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就業優先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邏輯、難點與優化路徑

2024-01-31 11:48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優先共同富裕勞動力

楊 蕓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長沙 410205)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都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的莊嚴承諾。當前,我們離共同富裕目標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就業作為民生之本與共同富裕息息相關。就業影響著每一位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其個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1)賴德勝:《以高質量充分就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人口科學》2022年第6期。,尤其對于低收入群體就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國家“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提出就業優先戰略,“十三五規劃”進一步提出“實現比較充分和高質量就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6頁。,2018年和2020年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又分別提出了“六穩”與“六?!蹦繕?穩就業與保居民就業均位列首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并指出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7頁。??梢?就業一直以來都是黨和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對于穩經濟、保民生均有重要意義。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黨和政府始終將就業問題置于民生領域首位,著力構建更高效的就業市場和更完善的就業促進機制。通過梳理我國在推進就業優先戰略過程中的政策導向,可以發現三個主要的轉變趨勢。一是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政策“工具箱”不斷豐富,政策咨詢、職業介紹、用工指導、援企穩崗幫扶機制、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等政策工具通過靈活組合有效提升了就業政策的精準性。二是由就業“提質擴容”目標下的推進政策逐漸轉變為健全就業市場高效有序運行的完善政策,利用考核與評估機制、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不斷完善我國就業市場的制度建設。三是越來越重視困難群體、低收入群體等弱勢人群的福祉與利益,幫扶政策對不同類別群體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不斷提高,例如,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強調,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著力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人員就業??傊?就業優先戰略的推進以更完善的制度建設為背景,以更精準的政策工具為指引,同時賦予弱勢群體越來越大的權重。

就業問題與全體勞動者息息相關,不僅是低收入群體的“急難愁盼”,更關乎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和群體數量,這意味著就業問題與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就業優先戰略的推進不僅深刻體現了共同富裕人民性的發展思想,也是推動包容性發展的底層邏輯,更是推動共同富裕由理念到落地的行動抓手。本文在論述就業優先推進共同富裕理論邏輯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若干特征化事實,分析共同富裕目標導向下推進就業優先戰略的現實難點,據此提出以就業優先為抓手更好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機制與優化路徑,為更高質量地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參考思路。

二、就業優先推進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

就業優先戰略對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體現為就業優先在理論層面構成了推進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進而通過就業優先政策導向將共同富裕的本質內涵充分體現在了政策實踐與路徑選擇之中,使就業優先推進共同富裕具有理論上的必然性。

(一)就業優先是體現共同富裕人民性的實踐邏輯

共同富裕旨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其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業優先作為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與政策選擇,將富裕性和共享性提升到同等重要的程度,充分體現了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政策選擇的人民性“底色”。就業優先基于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致力于解決我國發展中共享性不夠、收益不平衡問題,彰顯了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具體來說,就業優先就是將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將推進就業工作上升到戰略高度進行通盤考慮。就業優先關注的焦點是人民的利益所在、需要所在,充分體現著人民性的中心思想:就業優先強調經濟發展的就業導向作用,有利于增強就業的穩定性與適配性,增加就業者的勞動收入,通過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完善的社會保障兼顧富裕性與共享性,推動廣大勞動者充分享受經濟發展的紅利。尤其在當前發展階段下,構建更加完善的“提低”制度成為推動共同富裕的關鍵(4)李實:《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實現路徑選擇》,《經濟研究》2021年第11期。,就業優先有利于將中低收入群體更好地納入勞動力市場,賦予低收入群體更多平等權利和發展機會,形成造血式的良性發展路徑。

(二)就業優先是實現包容性發展以更好推進共同富裕的底層邏輯

共同富裕是效率與公平、增長與共享的有機統一,彰顯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韌性與包容性。經濟基礎決定就業基礎,就業規模取決于經濟系統的容量和韌性,因此,就業的提質擴容歸根結底仍是經濟系統的提質擴容。就業優先并非僅僅著眼于短期就業問題,而是旨在優化勞動力市場效率的長期政策導向,實現該目標有賴于整個經濟系統的優化調整,從而能夠將更多企業和更多勞動者納入經濟發展的良性軌道之中,最大化地分享經濟發展的紅利,以此構成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推動就業優先不僅要解決就業市場需求與供給的數量問題,更要解決其結構性問題,避免結構性錯配。從勞動力市場需求側看,一是著眼于將我國的“經濟蛋糕”不斷做大,推動各行各業快速發展,以產生更多崗位需求;二是引導企業不斷創新,重塑生產結構與生產過程,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從而對更大數量、更高質量的勞動力產生引致需求,這一過程往往還伴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成為勞動報酬不斷提高的推動力。從勞動力市場供給側看,以滿足行業需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提升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尤其是提高低技能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還要注重勞動力市場需求側與供給側的匹配效率,推動人力資源公共服務的發展,逐步緩解就業的結構性失配問題。

