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人物故事在重大新聞報道中的運用

2024-02-18 14:25張瑞
新聞世界 2024年2期

張瑞

【摘? ?要】新聞寫得好,故事是個寶。寫好新聞故事,人物是最關鍵的核心部分。好的人物故事,是新聞報道中的點睛之筆,也是最吸引讀者注意的內容。因此,要想推出一篇有溫度的新聞報道,首先要能捕捉到鮮活的人物素材,講出有溫度的人物故事。本文以安徽省2023年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的新聞事件為背景,通過媒體另辟蹊徑推出系列人物報道為例,闡釋了人物報道在重大新聞題材報道中的閃光點,這是今后在類似重大題材系列報道中可以借鑒并運用的一種途徑。

【關鍵詞】淠史杭工程;人物故事;重大新聞報道

2023年是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1958年,黨和人民戮力同心,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治水壯舉,形成了“人間天河”淠史杭。2023年8月19日,紀念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大會在主戰場六安市隆重召開。大會期間,各主流媒體充分運用各種新聞體裁,多方面報道這一重大新聞主題。其中,以人物為主要抓手,通過相關人物報道,回望烽火歲月,再現戰天斗地場面,達到了很好的畫龍點睛的效果。在此,以六安市《皖西日報》開辟的一系列人物報道為例,探究在重大新聞報道中寫好人物故事的重要意義。

一、場面宏大,以人物串起主線

六安地處江淮分水嶺,其治水歷史跨越千年。千百年來,在興修水利、變水害為水利的道路上,皖西人民一路艱辛、一路探索,與天斗、與地斗,不斷書寫著水利傳奇。新中國成立后,興修水利、根治水患成為治國安邦大計,淮河流域綜合治理被納入其中。1958年,中共安徽省委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依托治淮建成的幾大水庫群,建設一個跨越江淮分水嶺兩側、橫貫皖中,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灌區組成的特大型灌區——淠史杭。

紀念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如何迅速切入報道選題,皖西日報迅速組織記者,以史實里的人物為突破口,即1958年8月19日,時任淠史杭工程總指揮趙子厚(六安專署專員),在橫排頭工地上挖下了第一鍬土,由此開啟了這場歷時14年的偉大工程序幕的連續報道。在接下來的系列報道中,以“黃繼光”“劉胡蘭”“鐵姑娘”等命名并組建的6400多個突擊隊、戰斗隊等歷史人物故事紛紛躍然紙上……一個個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彰顯了皖西人民頑強拼搏的力量,也增加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

為此,2023年記者們按照市委統一部署和要求,堅持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同步,著力為紀念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營造隆重、熱烈、濃厚的輿論氛圍。深入挖掘、宣傳報道淠史杭工程建設歷史過程中的火熱場面、感人故事、以及建成后發揮的重要作用和歷史貢獻,擦亮“淠史杭”名片,唱響紅色旋律,凝聚新時代幸福六安建設強大精神力量;全面展示六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弘揚淠史杭工程建設過程中孕育出來的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科學求實的精神;全面展示全市上下傳承發揚淠史杭精神的新時代火熱實踐、精彩答卷;生動反映廣大干群發憤圖強、趕超發展的奮進故事,進一步擴大提升六安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影響力。

在具體操作中,皖西日報新聞中心組織骨干力量重點聚焦宣傳淠史杭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故事和事跡,生動再現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六安干群矢志不渝、迎難而上、艱苦拼搏、創新創造的奮斗故事。從2023年7月10日起,皖西日報統一開設了“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專題專欄,推出《我與淠史杭的故事》子欄目,組織記者、專家組成專門小組,沿著淠史杭灌區之路,挖掘、整理、采訪淠史杭工程的決策者、設計者、建設者、見證者等人物;開設《人間天河 豐收之源》子欄目,全面反映淠史杭工程發揮的防洪、灌溉、水力發電、城市供水等綜合功能;開設《專家談淠史杭》子欄目,邀請水利、黨史、社科等方面的專家,系統闡述淠史杭工程的建設意義、建設情況及淠史杭精神的深刻內涵等。為加強融合報道,創新方式方法,皖西日報還廣泛運用各種宣傳資源、傳播載體,充分利用短視頻、動漫、圖說、H5、VR等手段,推出豐富多彩、通俗易懂的融媒體產品,切實增強宣傳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曾希圣、趙子厚、黃昌棟、劉美三、許芳華……這些決策者、設計者和建設者,用青春和熱血,筑造了澤被后世的偉大工程。皖西日報擬定采訪小組,多路并進,通過先輩后人的回憶,結合史料,挖深挖細,將他們的汗水、淚水甚至生命匯入時間長河,成為難以忘卻的回憶躍然紙上,形成了彌足珍貴的情懷、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二、以人為本,用回憶講好故事

