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傳播學5W模式的國際中文教育風險及規避策略

2024-02-21 21:20趙婧
今傳媒 2024年2期
關鍵詞:受眾教育教師

趙婧

摘 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面臨一定的現實或潛在風險。本研究運用PEST分析法對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外部風險進行了分析,并基于傳播主體、內容、途徑、受眾、效果等傳播學5W視角建立風險規避策略模型,提出了教師為魂、文化為根、科技為力、學生為本、反饋為能的風險規避策略,旨在為國際中文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育;PEST分析法;5W傳播模式;風險;規避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2-0132-04

基金項目:2022年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專題項目:“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策略”階段性成果(2022ZT60)。

國際中文教育是指面向以中文為第二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的學習者的教育,這一概念由“漢語國際教育”及更早的“對外漢語教學”演變而來。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國際中文教育,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和影響力的逐漸擴大,國際中文教育迎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以及文化背景差異,使國際中文教育面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但欣慰的是,“險”有對策,“?!敝杏小皺C”。深入分析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各種現實或潛在風險并提出規避策略,有助于化風險為機遇,促使國際中文教育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這也是相關專業機構和從業人員亟需探討的重大課題。

一、“外憂”與“內困”:國際中文教育風險分析

(一)國際環境之“外憂”

PEST分析法(Johnson&scholes1999)是企業戰略管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主要從政治(Polotics)、經濟(Ecomonic)、社會(Society)、技術(Technology)四個維度來分析外部宏觀環境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多變,文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國際中文教育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和干擾。本研究借用PEST分析法,從四個維度對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外憂”進行剖析。

1.政治

目前,我國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設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和1000多個孔子課堂,這已成為我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之一。但由于不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形勢、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可能會放大這種差異,因此,由政府主導的對外文化傳播活動容易被貼上“文化輸出”的標簽,進而引發一定的負面效應和消極影響。

2.經濟

近年來全球經濟出現衰退趨勢,部分國家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有所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中文學習計劃或來華留學計劃[1]。在中文尚未進入國民教育體系、中文師資匱乏的國家或地區,中文教育更容易因投入不足而被擱置甚至取消。此外,由于專項資金投入不足,教育機構的招生宣傳、咨詢等活動也受到限制,直接影響到國際中文教育招生和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3.社會

受疫情和局部戰爭影響,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活動頻次減少,規??s小,各種國際性活動也有壓縮,造成跨境人口流動減少,國際中文教育正常的教學活動受到較大影響。中外高校、孔子學院及其他教育培訓機構為確?!巴Un不停學”,開啟了網絡線上教學模式,但這種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際中文教育的效果。

4.技術

線上教學使傳統的人際交流變成了人“機”交流,師生媒介與信息素養的欠缺,導致線上教學遇到諸多新問題、新困難。例如,接受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生散布于世界各地,受時差影響教學時間難以統一;線上教學缺乏人際互動與學習氛圍;漢字書法教學等操作性較強的技能類課程缺乏有效的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監管不嚴,而部分學生又缺乏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此外,教學設備的不穩定性也給在線教學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傊?,技術因素已成為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新困擾。

(二)行業自身之“內困”

教師、教材、教法是國際中文教育的關鍵要素。教師是教學行為的主體和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材是課程實施和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教法是實施教與學活動的具體方法,而網絡教學平臺則在時代背景下充當了在線教學的重要手段,成為教師和學生離不開、少不了的必備工具。當今形勢下,教師、學生、教材和在線教學平臺同樣面臨各種困擾。

1.教師

國際中文教育本就存在師資力量不足、流動性較大等問題,不斷興起的線上教學新趨勢又凸顯出另外一個問題,即從事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師數字化媒介素養不高,難以滿足線上教學對數字技術運用能力的需求。部分教師由于不熟悉計算機操作和網絡平臺的使用方法,在駕馭數字化信息技術上顯得力不從心,再加上線上教學經驗不足,往往在直播過程中頻頻出錯,導致教學效果難遂人愿。

