收入超過350萬美元。③RobertW.Rydell,All the World’s Fair Visions of Empire at American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1876-1916,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p.209.1933—1934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雖然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舉辦,但是卻空前成功,最終盈利69萬美元,提振了美國人對經濟恢復的信心。④參見周秀琴:《文明的輝煌:走進世界博覽會歷史》,學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頁;晏翔:《中國參加1933—1934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的若干問題研究》,西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這些經驗都為美國再次舉辦一屆舉世矚目的世博會提供了足夠的自信和成功案例的參考。

申辦紐約世博會還和美國東海岸長久以來盛行的商業資本主義精神有很大關聯。正如在波士頓那些從殖民地后期崛起的商業精英一樣,東海岸的紐約上層精英也擁有巨大的商業資本、崇高的社會名望和多元化的文化品位。由紐約的商業精英形成的社交圈子和關系網有助于他們尋找和獲得商業機會。作為紐約最杰出的銀行家、市政工程的推動者和紐約世博會初創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喬治·麥卡尼(George McAneny)在看到1933年芝加哥博覽會在大蕭條期間取得的巨大成功后,也希望通過舉辦世博會為紐約市帶來新的經濟增長機會。⑤David J.Cope,“Father of the Fair,”https://www.1939nyworldsfair.com/Ponderings/Father_of_the_Fair.htm,2020年5月3日。作為一個世界大都會,紐約發達的商業活動和頻繁的國際往來長期滋養了紐約商業精英放眼世界的國際主義精神。在初期積極提出舉辦紐約世博會想法的約瑟夫·沙根(Joseph Shadgen)作為一位來自盧森堡的貿易工程師,自身具有深厚的國際背景。他的朋友羅斯??偨y的表親愛德華·羅斯福(Edward Roosevelt)同樣有長期在歐洲工作的經驗。⑥David J.Cope,“Father of the Fair,”https://www.1939nyworldsfair.com/Ponderings/Father_of_the_Fair.htm,2020年5月3日。以約瑟夫和愛德華為代表的紐約銀行家和商人通過金融活動和國際貿易積累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漸漸打開視野,產生對異域的興趣,這種興趣促使他們關注外部世界和國際市場在商業活動中的作用。他們相信,通過參觀各國場館,美國人會了解到“美國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取得工業進步的國家”,“美國要警惕國家自欺(national conceits)”。⑦Frank Ninkovich,Global Dawn: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m,1865-189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pp.37-38.

因此,隨著1930年代美國對抗法西斯主義的急迫需要、美國國家實力的迅速提升和紐約商業資本主義文化的滋養,為了紀念華盛頓就任總統150周年,紐約市主辦了主題為“建設明天的世界”的世界博覽會。主辦方雄心勃勃,決定在1939—1940年連續舉辦兩期,每期展會為6個月。與此同時在西海岸計劃于1939年2月18日到1940年9月29日舉辦舊金山金門世界博覽會。東西兩岸,遙相呼應。當1935年9月美國人得知紐約將舉辦世博會的消息時,民眾普遍抱有樂觀心態,認為這將會是一次載入史冊的精彩世博會。

二、“建設明天的世界”:籌辦過程與主題構想

世博會從籌辦伊始就陷入戰爭的陰云之中。1936年11月6日參眾兩院批準羅斯??偨y發布公告,邀請世界各國參加紐約世界博覽會。①“Editorials‘Come Ye All’,”World’s Fair News,vol.1,no.6,December 1936,p.3.到世博會開幕之時,有近60個國家和地區接受了美國政府的邀請,其中有20個國家設立了獨立的國家政府館,蘇聯在美國正式承認后首次參會,備受矚目。②Participants of Foreign Government Area,March 21,1939,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 Foreign,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德國也在受邀之列。

