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空間受限大功率VPX 機箱熱設計與分析

2024-01-29 02:24郝丙仁李慧利呂克歌
電子器件 2023年6期
關鍵詞:熱耗子板風道

郝丙仁,謝 馨,李慧利,呂克歌

(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00)

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工業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電子設備具備高速化、集成化、小型化等特點。高度集成化的芯片提升了信號處理和數據傳輸的速率,但增加的熱流密度也帶來了嚴酷的散熱問題[1]。隨著熱量的累積,若不采取有效的散熱措施,元器件溫度會持續上升,當接近或超過元器件的極限溫度時會導致其壽命縮短甚至燒毀,降低設備運行的可靠性[2-5]。

電子設備設計時,應考慮產品的標準化和通用化要求,實施標準化、通用化的設計對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效率、使用維修、降低生產成本等具有重要作用。19 英寸插箱作為一種標準化上架機箱,符合GJB100尺寸系列要求,在軍用車載、地面環境廣泛應用。19 英寸插箱高度以U 為單位(1U =44.45 mm,H =n×U-0.8 mm),高度范圍包含1U 到12U。對某些安裝空間受限的插箱,最極限時插箱高度僅為1U,此時既要保證信號正常傳輸和處理,還需要在有限空間內實現機箱的散熱。

本文以19 英寸1U 插箱為研究對象,插箱內包含信號處理模塊和接口拓展模塊,其中信號處理模塊單板熱耗高、熱點分布復雜。通過風道優化、風機選型以及冷板改進等措施提出了一種有效的散熱方案,采用基于Icepak 的CFD 仿真方法模擬了高溫條件下板卡溫度分布情況,解決了1U 插箱單板熱耗較高時,芯片散熱不良的問題。

1 結構設計與散熱方案

1.1 機箱結構組成

設備為19 英寸的標準VPX 機箱,高度為1U,尺寸為482.6 mm×43.6 mm×480 mm(寬×高×深)。機箱內有1 個槽位,插卡形式為前插和后插方式,包含信號處理模塊和接口拓展模塊。機箱內背板垂直安裝,通過背板實現信號處理板與接口擴展板間信號互連。信號處理模塊包含一塊主板、兩塊子板,主板與子板間通過FMC 連接器對插。

機箱安裝在19 英寸標準機柜內部,機柜前、后面板設有通風窗,其余方向均為密閉空間。因此,將機箱前后方向作為進出風方向,風向為前進風后出風,熱空氣通過機柜后面板排出,機箱結構布局如圖1 所示。機箱結構設計在充分考慮散熱的同時,還需采取有效的電磁兼容措施,因此在機箱進出風口安裝波導通風窗,防止電磁信號的泄露。冷板材料采用導熱性能較好的鋁合金6063,導熱率大于200 W/(m?K),可避免熱量集中,提高冷板均溫性[6]。

圖1 機箱結構布局圖

1.2 散熱方案

機箱安裝于某設備艙,固定在設備架內。工作溫度為-10 ℃~55 ℃。散熱要求為板卡各芯片仿真殼溫低于85 ℃??紤]到環境舒適性要求,風機全速轉動時噪聲應低于60 dB。機箱內熱耗主要集中在信號處理板,單板熱耗接近100 W,單個芯片最高熱耗30 W。接口拓展板熱耗較低,不超過20 W??紤]到各芯片溫升要求小于30 ℃,機箱總體散熱方案為直接風冷方式,冷空氣吹過冷板散熱齒,通過強迫對流帶走模塊熱量。該散熱方案得以實現的關鍵點在于:

①根據機箱工作環境,合理設計風道,減小風阻,保證風道順暢,避免機箱內出現風道短路,空氣回流問題;

②通過熱平衡方程進行風機選型,但由于1U機箱高度有限,風機最大外形尺寸受限,在滿足散熱前提下還需考慮噪聲要求;

