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創新

2024-01-27 23:20石麗凌云志
中小學德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愛國愛國主義命運

石麗 凌云志

摘 要 在全球化浪潮不斷翻涌的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出現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靈魂。作為塑造個體對國家和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渠道,愛國主義教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需要創新發展,以應對時代的挑戰和呼喚?;谌祟惷\共同體與愛國主義教育之間的內在邏輯,揭示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并從價值觀、文明觀、利益觀三個維度提出實施路徑之建議。

關 鍵 詞 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4)01-0014-04

①本文系2023 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研究”(編號:23A30)、2023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卓越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研究”(編號:HNJG-20230897)成果之一。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各國之間的聯系與互動愈發緊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逐漸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塑造個體對國家和民族認同感的重要途徑,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與時俱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結合,以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通過對愛國主義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演變和發展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和外延,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民族情懷的愛國者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揭示了人類社會普遍聯系的基本觀點,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奠定了現實依據和哲學基礎

馬克思“人是類存在物”的觀點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緊密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對這一觀點的深化,描繪了一個全球共同發展的宏偉藍圖。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共生共存的價值觀,將愛國主義的視野從國家民族拓展到全人類,揭示了人類社會普遍聯系的基本觀點,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現實依據和哲學基礎,助推愛國主義由感性認識層面上升至理性行為層面。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蘊涵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則,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正確方向

當今世界,合作與共贏是大勢所趨,但局部的矛盾和沖突仍然存在。為了解決民族矛盾,促進國際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必須堅持用唯物辯證法和矛盾分析法的觀點客觀、辯證地看待世界發展趨勢,抓住事物發展的主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基于唯物辯證法和矛盾分析法的觀點,倡導世界各國既是利益相關者,又是風險共擔者,為我國正確處理國際關系、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正確方向。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這正是基于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包容,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公正、平等價值觀的追求。埃及著名學者巴哈丁曾說過:“真正的愛國者不會被刻意設置的屏障所阻隔,同樣也只有在開放包容、廣泛交流、共促發展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真正的愛國主義?!盵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尊重差異、促進公正平等的文明交流,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不同文明間的對話與理解逐漸加深,不僅有助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也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基于“地球村”的優勢,能夠開展國際視域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創新,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和新要求。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新機遇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的視野更開闊,活力更彰顯。馬克思指出,個體只有在合作交往中才能生存發展。從中國歷史發展來看,脫離世界交往只能帶來落后。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導下,愛國主義教育不再僅限于對本民族的情感與責任以及對本國利益的追求和維護,而是延伸至對全人類的關懷,對全球共同體的貢獻和建設。這意味著學生在熱愛自己國家的同時,還需具備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一方面,多元文化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了沖擊。全球化與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各國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對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各種意識形態的交鋒中,學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擾,導致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認知與信念產生動搖。在此背景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以確保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堅定信仰顯得尤為迫切。

另一方面,當代青年群體的特點提升了教育的難度。當代青年思維活躍、視野開闊、自我意識強烈。這為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但也催生了新的挑戰。如果缺乏正確引導,青年可能會對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文化認同產生誤解。同時,由于青年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強烈,若未得到恰當的管理和引導,他們在表達愛國情感或參與社會活動時可能會有過激行為。為此,應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確保愛國主義教育為青年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要求

其一,培養兼具民族情懷和國際胸懷的愛國者

在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家的發展與國際社會的進步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盵3]培養既關心國家命運、又具備國際視野的愛國者是發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的一環。

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是基礎。國家意識是對自己國家的深厚情感與認同,它激發著學生的團結與奉獻精神,是國家穩定與發展的基石。需要通過教育、文化活動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從而培養他們的國家自豪感與歸屬感,形成對自己國家深厚的感情和認同。另一方面,開闊國際胸懷同樣關鍵。在全球化背景下,國與國的聯系日益緊密,一國的命運往往與他國命運緊密相連。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從全球視角看待問題,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與國家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理性看待國家的發展和挑戰,更好地把握國際形勢,積極參與國家的建設和發展。

其二,培養兼具大國心態和理性思考的愛國者

在當今世界,國家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不僅依賴于經濟和軍事實力,更與國民的愛國情懷和行為舉止息息相關。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著重培養學生以下重要品質:

一是培養學生的大國心態。大國心態是指國民對于自己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責任有著清晰的認識并具備寬廣的胸懷和自信的態度。國民的大國心態不僅有助于提升國家的形象和聲譽,還能促進國家與國際社會的良好互動與合作。二是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理性思考意味著在表達愛國情感和處理國際關系時,能夠以理性和客觀的態度看待問題,不盲目沖動或偏激狹隘。三是遵守法律法規,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尊嚴。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我們應該強調法治精神,讓學生明白任何行為都必須遵守法律,不得以愛國為名侵犯他人的權益;同時也要教育學生尊重不同文化和不同國家的人民,不歧視、不排外,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的多樣性。

