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論綱
——基于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視角的考察

2024-02-29 10:08林閩鋼
社會保障評論 2024年1期
關鍵詞:社會保障學科體系

林閩鋼

一、研究緣起

近年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成為我國學術界研究的核心議題,呈現出理論創新與實踐創造有機結合的當代特質。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出發,用實踐升華中國理論,用理論闡釋中國實踐,提出新概念、新范疇,形成融通中外的自主知識體系,已成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主要任務。

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大力推動自主知識體系的研究工作,如“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研究”“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研究”“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研究”等,開始涌現出一批研究成果。與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傳統學科相比,社會保障學科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學科體系不成熟。但社會保障學科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成部分,其對象和內容都在哲學社會科學的范疇之內,加上社會保障學科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上,更應該努力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探索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已成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一塊“試驗田”。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建成了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構建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正處于定型優化發展的關鍵階段,早已超出西方理論的解釋框架。中國社會保障現代化模式是中國自身的,將為世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供“中國方案”。此外,還要看到不同于世界各國的是,社會保障學科在中國是獨立建制的,并擁有大規模的研究人員和多學科研究團隊,已搭建起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與主流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相關學科形成多種深度交叉的融合狀態,這一良好的學科發展生態為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建設按下了“快進鍵”。

為此,本文從反思中國自主的社會保障學科構建的方法論出發,基于社會保障如何作為一門學科,以及社會保障如何開展交叉學科的整合,研究這兩個層面的知識體系結構問題,嘗試性地提出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設想,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中國社會保障學界同仁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二、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構建的方法自覺

中國是民生保障的歷史文明古國,更是當今社會保障的世界大國。如此肥沃之實踐土壤,若生長不出參天大樹,豈非社會保障學者之過?①鄭功成:《建設中國的社會保障理論體系》,《光明日報》,2017 年1 月24 日第11 版。面向未來建構適合中國國情與實際需要的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凝練中國社會保障治理能力與實踐智慧,是中國社會文明與學術文明協同進步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討論如何建構中國自主的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起始,首先要對建構的方法論有足夠的反思。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其理論結論是有前提和預設的,為此,需改變“以外校內”的“學徒式”研究狀態。毛澤東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深刻地指出,“應以中國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國身上?!辈灰把员胤Q希臘”,更不要戴上“外國有色眼鏡”。毛澤東在講話中還批評了黨內存在的“一切以外國為中心,作留聲機,機械地生吞活剝地把外國的東西搬到中國來”的風氣,強調“不研究中國的特點,而去搬外國的東西,就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②《毛澤東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407 頁。由此,中國社會保障研究的方法論自覺,其核心是自覺反對西方中心論,始終保持中國的立場,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堅持理論與中國實踐的統一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2 頁。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建設之中,必然會面對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這一重要問題。

社會保障是與實踐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之一。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回應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施改革開放的需要,1985 年9 月23 日,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建立形式多樣、項目不同、標準有別的新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從產生之時就努力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初期,為應對國企改革和經濟危機沖擊,實施“兩個確?!焙汀叭龡l保障線”,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配套,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配套機制。之后,通過補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短板,建立健全了中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在精準扶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社會保障在兜底扶貧、促進收入再分配、穩定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社會保障從產生之時起就被深深刻上了實踐性的烙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中國特色,即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發展路徑,源于中國改革實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保駕護航。①林閩鋼:《社會保障如何能成為國家治理之“重器”——基于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視角的研究》,《社會保障評論》2017 年第1 期。時至今日,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速度之快、受益面之廣,成為中國改革發展的一張名片。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組成部分,在自主建構中彰顯出制度特色,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從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學習西方社會保障知識,從國外研究中提出問題,引入概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釋他們的思想、解釋他們的著作、轉介他們的觀點,到運用其理論框架研究中國問題,再到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社會保障治理的獨特性中走向自覺自主,這一過程包括社會科學研究的小循環和大循環過程,②賀雪峰認為有兩種不同的社會科學研究路線。一種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從經驗中開始、在經驗中結束,稱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大循環。另外一種是社會科學大循環中形成了若干理論命題,針對這些理論命題開展學術對話,這樣一種從理論命題開始,經由經驗檢驗,再回到理論命題的研究循環,可以稱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小循環,是對話式的研究。大循環與小循環沒有優劣之分,總是從大循環開始,經過若干小循環的豐富發展與完善,而建立起高水平的社會科學理論。參見賀雪峰:《社會科學研究要面向中國時代問題》,《管理世界》2021 年第9 期。遵循從學術積累到自主創新的規律,并在反思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拿來主義”中增強了中國學術主體性。

