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的童年記憶:課間10分鐘

2024-01-29 10:39趙愷
讀者 2024年3期
關鍵詞:課間休息課間教室

趙愷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中收錄了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兒童散學歸來早”,意思是放學很早。究竟有多早?詩人沒說。與其同一時代的另一位名為石成金的詩人,卻留下了一部相當于現在“小學生守則”的《學堂條約》,其中規定了上學和放學的時間:“凡館中子弟,自卯正來學,至酉刻散學?!?/p>

中國古人以地支計時,卯時是上午5:00到7:00,卯正即上午6:00;酉時是下午5:00到7:00,酉刻即下午6:00。早上6:00到校,下午6:00放學,學生每天在校時間是12小時。跟現在的小學生比起來,似乎更加辛苦。

但古代學生在校期間并非都在上課。大體上的課程安排是上午接受文化課教育(聽讀),中午和下午完成作業(習字、背書),可能也會有“晚自習”(古代稱為“上燈學”)。其間,學生可以自由地出入教室。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提到,課間他和其他同窗好友,可以自由地出入三味書屋,到后院放松身心:“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p>

壽鏡吾這種讓學生自由出入教室、去后院放松身心的做法,正契合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訓蒙大意》的理念。

在王陽明看來,小孩子性情活潑,沒受慣拘束,像初生的草木一般。不應壓制,而要順著他的性子,他自然會生長發育起來;若是壓制拘束久了,他便不能夠生長。所以教育小孩子,要像栽培草木一樣,不可以壓制拘束他,要叫他心中時常感到快樂,這樣他自然曉得要學好。這便和草木得了春風時雨一樣,自然生機日發,但如果被冰霜摧殘,就會生機蕭索,越來越枯萎。

當然,讓學生自由出入課堂去后院放松身心,并不意味著對他們放任不管。魯迅先生寫道:“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里去了?!’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p>

今天,廣泛實施的現代教育系統發源于普魯士的洪堡教育改革。威廉·馮·洪堡被稱為“德國自由主義的先驅”,自1809年開始擔任普魯士內務部負責文化教育的官員。

洪堡在19世紀初開始實行了一系列充滿人文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教育改革。當時的普魯士,在與法國的戰爭中剛剛戰敗,從一個新興強國淪為法國的附庸,迫切需要探索富國強兵之道,教育則成為德意志復興任務的基礎和著力點。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便在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影響下重建了教育體系。

19世紀初期,普魯士的每節課時長60分鐘,但孩子們學習效果不佳。后來專家經過試驗發現,一個人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上升。當時因為技術落后,大多數表盤上只有時針,最準確的刻度就是一小時的1/4,也就是一刻鐘。所以普魯士學校達成了共識,一節課的時長就是一小時的3/4。到時間就讓校工敲鐘,提醒老師結束授課。

但剩下的15分鐘用來休息似乎偏長,所以暫且規定10分鐘休息,另外5分鐘應對鐘表誤差。等到20世紀平民懷表足以確定每分鐘的時間以后,全世界已經有幾十個國家采用45分鐘上課、10分鐘休息的授課節奏了。

近代以來,中國逐漸開辦新式學堂,因此從清末民初開始,基礎教育開始強調個性化、平民化、實用化、科學化。老師開始為每門課程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引進西方自然科學知識,重視西文西藝,并從日本引進西方教育體系。民國時期小學課程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動,但課時大多以30分鐘一節為原則,可根據科目性質延長至40分鐘或60分鐘。從1932年起增加公民訓練,每周30分鐘為團體訓練時間,每天平均10分鐘,并入周會或其他集會活動。

這種作息時間不僅通用于西式學校,還逐漸影響了一些私塾和家學。如淮軍名將張樹聲之孫張武齡,雖然非常重視孩子教育,經常督促孩子們要刻苦努力,但決不允許孩子們透支自己。張家課堂都會規定上課時長,每節課55分鐘,課間休息10分鐘。到了休息時間,工人就會搖鈴提醒,如果孩子們在課間時間流連于書本,也是不被允許的。這樣真正讓孩子們做到了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民國時期的學生在課間休息時是可以離開學校的,學生們利用課間休息解饞,名士教授也會利用課間時間進行“教學交流”。某日課間休息,幾名教授在閑聊京劇《秦瓊賣馬》。胡適瞧不上京劇,插嘴說:“京劇太落伍了,用一根鞭子就算是馬,用兩把旗子就算是車,應該用真車真馬才對……”正在幾名教授想反駁卻又找不著話時,黃侃站了起來:“適之,適之,唱武松打虎怎么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中,課間休息不斷得到政策的推動和優化,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在期許中不斷擁有更好的模樣。

