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傳承視角下瀕危地方劇種的社會參與和多元創新
——以福安平講戲為例

2024-02-29 04:38林樹清
文化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福安市福安劇種

林樹清

引言

中國擁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其中包括各地方劇種。各地方劇種展現了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于閩東北福安市的平講戲歷史悠久,藝術表現形式獨特,是當地民眾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許多地方劇種面臨瀕危的境地,福安平講戲也不例外。為此,社會組織、傳統文化愛好者、學校和企業等各方的積極參與以及創新的舞臺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段,都對地方劇種的保護與傳承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1-2]。

本文從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視角出發,以平講戲(福安市)為例,重點跟蹤了該劇種從2007—2022年的15年間社會參與和多元創新對瀕危地方劇種的作用,探究其可持續發展策略,以期為其傳承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一、平講戲(福安市)藝術的概況

(一)平講戲的歷史淵源

平講戲作為閩劇的三大主要源流之一,其雛形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的一種“說唱”表演形式。說唱是一種以說話為主,輔以歌唱和動作的表演形式,主要表現生活瑣事、風土人情等[3],表演樸實粗獷、語言幽默風趣(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2021年,福安平講戲應邀進京參加《國家寶藏·展演季》

圖2 福安平講戲經典劇目《馬匹卜駁妻》劇照錄制注:圖片由福安市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提供。

舊時,福安沒有戲園子,戲臺多為宗祠和神廟的前座,或農閑時上田當戲臺,下田坐觀眾。素有“平講戲,沒有戲臺先有戲”之稱。小戲班通常十幾人,而大型戲班人員可達50多人,能夠連演30天劇目不重復。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福安縣志》記載:“無錢扮戲,何暇納糧?!泵鞔膶W家、戲曲家馮夢龍的《壽寧待志》載:“西溪人多習戲……大家有慶喜,好事者則于福安迎之?!笨梢?平講戲自古以來在福安及周邊縣、區的受歡迎程度。

(二)平講戲的表演風格

平講戲是一種獨特的地方劇種,具有鮮明的表演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4]。

一是說唱對白?!捌街v班講白”是平講戲的最大特色。講白,就是采用福安方言“安腔八音”為標準說唱,語言平實如白話。

二是音律唱腔。平講戲唱腔隸屬高腔系統,歷經數百年演化,吸收了江西弋陽腔、河北亂彈和當地畬歌俚曲、道樂釋音等特點,韻律柔曼,一人干唱,眾人幫腔,福安話俗稱“馱聲”。

三是器樂伴奏。小戲班“后臺”通常6人,打擊樂和管弦樂各3人,分別負責刀鞘板、大鑼、鐃鈸、京胡、毛胡(兼嗩吶)、笛子(兼嗩吶)等樂器[5]。其中,“毛胡”也稱竹節琴,是平講戲最具特色的古老樂器之一。

四是動作表演。動作表演強調面部表情和身體協調,表演幽默詼諧,故事情節貼近平民生活,以俗取勝,極具大眾化。

五是服飾裝扮。傳統戲服一般采用印花土布縫制。演員臉部用松煙灰畫眉、土白粉打底、黃土紅點綴,滿滿的人間煙火氣。

(三)平講戲的傳承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現代新興媒體的大量普及,文藝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舞臺表現形式,傳統戲曲已經不是人們娛樂生活的主要活動之一[6]。

身為“草根”文化,平講戲在福安也曾面臨瀕危境地:一是缺少當家人,地方戲曲保護難度大;二是缺乏展演平臺,傳統藝人傳承壓力大;三是社會文化發展迫使平講戲必須不斷創新。此外,地方政府保護政策不完善,也給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帶來許多影響。

二、社會參與對平講戲保護傳承的影響

為了復興平講戲,2007年,福安市成立了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創建了傳習基地、培訓基地、活動基地、展演基地和共建基地,積極發動老藝人帶動社會組織、機構、教育部門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平講戲的傳承發展,為瀕危劇種“留根”。

