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押題“悲劇”對寫作教學的啟示

2024-02-06 18:30楊操
學語文 2024年1期
關鍵詞:啟示悲劇寫作教學

摘要:每年臨近高考,高三語文教師以及教輔機構都會絞盡腦汁結合大政方針、新聞大事、周年事件等社會熱點押高考作文題,而所押的題目不可能完全一樣,充其量只是與高考題貌合神離??忌恢`活應變,將平時已經備好的立意、素材、結構生搬硬套上去,最后釀成不符題意的“悲劇”。在一線教師與命題人的押題與反押題的博弈中,考生往往成為最大受害者。為了避免押題悲劇的重演,教師需要擺正姿態,將功夫用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關注學生的素材積累與運用、養成澄清概念、思考全面的習慣。

關鍵詞:高考押題;寫作教學;啟示

2023年新高考1卷語文作文揭曉,很多考生在朋友圈或自媒體上歡呼,感激自己的老師押中了高考作文題或是慶幸自己做過類似的題,但是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很多學生發現自己的語文成績并不高,甚至遠低于預期,這與作文得分較低息息相關?;诖饲闆r,不妨回顧考前所押之題,看問題出在何處。聲稱自己押中的題大多與“講好中國故事”這一主題相關,其中以下面這道題最為典型:

新時代,要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理解中國,需要別人全面客觀地看,更需要我們生動準確地說。新時代領路人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請以“講好中國故事”為題寫一篇文章。

其他的押題有以李子柒的故事為引子,要求學生談“新時期我們應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有提供兩則材料,分別以“故事里的中國”與“熊貓叢書”在國內和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為背景,引出“講好中國故事”的寫作引導語,啟發考生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進行思考;有的題模仿2017年高考題,提供多個關鍵詞,要求考生結合這些關鍵詞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凡此種種,都以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為旨歸。為了更好地發現問題所在,此處將高考原題呈上進行比較:

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從宏觀看,該作文題不在審題立意上設置太多門檻,也不在情境任務上設置過多的限制,而是對材料的主旨進行了限定,即故事是有力量的。從微觀層面看,材料涉及的是“好的故事”,并非單純的故事;四個“可以”分別從表達和溝通、心靈與智慧、個人命運和民族形象等角度闡釋了故事的力量;省略號的作用不容忽視,鼓勵考生對“好的故事”的力量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對比不難發現,一系列的押題重心放在了“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而高考題的重心則是“好的故事”的“力量”,兩者存在巨大差異。一些考生看到此題后就將平時訓練的作文套上去,基本模式為:中心論點——爭做有為青年,講好中國故事;分論點——三個“講好中國故事,需要青年xx”——呈并列或遞進式展開;論據——大量感動中國人物事例堆砌,闡述他們是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由于其立意脫離材料限定的主旨,雖然也涉及到眾多“好的故事”,但是并未完成寫作任務,依據閱卷標準,分數基本在40分以下。

一線語文教師對考前的作文押題一直樂此不疲,但是屢次釀成“悲劇”。無獨有偶,2021年很多地方在考前押“體育的重要性”,而高考題的背景確實與體育有關,但是該題只是借體育談“強弱之變”,所以據當年閱卷教師反饋,廣東地區的考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文章通篇談體育的功效或意義或價值或作用,不談強弱之變(按照評分標準只能得36—41分);二是文章雖然主要是談強弱之變,但是仍舊是通篇談體育(按照評分標準,寫得再好,得分也不能超過53分)[1]10。

這樣的結果,不禁讓人反思:為什么考生在面對考題時就不能靈活應變呢?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押題“悲劇”再次發生呢?

從心理層面看,考生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其在考場上習慣性調用系統1進行思考有關系。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人的思維模式有兩套系統,系統1和系統2,前者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的狀態”[2]5,而系統2則恰恰相反,需要費腦力,善于理性分析,但缺陷就是速度慢,比較懶散。在時間很緊張的考場氛圍下,學生常常會用系統1去識別題目,使之盡快與熟悉且擅長的領域形成關聯,而這恰恰就成了將高考題與所押題簡單等同的心理根源。所以平時在作文訓練過程中要多激活系統2,加強思維訓練。

從實踐層面看,關鍵還是要將精力放在平時依據寫作學情的訓練上,而不是考前的盲目押題。誠然,考前寫一些有針對性的作文題有其必要性,教師可以借此提供一些策略性知識,但不能固守某一題的寫作策略,“應設置變化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變式練習,以促使學生關注規則使用的各種條件,并對使用規則的整個過程進行有意識監控”,[3]178做到遇到新的變式題能夠靈活應變。

