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交流 讓“教”與“學”更有效

2024-02-22 06:19周國維
中學數學·高中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正四面體教學相長接球

周國維

合作交流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教學形式,旨在通過師生和生生的有效互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理解數學,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高中數學知識是抽象且復雜的,許多內容對思維要求較高,而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這樣學生在個別知識點的理解上難免會出現思維障礙,如果教學中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平等的、民主的學習環境,學生就可以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見解.這樣通過師生和生生的有效互動和交流,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而學生的創造力同樣會給教師的教學提供有效的補充,從而實現教學相長.下面筆者呈現兩個具體案例,供大家商榷.

1 案例呈現

案例1? 在△ABC中,角A,B,C對應的邊分別是a,b,c,若sin A=3sin Ccos B,且c=2,則△ABC面積的最大值為.

案例1是一道期末考試試題,從試卷反饋來看,該題的得分率不高,為了找到問題的癥結,教師重點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并通過深度交流引領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對于案例1,誰來說一說怎么解?

生1:因為sin A=3sin Ccos B,由正弦定理得a=3ccos B,又cos B=a2+c2-b22ac,所以可得a2+3c2-3b2=0.又c=2,則a2+12=3b2.已知條件都用了,只能推導到這步,接下來就不知道該如何繼續了.

師:很好,充分應用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變形得到a2+12=3b2,雖然沒有得到最終結果,但是也展示了很強的推理能力.現在我們順著生1的思路想一想,看看結合三角形面積公式,能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問題給出后,學生積極演算.幾分鐘后,學生開始主動交流討論起來,很快就有學生有了解決方案.

生2:由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得S△ABC=12acsin B=asin B.又由a2+12=3b2,很容易聯想到cos B=a2+4-b24a=b2-42a.

所以,可得sin B=1-cos2B=1-b2-42a2=36-(b2-10)24a2,S△ABC=12acsin B=asin B=1236-(b2-10)2≤3,當b=10時,等號成立,所以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是3.

師:很好,為生2超強的計算能力點贊.你們還有其他的演算方法嗎?

生3:由sin A=3sin Ccos B及正弦定理,得a=3ccos B.將c=2代入,得a=6cos B,則cos B=a6,sin B=1-a62=36-a26,S△ABC=12acsin B=asin B=a·36-a26=16a2(36-a2)≤16·a2+(36-a2)2=3,當且僅當a2=36-a2,即a=32時,等號成立,所以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是3.

生3的解題過程給出后,大家的眼前一亮,兩人的計算結果一致,但是生3的運算量卻明顯減少了.此時,同學們認為已經找到了最優的解決方法.正當教師想對該方法進行總結歸納,然后結束該題的探究時,又有一位學生有了新的發現.

生4:得到a=6cos B后,可以直接將這個結果代入到三角形面積公式中,于是有S△ABC=12acsin B=asin B=6sin Bcos B=3sin 2B.由于sin 2B≤1,所以S△ABC≤3(當sin 2B=1,即B=45°時,等號成立),所以該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為3.

生4的答案給出后,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這個解法太簡捷了!避免了復雜的運算,大大地提升了計算效率.

師:對比以上解題過程,請大家思考一下,這些解題過程的本質是什么?

教師的話音剛落,學生積極交流起來.隨后,教師點名讓學生呈現交流結果.

生5:前面兩種方法的本質是將角化邊,而生4所采用的辦法是將邊變成角,運用整體代換的思想方法,大大地減少了運算量.

師:總結得很好,今后在解三角形的問題時,既要考慮到角化邊,也不能忽視邊化角,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這樣往往可以達到優化解題過程,提高解題效率的效果.

案例2? 在平面幾何中有如下結論:若正三角形的內切圓面積為S1,外接圓面積為S2,則S1S2=14.那么若將該結論推廣至空間幾何體中,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若正四面體內切球的體積為V1,外接球的體積為V2,則V1V2=.

該題是一道類比推理題,學生通過類比猜想直接猜出答案,教師點名讓得到錯誤結果的學生給出答案.

生1:我猜想答案應該是18.(部分學生點頭表示贊成生1的答案.)

師:請具體說一說你的想法.

