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褐斑相關文獻計量及可視化分析

2024-02-21 20:49王博趙伊珂邱其其李艷玲
中國美容醫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黃褐斑發文可視化

王博 趙伊珂 邱其其 李艷玲

[摘要]目的: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收錄的文獻,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分析黃褐斑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方法:檢索2005年-2022年Web of Science數據庫核心合集中收錄的黃褐斑相關文獻,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將結果以可視化形式呈現。結果:共檢索到1 276篇黃褐斑相關文獻,其中論著1 067篇,綜述209篇。這些文獻來自63個國家的1 662個機構的4 853名作者,發表在278種期刊上。美國在出版物總數、總被引頻次和H指數方面排名第一,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埃及知識庫,刊文量最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是Helio Miot。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藥物治療及防曬等方面。結論:應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可客觀反映出2005年-2022年黃褐斑文獻數量變化及分布情況。關鍵詞涉及黑色素生成、對苯二酚、氨甲環酸、CO2激光、Nd∶YAG激光等,黃褐斑的研究熱點已從其機制研究及外用藥物治療逐漸轉移到氨甲環酸、維生素C治療及防曬等方面。

[關鍵詞]黃褐斑;文獻計量學;可視化分析;聚類分析;現狀

[中圖分類號]R758.4+2?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8-6455(2024)01-0112-05

Bibliometrics and Visual Analysis Of Melasma

WANG Bo1,ZHAO Yike1,QIU Qiqi1,LI Yanling1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00,Hebe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is to generalize the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tudy on melasma. Methods? Data of melasma from 2005 to 2022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WoSCC) database and analyzed through several professional bibliometrics software. CiteSpace was utilized to condut the top 20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timeline of keywords. VOSviewer was used to conduct co-citation, academic collaboration and keywords analysis. Microsoft Excel was utilized to draw relevant charts. Results? From 2000 to 2022, there were 1,067 articles and 209 review articles related to melasma, an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showed an upward trend year by year. Totals of 63 countries or regions participated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United States ranks first in terms of total number of publications, total citations and H-index. The institution with the most papers was Egyptian Knowledge Bank. The author with the most papers was Helio Miot, and the most published journal was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Research keywords relate to melanogenesis, hydroquinone, tranexamic acid, CO2 laser, Nd∶YAG laser.The hotspots mainly focused on tranexamic acid, vitamin C and sunscreen. Conclusion? Conclusions Bibliometric analysis reveals research patterns and trends in melasma,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scientists to grasp the research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lasma.

Key words: melasma; bibliometrics; visual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status

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色素增加性皮膚病,好發于中青年女性,常表現為面部對稱分布的黃褐色或褐色斑片[1]。黃褐斑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發病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如紫外線照射、化妝品、性激素及遺傳等[2]。根據不同的標準黃褐斑可分為不同類型,根據血管參與情況可分為單純色素型和色素合并血管型,根據色素所在位置可分為表皮型和混合型,根據皮損發生部位可分為面中部型、頰型及下頜型[3]。黃褐斑的治療應避免日光照射,結合臨床分期分析,聯合應用外用藥物、系統藥物以及激光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目前國內外對黃褐斑的病因、發病機制和治療等方面的臨床研究已有較多文獻報道,但科學研究數據庫文獻的客觀評價和總結方面仍有欠缺,此時更需要對已有的研究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和回顧。

諸多研究人員表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數據庫可歸納總結目前該學科的學科結構及研究進展,是最適合進行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數據庫[4]。VOSviewer軟件和CiteSpace軟件可以對某研究領域的研究內容、研究現狀和研究熱點等進行可視化分析,從而貫徹該領域的相關知識以及研究重點[5-6]。本研究選取WoSCC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使用文獻計量及可視化分析方法對數據庫中的黃褐斑相關文獻進行全面的評估。

1? 資料和方法

1.1 文獻檢索:基于WoSCC數據庫,檢索策略為TS="Chloasma OR Melasma",索引選擇為SCI-Expanded、AHCI、SSCI、CPCI-SSH、CPCI-S、CCR-Expanded、IC和ESCI。文獻發表時間為2005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檢索時間為2023年1月3日。文章類型限制為Articles和Review Articles,語言限制為English。排除會議摘要、信函、社論材料、在線發表、會議錄論文、修訂、新聞、收回的出版物,同時去除重復文獻。

