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蜀記》影響論略

2024-01-26 02:50章華哲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陸游游記

章華哲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1)

陸游的散文名篇《入蜀記》,最初被收錄于《渭南文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卷,全文共六卷,近四萬字,是宋代最長的日記體游記之一。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十八日,陸游赴任夔州通判,攜家眷從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沿運河乘舟至江蘇鎮江,轉入長江航道,一路逆流到達夔州任所(今重慶奉節一帶),途經今之浙、蘇、皖、贛、鄂、渝六個省市,歷時五月有余?!度胧裼洝芳词顷懹卧谶@一旅途中所作的日記,記錄了沿途的風土人情與他的所見所思所感。

陸游對這部作品很是重視,據其子陸子遹《渭南文集序》載,陸游在向他交代《渭南文集》編撰體例時曾特意叮囑:“如《入蜀記》《牡丹譜》、樂府詞,本當別行,而異時或至散失,宜用廬陵所刊歐陽公集例,附于集后?!?1)陸游.陸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2491頁。因此,這部作品一開始附于《渭南文集》而流傳,后來才陸續出現了單行本?!度胧裼洝吩诿髑鍟r期頗受歡迎,被收錄于多種明清叢書中(2)參見蔣方.陸游《入蜀記》版本考述[J].長江學術,2006(04),第71-77頁。。

前人對《入蜀記》的研究比較豐富,涉及其版本考述、思想內容、文學成就、史地價值乃至旅游資源等諸多領域(3)參見蔣方.入蜀記校注[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莫礪鋒.讀陸游《入蜀記》札記[J].文學遺產,2005(03),第16-27頁、第157頁;龔劍鋒、王思思.試論陸游《入蜀記》的史地價值[J].歷史文獻研究,2009(00),第239-244頁;呂肖奐.陸游雙面形象及其詩文形態觀念之復雜性——陸游入蜀詩與《入蜀記》對比解讀[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1(01),第9-13頁、第17頁 ;黃立新.《入蜀記》人文旅游文獻學價值漫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01),第35-37頁。。然而,關于《入蜀記》的影響問題,僅有一些文章簡單涉及,尚缺乏專題性的考察。因此,本文就目力所及的材料進行梳理和概括,嘗試從文學接受的角度,探討歷史上的讀者如何理解和評價《入蜀記》,以及這部作品對于后世的文學寫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以期更深入地認識《入蜀記》的文學價值,揭橥這部作品的文學史意義。才疏學淺,或有掛一漏萬、解讀不當之失,還望方家指正。

一 宋代日記體游記的興起與《入蜀記》的典范性

宋代是日記體游記興起并蓬勃發展的時期。至今存世的宋人行游類日記多達數十種(4)參見《宋代日記叢編》前言中的統計,但該統計并不完整。顧宏義、李文整理標校.宋代日記叢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第7頁。,《入蜀記》是其中文學成就最高,亦是影響最著者。

關于中國古代日記體文學最早起源于何時,雖然眾說不一,但基本公認宋代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大規模出現了日記文體作品的時期。明人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中辨析“日記”文體,便以歐陽修《于役志》和陸游《入蜀記》為開端:“日記者,逐日所書,隨意命筆,正以瑣屑畢備為妙。始于歐公《于役志》、陸放翁《入蜀記》?!?5)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M].卷六百三十九,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而黃庭堅崇寧四年所作的《宜州家乘》被認為是至今存世最早的完全符合現代私日記三要素的日記。

最早的日記體游記或可追溯至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李翱的《來南錄》,此作記錄李翱由洛陽至廣東的行程,但內容十分簡略,每日只有只言片語,略述所經地名和所遇人事,幾乎沒有文學性可言。在陸游之前,還有北宋歐陽修的《于役志》和張舜民的《郴行錄》影響較大。

《于役志》中記錄了歐陽修從京城開封到謫所夷陵一路上的見聞,同陸游入蜀一樣,走的是長江水路。陸游創作《入蜀記》顯然受到了《于役志》影響,《入蜀記》有一段記載便提及此書:“十八日。小雨,解舟出姑熟溪,行江中?!剐械躺?觀月大信口。歐陽文忠公《于役志》謂之帶星口,未詳孰是?!队谝壑尽?蓋謫夷陵時所著也?!?6)錢仲聯、馬亞中.入蜀記校注·陸游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第71頁?!队谝壑尽冯m然在《來南錄》以簡單記錄日期、行程為主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親友往來、游覽宴飲、天氣變化等內容,文學性和情感性增添了不少,但敘述仍較簡略,在文體形式上亦幾乎沒有發展。

而張舜民的《郴行錄》則始具豐厚之質,不僅篇幅大大增加,內容也頗為精贍。梅新林《張舜民〈郴行錄〉考論》一文從內容、結構、文筆三個層面,論證了《郴行錄》與《入蜀記》《吳船錄》間一脈相承的關系,認為《郴行錄》“奠定日記體游記之基本格局”,“實為我國游記發展史上第一部臻于成熟的長篇日記體游記”。(7)梅新林、崔小敬.張舜民《郴行錄》考論[J].文獻,2001(01),第151-157頁?!度胧裼洝分幸嘤信c《郴行錄》的直接對話,“張蕓叟《南遷錄》(注:《郴行錄》之別名)云:‘庾亮鎮潯陽,經始此樓?!湔`尤甚?!?8)錢仲聯、馬亞中.入蜀記校注·陸游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第94頁??芍懹螌Α冻恍袖洝肥质祜?《入蜀記》的寫作自然也受其影響。

從內容上看,《入蜀記》較《來南錄》《于役志》《郴行錄》等作品篇幅更長,所載事物亦更為豐富。而形式方面,兩宋之際日記體游記出現了從干支紀日到夏歷紀日的轉向,與前述作品以干支紀日的方式不同,《入蜀記》采用了更具現代性的夏歷紀日法。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干支紀日法六十日一輪回容易重復的問題,更適合時間跨度大的長途旅行的記錄。李杰《論〈入蜀記〉的游記特征》一文認為“陸游改變了傳統的紀日方式,首次變干支紀日為夏歷紀日?!?9)見李杰.論《入蜀記》的游記特征[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2,第32頁。此說有誤。實際上鄭剛中作于紹興九年(1139年)的《西征道里記》已經開始使用夏歷紀日,時間遠在《入蜀記》之前(10)感謝吳晉邦師兄指正。。當然,兩部作品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另外,陸游突破了以往日記體游記擇日記事的特點,逐日而書,旅行中一百五十余日幾乎每日都有記錄。即便偶有幾日當天沒有具體事件可寫,也會留下日期。這種方式使得文章中的時間線索更加明確,游蹤更加清晰,也使得對沿途風景與見聞的描摹更具有連貫性,形成了《入蜀記》如長卷山水一般宏大又完整如一的格局,“打破了以往游記片段式寫山摹水、紀行狀景的狹小格局,拓展了游記所呈現的時空范圍”(11)李杰.論《入蜀記》的游記特征[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2,第31頁。。

