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建設共同富?;鶎訉嵺`與居民增收探索研究

2024-01-31 08:55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課題組
統計科學與實踐 2023年12期
關鍵詞:共富共同富裕浙江

□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課題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和全局高度,就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指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種社會狀態。

浙江始終立足于人民至上理念,走在改革前沿,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基層實踐道路,尤其自2021 年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歷史使命以來,浙江更是先試先行,深入推進共同富?;鶎痈母镌圏c,率先形成了一系列共同富?;鶎訉嵺`成果,在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居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浙江居民增收與共同富裕建設實踐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人民積極探索實踐,率先推進改革開放,擺脫貧困邁入小康,在經濟社會發展、居民增收與建設共同富裕道路上,走出了符合浙江實際、富有浙江特色的發展道路,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經濟社會發展打基礎時期(1949—1978 年)

新中國成立后,浙江全面恢復工農業生產,逐步進入了有計劃發展國民經濟和全面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階段。到1956 年底,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在全省范圍內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浙江發展道路曲折,但在實現初步工業化和消除貧困方面依然取得了較大成就。1978年,全省生產總值(GDP)達到123.7 億元,與1949 年相比增長5.6 倍;人均GDP 為332 元,年均增長4.6%;全省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分別為332元和165 元。

(二)經濟與收入快速增長時期(1979—2002 年)

1978 年12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浙江從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不斷吸納集聚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從紡織到小家電,從襪子到低壓電器,從皮革到化纖等,富有特色的塊狀經濟、產業集群、專業市場逐步形成。2002 年,全省GDP 增至8041億元,人均GDP增至16918元。城鄉居民收入也顯著增長,2002 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升至11716元,比1978 年增長34 倍,年均增長率為16.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升至4940 元,比1978 年增長29倍,年均增長率為15.2%。

(三)經濟社會發展與居民增收邁入新起點時期(2003—2012年)

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總結浙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八八戰略”,打開了浙江發展的新通道。同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鄉村建設工程拉開序幕。新一代浙商發揚“新四千精神”,在義烏創建了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形成了富民強市的“義烏經驗”。2012年,全省GDP增至34382億元,人 均GDP 增 至61097 元。2003—2012 年期間,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升至34550 元和14552 元,年均增長率為11.4%。

(四)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時期(2013 年至今)

2012 年12 月,浙江省先后出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四換三名”“四邊三化”“一打三整治”市場主體升級和特色小鎮建設等一系列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為居民穩定就業和增收打下扎實的產業基礎。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賦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務。按照“兩階段發展目標”,浙江制定《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 年)》,加快突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2022 年,全省GDP增至77715 億元,人均GDP 增至118496 元。2022 年,浙江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跨入6 萬元門檻,達到60302 元,城鄉收入倍差降至1.9,家庭可支配收入10萬—50 萬元、20 萬—60 萬的群體比例分別達到74.0%和34.6%,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

| 共同富?;鶎訉嵺`促增收的典型案例

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以來,浙江各地不斷開展創新性探索,涌現出一批共同富?;鶎訉嵺`的典型案例,本文選取麗水市“大搬快聚”共富工程、永嘉縣“薯道飄香”共富工坊和蕭山區“南陽傘”共富工坊,意在通過分析提煉各地在共同富?;鶎訉嵺`中的優秀舉措,總結出可供參考、借鑒的經驗啟示。

(一)麗水市“大搬快聚”共富工程:城鄉統籌發展促共富

“大搬快聚”是麗水跨山統籌探索山區城鄉共富新場景的實踐模式,是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典型案例。自2019 年啟動實施以來,全市以“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為目標,通過打通部門、地區、城鄉、產業之間要素流動的渠道,有力推動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從而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生活條件改善、山區經濟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圖1)。

圖1 麗水市“大搬快聚”共富工程經營模式架構

1.健全幫扶機制,夯實兜底保障根基。政府層面通過成立大搬快聚公司,依托國有銀行融資授信137 億元的專項貸款作為扶貧資金注入,全盤謀劃安置點融資項目,同時借助省、市、縣三檔搬遷補助,以完善的補助政策體系為山區居民搬遷后的生活保障提供兜底。2019 年啟動搬遷以來,累計搬遷5.2 萬戶、14.3 萬人。在此基礎上,對搬遷后的山區居民在就業創業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通過推行農戶聯保貸款、專門性的普惠金融貸款等多種信貸形式支持搬遷居民就業創業。2019 年以來,搬遷居民累計獲得金融普惠性貸款40.8億元,帶動3.3 萬人就業。

