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視點》:老故事“蹲”出新細節

2024-02-24 03:15沈晶晶
傳媒評論 2024年2期
關鍵詞:浙江日報義烏青山

文_沈晶晶

重大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載體,是黨報做好新聞輿論工作、踐行職責使命的拳頭產品。但融媒體時代,伴隨傳播方式多元化、內容信息輕量化,如何讓重大主題報道更貼近時代、更靠近讀者、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優質內容從哪來?表達風格如何轉?報道深度和故事鮮度怎樣兼得?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現場,開展蹲點式、沉浸式、立體式調研采訪,永遠是個好方法。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筆下才會有多少精品。2023年以來,浙江日報圍繞“八八戰略”20 周年、“千萬工程”20周年、杭州亞運會等推出一系列重大主題報道,并于8月開出《第一視點》專欄,呈現浙江貫徹“八八戰略”的生動實踐。本文以相關報道為例,重點分析如何通過蹲點采訪,讓老主題、老典型、老故事常做常新,寫出新內容、新意思、新風采。

從形式融合,到內容創新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蹲點”一詞意為,到某個基層單位,參加實際工作,進行調查研究。作為一種主流媒體常用的新聞采訪方式,尤其近年來在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和深化“走轉改”的過程中,蹲點報道更成為選題策劃、采訪實施的重要形態。

從過往經驗看,以蹲點方式進行的重大主題報道,通常會選擇一個或幾個連續的“點”,挖掘問題或總結經驗,寫作風格上,也常以典型報道、綜述報道等為主。

為繼承和弘揚調查研究優良傳統,克服重大主題報道形式刻板、語言生硬等問題,讓人們愿意讀、讀得懂、能入心,2023 年6 月初,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實施20周年之際,浙江日報推出《“千萬工程”啟示錄》系列報道。多部門聯合派出5 路記者,分赴臺州、湖州、嘉興、寧波、麗水、衢州等地,聚焦人居環境整治、城鄉融合發展、鄉村產業變革等五大內容,深入鎮村,采訪干部群眾。

隨后,從6月19日起,浙江日報頭版陸續刊發《人居環境,打底美好鄉村生活》《融合之路,城與鄉雙向奔赴》等5 篇報道。思路上,跳出綜述報道先有觀點、再找案例印證的套路,而是邊走邊看,邊看邊思,在蹲點調研中找問題,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從中提取能適用于全省甚至全國的啟示和原理。同時,突破親歷式報道的局限,以一地的故事為主體,并聯想、觀照其他地方和全省的實踐,實現小切口和大視野、鮮活度和重要性的有機融合。

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如何挖掘地方優勢、展現省域特色、打好浙江品牌,深入講好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故事,是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一項重要內容。

2023 年8 月14 日,浙江日報開設《第一視點》專欄,率先開展常態化、持續性探索。從開篇的《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余村十八年》到《“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義烏故事:何以勇立潮頭》,再到近期刊發的《民呼我應民呼我為——寫在浙江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20周年之際》等稿件,均通過較長時間蹲點采訪,或挖掘出了新故事,或尋找到了老故事里的新細節。

正基于此,文章敘事表達的思維、結構、邏輯、語言等都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讓老典型擁有了別具一格的新風采,也提升了重大主題報道的親和力、說服力和感召力。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文刊發后,引發強烈反響,潮新聞客戶端端內閱讀量突破40 萬,全網傳播量近千萬?!睹窈粑覒窈粑覟椤芬桓蹇l后,獲得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批示肯定和表揚。

俯身抓“活魚”,蹲點闖“三關”

新聞采訪一如開展調查研究,需要有基本的目標定位。通過蹲點形式,采寫重大主題報道,主要目的是從基層干部、人民群眾那里獲得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讓稿件內容耳目一新。

重大主題報道涉及地方工作,往往是黨報內容采寫的“??汀?。比如義烏,在改革開放40周年、市場開放40周年等節點,相關報道可謂鋪天蓋地。而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推動全省學習推廣義烏發展經驗、親自推動義烏強縣擴權改革等故事,在《習近平浙江足跡》等書中已有呈現,人們已然耳熟能詳。如何見人所未見、寫人所未寫,難度不小。

相關稿件之所以能取得較好效果、獲得較好評價,重點是蹲點調研中在以下三個字上做好文章、下足功夫。

第一個字是“深”。無論是重大主題報道,還是蹲點報道,一大重要特征就是深刻性。它的第一層內涵,是指采訪調研的深度,要求記者必須投入足夠的時間和力量,讓采訪更扎實、更充分、更全面。

比如,《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文采訪過程中,浙江日報記者從村到鎮、從縣到市,采訪了從本世紀初至今的多任鎮村干部、周邊村鎮負責人、新鄉人、原鄉人等數十位對象,了解掌握了許多生動細節,比如“余村本就有座山,名為青山,藏著金礦,只不過成色太差,村里‘開青山、挖金礦’的路沒走通”等,此前從未見報過。