南宋日記體游記中還有一部不得不提的乃是范成大的《吳船錄》。范成大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出任成都府路安撫兼四川制置使,淳熙四年(1177年),因病召還,是年五月二十九日自成都起程,沿長江水路東行,于十月三日抵達姑蘇盤門,將這四個多月的行程逐日記錄?!秴谴洝返膶懽鲿r間只比《入蜀記》晚了七年,且二者一為“出蜀”,一為“入蜀”,皆是沿長江舟行,行程上大部分重合(從蘇州至夔州段),所游覽的景點也多有重復之處,因此,這兩部作品常被相提并論,以其高超的文學成就,成為南宋日記體游記中的雙璧。而且兩部游記的作者也交情匪淺——二人本為舊識,陸游入蜀途中,曾遇到出使金國的范成大,并在《入蜀記》中留下這樣一段記錄:

奉使金國起居郎范至能至山,遣人相招食于玉鑒堂。至能名成大,圣政所同官,相別八年,今借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觀、侍讀,為金國祈請使云。(12)錢仲聯、馬亞中.入蜀記校注.陸游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第38頁。

五年后,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還曾聘任陸游為參議官,二人共事兩年,主賓相得,多有酬唱往來。鑒于二人的這段交往,范成大在寫作《吳船錄》前,極有可能已經閱讀過《入蜀記》并受到了它的影響?!秴谴洝非霸敽舐?前半部分對蜀中風景見聞的記述較為詳盡,而余下行程則越發簡略,給人以頭重腳輕之感,從結構布局和內容的完整性來看,不如《入蜀記》。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評《入蜀記》曰:“相其體制,似尤在石湖諸記之上?!?13)周中孚.鄭堂讀書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第416-417頁。有學者猜測,很可能是因為自夔州以后的山川風物《入蜀記》已經做過描繪,所以對范成大的書寫形成了限制,使他漸漸喪失了寫作的熱情(14)蘇迅.文字因緣非偶然——從陸游的《入蜀記》到范成大的《吳船錄》[J].江南論壇,2005(05),第56-59頁。。若此說成立,則可看出《入蜀記》在當世便已經對同代人的同題材寫作構成了某種“影響的焦慮”。

《吳船錄》的寫作與《入蜀記》同中有異。從體式上看,兩者都是逐日記錄,但《吳船錄》采用的仍是干支紀日法,與《入蜀記》采用夏歷不同。從內容上看,二者在保留了魏晉以來游記記錄行程地點、山川形勝和民風民俗等實用性內容的基礎上,將視線重點轉向了人文領域,大量記載了旅途中文人們的郊游宴飲活動,以及登臨歷史古跡、考察文化故址的經歷,沿途寺廟、宮觀、園林、碑刻、名人故居等人文景觀成為考察書寫的對象,反映出南宋作者對地理空間的文化興趣。據統計,“《吳船錄》所記人文景觀的數量為 89 種,《入蜀記》為 100種;《吳船錄》所記自然風光為15 種,《入蜀記》為16 種:兩書所記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之間的比例都在六比一左右,遠遠高過前代的行記、地志”(15)徐姜匯.宋代長江行記書寫的人文轉向——以《入蜀記》《吳船錄》為中心[J].人文雜志,2019(03),第77-83頁。。同時,文中經常引據詩文,考證掌故,追憶名賢,呈現出鮮明的人文化特征(16)具體原因可參見徐姜匯《宋代長江行記書寫的人文轉向——以〈入蜀記〉〈吳船錄〉為中心》一文第三章“人文轉向的發生緣由”中的討論。。這種人文化的傾向在《入蜀記》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秴谴洝冯m偶有詩文掌故的引用和考證,但大部分內容仍然是敘事述景,而《入蜀記》中對詩詞典故、歷史故實的運用和考據則不勝枚舉,占據了相當可觀的篇幅。其資料之豐富,使得《入蜀記》被后世的類書、方志、詩文注本和辭典等著作頻繁征引。陸游還大量運用了“引詩狀景”的表達方式(17)李杰在《論〈入蜀記〉的游記特征》第四章第二節中認為陸游首創“引詩狀景”之法,此說當誤。張劍教授指出,北宋張禮《游城南記》中已有引詩狀景的片段。但在游記中如此大面積、高頻次地引用詩詞以狀風景,在《入蜀記》之前尚未見先例。參見李杰.論《入蜀記》的游記特征[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2,第31-33頁。,引用前人的詩句來描繪眼前的景觀,融風景描摹與詩詞考證于一爐。據蔣方統計,次數多達一百一十六次(18)參見蔣方《入蜀記校注》前言。蔣方.入蜀記校注[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第9頁。。這樣的表現手法使得自然山水與文化山水和諧地融為一體,為自然風物增添了幾分詩意,也使得前人的詩文靈動鮮活起來,有了歷歷在目之感,展現了陸游作為文學家獨特的審美品味和豐富的學識?!度胧裼洝泛汀秴谴洝匪淼哪纤稳沼涹w游記的人文轉向,賦予自然山水以文化內涵,拓寬了游記的表現空間,為后世游記發掘出新的發展方向,形成了一類“文化型游記”,如明李日華《璽召錄》,清王士禛《蜀道驛程記》,乃至今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作品,均屬此類。

宋代為日記體游記的肇興期,而《入蜀記》又是宋代日記體游記中的集大成者,也是其中公認文學成就最高、聲名最廣、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作品。雖然就時間順序而言,日記體游記的一些寫作特點并非都首見于《入蜀記》,但在《入蜀記》中表現得更為成熟和豐富,另外,就實際的傳播與接受情況而論,《入蜀記》乃是早期日記體游記中被最多讀者閱讀和學習的作品之一,許多人對日記體游記的認識正是從以《入蜀記》為代表的這一批作品開始。因此可以說,《入蜀記》對日記體游記基本格局的定型以及后世游記散文的寫作起到了典范性的作用,產生了顯著的實質性影響。

