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博物院藏清末新軍影像評述

2024-01-31 13:41楊國彭
保定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軍北洋光緒

楊國彭

(故宮博物院 圖書館,北京 100009)

清末新軍是指甲午戰爭之后至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按照西方標準編練的新式陸軍。光緒二十一年(1895),袁世凱在天津小站開練新建陸軍和張之洞在南京編練自強軍,拉開了清末新軍編練的大幕。這一時期,攝影術在中國快速普及,用照片來記錄和報道時事開始成為時代趨勢[1]。清末朝廷在“新政”過程中也與時俱進,開始大量使用照相術,因此,新軍編練被廣泛應用的攝影鏡頭所捕捉,成為記錄和反映近代中國政治軍事變革的珍貴畫面。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批官方拍攝的新軍相冊,包括《北洋陸軍遷安馬廠兩鎮照片》《北洋陸軍保定一鎮暨京旗兵操照片》《天津保定各學堂局所照片》《光緒三十三年秋季近畿陸軍第一第六兩鎮在涿州附近演習戰守圖》《陸軍第一鎮營房總分各圖》《光緒三十四年太湖秋操照片》《己酉校閱陸軍第四鎮撮影》《庚戌校閱第一鎮撮影》《庚戌校閱第二鎮撮影》《校閱陸軍第三鎮撮影》《校閱陸軍第一混成協撮影》《校閱陸軍第二混成協撮影》。12 部相冊共包含照片800 余張,是海內外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一批新軍主題照片。各影像集都來源于清宮舊藏,是清末官方視角下的新軍編練實景。20 世紀80 年代,吳群先生在其所著《中國攝影歷程》中簡單介紹了故宮圖書館所藏的幾部新軍影像集,此后的相關攝影史著作提到的“官方紀事相冊”均引用自此書①吳群《中國攝影發展歷程》,新華出版社,1986 年,第155 頁。此后出版的《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 年版)及《中國影像史》(中國攝影出版社2015 年版)均引用了此書內容。。2013 年,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最后的皇朝——故宮珍藏世紀舊影》單列《軍務》一編,選取了新軍影像若干幅出版,這批照片才首次小批量面世。近十年來,這批影像漸次呈現給公眾,但是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至今沒有相關成果對其進行整體性研究梳理,對這批影像的價值挖掘也遠遠不夠,導致學界對這批影像的關注度遠遠低于預期;二是在數量上,以往出版物或展覽僅僅是選取部分影像進行展示,遠不能窺其全貌,甚至有部分相冊因缺失封面文字信息而未能被關注到;三是以往出版的部分著作,對于新軍照片的研究有較多訛誤,如《最后的皇朝——故宮珍藏世紀舊影》中所選錄新軍照片的年代背景等錯誤比比皆是①李學通《看見歷史:影像的價值與困境——兼評〈最后的皇朝——故宮珍藏世紀舊影〉》對《最后的皇朝》出現的史實錯誤進行了考證,文章地址:http://www.cssn.cn/zgs/zgs_zgjds/201311/t20131119_836610.shtml,查詢日期:2021 年10 月21 日,目前該文章已經刪除。,這樣很容易會對新軍的相關研究形成誤導,亟需糾正??偠灾?,對故宮所藏新軍照片進行系統整理,對于進一步推進新軍的相關研究,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一、清末新軍的編練及影像拍攝始末

八國聯軍之役后,清廷高層意識到大規模訓練新軍已刻不容緩。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三十日(1901年9 月12 日),清廷諭令各省督撫裁汰舊營,精練常備軍[2],其中袁世凱編練的北洋常備軍和張之洞編練的湖北常備軍最為矚目。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清廷設立練兵處,統籌全國軍隊編練事務[3],各省設督練處(亦稱督練公所),作為各省新軍的領導機構。全國性的軍制改革由此轟轟烈烈地展開。

光緒三十年八月初三日(1904 年9 月12 日),清廷頒發《陸軍營制餉章》,正式統一劃定了新軍的營制[4]。在此項文件的指導下,各省掀起了“常備軍”改練“陸軍”的浪潮。其中,袁世凱編練的北洋常備軍第一鎮、第二鎮和第三鎮率先響應,進行了改編[5]。光緒三十一年(1905)二月,清廷派出兵部尚書長庚、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對三鎮新軍進行考驗收編。二人先前往永平府遷安考驗第一鎮,隨后赴天津馬廠考驗第二鎮,最后到保定考驗第三鎮以及在此處編練的京旗常備軍。在此期間,還對天津、保定兩地的各學堂、工廠等進行了考察[6]848-851?!侗毖箨戃娺w安馬廠兩鎮照片》《北洋陸軍保定一鎮暨京旗兵操照片》《天津保定各學堂局所照片》三部相冊正是在這次考驗過程中拍攝的。這三部相冊是官方首次以相冊的形式記錄新軍編練,攝影術自此開始在新軍大型校閱活動中使用,并形成了向內廷進呈新軍相冊的慣例。