1.2 數據處理:使用WoSCC數據庫直接獲取發表文獻量、國家/地區、機構、作者、期刊、被引總次數、H指數等信息。使用VOSviewer軟件對納入文獻的國家/地區、機構、期刊、關鍵詞等信息構建可視化圖譜,節點的大小表示相關信息出現的頻次,節點間連線的粗細表示相關信息關聯的強度,節點顏色代表不同聚類[7]。使用CiteSpace軟件探測突現詞,繪制突現詞圖譜,紅條代表熱點持續的時間,突現值大小代表關鍵詞在該時間段內對該領域的影響度[8]。

2? 結果

共檢索到1 276篇黃褐斑相關文獻,其中論著1 067篇,綜述209篇。這些文獻來自63個國家的1 662個機構的4 853名作者,發表在278種期刊上,引用了來自5 108種期刊的21 689篇引用文獻。

2.1 年發文量:2005年-2022年黃褐斑研究領域論文發表的時間分布見圖1。整體來看,2005年-2022年間,黃褐斑發文量相對穩定,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文量逐漸增多,雖然個別年份發文量稍有回落,但是整體呈波浪形上升趨勢。

2.2 國家/地區:共有63個國家/地區進行了黃褐斑的相關研究,美國是發文量(302篇,23.66%)和H指數(50)最高的國家,其次是韓國(227篇,17.79%)和中國(138篇,10.82%)。見表1。

2.3 研究機構:共有1 643個研究機構進行了黃褐斑的相關研究,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埃及知識庫(62篇),其次是加利福尼亞大學(42篇)和得克薩斯大學(36篇)。單篇均被引次數最多的是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見表2)。通過VOSviewer分析發文量≥5篇的機構,節點的大小與機構的發文量呈正相關(見圖2)。節點顏色代表不同聚類,顏色相同的機構間合作關系更密切,節點連線粗細與機構間合作關系的強度呈正相關。

2.4 作者:共有4 814名作者涉及了黃褐斑的相關研究。對文獻作者進行分析,可得知該研究領域的代表作者和核心研究力量。表3展示了在該領域發文量前五的作者。Helio Miot是發表黃褐斑相關文獻數量(26篇)最多的作者,但總被引頻次(909次)、篇均被引頻次(47.84次)以及H指數最高(15)的作者是Amit G.Pandya。通過VOSviewer分析發文量≥5篇的作者,節點的大小與作者的發文量呈正相關(見圖3)。節點顏色代表不同聚類,顏色相同的作者間合作關系更密切,一些作者共同合作,形成有競爭力的團體,節點連線粗細與作者間合作關系的強度呈正相關。

2.5 期刊:共有274種期刊發表過黃褐斑相關文獻,表4顯示了刊文量最多的前10種期刊,影響因子(IF)和期刊四分位數取自2022年期刊引證報告。發文量最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IF=2.187),共計133篇相關文獻。Dermatologic Surgery(IF=2.911)是總被引頻次和H指數最高的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IF=15.472)是篇均被引頻次最高的期刊。

2.6 關鍵詞及可視化分析:納入文獻中共有5 755個關鍵詞(一篇文獻一般涉及多個關鍵詞),至少出現10次的關鍵詞有190個,見表5。通過VOSviewer對出現頻率≥10次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共得到190個符合篩選標準的關鍵詞,并分為4個聚類,具有相同顏色的節點表示相同的集群(見圖4)?;诰垲惤Y果可獲得某領域的主要研究主題,因此可將黃褐斑的研究歸納為病因和發病機制、藥物治療以及激光治療等主題領域,涉及的關鍵詞主要為黑色素生成、對苯二酚(氫醌)、氨甲環酸、CO2激光、Nd∶YAG激光等。

2.7 突現詞探測:突現詞是指在特定時間段內頻繁出現的關鍵詞,它展示了研究熱點隨時間的演變,表明了黃褐斑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顯示出近年來研究熱點的變化情況。通過CiteSpace對納入的文獻進行突現詞探索,共得到20個突現詞,突現值大小代表關鍵詞在該時間段內對該領域的影響度,位于右側的紅條代表熱點持續的時間(見圖5)。根據關鍵詞突現強度和持續時間可以看出黃褐斑相關熱點已從機制研究及外用藥物治療等方面演進到氨甲環酸、維生素C治療及防曬等方面。