二 至文與良史:后世讀者對《入蜀記》的總體評價

陸游作為南宋詩壇的佼佼者,其文名長期為詩名所掩。實際上陸游不僅長于詩歌,散文方面造詣亦高,其《渭南文集》卷帙浩繁,文備眾體,又有《老學庵筆記》《齋居紀事》《南唐書》等名作。南宋詩人張淏在《會稽續志》中稱贊陸游的文章“學問該貫,文辭超邁”,“志銘記敘之文,皆深造三昧”。(19)張淏.(寶慶)會稽續志[M].卷五,清嘉慶十三年采鞠軒刻本。四庫館臣雖認為陸游“以詩名一代,而文不甚著,集中諸作,邊幅頗狹”,但仍然肯定其“元祐黨家,世承文獻,遣詞命意,尚有北宋典型。故根柢不必其深厚,而修潔有余。波瀾不必其壯闊,而尺寸不失。士龍清省,庶乎近之。較南渡末流以鄙俚為真切、以庸沓為詳盡者,有云泥之別矣”(20)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1381頁。。錢鐘書則指出:“陸氏古文僅亞于詩,亦南宋高手,足與葉適 、陳傅良驂靳?!?21)錢鐘書.管錐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1442頁。

《入蜀記》作為陸游的散文代表作,歷來為讀者所激賞。古人對《入蜀記》的贊譽,有的從文學角度進行評價。如明人方以智在讀書隨筆中稱賞了其流暢自然的行文風格和精煉傳神的文筆,推崇其為無意而成的“至文”:

陸放翁《入蜀記》,有酷好者。夫無意為文,文之至也。狀物適狀其物而止,敘事適敘其事而止。不增不減,自爾錯落,然是通神明、類萬物,古今稱謂,信筆淋漓,乃能物如物、事如事,而成至文耳。(22)方以智.浮山此藏軒別集[M].合肥:黃山書社,2019,第108-109頁。

無獨有偶,錢謙益《題南溪雜記》中亦曾引袁中道語,同樣認為《入蜀記》簡煉自然,“無意為文”,并給予其“天下真文”的高度評價:

袁小修嘗云:“文人之文,高文典則,莊重矜嚴,不若瑣言長語,取次點墨,無意為文,而神情興會,多所標舉。若歐公之《歸田錄》,東坡之《志林》,放翁之《入蜀記》,皆天下之真文也?!崩蠎袕U學,畏讀冗長文字。近游白門,見寒鐵道人《南溪雜記》,益思小修之言為有味也。(23)錢謙益.牧齋有學集[M].卷四十九,四部叢刊景清康熙本。

明人蕭士瑋也欣賞《入蜀記》信筆而至的自然之美,形容它“隨筆所到,如空中之雨,小大蕭散,出于自然”(《南歸日錄小序》)(24)蕭士瑋.春浮園集[M].文集卷上,清光緒刻本。。 王昶在《滇行日記自序》中亦評價《入蜀記》:“昔人稱其信手抒寫,別是一種文字,信然?!?25)王昶.春融堂集[M].卷三十七,清嘉慶十二年塾南書舍刻本。明何宇度則稱贊《入蜀記》描摹風景時如詩如畫的妙筆,以為其“載三峽風物,不異丹青圖畫,讀之躍然”(26)湛之編.楊萬里范成大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4,第171頁。。清人文廷式亦贊揚《入蜀記》描景狀物的辭采“上接少陵有真賞”(27)文廷式.文廷式集[M].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8,第288頁。。

從以上評論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之讀者對《入蜀記》的文學品鑒中,“自然”,是最被看重的一個特點。這種自然是“無意為文”“隨筆所到”的隨性與真實,亦是一種不加修飾的平淡簡約之美。這與陸游本人的為文主張是完全一致的?!度胧裼洝分?陸游在經過頭陀寺時,對寺中碑文駢儷卑弱的風格大為不滿,并盛贊了歐陽修提倡古文,革新文風的功勞:

簡棲為此碑,駢儷卑弱,初無過人,世徒以載于《文選》,故貴之耳。自漢、魏之間,骎骎為此體,極于齊、梁,而唐尤貴之,天下一律,至韓吏部、柳柳州大變文格,學者翕然慕從。然駢儷之作,終亦不衰。故熙載、鍇號“江左辭宗”,而拳拳于簡棲之碑如此。本朝楊、劉之文擅天下,傳夷狄,亦駢儷也。及歐陽公起,然后掃蕩無余。后進之士,雖有工拙,要皆近古。如此碑者,今人讀不能終篇,已坐睡矣,而況效之乎?則歐陽氏之功,可謂大矣。(28)錢仲聯、馬亞中.入蜀記校注.陸游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第121頁。

可見陸游本人所欣賞的,正是平易自然的文風。他曾有《文章》一詩論及他的作文主張: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后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29)錢仲聯、馬亞中.入蜀記校注.陸游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第72頁。

強調的正是這種無需人為、返璞歸真的“自然”之美。四庫館臣在《渭南文集》的提要中認為陸游“其文固未能及是,其旨趣則可以概見也”(30)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1381頁。,但從人們對《入蜀記》的評價來看,陸游的文學追求已經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實現。

而《入蜀記》何以能夠實現這種自然高妙的表達效果,除了陸游對于文章天然旨趣的自覺追求以及“無意為文”的創作初衷以外,還與沿途奇山秀水對作家情性和靈感的激發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此,黃宗羲解釋道:“余唯山川文章相藉而成,然非至性人固未易領略。嘗讀陸務觀《入蜀記》,攬結窈冥,卷石枯枝,談之俱若嗜欲,故劍南之詩遂為南渡之巨子?!?31)黃宗羲.黃宗羲全集[M].第10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第22頁。他認為山川與文章相輔相成,且需要至情至性之人才能領會其中妙義。黃宗羲夸贊陸游的文章充滿了力量,而這既來源于長江沿岸雄奇風光的“江山之助”,亦是作家真情至性自然流露所形成的情感的力度(32)諸雨辰.黃宗羲的文氣說辨析[J].文學遺產,2019(04),第189-191頁。。