2.強化數字賦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將數字治理充分融入“大搬快聚”共富工程,打造“大搬快聚易居通”應用,實現搬遷數據全摸清、動態流程全掌握、補助資金可追溯、搬遷安置有保障、公共服務全覆蓋,對群眾從提出搬遷申請到完成安置進行全過程服務,使居民從“要我搬”轉變為“我要搬”。同時加快完善安置小區及周邊配套基礎設施,提升安置點整體承載能力,以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為安置居民創造優良的生產生活條件。2019 年以來,共建成57 個安置小區,覆蓋561 個行政村、1018 個自然村,實現14.3 萬居民搬遷。

3.特色產業驅動,鞏固穩崗就業基礎。依托各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加快實現優勢產業覆蓋山區搬遷居民所在安置點,形成產業資源和勞動要素雙向對流,帶動居民穩崗就業,促進增收致富。如松陽縣利用本地農業支柱茶產業,有效引導和吸納近5000 余名山區搬遷居民從事茶葉種植、采摘、加工等工作,其中茶葉種植戶均每年增收約5 萬元,茶葉加工戶均每年增收約18 萬元。又如景寧縣積極對接本地澄照民族創業園內企業用工需求,引導山區搬遷居民“下山入園”,截至2023 年8 月,民族創業園已引進49 家企業入駐,預計可提供就業崗位1000 多個,實現戶均就業1 人以上,月收入5000元以上。

(二)永嘉縣“薯道飄香”共富工坊:一產帶動促共富

“薯道飄香”共富工坊積極探索“黨支部+企業+黨員+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依托溫州地方特色美食“番薯棗”,由當地民營企業通過“種—產—銷”一體化模式,直接帶動當地及周邊鄰近村番薯種植戶種有所收,同時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低收入農戶家門口就業,從而形成“助企、富民、強村”多方共贏的局面。

1.特色產業加持,企業經營效益可觀。永嘉謝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 年,主營“番薯棗”加工,先后獲得浙江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優質獎等榮譽稱號。該企業負責人介紹,共富工坊項目有效解決了企業產能擴張和山區農民就業的雙重問題,在特色產業的基礎上,企業通過打造“楠溪湖頭山番薯棗”“謝氏薯道”等特色自主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取得市場良好反響,產量從2009 年的日加工番薯僅1.5 噸增長到2022 年的60 噸,年銷售額突破2300 萬元。

2.區域集聚帶動,促農增收成效明顯。一方面,由謝氏公司提供適合加工的種子并指導農戶規范化種植,并以保底價格統一收購。2022 年共帶動周邊農戶種植1230畝,累計收購支出約240 萬元,充分保障小農戶的經濟利益。據某種植戶表示,該戶2022 年實際種植番薯6 畝,年實際利潤近2 萬元,遠高于原先自主耕種收益。另一方面,謝氏公司通過黨員幫帶、技能培訓等措施幫助村內剩余勞動力上崗就業。蒸曬、打包等長期用工平均工資為4500 元/月,番薯削皮、切片等需要大量臨時用工,采用計件模式,生產旺季可雇傭超200 人。全年發放工資超300 萬元,有效帶動農民穩崗增收。

3.開源集體經濟,有效增強造血功能。項目所在的鶴陽村是典型山區村,青壯年勞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老人和婦女主要以農業種植、個體經營和打零工為生,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共富工坊項目不僅破解 “項目難進”的問題,也有助于增強村集體的“造血”功能,例如租賃村集體閑置用房,設置加工車間2470 平方米,總投資1000 多萬元,每年可增加村集體資產收入20 余萬元。下階段,村企還將協商采用村集體參股、企業分成合作、農戶分紅等方式,引導企業把產業增值環節更多留在農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三)蕭山區“南陽傘”共富工坊:二、三產業協同發展促共富