然而,邀請德國參會的決定迅速激起了美國社會各界的不滿。猶太裔、女性等組織表達了對邀請德國參會的強烈反對。紐約《猶太考察家報》(JewishExaminer)的編輯拉比·格羅斯(Rabbi Louis D.Gross)在寫給紐約市長菲奧雷洛·亨利·拉瓜迪亞(Fiorello H.LaGuardia)的信中認為,市長作為一名領導反納粹抵抗活動的領袖允許德國在世博會上展示帶有納粹萬字符的機器,這完全是一種諷刺。他還指出,這樣的展覽一定會引起美國民眾激烈和尖銳的批評。③Rabbi Louis D.Gross to Fiorello H.LaGuardia,January 8,1937,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 Foreign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紐約州眾議院議員伊曼紐爾·塞勒(Emanuel Celler)在1937年11月13日寫給1939年紐約世博會股份有限公司(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Incorporated)總裁格羅弗·沃倫(Grover Whalen)的信中,明確表達了他對邀請德國參加世博會的不滿。他認為,世博會的“建設明天的世界”主題及其所倡導的自由和社會公正的原則顯然和德國的納粹政權格格不入。④Emanuel Celler to Grover A.Whalen,November 13,1937,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Foreign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沃倫在回信中解釋到,邀請德國參會的決定來自國會在1936年6月15日通過的聯合決議。決議授權羅斯??偨y向所有與美國建交的國家都發出參加世博會的邀請,其中也包括德國。由于美德政府之間還維持了正常的外交關系,所以邀請德國的決定是國會法案規定的,而他無權干涉。⑤Grover A.Whalen to Emanuel Celler,November 22,1937,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Foreign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雖然美國官方邀請德國參會,德國接受了邀請,主辦方也為德國預留了建筑場地,但最終德國以缺乏外匯,無力支付場館費用為由拒絕參會。⑥J.C.Holmes to D.J.Dunn,June 22,1939,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Foreign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世博會主要由1939年紐約世博會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國紐約世博會委員會(United States New York World’s Fair Commission)共同籌辦和組織。世博會公司最早由1935年七位杰出的商業領袖和政治家聯合倡議而創立,其中包括著名的銀行家和政治家喬治·麥卡尼、紐約市前任警署總長和后來擔任世博會公司總裁的格羅弗·沃倫、梅西連鎖百貨公司(R.H.Macy and Company)總裁珀西·塞爾登·斯特勞斯(Percy Selden Straus)等人。紐約世博會委員會則由聯邦政府中的農業、商業、勞工部長領導,并具體負責世博會的執行和籌備工作。⑦“New York World’s Fair,1939,”March 23,1937,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75th Congress,1st Session,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37,p.1.這種公司經營、政府支持的合作主義模式充分體現了美國政府和社會之間的有機互動,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激發各方人士的參與熱情。