理論是用來總結實踐并指導實踐的。20 多年來,社會保障學科從無到有,社會保障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到2020 年底,全國共有167 所高校招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學生;近年來,全國高校每年招收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學生近萬人,涵蓋綜合類、財經類、理工類、師范類、政法類、農林類和醫藥類等多種類型的大學。全國社會保障專業教師已達到1500 人以上,其中,具有正教授職稱的近500 人。③林閩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學科——二十五年發展回顧與前瞻》,《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4 期。社會保障理論指導實踐、服務改革的能力不斷提高,如《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及其衍生的四卷本成果,為2008 年以后的社會保障重大改革與社會保險立法等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梢灶A見的是,今后將會不斷用新的社會保障學理論指導實踐,圍繞以人民為中心、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聚焦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核心議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中國社會保障的智慧和力量。

(二)形成“以我為主”與開放的統一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被認為可分為四個層次,即完全自主的層次,主要體現在各人文科學領域;以我為主的層次,主要體現在中國經濟、政治、國防、社會等領域;內外結合的層次,主要體現在經濟管理等領域;共同知識的層次,主要體現在國際經濟貿易等領域。④翟錦程:《中國當代知識體系構建的基礎與途徑》,《中國社會科學》2022 年第11 期。從四個層次內容和屬性看,中國社會保障知識體系屬于“以我為主”這一層次。

社會保障自從引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就有很強的“以我為主”的意識。1985 年5 月7 日,朱傳一先生在全國民政理論研討會上做報告時強調:“中國人民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身的經驗教訓,解決自己的問題。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問題上也是一樣。外國的制度及其歷史經驗教訓,有些可供參考借鑒。讓我們共同努力,從實際出發,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共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①朱傳一(1925—2015 年),浙江人,1949 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1985 年1 月22 日,朱傳一先生在國家計委主管的內刊《經濟信息》發表《美國學者、專家對我國未來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看法》報告,獲得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的批示。朱傳一先生被認為是民間倡導在中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第一人。參見愛德基金會傳一慈善文化基金編:《朱傳一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年,第52 頁。之后,1986 年4 月12 日,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決議,批準的國務院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 年)》中明確要求:“社會保障事業‘七五’期間,要有步驟地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雛形”。從我國首次提出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開始,就非常鮮明地提出所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也是中國社會保障發展40 年來最寶貴的經驗——堅定不移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建構“以我為主”的中國社會保障知識體系,需要注意的是“以我為主”不是把中國社會保障的發展視為“例外”。相反,“以我為主”強調的是基于中國經驗,形成容納更多社會保障現象和理論要素的更為普適的知識體系,使其既能說明在中國形成的新的社會保障現象,又能進一步說明人類社會已有的社會保障發展現象,深化對社會保障發展普遍規律的認識。在全球化背景下,還需要充分借鑒人類社會文明優秀成果,形成開放的知識領域。建構中國社會保障學自主知識體系要采取“以中化外”的路徑,“化”的精髓是“以己化他”而達到“化他為己”,這與立足中國社會保障的實踐和經驗進行理論創新是一個可以同步進行的過程。

總之,需要改變對西方社會保障的價值取向、理論體系采取簡單移植、機械套用和盲目崇拜的態度,把中國作為社會保障知識建構的運行主體、創造主體和生命主體,把握本土化與國際化、基礎性與應用性的關系,就可以為建構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提供正確的發展方向。

三、作為學科: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主要框架

社會保障學科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1997 年6 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聯合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吧鐣U稀睂W科(代碼120404)首次出現,其隸屬于管理學門類的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當時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轄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5 個二級學科。隨后1998 年國家教育委員會設立首批“勞動和社會保障”本科專業。②林閩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學科——二十五年發展回顧與前瞻》,《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4 期。由此,社會保障學科在中國完成了獨立建制,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

從建構中國自主的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出發,為強化社會保障的學科特征,本文提出“雙核心、多基礎、兩支撐”的體系結構設想。

圖1 社會保障作為學科的知識體系結構

(一)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雙核心”

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關鍵在于基礎性學科的思想和對象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要從理論上確保中國社會保障學的“自主性”,關鍵是要把構建中國特色的民生保障思想和社會保障理論作為中國自主的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核心。