(三)就業優先是推動共同富裕理念落地的行動邏輯

就業優先是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的有力抓手,以就業為總體目標有利于錨定并解決阻礙勞動力市場有序運行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體制機制、提高市場效率,切實有效地推動共同富裕。以就業優先為抓手解決共同富裕有賴于解決三大體制機制障礙。一是促進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公共服務,完善配套服務,充分利用數字化平臺的信息優勢增進勞動力供需間的有效銜接,提升就業質量與就業滿意度。二是暢通勞動要素流動渠道。只有打破勞動要素長期存在的區域分割、城鄉分割、體制分割,消除阻礙勞動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起充分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才能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人盡其才(5)洪銀興:《實現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改革》,《經濟學家》2020年第2期。。三是規范并優化薪酬體系和保障體系。通過充分激發人才活力,不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夯實收入分配改革基礎;健全社會保障,完善勞動權益保障,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在統一的勞動力大市場下,通過公共服務與信息化平臺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合理的薪酬體系有效地反映市場供求、勞動貢獻和人力資本,以價格機制引導勞動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動,有效保障低收入群體利益,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逐漸縮小城鄉間、區域間、行業間的收入差距。

三、共同富裕目標下推進就業優先的現實難點

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呈現幾大典型特征。一是由產業變革與技術進步引發的對低技能勞動力的就業替代(6)郭貝貝:《勞動力供給與結構性就業矛盾:特征、沖擊與紓解》,《當代經濟管理》2022年第12期。(7)張彬斌:《就業擴容提質 促進共同富?!约涌炱平饨Y構性就業矛盾為抓手》,《產業經濟評論》2022年第2期。,造成技能需求結構、行業就業結構、區域就業結構的扭曲,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凸顯。二是數字技術變革重構了多種新型經濟形態基本范式(8)李海艦、李燕:《對經濟新形態的認識:微觀經濟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2020年第12期。,催生出了各類新形態就業模式(9)王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新就業形態:內涵、影響及發展對策》,《學術交流》2019年第3期。,形成了區別于傳統就業形態的特征和吸納就業的獨到優勢。三是在統一大市場的政策引導下,勞動要素配置效率不斷提高,但阻礙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造成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現狀(10)劉易昂:《我國勞動力再生產的空間分割及經濟效益分析》,《宏觀經濟研究》2015年第8期。,減緩技術創新進程(11)周正柱、周鵑:《勞動力市場分割的經濟效應:研究綜述與展望》,《勞動經濟研究》2022年第2期。。在此背景下,以共同富裕作為根本遵循推進就業優先面臨若干現實難點。

(一)新就業形態下的隱性失業

新形態就業模式在工作時間、工作強度等方面彈性較大,就業者的自主性與選擇空間相對較大,但收入存在不穩定性,尤其是在應對外部風險沖擊時表現出較弱的抗風險能力。新就業形態背后可能的經濟社會問題也極易被忽視,尤其是隱性失業問題。2012年以來,城市低保人員中靈活就業人員占比基本穩定在20%(12)根據2013—2021年《中國社會統計年鑒》數據整理所得。,說明靈活就業群體收入低下、保障缺失問題較為普遍,而隱性失業則是背后的重要根源之一。隱性失業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就業不充分。諸如外賣騎手、滴滴司機、家政服務等靈活就業勞動者是“零工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工作的臨時性和非固定性,工作量取決于即時的市場需求,勞動者的工作量易受市場需求端的沖擊從而在工作時間上表現出較大波動性,導致靈活就業者或超量工作,或工作時長不足。任何來自市場需求側的負面沖擊都將進一步擠壓勞動者的就業空間。這類問題本質上仍是就業質量低下,但卻無法在當前的就業統計數據中得以體現,造成隱性失業問題持續化。二是被靈活就業所掩蓋的失業問題。部分失業人員為獲得基本的養老和醫療保障,會選擇個人繳納社保,在當前的社會統計工作中這類人員都會被納入靈活就業人員范疇,從而掩蓋了該群體的失業問題。以大學生群體為例,2021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中靈活就業占比達16.25%(13)樊未晨、葉雨婷、張茜:《靈活就業成大學生就業新形態》,《中國青年報》2022年1月17日。。但事實上,部分被歸為靈活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并未真正就業,僅僅是以靈活就業的身份提高了學校就業率,識別和解決以靈活就業掩蓋的大學生失業問題同樣迫切而重要。

