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對線裝書《通志略》的民間修復實踐研究

2024-01-28 12:10姚甜甜呂富華
廣西教育·D版 2023年12期
關鍵詞:原書通志書頁

姚甜甜,呂富華

(赤峰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通志》是南宋鄭樵綜合歷代(上起三皇,下迄隋代)史料撰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仿司馬遷《史記》體列,全書二百多卷,五百多萬字。由紀、譜、略、世家、列傳、載記等六種形式組成。其中略分為二十篇(五十二卷),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锻ㄖ韭浴肥恰锻ㄖ尽芬粫械木A部分,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筆者此次修復的是《通志略》卷一百十九和卷一百八十一兩冊,大德三山郡庠刻本,是現存最早的刻本。線裝,五眼裝訂,黃麻紙。兩冊書書衣均為淡黃色厚麻紙,書衣上各有一書簽標明書名和卷數。書高31.5 厘米,寬26 厘米。正文半葉9 行,行21 字。版框上下單線,左右雙線。黑口雙魚尾,上刻有書名和卷數。整冊書字體端正大氣,行間疏闊。

一、《通志略》破損狀況及處理

這兩冊待修復的古籍,書頁均酸化嚴重,尤其是天頭、地腳部分,顏色比中間內容略深。紙質纖維很脆弱,出現破損、缺失情況。有個別書頁脆化嚴重,掉渣,個別書頁粘連,部分書頁有水漬,個別書頁存在缺字缺欄情況。這兩冊書書腦尺寸都略窄,書口都出現開裂。綜述,兩冊書同時存在酸化、脆化、水漬、殘破、粘連等情況,破損等級屬于重度破損。

(一)酸化

酸化除了古籍自身的水解和氧化以外,大氣的污染也是造成古籍酸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锻ㄖ韭浴肥敲耖g流通的書籍,由于保存條件和環境的不斷變化,造成紙張酸化嚴重,紙纖維被破壞,失去韌性,紙質變脆,嚴重影響到古籍的利用與流傳。因此在修復前,要對整冊古籍進行去酸處理。對《通志略》采取的是碳酸氫鈉溶液清洗法,由于紙質酸化嚴重,不能整冊或多頁放水槽清洗,只能進行單頁去酸清洗。取一裱板,以大概15 度斜角放置在大托盤中,取碳酸氫鈉與水按5‰比例配成去酸溶液,依照書頁順序逐葉對書頁進行噴洗,噴洗過的書頁放置30 分鐘左右,然后用純凈水把殘留的溶液清洗2—3 遍。脆化掉渣嚴重的書頁去酸,則需要先用毛筆沾去酸溶液進行劃洗,再用純凈水把殘留的溶液清洗干凈。

(二)脆化

書頁酸化嚴重會導致紙質變脆。脆化書頁的拆揭,需要借助啟子等工具慢慢進行,書口磨損嚴重的,需要用2B 鉛筆在書頁右下角輕輕標數,這樣可以防止在拆散、清洗、修復、裝訂時出現錯頁。注意力度要適宜,不能損傷到書葉,尤其是書中的內容,脫落的字體和紙張一定細心保留,待修復時放回原處。

(三)粘連

《通志略》中有若干書頁粘連嚴重,受潮脆化所致。針對這種情況的揭頁,采用蒸揭和粘揭同時進行的方法,即先用皮紙把粘連的書頁包裹嚴實,外面再裹一個毛巾,放入蒸鍋中去蒸,目的是軟化粘連書頁中墨的膠質,蒸大概5 分鐘左右,取出。把兩頁比書頁略大的毛邊紙反面刷上稠稀適宜的漿糊,把粘連的書頁夾在有漿糊一面的毛邊紙中間,取石板輕壓一會。待毛邊紙略干,輕輕試揭粘在一起的毛邊紙,粘連的書頁就會分開粘貼在各自一邊的毛邊紙上,再噴水揭去毛邊紙,這樣就把粘連在一起的書頁分開了。

