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工作研究與思考

2024-02-29 06:13范曉翔
文化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古籍數字化圖書館

范曉翔

古籍數字化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后形成的各種信息資源的總和[1]。古籍作為珍貴的文物,其價值不可估量,由于大部分古籍是以紙張和絲織品為載體,因此,它們時刻面臨著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的外來威脅。有些古籍已經遭受了人為的損害,而更多的古籍則在存放過程中經歷了自然的酸化、老化和在使用中的磨損。為了保護中華珍貴古籍,國務院辦公廳于2007年發布了一份名為《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6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同年5月25日,國家圖書館正式掛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作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具體實施單位。這一舉措對于全面、科學、規范地開展古籍保護工作,建立科學有效的古籍保護制度,提高全社會的古籍保護意識,以及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護工作體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一、 古籍數字化建設的背景

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加強對古籍的保護和數字化工作。這些政策的出臺為古籍數字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見表1),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視,古籍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古籍數字化也成為古籍保護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手段。

表1 我國近年出臺的加強古籍保護和數字化工作的政策文件

二、古籍數字化工作的意義

(一)有利于古籍保護與利用

在數字化技術還不成熟的時代,公共圖書館為了保護古籍,避免其受到進一步的損害只能采取嚴格查閱的方法以限制讀者對古籍文獻的查閱次數,從而減少古籍的磨損。近年來,古籍閱讀需求的逐年增加,使古籍保護與利用成為了公共圖書館古籍收藏的最主要矛盾。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古籍的數字化成為圖書館對其進行保護與利用的一種現代化方式[3]。

(二)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倫理、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精髓。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古籍面臨著損壞和失傳的風險。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傳承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因此,采用數字化技術對古籍進行保護和傳播已經成為一種迫切的需求。

首先,古籍數字化對于古籍的保護和傳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可以將古籍轉化為電子文本,永久地保存下來,避免因時間、環境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壞和失傳。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可以通過網絡等渠道快速傳播古籍,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擴大其影響力。

其次,古籍數字化產品對于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推廣具有積極的影響。數字化產品可以將古籍中的文字、圖像等信息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激發讀者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同時,數字化產品也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閱讀方式,例如在線閱讀、下載等,從而讓傳統文化更加貼近讀者的生活。

(三) 實現古籍藏用并舉的有效途徑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通過數字化技術將古籍轉化為電子文本,并且利用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古籍進行檢索和分析。這樣一來,學者們可以更加方便地查找和利用古籍資源,從耗時且煩瑣的資料整理工作中解放出來,用于深入探究和拓展研究領域。同時,古籍數字化還可以顯著提高我們學習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效率。人文研究需要大量的閱讀和資料整理工作,而古籍數字化可以大大簡化這一過程。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可以將古籍中的文字、圖像等資料轉化為電子格式,并且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分享和傳播。這樣一來,更多的人可以方便地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且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和交流。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國外古籍數字化工作開展情況

從國外數字化資源建設的經驗來看,英國和日本的古籍數字化起步早,成果顯著。2011年,大英圖書館與谷歌簽約,將圖書館內的25萬本書籍電子化,并發布移動客戶端[4]。2015年,大英圖書館在《不斷生長的知識:大英圖書館2015—2023戰略》報告中指出:“網絡時代,大英圖書館的核心任務就是實現存儲、保護、管理數字信息,并提供穩定訪問通道,讓所有館藏資源得以傳播,惠及世界所有人?!盵5]

1998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字圖書館計劃》出臺,優先進行古籍數字化項目,至2003年,數據庫已有500余件中文古籍圖像。其中《永樂大典》(卷2279-2281)、《古文孝經》《姓解》(北宋刊本)、《天臺山記》(大原三千院舊藏本)是國內罕見的珍本。2013年9月,《古典籍、古文書、西洋珍本等的數字化指導方針》的發布,使古籍數字化工作有了統一的規范[6]。

四、 國內古籍數字化工作開展情況

(一)中華古籍保護計劃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期間,國家圖書館積極對館藏的普通古籍、善本和少數民族文字古籍進行了數字化處理,旨在構建一個中華古籍資源庫。在過去的近20年里,古籍文獻的數字資源建設顯現出一種以館藏特色文獻為基礎,側重于古籍元數據的著錄,卷目標引、影像數字化,并依據古籍內容建立專題數據庫的總體趨勢。從資源建設和發布類型來看,這些數字資源基本涵蓋了館藏的甲骨實物、甲骨拓片、碑帖拓片、古籍善本、普通古籍、地方志、年畫、老照片、敦煌文獻、西夏文獻、趙城金藏等古籍文獻,古籍資源的品種和類別都較為豐富。