這次考驗結束后,光緒三十二年(1906)六月,在保定編練的京旗常備軍改編為“近畿陸軍第一鎮”[7]9667,因保定營房不敷駐扎,遂計劃移駐至北京北部的仰山洼建新營房。次年(1907)九月,第一鎮趁移防之便,與第六鎮在涿州附近舉行演習,之后又在北京南苑大操場閱兵并舉行了宴會[8]。這次秋操是袁世凱失去新軍控制權之后,由旗人鳳山主導的一次中等規模演習,其過程被拍攝成相冊《光緒三十三年秋季近畿陸軍第一第六兩鎮在涿州附近演習戰守圖》,并進呈給內廷。演習結束后,十月初二日,第一鎮移駐京北仰山洼新建營房,《陸軍第一鎮營房總分各圖》內有繪圖十份、照片六張,記錄了該鎮營房的布置詳情。

光緒三十二年陸軍部成立后,又制定了《陸軍部奏定校閱陸軍軍隊章程》,明確了新軍校閱細則,新軍各鎮的校閱工作有序開展[7]9760-9763。北洋六鎮于1906—1907 年間分別進行了第一輪的三年期校閱,1909—1910 年間又進行了第二輪的三年期校閱。故宮所藏的校閱主題的新軍相冊,都拍攝于北洋新軍的第二輪校閱期內。其中,《己酉校閱陸軍第四鎮撮影》記錄的是宣統元年(1909)四月底至五月初,陸軍部右侍郎蔭昌會同署直隸總督楊士驤在天津馬廠校閱第四鎮[9];《庚戌校閱第一鎮撮影》《庚戌校閱第二鎮撮影》拍攝的內容是宣統二年(1910)四月間,校閱大臣壽勛在北京校閱陸軍第一鎮,后赴保定和永平校閱第二鎮的過程[10];同年十一月,清廷選定陸軍部右侍郎那晉作為校閱大臣,赴長春和奉天,對駐扎在東北的陸軍第三鎮及第一、第二混成協進行校閱[11],其過程被拍攝成《校閱陸軍第三鎮撮影》《校閱陸軍第一混成協撮影》《校閱陸軍第二混成協撮影》三部相冊。另外,根據民國間清室善后委員會的文物點查報告記載,在懋勤殿還藏有《己酉年校閱第五六鎮撮影》相冊兩匣[12],通過題名可以判斷,這部相冊的內容是宣統元年四月間,陸軍部署右侍郎姚錫光校閱陸軍第六鎮、第五鎮的場景[13],可惜這兩匣影集已下落不明。

除了每三年進行一次校閱外,為檢驗新軍的戰斗力,清廷還曾籌備過四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分別是河間秋操、彰德秋操、太湖秋操和永平秋操。其中永平秋操因辛亥革命爆發而未能舉行①關于1911 年永平秋操的籌辦始末,參見彭賀超《宣統三年的永平秋操》,《歷史檔案》,2014 年第2 期。,其他三次秋操都進行了官方攝影活動。光緒三十一年在河北地區舉行的河間秋操,規模宏大,《大公報》1905年11 月16 日報道:“此次河間秋操用膠片拍照(活動寫真),將各軍情形均已撮映進呈至內廷?!盵14]可惜這部相冊已不知所蹤。光緒三十二年在中原地區舉行的彰德秋操則有《光緒三十二年彰德附近秋季大操照相》兩冊145 張存世,現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從其黃綾裝裱的特征來看,這部相冊亦出自內廷?!豆饩w三十四年太湖秋操照片》兩冊180 張,記錄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南北新軍在安徽太湖縣進行的大規模演習。1911 年,武昌起義打亂了清廷的編練計劃,官方對新軍的攝影活動也因此戛然而止。關于新軍相冊情況,請見表1。

表1 新軍相冊一覽

續表

二、新軍影像的內容

故宮所藏的新軍相冊,按其主題大致可分為兩種:校閱和秋操。其中,校閱為整軍大典,是朝廷定期簡派大臣對各鎮進行檢閱考核;秋操即軍事演習,包括集團軍之間的大規模演習,以及兩鎮之間舉行的中等規模演習。