1. 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核心之一:民生保障思想

縱觀中國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等,這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 年第17 期。其中,優秀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的民生思想源遠流長,主要體現在重民貴民的民本思想、愛民親民的養民思想、富民裕民的安民思想。②董永在:《中國傳統民生思想概述及其當代啟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1 年第5 期。傳統民生思想體現了樸素的民生情懷和人本理念,把人民性滲透于民生保障話語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之中,具有很強的凝聚作用,決定了其獨特的價值。③林閩鋼:《新時代民生保障話語體系的建構》,《閱江學刊》2023 年第2 期。

中國共產黨人既是中國傳統民生思想的繼承者,更是中國民生思想的實踐者和創新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守住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注重制度建設、強調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等方面,對民生保障作出全面論述,指引我國民生保障實踐取得突出成效。④楊榮:《習近平關于民生保障重要論述的理論蘊涵和時代價值》,《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 期。進入新時代,民生保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習近平關于民生系列重要論述立足于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場,不斷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⑤鄭功成:《習近平關于民生系列重要論述的思想內涵與外延》,《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 年第5 期。確立了科學的民生價值理念,明確了民生保障發展的總體目標,回答了民生保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對于我國新時代民生保障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習近平關于民生保障系列重要論述既是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又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價值指向,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保障,是中國自主的社會保障知識體系的核心。

2. 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核心之二:社會保障理論

社會保障理論主要是以社會保障制度的起源、性質、目的、功能、運行方式為研究對象,尤以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服務、慈善公益、職業福利及與之相關的商業保險等為主要內容。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國經濟發展的差別和社會結構的區別,導致社會保障理論體系的重心有所差異。中國社會保障以公平正義共享為基石,以互助共濟為基本原則,走的是政府主導、社會化、多層次的發展道路,致力于為全體人民提供基本生存與發展保障。這一制度特質決定了社會保障理論價值取向是促進全民共享和增進全民福祉,進而需要構筑起具備人文關懷的專業知識體系。①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學科建設:回顧與展望》,《人民日報》,2018 年8 月13 日第16 版。因此,社會保障理論圍繞如何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如何發揮出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并將探索其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作為主要內容。

(二)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多基礎”

在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不是一個獨立設置的學科,而是歸口于經濟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和社會政策等學科,是一個多學科均可以研究的領域。研究社會保障的人員及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也不限于一個特定的學科,具有明顯的多學科屬性。

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基礎結構,是由社會保障學研究對象的特征所決定。社會保障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所涉及的研究觸角甚為寬廣,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政治穩定及社會發展等領域都息息相關。②孟穎穎:《社會保障學:挑戰、定位與發展——基于學科建設的視角》,《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1 期。社會保障通常理解為通過經濟手段來達到特定社會目標與政治目的的制度安排,因此,需要跨學科的研究才能得到全面和深入的把握。例如,社會保障從基金籌集到支付過程實質是國民收入分配與再分配,屬于經濟學范疇;社會保障的行為是社會控制,其內容與任務是解決各種特定的社會問題,屬于社會學范疇;社會保障的直接目的是治國安邦,其理念、目標、政策決策過程等體現了權利主體的特殊意志,是權利資源的再分配,應屬于政治學范疇。③曹信邦:《社會保障制度的政治屬性》,《學?!?014 年第2 期。在我國,社會保障牽涉面廣,是在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的、交叉的、處于應用層次的社會科學。

(三)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兩支撐”

1. 公共政策作為研究視角和運用的支撐

2023 年5 月28 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共管理學科評議組下發各高校的《關于通報公共管理學一級學科下屬二級學科指導性目錄及學科簡介(2023 年)的通知》中,對社會保障學科內涵和外延進行了界定,并對社會保障學科與相關學科進行了說明。該通知強調公共管理理論與方法在社會保障學科的運用。與其他二級學科的關系厘定中,進一步提出,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可為社會保障學科提供基礎理論和研究借鑒。

公共政策作為社會保障的研究視角和能起到運用的支撐作用,是因為社會保障是政府為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工具,在一定意義上屬于公共部門的職能范疇,可以被視為政府聚集社會資源并以此進行的利益的分配。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利益調節工具,很大程度上卻異于政府所使用的其他治理工具,有著自己鮮明的倫理特質。這種倫理特質要求政府在實施社會保障時不能僅僅追尋工具理性,而應將重點放在價值理性上。①李建華、張效鋒:《社會保障倫理:一個亟待研究的領域》,《哲學研究》2009 年第4 期。