生1:正三角形內切圓和外接圓的面積比為S1S2=14=122,猜想體積比應該是V1V2=123=18.

師:哦,按照你的思路,也就是說內接球和外接球的半徑之比是12,這個結論是否成立呢?

為了驗證結論,學生開始演算,并與同桌交流,很快就有學生提出了反對意見,并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生2:如圖1,在正四面體ABCD中,過點A作AH⊥平面BCD,垂足為H,則H為正三角形BCD的中心.連接BH并延長,交CD于點E,則E為CD邊的中點.連接AE,設點O是正四面體ABCD的內切球球心,易證點O在AH上,則OH是內切球半徑,OA,OB為外接球半徑.設正四面體ABCD的棱長為a,根據勾股定理易得正四面體ABCD的內切球半徑為612a,外接球半徑為64a,則內切球與外接球的半徑之比為13,所以它們的體積比為127.

生1的推理過程給出后,教師沒有急于評價,而是鼓勵學生按照生1的思路驗算,大家順利求解后,教師又鼓勵學生尋找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2:生1的解法很好,不過該題只需求出內切球和外接球的半徑之比,所以該解法可以進一步優化.

師:具體說一說你的想法.

生2:我是根據以前的解題經驗推理的,以前在研究正四面體的問題時曾經將其放在正方體中研究,受此啟發,得到了圖2.

設正方體的體對角線EC與平面ABD交于點F,正方體的中心為O,則O既是體對角線EC的中點,也是正四面體ABCD內切球和外接球的球心,OF為內切球的半徑(易證),OC為外接球的半徑,且OC=12EC.又EF=13EC(曾經證明過),所以OF=12EC-13EC=16EC.于是OFOC=13,從而得到V1V2=127.

師:說得非常好!充分應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不僅提升了解題速度,而且優化了運算過程.

生3:我感覺還可以這樣解.如圖3,在正四面體ABCD中,O是正四面體的中心,AH是正四面體的高,H是點A在底面BCD上的射影,OH為內切球半徑.連接OA,OB,OC,OD,這樣正四面體被分割成四個全等的小四面體,OA為外接球半徑,VA-BCD=4VO-BCD,即13S△BCD×AH=4×13S△BCD×OH,所以OHAH=14,OHOA=13,V1V2=133=127.

師:這個方法太好了,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3:其實我是受生2的啟發,他應用的是割補法中的“補”,我就想嘗試一下割補法中的“割”,于是得到了以上解法.

師:很好,生3的解法非常簡單,運算量也特別小.你們個個都是神童.

師:回顧上述解題過程,你有什么感悟呢?

學生們紛紛感嘆割補法的魅力.

師:對于割補法大家并不陌生,在初中平面幾何中就應用過,現在將其遷移至立體幾何中,其威力同樣不可小覷.數學學習其本質就是一種遷移,在學習中要多思考、多嘗試,這樣往往會有意外的驚喜.

2 教學思考

2.1 順勢而為,發掘學生智慧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習慣、知識水平、解題經驗等有所不同,因此在遇到新的問題時,他們往往也會給出不同的解題思路.教學中,教師要尊重“不同”,并鼓勵學生合作交流,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已有經驗,而且通過有效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非常好的解題方法.

2.2 注重交流,實現教學相長

課堂是師生互動交流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動態變化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好充分的預設,也要及時捕捉各種課堂資源,充分發揮個體思維差異的優勢,實現教學相長.對于教師而言,教學經驗既是寶貴的財富,也是制約思維發展的枷鎖,在慣性思維的影響下容易陷入程序化的解題過程,這樣可能難以發現最優的解題方案.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鼓勵生生交流,也要進行師生交流,從而通過有效的交流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實現教學相長.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的重心放在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上,改變傳統“以師為主”的講授模式,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走上會學之路.

猜你喜歡
正四面體教學相長接球
大樹的日常
例說幾何體的外接球問題
剖析幾何體與其外接球問題
教學相長角度的德育教育雙贏
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趣味數學”課上見真章
教學相長
構造正四面體巧解立體幾何問題
正四面體外接球和內切球的半徑的求法
拋接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