二、《通志略》修復材料的選用

(一)修復補紙

這是修復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修復補紙的種類、厚薄、簾紋都會影響修復質量。兩冊待修復的《通志略》 紙張均為淡黃色的黃麻紙,紙質正面光滑,細薄,背面較為粗糙,有草棍、紙屑粘附,纖維長,質地堅韌耐久。同冊書有的書頁紙簾較寬,約有一指左右,有的書頁紙簾不明顯。黃麻紙明清時使用就極為稀少,后人抄造極難,選用紙質相同的舊紙進行修復存在困難,一是舊紙來源有限,二是年代久遠,紙質老化,其附著力和牢固程度都差。因此《通志略》的修復用紙選擇了新紙。材質相似的新麻紙在修復市場上也很少見,在遵循修復“整舊如舊”和“過程可逆”原則的前提下,最后選用了與原書厚薄適宜、簾紋較不明顯的竹紙作為修補用紙。對于若干焦脆書葉的裱補,選用了薄棉紙,棉紙的軟薄質感正好可以中和書頁的脆硬。書口處溜口用紙選用略微帶黃的薄皮紙,皮紙的韌性可以起到加固保護書口的目的。

(二)修復用的染料

為待修復的書葉配色是很重要且嚴格的一個環節,它直接影響修復后的美觀。為減少色差,要對選用的新補紙進行染色,目的是為了使修復后的外觀與原書相似和諧,不是為了“做舊”或“以假亂真”。染色所用的染料不能使用對紙張有損的化學顏料,修復一般選擇植物染料或礦物顏料。染色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在色差的處理上,要遵守“寧淺勿深”的原則,將其染成與原書色澤相似的補紙;二是顏色要“相似”,不是“天衣無縫”,沒有辨識度,這樣也是為了確保修復對象的真實性,也給后人留存一個比較清晰、有時代特征的修復痕跡?!锻ㄖ韭浴沸扪a用紙染色使用的是礦物顏料,將國畫顏料中的藤黃、胭脂以及墨汁,以合適的比例調好染汁,在操作過程中,要不時攪拌保證染液均勻,用浸染法染出所需紙張數量。

(三)修復用黏合劑

傳統修復用的黏合劑就是俗稱的糨糊,糨糊是用從小麥面粉中提取的淀粉制作而成。古代一向重視漿糊的制作,書籍中有歷代制作漿糊的原料、配方、方法等的記載。使用漿糊不僅具備加固作用,同時也有防腐、驅蟲的作用?,F代修復用的制糨材料就是純小麥淀粉,對小麥進行淀粉提取的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物。具體提取方法是:將面粉加適量的水揉成面團,醒一個小時左右,放入冷水中揉洗,洗出白漿,洗完面團中所有白漿,用清水進行沉淀,待清水和淀粉澄清分明,將清水倒掉,將提取的淀粉用沖制法或熬制法制作成糨糊。根據修補時的不同情況,調制糨糊的稠稀。

三、《通志略》主要修復過程

(一)書頁的修復

此書書口開裂,天頭、地腳、書腦都酸化破損,部分書頁脆化修補困難,在修復中采用了補破、鑲補和裱補相結合的方法。一是對書口的修補也叫“溜口”,即把開口的書頁粘連起來,把薄皮紙裁成一厘米左右寬的紙條,在皮條上刷上均勻的漿糊,要使用快速抹漿,快速連口、快速風干的操作方法,爭取在書頁松脹前完成連口工作,用力均勻,不要過分拉扯,注意書口的不對稱或書口彎曲。二是對破損書頁的補破,在補破之前用小噴壺將補紙噴濕,保證與所修書頁的紙張收縮力度一樣,還要注意補破用紙的紋路、橫縱絲縷與原書頁趨向一致,漿水稀稠得當,使修復好的書葉平展、干凈。三是針對脆化書頁的裱補,部分書葉因為脆化缺少韌性,需要用薄棉紙對其進行裱補加固。薄棉紙的柔韌恰好可以調和焦脆書頁的脆性,漿糊的稠稀、力道的輕重要把握好。

