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與行動:“局外人”的演化過程

2024-01-27 03:25王麗辛治洋
中小學德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局外人英語老師英語

王麗 辛治洋

摘 要 學生學習參與一直是學校教育關注的論題,而“局外人”現象就是學生學習參與困難的典型表現?;诂F象學研究方法,從對“局外人”小尚的跟蹤研究發現,“局外人”演化過程可分解為排斥對話、拒絕課堂以及逃避學習三個階段,相應地,學生的心理經歷了從緊張不安到幻滅虛無,再到厭惡疏離的過程。分析發現,逃避作為學生消極防衛的手段,目的是保護自我的世界和保持自我的可能性。為此,教師的教育引導需要符合學生情感的需要,從同一性教育轉向他者性教育,從控制的教育轉向關心的教育。

關 鍵 詞 逃避;行動;局外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4)01-0030-04

①本文系202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中國家庭結構新變動及其教育功能的時代定位研究”(編號:BAA220166)成果之一。

“局外人”一詞來自加繆中篇小說《局外人》,而擁有“局外人”身份的學生的生存狀態和心理動機非常值得關注?,F象學研究追求本質直觀,認為“只有返回到直接直觀這個最初的來源,回到由直接直觀得來的對本質結構的洞察,我們才能運用偉大的哲學傳統及其概念和問題”[1]。對學生的逃避行為,不應簡單將其歸類到所謂“問題行為”之中,而應該去探尋“問題行為”背后的“意義”。[2]只有這樣才能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去理解學生,找到逃避行為背后的邏輯。為此,本文試采用現象學的研究方法,摒棄所有的預設,深入探究學生的內心世界,在真正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擺脫“局外人”角色,重獲局內人的身份。

(一)案例背景

小尚是一個12歲的男孩,在M小學讀四年級,父母離異,和爸爸、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母親再婚并育有一女,父親忙于生意,小尚平時與爺爺奶奶生活,雖然他們全心照顧他,但是無法輔導學習。每逢周末,父母會抽時間陪他,并頻繁提醒他要好好學習。小尚基本能按時完成作業,語文成績在80分以上,數學在90分以上,但英語成績較差。他思維活躍,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聰明孩子,都對他提高英語成績抱有很大期望。

(二)演進過程

1.排斥對話:緊張不安

小尚在三年級剛學英語時,勉強能達到及格分數。據小尚描述,英語老師在課堂上經常向他提問,這讓他整節課都處于緊張不安中,他也非常排斥在課堂上與英語老師對話。盡管有一部分問題小尚可以回答出來,但因過度緊張,正確回答時并沒有什么喜悅。

“一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成績還勉勉強強吧,所以我還愿意去盡力學習。但是越學越不懂,到最后幾乎都聽不懂了?!?/p>

“英語老師特別強勢,對同學巨嚴,我很害怕她,也不太喜歡她?!?/p>

“上課的時候很難受,既聽不懂,又害怕老師提問。我不想學英語,但又不得不學?!?/p>

小尚對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很低。研究顯示,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并不比具有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具有能力,但在面對同樣任務時會傾向做得更好。而人們會更看重與其相匹配的行為,而這也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目標選擇。小尚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不是學習英語的料,這種低自我效能感嚴重影響著他達成既定的目標的努力。相對于懷疑自己能力的人而言,相信自己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會付出更多的努力,且這種努力持續時間會更長。從能力的維度,成績不同學生的歸因不同,一些人總是努力向自己或他人證明他們是有能力的;另一些人總是強調還需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3]

小尚顯然是后者,在面對英語成績不好的現實時,將其歸因到能力上,從而導致學習英語越來越沒有信心,成績不斷下滑。而英語老師基于對小尚的期望,在課堂中總是格外“關注”他,小尚在幾乎“聽不懂”的情況下,時刻面臨“突襲”,更加深了對英語學習的恐懼,長期陷入煎熬之后,逐漸排斥與老師對話。

2.拒絕課堂:幻滅虛無

排斥課堂對話導致小尚新知識的接受水平越來越低,英語成績繼續下滑。同時,他對于學習英語的必要性產生懷疑,認為中國人英語不好是一種“愛國”的表現。慢慢地,他一上英語課,便會陷入昏昏欲睡的狀態,很難習得新的知識。

“我以后又不想出國,為什么要學習英語?如果成吉思汗往西再打一打,就不用學英語了吧?!?/p>

“我天生就學不好英語,因為我爸媽英語都不好。老師每次上課特別快,經常一整篇課文都要背下來,那些東西簡直就是天書!”