2.教材

數字化信息技術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的教材已泛化為包括課本、課件、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融合性的綜合教學資源。國際中文教育的教材面臨品種少、更新慢、數字化教材稀缺等問題。如何加強國際中文教育的教材資源建設,不斷改進完善傳統教材,加快發展數字化教材,也是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3.教法

國際漢語教學重視實操演練和情景體驗,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板書或者毛筆讓學生學寫漢字,通過讓學生現場品茶來講授中國的茶文化等,這些最能體現中文教育特色的方法是線上教學無法實現的。此外,部分教師缺乏線上教學經驗和針對性方法,依賴傳統的講授方法往往收效甚微,難以滿足線上教學特殊環境的需要。如果學生不愿意開攝像頭,討論區缺乏互動,教師的線上教學就如同唱了一出“獨角戲”,導致教學效果難遂人意。

4.平臺

線上教學必須依托專業且穩定的數字化技術平臺,才能得以有效實施。但對國際中文教育來說,教師和學生遍及世界各地,各國使用的線上教學直播平臺難以統一,一些直播平臺運行和維護跟不上需求,這些技術問題給在線教學帶來種種障礙和困難。另外,目前多數教學平臺的功能只適用于通用學科的在線學習,亟須研究開發針對語言學習,尤其是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在線教學平臺,以滿足其特殊的專業教學需求[3]。

二、傳播學“5W模式”視角下的風險規避策略

1948年,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提出了傳播過程的“5W”模式,即:誰(Who)→說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5W分析法是從傳播的主體、內容、受眾、途徑、效果等5個方面,對傳播過程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的一種有效方法。不難看出,“5W”傳播模式和一般教學過程非常相似,具體的教學過程就包括了教師通過什么手段對學生教授了什么內容,以及教學的效果如何等幾大要素,教師、教材、教法、學生及其學業成績相當于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內容、媒介、受眾與效果。教學過程和傳播過程的高度相似性,使我們可以基于“5W”模式的視角來思考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風險并構建相應的規避策略體系。

綜合國際中文教育面臨風險的PEST分析和“5W”傳播模式,本研究設計了一種國際中文教育面臨風險及應對策略模型(如圖1所示),旨在為國際中文教育破困境、突重圍、謀發展提供思路與方法。該模型以PEST分析結果為基礎和依據,針對國際中文教育現存或潛在的外憂內困,以傳播過程的“5W”(傳播主體、內容、媒介、受眾、效果)為切入點,建立一套完整的風險規避策略體系。

(一)傳播主體———教師為魂

路易斯維爾大學圖書館館長HanneloreB.Rader認為,信息素養包括圖書館素養、媒體素養、計算機素養、互聯網素養、研究素養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4]。從教師教學能力層面來看,要迅速適應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新需求,漢語教師必須具備基本的數字化信息意識和技術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開發挖掘線上教學資源,嫻熟掌握并不斷創新在線教學的方法。

此外,相關教育機構也應該在海外大力培養優秀的本土教師,激發國際中文教育融入本土教育體系和社會生活的內驅力[5]。傳播者的本土化可以有效避免師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文化沖突”或“文化休克”現象,同時,在當地政策的允許下采用現場教學,實現“線下+線上”的國際中文教學雙重模式,也是一舉兩得的風險規避策略。

(二)傳播內容———文化為根

國際中文教育應當鼓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在漢語課堂上開展平等、民主、開放式的辯論和探討,消弭跨文化傳播容易引起的隔膜和誤解,達到“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文化傳播效果?!爸形?職業技能”不失為一種接地氣、受歡迎的國際中文教育模式,非洲一些國家已有成功嘗試,比如,盧旺達自2009年開始實踐中文教育和職業技能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校方針對有意愿到中國留學或在當地中資企業就業的學生專門開設“特殊用途漢語專門班”,還與職業教育機構或相關企業開展合作,形成了多方力量參與的“中文工坊”[6]。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國際中文教育在“文化+技能”這方面具有廣闊的探索和發展空間。

