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新手教師的職業內疚體驗研究

2024-02-19 11:38陳子慧楊妍璐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 2024年2期

陳子慧 楊妍璐

【摘要】本研究基于教育現象學視角,對8名幼兒園新手教師進行訪談,探尋其職業內疚體驗的樣貌、結構、特征。研究發現,新手教師的職業內疚情境分為誤傷幼兒、他人在場和反觀自我三方面,職業內疚結構包括自責、追悔、慚惶、羞愧、尷尬、失落、心虛七種類型。新手教師的職業內疚體驗呈現出內傾性和外感性、深刻性和彌散性、喚醒性和調節性的主體特征。

【關鍵詞】幼兒園新手教師;職業內疚;教育現象學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24)1/2-0040-06

內疚情緒是個體良心的顯現,始于對自身道德觀念的違背和對他者的傷害,具有強大的反省和行為調節作用?!?-3〕教師職業內疚是教學情緒的一種,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因自身原因或不可抗力而達不到自己或社會的期望,并對教育關系中的他人造成負面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目前我國關于教師職業內疚的研究包括以下幾方面:從“后課改時代”的宏觀背景出發強調研究教師職業內疚情感的重要性;〔4〕從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現象學等學科的中觀視角出發分析教師職業內疚的內涵、結構和意義;〔5-9〕從研究工具的微觀層面出發制定教師職業內疚情緒的問卷量表?!?0〕可見,已有研究呈現出研究方法多樣化、研究范圍擴展化和研究內容深入化的趨勢,研究對象以中小學教師為主,關于幼兒園教師職業內疚的研究較為缺乏。

幼兒園新手教師具有新穎的教育觀和較強的可塑性,為幼教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本研究基于教育現象學視角,嘗試“重新回返教育的人文本性”,〔11〕關注鮮活、具體的教育情境中的幼兒園新手教師的經驗世界,探究幼兒園新手教師的職業內疚體驗。

一、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對象

幼兒園新手教師指剛走上工作崗位1—2年的教師或在幼兒園實習的師范大學應屆畢業生?!?2〕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方式,向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6所幼兒園共30名新手教師發放問卷,以初步了解幼兒園新手教師職業內疚的類型,篩選出分享意愿較強,且職業內疚體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對象。問卷內容除教齡、學歷等個人基本信息外,還包括“工作至今有無印象深刻的職業內疚體驗”和“個體是否愿意分享職業內疚體驗過程”兩道填空題。最終,本研究共找到8名新手教師作為訪談對象。

(二)研究資料收集與整理

訪談提綱包括5個問題,即“在與幼兒日常交往中的職業內疚”“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職業內疚”“與同事或領導相處時的職業內疚”“與家長交流時的職業內疚”“面對自身發展現狀的職業內疚”。訪談對象根據問題講述其職業內疚體驗的完整經歷及感受,每名訪談對象的講述時間約1個小時。征得同意后,研究者將訪談記錄轉錄為文稿,計3萬余字。

研究者本著與訪談對象“共在”的態度,懸置自己的看法,帶著好奇和敏感,就搜集到的資料對訪談對象逐字逐句提問,努力貼近事件原本的狀態。如摘取“那件事后,我把過敏原清單仔細地挨個看了一遍”這句話,提問“為什么‘我’在事前會疏忽?‘我’進行彌補的動機是什么?‘我’彌補時的心情如何?”,以此深入探究教師職業內疚體驗的意義,并將相同意義的體驗建立關聯,合成主題意群。最后,研究者以飽滿的、具象的語言描述主題,清晰地呈現幼兒園新手教師內疚體驗的結構、特征和意義。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幼兒園新手教師職業內疚的樣貌呈現

1.誤傷幼兒時的職業內疚感

幼兒園教師的首要職責是保障幼兒身心健康。訪談發現,新手教師在工作中出現誤傷幼兒的情況時,感受到明顯的自責、追悔等內疚體驗。

(1)于心不安:自責于造成幼兒心理傷害

“一個小班男孩午餐時不想吃飯,我開出條件:要么吃完一個菜,要么兩個菜都吃一大半。他還是不想吃,我便訓斥了一句:‘這么挑食,等到大班別人都比你高!’結果他哭了,飯也吃不下去了。唉!我居然把孩子弄‘崩潰’了”(師5)。教師的訓斥可能是無意識的。事實上,受“師道尊嚴”“長幼有序”等儒家倫理文化影響,教師在潛意識中難免將自己放置于相對幼兒較高的位置,因此常常要與潛在的“權威意識”做斗爭。當新手教師依據權威實施口頭懲戒時,幼兒并不能充分理解口頭懲戒背后的關心。當教師與幼兒之間尚未形成完整的關心關系時,教師的舉動便成為一種關懷異化,〔13〕由此產生了職業內疚。