(一)新軍校閱

新軍以“鎮”為戰略單位,相當于現在的一個師,整編官兵數量為12 512 名。鎮以下分別是協、標、營、隊、排、棚,每鎮設有步隊、馬隊、炮隊、工程隊、輜重隊等。按照規章,新軍一鎮編練成軍之后,每隔三年需要進行一次校閱。主持校閱的大臣,由朝廷委派兵部或陸軍部的尚書或侍郎擔任,其主要負責人大多是統治者信任的滿人大臣。根據光緒三十四年頒布的《陸軍部奏定校閱陸軍軍隊章程》,校閱大臣需對各軍隊的軍容、軍技、軍學、軍器、軍陣、軍律、軍壘各項逐一詳加校閱,主要分三大事項:校閱式、校閱事宜和保育事宜。

校閱大臣赴新軍某鎮駐扎地后,首先要舉行校閱式,包括閱兵、點名、走排等,其形式類似于現在的大閱兵。如宣統二年壽勛校閱第一、第二兩鎮后,對兩鎮的校閱式進行了細致描述。校閱式開始之時,全鎮官佐目兵在操場集合,列成陣式,校閱大臣巡視一周;隨即逐隊點名,按冊抽問姓名籍貫;點名結束后,進行走排。壽勛評價兩鎮兵丁“步驟精神大致嚴密,而尤以第二鎮駐保定各隊為優”[15]。其次舉行校閱事宜,包括學科和術科。學科是對目兵以上的官佐戰術指揮能力進行考試,如圖上戰術、兵棋推演、野外戰術實施等。術科是舉行場操、技藝和野操,所謂場操就是檢驗士兵的基本技能,如檢驗行進動作是否整齊劃一、持槍是否規范、射擊姿勢是否標準等;技藝是考察士兵的戰斗技能,如打靶、體操、馬術及工程架設技能;野操即進行小規模的軍事對抗演習,分為南北兩軍或東西兩軍進行演習作戰,校閱大臣隨軍觀閱,演習結束后,予以點評。最后檢驗部隊的保育事宜,類似于現在的勤務考核,包括人馬衛生、兵營內務、軍械保養等。校閱完成后,校閱大臣對軍隊的表現進行優劣評比,表現優異的官佐,往往會在校閱結束后得到拔升。

(二)新軍秋操

除了校閱外,為檢驗新軍的戰斗力,清廷還頻繁組織軍事演習活動,如光緒三十三年九月,陸軍第一鎮從保定移駐北京,途中與第六鎮在涿州附近舉行演習,之后又在北京南苑大操場閱兵并舉行了宴會。這次秋操中的南北兩軍身著不同軍衣,在野地實戰對抗,呈現了新軍的戰斗場景。演習過程中拍攝了四十張照片,鳳山在其中的“九月二十五日夜南軍獨立馬隊于涿州城南許各莊西北端宿營圖”“九月二十六日南軍于涿州城北上胡良北端與敵開戰時散兵線利用地勢圖”等九張照片的左側進行了詳細備注,例如為了表現新軍紀律嚴明,鳳山在“北軍部隊九月二十六日午前由良鄉城南大十三里宿營地向涿州城北楊胡屯陸續前進圖”照片中特意注明:“謹按,往者招募兵勇紀律未嫻,以致兵行過者戶閉門關。今遵國家定制首重紀律,所過州縣父老歡迎,雖拾芥撿草之夫莫不隨從,來往兵民一家,謳歌歡洽,所謂王者之師也?!?/p>

故宮所藏的《光緒三十四年太湖秋操照片》兩冊180 張,記錄了光緒三十四年南北新軍在安徽太湖縣進行的大規模演習。這次秋操的總司令是馮國璋,南軍司令是張彪,北軍司令是徐紹楨,校閱大臣蔭昌、兩江總督端方等主持校閱,各國軍事要人齊集太湖縣。演習自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共進行了三天,參演的官兵近兩萬五千余人,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各大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太湖秋操的時間節點十分特殊,一是演習期間光緒、慈禧兩宮相繼殯天,因此參演官兵臂膀上都纏上了白布;二是演習過程中爆發了安慶熊成基革命起義,演習部隊隨即奔赴安慶進行鎮壓①關于太湖秋操的經過,參見彭賀超《1908 年太湖秋操考實》,《歷史檔案》,2012 年第4 期。?!豆饩w三十四年太湖秋操照片》以時間為序,拍攝了南北兩軍步、炮、輜等各兵種的野戰過程,真實記錄了清末新軍戰斗演練場面。