(二)重點群體困難群體就業難題有待精準幫扶

隨著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重點群體與困難群體的就業難度進一步加大。一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農村脫貧人口等重點群體就業難問題突出,若就業問題長期無法得到有效改善,必然造成部分勞動者喪失就業信心而退出勞動力市場,導致我國人力資源的損失。二是殘疾人員、大齡或長期失業者、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低學歷低技能勞動者等在內的困難群體就業處境進一步惡化,作為就業市場上的弱勢群體,在因病因殘等自身因素和就業歧視與就業排斥等外部因素的共同擠壓下,該群體的就業空間不斷縮小,收入來源難以保障,長期徘徊在貧困邊緣勢必影響我國共同富裕的切實推進和全面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7頁。,旨在為重點群體和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幫扶。就業幫扶要從根本上解決重點群體和困難群體的發展制約,避免造成“依賴性障礙”,實現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發展”的轉變。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精準幫扶,無論是重點群體還是困難群體,其構成都是多元的,致困因素也是因人而異、因群體而異。因病因殘、技能低下、信息缺失等諸多因素或單獨、或疊加地影響著個人的就業機會和就業選擇,只有明確癥結、對癥下藥才能真正改善就業者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靈活就業群體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當前,靈活就業群體占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已超過20%,并且規模仍在不斷擴大。數字技術進步、創業創新活動、“職住行”壓力以及人口結構變遷是靈活就業群體規模擴大的重要原因(15)魏國學:《靈活就業興起的動因及其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研究》,《經濟學家》2021年第8期。,平臺經濟與數字經濟的結合又進一步造就了廣泛的靈活就業機會(16)戚聿東、劉翠花、丁述磊:《數字經濟發展、就業結構優化與就業質量提升》,《經濟學動態》2020年第11期。。靈活就業勞動者是從傳統就業模式中分離出來、區別于傳統雇傭關系的非典型勞動關系,許多就業者呈現“無雇主”“多雇主”或隱性雇主等雇傭關系新形式。由于法律與制度層面尚未對這類新型勞動關系給予清晰的界定,從而在涉及勞動者基本權益保障方面存在模糊性與爭議性,造成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障不足,尤其表現為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社保個人繳費部分金額過高,造成靈活就業勞動者被迫“斷?!薄皸壉!?。靈活就業群體以自費的方式參與社會保障,為了緩解收入壓力往往選擇最低檔次參保,且難以保證逐年繳費、連續繳費。二是靈活就業者往往不了解社會保險制度以及具體險種,沒有意愿參加社會保障相關項目。靈活就業者既缺乏單位組織,也缺乏自組織,還缺乏第三方組織,加上對社會保障基本認知的缺乏,造成了靈活就業勞動者暴露在社會保障安全網之外的真空地帶。三是社保制度存在異地繳費和斷保接續繳費困難。若就業地與戶籍地分離則無法以靈活就業者身份參保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17)關博:《加快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用工和社保制度》,《宏觀經濟管理》2019年第4期。,一旦斷保還將面臨接續繳費的銜接問題,存在靈活就業勞動者社保參與率和繳費水平“雙低”的現實困境。

四、就業優先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機制

就業優先不僅在理論邏輯上具有推動共同富裕的必然性,以就業優先為抓手還能夠有效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勞動報酬、增強社會保障,從而構成了推進共同富裕的現實邏輯,本節圍繞這一現實邏輯闡析就業優先推進共同富裕的具體實現機制。