3? 討論

WoSCC數據庫中包含了國際各學科高質量及高影響力的文章,通過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際上某一研究的方向及熱點。本研究納入了2005年-2022年WoSCC數據庫中關于黃褐斑相關研究的1 267篇相關文獻,從年發文量、國家/地區、研究機構、期刊、作者以及關鍵詞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可視化分析。分析后顯示,發文量整體上呈波浪形上升趨勢,其中美國和韓國處于第1位和第2位,中國、印度和巴西等國家位居其后。目前我國黃褐斑研究領域發文總量在世界范圍內排名第3,但僅是美國總發文量的45.70%(138/302),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時,我國黃褐斑的研究雖快速發展,但在國際范圍內并沒有影響力突出的研究機構,文章引用指數較低,也缺少有影響力的作者,說明我國該領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偙灰l次和篇均被引頻次最多的研究機構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說明該機構是黃褐斑領域研究的重要機構,黃褐斑研究者可以著重關注??偙灰l次和篇均被引頻次最多的作者是Amit G.Pandya,其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為黃褐斑的定義標準、黃褐斑的外用及口服藥物治療等方面??偙灰l次最多的期刊是Dermatologic Surgery,說明該期刊的文章在黃褐斑領域的影響較大,是黃褐斑研究者需要重點關注的期刊。

黃褐斑的治療手段多種多樣,主要涵蓋了口服藥物、外用藥物、化學剝脫技術、光電治療手段以及中醫中藥治療方法。在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口服藥物有氨甲環酸、甘草酸苷、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谷胱甘肽等;而常用的外用藥物則包括氫醌及其衍生物、維A酸類、壬二酸以及氨甲環酸等。在光電治療領域,主要的治療手段包括Nd∶YAG激光、CO2激光、皮秒激光以及強脈沖光等[3]。CiteSpace突現詞探測展示了黃褐斑研究領域2005年-2022年的研究熱點隨時間的變化情況。目前氨甲環酸、維生素C治療及防曬等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①氨甲環酸(Tranexamic acid,TXA):TXA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黃褐斑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其可通過口服、外用或注射等方式給藥[9],有研究表明TXA口服有效率可達89.7%[10]。TXA對于黃褐斑的治療作用涉及多個方面,如減少肥大細胞數目[11]、抑制真皮血管形成[12]、減少基底膜損傷[13]、抑制酪氨酸酶活性[14]、促進皮膚咬合蛋白[15]和自噬相關蛋白表達[16]等;②維生素C:維生素C是臨床上常用的抗氧化劑,可通過口服、外用及導入等方式給藥。其通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多巴胺的氧化、增加膠原蛋白以及減少紫外線光損傷等多個方面發揮對黃褐斑的治療作用[17]。但維生素C不穩定且易氧化,僅作為黃褐斑治療的輔助用藥,與其他治療方法聯合應用[18]。此外,有研究表明左旋維生素C穩定性更高、活性更強、還原性更強,更易被吸收,與其他治療方法聯合應用時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19]。③防曬:雖然目前黃褐斑治療方法多樣,但尚無規范化的治療標準[20]。多項研究表明,紫外線照射會促進黑色素合成,從而加重黃褐斑皮損[21-22]。為減少黃褐斑的復發及提高治療效果,在探索其治療方法的同時,更應重視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強患者對于紫外線照射對黃褐斑皮損影響的重視[23]。

綜上,本研究基于WoSCC數據庫收錄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客觀反映出2005年-2022年黃褐斑研究的國家、研究機構、期刊以及關鍵詞等方面的情況,有利于把握該領域目前的研究情況。我國黃褐斑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研究影響力仍需進一步擴大,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增加國際合作,從而推動我國黃褐斑研究領域的發展和進步。此外,本文只分析了WoSCC數據庫中黃褐斑相關研究的英文文獻,中醫黃褐斑研究主要以中文形式發布,如果可以選取更多數據庫中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可以為黃褐斑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Handel A C,Miot L D,Miot H A.Melasma: a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review[J].An Bras Dermatol,2014,89(5):771-782.