賡續紅色血脈,凝聚奮進力量。媒體記者以專欄《對話淠史杭工程建設者及后代》為抓手,寫活人物,講好歷史。

例如,在各路新聞報道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當屬重點報道的仍健在的當年施工建設者——85歲高齡的“劉胡蘭戰斗連”連長許芳華。許芳華的家在舒城縣干汊河鎮,杭埠河岸邊,周瑜城腳下。在她的印象里,修建淠史杭工程以前,當地每年不是發大水就是干旱,農田里的莊稼經常顆粒無收。每次一發大水,村子就會被淹,年幼的許芳華不得不跟著父母背井離鄉討生活。當年,修建水庫的消息一發布,新婚僅三天的許芳華就來到龍河口水庫修建工地,把新婚時穿的花棉襖一脫,光著腳板,專找重活干,從不叫苦叫累。

記者從這一角度入手,多次驅車來到許芳華家中和她談心,“當時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把水庫修好,造福子孫后代?!痹S芳華告訴記者,她當時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挑土,她每趟都比別人多幾鍬,每天都比別人多跑幾個來回。因此,在水庫修建工地上,她一個月入團,三個月入黨。工地指揮部從來自舒城縣成千上萬名女同志中挑選120人組建“劉胡蘭戰斗連”時,大伙一致選她當連長。并且,要強的她還帶領“劉胡蘭戰斗連”的姑娘們和“董存瑞戰斗連”的小伙子們比賽挑土、拉石磙,結果姑娘們大獲全勝。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善于引導被采訪對象回憶“高光時刻”,讓被采訪對象打開記憶的閘門,主動向記者講述那個年代激動人心的往事,比老套的一問一答式的采訪更為順利。

再如,善于激起建設者后代的“共鳴”,用他們的回憶還原歷史——原淠史杭工程總指揮趙子厚之子趙洪,在記者采訪時深情回憶起父親“一生治水,情系淠史杭”的點點滴滴。

作為這項偉大壯舉的總指揮,趙子厚為淠史杭工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工作起來不分白天黑夜,不是在辦公室研究工程事宜,就是在工地上忙碌。記者引導趙洪回憶起小時候,姥姥總是在夜晚的燈光下為父親做厚底鞋的場景入手。這是因為,他當年的年紀小,最常干的就是放學回家后幫姥姥打麻線。后來,趙洪才漸漸了解到,當時為了選擇渠道的最佳路線,父親總是帶領指揮部的干部和技術人員一起實地測量。跋山涉水,徒步勘測,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鞋底。

“一步步走,一步步看,一點點勘測,這種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令人敬仰!”采訪到這里,趙洪眼里滿是敬佩之情。在趙洪看來,淠史杭工程最終能修建成功,是因為老一輩人始終秉承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叭绻麤]有革命精神,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投建如此大的工程連想也不敢想。其次,就是要有科學態度。老一輩淠史杭人絕不是亂干蠻干,而是秉持科學態度,在干中學,在干中通過創新解決了一系列問題和困難。正是因為有了這兩點,才使得老一輩淠史杭人成就了中國水利史上的這一偉大壯舉?!?/p>

在采訪中,記者沒有正面描述老一輩建設者的工作場面,而是通過后人的回憶,做好人物專訪,形象生動地報道出了工程建設之辛苦,使文字更有活力,報道有血有肉,比堆砌史料更吸引讀者眼球。

三、凡人點滴,樹形象立意深遠

不僅僅要關注重要人物的采訪,通過回憶講好人物故事,還原歷史事件,新聞媒體還要善于抓住一些平凡的勞動者,通過“凡人小事”,以小切口傳遞宏大報道題材中的點滴溫暖。

在淠史杭開工建設65周年系列報道中,新聞媒體抓住了工程中當年的“學生娃”這一人物形象,體現出了當年全員戰斗、人定勝天的宏大場面——在六安市葉集區境內的平崗嶺,參與當年建設的芮澤祥那時候還是一名學生,現年已經83歲了。記者得知這一線索后,立即從這個“普通勞動者”人物入手開展采訪。