蕭山區南陽街道潮都未來社區共富工坊以“企業有訂單需求、農民有增收呼聲、村社有閑置資源、項目有準入條件、產品有市場前景”為結合點,自主開發“南陽young”區域品牌,形成原材料供應、傘架生產、印花、包裝、出口代理等一條龍的產業鏈,產品暢銷國內各大城市以及東南亞多個國家,有效帶動轄內企業增資擴產,本地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1.企業整合集聚,有效促進穩崗增收。成立南陽街道傘業協會,組織規模以上企業赴余杭藝尚小鎮考察平臺經濟,探索利用南陽傘業集聚的優勢將傘業上下游產業集中到一個平臺上,做強南陽傘業整體品牌。通過低小散企業的關停騰退,對空間進行整合梳理,打造橫蓬園區傘業電商園,引導雨傘企業規?;洜I,推動塊狀發展。截至2023年6 月,南陽已有制傘及相關配套企業近150 余家,年產值約60 億元,本地有70%—80%的農戶參與到雨傘生產縫制,平均每年每戶可增收2 萬元。

2.強化人才培育,加快數字改造提升。政府及時出臺政策,對實施品牌出海、跨境電商實務操作人才培養的企業給予專項補助,并組織銀行對雨傘企業聯合開展行業授信,同時充分利用政府平臺優勢,為企業開展直播帶貨,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加快數字化改造進度,邀請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團隊以及市內行業知名智能改造團隊,聯合第三方專業服務公司大力推進品牌出海戰略,搶先挖掘東南亞、美洲海外市場商機,目前已經培育西子紅葉、雨寶、花姿雨、布爾享傘業等4 家雨傘標桿企業,并在阿里巴巴旗下東南亞B2C 電商平臺上銷售產品,總體銷量增幅超8%。

3.完善配套設施,帶動產業協同發展。結合南陽特色傘文化以及現有配套設施基礎,打造一條傘文化主題街區,進一步發揮文化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具有南陽特色辨識度的文化地景。通過對街區商業整體規劃,對傘鄉陳列館、共享吧等公共服務配套進行改造和數字化提升,滿足居民綜合消費、會客交往等日常需求,打造網紅打卡地,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核心,融合旅游、服務業、物流業等多產業協同發展。

| 經驗及問題

(一)經驗啟示

1.突出政府引導作用,加強要素支撐。共同富?;鶎訉嵺`的探索,重點在于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政府牽引有效整合企業、金融機構、行業協會、農合聯、村集體等組織資源、發展要素,全面激發出黨建引領帶富效能。上述案例中,政府結合項目實際通過不同程度的資金獎補、平臺建設、機制構建等方式對項目進行引導支持,科學配置和集約利用土地、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發展資源,從而加快實現服務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將黨和政府的引領組織優勢成功轉化為居民增收的發展優勢。

2.著眼重塑供需關系,推動模式創新。共同富?;鶎訉嵺`主要以“政府+企業+居民”新模式組成的聯盟為紐帶,將各自領域內的資源有機結合,發揮好乘數效應,如政府層面主要通過政策扶持重構供給側(居民)和需求側(企業)的生產關系,剝離生產加工中間環節;企業層面引進資金和項目,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創造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居民層面在享受資產盤活帶來終端收益的基礎上,直接應聘具體項目崗位或以產業為帶動賦能創業活動。不僅有效提升整體抗風險能力,更進一步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實現政府、企業和居民三方共贏。

3.融合本地優勢產業,提升品牌效應。產業是共同富?;鶎訉嵺`的核心要素,要著重根據本地所特有的資源優勢、地域優勢帶動居民可持續增收。例如對于永嘉縣偏遠山區的農戶家庭來說,番薯因其高產量、易種植以及可觀收益等優勢,是能力范圍內的增收優選;蕭山區南陽街道的制傘業在本地起步較早,相關配套設施基礎齊全,已經形成集聚優勢;麗水市各縣域則分別以茶產業、眾創空間等項目為山區搬遷居民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在充分發揮本地特色產業的優勢基礎上,進一步打造品牌影響力,有效鞏固居民持續增收的基礎。

4.強化數字經濟賦能,搭好協作平臺。發展產業鏈的延長是產業保持活力、走出本地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借助數字經濟優勢,能有效打破時間和空間輻射范圍上的局限性,擴大居民增收面。如麗水 “大搬快聚易居通”應用、永嘉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和番薯棗網上營銷平臺、蕭山“南陽傘”電商銷售平臺等,都是通過挖掘并利用優質數字化資源來搭建平臺,驅動產業發展、提升管理效能,為居民增收擴面開辟出新路徑。