(2)悔不當初:追悔于造成幼兒身體傷害

新手教師在正式進入教育實踐場域前的責任意識是朦朧的、模糊的、潛意識的。雖飽含責任情感,但在沒有和現實事件關聯之前,其對于責任行為的具體要求是缺乏覺知的?!懊佬g活動時,我沒過腦子就把成人用的剪刀給了一名幼兒用。結果他舉著小手來找我,說手指被剪刀剪破了。我一驚,然后不停責罵自己”(師8)“班上有一個女孩屬于蚊蟲叮咬過敏的體質,但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那天午睡時間,我給幼兒噴花露水,只‘蜻蜓點水’地噴了一遍。結果,她被蚊子咬到過敏發作。了解緣由后我開始反思,作為一個老師,我居然弄不清楚班上幼兒的狀況!那件事后,我把班里幼兒的過敏原清單仔細地挨個看了一遍”(師1)。新手教師的負罪感中包含著悔悟,既檢視了自己的不足,又認識到行動的方向,希望將來能彌補過失。

2.他人在場時的職業內疚感

新手教師的工作推進和專業成長離不開家長和同事的支持。其職業內疚與“社會情感”有關,經常被這些“他人”在場時的壓力喚醒。

(1)汗顏無地:家長在場的慚惶

面對家長時,新手教師往往因經驗不足,展示自身職業勝任力的愿望落空?!坝屑议L向我詢問孩子最近的在園表現,說實話,我平時沒有太關注到那個孩子,于是我一時語塞??吹郊议L期待的表情,我心里真過意不去”(師8)。

此外,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之間的脫節是新手教師遇到的又一挑戰?!暗谝淮魏图议L打交道的場景還歷歷在目。一位奶奶問我,她家孫子調皮、不聽話,該怎么辦?我當時大腦一片空白。誰能信我在校時成績一直排名年級第一呢”(師4)。這種慚惶是教師因自身失職而產生的不安感。

(2)羞面見人:同事在場的羞愧

若慚惶指向對自身違反職業行為責任的感受,羞愧則指向個體將自己和一個或多個其他個體進行社會比較后產生的體驗?!?4〕“本科實習時,有一次輪到我組織開展活動,我準備了一個‘紅綠燈’游戲??赡苁俏覜]講清楚游戲規則,游戲一開始,男孩們就開始亂跑,女孩們則待在原地一動不動。游戲進行不下去了,副班老師便開始幫忙維持秩序。主班老師事后評價說:‘這個游戲中,幼兒在亂玩,教師很被動’”(師2)。對于經驗豐富的同事而言,新手教師在教育教學層面是“邊緣人”,他們一方面迫切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以融入群體,另一方面又要承擔教學失敗帶來的壓力。

舍勒認為,最能清晰而直接地表達出人自身的,莫過于羞恥感?!?5〕相比于在班級小范圍內體驗到的較低程度的羞愧,新手教師在整個園所的領導和同事面前的失敗則為其職業內疚增添了更深的羞恥感?!暗谝淮伍_展公開教學觀摩活動,我不會引導幼兒,他們都‘放飛自我’,活動效果很不好。下一名展示的教師設計的游戲闖關活動很有新意,幼兒被吸引了,玩得很投入。同為新教師,相比之下,我真想找個地縫鉆進去!領導肯定覺得我是個‘繡花枕頭’吧”(師7)?!八嗽趫觥钡谋O督或約束如明鏡般映射著新手教師的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接受挫敗和承認不足也許正是其專業成長的“苦口良藥”。

3.反觀自我的職業內疚感

如果說“誤傷幼兒”和“他人在場”的職業內疚體驗是以他人的反應為關注點的,那么在反觀自我時產生的職業內疚則指向新手教師對自身職業狀態的反思,傳達出其自我成長的主動需求。