(三)傳播途徑———科技為力

線上教學是把雙刃劍,在引發諸多新困難的同時,也在數字化領域為漢語國際傳播打開了新的窗口。2020年,“中文聯盟”數字化教學平臺上線運行,面向全球提供中國國情、中華文化、中文學習等190多門6000多節在線課程,教學平臺還創新實施了居家網考模式?!皾h語橋”的“云端”中文比賽、中國音樂文化線上夏令營等創新型文化活動也相繼登臺[7]?;跀底只夹g的傳播大潮勢不可擋,“互聯網+”大局穩步發展,國際中文教育轉戰線上,補充線下,雙輪驅動,并駕齊驅,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大勢所趨。

自媒體時代,“弱傳播”理論告訴我們,自上而下的宣傳往往收效甚微,而柔性化的傳播手段和內容更能讓文化打動人心[8]。國際中文教育應充分開發利用自媒體技術,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進行高頻率小劑量的碎片式中文教學,潤物無聲地實現柔性化的國際中文教育和文化傳播目標。

(四)受眾———學生為本

離開學生談教育是個毫無意義的話題。擁有大批有意愿、有條件接受中文教育的國外受眾,是國際中文教育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從傳播學角度來分析,可以將國際中文教育的受眾群體大致分為預期受眾、現實受眾和潛在受眾等幾種類型。有興趣學習中華文化、與中華文化有長期接觸或者接觸需求的人、在中國定居或與中國國籍人員組成家庭的人,都屬于國際中文教育的潛在受眾。國際中文教育機構應牢牢把握已有的現實受眾,積極開發潛在受眾,并使其盡快轉化為新的現實受眾,努力擴大中文教育的學員規模。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也是學生的直接接觸者。國際中文教師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外語和外國文化的學習者,要從文化交流和溝通互鑒的角度出發,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有機融合,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縮小師生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讓國外學生學會中文,愛上中文,了解并欣賞中華文化。

(五)傳播效果———反饋為能

缺少反饋機制,忽略受眾調查,忽略文化差異的單向、線性的傳播模式是殘缺不全且缺乏效能的,而有價值的信息反饋可以為擴大傳播范圍、優化傳播效果賦予新的發展動能。做好國際中文教育,首先需要相關機構的頂層設計和總體把握。相關部門要加強和完善國際中文教育的監督與反饋機制;營利性或非營利性的國際中文教育機構,都應安排專人定期開展專項調查活動,收集和處理來自教師、學生的反饋意見,并深入分析研究,制訂改進措施,及時落實到位。其次,要多舉辦業界座談會、同行見面會,讓研究國際中文教育的學者專家對目前業界現狀展開討論分析,作出客觀評價,提出指導意見和改進措施,共同促進國際中文教育模式日趨完善。

三、結 語

在我國,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歷史告訴人們,文字有凝聚力,可以幫助人類融合成一個緊密的群體,形成合力并推動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而《圣經》里巴別塔的故事提到,語言有離析力,可以把人類拆分成不同的群體,制造隔閡并消解合力。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意識形態和文化差異容易引發事物發展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對國際中文教育活動產生了影響,這足以提醒我們,外部環境和時代背景對國際中文教育的影響不可小覷,國際中文教育的潛在風險必須得到足夠重視,研究其風險規避策略也正當其時。

參考文獻:

[1] 年雙渡.世界經濟全面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加大[N].中國商報社,2020-03-17.

[2] 崔希亮.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的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20(3).

[3] 李先銀.互動語言學理論映照下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系統新構想[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0(2).

[4] 柯平.信息素養與信息檢索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5] 袁禮,田會超.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成立33周年回顧與展望———紀念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周年[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0(3).

[6] 曾廣煜.盧旺達“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實踐與理論探索[J].中國投資,2022(Z4).

[7] 禹平,魏然.新時期國際中文教育的機遇、挑戰與應對[J].中國高等教育,2022(1).

[8] 鄒振東.弱傳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4.

[責任編輯:李慕荷]

猜你喜歡
受眾教育教師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最美教師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