但變式訓練畢竟治標不治本,真正讓考生即使面對陌生的寫作情境依舊能游刃有余、應付自如,就目前而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第一,重視訓練學生思維,靈活處理二元關系

“押題者往往關注寫什么卻很少關注怎樣寫的問題?!畬懯裁词菑拿}規律角度進行的‘押題;‘怎樣寫是從學生角度思考的‘押題?!盵4]79作為高三教師,依據命題規律進行適當的押題訓練是有必要的,但是不可忽視學生寫作學情,而應多從學生“怎么寫”角度進行“押題”??忌诿鎸Ω呖荚囶}時不能靈活應變,一方面因為時間太緊,思考時間有限;另一方面在思維慣性的作用下,對于一些疲于思考且對自己的語文老師十分信任的考生來說,他們很自然地就將貌合神離的作文套上去。要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教師的“押題”應放在訓練學生的思維上,但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很容易陷入空談,要讓思維訓練在寫作中真正落地,可以針對性訓練學生對二元關系的處理。眾所周知,連接一個面上兩個點才能形成一條線。類比之,命題人通過試題為考生鋪開了一個情境面,考生要保證立意符合題意不偏離,就需要找到面上的至少兩個點進行立意,以2023年新高考1卷的作文題為例,很多考生只抓“好的故事”進行立意,而忽視了“情境面”中的“力量”,導致立意殘缺。而大談“講好中國故事”的考生,究其根源,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習慣了一元化、單極化地思考問題。若考生平時習慣用二元關系思考問題,就會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上添加“發揮中國故事的力量”這一維度,不至于出現立意的殘缺。

談到二元關系的訓練,首先重視對二元對立關系的處理,如2021年高考題中的強弱之辯,主要是要找到兩者實現轉化的條件,而轉化的關鍵就是要在看似對立的雙方中找到對方存在的因子,比如在強中看到有弱的存在,而在弱中看到強的因子。這種思維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得來;對于非二元對立的關系,需要認識到兩者有彼此互補、彼此成就、優中選優等關系,如: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爭論就可以看成是一種彼此互補的關系;而“有為”與“可為”的關系可以看作是一種彼此成就的關系,即可為的時代讓青年大有作為,而有為的青年又讓時代更加可為。

當然,有些作文試題看似只有一元,這時就需要訓練考生挖掘與之對應的另外一元,通過主動構建二元關系,讓立意更加深刻。如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題,從表層看是要考生思考在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下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立意不難但競爭力偏弱,若考生能對“時間”進行主動的二元建構,認識到時間在“人”的作用下,可以被人掌控,也可以“操控”人這一二元關系,以此切入,思索人生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立意變得深刻且切合學生的實情。

第二,使用的素材有高度,更要有溫度

由于作文思維訓練的欠缺,考前押題從宏觀看容易造成文章不符合題意,而從微觀看則容易造成素材的生硬堆砌,使論點與論據存在齟齬不合的情況。究其根源是在押題思想的指導下,考生會提前準備很多與所押主題相關的素材,尤其以人物事例居多,比如202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徐夢桃、陳清泉、陸鴻、林占熺等,高考前夕上熱搜的人物如“小鎮做題家”桂海潮,還有一些萬能素材人物如司馬遷、屠呦呦、鐘南山、黃文秀等。不可否認,使用這些人物讓論證有一定的高度和說服力,但大多缺乏溫度,即考生只是程式化地使用這些人物,并未與之形成共情。當閱卷人看多了這類程式化的人物事例的堆砌后就會變得麻木而不愿細讀。甚至一些考生由于考前苦心經營了這些素材,覺得考試時不用上心有不甘,生搬硬套在與之并不相符的主題下,這樣的素材運用有何“溫度”可言呢?更為可悲的是,由于未能與這些人物故事產生共情,即使考前準備了,即便與主題相關,在考場上依舊想不起來,或是運用不當。