(1)心余力拙:“添麻煩”和“幫倒忙”的尷尬

教育教學活動猶如一場交響樂,新手教師在大合奏中的每一次失調與錯拍,都要“麻煩”同事幫忙或指導?!拔野滋鞗]帶好班,活動開展得亂糟糟,給同事們添了麻煩,晚上還要拜托她們給我改活動方案……她們完成本職工作已經很辛苦了,我成了她們的負擔”(師5)。

事與愿違的“幫倒忙”則更令新手教師感到酸澀?!拔覀儼嘁獏⒓迎h創評比,我做的手工連我自己這關都過不去,總感覺我拉低了班級評分”(師6)“完成同事分配的任務后,交差時,我從對方的表情和反應中讀出,我沒有達到她理想中的效果。我覺得比較抱歉”(師3)。因自身能力不足,新手教師的自我認同、他人給予的認同往往同時落空。

(2)無能為力:未能盡職的失落

個體的虛擬內疚感(virtual guilt)通常在個體實際上并沒有直接違反公認的道德規范,但認為自己犯了錯,或認為自己與他人所受傷害有間接關系的情況下出現?!?6〕新手教師在面對處境困難的幼兒卻無法施以援手時,會產生這種體驗?!俺砍坑卸鄤影Y,卻主要由奶奶照顧。奶奶不愿意承認孫子的特殊情況。晨晨不會做家庭手工作業,奶奶動輒打罵,原本的干預治療也被她叫停。奶奶還不讓晨晨父母帶晨晨去游樂場、不讓晨晨和別的孩子玩,有段時間還不讓晨晨來幼兒園。我很難受,但我做不了什么”(師2)。事實令人沮喪——對于幼兒的全面成長,教師在某些節點上起關鍵性作用,但對幼兒發展的最大影響仍來自家庭。

這種失落感也會出現在高學歷新手教師身上?!罢驗槲沂茄芯可厴I,園長信任我、重視我,會派很多活兒給我做。時間實在不夠用,導致那段時間我準備活動方案都有些敷衍。唉,教學工作沒做好,凈干別的事了”(師8)??茖又票尘跋?,教師的個人情緒被限制在一個盡可能小的范圍內,〔17〕高學歷教師通常被認為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入園之初便備受園所領導重視。但面對科研和教育教學任務的矛盾,新手教師只能隱藏情緒。

(3)力不從心:能力不足帶來的心虛

新手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知識、教育對象知識和教學方法知識的理解往往籠統且有限,難以將幾種知識整合化用,因此常會感到力不從心?!氨砻嫔?,我懂很多專業知識,也有教師資格證,但每次活動開展到后面,秩序都亂糟糟的,效果也不好。是因為我沒有準備好活動方案才導致這種情況,還是我本來就不行呢”(師7)。如帕爾默所言,“前臺”世界是要引人注目、出人頭地的競技場,同時也是考驗個體能力的考場?!?8〕“后臺”則涵蓋了教師的情感體驗、自我認知、職業期待等內在世界。新手教師在“前臺”的工作看似流暢,但在“后臺”卻會因能力不足而不安。面對幼兒時,新手教師要掩飾其在“后臺”的消極體驗,扮演積極的教師角色。同時,在“前臺”的表現和體驗又不能反映新手教師內心的真實感受,反而加劇了他們的無能感,進而使其產生無法完美履行職責的心虛。對部分新手教師而言,這種心虛程度并不深?!拔页姓J,我的確沒有很高的教學水平,但就現有的幼兒園培訓制度而言,我也沒辦法”(師3)。

(二)幼兒園新手教師職業內疚的特征

深刻理解職業內疚體驗的內核,有助于我們“接近事物本身”。這也是教育現象學最基本的學術旨趣?!?9〕

1.內傾性和外感性

是否產生內疚,并不取決于情境,而取決于個體是否進行內部歸因。新手教師的責任感是影響其歸因的核心因素。在未達到他者期待時,責任感高的教師往往會歸因于“自身能力不足”等內在因素。內疚歸屬于道德情緒中的自我意識情緒,其產生源于個體對自身行為的道德認知?!?0〕在不同的道德觀念影響下,新手教師會樹立不同的行為評價標準。這影響著其職業內疚程度的高低。如,一名新手教師若認為耐心和適度犧牲是重要的職業道德,便可能對下班后與家長溝通不夠熱情而感到內疚;若更加關注下班后的個人狀態調整,則可能較少體驗到內疚。