三、故宮藏新軍影像的五個看點

故宮所藏的新軍相冊,拍攝時間從1905 年持續到1910 年,其間新軍由常備軍過渡到陸軍,并經歷了三次大型軍事演習,領導機構由練兵處轉變為陸軍部,是新軍編練日趨規范化、機構和制度日益成熟健全的時期。照片中不僅有北洋新軍,也有南方新軍(主要包括參加太湖秋操的湖北、江蘇及江北新軍),尤其是代表新軍編練最高水平的北洋六鎮(包括東北兩個混成協),除第五鎮外,其他各鎮均被記錄進這批影像當中,這是清末國家的最強軍事力量??傮w來看,這批影像較為完整地記錄了中國陸軍最早的軍事現代化改革運動,它們足以支撐起一部影像視角下的新軍編練史。有以下幾個重要看點值得關注。

(一)新軍將領的珍貴肖像集

以長庚、徐世昌考驗北洋常備軍三鎮時拍攝的兩部相冊為例,相冊是官方拍攝最早的新軍相冊,其中保存了三鎮將領的珍貴合影,從中我們可以辨認出:駐遷安的第一鎮統制官王英楷,統領官劉超佩,統帶官田中玉、王懷慶、鮑貴卿、盧永祥、王占元、朱泮藻;駐馬廠的常備軍第二鎮統制官吳長純,統領官馬龍標、陳光遠、吳鳳嶺,正參謀官張紹曾,統帶官楊善德、孟恩遠,參軍王廷楨;駐保定的第三鎮統制官段芝貴,統領官徐占鳳、張永成,統帶官張鴻逵,正參謀官蔣雁行等。這批人是北洋新軍崛起的中堅力量,留存影像是各人生平中最早的照片,有的甚至是其生平中留下的唯一的一張照片。例如第一鎮統制官王英楷,是與“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并可稱杰的北洋軍閥早期領袖,曹錕、吳佩孚、孫傳芳均出其部,因他去世較早,其生平影像非常少見,所存照片彌足珍貴②李學通在《彰德秋操史實與影像補證》中對《光緒三十二年彰德附近秋季大操照相》相冊進行了考證,其中提到“九月初八日總參議各司各隊長官暨兩軍總統統制統領之拍照”和“九月初八日綜理司各員之拍照”兩張照片的中間站立者為王英楷,通過體形來看,《彰德秋操照相》與本文所提到照片中的王英楷并非同一人,前者照片中所示的“王英楷”身材較矮,體態適中,實際上,王英楷身高體胖,外號“王胖子”,這與本照片中的人物體形吻合。另外王木楠《我的曾祖父王英楷》一文也附了王英楷早年照片,對比可發現,與本文中所提到的王英楷形象一致,可以確定這才是王英楷的真實樣貌。見李學通《彰德秋操史實與影像補正》,《軍事歷史研究》2017 年第2 期;王木楠《我的曾祖父王英楷》,《老照片》第 46 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年 4 月,第 86~89 頁。。

在《己酉校閱陸軍第四鎮撮影》相冊中,直隸總督楊士驤和校閱大臣蔭昌的身影頻頻可見。1908 年10 月,蔭昌還作為校閱大臣,觀摩了南北新軍秋操,在《光緒三十四年太湖秋操照片》中可以看到他和兩江總督端方的身影。演習之北軍總統官徐紹楨、南軍總統官張彪、總參議馮國璋、副參議官哈漢章以及審判官長朱泮藻等人,均留下清晰影像?!陡缧i喌谝换斐蓞f撮影》之官佐大合影,人數眾多,信息量極為豐富,青年馮玉祥的身影依稀可辨,灤州起義的革命先驅施從云、王金銘、張建功,以及后來驅逐溥儀出宮的鹿鐘麟等人應當都在其中,這有待于進一步辨認和相關資料的進一步發現。這批影像是發掘20 世紀初軍事政治人物影像的一個寶庫。