1954年,《北京日報》刊登了東公街小學教職工關克禮的一篇文章,將課間10分鐘應該做什么樣的運動和游戲,首次引入公眾視野。文中描繪了東公街小學課間10分鐘的生動場面:“我們中隊的隊員和班上的同學們,像潮水一樣地涌出教室,有的跳繩,有的跳皮筋,有的練單杠和雙杠,最有意思的是玩‘斗雞’和‘看誰站得穩’。你聽吧!笑哇,唱呀,蹦啊……過了10分鐘,電鈴一響,他們立刻不玩了,精神飽滿地排好隊,走進教室去上課?!钡痪靡郧斑€不是這番光景,學生們課間休息不是追追打打、不時鬧點小意見,就是呆坐在教室里無所事事,還有的“見縫插針”地趕家庭作業。輔導員對此很是擔憂:“上課要想有充足的精神聽講,下課必須休息好,也就是說必須玩得好,才能夠學得好?!?/p>

怎么改變這個現象呢?為此,輔導員和少先隊干部專門召開了一次討論會,討論“什么樣的隊員算一名好隊員”。大家一致認為,除了要有優良的品格、豐富的科學知識,還要有健壯的身體。好身體需要勤鍛煉,“課間10分鐘”每天加起來大約有60分鐘,應該好好利用。

那課間10分鐘玩什么呢?大家決定以這個內容為主題,組織一次中隊活動。同學們集思廣益,想出幾十個主意,再篩選出適宜課間10分鐘玩的游戲,比如跳繩、跳皮筋、踢毽子和“老鷹捉小雞”等。輔導員的擔憂解決了,從此,課間休息時,操場上也熱鬧起來了。為了鼓勵孩子們課間走出教室,一些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以身作則帶頭玩。

1960年,小學統考成績名列全市前茅的豐臺區大紅門小學,不僅學習拿手,“三件”體育活動(跳繩、踢毽子、拋沙包)也搞得有聲有色。學校少先隊大隊號召全體隊員“下課教室空”,人手一根跳繩、一個毽子、一個沙包,每人都參加一項體育活動。為響應這個號召,每當下課鈴響起,大紅門小學的校長劉志杰便出去與孩子們一起玩。

“聽那丁零零的下課鈴聲送來十分鐘,來吧來吧來吧,大家都來活動活動,讓我們那握筆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讓快活的叫喊沖出喉嚨……”這首專為課間10分鐘所寫的少兒歌曲《哦,十分鐘》,在20世紀80年代曾廣為流傳。

下課鈴聲響起,學生們如同“脫韁的野馬”在教室門前歡快地玩耍。他們跳著皮筋,唱著熟悉的歌謠:“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當跳到“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時,上課的鈴聲便在校園里回蕩。

有時,他們會在地上畫滿格子,在其中跳躍,享受那份童趣。有時,毽子成為他們的好伙伴,可以正著踢,也可以側著踢,甚至可以從后面跳著踢。當踢到數百個時,上課的鈴聲又會如約而至。

1998年,為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衛生部和國家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了《小學生一日學習時間衛生標準》《中學生一日學習時間衛生標準》。它們規定,一日學習時間指一天中上課和課外自習時間(不含課間休息時間):高中生不宜超過8小時,初中生不宜超過7小時。初高中生每日早讀時間不宜超過40分鐘,上午4節課;下午,初中兩節課,高中兩節或3節課;課外自習時間不宜超過兩節課。初高中每節課時間均為45分鐘。

正是得益于上述規定,在很多“90后”的記憶中,課間10分鐘是自由、快樂的代名詞。同學們可以在課間10分鐘盡情玩耍,男同學甚至還能成群結隊地到球場上來一場廝殺,每到上課時間總是頂著一身的汗臭味進教室。雖然這可能會被任課老師說兩句;為了不影響其他同學聽課,甚至還可能被趕到教室后面去,但老師并不會限制他們的行為。畢竟青春活力才是學生時代的代名詞,也是因為如此,上課才不會沉悶。

然而,在很多學校,如今的課間10分鐘已經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真正屬于學生的并沒有多少,更別提還有所謂的活動限制了。以前的孩子們很少有近視或腰椎問題,而如今經??吹筋愃啤按嗥ご髮W生”的說法。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如今學生的“體弱”問題,“課間10分鐘活動受限”,也是造成這種問題的一個原因。

雖然現代教育的壓力確實比以前大,但是,作為教育管理者,學校方面應該明確,課間10分鐘是屬于學生的休息時間,應該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快樂的課間10分鐘。

(蟲兒飛摘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Cyan Lin圖)

猜你喜歡
課間休息課間教室
“313”教室
這里的教室靜悄悄
如何締造完美教室
Happy Class Break
課間10分鐘
課間10分鐘
長時間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視
你的臉像水蜜桃
課間休息時,做一做思維體操
快樂課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