[2]Esposito A,Cassiano D P,Da S C,et al.Update on melasma-part Ⅰ: pathogenesis[J].Dermatol Ther (Heidelb),2022,12(9):1967-1988.

[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白癜風研究中心,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色素病工作組.中國黃褐斑診療專家共識(2021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21,54(2):110-115.

[4]Zhu R,Wang Y,Wu R,et al.Trends in high-impact papers in nursing research published from 2008 to 2018: A? web of science-based bibliometric analysis[J].J Nurs Manag,2020,28(5):1041-1052.

[5]Wei N,Hu Y,Liu G,et al.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rom 2011 to 2021[J].Curr Probl Cardiol,2022,48(7):

101151.

[6]Shen J,Shen H,Ke L,et al.Knowledge mapping of immun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bibliometric study[J].Front Immunol,2022,13:815575.

[7]Zhang Y,Li A A,Xiao S N,et al.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publications on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ment with glucocorticoids using VOS viewer[J].Front Public Health,2022,10:907372.

[8]Ma J,Chen T,Ma X,et al.Comprehensive bibliometric and visualized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fecal microbial transplantation published from 2000 to 2021[J].Biomed Eng Online,2022,21(1):78.

[9]吳磊,蔡美紅,陳小建.氨甲環酸不同給藥途徑聯合Q開關Nd∶YAG激光治療黃褐斑[J].中國美容醫學,2022,31(12):81-84.

[10]Ebrahim H M,Said A A,Khattab F,et al.Tranexamic acid for melasma treatment: a split-face study[J].Dermatol Surg,2020,46(11):e102-e107.

[11]Sheu S L.Treatment of melasma using tranexamic acid: what's known and what's next[J].Cutis,2018,101(2):7-8.

[12]McKesey J,Tovar-Garza A,Pandya A G.Melasma treatment: an evidence-based review[J].Am J Clin Dermatol,2020,21(2):173-225.

[13]Zhu J W,Ni Y J,Tong X Y,et al.Tranexamic acid inhibits angiogenesis and melanogenesis in vitro by targeting VEGF receptors[J].Int J Med Sci,2020,17(7):903-911.

[14]Kim M S,Bang S H,Kim J H,et al.Tranexamic acid diminishes laser-induced melanogenesis[J].Ann Dermatol,2015,27(3):250-256.

[15]Yuan C,Wang X M,Yang L J,et al.Tranexamic acid accelerates skin barrier recovery and upregulates occludin in damaged skin[J].Int J Dermatol,2014,53(8):959-965.

[16]Cho Y H,Park J E,Lim D S,et al.Tranexamic acid inhibits melanogenesis by activating the autophagy system in cultured melanoma cells[J].J Dermatol Sci,2017,88(1):96-102.

[17]Ismail E,Patsatsi A,Abd E W,et al.Efficacy of microneedling with topical vitamin C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J].J Cosmet Dermatol,2019,18(5):1342-1347.

[18]Kwon S H,Na J I,Choi J Y,et al.Melasma: Updates and perspectives[J].Exp Dermatol,2019,28(6):704-708.

[19]魯昆,陳敏,唐毅,等.左旋維C聯合Q開關Nd∶YAG激光1 064 nm治療更年期女性黃褐斑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22,31(1):61-64.

[20]Rodrigues M,Pandya A G.Melasma: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ptions[J].Australas J Dermatol,2015,56(3):151-163.

[21]Regazzetti C,Sormani L,Debayle D,et al.Melanocytes sense blue light and regulate pigmentation through opsin-3[J].J Invest Dermatol,2018,138(1):171-178.

[22]Passeron T,Picardo M.Melasma, a photoaging disorder[J].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2018,31(4):461-465.

[23]Krutmann J,Schalka S,Watson R,et al.Daily photoprotection to prevent photoaging[J].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2021,37(6):482-489.

[收稿日期]2023-02-21

本文引用格式:王博,趙伊珂,邱其其,等.黃褐斑相關文獻計量及可視化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24,33(1):112-116.

猜你喜歡
黃褐斑發文可視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視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運行動態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中藥方劑在治療黃褐斑中的應用
82例女性黃褐斑的療效觀察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維可視化
“融評”:黨媒評論的可視化創新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