職業內疚還呈現出外感性。新手教師處于“生存關注階段”,入職初期會對同事和家長的評價更加敏感,當感受到他人暗示自己在教學或人際交往方面有所不足時,職業內疚便油然而生。此外,教師的行為受“人性中最強有力的原則”〔21〕——同情支配。同情(sympathy)由共同(sym)和感受(pathy)兩部分組成。如當幼兒感受到驚奇,教師的心靈也會因之歡愉;當幼兒因各種原因經歷著不幸,教師的良心便會痛楚,感到內疚。這種同情心好似一把鑰匙,讓新手教師走進幼兒的完整生活世界,并體察其不安、無助和委屈。這是一種情感的回應,一種對于幼兒成長的關切。

2.深刻性和彌散性

內疚是一種強烈的負面情感。內疚事件出現時,自責、羞愧、失落等情緒涌上心頭,會令個體感到五味雜陳,進而表現出道歉等行為。內疚體驗還伴隨著一系列生理變化,如心率加快、流汗甚至流淚,讓大腦產生更多的神經活動,導致相關的記憶更容易被刻印和提取。內疚總是與沉思性的情緒相關聯,個體會反復經歷苦澀的回憶,因此內疚體驗的強度不會隨時間的流逝減弱,反而會出現增強的趨勢?!?2〕幾乎所有訪談對象都能立刻回憶起較久遠的職業內疚經歷,并為之神傷。職業內疚的深刻性還體現為,為避免重蹈覆轍,教師會將這段經歷作為“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約束自己謹慎行事。職業內疚還會演變成一種心境,彌散為一種心理氣氛,籠罩住其他人、事、物。如當公開教學觀摩活動出了差錯時,教師滿心尷尬和內疚,窗外絢爛奪目的鮮花都變得刺眼,沁人心脾的香氣仿佛變成了無情的嘲諷。這份心境創造了一個無形的力量場,牽引著新手教師的注意力和行動。

3.喚醒性和調節性

職業內疚的喚醒性體現為促使新手教師向善。新手教師的首要角色是人,人性發展有善惡兩種趨勢。孟子認為,人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受這“四心”的影響,人性會由惡趨善。職業內疚的出現離不開“四心”的作用,新手教師在“四心”的指引下會自覺邁向善的一端。此外,職業內疚還能夠喚醒新手教師的職業發展意識。新手教師主體意識覺醒并建構主體性,通常要經歷一個類似于嬰兒“鏡像時期”的階段。凝視著“鏡中的自己”,新手教師開始有了獨立意識,認識到自己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從而產生蛻變的愿望。

職業內疚還具有調節性。如“幫倒忙”后,新手教師先是小心解讀同事的神態和言行,情感關注點好似一束光線集中在他人身上,旋即又投射回自己,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職場新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種辯解可被視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有助于新手教師維護自尊,以防沉溺于職業內疚之中。但這種調節通常只能實現內疚的“從多到少”,并不能完全消除內疚。這是因為,內疚是一種基于人對他者的關懷而自然產生的情感,但個人關懷無法從教育工作中完全剔除,因此完全消除職業內疚難以實現。

(三)幼兒園新手教師職業內疚的意義

持續追問幼兒園新手教師的職業內疚體驗的樣貌及特質,讓我們有機會接近教育和生命的原本意義和全貌。

1.提升教師職業德性,引領教師自覺向善

德性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性中含有純凈善質的部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暗馈敝赣钪孢\行的規律和萬事萬物的規范,形而上的“道”落到實處,回答的便是人的屬性和人生價值之問,也就是“德”??梢?,教師存在的前提是踐行言行舉止之“道”,這也是不斷增長德性的過程,而它的增長又反向印證了“師者”身份存在的合理性。教師身份時常被與“道德家”并列,意在要求和凸顯教師在道德上的完美無瑕。但在現實中,教師和普通人一樣,都是在超越不完善中走向道德的,他們只是行進在道德途中的“常人”,而不是已經達到道德至境的完人?!?3〕教師德性是一種經由事上磨礪獲得的職業品質,是承受了內心種種矛盾和煎熬換取的心靈財富。如果說,那些職業內疚體驗是苦澀和不完善的“果”,那么“果核”落地會成為“具有更深刻的底蘊,內蘊著更大的力量”〔24〕的德性之“根”,最終長成責任感之“樹”,并傾下枝條將幼兒攬在葉下,無懼風雨侵襲。這份自覺是“善意”的回歸,是教師德性的成長,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的“兒童教育的精髓”。