在這屆世博會主題尚未確立之時,籌辦者就首先意識到,世博會就是要“讓世界看新鮮的、新穎的、非比尋常的、科學的、技術的、從未了解的、具有啟發性的、娛樂性的各種事物”。①Edgar Chambles,World’s Fair Techniques,June 8,1936,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6.Fair Planning,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1936年11月紐約世博會債券銷售委員會(New York World’s Fair Bond Saled Committee)解釋了舉辦紐約世博會的意義。首先,世博會的重要性在于增長民眾的國際見聞,增強對本國以外的世界各地文化和傳統、商業和經濟情況的了解,溝通全球貿易和人員的相互交流。其次,世博會可以產生聯動效應。貿易增長和城市發展可以協同促進社會進步與文化教育的發展:“世博會直接源于人們對商業繁榮、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需要,同時它也激發了人們的想象,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世博會已經證明,它不僅僅是貿易或商業的集會,也是促進教育和社會進步的極為有效的工具?!雹贜ew York World’s Fair Bond Saled Committee,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and What It Will Mean to Business,November 1936,pp.5-6,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1.19 Treasury Division,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在構想世博會基本主題的過程中,沃倫號召各個專業組織積極建言獻策。其中阿米斯特德·菲茨休(Armistead Fitzhugh)作為建筑專家,通過對科學和藝術精神的闡發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所擬定的主題是“自我發現,點亮通向機會自由之路”(Self-Discovery Lights The Way to Freedom of Opportunity)。③Armistead Fitzhugh to New York World’s Fair,June 14,1936,I.Central Files-I.B.Construction,C0.2 Technical Organization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在1936年7月10日威廉·謝潑德(William Edgar Shepherd)寫給沃倫的信中,他從紐約作為一個文化多元主義、經濟繁榮的國際城市的角度出發,提出世博會應該展示紐約的城市風貌。他談到了紐約城的幾個關鍵特征:紐約展現了“世界主義生活方式”(Cosmopolitan Way of Life),城市繁榮促進了“和平”(peace)、“和諧”(harmony)的環境,紐約的貿易和工業、大學、媒體、博物館幫助“增進全世界人民之間更好的理解”(better understanding among the people of the world)。④William Edgar Shepherd,A Suggestion for The World Fair to Be Held,July 10,1936,I.Central Files-I.B.Construction,C0.2 Technical Organization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最終,“建設明天的世界”成為紐約世博會的官方主題。紐約世博會的各類官方宣傳手冊、各部門負責人以及各國展覽者的觀念中都將“建設明天的世界”主題視為所有規劃、設計、布展環節的中心主題。蘊含于深遠歷史和文化基礎中的美國國際主義思想在主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敖ㄔO明天的世界”主題主要有兩層基本含義?!敖ㄔO”指的是利用目前人類所擁有的強大物質實力和智識力量來影響和改變現在和未來人類的生活,堅信“在我們的世界里存在著可利用的物質資料、思想和力量”;“明天的世界”所指向的“不是一百年之后未知的和不可預測的事物,而是目前存在的一種全新的、更為清晰的看待世界的視角”。⑤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New York:Exposition Publications Inc.,1939,p.41.“建設明天的世界”體現了世博會籌辦者倡導全球相互依賴、合作促進和平的思想主張。羅斯福在紐約世博會的開幕式中肯定了美國世博會想要表達的全新含義:“那些來參觀紐約世博會的觀眾將會發現,美國注視著未來。對,我們一直仰望星空。但是仰望的是一顆友誼之星,一顆人類進步之星,一顆人類多福少災之星,一顆國際良善愿望之星,總之是一顆和平之星?!雹轋ranklin D.Roosevelt,“Opening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April 30,1939,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opening-the-new-york-worlds-fair,2020年6月1日。沃倫在官方游覽手冊中也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明天的世界”主題的理解:

我同您(指游客)——數以百萬計的市民們——一道用目前所能利用的最好的工具來建設這個世界。在這屆紐約世博會中,我們將向您展示最先進的工業技術、社會思想、服務以及最新的科學發現。與此同時,我們也將向您傳達這樣一幅圖景,即不同個人、階級和國家之間相互依賴。我們想要告訴您,現在我們急需通過開明和共同的合作來保衛和拯救我們最先進的現代文明。①Grover A.Whalen,“We Welcome the World,”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p.5.

“建設明天的世界”指向的是一個由美國為代表的民主和全球化的理想世界,各國通過跨國合作應對人類未來的危機和難題,維護人民的公共福祉。在世博會組織者看來,美國可以成為促進維護全世界的和平和發展的積極力量,各國的積極參與正是美國“維持威爾遜式的秩序來推進由美國人主導的和平愿景”的有機組成部分。②James J.Fortuna,“Fascism,National Socialism,and the 1939 New York World’s Fair,”Fascism,vol.8,no.2,2019,p.190.

世博會籌辦者堅信,美國民主不僅是美國人自己引以為傲的立國原則,還將指引美國人在促進平等,實現人類公共福祉(common good)方面做出更大貢獻。他們認為,紐約世博會最直接的目標就是“要成為‘每個人的世博會’(everyman’s fair),展示所有能促進人類福祉的方法”。③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41.正如沃倫所說,紐約世博會的目的是要“創造一種更好、更便捷、更富裕的生活——帶給人們幸?!?。④“New York Looks at Tomorrow,”World’s Fair News,vol.1,no.5,November 1937,p.4.實現“一種更為富足的生活”的目標依托于美國自身的文化傳統,也就是華盛頓總統以來歷代美國領導人所堅持的對公共福祉的不斷提升?!白非蟾鼮楦蛔愕纳睢笔求w現美國立國傳統同時區別于歐洲國家國際秩序觀的最為貼切的世博會口號。這一口號“是新鮮的、清晰的,比之前任何口號都更好的,它能夠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過上更有價值的生活”。⑤Grover Whalen,“The Theme:A More Abundant Life,”World’s Fair News,vol.1,no.5,November 1937,p.6.