(一)提升共享性,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

就業優先通過引導高質量充分就業能夠有效提升經濟發展的共享程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擴大經濟紅利的分享面,從而實現推進共同富裕的目標。就業優先提升經濟共享性主要體現為4個方面。一是提高就業共享程度,就業優先將引導政府實施支持就業擴張的宏觀政策導向,促進企業提升就業吸納能力,使就業政策、就業崗位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同時以靈活就業與自主創業的形式從“量”上擴大就業水平,拓展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分享發展成果的渠道。二是提升信息共享程度,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推動數據分析、資源整合與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不斷暢通政府管理部門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信息流動,提升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與管理效率。三是提高公共服務共享程度,表現為以促進就業為目標的一系列公共就業服務及其制度規范,包括政策咨詢、就業指導、就業培訓、失業登記等,充分發揮“政府促就業”的公共職能,為勞動力市場的有序運行提供有益補充。四是提高培訓資源共建共享程度,在就業優先的政策目標下地方政府積極組織并整合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資源,有效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積累和長期發展潛力,更好實現就業目標。

(二)增進富裕性,改善勞動者生活質量

就業優先能夠幫助勞動者以創造社會價值的方式獲取合理的勞動報酬,通過鼓勵勤勞致富提高勞動收入水平和勞動收入份額進而切實推動共同富裕。就業優先可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更好提升富裕性水平:從需求側看,逐步提升用人單位的需求質量,為就業者提供更滿意的勞動報酬、更優質的工作環境、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從供給側看,不斷提升勞動者的技能素質,充分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轉變,以此提高就業匹配質量,以高質量就業替代低質量就業,不斷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從個人層面看,提升了收入水平以及收入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在工作過程中通過“干中學”的方式有效積累人力資本,還將鼓勵職業流動、區域流動和創業活動,暢通社會流動渠道,防止階層固化;從社會層面看,更高的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了人力資本收益,持續、穩定地擴大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實現勞動收入份額的不斷提升。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幫扶脫貧人口穩崗就業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防止返貧的重要措施,對脫貧人口要通過增加就業機會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強化保障性,提高社會保障能力

就業優先牢固構筑了社會整體保障水平的堅實基礎,就業在勞動者個人層面和整個社會層面強化著社會保障力度。在勞動者個人層面,用人單位有法律義務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吨腥A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58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具體的征繳與分攤比例在《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失業保險條例》《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等政策條例中進行了規定。根據相關規定,養老、醫療與失業保險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共同分攤,生育與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承擔,這意味著勞動者通過就業的方式實現了社會保險費用與企業的分攤,從而獲得了更高水平、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提高了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參與率。在社會總體層面,社會保障制度的有序運行主要依托于社會保障基金以收入再分配的方式進行,其中社會保障基金的主要構成是用人單位與個人社保繳費。因此,就業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石,就業的規模和質量直接決定了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水平和承載能力,影響著社會保障的覆蓋水平和保障力度。同時社會保障也是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具有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18)王延中、龍玉其、江翠萍、徐強:《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以社會保險為例》,《經濟研究》2016年第2期。,從而間接影響著共同富裕的實現。

就業優先推進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與實現機制(見圖1),表明就業優先對于共同富裕的推進既有必然性,也有現實性。必然性體現為就業優先能夠踐行共同富裕的人民性思想、強化共同富裕的包容性發展目標、推動共同富裕理念落地,在就業優先的政策理念中充分體現共同富裕的本質內涵?,F實性體現為就業優先作為目標明確、可操作、可落地的政策抓手,能夠通過擴大就業總量、提升信息共享程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培訓資源共建共享,進而提升經濟系統共享程度;能夠通過提高人力資本配置效率以及勞動收入水平,提升社會富裕程度;能夠通過強化個人社會保障水平以及提高國家社會保障承載能力,強化經濟系統的保障性程度,從而切實有效地推進共同富裕。

圖1 就業優先推進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和實現機制

五、創新就業優先的路徑選擇

針對當前面臨的現實難題,在推進就業優先過程中必須合理選擇優化路徑,統籌解決勞動力市場現存的關鍵性問題,不斷優化市場運行與評價機制建設,打通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下的堵點、痛點與難點,不斷提升困難群體、低收入群體等弱勢人群的勞動權益和福利保障,更好實現提升共享性、增進富裕性、強化保障性的目標。