“上課時腦袋一直發脹,感覺老師的聲音是從很遙遠的地方飄過來的?!?/p>

此時,小尚隨著自我認同沖突的不斷累積,自我否定的傾向加劇。小尚與班上三位英語成績不好的學生組成了“四大金剛”,在老師以及其他同學的心里,他們的英語都很差勁,久而久之,小尚也認可了這個角色。他英語成績不好仿佛被預先決定的,且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在小尚看來,學習英語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對英語課堂存在的價值產生了懷疑。小尚不愿正視現實,也無力憧憬未來。他的詞典中已經沒有了“夢想”這個充滿希冀的詞語,取而代之的是虛無縹緲的“幻想”?,F實與理想、實在與虛幻之間的鴻溝使曾經心存夢想的他近乎絕望,放棄了對英語好成績的向往,被排擠到英語課堂的邊緣。

3.逃避英語:厭惡疏離

在排斥對話與拒絕課堂之后,小尚的英語成績不斷打破最低紀錄。此時的他發現,周圍的世界過于強大,英語老師和家長對他抱有的期望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奢望。他沒有辦法改變外在世界的要求,便只能縮回自己的“保護殼”中,不斷逃避有關英語的一切,并以此作為反抗的武器。

“我上課表現不好,考試也不及格,老師上次還說不想管我了?!?/p>

“漸漸地,英語課我完全不聽了,英語作業也糊弄完成,老師反而很少找我麻煩了?!?/p>

“我真的討厭英語,以后都不想學了?!?/p>

“局外人”身份的形成是一個逐漸演進的內隱過程,外化于課堂行為中,常常表現為焦慮、自卑等負面狀態。小尚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進一步喪失,這導致他與班級學生差距日益擴大,更加強化了他的“局外人”身份。教師最終也覺得無可奈何,讓他墮入了消極被動的發展狀態。盡管小尚與其他學生同在一個教室中,但失去了教師的關注和“權威”的約束,學習英語變得更加困難,淪為了真正的“局外人”。

另外,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會看到老師本人,還會聯想到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英語老師和母親都不對小尚投以原來的關注,老師在不經意間成了一個不管自己孩子的母親的替身,可能會讓他產生恐懼感,從而成為逃避英語的原因之一。對英語的逃避勾畫了小尚作為課堂中的“局外人”形象,且這一身份又反過來助長了他的逃避行為。此時,小尚處于課堂與家庭雙重“局外人”境遇中。

從努力跟上腳步,到后來的抗拒、逃避,英語老師盡管并沒有真正放棄他,小尚自己卻正在不斷舍棄英語。薩特在《情緒理論綱要》中提到,“逃避是假的昏厥,是一種神奇的行為,其目的在于用我們的整個身體來否定危險的對象。這是忘卻、不承認危險對象的一種方法”[4]。小尚將逃避作為一種消極性的防衛,用以減輕學習英語的痛苦。

(一)保護自我的世界

薩特關于“共在”的分析中,對他人的出現作出了如下理解:“因此,我把一個人在我的世界里的出現,稱為我的世界的對象之間的一個消解成分的出現?!盵5]本來小尚的世界是以他自己為中心的,所有事物都是通過這種中心化才獲得獨特意義,但他人的出現動搖了這一點。隨著英語教師期望的小尚以及英語老師眼中“不學無術”的小尚出現,使得本身小尚的世界陷于危險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他人成為必然的敵人。在小尚看來,英語教師任何對他自身的想象都是他世界的敵人,因為它可能使自己的世界“流失”。但小尚恰恰又需要它,從它身上取得一面把他反映出來并且使他看見自己的鏡子。顯然,小尚不能依靠自己獨自生活,這種內在的不滿促使他在他人身上并且借助于他人去尋求在自己身上找不到的東西——自我。小尚想借助他人的承認而獲得自己,通過他人才能確定自我。結果,他只能在他人的眼里生活,只有按照他人對他的評價來認識和評價自己,并且按照他人的意見和期望來行動。小尚必須為爭取他人的正向評價而斗爭,目的是在他人身上找到一面有利于自己的鏡子。但是,英語老師對小尚的評價是消極的,如果小尚想生存下去,就只能提高自己的英語成績征服英語老師,這是自我保障的唯一方式。不過,恰恰這種自我保障走向了它的反面。小尚愈是投身于這樣的行動中,就愈加脆弱,就愈加委身于他人,他的世界也將陷入坍塌。因此,小尚對英語的逃避正是出于保護自我世界的需要。