③針對信號處理板芯片分布特點,設計一種無散熱死區的冷板結構,兼顧主板及子板上各發熱芯片散熱;

④通過ANSYS Icepak 相關軟件進行整機建模仿真,驗證散熱方案,分析散熱效果,判斷各芯片是否滿足散熱要求。

1.2.1 風道優化

對于強迫風冷的設備,風道設計的合理性決定了風機的工作效率及模塊的散熱效果[7]。風道設計完成后,還需要引導空氣沿預定的路徑流動。由機箱工作環境可知,機柜前后方向設有通風窗,因此機箱進、出風方向為前進后出,風道整體為直線型。為增大風壓,提高風機工作效率,在機箱前、后面板串聯風機。由于機箱中信號處理模塊熱耗較高,后面板風機靠近信號處理板,減少風量損失。為避免線束阻礙空氣流動,機箱內線束均進行捆扎,并沿側壁走線。機箱風道軌跡如圖2 所示,前面板進風,后面板出風。

圖2 機箱風道示意

1.2.2 風機選型

機箱內信號處理模塊與接口拓展模塊風道相互獨立,強迫風冷時風機分別帶走兩模塊上熱量。由于信號處理模塊熱耗較高,因此以信號處理模塊熱平衡計算結果作為風機選型依據。根據熱平衡方程[8-10]:

式中:Q為信號處理模塊熱耗,為92 W;CP為空氣比熱容,常壓下CP為1 005 J/kg?℃;ρ為空氣密度,為1.16 kg/m3;V為所需空氣的體積流量;ΔT為空氣進出口溫升。由于機箱內總溫升不超過30 ℃,空氣溫升按不超過10 ℃計算所需風量。計算出信號處理模塊理論所需風量為0.007 89 m3/s。

考慮到空氣通過進、出風口的風阻及在機箱內由于沖擊、摩擦引起的壓力損失,風機的工作點一般在風機特性曲線的前30%處,即風機有效風量大約為最大風量的30%,因此風機最大風量應不小于0.026 3 m3/s。

由于1U 插箱高度限制,機箱內安裝風機的最大外形尺寸為40 mm×40 mm。但單個風機性能難以滿足機箱散熱要求,因此考慮風機并聯從而增大風量。在對應尺寸下的風機選型手冊中選擇3 個風機并聯排布,特性曲線如圖3 所示,單個風機最大風量為0.009 33 m3/s,并聯后最大風量為0.027 8 m3/s,滿足風量要求。接口拓展模塊熱耗不高于20 W,約為信號處理模塊熱耗的22%,1 個風機可滿足散熱要求。因此在機箱前面板共安裝4 個風機,為保證機箱進風量與出風量相匹配,在后面板安裝相同數量風機。單個風機噪聲為47.5 dB,多個相同風機疊加噪聲可通過式(2)計算,得到總噪聲為56.5 dB,滿足風機最大噪聲低于60 dB 的要求。

圖3 風機特性曲線

式中:N為疊加后的噪聲;N1為單個風機噪聲;n為相同風機數量。

為確保設備在高溫下正常工作,有必要對風機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通過顯示控制板采集各風機轉速信號,再將信號上傳至背板。當風機正常工作時,背板輸出低電平;當風機運行故障時,背板輸出高電平。背板向顯示控制板發送信號,控制前面板上8 個LED 燈狀態。當輸出低電平信號,指示燈常亮;當輸出高電平信號時,指示燈閃爍,代表該指示燈對應的風機故障。

1.2.3 冷板設計及改進

機箱內信號處理板熱耗較高,且熱點分布在主板和子板上,設計冷板時需保證板卡上各芯片均得到有效冷卻,無散熱死區。子板與主板之間采用FMC 連接器對插,板間距固定,為10 mm。子板散熱器位于子板和主板之間,散熱齒方向朝內側。模塊總熱耗為92 W,主板熱耗為80 W。若散熱翅片的溫升小于15 ℃,則對應熱流密度在0.06 W/cm2左右,由此可計算出主板散熱面積應大于1.33×105mm2。由于模塊尺寸為標準6U 模塊,厚度固定,考慮到各芯片凸起高度及散熱翅片加工工藝,主板散熱翅片高度為7.5 mm、齒厚1 mm、齒間距3 mm,散熱面積為1.41×105mm2,滿足要求。