(一)統籌解決短期與長期的關鍵性就業矛盾

統籌解決就業推進過程中的現實難點,需要在短期層面與長期層面、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共同施力,既要妥善解決短期內重點群體和困難群體的就業難問題,也要循序漸進地推動宏觀層面的結構性改革與制度性優化,不斷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1.重點群體和困難群體的就業精準幫扶。建立并完善重點群體和困難群體的就業支持體系,通過就業幫扶政策消除擇業過程中的現實障礙以實現精準幫扶。一是準確、細致地識別致困因素。注重不同個體的差異性和發展潛力的獨特性,不能以群體特征簡單概括致困根源。對于大學生、低學歷低技能勞動者、農業轉移人口等不同群體,就業制約因素差異極大,信息不對稱、技能低下、喪失就業信心、待遇要求過高等都可能造成失業問題,多因素混淆的情況更是普遍存在。充分利用信息平臺與數字技術對重點群體、困難群體的致困因素進行科學識別是有效實現就業幫扶目標的重要前提。二是針對不同的致困因素進行有效的政策匹配,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幫扶政策方案,對于多因素致困等較為復雜的情形,還要創新性地運用幫扶政策組合,綜合使用就業咨詢、創業支持、技能培訓、崗位推薦等支持政策,推動重點群體、困難群體順利就業。三是對幫扶效果予以科學評估,評估應落腳到是否解決了幫扶對象的就業困難以及是否提升了幫扶對象的發展能力??梢越⒅攸c群體、困難群體的就業幫扶檔案,對受幫扶群體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長效評估,以此不斷優化幫扶政策的施策方向。對于特殊困難群體,還應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以兜底保障為主要目標,通過就業安置、資金幫扶等政策措施滿足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

2.體制機制改革的同步推進。在宏觀層面上進一步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不斷凸顯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一是暢通勞動力流動通道,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公共服務均衡化和可及性。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和各地常住人口數量掛鉤,通過財政支持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的全覆蓋,尤其關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醫保異地結算、保障性租賃住房等方面。二是高等教育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緊密對接。通過定期的企業實踐、調研與座談等方式及時了解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行業的人才需求,進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淘汰陳舊的知識概念與方法技術,建構符合產業與社會需求的知識體系,探索“校企共同體”等模式,不斷深化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方式。三是建立并逐步擴大職業技能培訓市場。不斷完善多層次、高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構建正規、有序的職業技能培訓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加入職業技能培訓,形成職業技能培訓的多元供給體系,以市場化機制為引導,準確感知就業市場需求并提供符合市場需要的技能培訓。四是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制度。健全新就業形態下的職業種類,強化等級認證的權威性,推動技能等級在區域間、行業間的互通互認。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在引導社會人力資本投資方向的同時,提升人力資本回報水平。

(二)完善就業市場評價與監測體系

通過更完善的就業質量評價體系感知勞動力市場動向,在此基礎上整合區域性勞動力市場資源,構建全國性勞動力供需監測平臺,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1.構建就業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全國性勞動力市場就業質量評價指標,完善兼顧數量和質量的就業市場測度體系。我國從2018年起開始公布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并作為政府工作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調查失業率數據基于國家統計局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開展的勞動力調查,通過入戶訪問方式對勞動者的基本信息、就業信息和工作信息等內容進行數據采集,但還需建立健全體現就業質量的權威指標。為了更好推進就業優先戰略,要以高質量就業的內涵為核心,因應當前數字經濟、平臺經濟、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從職業結構、薪資水平、工作時長、工作環境、就業滿意度、職業發展前景等方面構建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充分體現新就業形態的典型特征,反映新型職業的突出問題,在此基礎上定期發布我國就業質量評估報告。就業質量評估有利于政府和相關決策部門更多維地掌握就業市場現狀,更科學地預測就業市場發展趨勢,也有利于發現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不同技能勞動者的典型性就業問題,以此瞄準我國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癥結所在,為不斷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優化就業市場調整方向、制定更具針對性、更符合我國現實國情的政策措施提供思路。在就業質量評價與分析過程中,還應著重關注靈活就業勞動者就業質量的趨勢性變化,警惕在就業推進過程中出現以降低就業質量換取就業數量的現象。