除了強調民主、公共福祉之外,這屆紐約世博會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即盛會不訴諸于炫耀紐約城的輝煌歷史,而是致力于展現未來人類世界的巨大潛力:“美國1939年世界博覽會就像它的主題‘建設明天的世界’一樣,不是展現一個過去(past)的夢想城市,而是未來(future)的理想城市?!雹蕖癕agic for Tomorrow,”World’s Fair News No.5,vol.1,no.5,November 1937,p.1.“世博會組織者不僅僅將華盛頓紀念日作為建設一屆偉大的世博會的紀念主題,更重要的是,對他們來說,關切孕育著崇高使命的未來似乎比展現碩果累累的歷史成就更具有價值?!雹連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40.

世博會主題所反映的美國國際主義觀念植根于美國精英的美國例外論,是美國國內民主自由理念向外投射的一種體現。世博會籌辦者將美國民主傳統視作美國緩解經濟危機和工業發達的動力源泉,并借由世博會這個媒介將其作為解決人類未來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成功經驗向全世界推廣。美國紐約世博會深刻體現了美國想要通過世博會保持各國交流,減少相互之間的猜忌和誤解,進而避免戰爭,維護和平的愿望。正如羅斯福所言,“世博會一直都是各民族之間交流的媒介。當混亂、戰爭或者不幸來臨,其他交流通道閉塞時,世博會經常發揮著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的作用。世博會是人們交流思想、教學相長、促進商貿、相互交流、增進友誼的場所”。⑧Franklin D.Roosevelt,“Message on the Reopening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May 11,1940,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message-the-reopening-the-new-york-worlds-fair,2018年7月23日。

三、多樣與融合:世博會的場館設計與布展

紐約世博會是當時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展覽會。從實際占地面積和總體規模來說,它比1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大3倍。紐約世博會上的娛樂區比1937年整個巴黎世博會還要大(如圖1)。⑨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7.通過觀察世博會中的場館和布展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建設明天的世界”不光是主辦者空泛的一句口號,還深刻地體現在世博會的每一個角落。

圖1 紐約世博會全景圖。

整個世博會最引人注目的是主題中心(Theme Centre)——也就是角尖塔(Trylon)和圓球(Perisphere)(如圖2)。兩個建筑“利用球體和三棱錐——幾何學中最簡單和最為基礎的元素”組成通向未來的通天塔和代表世界的地球,①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43.體現了“明天的世界”的主題,同時設計者也采用了現代主義風格,大膽進行突破性的設計創新。

所有展區中最能體現美國國際主義的是政府區里的各國場館。受邀參加世博會的國家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蘇聯、日本在內的20個國家,它們都從國內征集最具國家代表性的商品和工藝品,向美國和其他海外游客展現各自國家經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展區還設立了國聯館。在國聯館中的展覽“不做錯誤的引導、宣傳或者呼吁,而是客觀地呈現在經濟、金融、通信、健康、營養、住房、毒品控制、文化發展,甚至是和解和削減軍備上的努力”。②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136.《世博會官方手冊》對國聯這樣評價:“如果國聯對促進國際和解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合作代替沖突,為削減軍備提供了必要的基礎,那么國聯就實現了許多聚集在美國土地上的國家都想要實現的——建設‘明天的世界’的希望?!雹跙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136.盡管國聯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美國依然認為它代表了各國和解和合作的希望,希望各國通過國家間的文化和商業交往增進理解,消除戰爭的陰霾,構建和平的國際環境。

政府館里還包括蘇聯館。這是美國承認蘇聯后邀請其參加的第一屆世博會,這體現了美國想要努力把蘇聯拉入國際大家庭以及通過接觸和了解減少相互間誤解和敵視的愿望。美國還希望蘇聯了解美國的富足和強大以及對和平的熱愛,產生對美國的親近感,站在德國的對立面。在官方導覽手冊中主辦方特別肯定了“蘇聯館通過展示社會主義國家的日常生活和工業成就,給美國民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④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148.