“深刻性”的第二層內涵,是思想立意的厚度,要求記者不僅要關注點上和現場的信息,還要搜集時代背景和歷史背景,要對表現什么、突出什么、弘揚什么等主旨理解到位。

采寫《義烏故事:何以勇立潮頭》一稿時,記者一行白天蹲點義烏市委辦、改革辦、商城集團等采訪干部群眾,晚上翻閱相關材料,在梳理義烏強縣擴權改革、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等大事脈絡之時,不斷明確文章立意——在改革開放45周年之際,尤其是在國際國內環境復雜、現代化建設任務繁重背景下,寫義烏故事就是要進一步激發改革開放的精氣神,激勵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正因立意明確,蹲點調研才更有的放矢,可以從紛繁的內容中找到核心故事,找到故事和時代、和人民群眾獲得感的聯系。也就是說,做好“深”字文章,不僅意味著能俯身抓“活魚”,還要從諸多“活魚”中找到最“對味”的那些,加以生動呈現。

第二個字是“活”。其涵義,既包括蹲點采訪要抓“活魚”,也指捉魚的方式要靈活巧妙。特別是循跡溯源、講好習近平總書記故事的重大主題報道,在核心采訪對象缺失等不利條件下,要還原當時的情景、捕捉精彩的片段,必須練就突破的能力、敏銳的眼力。

舉例來說,《義烏故事:何以勇立潮頭》一稿,第二部分內容主講義烏強縣擴權改革故事。了解改革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的當事人因多種因素無法采訪,而相關文章和書籍對此描述都很簡單,只有寥寥數百字。

如何講好這一故事?記者決定另辟蹊徑,從改革前后當地面臨哪些具體難題、省市縣針對改革的意見是否統一、改革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礙等以往報道的“空白”入手,從側面印證習近平同志親自推動的這項改革在義烏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蹲點過程中,記者聽說改革文件下發當天,義烏就召開干部大會傳達,第二天很多部門負責人就趕到了杭州對接。這是一個新的細節,也是一個畫面感很強的場景。記者根據這一線索,采訪多個部門進行印證,反復確認當事人的神態、動作、心理等。最后,通過白描方式呈現這一場景,凸顯了改革的迫切性以及廣大干部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類似的獨家線索和細節還有很多,包括在義烏的外國人因辦事難組團“上訪”等??偨Y而言,做好“活”的文章,意味著蹲點采訪過程中,要找小切口、挖新場景,善從旁證佐證、側面反面來豐滿故事的血肉。

第三個字是“情”。除了深刻性和靈活性,蹲點采訪還有一個突出特征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事實上,一篇重大主題報道能否打動人,能否引發大眾共鳴,一個重要因素在于能否見人見事,能否捕捉并表達老百姓的真情實感。

在余村,記者一次次采訪到當地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而實現發展變化的故事。村民潘春林感慨:“15 年前,總書記的話我還聽不太懂,但現在綠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銀山,上海人、江蘇人真的來到我家住?!?/p>

在義烏,記者與一個個因改革開放浪潮實現命運變遷、獲得精彩人生的普通人深入交流。比如商戶張吉英,從20 多年前的小攤起家,在義烏一次次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進程中,抓住機遇,開出店面,辦起公司,將雨傘賣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些生動實踐、鮮活場景、豐沛情感,正是能打動人、貼近人的元素。記者在蹲點過程中著重對普通人的故事進行充分挖掘、細致采訪,并在寫作時創新采用蒙太奇手法等進行展現,助力重大主題報道跳出扁平化的事實堆砌和表態鋪陳。

此外,蹲點報道的產品形態,以往常是一次蹲點形成一篇或一個系列的深度報道,進行集中刊發。但在全媒體時代,這一模式所形成的新聞產品在影響力和傳播力方面必然受限。因此,浙江日報也對此進行探索,比如用主稿體現深度,蹲點采訪中獲得的碎片化內容,用于撰寫記者手記,用于制作短視頻、海報、H5等新媒體產品,既讓記者深入基層獲取的優質內容展現出更高價值,也形成了連續的、多維度的傳播聲浪。

綜上,全媒體時代,記者既要繼承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沉下心來搞調研,俯下身子抓“活魚”,轉作風改文風,使報道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也要敢于打破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在選題策劃、產品形態、傳播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打造出更多精品力作,提高報道的影響力和引導力?;鶎邮菑V闊天地,通過蹲點調研形式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大有可為。

猜你喜歡
浙江日報義烏青山
下車鎮赴義烏招商引資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義烏展
青山攬勝
凝聚七十載風云 鐫刻永不磨滅的追求——浙江日報報史館側記
“內容+”,為主流媒體賦能——浙江日報改版的實踐與思考
打造輿論監督“升級版”——從浙江日報《一線調查》說起
重大主題報道的可視化探索——以浙江日報的實踐為例
以我青山磊落,為梅畫地為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