2.建立和完善全國性的勞動力供需監測平臺?;谛畔⑴c大數據技術,在對現有地方性勞動力市場監測平臺和數據進行充分整合的基礎上,建立全國性的勞動力供需監測平臺,有效引導全國統一勞動要素大市場的構建。勞動力供需監測平臺可對用人單位的就業規模、勞動需求缺口、技能要求、薪資水平等信息以及勞動者的求職意愿、學歷技能、流動軌跡等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及時捕捉勞動力市場供需動態,通過勞動力供需雙方匹配實現精準的就業信息推送。全國性勞動力供需監測平臺的構建一是可在更大范圍內配置和利用勞動力資源,有效緩解現存的區域性“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難題,不斷改善結構性就業問題;二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更好實現勞動力的供需匹配,充分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倒逼阻礙勞動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速破除;三是依靠大數據技術精準把握勞動力市場的增量變革,尤其是在技術升級、創新創業引領帶動下的就業提質擴容,以此科學判斷經濟發展的活力以及預測勞動力需求的轉變方向。大數據平臺還可以有效整合當前絕大多數的公共就業服務項目,包括失業登記、培訓報名、就業與創業補貼等,集成式的數據平臺不僅能打造出一站式的便民服務點,同時也保證了監測數據的準確可靠,靈敏感知就業市場最新動向。

(三)積極探索就業推進創新模式

激發新就業形態下的創新活力,把握數字經濟轉型機遇,既要開拓產業數字化的創新思路、探索現代服務業的創新模式,探尋產業創新、融合與發展的優化路徑,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就業創造效應,也要逐步探索社會保障制度創新模式,通過厘清權利義務、優化保障體系、創新分攤機制等方式,積極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權益保障。

1.探索“數智經濟”賦能穩就業、創就業新路徑。把握數字化轉型發展機遇,普及信息服務、縮小數字鴻溝,為產業數字化的推進創造有利條件。在推進產業數字化過程中,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不同行業積極探索如何將行業自身特征與數字技術有機融合,充分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擴張。當前農村許多地區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的優勢,積極推動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電商直播形式不僅幫助這些地區打造出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同時還推動了產業鏈條延伸,加速產業融合發展。電商平臺帶動下的產業融合發展,將原本單一化的產業發展路徑推向多元化,帶動了包裝、倉儲、物流乃至文旅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這種“企業+農戶+電商”的經營新模式不僅帶動了就業,還吸引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貨主播作為一類新興職業也成為許多求職者的就業選擇。利用數字技術大膽探索和實踐產業融合與創新創業模式,為穩就業、促就業、創就業提供新動力。

2.探索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模式。伴隨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并創造出大量就業崗位,成為吸納就業最為主要的部門。通過創新引領與產業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激發就業需求、穩步提升就業質量的關鍵。一是推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業態模式加快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拓寬其廣度與深度,提升其專業化與精細化程度,提高優質服務供給質量。二是不斷推進產業融合,尤其是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將個性化、制定化理念融入制造業生產過程中,圍繞“產業鏈”打造“服務鏈”以加快推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推動制造業企業價值鏈的縱向延伸或者橫向拓展,形成高端制造業與高端服務業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態勢。三是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消費性服務業發展,以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宗旨,推動教育、健康、餐飲、娛樂、養老等領域服務性活動的擴容發展。鼓勵和支持更加多元化的市場供給主體,創造出更多高層次、高技能需求的服務型就業崗位,加大培育新興消費性服務行業的高素質服務型人才,延伸服務鏈條,優化服務質量,從而創造更大的就業市場需求空間。

3.探索靈活就業勞動者社會保障制度創新模式。探索靈活就業勞動者參與社會保障的優化機制,持續有效緩解靈活就業勞動者權益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癥結。通過漸進式的試點與改革,探索靈活就業勞動者社保參與的優化方向。一是對靈活就業等新型勞動關系在法律層面予以界定,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劃定靈活就業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二是戶籍制度改革與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在戶籍所在地、居住地、就業地參保。三是進一步探討靈活就業勞動者的社保繳費標準,靈活就業勞動者社會保險需個人全額繳費一定程度上造成該群體參保意愿低下,合理設計靈活就業者參保繳費的新模式和新標準有利于擴大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四是探索靈活就業者與用人單位的社保繳費分攤機制。設計滿足用人單位與靈活就業者需要的激勵相容機制,對用人單位和靈活就業勞動者共同創造的剩余價值進行合理分割,體現并落實就業相關者的“利益—責任”平衡原則。五是精準定位低收入靈活就業者,探索差異化社保繳費分擔機制,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兜底性作用,使共享與發展惠及全體人民。

猜你喜歡
優先共同富裕勞動力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2020年河南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1萬人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廣東:實現貧困勞動力未就業動態清零
40年,教育優先
多端傳播,何者優先?
站在“健康優先”的風口上
相對剝奪對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