從世博會組織者與各國場館設計者的設計理念和實踐來看,美國世博會無論從建設規模、場館多樣性還是國際參與度上來說都是一屆無與倫比的世博會,設計的細節無一不體現了美國面向未來、開放包容的國際主義思想。但是這樣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全新世博會理念是否能為國內外民眾所接受呢?作為一種商業性活動,世博會是否讓美國盈利了呢?

四、各國對世博會的反應與評價

從游客的反饋來看,世博會總體上給美國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多數美國人給出了積極評價。當1939年第一階段世博會結束后,紐約世博會股份有限公司抽取了1000名游客作為抽樣調查的樣本。官方的數據報告顯示,美國本土游客參觀次數普遍達2—4次。①Facts About the 1939 Fair,January 22,1940,p.6,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0.5 Corporate History,Financial Budget:Fair Period,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據1939年8月21日蓋洛普民意測驗顯示,83%的受訪游客表示非常喜歡這屆世博會,其中84%的人還希望能再次參觀。②Dr.George H.Gallup,The Gallup Poll:Public Opinion 1935-1971,vol.1:1935-1948,New York:Random House,1972,p.175.另外一項針對世博會參觀者的調查顯示,游客最喜歡的兩個展館分別是“通用汽車展”(General Motors)和“主題中心”(Theme Center)。③Dr.George H.Gallup,The Gallup Poll:Public Opinion 1935-1971,vol.1:1935-1948,p.154.根據沃倫的報告,以1939年7月為例,參觀人數最多的前5個外國國家館是英國館、法國館、土耳其館、日本館和蘇聯館。④President’s Report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July 20,1939,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1.00 Board of Director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從美國國內媒體的報道來看,大多認為這屆世博會具有積極意義,尤其認同美國想要加強世界各國聯系,共同促進全人類和平事業的良好愿望。有媒體人評論稱,“美國紐約世博會是獨特的(unique)。其他世博會一般都回顧歷史,分門別類并展示當下的情況。但是紐約世博會不僅包括這些,還面向未來”?!啊ㄔO明天的世界’光靠每個國家各行其是是無法完成的,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實現”。⑤Ray Cummings,“World of Tomorrow,”Liberty,1 April 1939,p.47.

紐約世博會不僅加強了美國人對自身和他者的認識,同時還影響了其他國家對美國和自我的認知,其中以英國和中國最為典型。

透過世博會,英國人進一步了解了美國的國家實力和風土民情。他們羨慕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和經濟繁榮的盛況。英國記者約翰·格洛格(John Gloag)通過廣播從紐約世博會發回現場報道稱:“用展覽會(fair)一詞來定義這些聲光電表演是不合適的,是毫無道理的。這是‘機器時代的派對(Machine Age gone gay)’,這是工業主義的慶典和狂歡。每個參展方似乎都抓住了這樣一種具有感染力的精神:我們要讓世界看看我們可以用現代的物質資料干些什么大事兒!”⑥John Gloag,“The Machine Age Gone Gay,”The Listener,1 June,1939,p.1139.此外,英國人也認為,英國可以提供解決美國社會問題的方案,同時培養美國民眾對英友好情感,讓他們理解英國對抗德國的正當性和必要性。英國館負責人認為,“英國不僅應該展示代表英國傳統歷史文化的事物以拉近和美國民眾的距離……更應該展示現代英國”。⑦Paul Rotha,“Show Britain to America,”The Listener,2 February,1939,pp.254-255.

如果說同屬西方發達國家的英國對美國的印象是富有活力和友好團結的,那么中國對美國世博會和美國本身的認知則展現出更加復雜的面向。雖然中國收到了美國政府參會的邀請,地方政府和商界代表也積極征集展品,但遺憾的是,由于抗戰局勢日趨緊張,籌備工作被迫停止。⑧詳見王水卿、亓元:《中國與1939—1940年美國紐約、金門世界博覽會》,《文史博覽(理論)》2008年第5期,第7-8、77頁。盡管如此,駐美大使、商界代表、留美學生、記者、美國華裔等群體還是以嘉賓和訪客的身份參觀了世博會。國人對紐約世博會抱有極大關注。有報道贊賞世博會中美國“志在鼓勵世界各國人民,泯除一切畛域偏私,以啟未來世界人群福利之坦途”的高尚目標。①《紐約世界博覽會》,《時兆月報》第34卷第2期,1939年,第9頁。還有的評論文章提出,美國紐約博覽會為中國工業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然而,參與和觀察世博會不僅僅促進了理解和交流,同時也可能會產生誤解和沖突。在對整個紐約世博會的評價中,有的觀察者嚴厲地批評了美國追名逐利的資本主義野心,博覽會更激化了觀者對美國的刻板印象:“美國人……愛做劉姥姥進大觀園。美國人愛炫耀,愛鋪張,愛賺錢也愛用錢,愛吹法螺,愛敲竹杠。這些心理在一個美國式的博覽會中都可以饜足,都有機會發泄?!雹趩讨靖?《美國的博覽會狂(紐約客談之八)》,《宇宙風:乙刊》第9期,1939年,第399-400頁。