陸游不僅是文壇巨匠,亦是史學大家,曾三作史官,修《兩朝實錄》《三朝史》,并著有《南唐書》。因此,陸游的文章也往往彰顯出史家的淵博學識和精嚴品格。祝允明《書新本渭南集》后曾盛贊其文曰:“放翁文筆簡健,有良史風,為中興大家?!?33)孔凡禮、齊治平編. 陸游資料匯編[M]. 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123頁?!度胧裼洝芳窗凇段寄衔募分?陸游之史才與博學在《入蜀記》中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成為《入蜀記》極為突出的一大特色?!度胧裼洝穼⑷宋臍v史與自然景觀融于一爐,常常就沿途地區的名勝古跡、歷史掌故、軍事政治、興廢沿革進行一番夾敘夾議的精彩描述,即景抒情,詠古論今,寄慨遙深。古人對《入蜀記》的評價中,對史學層面的關注似乎較文學更甚。四庫館臣將《入蜀記》收入“史部傳記”類,提要中對于《入蜀記》的文學成就僅以“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風土,敘述頗為雅潔”一語帶過,隨后便以大篇幅濃墨重彩地指出《入蜀記》的史地價值:“于考訂古跡,尤所留意?!銈漭泩D之考證?!嘧銖V見聞。其他搜尋金石、引據詩文以參證地理者,尤不可殫數。非他家行記徒流連風景、記載瑣屑者比也?!?34)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529-530頁。清人程瑤田重視《入蜀記》對人文古跡的考證功夫:“其過黃州也,紀蘇公之東坡,紀雪堂,紀居士亭,若小橋、暗井之屬,一一取蘇詩證之。其至赤壁磯也,則以圖經公瑾、孟德事為不可考,引太白之歌,蘇公之賦及其樂府,以為一字不輕下,而因論韓子蒼詩,直以圖經之言為真者,為考之不審也。其所記者,非徒紀其日行之程而已也?!?35)程瑤田.通藝錄[M].合肥:黃山書社,2008,第197頁。清人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中亦強調《入蜀記》“因逐日記其道路所經,縷述風土,考訂古跡,俱極詳贍,而引據亦多精確?!?36)周中孚.鄭堂讀書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第417頁。晚清李慈銘在《越縵堂讀書記》中也格外關注《入蜀記》于紀行載事之外考證古跡、議論朝政的特點,其評價范成大之《吳船錄》與陸游之《入蜀記》曰:“范、陸二公所作皆極經意,山水之外,多征古跡,朝夕之事,兼及朝章,膾炙藝林,良非無故?!?37)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1268頁。他認為這些史學層面的關切乃是《入蜀記》得以名震文壇的重要原因。

《入蜀記》中對于歷史的關注不僅出于陸游的考證趣味,更寄寓了他對軍事政治的深沉思考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據《宋史·陸游傳》載,在陸游開啟這場入蜀之旅之前,他曾因“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38)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第12058頁。遭到彈劾,歸居山陰故里多年,而此次被重新啟用,他憂心國事、主張用兵的想法并未消歇,反而在《入蜀記》中多有流露。尤其是陸游在文中多次提及南唐舊事,不僅展現了他對南唐歷史的熟稔,亦頗有借古諷今,以前朝亡國教訓勸誡當朝之意。前人對于陸游的這一用心亦有敏銳的體察。如清代藏書家吳騫便在其《入蜀記跋》中感慨道:

及余觀《入蜀記》,則又不能不為之嘅然者,蓋行役人之所有,不過述其山川、詳其風土已耳。獨放翁于一路關津要隘,以及古今防守治忽之跡,靡不留意。至于溯巫峽、上瞿塘、拜昭烈之遺廟、觀武侯之故壘,若低徊留之而不能去者,蓋深惜當日國之無人,而付恢復之事于不可問,正不必臨歿《示兒》一絕,而后覘此老畢生之心事也。然則世有讀是編而猶屑屑以尋常紀行之書目之者,非特不知放翁,并不識吾以文所以表章之雅意矣。(39)吳騫.愚谷文存補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第22頁。

而清代的另一藏書名家錢曾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陸游在《入蜀記》中“凡途中山川易險,風俗淳漓,及古今名勝戰爭之地,無不排日記錄,一行役而留心世道如此,后時家祭無忘蓋有素焉”(40)錢曾.讀書敏求記[M].卷二,清雍正四年松雪齋刻本。。

清人王霖《書放翁入蜀記后》一詩表達了他閱讀《入蜀記》的感想:

南渡中原事日艱,小臣生在敢偷安。片帆不怕沖炎去,好趁峨嵋六月寒。哀猿啼徹暮云邊,杜宇聲聲破曉煙。蜀道曾聞天樣似,詩狂正要上青天。十二巫峰峰最奇,岷江江水碧玻璃。峽船輕疾如飛鳥,坐聽巴娘唱竹枝。晚歲歸來雪滿簪,鏡湖側畔一茅庵。球場射圃風流歇,魂夢猶能到劍南。(41)王霖.弇山詩鈔[M].卷三,清道光五年刻本。

他以放翁為實現報國之志而入蜀起筆,又以其晚年退居鄉野依舊夢回劍南軍營收尾,以愛國情懷貫穿全篇,在他的筆下,蜀地的綺麗風光中也仿佛寄寓著詩人從未消泯的家國之情。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曾提出著名的“史才三長說”,認為好的史家須兼具史才、史學和史識(42)《舊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五十二“劉子玄”條記載:“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子玄曰:‘自古已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對曰:‘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夫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籯,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于貨殖者矣。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楩柟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加,所向無敵者矣。脫茍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夐古已來,能應斯目者,罕見其人?!瘯r人以為知言?!眲d.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第3173頁。,已成為史學界公認的標準?!度胧裼洝冯m然并非嚴肅的歷史著作,但正如上述古人評價所指出的,這部作品展現了陸游駕馭史料的優秀功力和高超的文字表達能力(才),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學養(學),更重要的是,它還包含著陸游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與深刻反思,寄寓著他以史鑒今的關切和憂國憂民的情懷(識),因此,不失為一部“良史”。

總之《入蜀記》既具高妙文采,又具良史情懷,堪稱宋代日記體游記的最高峰。

三 共鳴與對話:后世對《入蜀記》的情境體驗

《入蜀記》不僅是放翁真實行游經歷的記錄,也通過文字的形式,為閱讀者留下了一方虛擬的文學空間。當后世讀者翻開《入蜀記》,踏入這方由筆墨創設的天地中,歷史的山水與現實的景觀重疊,接受者自身的生活經驗與陸游曾經的見聞感發交織,碰撞出不同的靈感火花,也產生了諸多帶有私人印記的閱讀體驗。比起前述看起來更為冷靜持正、不含過多主觀情緒的品評鑒賞之語,這些更為個人化的表達因結合了每個個體獨特的生活情境和真切的思想感情,而顯得更加鮮活動人。

《入蜀記》為讀者建構起一方歷史的空間。在這篇游記中,陸游以他的詩人之眼和學人之筆為當時的山川風物留下了一張張歷史的剪影。后之讀者故地重游,不再是單純地欣賞眼前的風景,而是帶著《入蜀記》所提供的歷史記憶,在想象的舊山水與現實的新山水之間前后流連,完成這段跨越時空與虛實的旅程。