那么,如何讓自己積累的素材變得有溫度呢?簡言之,就是要厘清人物之所以為人稱頌的來龍去脈,去了解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屠呦呦為例,學生對其進行概念化、臉譜化的運用——因為獲得諾貝爾獎而偉大,因為她證明了中醫的了不起而偉大。除了這些,屠呦呦仿佛就是一個符號,與青年是“隔”的,缺乏溫度。而當我們通過BBC拍攝的紀錄片《屠呦呦,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真正了解了青蒿素研制的時代背景,知道了屠呦呦為了攻克難關,三年僅見女兒一面,知道了她為了確認青蒿提取物有效且對人體無毒害,堅持以身試藥。通過深入了解了這些,我們對屠呦呦這一人物事例的使用就不再僅僅停留在符號化層次。原來她也是人,也是一位母親,為了攻克難關竟然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個有溫度的巨人形象才能真正在考生心中生根,筆下生花。而考前大熱的“小鎮做題家”桂海潮的故事對即將參加高考的考生是有很強的沖擊力的,他不僅為這些還在獨木橋上迷茫掙扎的考生樹立了榜樣,而且還讓他們堅定了知識就是力量這一信仰。一旦考生能與人物共情,能使用的角度將變得多元,這樣才能有效破除為押題而生硬準備素材的弊端。

當然,只聚焦單一素材,即便有溫度依舊難以擺脫素材匱乏的困境。所以,考生與其在考前為所押主題對大量素材囫圇吞棗,造成消化不良,不如將注意力放在平時,“家事國事事事關心”,走進生活,觀察社會,由追求素材的量向質轉變,用深有感觸的素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思考頗深的素材塑造自己的三觀。

第三,澄清概念,思考全面

基于押題思路而寫作的文章,往往會忽略試題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將平時準備的素材或論證結構搬上來,造成論證過程脫離核心概念的范圍。對核心概念的漠視也會造成思考不全面,出現思維殘缺。如上面的押題,由于未將故事這一核心概念澄清,就將一些經典小說的情節直接搬上來,充當論據論證好故事的力量;由于對力量這一概念的內涵不清楚,而將其等同于意義、價值、方法,導致論證脫離了材料中列舉的“故事的力量”的外延;由于迫切想將準備的文章套上去,淡化了對“故事”這一核心概念以及限定詞“好的”的關注,考生在文中大談中國故事所具有的各種力量,導致出現了中國故事一定是好的故事這一思維漏洞。甚至有考生直接談各種故事的力量,忽視“好的”這一限定。

與其將大量心思用在押題上,不如在平日的作文訓練中重視澄清概念,強化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忌鷽]有澄清概念的意識,一是平時訓練不足;二是教師提供的方法不當。在考場上,用常規的“屬+種差”的方法對概念進行定義往往讓考生望而生畏,畢竟在考場上要找到故事屬于什么范疇已屬不易,更何況要找故事與“屬”中其他“種”的差異更是難上加難。

對概念的澄清過程也可以強化思考的全面性。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可以采用拆分法、外延法、對比法等易于操作的方法對核心概念進行界定。依舊以“故事”為例,使用拆分法可以將故事理解為: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不是所有過去的事情都能成為故事呢?這時可用外延法進行列舉: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宗教故事、傳奇故事等等。很明顯能流傳下來的故事往往對人類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就排除掉了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瑣事。使用對比法,引入情節這一概念進行比較。通過小說的學習,我們知道情節強調事情發生的集中性,強調事情的因果關聯,強調敘事的剪裁感,而這與故事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進行講述所不同。由此就不難看出,考生大量使用小說中的情節去論證故事的力量是不合理的。隨著對故事這一概念的澄清,對故事所涉及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思考,我們發現過去發生的事情的確存在好壞之分,故事的力量也的確有大小之分。這樣寫故事的力量,文章就會脫穎而出,獲得較強的競爭力。

最后,基于這些押題的慘痛教訓,我們也看到了高考作為人才選拔工具在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方面的指揮棒作用。啟示學生為學不要一味追求捷徑,投機取巧終將碰壁;啟示教師的教學要回歸學科的本質,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為目標,摒棄以刷題押題為導向的備考思路,而且也啟示教師不能輕易淡化教材在寫作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沈友林.切記押題,全面備考——以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為例[J].廣東教育(高中版),2021(12).

[2]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M].胡曉姣,李愛民,何夢瑩,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朱曉斌.寫作教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蘇水彩.對高考作文押題熱的冷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09).

(作者:楊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華中師范大學龍崗附屬中學語文教師)

[責編:夏家順;校對:胡承佼]

猜你喜歡
啟示悲劇寫作教學
偉大的悲劇
泄洪的悲劇不能一再上演
民族預科生寫作教學的對策探究
國外跨境電子商務稅收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論美國警察院校政府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及啟示
武陵山片區高校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的建設與啟示
積累,為學生寫作增光添彩
架設作文橋梁,探尋寫作源泉
淺論高中語文寫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貓的悲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