總之,美國人、英國人和中國人通過參與世博會都獲得了對他者和自身的雙向了解。他們既將世博會作為向外宣傳自身積極形象的舞臺,同時也將世博會作為溝通世界,獲取域外信息的渠道。在觀看、了解和對比中,他們對自身和他者的認知也不斷更新、加強甚至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世博會也是一個非正式的外交舞臺,這里充滿著文化、思想和觀念的交鋒。

五、美式國際主義的挫敗

在世博會結束之時,美國人面對的是歐洲戰爭爆發和亞洲戰爭的擴大,美國自己最后也卷入戰爭之中。雖然這屆紐約世博會在溝通各國文化交流,傳播美國國際主義理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籌辦者最初試圖促進和平的目標卻遭遇到戰爭的直接挑戰,美式國際主義遭到挫敗。

這種挫敗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世博會的收益慘淡。對未來世界再美好的憧憬在面對戰爭給世博會帶來的巨大沖擊時都顯得弱小無力。美國似乎用一場奢華的盛會說明了美國國際主義理想的失敗。盡管美國在世博會的籌辦和組織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世博會開幕以來紐約作為主辦城市的國內外影響力也有所提高,但是1939—1940年紐約世博會的收益卻令人大失所望。據官方統計,第一階段的世博會的實際游客數和收益遠低于預期。規模宏大的紐約世博會原先預期游客人數可達5000萬人,預計直接收益至少為10億美元,或達到15億美元,③New York World’s Fair Bond Saled Committee,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and What It Will Mean to Business,November 1936,pp.9-10,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1.19 Treasury Division,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但實際上第一階段結束后游客僅有2581萬人,比預期少了一半。④Bill Cotter,Images of America:The 1939-1949 New York World’s Fair,p.113.而各類展覽的門票和產品收入也遠低于最初的設想,所以各國參展商都希望在次年舉辦第二期世博會以促進銷售。但不幸的是1940年第二階段世博會的游客只有1900萬,據統計,最終這屆世博會出現了嚴重的虧損,虧損額達1870萬美元。⑤周秀琴:《文明的輝煌:走進世界博覽會歷史》,第363頁。當兩期世博會結束后,場地清理問題同樣給主辦方留下了很大的難題。據委員會向國會報告,“他們需要比預先計劃更多的時間用于清理世博會展館。由于二戰爆發,很多國家沒有精力和資金來拆除他們各自的國家館”。⑥“New York World’s Fair,1939,”March 23,1937,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75th Congress,1st Session,p.3.這種變化也帶給游客極大不便,“由于之前的很多展館被裁撤或更換名字,原本想要參觀原展覽的游客感到困惑和失望”。⑦Bill Cotter,Images of America:The 1939-1949 New York World’s Fair,p.116.最終世博會在冷清的氛圍下落下帷幕。由于入不敷出,紐約市政府預計在會址上興建公園的計劃不得不延后。

