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道”“魂”:愛國主義教育的樸實邏輯

2024-01-27 23:20李如海
中小學德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血脈愛國主義邏輯

李如海

摘 要“家—家鄉—校園—國家—人類”既詮釋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根”“道”“魂”,也表征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樸實邏輯。家就是國,國亦是家,家鄉、校園亦不例外,這是理性邏輯對家國情懷的具體闡釋。愛家、愛家鄉、愛校園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屬人之“根”;愛人、愛所有人、愛人類的一切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天人合一之“道”;愛國家、愛中國、愛中國血脈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屬天之“魂”。這既是理性邏輯與情感邏輯的合一,也是天(命)與人(生)的合一。

關 鍵 詞 愛國主義教育;理性邏輯;情感邏輯;家國情懷;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4)01-0018-03

國家是一個既具體又抽象的概念,具有疆域之界限、制度之規定、文化之機制、歷史之特色、血脈之傳承等。每個人都身處在國家之中,踐行于規則之間,體驗著個體之自由。

教育是一種外鑠,強加于個體,試圖使個體踐行于預定的跑道。在踐行中習得早已生成的規則,使之成為一種習慣。教育是一種內發,個體自覺自愿地順應規則,達致對規則產生無感之境界。無論是外鑠抑或是內發,都趨向個體之自由。但自由是規則之下的自由,摒棄規則的自由是一種獸性的回歸,即沒有理性引導下的原始欲望的實現。此種意義之下,教育是規則的維護、更新和延續。愛國主義教育是對特定疆域內的制度、文化、歷史、血脈等表征背后的規則的維護、更新和延續。跳出規則,無以為自由、無以成教育、無以是國家,亦無從談及愛國主義教育。

人的出生意味著被拋入一個特定疆域的規則之中。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非洲人,只是因為特定疆域的不同,使個體熏習了不同的規則,導致身份的差異。假使一對美國夫婦將剛出生的嬰兒寄養于中國的家庭,當嬰兒成人之時,會以美國人的方式思維或生活嗎?顯然不會,只因他曾經的體驗中只留下中國之規則。但受中國的家國情懷、落葉歸根的思想(規則)熏陶,會使這個嬰兒最終去找尋他的生父生母。正如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現如今的大多數美國人都會以美國人自居,而非以移民之前的出生地而自豪,除非他的祖先們移民之前的出生地,因其信仰或其它原因使之成為向往之地。再假定有一個與世隔絕幾百年的原始村落,當它被發現之時,便問詢村民們如今的中國之概念,會有人給出相關答案嗎?顯然也不會,只因他們的體驗中沒有中國之規則。即使直接給村民授受中國之概念,也只是增加了一點關于中國的知識,并不能保證村民因獲得關于中國的知識,而發自肺腑地愛上中國。因為“無感性就不會有對象被給予我們,無知性就不會有對象被思維。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因此,使其概念成為感性的和使其直觀成為知性的,是同樣必要的”[1]。那么,愛國主義教育就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授受,而是讓國人切身體驗到“國”或國之規則,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愛上自己的出生地,答案未必是肯定的,其關鍵在于出生地是不是養育他茁壯成長的記憶之地。人們常常懷念童年,只是因為童年留下了不曾磨滅的記憶——即使童年的記憶是苦澀的。人們時常惦念著自己的出生地,只是因為出生地的一草一木曾經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味道,常伴于一個人的記憶之中。一個享受著童年時光的兒童,總是渴盼著快快長大;一個在自己的出生地茁壯成長的居民,總是渴慕著外面世界的精彩。即使有人每時每刻都在耳邊或倡導、或引導、或指導童年是如此的美好愜意、出生地是如此地美麗富饒,也很少會改變兒童的渴盼、居民的渴慕之情。這都是人性使然、記憶(規則)使然。即使如此,長大后的兒童和移居后的居民都不可能忘記曾經的味道、曾經的記憶。那么,愛國主義教育就既不僅僅是倡導、也不僅僅是引導、更不僅僅是指導,而是在切身體驗到“國”之時,留下了多少值得回憶的“國”之記憶。

當下的生存生態之下,在個體成長的軌跡之中,首先體驗并留下記憶的是自己的家或家鄉,繼而是校園。相較于國家概念,在兒童的心目中,家、家鄉、校園的概念顯得更為具體、更為真實,國家相對是一個較為抽象且模糊的概念。兒童生長于自己國家之中,所有的體驗與記憶理應是對國家的體驗和記憶,但在實然的對話之中不難發現,兒童在回憶和談及往事之時,更多言說的,或家、或家鄉、或校園。值得關注的是,在與留學歸國人士交談之時,其言談中更多涉及的是國與國之差異,即國家概念。這也不難理解,一般來講,中小學生,大多數在本省或本地區的學校就讀,因為較少具有異省的體驗和記憶,在言談之時,將概念聚焦于家或家鄉。大學校園的學生,更多來自不同的省份,在談及家或家鄉之時,更多以省份為界限,即“省”為概念。筆者生于北方,研究生就讀于南方,當行于南方城市的大街小巷之時,偶爾聽到身后傳來家鄉之音,頓感無比興奮、激動、親切。這是背井離鄉之后油然而發的愛家、愛家鄉之情。當畢業后回到家鄉,聽聞母校的消息,也是倍感欣喜。這是母校留給莘莘學子的美好記憶(規則)被喚醒的使然。由此說明,愛國主義教育的起點在家、家鄉、校園。教育兒童愛家、愛家鄉、愛校園,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簡言之,愛家、愛家鄉、愛校園,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屬人之“根”。