(二)書背的接補

待修復的兩冊書書背略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后期的裝訂會壓住邊緣的字體,為了開本美觀且不影響書的內容,采用的修復方案是對書背進行接補。將每張書頁的書背接補1.0 厘米寬的補紙,去除后期的修裁、打磨,最后使修復后的書背比原書背寬0.5 厘米左右。

(三)噴水壓平

修復完成的書頁會出現膨脹不平的情況,需要噴水壓平。把吸水紙鋪墊在工作臺上,再把修補好的書頁放在吸水紙上,然后用噴水壺或噴霧器噴上水,噴完后再放第二頁、第三頁。書頁要錯落開,放平,約三四張為一層,放多了不易晾干,而且也不易壓平。噴水做到整體潮潤即可,不宜過多,過多會使補裱的漿水失去粘性,甚至造成托裱的紙張脫落。噴水后用吸水紙前后墊好,放在臺上用石塊或其他重物壓實。開始要壓得輕一些,使水分能擴散到整個書頁上。然后倒頁一次,再在書頁夾板兩端加重物重壓,過幾個小時再進行倒頁,書頁在多次倒頁中得到通風機會,也容易倒干壓平展。

(四)裝幀

古籍裝幀是修復工作的最后程序,也是檢驗修復效果的最重要環節。拆散的書頁在經過修復、壓平后,需要加上護頁,前后配上書衣,重新裝訂成原來的形式?!锻ㄖ韭浴返难b幀主要包括以下工序:折頁、修剪、敲書、襯紙、加護頁、壓實、齊欄、草訂、打磨、包角、加封面封底、打眼、穿線。在對《通志略》進行裝幀時,一是對原書進行了開口襯紙,即用兩張單頁紙襯在書頁夾層里,保證整冊書的平整。二是保留了書背處的補紙寬度,每冊書加0.5 厘米寬的書背。三是兩冊書都撤掉了原有的封面封底,換做撒金淺綠色的書衣。四是去掉了原書簽。五是對修復好的書籍用仿古色的絹做了包角。六是把原書的五眼裝訂改成了四眼裝訂。

四、《通志略》修復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修復用紙的選用

《通志略》用紙為黃麻紙,由于市場上購買不到,就選用了材質完全不同的竹紙作為修復用紙,這樣修復后的效果就沒有做到最好。選配修復用紙是修復工作中的重要環節,適合的修復用紙,會使修復后的效果協調美觀,增加古籍載體的耐久性,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整舊如舊”的效果。因此在修復用紙的選用上,力求選擇與原書制作工藝、簾紋、厚薄、疏密程度、收縮、張力、強度以及柔軟度盡相一致的手工紙,但是沒有適合的修復用紙也是館藏單位和民間修復公司遇到的共同難題。鑒于修復用紙難求的情況,建議如下:一是民間的修復公司和“非遺”手工紙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定制專門的修復用紙。雖然費用高但修復質量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對珍貴善本的修復,可以同時提高原書的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很有必要的。古籍的制作材料多為傳統的手工紙,原料以木本植物韌皮纖維和竹草類植物的莖桿為主,紙的酸堿度和纖維的性能比機制紙更適合修復古籍。手工紙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非遺”手工紙也是目前國內公藏單位古籍修復最主要的用紙來源。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19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2 項手工紙項目入選各級“非遺”名錄。民間修復公司為“非遺”手工紙傳承人提供紙質樣本,達成長期的合作關系,既能保證民間修復公司的修復用紙,又能促進“非遺”手工紙的傳承和發展。二是修復單位通過拍賣會、向藏家購買等方式收集古舊的修復材料。因為舊紙的紋路、材質與古籍書葉的連紋幾乎一致,顏色自然,修復后外觀效果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舊感”,這是新材料無法達到的效果。修復機構要留心這類修復用紙的采購,用以修復一些研究價值高、稀有的善本書籍。綜上,民間修復公司需要制定科學的用紙規范,積極探索修復用紙的多渠道化途徑。