(二)新軍訓練和演習的實景展現

新建陸軍和湖北新軍開練后,在營制、訓練等方面均學習德國,并編纂了各自的訓練條例,全國性的新軍編練開始后,日本操典逐漸開始取代德國操法①據章遹駿在光緒三十年(1904)的記載,“北洋各學堂,昔用德國人教授,自袁慰帥任事后,漸改用日本武官”,“在隊各將校,每日有講堂功課二三小時,由隊長以日本《指揮鑒》、《戰術學》、《步兵操典》、《野外要務令》等譯本……其靠攏教練、散兵教練暨野外演習,均仿日式,無大異同”。參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選編《北洋新軍初期武備情形史料》,《歷史檔案》,1989 年第2 期。。光緒三十二年五月,練兵處軍學司編成了《步兵暫行操法》,對全國新軍操法進行了統一[16]。宣統二年正月,陸軍部又頒布了《新定步兵操法》,進一步完善了新軍的訓練標準[17]。各相冊照片對校閱項目有具體呈現,如《己酉校閱陸軍第四鎮撮影》詳細拍攝了單兵及成排戰斗中的戰術動作。新軍體操項目觀賞性較佳,因此也是各相冊重點拍攝內容之一,1910 年校閱第二鎮的相冊中,有步隊器械體操之平臺、天橋、階梯、秋千、摜跤、超越障礙物、杠架、雙杠等項目,記錄了近代體操在新軍中的應用和普及。另外,官佐目兵沙盤演習、步隊和炮隊練習打靶、馬隊演練馬術以及工程隊架設浮橋等畫面,在各校閱類相冊中都一應俱全。新軍演練的這些項目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兵陣戰術,是軍事現代化的直觀展現。

在秋操主題類相冊中,新軍多編為南北或東西兩軍進行對抗演習。行軍時隊列整齊,工程隊架設浮橋,輜重隊供應物資彈藥,并配有隨軍衛生隊和電信隊,說明新軍基本具備了野戰能力。影像中既有宏大的對戰場面,又有士兵及裝備的細節攝影,非常值得細細玩味。

(三)新軍服制變化的較完整呈現

軍服是軍人最基本的裝備,也是展現一支軍隊形象面貌的最顯著特征。光緒三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905 年2 月27 日),新軍服制制定完成后,曾經歷了多次調整,《奏定陸軍衣制圖說》和《陸軍目兵衣帽圖說》兩部書構成了1905 年陸軍服制的基本內容②《奏定陸軍衣制圖說》,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石印本;《陸軍目兵衣帽圖說》,《東方雜志》第2 卷,第4 號,1905 年5 月28 日。。這批新軍照片則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直觀的細節參考,可以增強研究者的感性認識。例如1905 年長庚、徐世昌考察北洋常備軍三鎮時,新式軍服剛剛完成定制,尚未大規模往下配發,因此三鎮官佐兵丁仍穿著常備軍時期的軍衣。但細致觀察,可以發現照片中已有一名官佐身穿新式禮服,而此時與新軍服制的頒布相距僅一個月,可以說是1905 年款軍服在影像中的最早的一次露面。

1905 年新軍衣制確定后,至清朝滅亡之前,又進行了多次調整。在《己酉校閱陸軍第四鎮撮影》中,官佐及目兵的軍衣軍帽基本還是延續1905 年的衣制,但部分新軍已經開始有所變化,如有的軍官的帽頂部的結頂已經取消,帽墻增加青色帽飾帶,目兵右臂上增加了臂章③關于1907 年衣制變化的情況,參見樊學慶《1905 年新軍服制論述》,《軍事歷史研究》,2007 年第3 期。。這體現了陸軍部對陸軍軍衣增訂修改已經開始在新軍官兵中普及。

宣統二年,陸軍部又對服制進行過一次大的調整。這款軍衣與1905 年款軍衣區別最明顯的是在常服上取消了袖章,增加了肩章和領章,帽徽由原來的團蟒抱珠改為三色同心圓。另外,駐扎東北的第三鎮和兩混成協官佐穿的軍服上,都帶有一個厚實的毛領,兵丁軍帽兩側帶有護耳,用以抵御東北地區嚴寒氣候,說明各鎮新軍服制會隨著地域、氣候的改變,因地制宜作出調整。