相對于整體的國家來講,家、家鄉、校園只是國家這個整體中存有的部分。教育的思維可以以整體為始,亦可以部分為始。按照一般的思維,如果整體過于宏大或抽象而難以把捉之時,先以部分為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于兒童來講,國家概念既近又遠。說她近,是因為每一個兒童時時刻刻都生活在國家之中;說她遠,是因為囿于經驗或視野,雖生活于國家之中,卻很難整全地體驗國家之概念。而家、家鄉、校園則不同,相較于宏大或抽象的國家概念,顯得具體而又實在,青少年兒童更易于把捉。依照柏拉圖的分有學說,即部分分有整體的美 。[2]如果把整體的國家比作美本身,家、家鄉、校園分有著國家之美。把捉家、家鄉、校園之美,就是在無限趨近于把捉國家之美,即美本身。同理,愛家、愛家鄉、愛校園就是愛國家的具體表征。此外,在《尚書大傳·大戰》中所言:“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币鉃閻垡惶幏孔?,也會愛上那房頂之上的烏鴉。其比喻為如果真愛一個人,就會愛上她的一切,包括她的家人、她的信仰、她的國家(規則)等。這便是愛國主義教育之兒童對國家的體驗與記憶生成的實現之道。

相較于家、家鄉來講,校園更像是一個國家的縮影。它基本具有國家概念所蘊含的一切,即疆域之界限、制度之規定、文化之機制、歷史之特色等,無不彰顯一串串規則之組合。如果說,在談及家、家鄉之時,更多言說的是熟人之機理,校園則不然,它彰顯的更多是陌生人的相遇之機制。尤其是當下的生存生態下,“水泥盒”就像“圍城”一樣阻隔著兒童的生活圈,校園——從幼兒園至大學——是不斷打破“圍城”,引導兒童邁向無垠疆域之跑道,為兒童創造著相遇陌生人之無限機會。相遇之陌生人具有三重含義,其一,中國人,即人民,是人之為中國人的根本。其二,外國人,即人民之外的所有人,是彰顯中國人之風范的必然。其三,一草一木,即校園的一切,國家的一切,也是人類的一切。換言之,校園在不斷地培養兒童與陌生人相處、相愛之道(規則)。從這一視角來講,愛校園,就是愛相遇之人,就是愛相遇之陌生人。愛人、愛陌生人,是愛國主義教育中兒童把捉國家內涵的實現之道。

綜上所述,愛人、愛所有人、愛人類的一切,既是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具體表征,亦是青少年兒童把捉屬人和屬天合二為一的肯綮,更是愛國主義教育完滿實現的可行之“道”。

愛國既是理性邏輯,更是情感邏輯。理性邏輯只能說明“為什么要愛國”,但不一定能夠完全說明“為什么中國人偏偏要只愛中國”。理性邏輯同樣可能說明旅居、僑居、移居等的“中國人”不愛中國。但情感邏輯是發自每個人靈魂深處、血脈之中、理性與非理性的最真實表達。

中國的山、中國的水、中國的人;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血脈;中國的生活方式、中國的思維方式、中國的行為方式……都是中國人獨特的生存之道。中國,這塊祖先留給中國人的土地,正是中國人生于斯、長于斯、終老于斯的地方。而且,中國人,下輩子還要做中國人,生生世世生于斯、長于斯、終老于斯、輪回于斯。也許一個中國人,一輩子很少走出自己的家鄉,沒有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也許一個中國人,自出生就僑居海外,沒有對中國的具身認知。這從理性邏輯的視角來講,似乎對“只愛中國”提出了合理的質疑,但是,從情感邏輯的視角來講,家鄉就是祖國,血脈亦是祖國,祖國不在于雙腳踏遍,不在于時空的間隔,而在于夢魂牽繞、血脈羈絆、生生世世的輪回。這才是具有中國血脈的中國人愛中國的道理。

中國人現在生存的時代,是人類共同的時代,不是哪一個國家的時代。在人類的共同時代,中國人的國家,如何去實現中國人的生存,是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基本道理。雖然現在技術發達,中國人去國外也方便了,中國人實際上已經成為“世界公民”。譬如,民主制度和現代技術(如網絡),就不是“中國”的源文化,而是“外來文化”,卻已成為在中國實踐中的中國化文化。然而,不論時代如何發展,技術如何進步,中國人生命的底色依然是中國基因,中國人的靈魂依然永遠輪回于中國這片土地上、中國這方文化上、中國這系血脈上。教育兒童愛國家、愛中國、愛中國血脈,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屬天之“魂”。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家國情懷,家就是國,國亦是家,家鄉、校園亦不除外,都是家、都是國。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培育兒童愛家、愛家鄉、愛校園,愛人、愛所有人、愛人類的一切,愛國家、愛中國、愛中國血脈。當兒童自覺自愿地愛上這一切的時候,實質上就是對中國疆域內的制度、文化、歷史、血脈等表征背后的規則的維護、更新和延續;也是對中國這片土地、這方文化、這系血脈等的理解和認同;亦是對夢魂牽繞、血脈羈絆、生生世世的輪回的最真實的情感表達;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天人合一最理性地詮釋,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完美實現。

參考文獻:

[1]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第3卷):純粹理性評判(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版社,2013:70.

[2]柏拉圖.巴曼尼得斯篇[M].陳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7-58.

責任編輯 徐向陽

猜你喜歡
血脈愛國主義邏輯
刑事印證證明準確達成的邏輯反思
賡續紅色血脈,再創安仁輝煌
邏輯
創新的邏輯
在疫情大考中彰顯愛國主義力量
血脈里的眷戀
女人買買買的神邏輯
血脈之戀
血脈
愛國主義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