(二)合作共建,廣泛征集

國內古籍收藏機構在國家圖書館的引領下積極展開合作,國家圖書館通過采購、受贈等形式,獲得古籍收藏單位所藏的古籍數字資源。如:浙江省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等全國27家古籍收藏單位參加《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數字化,選取1115部珍貴古籍進行數字化,這些古籍具有時代早、流傳少、價值高的特點。云南省圖書館向國家圖書館提供了727冊、95 496拍的古籍數字資源。這些資源中包括了尤為珍貴的明代云南麗江木氏吐司家族著述,它們不僅是明代少數民族漢文著述的代表,更展現了當時豐富多彩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色[7]。

(三)積極開展海外古籍數字化合作項目

2009年,國家圖書館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共同開展了一項重要項目,共完成其館藏中文善本和齊如山專藏的經部、史部等1152部14 026冊106萬拍的數字化工作,同時也包括齊如山戲曲小說專藏的204種珍貴文獻。2015年,一項名為“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項目”的國際合作項目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在該項目中,《圓明園四十景圖》、5300號敦煌西域文獻和《永樂大典》等被成功地進行了數字化。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獻能以數字化的形式回歸,無疑是對中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貢獻。

(四) 國內古籍數字化主要工作成果

1.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碩果累累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重要成果之一的“中華古籍資源庫”,自2016年9月28日正式運行,截至2023年9月,已成功發布超過10萬部(件)的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這些資源涵蓋了2640萬頁的內容,總體存儲量達到1013TB。該庫不僅實現了免登錄的全庫統一檢索,還具備了高清圖像的呈現能力,并提供全面的公益服務。在過去近三年中,該庫的訪問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億人次。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相關工作人員在全國開展古籍普查登記工作,使登記的每一部古籍擁有了唯一的“古籍普查登記編號”,再通過編號和其關聯的信息建立全國古籍的總臺賬,使全國古籍存藏情況一目了然;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從2017年開始到2023年9月,先后8次組織39家古籍收藏單位聯合發布活動,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超過2.8萬部;《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已公布6批,該名錄是我國由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現存珍貴古籍的目錄。該名錄囊括了全國487家機構或個人收藏的13 026部古籍,涵蓋了經史子集、碑帖拓本等多個類別[8]。

2.上海圖書館《瀛環志略》項目完成

2022年3月,上海圖書館參加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九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古籍修復項目”,探索新的古籍修復和保存模式?!跺h志略》是上海圖書館作為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的修復項目。2023年,上海圖書館圓滿完成了該項目的修復工作。目前,讀者可以通過前往上海圖書館或者網絡訪問的形式在線閱讀修復后的《瀛環志略》電子版的內容。

3.安徽啟動館藏珍稀古籍數字化工作并編制數字化標準

2022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啟動了收藏單位珍稀古籍數字化工作,安徽省圖書館、安徽博物院、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安徽大學圖書館、安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等單位完成首批館藏珍稀古籍數字化[9]。

2022年,安徽省70家古籍公藏單位在省古籍保護中心帶領下,歷時14年完成了對85 478部、723 349冊(件)古舊線裝書的普查登記。為了進一步規范古籍數字化流程,打破信息孤島,促進古籍數據匯聚共享,并保障古籍數據的安全,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古籍保護中心)編制安徽地方標準《古籍數字化工作指南》,并于2022年11月正式實施,為全省的古籍數字資源建設提供了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依據。

五、古籍數字化工作存在的問題

古籍數字化工作的開展要明確目標,統一協調機構,規劃數字化對象,確立支持內容產業的數字化古籍增值開發路徑與保障機制,保障數字文化遺產傳承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研究不同類型的古籍數字化產物的質量,探討一套可行的古籍數字化標準的研究與設計,研究共建共享的管理機制,創建共享平臺等。