這屆體現繁榮與合作的世博會和戰爭的大環境格格不入,在世博會后期主辦者不得不收縮國際主義理想,轉而為展現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戰爭動員能力的現實目標而服務。次年的第二期世博會無論是宗旨、主題、展館名稱、參展國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世博會主題從“建設明天的世界”變成了“為了和平與自由”(For Peace and Freedom)。蘇聯因為入侵波蘭徹底卷入了二戰之中,撤出了世博會。原展館成為了展現美國愛國主義和文化的展覽區。就連最能體現國際主義精神的國聯館也在1940年4月因國聯資金短缺被迫由美國接管。①David Allen,“Internationalist Exhibitionism:The League of Nations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1940,”in Jonas Brendebach and Martin Herzer,ed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ed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Exorbitant Expectations,New York:Routledge,2018,p.110.“如果說第一期世博會試圖向參觀者重構一種美國的‘進步敘事’(narrative of progress),而這種敘事被苦難的過去(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穩定的現在(經濟大蕭條)和不確定的未來(極權主義的高漲和另一場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不斷撕扯,那么第二期世博會拋棄了‘明天的世界’的主題便說明了這種努力徹底失敗?!雹贛arco Duranti,“Utopia,Nostalgia and World War at the 1939-40 New York World’s Fair,”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41,no.4,October 2006,p.663.1943年,羅伯特·哈利特(Robert M.Hallett)重返世博會舊址時發現這里斷壁殘垣,雜草叢生?;叵肫鹗e辦者所倡導的和平和自由理念,他評論道:“‘明天的世界’是對和平的一種諷刺,因為在當時世界的許多地方毫無和平可言;同樣,它也是對自由的一種諷刺,因為在當時世界的許多地方毫無自由可言?!雹跼obert M.Hallett,“The Country Speaks:New York:Memories of the World’s Fair,”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January 15,1943,p.11.

世博會上美國倡導的國際主義思想的挫敗不僅受到戰爭的直接影響,還體現在展會期間出現的種族歧視、社會不公平等具體問題與博覽會宣揚的民主與平等目標不相符合,降低了美式國際主義的吸引力。在世博會服務人員的招聘過程中,黑人不僅在招聘人數上所占比例低,而且在具體的職業種類上也遭遇到歧視?!霸谒^的白領工作和搬運工、洗衣工中都沒有黑人的身影?!痹诩~約州就業局(New York State Employment Bureau)對1939年紐約世博會盥洗室中的黑人女服務員的要求中明確規定了帶有種族和膚色歧視的雇用條件:要求女清潔工“必須是淺皮膚、金發、身形姣好、穿著得體、美貌出眾”。④Herbert L.Bruce to Emanuel Celler,April 5,1939,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4.Corporation Policie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一些黑人組織將世博會作為追求平等、公正的舞臺,想要通過強調美國黑人問題的國際影響力來爭取自身的權利。以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NAACP)為代表的爭取黑人權益的非政府組織在世博會開始前就向沃倫表達了對世博會招聘政策的不滿。該協會相信,“紐約作為美國世界主義和自由思想的前沿陣地,應該為國家其他地方樹立榜樣。因此,我們對1939年紐約世博會中基于種族和膚色的歧視性招聘政策強烈譴責,并呼吁沃倫和其他世博會官員更改這項政策”。⑤Walter White to Mr.Grover Whalen,March 21,1939,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4.Corporation Policie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美國國際主義挫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世博會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國際主義作為一種松散而非強力的國際主義本身具有理想化色彩。1939年紐約世博會所體現出的國際主義精神與入江昭所說的“文化國際主義”(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概念很相近。⑥國際主義和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概念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從美國文化視角來看,世界主義是一種美國精英長期以來對了解外部世界的興趣,對域外文化的欣賞和對溝通世界與國際交往的一種渴求,是一種抑制偏狹主義(provincialism)的努力。世界主義和國際主義都是一種美國向外看的眼光,克服偏狹主義的一種努力。最大的不同在于,世界主義一詞更具有一種歷史性意涵,世界主義一詞在討論美國文化的語境中更多地是指美國從殖民地時期發端的,與美國的宗教、移民群體等歷史因素有關的一種美國對待世界的開放性心態,常用于說明美國智識生活史中美國對域外世界所持的態度。舉例來說,美國早期史中國際旅行和文人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etters)所體現的就是一種世界主義精神。而國際主義更多用于描述20世紀以來國家處理各國間關系的一種態度。它常出現于對美國對外關系的討論中,強調商品、人員等的流動促進國際間合作,加強相互理解,促進國家間的和平。入江昭指出,除了文化國際主義,還存在法律國際主義、經濟國際主義等國際主義概念之下引申的概念。參見Mark Rennella,The Boston Cosmopolitans: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American Arts and Letters,1865-1915,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Akira Iriye,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p.27.入江昭主張通過跨國文化的交流、理解和合作來發展國際主義精神。他相信,個人和機構推動跨越民族國家邊界的努力有助于建立一個更為和平的世界秩序。①參見Akira Iriye,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然而,在二戰初期美國依然實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的情況下,美式國際主義是無法實現的。紐約世博會上除了各國國家館和國聯展之外,大部分展覽以展現美國自身經濟、政治、文化優越性為中心。盡管世博會組織者努力促使國內民眾了解外部世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紐約世博會中絕大多數展館著重展現的還是美國在國內的進步和繁榮,對于容易引起爭議的主題,如美國的國際責任、對軍國主義和德國納粹的態度等,策展人都紛紛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并未直接回應。紐約這座世界城市只是讓人們看到了美國國內的繁榮,國內的發展還尚未轉化為影響世界的動力。正如博覽會的一位觀察者所指出的那樣:“1939年的紐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整個國家都喜愛它,復制它并享受它?!雹贒avid Gelernter,1939:The Lost World of the Fair,New York:Avon Books,1995,p.7.