2.增強反思意識,促進身份專業性轉變

現象學中的反思是一種持續存在的意識狀態。它具有兩個關鍵特征:〔25〕一是,反思包括對現實事實和自身意識的覺察,與行動同時發生,是一種始終保持清醒的意識狀態;二是,反思不是被動地觀察或記錄事物,而是持續積極主動地創造、塑造和賦予意義給對象。反思與職業內疚在現象學層面有共通之處。內疚是一種立刻覺察的情感,“是在特定的瞬間和場合突然反觀自己而產生的”,〔26〕新手教師能在瞬間意識到自己緣何體驗,又到底體驗了什么。內疚情境一旦出現,便會激活新手教師的內在改進動機,促使其意識狀態產生驟變——從專業視角外的驚訝“原來這樣不行”到專業語境下的追悔“原來我沒做好”,重新審視自身的職責,直面專業不足,并要求自己采取更機智的教育行動。在現象學視角下看待職業內疚性的反思不難發現,這種覺察是持續的,不僅發生在事后,還貫穿于職業生涯的始終;不僅能夠使新手教師持續理解自身的行為動機、意圖和影響,還能使其更加有效地規劃和調節教育行動,做出愿意承擔角色應負的職責、履行角色應盡的義務的職業承諾,從而獲得身份的專業性轉變。

3.搭建“我-你”的教育關系,深化職業情感

事業感、師愛感、責任感與成就感是教師職業情感的基本內容?!?7〕這些情感并非自然生成的,而是經歷情緒跌宕后得以產生的,承載著教師復雜的情緒投射:自豪、寬慰等積極情緒構成了教師職業情感中陽光般溫暖的一面,另一面則伴隨著自責、追悔等陰影。這些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體現著教師的職業情感中的理智和感情的統一。

職業倫理和情感投入的交匯賦予“我-你”這一教育關系深刻而真摯的特質。個體和他者時常是“我-它”的關系,“我”是主體,“我”的體驗是居于首位的,而“它”是被體味的對象,因此,個體與他者之間便容易心生間隙。而職業內疚讓教師把靈魂轉向了他人,“我-它”轉為“我-你”,“一個孩子抓住你的手,你必須對他的觸摸負責;一群人向你走來,你必須對他們的需要負責”?!?8〕以這樣的方式解讀職業內疚,自覺反思教育關系時,新手教師才明白何謂“我是他者的人質”,〔29〕才重新審視原先一切理所當然的“教育行徑”,對他者的每一次需求就不是反應(reaction),而是帶有責任性質的回應(response)。

4.遵守教師責任倫理,規范職業行為

在社會分工條件下為了維持與發展師幼關系、維護教師職業聲譽、保護教師職業利益,對幼兒園教師進行的倫理約束,稱為專業倫理?!?0〕信念倫理和責任倫理是專業倫理的兩種主要取向。前者以內心信念為最高道德準則,關注行為的意圖與動機,而非后果。后者則綜合考慮了行為者的責任感和能力,對行為的選擇和實施經過了一定權衡。信念倫理作為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的核心要素,側重于幼兒園教師教育情懷、道德規范等內在的動機性、意念性倫理養成?!?1〕但在踐行這一倫理過程中采用的手段和最終的結果始終具有“道德的不確定性”,新手教師可能采用錯誤的、越界的教育手段對待幼兒,造成“好心辦壞事”的職業內疚局面。這種職業內疚為新手教師開啟了責任倫理視角,“始終把責任放置于師生關系這一道德事實上加以自我審視”?!?2〕在這一視角下,承擔行為后果的責任意識推動了“目的-手段”的關聯?!?3〕新手教師不再過于追求“信念”,而是著眼于專業倫理規范的實踐性。這種實踐性賦予了專業倫理更多的現實性,使教師完成從價值動機上的“為幼兒好”向行為決策上的“對幼兒負責”的超越。

參考文獻:

〔1〕HARDER D W,GREENWALD D F.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shame and guilt scales of the Harder Personal Feelings Questionnaire-2〔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9,85(1):271.