(四)新軍武器裝備大觀

新軍開練后,武器裝備的來源十分混雜,既有購自國外的武器,也有國內兵工廠生產的槍炮。通過這批新軍影像,可以看出新軍的武器裝備在不斷地更新變化,如光緒三十一年長庚、徐世昌考驗北洋常備軍三鎮時,保定一鎮所用步槍大部分系漢陽槍炮廠所造,口徑7.9 毫米,就是俗稱的“老套筒”,技術較為落后。至1910 年那晉校閱第三鎮時,步槍已改換成較為先進的日制“三零式”步槍,口徑6.5 毫米。在1905 年拍攝的“保定一鎮馬克心快炮二尊在大楊莊打靶瞄放”影像中,專門展示了兩尊從英國進口的馬克心機關炮,據記載,兩炮30 秒間共放250 發子彈,鋼靶傷3 處,深約1 厘米,木靶傷125處,槍彈均洞穿成穴,可謂威力十足[6]848-851。至1908 年太湖秋操時,江蘇陸軍第九鎮的機關炮隊所使用的馬克心機關炮裝有帶波紋的水冷套,并配有更穩定的三腳架,比1905 年保定一鎮展示的機關炮更為先進。此外,太湖秋操展示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如氣球隊所使用的氣囊,用于部隊之偵查、集結等;又如1904 年丹麥軍隊新裝備的麥德森輕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實用的輕機槍,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照片顯示新軍部隊也裝備了這種先進機槍;太湖秋操還展示了新軍所使用的無線電信,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通訊部隊。

故宮所藏新軍影像顯示,1905—1910 年間的新軍武器裝備取得了巨大進步,不但緊跟世界先進軍事國家武器水平,而且開始逐步探索武器裝備正規化建設的道路,從槍炮制式統一發展到追求全鎮武器裝備的整齊劃一??梢哉f,正是由于新軍武器裝備建設的巨大成就,使其最終成為當時武器最為精良、現代化程度最高、戰斗力最強的部隊,成為影響晚清政局變幻的重要因素①關于新軍的武器裝備建設,參見李寧《北洋新軍武器裝備建設歷史考察(1895-1911)》,國防科技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8 年。。這批新軍影像,為解讀近代中國武器裝備情況提供了真實參考。

(五)近代社會變遷的珍貴影像

故宮所藏新軍影像拍攝地點從東北的沈陽、長春,到華北地區的北京、保定、涿州、永平、遷安、馬廠,再到南方安徽太湖縣,范圍極廣,其中既有城鎮,也有村莊。部分照片旁邊的題注詳細記錄了攝影地點,如“保定一鎮管退炮一隊在殷莊打靶”,地點是在今保定高陽縣殷家莊村,“保定一鎮馬克心快炮二尊在大楊莊打靶瞄放”,地點是在今保定市蠡縣大楊莊村,又如《光緒三十三年秋季近畿陸軍第一第六兩鎮在涿州附近演習戰守圖》中的“涿州城南許各莊”“涿州城楊胡屯”“涿州城南忠義店”以及北京“南苑大操場”等地點,均有跡可循,是近代城鎮村落變遷的珍稀畫面。1905 年長庚、徐世昌考驗北洋三鎮時,一并考察了北洋陸軍學堂、北洋陸軍速成學堂、北洋陸軍馬醫學堂、直隸文高等學堂、保定師范學堂、天津初級師范學堂、直隸農務學堂、保定工巡總局、天津巡警總局、天津習藝所、天津工藝總局、天津銀元局、天津金鋼橋、金華橋等一批京津冀地區的學校、機構、工廠及橋梁,均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了20 世紀初華北地區的城市近代化的發展。

結語

大量的官方影像保存于清宮中,顯示清末統治者對新軍編練十分重視。照片中精良的武器裝備、訓練有素的官佐兵丁、完整有序的軍隊編制,證明新軍已經與清朝傳統舊軍有了質的區別。相較于文字記載,研究者更能通過影像直觀感受到新軍(尤其是北洋新軍)的強大實力;令人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軍在推翻清朝統治中的作用,以及北洋新軍為何能順利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形成軍閥勢力。因此,影像史料在直觀解讀新軍歷史中的作用,是文字史料所不可替代的。清末新軍改變了20 世紀初中國近代史的走向,并影響民國政局十余年。這批影像,進一步豐富了新軍研究的相關材料,對于深入解讀晚清史、辛亥革命史、北洋軍閥史及中國近代社會史,均具有重要價值。

猜你喜歡
新軍北洋光緒
毓慶宮光緒書房的使用與陳設
媒體視野下的清末宣講所——以《北洋官報》為中心
宇通T7團隊再添新軍
Examining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PUE-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for the jumbo fl ying squidDosidicus gigasoffshore Peru based on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新軍
光緒《黔江縣志》的藥學價值
“戊戌變法”中的光緒和慈禧
新軍
北洋外交部魯喬奇(L.Giorgi)檔案紀要
Scholar and East L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