其三,培養兼具自立自強和共生意識的愛國者

自立自強和共生意識是相輔相成的。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舞臺上取得成功,必須具備自立自強的精神,但同時也要有共生意識,尊重和關心其他國家和人民。

首先,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一個國家只有具備了自立自強的能力,才能在面對外部挑戰和壓力時保持穩定和發展。只有通過自主創新和不斷努力,一個國家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尊重和地位。其次,共生意識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國家要有共生意識,尊重和關心其他國家和人民,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只有通過互利共贏的方式,一個國家才能在國際合作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實現自身的發展和繁榮。要牢固樹立獨立自強的奮斗理念和天下大同的共生意識,既要有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也要有對全人類的關注和責任感。只有這樣,一個國家才能真正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

(一)堅守共生共存的價值觀,構建理性的愛國思想

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厚重而深遠。然而,這份濃烈的愛國情感有時可能因歷史記憶的激發,轉化為過度的民族情緒,甚至非理性行為。故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當重新審視并正確引導這一傳統,確保其沿著理性、包容和進步的方向發展,避免被狹隘民族主義所綁架。

構建學生的理性愛國思想,需要兼顧中國立場和全球視野。從中國立場出發,我們應始終堅持以愛黨、愛社會主義祖國為主線,引導學生認識到共產主義社會是最美好的社會形態,國家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創造。同時,強調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統一,讓學生明白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對集體和國家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從全球視野出發,我們要將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融入愛黨、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中。愛國主義不再僅停留于愛自己的祖國,而需要更深層次地追求和思考人類的美好未來, 需要從古今中外人類文明中不斷追求人類道德的崇高境界。[4]讓學生認識到實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的世界夢,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長期追求和美好愿景。[5]只有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中國社會才能朝著有利于實現共產主義的方向發展。因此,學生應樹立為全人類幸福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將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實現個人、社會、國家與全人類的和諧共進。

此外,為強化學生的理性愛國思想,我們還需要從多維度進行教育引導。深化歷史教育,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培養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加強法治教育,普及法治精神和原則,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推動國際教育,使學生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和各國的現狀,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共生意識。

總之,構建理性愛國思想需要我們宏觀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處理好愛國與愛世界的內在聯系。通過多元化的教育和引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廣闊胸懷,讓他們在保持對祖國的深厚感情的同時,也能理性看待國際關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二)秉持交流互鑒的文明觀,培育理性的愛國情感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途徑,而保留民族特色文化是實現交流互鑒的前提。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我們應該積極融合交流互鑒的價值取向,以培育學生理性的愛國情感。

培育學生的理性愛國情感,同樣需要兼顧中國立場和全球視野。從中國立場出發,我們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來源于黨的正確領導。通過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精神,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和珍惜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我們還應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發揚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流傳的偉大精神。從全球視野出發,需要讓學生認識到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寶貴之處。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新形勢下愛國主義的時代要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關。我們要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進來,尊重各國的歷史特點、文化傳統,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善于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增強中華文明生機活力。我們要積極倡導求同存異、交流互鑒,促進不同國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盵6]通過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全球意識。同時,我們應該積極吸納世界優秀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凸顯中國風格的同時,也要展現世界潮流,堅持在交流互鑒中培育理性的愛國情感。

(三)樹立合作共贏的利益觀,引導理性的愛國行為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強調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各國在平等和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才能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并實現共同發展。將合作共贏的價值特質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認識到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的關系。

引導學生理性的愛國行為,依然需要兼顧中國立場和全球視野。從中國立場出發,需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現狀以及個人與國家的內在關系。通過了解祖國的發展歷程,學生將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同時,我們應當教育學生理性對待國家榮譽和民族尊嚴,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極端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從全球視野出發,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框架,認識到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的關系。通過深入理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將激烈的愛國情感轉化為有理有利有節的愛國行為。在引導學生理性的愛國行為時,應著重培養他們的長期視角和全局觀念,且始終以合作共贏的利益觀為行動指南。通過這些努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有助于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2]侯賽因·卡米勒·巴哈丁.無身份世界中的愛國主義——全球化挑戰[M].朱威烈,王有勇,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59-60.

[3]人民網.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EB/OL].[2013-03-20](2023-11-15).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3/0320/ c70731-20844893.html.

[4]吳桐,金昕.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35-39.

[5]胡子祥,鄭永廷.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的世界夢概念辨析——兼論中國夢與世界夢的關系[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3):63.

[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1).

責任編輯 徐向陽

猜你喜歡
愛國愛國主義命運
愛國擁軍矢志不渝 扶危濟困不遺余力
命運的更迭
感愛國事,承愛國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顯愛國主義力量
命運秀
愛國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命運
命運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