〔2〕O’CONNOR L E,BERRY J W,WEISS J,et al.Interpersonal guilt: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easur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7,53(1):73-89.

〔3〕TANGNEY J P,STUEWIG J,MASHEK D J.Moral emotions and moral behavior〔J〕.Annu Rev Psychol,2007(58):345.

〔4〕劉萬海.論教師的職業內疚感〔J〕.教育發展研究,2011(10):11.

〔5〕胡東芳.當代青年教師內疚感探索〔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33.

〔6〕胡金生,李博.論教學反思的情感性:以職業內疚為例〔J〕.教育科學,2007,23(2):40.

〔7〕陳奮.中學教師的內疚體驗及其對專業道德的影響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3.

〔8〕黃臻偉.小學教師職業內疚的現象學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9〕謝翌.漫步心靈:教師情緒的現象學研究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87-118.

〔10〕康毓連.教師內疚問卷的編制及初步應用〔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11〕王萍.教育現象學方法及其應用〔D〕.開封:河南大學,2010:41.

〔12〕白碧瑋,秦元東,趙一侖.新手教師-專家型教師科學領域學科教學知識(PCK)的差異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3,591/592(7/8)49-53.

〔13〕謝計.諾丁斯關懷理論視角下的教育懲戒〔J〕.教學與管理,2021(30):19-22.

〔14〕WOOD J V.What is social comparison and how should we study i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5):520.

〔15〕SCHELER M.Person and self?value:Three essays 〔M〕.Berlin: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12:3.

〔16〕喬建中,王蓓.霍夫曼虛擬內疚理論述評〔J〕.心理學探新,2003(3):25.

〔17〕尹弘飚.教師情緒:課程改革中亟待正視的一個議題〔J〕.教育發展研究,2007(6):44.

〔18〕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18-19.

〔19〕榮司平.教育現象學與現象學教育學的分野〔J〕.教育文化論壇,2019,11(4):84.

〔20〕EISENBERG N.Emotion,regulation,and moral development 〔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0,51(1):665.

〔21〕馮契,徐孝通.外國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

〔22〕PURVIS A,HOWELL R T,IYER R.Exploring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ximization and well?being〔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0(3):370.

〔23〕甘劍梅.教師應該是道德家嗎:關于教師道德的哲學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3):25-30.

〔24〕陳根法.論德性的意義和價值〔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04.

〔25〕胡薩.反思:作為一種意識〔J〕.教育研究,2010,31(1):95.

〔26〕尚杰.舍勒的羞愧現象學〔J〕.學海,2007(3):25.

〔27〕張意忠.論教師職業情感的生成與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5):56-61.

〔28〕布伯.人與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28.

〔29〕R<D:\★幼兒教育\教科2024\教科2024.1、2合刊\教科2024.1、2合刊\12.tif>TZER F.Conversations with French philosophers〔M〕.New York:Humanities Press,1995:59.

〔30〕張杰.幼兒教師專業倫理困境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31〕劉飛,劉云艷.“信念”與“責任”:幼兒教師專業倫理的雙重構建〔J〕.教師教育研究,2019,31(3):20.

〔32〕黃素珍.信念與責任視域中的教師倫理〔J〕.學術研究,2020(6):24.

〔33〕馮鋼.責任倫理與信念倫理:韋伯倫理思想中的康德主義〔J〕.社會學研究,2001(4):32.

A Study on the Professional Guilt Experience of No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henomenology

Chen Zihui, Yang Yanlu

(College of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Abstract】This study adopts an educational phenomenology perspective and conducts interviews with eight no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profil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rofessional guilt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professional guilt situation of novice teach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unintentional injury to young children, presence of others, and self?reflection.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guilt includes seven types: self?blame, regret, fear, shame, embarrassment, loss, and guilt. The professional guilt experience of novice teachers exhibits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version and extraversion, profundity and dispersion, as well as arousal and moderation.

【Keywords】no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uilt; educational phenomenology

*通信作者:楊妍璐,電子郵箱:sabinelogos@163.com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