(二)發展困境

1.項目同質化現象明顯,資源缺乏合理開發利用。政府作為共同富?;鶎訉嵺`的重要牽引,只有因地制宜引導、開發、扶持適合在本地持續發展的產業,才能夯實居民增收擴面的根基。但是個別地區未充分考慮本地實際,在引進和打造共富項目中“照搬照抄”,重模仿輕創意,主題不突出、個性不鮮明,缺乏與本地特色的深度融合,項目同質化嚴重缺乏競爭力,同時本地一些特色資源又得不到合理開發和利用,對居民可持續增收帶來負面影響。

2.持續競爭力不強,后續發展動能不足。企業作為共同富?;鶎訉嵺`的重要載體,只有不斷激活其發展動能,才能持續在穩崗就業端發揮有效作用。但在各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大背景下,外部市場競爭激烈,外地針對特定產業和有潛力企業所提供的招引政策優惠幅度更大,同時外地部分行業具有的先天優勢在本地難以彌補,導致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3.居民收入來源不穩固,持續增收難度猶存。居民作為共同富?;鶎訉嵺`的最終受益端,只有逐步實現崗位從無到有、從有到穩、從穩到好的過渡,才能達到持續增收的目的。但是當前不少基層的共富項目都是依托于當地特色農業產品,而農業生產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導致部分農村勞動力存在就業“空檔期”。同時,受限于農村居民自身低文化、低技能限制,就業基本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環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替代性強,不僅薪酬水平難以突破,就業的不穩定因素更多。

| 進一步推進共同富?;鶎訉嵺`的建議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以來,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共同富?;鶎訉嵺`典型,但也面臨著問題和挑戰。下一步應繼續發揮先行優勢,促進共同富裕建設提質增效。

(一)積極鼓勵基層實踐創新

一是立足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在基層實踐的領導核心作用,激勵基層擔當作為,落實思想指引,切實增強基層實踐創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積極引導基層結合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特色,發揮優勢、挖掘潛能、識別短板,找準核心資源稟賦,確定適合地區發展的共同富裕建設目標定位及實踐路徑。三是聚焦資源相對匱乏、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地區,持續實踐“山海協作”“雙向飛地”等新型發展模式,以共富項目合作為中心,鼓勵基層積極探索跨地區協作、互惠雙贏的發展路徑。

(二)依托產業鞏固共富基礎

一是立足地區優勢,優化特色產業布局,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構建地域優勢凸顯、產業鏈條完整、創新創業活躍的共富產業體系。二是持續探索強村公司分級管理機制,以村集體經營的共富項目為依托,推進縱向專業分工和橫向經濟協作相結合,壯大產業集群規模。三是充分發揮共富項目輻射帶動作用,吸引接納產業化龍頭企業向本地優勢區域集聚,將企業的資本、技術、管理與村莊的土地、人工、資源等要素有機結合,引導企業與本地村社、農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村企共同發展。

(三)強化品牌激活發展動能

一是立足浙江先行優勢及現有項目基礎,聯合地區共富工坊打造重點產品,強化品牌意識、找準品牌定位、加強品牌塑造,提升品牌附加值。二是支持中小品牌整合發展,持續形成集群效應,打造更大范圍、更有競爭力、更有影響力的極具特色產業優勢的區域公共品牌。三是充分發揮浙江數字經濟優勢,大力實施“互聯網+”產品行動,加大品牌傳播營銷力度。培育一批專業化、本土化的區域電子商務平臺,扶持產品直供、直播、直銷電商企業,完善產品網絡銷售供應鏈體系。

(四)聚焦增收共享實踐成效

一是立足各地基層實踐特色產業,開展有針對性的多領域技能培訓,提高本地居民干事創業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和用工需求對接,推動鄰近地區用工崗位、勞動力資源互通共享。二是完善共富項目制度建設、優化集體經濟治理機制,保障本地居民工資、分紅等收益同步落實。支持居民對共富項目的入股再投資,擴大共富項目帶動本地居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擴大公共服務供給的覆蓋面,逐步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均等化。將集體經濟成果向本地區低收入戶及困難群體適度傾斜,推進實現本地收入均衡發展。

猜你喜歡
共富共同富裕浙江
柯橋成校創新+品牌培育“共富夜?!卑l展核
“蕭濱一體化”:打造區域協作共富升級版
共同富裕
一圖讀懂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
凝聚共富力量 譜寫發展新篇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掃一掃閱覽浙江“助企八條”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