同時,為有效冷卻子板芯片,在主板散熱器兩側開有通風口,使冷空氣進入子板散熱器,如圖4 所示。理想狀態下,一部分風會從冷板側通風口進入,流進子板散熱翅片中,實現子板散熱。但由于子板散熱器和側通風口之間芯片密集,如圖5 所示。芯片及其導熱凸臺遮擋了子板散熱器,阻礙空氣流入,導致子板存在散熱死區。因此,需要對主板散熱器進行優化,重新建立風道,迫使冷空氣進入子板散熱器中。

圖4 信號處理模塊主板散熱器結構

圖5 信號處理模塊子板散熱器結構

改進后的冷板結構如圖6 所示。首先在主板散熱器與子板相接處挖去部分冷板,留出8 mm 左右空氣通道,其次,在子板散熱器與蓋板之間增加擋風板,避免風從子板與蓋板之間直接流出。最后,在機箱前、后面板風機的共同作用下,迫使冷空氣進入風道并通過兩子板的散熱翅片,實現子板芯片散熱。

圖6 改進前后冷板結構對比

2 基于Icepak 熱仿真

基于Icepak 的CFD 仿真主要包括四方面,分別是建立熱模型、模型轉化、參數設置及網格劃分、求解計算[11-13]。熱仿真流程如圖7 所示。

圖7 基于Icepak 熱仿真流程圖

①建立熱模型:通過PREO 或CREO 建立初始模型,再導入ANSYS SCDM 平臺對復雜模型進行簡化,在不影響傳熱路徑和散熱方式的原則下,刪除對散熱影響不大的特征(圓角、倒角、螺釘孔,裝飾特征)及器件(連接器、安裝耳等)。

②模型轉化:修復后的模型使用Geometry 導入至DesignModeler,首先將模型旋轉調整至與重力方向相一致,軟件默認Y 的負方向為重力方向。對于復合體,使用切割命令分割成Icepak 認可的簡單幾何體,便于后續在Icepak 中編輯。最后,利用Electronics對模型中不同器件進行轉化。

③參數設置及網格劃分:通過Workbench 將DM 轉化后模型導入Icepak 軟件,根據機箱實際使用環境設置邊界條件。機箱進、出風口采用加有風阻的濾網Grille 代替。板卡發熱器件的熱耗施加在各芯片上,導熱墊導熱率按3 W/m?K。劃分網格時,對冷板翅片局部建組,劃分非連續網格,減少網格數量[14]。

④求解計算:求解設置時在Basic parameter 窗口中打開輻射、傳導及對流,并考慮重力對散熱的影響,流動形式為湍流。環境溫度設置為55 ℃,Transient setup 面板中選擇穩態計算,即系統達到熱平衡后計算完成。

3 結果分析

當各變量方程殘差小于系統默認設置的值時,代表結果收斂,達到熱平衡。此時通過Icepak 的后處理工具可分析各板卡溫度及流場軌跡線,判斷各芯片殼溫是否滿足要求,流場軌跡是否正確等[15]。

冷板改進前后,子板溫度對比如圖8 所示,子板散熱翅片間風速對比如圖9 所示。從圖8、圖9 可以看出,改進后的子板芯片溫度降低了5 ℃左右,子板散熱翅片間風速由1.05 m/s 增至3.28 m/s,說明改進后的冷板結構可以有效增加子板散熱器內的風量,避免了原方案中子板散熱不良的缺點,降低了芯片溫度。