(二)修復檔案的建立

古籍的修復檔案是對古籍修復過程記錄的常規檔案,對保留歷史原貌信息,記載修復過程,傳承修復經驗,保證修復的可逆性以及評估修復技藝等都有重要作用?!豆偶迯图夹g規范與質量要求》(WH/T23-2006) 是我國最早對古籍修復檔案作出要求的行業標準。文件中提到修復檔案的建立應該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核查書的冊數和卷數;二是登記書的名稱、年代、具體的頁數,有缺失的書葉要登記清晰位置。書籍紙質的種類、紙張的厚度、病例分析情況、pH 酸堿度等信息要記錄清楚;三是紙張的纖維標本要留存;四是對采用的特殊的修復技巧和方法要進行影像資料記錄。但具體的修復檔案標準一直沒有規范化的文件出臺,因此,當前各個修復單位使用的內部修復檔案各不相同。在修復《通志略》時,也建立了檔案。登記了書名、冊數、頁數、書衣有無、破損狀況、修復要求、簡單的修復方案等。作者認為還是過于粗略,比如書中焦脆、破損粘連嚴重的書頁應進行特殊拍照存檔,整冊書的去酸方法以及采用的局部特殊處理方法應文字記錄,紙張纖維標的實物、照片要有留存,對原書的改變性修復應有前后對比的照片記錄等等,修復檔案都應該涉及。修復檔案的不完善甚至缺失,也是導致我國修復技藝的經驗總結未達到理論高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民間的修復公司應意識到建立完善修復檔案的重要性,結合修復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適合的規范科學的修復檔案。每一個修復工作者更應該從修復的每一套古籍入手,嚴格要求自己,做好修復檔案工作,也給后人留存一份真實的資料,以供再修復時參考。

(三)科學的檢測儀器和設備

古籍修復是一門古老的手藝。2007 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后,古籍修復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2008 年,經國務院批準,古籍修復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技藝門類。新形勢下的古籍修復行業需要的已經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而是新科技成果的利用與創新,是先進的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是綜合性修復人才的培養。為適應新發展、新需求,科學的修復設備、工具、材料都成了現代修復技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色差儀可以減小依靠目測配紙因光線出現的誤差,使配紙更加精確。測厚儀確保修復后的書頁平整,與原書保持一樣的厚度。顯微鏡可以觀察到紙張內部的成分含量,使選配修復用紙更加科學。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將會使古籍修復工作更加科學,修復手段更加合理多樣。民間修復公司因為運營成本較高,修復理念和公藏單位也是有所出入的。一般中小型規模的民間修復公司為了節約成本很少或者沒有購買必要的檢測設備,比如酸堿度儀、文獻脫酸機、紙張厚度儀、纖維質量分析儀、紅外顯微鏡等等?!锻ㄖ韭浴愤@兩冊古籍酸化嚴重,具體的pH 值因為沒有儀器檢測,確切的數值就沒有記錄,去酸后的數值是否達到標準的要求,也無法比較。紙張纖維老化程度、色度、厚度也沒有進行檢測登記,原書具體的紙張種類及成分含量就不得而知了,沒有科學的檢測設備,重要的修復用紙選用環節就缺少了科學性。對《通志略》的修復工作憑借手感和眼睛的直觀感覺、依據個人修復經驗完成。因此,民間修復公司的經營理念和修復方法要跟上時代發展,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將會使古籍修復工作更加科學、修復手段更加合理多樣,這樣會進一步擴大和推動民間古籍修復事業的發展。