(二)保持自我的可能性

正如薩特所描寫的那樣,“他人的注視隱藏著他的雙眼,他似乎是在它們(雙眼)的前面走著”[6]。小尚仿佛感覺到英語老師的眼睛無時無刻地盯著自己,仿佛身體都要被看穿。此時此刻他并不是用一種隨意的方式來察看自己,而是在本質上存在于他人凝視之中:“這意味著我突然意識到正在逃避著我自己的我自己,這種意識不是產生在我是我自己的虛無之基礎上,而是產生在我擁有外于我自己的基礎之上。對于我自己來說,我僅僅是作為他人的一個純粹參照而存在的?!盵7]小尚由于他人的注視而不能做到客觀評價自我,他時而覺得自己在英語科目方面應該是一個名列前茅的學生,時而又覺得自己的英語沒有提高的可能。當小尚在為自己感到矛盾時,就是把他人注視的對象與他自己同一化了。這是對他人世界事實的認識,即認為自己的確是他人正在注視著和判斷著的那個對象。同一化的小尚獲得了與他本身相反的特征,在他人的凝視下,展示著客體“本性”的方面。本來有著無限可能性的小尚,逐漸把這些可能性從他身上排除出去。在此之前,他是一種無限敞開著的和難以形容的潛在性,但他人的凝視卻給定一種具體的外觀,讓小尚變得不是小尚了。實際上,他人現在擁有小尚的主人身份,而小尚要接受并認可他人的評價。小尚在英語老師對他的高期望與低評價之下一直備受煎熬。然而,他人凝視的奴役并不是絕對或無可救藥的。在小尚的世界里,他仍保留著重新把握自己自由的能力。小尚通過拒絕把自己與他人同一化而相助于他人的唯一性,也就是說通過完全逃避英語使自己不成為一種客體的客體,他對他自己擁有了支配權。

通過逃避的方式來獲得短暫的恢復,并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而只是一種暫時的間歇,這種間歇在任何時刻都可能是“尚未解決的”。換言之,英語老師仍然擁有一種超越小尚的自由。為此,必須從根源、本質上解決小尚對英語的逃避。

首先,英語老師表現出無視“他者”差異的同一化邏輯。教師總是對每一位學生輸入同樣的觀念與知識,學生仿佛是一批流水線上的產品。其次,表現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邏輯,對學生的關懷常以自我意志為轉移。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的行動,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

(一)從同一性教育轉向他者性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現代教育有兩個弱點:一是它忽視了(不是單純的否定)個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復雜的作用,忽視了個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樣的表達形式和手段;二是它不考慮各種不同的個性、氣質、期望和才能。[8]同一性意味著自我的霸權。反思自我主體的霸權,需要轉換一種思維方式,建立一種新的主體性——他者性。他者性通過我與他者的關系顯現出來。為此,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傾聽學生的聲音。我與他者之間的對話不是為了達到同一個目的,而是要在不對稱的關系中尋求思維碰撞,從而產生創造性火花,是尋求“和而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而非不對等關系,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對學生的問題做出回應,要注重欣賞學生的獨特性,而不是做出單一價值標準的評判與指責。

第二,始終為學生負責。在理性的共同體中,教師對學生的話語不是教師自己感性的話語,而是理性甚至僵硬的話。而在他者共生體中,面對學生的話語,教師對學生言說的是從自己心靈里即刻迸發出來的、具有滾燙溫度的話語,同時教師也對自己的言說負責,對每一位學生負責。

(二)從控制的教育轉向關心的教育

諾丁斯認為:“關心意味著一種關系?!盵9]關心具有合理我向性和雙向性,強調被關心一方的作用對關懷者能否保持關懷具有重要的反饋作用,被關懷者的反應是被關懷者對關懷者的責任。英語老師自以為關心學生,但學生的感受則相反,教師不能用一廂情愿“為你好”的理由去給學生施加過度的要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兩點要求:

第一,滿足學生情感的需要。作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不能只圍繞一種能力來組織教學,不能將學生視為等待被灌輸知識的容器。當前教育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目標、內容和過程。我們必須關心孩子,滿足學生情感的需要,關心孩子的教育是更豐富、更機智的教育。

第二,給予學生生長的自由。在關心的基礎上,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寄希望于每個學生可以發展得同樣好,這并不實際,甚至是違反師德要求的。升入高級學術殿堂絕對不是每個人所必需的。須知,教育是一種以兒童為本位,促進兒童多方面素養均衡發展的智慧。

參考文獻:

[1]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現象學運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40.

[2]周興國.人文科學視野中的"兒童問題行為"及其實踐意蘊[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39-45.

[3]喬納森·布朗.自我[M].王偉平,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70.

[4]讓·保羅·薩特.薩特哲學論文集.情緒理論綱要[M].潘培慶,湯永寬,魏金聲,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92.

[5]瓦爾特·比梅爾.當代藝術的哲學分析[M].孫周興,李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33.

[6][7]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7:258,255.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5.

[9]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數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1.

責任編輯 徐向陽

猜你喜歡
局外人英語老師英語
我的英語老師基肖爾
兒童保護沒有局外人
琴(外一首)
石頭記(外一首)
第一次見英語老師
讀英語
局外人
酷酷英語林
我的英語老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