圖8 改進前、后信號處理模塊子板溫度分布

圖9 改進前、后信號處理模塊子板散熱翅片截面風速對比

改進前、后的主板溫度分布云圖如圖10 所示,改進后芯片最高殼溫為83.75 ℃,滿足殼溫低于85 ℃要求。機箱流場如圖11 所示,流場軌跡線與預設風道路線符合。主板散熱器內最高風速為5 m/s,子板最高風速為3.28 m/s。在Icepak 中Fan operating points讀取風機工作點,風壓為125 Pa,風量為0.002 7 m3/s,基本在風機特性曲線前30%處,與風機選型時預估結果相同。

圖10 改進前、后信號處理模塊主板溫度分布

圖11 機箱流場圖

為了得到機箱達到熱平衡的時間,同時監測部分關鍵芯片從初始工作到穩定狀態的溫度變化趨勢,對整機進行瞬態仿真,總時長3 600 s。其中芯片1 熱耗較高,為30 W;芯片2 受高溫影響較大,對溫度敏感,因此需重點關注。芯片1、芯片2 及子板溫度最高芯片(芯片3)的溫度隨時間變化趨勢如圖12 所示。從圖12 中看出前400 s 溫度急劇上升,600 s 后逐漸趨于平穩,工作1 000 s 左右溫度達到熱平衡。

圖12 芯片溫度隨時間變化趨勢

若不安裝后面板風機,只通過前面板風機吹風散熱,在無串聯增壓情況下,對機箱進行瞬態仿真。圖13 為三種芯片溫度隨時間變化趨勢。此時單個風機工作點風壓增大,風量減少,風機工作點左移,三種芯片溫度比風機串聯時溫度升高3 ℃~4 ℃,且芯片殼溫均超過85 ℃。

圖13 無后面板風機時芯片溫度隨時間變化趨勢

4 結論

針對某1U 上架插箱散熱條件嚴苛,導致散熱困難的問題,開展了一種空間受限大功率VPX 機箱熱設計工作。通過風道優化、風機選型以及冷板改進等措施完成了機箱的熱設計方案。再結合Icepak等相關軟件對模型進行仿真計算,驗證了該散熱方案的有效性,并得出以下結論:

①當機箱空間有限且單板熱耗較高時,風機安裝尺寸受限,無法選擇風量較大的高性能、大尺寸風機。此時可通過多個小風機并聯增加風量,串聯增大風壓,從而使風機工作點右移。但風機數量較多時會導致噪聲疊加,因此可利用風機的調速功能在不同環境溫度下改變轉速降低噪聲;

②由仿真結果可以得出改進后的冷板結構散熱效果優于改進前的冷板,在不改變芯片布局和模塊尺寸的前提下,兼顧了主板和子板上各芯片的散熱。該冷板結構也為其他熱點分布復雜,熱耗較大的模塊設計提供了思路;

③由于機箱內部空間狹小,且模塊與機箱之間不導熱,熱空氣主要通過風機強迫對流帶出,風機是否正常工作直接影響設備運行的可靠性。因此采集各風機轉速信號并傳至背板,通過背板反饋信號實現對風機狀態的實時監測;

④從瞬態仿真結果得出機箱達到熱平衡時間約為1 000 s(17 min 左右),而一般自然對流機箱達到熱平衡時間為25 min~30 min,是因為在風機強迫對流作用下加快了空氣流通,促進了機箱內、外熱量交換,縮短了機箱達到熱平衡的時間。

猜你喜歡
熱耗子板風道
基于Optistruct翼子板分析
汽車輪胎與翼子板視覺美觀性分析
翼子板典型缺陷分析及改進方案
基于MoldFlow的空氣凈化器風道注射模優化設計
冷藏冷凍裝置
典型600MW汽輪機組熱耗高的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
說風道水話“擇日”
生物質電廠汽耗、熱耗偏高分析及措施
200 MW汽輪機整體優化改造及效果評價
淺析二三維協同設計技術在火力發電廠煙風道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