一如放翁在《入蜀記》中引證前人詩文描摹風景、考證古跡一般,《入蜀記》也成為諸多后世讀者重游放翁行跡的前知識,以及他們題詠相關風景名勝的前文本。由長江入蜀的諸多景觀經由放翁的品題,具有了更豐富的文化意義,它們頻繁出現于方志等地方文獻中,出現在詩詞典故的注解中,亦成為許多文人墨客探訪與吟詠的對象。當人們踏上入蜀之旅時,往往會聯想起千百年前放翁的行程,引發異代同游的奇妙體驗。在后世文人關于長江及蜀地之行的記錄中,提及《入蜀記》的片段不勝枚舉。如王士禛《登高唐觀神女廟記》:

《入蜀記》云:“神女祠舊有烏數百,送迎客舟。乾道元年忽不至。至今絕無一烏?!鄙w放翁未之見也。過此即十二峰,舟人指似得其六七,縹緲秀拔令人有驂鸞駕鶴之想。中有三峰連綴其一,修纖如人揚袂而立,俗曰美人峰,即放翁所謂神女峰,最為纖麗,宜為仙真所托者也。會風急灘迅,所謂十二峰者不及盡矚,然陸務觀、范至能經此所見亦僅八九峰耳。(43)王士禛.帶經堂集[M].卷七十六,清康熙四十九至五十年程哲刻本。

他在欣賞眼前山水的同時亦時時不忘不在現場的放翁,想象著哪些風景是陸游見過的,哪些是他無緣得見的,仿佛時空重疊,陸游正坐于身側,陪他乘舟同游一般。又如錢楷詠龍隱巖放翁“詩境”手跡云:“又從入蜀游塵后,墨妙思公滌硯埃?!?44)錢楷.綠天書舍存草[M].卷四,清嘉慶二十三年阮元刻本。其自注“余前年使蜀由蜀江至夔府,行程皆與放翁《入蜀記》相合”。謝堃詠太子磯云:“孟襄陽后詩懷澹,陸劍南來心事違?!?《登太子磯》),自注“磯有孟浩然詩,陸放翁入蜀紀行?!?45)謝堃.春草堂集[M].卷四,清道光二十年曲邑奎文齋刻本。李聯琇《訪醫記》記錄自己訪醫行程曰:“一路風景,望亭以北如放翁《入蜀記》所云夾河皆長岡高壟,氣象窘隘,非楓橋以東比也?!?46)李聯琇.好云樓初集[M].卷二十三,清咸豐十一年至光緒八年刻本。他們都將自己的旅途與歷史上陸游的行程聯系在一起,透過眼前的景物想象放翁當年游賞的情狀,其間引述《入蜀記》文字與細節信息如信手拈來,足見他們對這部作品的熟稔。

在這些描摹長江兩岸與巴蜀大地奇麗風光的文字當中,不僅有與放翁的共鳴,也有和放翁的對話。

熊士鵬《題鮑覺生學使荊南雜詠》一詩盛贊了荊南山水:

山水惟蜀奇,奇皆在楚地。秭歸接巴巫,灘與峽爭至。夔門不可開,險奧心為悸。天生浣花翁,刻劃偏盡致。下筆逾五丁,巧鑿神鬼畏。至今秦川閑,未到如面對。始知才人心,而與造化類。所以荊南詩,杜陵體皆備。目眩峽光搖,耳駭灘響碎。森然石如牛,真向人面墜。勝讀吳船錄,差強入蜀記。范陸若見之,當必三舍避。(47)熊士鵬.鵠山小隱詩集[M].卷十四,清嘉慶二十年稽古閣刻瘦羊錄本。

他認為楚地山川雄奇壯闊,哪怕是《入蜀記》的描摹亦不過是差強人意,無法再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李榮陛則有著截然不同的體會,其《巴東勝跡記游》表達了他游覽巴東后的失落:“始予被檄運銅,即于行篋檢讀《入蜀記》,極稱巴東之美。予之至此,適因幫船理柁,停一日探之。其江山雖雄而頑獷未化,無層復杳深之趣,不知何由獎借于渭南,至舉為吳楚五千里間第一勝處。昔人謂‘論詩如評女色,妍媸隨人意',然哉!”(48)李榮陛.厚岡文集[M].卷十六,清嘉慶二十年亙古齋刻本。在他眼中,《入蜀記》對巴東風景的稱賞反而成了溢美之詞,實際所見則令人大失所望。

文字的表達效果與山水的實際觀感之間的落差,還體現在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的江山變化之中。方志、地理志等文獻中常常征引《入蜀記》的記載,作為追溯古今沿革的依據。如李日華《嘉興縣志小序》引《入蜀記》來說明嘉興縣的發展變遷:“嘗讀宋陸務觀《入蜀記》云:‘自崇德至平望,盡日皆行大澤中,抵毘陵始有安流?!瘎t知前此汪然半屬巨浸,非若今日阡陌綺錯而廛廬托處也?!?50)李日華.李太仆恬致堂集[M].卷十七,明崇禎刻本。透過《入蜀記》的記載,人們得以見到一座城市繁盛之前的景象。

比起從荒涼到繁盛的城市發展史,由盛轉衰的古今對比更易引發騷人們的感慨。易順鼎在詩中表達了他尋訪白云亭不遇的悵惘:

白云亭子天下無,巴東峽里雄夔巫。千歲??禄⑸熳?四時飛瀑龍垂胡。登臨輸與鑒湖客,今日荒亭已無跡。江山寂寞我來遲,惟見青天片云白。(《陸務觀〈入蜀記〉極言巴東白云亭之勝,今訪之不得,悵嘆賦此詩》)(51)易順鼎.蜀船詩錄.琴志樓集[M].清光緒至民國刻本及鉛印本。

金武祥《陶廬雜憶》記錄了和友人同游常州荊溪館驛橋的經歷,其友劉葆真聯想到《入蜀記》中“夜月如晝,與家人步月驛外”的描寫,想象著驛橋當年的勝景,感嘆道:“何今與昔不同如此!”(52)金武祥.陶廬雜憶續詠[M].清光緒二十四年至民國八年江陰金氏廣州遞刻本。

王昊《新豐》一詩也表達了類似的感傷情懷,其序曰:

李太白詩云:“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庇痔迫嗽娫疲骸霸偃胄仑S市,猶聞舊酒香?!标懛盼獭度胧裼洝芬詾榻灾复?非長安新豐也。然予屢過之,荒涼日甚,蓋古今不同如此。