2. 社會政策作為研究視角和運用的支撐

社會保障學科的復雜之處在于,不僅具有公共政策屬性,還有更重要的社會政策屬性。第一,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增進民生福祉有其特殊的社會規律。除了公共政策自上而下的政策決策和執行上的考量,還需要看到人的需要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政策實踐上,要按照“社會需要”遵循自下而上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實現這一社會發展目標,社會政策作為社會保障制度主體的實踐工具就尤為重要。②李全利、肖富群:《價值重塑與學科自主性:社會政策時代社會保障改革進路》,《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4 期。第二,社會政策堅持價值取向,強調人文關懷。社會政策所具有的包容性致力于重點為弱勢群體提供廣泛的社會服務,同時也強調為全體國民提供服務。此外,社會政策還關注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的提升,這對增進社會參與、提升社會賦權以及提升社會凝聚力都具有積極意義。③林卡:《回顧與展望: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演化的階段性特征與社會政策發展》,《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年第20 期。第三,在中國,應從社會政策視角突出人民群眾在社會保障中的主體地位,以人民福祉為中心,建構以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為特征的中國社會保障政策體系。

總之,為掌握歷史主動、理論主動,中國社會保障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架構包含多方面內容:民生保障思想史和社會保障理論、中外社會保障比較、中國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障學方法論。民生保障思想史和社會保障理論主要討論社會保障學的核心概念和關鍵的邏輯推演前提。比較視野下的中外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強調演變與借鑒。中國社會保障的研究聚焦我國社會保障的實踐。社會保障方法論則是從公共政策和社會政策視角和方法,針對特定研究議題起到工具性的作用。把這幾個核心要素整合起來形成強大的理論合力,將有力推動中國社會保障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向前發展。

四、作為交叉學科: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的星叢結構

在社會保障研究中,研究者由于受到專業訓練的限制,往往以單一學科方式來開展研究,從各個學科尋找其重點加以突破。例如,政治學的研究重點視社會保障為國家的義務和公民的權利;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強調效率,重視社會保障領域的成本-收益分析,力求社會保障的制度和行為具有可持續性;社會學的研究重點關注社會保障政策的可及性和不同社會群體成員的可得性,促進社會保障政策與舉措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管理學的研究重點則聚焦并通盤考慮相關各方的訴求、可供使用的資源和所受到的約束條件,盡可能地使相關各方滿意,以確保社會保障政策與改革的可行性。④童星:《轉型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學科發展》,《中國社會保障》2019 年第12 期。

從世界范圍來看,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任何單一的學科知識、方法和工具都無法解決問題,需要學科的融合和創新?,F代學科的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交叉趨勢,深度融合交叉狀態甚至已經不能用“層次結構”來描述。在此使用“星叢結構”來描述交叉性強的學科所形成的多復合體現象。星叢結構意味著一群并列的、而非整合的變化元素,它們不能被歸并到一個公分母、本質性的核心或第一生成原則之下。①在哲學家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看來,星叢的空間特征可以解釋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非線性的張力。參見吳靜:《德勒茲的“塊莖”與阿多諾的“星叢”概念之比較》,《南京社會科學》2012 年第2 期。星叢結構使學科之間融合不斷加強,使我們的認識更符合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

社會保障問題具有前所未有的復雜性,任何單一學科的知識、方法和工具都不足以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社會保障領域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現象成為新趨勢。在這種意義上,社會保障學就是為提供適應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問題的復雜性,實現中國社會保障現代化的新的知識、方法和工具而設立的交叉學科。從交叉學科視角,社會保障學的知識來源于相關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其體系結構表現為:政治經濟叢、社會經濟叢、社會政治叢等(圖2)。②星叢結構并不是混淆原有學科的界限,亂作一團,而是保有特性,仍隨時有主從之分。這正如“物理化學”是從物理學借鑒而來,主干內容是化學,主導方向是物理;而“化學物理”是從化學借鑒而來,主干內容是物理,主導方向則是化學。