雖然我國在古籍保護工作上取得了突破,但當前國內古籍數字化過程中仍存在目標不明確、質量良莠不齊、資源利用率低以及難以共享等問題。

(一)古籍數字化人才短缺

古籍數字化工作對人才的要求較高。一名優秀的古籍數字化人才,需要熟悉典籍史、傳統文化、版本整理等專業知識,同時還需要掌握計算機技術。然而,現階段圖書館的古籍數字化人才數量明顯不足,難以滿足工作的實際需求。

(二)古籍修復效率有限

古籍修復是一項極為細致、極為專業和復雜的工程,按照國家對古籍的保護原則,一般采取整舊如舊的原則來進行,這給古籍修復技術人員提出了高要求。目前,全國亟待修復的古籍約2500萬冊,而古籍修復師僅有1000多人,以當前的修復人力和技術條件,要完成如此艱巨浩大的工程大概需要數百年。因此,必須開發智能化修復保護技術,應用于古籍殘損病害預防、分析、診斷及輔助修復等領域,給予古籍修復工作精細化支持和輔助,高效地完成古籍修復工作,才能讓古籍的數字化工作有充分的保障。

(三) 古籍數字資源庫建設標準分化,難以共建共享

由于各圖書館和古籍數字化資源開發商建設的資源數據庫多樣,在書目錄入、數據存儲規范、平臺接口等方面有顯著差異性。2020年6月,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承擔中宣部2020年度研究項目“古籍數字化標準與規范研究”,該項目旨在加強全國古籍數字化統籌協調,進一步做好全國古籍數字化工作,圍繞數字資源生命周期中各項活動,開展系統化、前瞻性的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的研究。只有標準統一才能使各古籍數據資源庫的利用價值實現最大化,促進相關資源的質量提升,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普適性。

六、古籍數字化工作幾點思考

(一) 建立完善的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

古籍數字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標準體系,包括古籍的分類、編碼、格式、掃描、圖像處理、數據存儲等方面。這些標準的制定可以保證古籍數字化工作的規范性和一致性,避免出現不同圖書館之間的數據不兼容、數據質量不高等問題。同時,這些標準也可以為古籍數字化工作的質量控制提供依據,確保數字化后的古籍資源能夠更好地服務讀者。

(二) 加強古籍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

古籍數字化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包括古籍保護、修復、掃描、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也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公共圖書館應該加強對古籍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為古籍數字化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三) 推進古籍數字化平臺建設

公共圖書館應該積極推進古籍數字化平臺建設,建立統一的數字化平臺,實現古籍資源的共享和交流。這樣可以避免不同圖書館之間的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提高古籍數字化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閱讀體驗,讓他們可以在線訪問和獲取古籍資源。

(四)強化古籍數字化版權保護意識

古籍數字化工作涉及版權保護問題,公共圖書館應該強化版權保護意識,加強與版權方的溝通和合作,確保在數字化過程中不侵犯他人的版權。同時,也應該加強對數字化后古籍資源的保護和管理,防止出現遺失或被非法復制等問題。

(五)增加古籍數字化工作的投入

公共圖書館應該增加對古籍數字化工作的人、財、物的投入。要確保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數字化工作的開展,同時也要為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古籍數字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六)引入社會力量

在互聯網時代,利用數字技術為古籍保護工作充分賦能,可通過數字化采集、數據庫建設、多媒體傳播等手段,讓古籍“活”起來。而在這些技術領域,僅依靠傳統的圖書館往往事倍功半,如引入互聯網企業來共同關心、關注古籍保護這個領域,將文字轉化為線上多媒體場景的形式,通過畫面和聲音向讀者直觀地展示古籍的內容,可大大降低大眾接觸、了解古籍的門檻,惠及更多的人。

七、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公共圖書館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任重而道遠。在未來的古籍數字化工作中,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古籍著錄數據,推動古籍普查成果的轉化,同時也要加強原生性保護,確保古籍實體的安全。我們應以智慧圖書館平臺為依托,構建一個物理分散但檢索一致的“中華古籍資源庫”新平臺,促進古籍的保護和整理,加強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和利用。此外,我們需不斷完善古籍保護人才培養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中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華古籍不僅是珍貴的文獻資料,更是我們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只有不斷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猜你喜歡
古籍數字化圖書館
中醫古籍“疒”部俗字考辨舉隅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關于版本學的問答——《古籍善本》修訂重版說明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關于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圖書館
我是古籍修復師
數字化制勝
去圖書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