昔日繁盛的酒肆歌場如今卻敗落為“泥墻草店”,撫今追昔,詩人不禁發出了“唐宋繁華一夢間”的喟嘆(53)王昊.碩園詩稿[M].卷二十二,清五石齋鈔本。。

而他在呂城尋訪南朝陵墓的經歷更是一次與放翁穿越時光的同行和對話,其詩《呂城閘》序云:

陸務觀《入蜀記》云:“早過呂城閘,始見獨轅小車,過陵口見大石獸偃仆道傍,已殘缺,蓋南朝陵墓,則陵口殆與呂城密邇。惜舟中失攜,《潤州志》莫從考證?!编岛?自放翁至今又四百年矣,陵墓遺跡固宜無一存者,然而重可慨也。系之以詩。

四百年前放翁行經時,南朝陵墓已成殘跡,而如今更是蕩然無存。詩人回顧著“渭南陸叟曾經過,嘆息猶傳乾道年”,慨嘆著“故物如聞石馬嘶,空臺共滴銅人淚。殘碑廢碣夢凄涼,腸斷花開遍野棠”(54)王昊.碩園詩稿[M].卷二十二,清五石齋鈔本。。兩位詩人的慨嘆前后呼應,宛如一曲憂傷的二重詠嘆調,他們筆下一次更比一次破敗的景象讓人加倍感到光陰的無情和歷史的蒼茫。

文學的山水未必要親自抵達。在《入蜀記》所創造的虛擬空間里,借助想象的力量也可以揚帆遠航,和放翁同游,與放翁對話。

李慈銘在《越縵堂讀書記》記錄了他閱讀《入蜀記》的體會:

放翁記有云:“至平江過盤門,望武邱樓塔,正如吾鄉寶林,為之慨然。又過舒州長風沙有云:西望群山靡迆,巖嶂深秀,宛如吾廬。南望鏡中諸山,為之累欷。(中略)越中光景,可見一斑,不禁鄉思坌集矣。嗚呼,渭南越產,而西川之行,全家上官,萬里如砥,然尚觸目生感,不勝故國之思,況如仆者,家陷虎狼之室,身居溝壑之濱乎?(55)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1268頁。

作為陸游的老鄉,《入蜀記》中對越中風景的描摹和對故鄉的懷念勾起了李慈銘的思鄉之情與身世之感。他雖未親抵其境,但通過放翁之筆,也仿佛眺望了武邱樓塔與舒州群山,在相似的風景間勾連起對故鄉的記憶。

還有一些讀者借助《入蜀記》想象遠行親友的行蹤,雖身不能至,但在陸游留下的這一方虛擬空間中,他們的心可以與所念之人相伴而行。

葉鳳毛《讀陸放翁入蜀記懷凌氏女》一詩記錄了一位父親對遠嫁女兒的牽掛:

陸子昔判夔,大江溯輕舠。遇勝必流連,似忘行役勞。反覆日紀載,不殊親身遭。吾聞江行人,憂樂常相交。江水淼無際,巨艦比一毛。無風不能行,風行又驚濤。入峽爭灘水,有如上天高。兩山夾奔湍,亂石攅利刀。一觸輒破碎,性命何處逃。方今春水生,其勢尤怒豪。奈何乘此險,而博一下僚。吾女閉深閨,未識黃浦潮。既嫁當從夫,寧顧途路遙。皖江發一書,到今閱百朝。幸能安穩渡,應抵江陽皋。兩孫吾所愛,端良見垂髫。嗟我老無力,不得隨汝曹。矯首望岷峨,心旌日搖搖。(56)葉鳳毛.說學齋詩續錄[M].卷十,稿本。

“反覆日紀載,不殊親身遭?!苯浻煞盼讨P,詩人仿佛親眼見到了長江的驚濤駭浪,親身感受到了旅途的兇險。日記一寫百余日,女兒一去亦是百余日。老父對照著《入蜀記》,日日掐算著愛女應到何處,牽腸掛肚,憂心百結,舐犢之情令人動容。

陳萇《有感》一詩則表達了對遠行友人的掛念:“琴鶴圖書共一船,紀行篇帙繼前賢。料應十月巴江水,重記詩翁入蜀年?!痹娙俗宰ⅲ骸胺盼獭度胧裼洝酚诙氯雿{,計兄亦當于是時過巴江也?!彼麑φ罩度胧裼洝分嘘懹未^巴江的時間,想象著友人同樣在十月渡江的畫面,應是“約略風流近務觀”(57)陳萇.雪川詩稿[M].卷六,清康熙鶯湖蘇嘯堂刻本。。

《入蜀記》不但承載著人們對山川、對歷史、對故鄉、對親友的情感,也為囿于現實空間限制的讀者們打開了通往遠方風景的大門,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想象的資源。一些詩人從《入蜀記》對山川風物的描繪中獲得作詩的靈感。宋末元初詩人戴表元便在《劉仲寬詩序》中闡述了他獨特的作詩法:“余少時喜學詩,每見山林江湖中有能者,則以問之,其法人人不同。有一老生云:‘子欲學詩乎?則先學游;游成,詩當自異?!跁r方在父兄旁,游何可得?但時時取陸放翁《入蜀記》、范至能《吳船錄》之類,張諸坐間,想象上下,計其往來,何止日行數千萬里之為快?!?58)李修生主編.全元文[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第130頁。他借《入蜀記》《吳船錄》等游記作品張開想象的翅膀,幻想自己隨著作者一起暢游于山水之間,從而激發詩興,頗有宗炳“臥游”之趣味。無獨有偶,明末清初詩人黃宗會在《縮齋后記》中也提到了類似的方式:“余少而不羈,長而畸僻,每有洗盋名山之愿,顧拘于累,窘于力,則時時取范石湖《吳船錄》、陸放翁《入蜀記》等書,呻吟諷詠,以仿佛古之賦《遠游》、歌《招隱》者,慨然懷其人,形諸夢寐?!?59)黃宗會.縮齋后記.沈粹芬等輯.清文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第50頁??梢妼τ跊]有條件游玩山水的詩人而言,《入蜀記》之類的游記作品可以成為他們想象的助力,以優美生動的文筆,帶領他們抵達詩意的遠方。

《入蜀記》為后世讀者還原了一方歷史的山水,建構起一片想象的空間,讓閱讀者得以跨越時空的距離,或以親身踐履,或揚起想象之帆,和放翁一路同行,共話江山。一方面,陸游傳神入妙的文筆和細致入微的考察為風景的再現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入蜀記》日記的形式也使文字更具紀實性和現場感,從而讓讀者更有身臨其境的體驗。人們在閱讀《入蜀記》的同時,也以自己的生命體驗,為這部作品留下了私人化的注腳。這些后世的回音此起彼伏,譜寫了《入蜀記》的多彩續章,也為《入蜀記》開拓出更為豐富的意義空間。