(四)“整舊如舊”原則在修復中的運用

“整舊如舊”原則是趙萬里先生在20 世紀50年代主持《趙城金藏》的修復工作時提出的恢復策略,之后也成了古籍修復工作中最重要的、貫徹始終的原則?!罢f如舊”實質是要保持古籍的原貌或原狀,具體來講就是要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資料性、藝術性不因為修復而消失。因此在修復中,古籍的原始文獻形態,比如裝幀形式,原書的冊數、書衣、書簽等,原則上不能隨意地改變?!锻ㄖ韭浴肥怯性瓡碌?,保存也較完整。私人藏家的要求是更換原書衣,修復后裝訂淡綠色灑金紙箋書衣,去掉了原書簽,加了原書原本沒有的包角,把原書的五眼裝訂改成了四眼裝訂,對于這些改變性修復,與古籍修復的“整舊如舊”原則是不相符的。古籍修復是古籍原生性保護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古籍保護的目的在于傳承和利用。民間修復帶有較強的個人審美意識,為了提升古籍的整體品相或者價格,修復可以按照收藏者個人意愿進行改變,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修復機構應該提高“保護”古籍的意識,積極地承擔起古籍流通與傳承的責任,制定嚴格的修復標準,防止在修復中造成的“保護性破壞”,在做好業務的同時,也要肩負起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使命。每位古籍修復人員在不斷提高修復技術的同時,更應該提高保護文物的意識,不能僅僅參考古籍所有者的想法,要從專業的角度給他們提出科學的修復方案和建議。

(五)古籍的“再生性保護”

為加強古籍保護工作,2007 年1 月19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要求“在古籍保護的同時,應加強利用,采用數字化和整理再造等方式,使珍稀古籍化身千百,服務社會”,明確提出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作為古籍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渠道。2022 年4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要求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挖掘古籍的時代價值、促進古籍的有效利用。這些文件都強調了古籍的“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性,民間古籍修復單位應意識到新時代古籍“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性?!霸偕员Wo”是有效利用的一種途徑?,F代社會的“再生性保護”大概有四種方式:一是古籍的影印出版;二是古籍的微縮復制;三是古籍的數字化;四是古籍的整理再出版。目前古籍數字化和微縮復制主要是國內較系統的機構,如圖書館、學術機構和相關數字化企業進行研究開發的方向,民間修復機構需要專業的數字化人才和一定的財力才能進行數字資源庫的建設,這是很難實現的。民間修復單位可以和商業機構,如出版社合作,以市場需求或者收藏價值需要為導向,選擇修復好的一些有研究價值的善本或者孤本作為對象,用圖像掃描方式形成電子掃描本或者影印出版,從而使“私人藏品”在社會流通,也是嘉惠學林之舉。筆者修復的《通志略》這個元大德版本,經查閱資料發現存世量很少,內容是和中國古代政治相關的典章制度和學術文化,探索其演變過程,有很高的版本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應該進行掃描保存或者影印出版。由于沒有意識到“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性,修復完成后交付給了藏家,書籍的藏與用的矛盾沒有處理好。其實不管是民間的還是館藏的古籍,都是中華古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每年修復流通的古籍,各個修復機構應該加以統計,進行記錄、研究、保護,讓書寫在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來,這才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最好的傳承方式。

通過對《通志略》的修復,尤其是對修復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與總結,深刻感知到古籍修復工作是一件“不遇良工,寧存故物”的事。民間修復機構同樣肩負著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希望相關部門和組織要積極地完善相應的準入制度和要求,進而使民間的修復工作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地推進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發展。

猜你喜歡
原書通志書頁
白馬和馬可以是同一匹馬嗎
《綏遠通志稿·文征》辨誤手記
《水滸傳》在日本江戶時期的傳播
你聽,從書頁吹來了春天的風
輕輕地打開書頁
《回疆通志》史學價值論析
云南編年史之力作——評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記》
《新疆圖志》通志局本與東方學會本探析
把微笑夾進書頁
《天津通志·軍事志》評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