總之,世博會反映出的美國國際主義的挫敗一方面在于秉持美國國際主義觀念的博覽會籌辦人本身受限于民族主義和種族偏見,使得美國國際主義本身充滿矛盾。另一方面也與1930年代美國尚未具備實力來推動國際主義有關。在面對歐洲和亞洲戰爭爆發的危局之時,美國通過訴諸和平與進步這樣的普世主義議題以團結各國的和平力量,體現了意圖用美國的制度和理念影響世界的愿望。盡管世博會促進了國家間的經濟貿易,增進了各國之間的文化理解,但是世博會總體虧損的局面讓主辦者和展覽方感到沮喪。人們不禁問:建設明天的世界是以美國為模板來建造嗎?對當時處于戰爭之中的國家的人來說,他們更需要關注當下,而不是空談未來。1930年代,面對歐戰和中日戰爭,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依然高漲,對美國走向國際主義甚至帝國主義的懷疑一直存在。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才最終下定決心參戰,消除分歧,開始擁抱國際主義。在推動美式國際主義的過程中如若沒有國家實力的支持,國際主義就會顯得脆弱無力,淪為一紙空談。二戰后,只有當美國作為戰勝國中最具有威望和權力的國家支持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時,美國國際主義的目標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獲得實現。

結 語

始于戰爭陰云的1939年紐約世博會不僅僅是一次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還代表了美國在二戰前盛行的一種溝通世界、促進交流、維護和平的美式國際主義。在紐約商業精英的積極推動下,紐約世博會對充斥著暴力和權力競賽的現存國際秩序予以回擊,通過訴諸和平與進步這樣的普世主義議題對抗軍國主義和極權主義,團結各國的和平力量,用美國的制度和理念影響世界,贏得了各方人士的好評與贊揚。

然而,美式國際主義在戰爭的大背景下顯得軟弱無力。世博會在后期被迫從弘揚國際主義理念的交流盛會,轉變成以宣揚國家工業實力和軍事動員為主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宣告了1930年代美式國際主義目標的破滅。世博會美式國際主義的挫敗一方面源于組織者自身民族主義和種族偏見,另一方面也與文化國際主義觀念本身的軟弱性有關。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國依然受到孤立主義的鉗制,即使上層精英懷有國際主義理念,具有推動世界實現和平的愿望,但美國依然缺乏實現國際主義的有利國內外條件。在二戰后,隨著美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這種倡導民主促和平、加強國家間合作的國際主義思想才有了更為明確和清晰的表達,美國也展現出更為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的姿態。

猜你喜歡
國際主義世博會紐約
成為紐約人
為申辦2030世博會,釜山將全力以赴
我把紐約搬走了
紐約往事
新國際主義想象:實現中國軟實力升級換代
紐約雙管齊下防治擁堵
01 國際主義在中國援外中的實踐
淺論美國外交政策中孤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永續性
國際主義戰士
晚清世博會參展棉紡織品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