耄耋之年的芮老精神矍鑠。采訪時,記者并沒有直奔主題開展訪談,而是跟隨芮澤祥從家來到兩公里處史河岸邊的切嶺,陪老人家在切嶺渠道邊散步,老人家不自覺地就回想起那些年在工地上的勞動場景。芮澤祥老人當年是淠史杭工程的參與者、建設者,現在是幸福生活的受益者、見證者。記者稍一引導,提及當年修建平崗切嶺工程,老人家就打開了話匣子:“平崗切嶺在我們平崗鄉的平崗村,也就是現在平崗街道的芮祠新村。當時,我們全家齊上陣,包括父母、哥哥整天都戰斗在平崗切嶺?!避菨上槿页鰟訁⑴c其中,那時他還是一名初中生,放學后第一時間就趕到工地上,跟著大部隊一起抬土?!?958年我18歲,我升初中的那一年,那時候小學六年制。我那時候是邊上學,邊到平崗嶺干活。放學后第一時間就到工地上跟大人一起干活、運土?!避菨上榍逦赜浀卯斈晁艑W后去參加勞動的場景。在不斷地交流過程中,老人回憶自己當年雖然年紀小,但憑著一股韌勁,和其他工友一樣穿著草鞋,即使腳底磨出血了也堅持干活?!盀榱斯奈枋繗?,干活的時候大家就一起喊口號?!避菨上橐贿叿粗氖殖?,一邊向記者娓娓道來那段氣吞山河、戰天斗地的歷史。

還有一個例子,是1958年淠史杭工程開建時才19歲的黃定穩。穿著草鞋,扛著沉重的測量儀器,在淠河總干渠上從事測量工作的黃定穩就這樣用他的雙腳丈量了崎嶇坎坷的各級渠道,為這項偉大工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記者找到現年84歲的黃定穩,退休后的老人家經常去家門口的河渠邊走走,看碧水流過一道道河渠,滋潤著一片片農田。對于他親手參與修建的淠河總干渠,他有著很深的感情。一回憶起當年投身淠史杭工程建設時的情形,他的依然思路清晰?!澳悄晡?9歲,在中派電灌站、淠河指揮部擔任學員,學習測量‘扛尺子’,那時候條件非常簡陋,‘花桿子’沒有刻度,只能靠人來回‘翻桿子’測量,一桿子2米,一桿一桿地翻,出門測量都是靠雙腳走,一天走幾十里路很正常?!惫こ探ê昧?,需要管護。自1963年起,黃定穩扎根于大潛山管理所金魚壩管理段30多年,從事工程后期的建設與管護。當時渠道兩岸道路不通,土質護坡遍布著近一人深的雨淋溝,尤其在雨天查險時,稍不留神就掉進溝里,再爬上來時已是滿身泥水,黃定穩依舊靠著雙腳走遍各級渠道?!包h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我很高興,覺得自己當年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秉S定穩感慨地說。

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記者記錄下了這樣一個個飽滿的人物故事。在一系列的報道中,正是因為當初有許許多多像芮澤祥、黃定穩這樣的普通基層建設者,他們在淠史杭工程修建過程中無私奉獻,戰天斗地,才有了今天滋潤我們幸福生活的“甘泉”。記者通過一個個人物故事,側面展現了當年皖西人民戰天斗地的淠史杭精神。

淠史杭開工建設65周年是個大題材,在系列報道中,皖西日報的記者充分講好人物故事,以“原汁原味”的回憶錄,再現了當年波瀾壯闊的烽火歲月,是這次新聞報道中的一大亮點。由此可見,講好人物故事,運用好人物專訪,可以為宏大的主題報道錦上添花,是今后開展系列報道可以借鑒的手法之一,它能夠直觀、形象、生動地還原場景,既能把上世紀一方兒女在黨的領導下歷經艱辛、排除萬難,修建舉世矚目的“人間天河”全景展示的同時,又展現出在新時代老區干群勠力同心、斗志昂揚,傳承和發揚淠史杭戰天斗地精神。

(作者:皖西日報社新聞中心副主任、主任編輯)

責編:周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