四 《入蜀記》對后世紀游類作品的影響

《入蜀記》對后世的文學影響不僅表現在閱讀者的評論感發中,更體現在后來人追摹前賢的創作實踐中。作為中國古代游記散文的典范之作,《入蜀記》是后世諸多文人學習、模仿的對象?,F存文獻當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入蜀記》仿作,其中亦不乏精品。

《入蜀記》仿作主要集中于日記體游記一類。如前文所述,《入蜀記》是日記體游記的早期代表作,后世寫作此體者不論是有意或無意都不免受到其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但從時間上看,《入蜀記》并非最早,北宋諸行記中,至少《郴行錄》便已具備了日記體游記的基本體式。且體式大成之后,后來者未必都會回想起草創者。因此,本文討論后來者對《入蜀記》的模仿,更側重于其中有自覺意識與直接證據者:或由作者本人自述心曲,明言受到《入蜀記》影響的作品;或由至交好友代言心聲,在序跋當中點明與《入蜀記》關聯的作品(選入序跋也體現了作者的認可);或形式與內容和《入蜀記》高度相似,二者相關性得到學界公認的作品。

在這類仿作中,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當屬其中的佼佼者。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一作宏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他歷時三十余年,行遍大江南北,寫下十七篇名山游記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經后人整理成為六十余萬字的恢宏巨著《徐霞客游記》,成書于崇禎十五年?!缎煜伎陀斡洝繁蛔u為系統考察中國地質地貌的開山之作,但其所關注的不僅限于自然地理的內容,也包括不少人文地理信息,如各地的民風民情、少數民族、商業貿易等等。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文筆優美,寫景如畫,頗具藝術性。清代學者錢謙益曾稱贊它為“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認為“天壤間不可無此書也”(60)徐弘祖.徐霞客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86頁。。

《徐霞客游記》繼承了《入蜀記》以夏歷紀程、逐日記錄的寫作方式,兩書的關系及異同前輩學者考述已詳。黃建宏認為《入蜀記》“開了徐宏祖日記體游記的先河”(61)黃建宏.古代游記藝術瑣談[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81(01),第68-75頁。裘禾峰《論日記體游記的高峰〈徐霞客游記〉》一文指出《入蜀記》與《徐霞客游記》“文體結構上相似,但選取的內容不同”;“語言句式上相似,但更具畫意不失準確”;主體精神不同,一為文人,一為才人;且《徐霞客游記》較前者更具有“獨立的山水意識”(62)裘禾峰.論日記體游記的高峰《徐霞客游記》[C].2011中國江陰徐霞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1,第204-208頁。。王慧穎認為《入蜀記》中“諸如名物地理、歷史掌故的考證內容既未占主導地位,在作者的主觀意識上也不具備主動考察的目的,因此也不是真正的科學考察”,而《徐霞客游記》則是中國古代科學考察游記的“集成之作”(63)參見《中國游記文學史》第九章“徐宏祖與《徐霞客游記》的崇高地位”中的論述,此章作者為王慧穎。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游記文學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第321頁。。

明人學習《入蜀記》著力尤深的還有著名文學家蕭士瑋,前文已論及他對《入蜀記》隨性自然文風的欣賞。蕭士瑋在《南歸日錄》的序言中以《入蜀記》為例闡明他的創作主張:

余讀歐公《于役志》,陸放翁《入蜀記》,隨筆所到,如空中之雨,小大蕭散,出于自然。昔秦少游絕愛政黃牛書,問其筆法,政曰:“書心畫地,作意則不妙耳?!比粲啻虽洿淘I享客,盤饌皆不預辦,客至,人設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實蔬茹漸至。數行之后,談笑雜出,案上遂爾粲然。但請客亦須仔細,如或不知主翁樂客之意,貪于飲食,責其旋營,客且怒矣。故此錄亦未可輕以示人也。即如空中雨點,蕭散可人,亦自閑靜者得之耳。逃雨者想未必以為然也。(64)蕭士瑋.春浮園集[M].文集卷上,清光緒刻本。

《南歸日錄》是蕭士瑋天啟七年(1627年)奉朝命自京城歸還杭州的紀行之作,這部作品正是受到《于役志》和《入蜀記》這兩部宋代行游日記的影響,不僅模仿其日記體式,而且著意追求其蕭散自然的風格,一路描摹風光,敘述見聞,信筆而書,頗具閑適情調,同時文筆清麗流暢,堪稱美文。此外,蕭士瑋的《汴游錄》也是記載宦游見聞的日記,內容風格與《南歸日錄》大體相近。

明代的《入蜀記》仿作還有李日華的《璽召錄》,此文記錄作者自天啟乙丑召為尚寶司司丞赴京途中的見聞,“略仿《吳船錄》《入蜀記》之例,而寥寥無所記載”(65)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529-530頁。。

清代仿照《入蜀記》而作的日記體游記存世更多。其中比較特別的一類是同樣記錄蜀地風光和見聞的作品,以清初文壇領袖王士禛的《蜀道驛程記》為代表作。王士禛共著有日記七種,《蜀道驛程記》是其中最早的一部,寫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作者典試益州的往返途中。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評價《蜀道驛程記》:“按日紀載,大略仿陸放翁《入蜀記》而作,其間考古述今,亦有足觀者,殊較其所作南來北歸諸志為優。據其康熙辛未自序,知其歷久而成,非他行記率爾操觚者可比也?!?66)周中孚.鄭堂讀書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第421頁。王士禛不但沿用了《入蜀記》夏歷紀日、逐日而書的形式,也和陸游一樣,十分重視對沿途山川地理的考察和文史掌故的考訂。同為蜀地行記,《蜀道驛程紀》與《入蜀記》有大量路線重合——陸游由江陵至夔州入蜀,王士禛則經此路線出蜀,但不同的是,經過明清易代的戰火,蜀地民生凋敝,文物損毀,早已不復昔日繁華景象。作者在自序中寫道:“陸氏之記記其盛,予之記記其衰。后有攬者參互考之,可以觀世變云?!?67)王士禛.帶經堂集[M].卷七十五,清康熙四十九至五十年程哲刻本。頗有與《入蜀記》今昔呼應,懷古傷今之意。正是在這種感傷情緒與創作意識的主導下,《蜀道驛程記》中時時可見與放翁的隔空對話,亦有多處引《入蜀記》中所載景物與現狀相對比。如十月十八日記敘游巴東縣之感:

巴東山水頑劣,自夔、巫東下,驚心動魄,應接不暇,至此剩水殘山,不堪著眼。而放翁謂白云亭為天下幽奇絕境,且云“自吳入楚,行五千余里,過十五州,亭榭之勝,無如白云者?!必M山水亦因時而顯晦耶?(68)王士禛.蜀道驛程記.王士禛全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7,第2581頁。

與前文中李榮陛游巴東的體會相似,王士禛也深感巴東山水粗劣,難匹放翁之盛贊。然而,李榮陛對此的解釋是“論詩如評女色,妍媸隨人意”,不過是驚詫于和陸游眼光的差距;而王士禛則感嘆“山水亦因時而顯晦”,疑心山川也會因為時代的盛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字里行間流露出憂時傷世之情。

又如同日記歸州之行:

歸山水粗劣與巴東略似……七里,有宋玉宅,放翁入蜀時尚見石刻。(69)王士禛.蜀道驛程記.王士禛全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7,第2582頁。

十月二十日記彝陵州之行:

泊舟入城,訪歐陽公絳雪堂故跡,聞《至喜亭記》山谷書尚存斷碑數十字,在東門民家作砌石,語州守以他石易之。昔放翁過彝陵時紅梨花已不復有,惟公手植雙柟尚存其一,今亦化劫灰矣。(70)王士禛.蜀道驛程記.王士禛全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7,第2585頁。

放翁入蜀時石刻、柟樹尚存,如今卻皆已化作劫灰。今昔對比,面對滿目的荒涼破敗,作者的痛惜之情可以想見。

清人仿《入蜀記》而作的蜀行游記中,較有特色的還有胡云士的《蜀游記程》。這部日記記錄了作者告別家人,宦游成都的經歷。同為游蜀之作,《蜀游記程》不似《吳船錄》《入蜀記》那樣專注于水陸行程的記錄和沿途古跡的考證,而是將細膩豐富的情感融入日常的書寫當中,表達了作者不得已而遠游的思鄉念親之情。其友吳騫評之曰:“見其于山川之夷險,風日之晦明,氣候之寒燠,人情之冷暖,舉歷歷如在吾目前,而所謂一舉足不忘其親者,亦于是乎可見,豈僅區區紀行之作云爾乎?”(《題胡云士蜀游記程》)(71)吳騫.愚谷文存補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第11-12頁。

以上兩部作品雖然都和《入蜀記》一樣以蜀地為主要書寫對象,但面對前作的高峰,他們并未重蹈舊轍,拾前人唾余,而是另辟蹊徑,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寫下自己獨特的心境與體驗,從而使作品頂住了經典的壓力,在文苑藝林中奪得一席之地。尤其可見《入蜀記》作為經典文本,既是后來者學習借鑒的范本,亦是他們進行同題寫作所繞不開的強力競爭對象。無論是否自覺,后人在進行類似題材的寫作時,都必須對《入蜀記》有所回避。因此,《入蜀記》對于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不僅僅有正面的典范意義,還有潛在的競爭意義。

除了入蜀之作外,清人還有許多行游他地的日記也以《入蜀記》為學習、仿寫的對象。如汪漢倬《入閩記》,記錄作者自維揚舟行入閩之見聞,寫景記事、考訂史材頗為詳備,又在行文中“附以五七言古今體有韻之文”(72)朱書.杜溪文稿[M].合肥:黃山書社,2021,第41-42頁。。周廣業《冬集紀程》,寫于作者自海寧赴京應試途中,同《入蜀記》一樣長于掌故源流的考證。完顏麟慶《鴻雪因緣圖記》,自述作者一生之游歷,“博考見聞,兼綜條貫生平文章政績”(73)完顏麟慶.鴻雪因緣圖記[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第1-2頁。,除模仿《入蜀記》《吳船錄》之體例外,還請名家按題繪制了240幅游歷圖附于書上,卷帙浩瀚,圖文并茂。冒辟疆《南岳省親日記》,記載作者赴湘省親之行,內容上寫景紀實、考訂史乘,與《入蜀記》相類,反映了當時災難過后的社會現狀和民眾生活。王鉞《粵游日記》記錄作者自家鄉山東諸城赴廣東西寧任職途中的經歷,語言簡練,文筆優美,《四庫全書總目》評其“仿陸游入蜀記之體,案日記載。敘述頗簡潔,而無所考證?!?74)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575頁。此外還有王昶《滇行日記》《商洛行程記》,李紱《云南驛程記》,王定柱《鴻泥日錄》及《續錄》四卷,傅云龍《北上里志》等。

值得一提的是,《入蜀記》不僅對散文尤其是游記散文的寫作影響深遠,對后世紀行題材詩歌的創作和編排亦有啟發。明末清初詩人朱爾邁(75)朱爾邁(1632—1693),字人遠,號日觀,海寧人。有《扶桑閣集》《日觀集》。便仿照《入蜀記》逐日記錄的體例,將他的《西瞻》《錦江》《戎州》《東將》諸集進行了編次,《晚晴簃詩匯》評其“排日為詩,而先以紀程,寓放翁《入蜀記》、石湖《吳船錄》之體于詩編中,敘次雅贍,意擬道元,亦稱奇作”(76)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M].北京:中華書局,2018,第1492頁。。晚清詩人趙熙(77)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亦曾作《送楊昀谷入蜀》七絕數十首,“敘一路所經,若放翁《入蜀記》”(78)陳衍.石遺室文集[M].卷九,清刻本。,王逸塘《今傳是樓詩話》曾評其“直可當游記讀”(79)汪辟疆撰,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將錄箋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8,第195頁。。

以上所列僅是筆者以有限目力于明清人詩文材料中拾掇而來,其余淹沒不彰者,或是受《入蜀記》間接影響者更是不勝枚舉。這些仿作并非對《入蜀記》寫作模式的簡單復制,而是于繼承中有創新,于模仿中有超越,灌注了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各自的學識才思,各具面目、各生姿態,匯聚成《入蜀記》這輪明月身后或明或暗的群星。后浪的層層翻涌,亦體現出《入蜀記》在文學史的長河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猜你喜歡
陸游游記
地心游記
陸游氣壞了等三則
一轉身,就是一輩子——陸游和他的《釵頭鳳》
地心游記(十)只剩我一個人
新年環游記
尋夢環游記
尋夢環游記
超市游記
除夜雪
陸游詩中“花汞”一詞考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