圖2 社會保障作為交叉學科知識體系的星叢結構

如圖2 所示,以經濟學為主干,形成政治經濟叢、社會經濟叢;同時社會學和政治學交叉也凸顯出來——社會政治叢。與此對應有三條旋轉的知識主軸:一是“政府-市場”主軸,描述了社會保障主體相互作用的生成機理的知識體系,還可以進一步拓展為政府、市場和家庭。③艾斯平-安德森(G?sta Esping-Andersen)以福利國家多樣性為研究問題,進一步拓展為政府、市場和家庭。自由主義福利體制是以市場角色為核心,家庭與國家角色均是邊際性的;保守主義福利體制是以家庭角色最為重要,國家扮演輔助性角色,而市場只是邊際性的;社會民主主義福利體制是以福利國家的角色為核心,而家庭與市場角色是邊際性的。參見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年。二是“公平-效率”主軸,描述了社會保障主體作用方向的演化機理的知識體系。三是“權利-義務”主軸,描述了社會保障主體作用路徑的發生機理的知識體系。很顯然,三條主軸相關知識都來自多學科的知識,研究各有側重,核心議題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是,社會保障知識領域中政治經濟叢、社會經濟叢、社會政治叢之間的連接在加強。如果按照不同結構相互作用、相互補充而激發出來,有可能產生一種組分之間的相干效應,即結構效應——知識的整體涌現性(whole emergence)。①涌現在整合層次和復雜系統理論中起著核心作用。在復雜系統的自組織過程中,出現的新的連貫結構、模式或性質,即是規模效應和結構效應共同的結果,將產生新質的東西。參見馬里奧·邦格:《涌現與匯聚:新質的產生與知識的統一》,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6 頁。

從系統科學看來,目前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正處在復雜性問題導向的知識創新的關鍵時期。②張海波以國家安全學交叉學科為例,提出交叉學科的知識體系建設的悖論問題。一方面如果交叉學科形成完全獨有的知識體系,則其與單一學科并無本質區別;另一方面如果無法形成獨有的知識體系,則其只是簡單拼湊,始終難以成長為一個成熟學科。復雜性問題導向的知識創新被認為是交叉學科一條發展道路。參見張海波:《中國自主的國家安全學知識體系:一個總體性框架》,《國家安全研究》2023 年第1 期。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社會保障成為國家一項根本性社會制度,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各項制度框架均已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已解決了“有”與“沒有”的問題,正在進入優化階段——“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聚焦“社會保障各個方面之間、社會保障領域和其他相關領域之間改革的聯系,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確保各項改革形成整體合力”。③《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人民日報》,2021 年2 月28日第1 版。因此,社會保障領域多學科知識整合如何在增強社會保障的整體性、系統性、耦合性上形成重大突破,將是有力支持和推動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和發展的新著力點。

今后,“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將是社會保障學研究的新平臺,社會保障復雜系統的優化將成為研究重點。④林閩鋼:《“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長三角社會保障一體化為例》,《社會保障評論》2022 年第3 期。從而推動社會保障知識體系重心從經濟學向管理學的轉變,特別是在星叢結構基礎上,涌現出以管理學為基礎的整合性的知識體系,形成跨學科概念體系和整合性理論框架,集中體現對中國社會保障現代化的總體回應。

五、結語與展望

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過程中,中國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建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重而道遠。在遇到各種挑戰和問題時,只有實現從“方法論的自覺”到“自覺的方法論”,才能守正創新。

第一,堅持“以我為主”,強化對中國社會保障知識體系建構的引導。建構中國社會保障學自主知識體系,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錨定“以中國為對象、以中國為方法”,用中國的視野去解讀中國和思考世界,回答好中國要為世界創造什么社會保障知識和社會保障理念的時代命題。要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發展之路,建設中國社會保障理論體系或中國學派。

第二,以問題為導向,把中國社會保障知識體系建構在中國大地上。社會保障學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實踐是社會保障科學研究的重要起點與根本導向,要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研究方法上重視實證研究,堅持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值得關注的是,對實證研究的推崇不應淪為對模型和數據的過度迷信,要避免不解釋其意義、不問實踐價值的研究傾向,反對社會保障研究的“空心化”現象;另一方面還要反對“平庸的精致”——重點不在于寫論文,應呼嘯著奔向田野,鼓勵粗糲的創新,要回歸到做研究上來。①賀雪峰:《社會科學研究要面向中國時代問題》,《管理世界》2021 年第9 期。引領更多社會保障的研究者,聚焦人民實踐創造,深入基層、深入社區,把學問真正做在祖國大地上。特別是緊扣我國社會保障發展進入“系統集成、協調高效”新階段所產生的重大實踐問題、重大理論問題,加大復雜性研究方法的使用,讓社會保障學知識體系更好服務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第三,以時代為觀照,實現中國社會保障知識體系的守正創新。時代是中國社會保障知識體系守正創新的出題人,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化,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與之相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需求,特別是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在發生較大的變化,同時社會保障供給手段和方式也隨之改變。亟需將這一系列變化置于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加以研究,探索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的運行和發展規律,反映社會變遷和時代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以優秀研究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和思想支撐,向世界傳遞“中國之治”的社會保障密碼。

猜你喜歡
社會保障學科體系
【學科新書導覽】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超學科”來啦
堅持就業優先 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媒體募捐永遠成不了社會保障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