(一)組織機構在平講戲藝術保護中的角色

一是非遺保護單位。作為保護地方劇種的非營利組織,非遺保護單位是主角也是當家人,承擔著挖掘平講戲精華,組織專業老師、藝術專家開展專項研究和非遺整理、申報,以及傳承弘揚傳統技藝等任務。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及其前身福安閩劇團先后歷時8年,輾轉各級戲研機構、圖書館、檔案館,拍攝收集各類戲臺劇目題記,開展平講戲歷史淵源調查,并請回了遠在北京的林之行老師(時年71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郭翠玉老師,以及身在上海的徐邦梁老師等30多位上世紀60年代初的老藝人,共商搶救老戲[7]。歷經從0到1,從立項到申遺,2014年11月,絕演近50年的平講戲(福安市)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此,福安市政府專門設立平講戲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從剛開始的每年10萬元到后來的每年60萬元,確保了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的正常運作。

二是文藝演出團體。各類演出團體是傳承平講戲藝術的重要力量,除了專業劇團,還有業余愛好者,他們通過培訓學習后在各地演出,將平講戲帶給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對保護和傳承平講戲藝術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共建基地之一的福安市老年大學針對有強烈戲曲愛好的當地老年人,每周開設兩節平講戲專業課程和6節戲曲類拓展課程,這不僅讓這些戲曲愛好者深深愛上了平講戲,而且這些老年學員已經連續6年保持每個月至少一個星期六晚上,將本月的學習所得在另一個展演基地——富春公園文化長廊輪番展示,學期末再到當地鄉村舉辦展演?;鼗旧稀爸苤苡醒辛?、月月有演出、年年有展演”,先后培養學員210多人。

三是文化遺產機構。文化遺產機構是保護平講戲藝術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保護非遺文化的監督者和指導者,負責文化遺產的登記、評估、管理等工作。據考證,流傳于福安的平講戲傳統劇目有300多個,但多已失傳。在福安市委、市政府和各級文化部門的指導下,福安市文化館、藝術傳承中心等單位先后整理出福安平講戲有價值的照片53張、史料文獻280頁、劇本85本、曲調32支、拓展曲調28支,以及鑼鼓經等各類老物件上千件,評定福安市級非遺平講戲傳承人9人。

(二)義務教育在平講戲藝術傳承中的作用

一是搭建平臺。學校通過定期舉辦“戲曲進校園”文化藝術節,組織線上線下培訓,傳授平講戲表演技藝和理論知識,讓學生在接觸、了解和學習過程中產生本土文化自豪感。坂中中心小學和穆陽中心小學基地校,通過“學生主動報名、中心面試選拔”,每年遴選40名學生組成平講戲藝術傳承興趣班。興趣班每周安排兩節課,邀請老藝人面對面口傳心授,傳習平講戲唱腔、曲調和特色器樂。2018年以來已開辦400余節。二是傳承文化。依托校園營造育人氣息,讓校園成為傳播優秀文化的使者。以本土文化為載體,經常性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利用特殊節日活動,全景式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校通過校園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平講戲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異同與聯系,從而提升其文化鑒賞能力。坂中中心小學通過項目建設培養了一批優秀教師,打造了學校特色品牌,2017年11月被教育部授予“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示范學?!?。

(三)社區展示在平講戲藝術傳承中的效用

一是滿足宣傳需求。社區文化是平講戲深扎“草根”的橋梁和紐帶。社區通過社區慶典和節日匯演,加深群眾對平講戲藝術的文化認同感和情感支持,同時為票友們交流互動搭建平臺。下白石鎮活動基地就是利用戲曲魅力宣傳移風易俗,先后改編了閩劇《庵堂會母》和平講戲折子戲《拾玉躅》《雙玉燕》等傳統劇目10多部,既豐富了群眾生活又宣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逢正月十五前后和中秋、重陽、端午等傳統節日,福安當地仍然保留請戲班唱大戲的習俗。

二是催生精品力作。為了傳承和發展好地方戲曲,平衡非遺文化保護和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福安市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尤其注重經典劇目挖掘,以中心新老藝術骨干為基礎,融合其他藝術形式,通過老藝人的精彩演繹,創新藝術作品,先后復排了《斷橋》《采?!返葌鹘y劇目和《雙定牌》《茶歌》等現代戲13部。2017年,經典劇目《馬匹卜駁妻》入選文化部劇本扶持工程(傳統“整理改編劇目”全國僅評出10部)。2019年,藝術中心應文旅部和北京市政府邀請,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戲曲文化周展演。2021年,藝術中心再次應邀進京參加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央視總臺和故宮博物院共同主辦的《國家寶藏·展演季》錄制。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福安平講戲脫穎而出,代表華東區(從全國4個區域中選出4個富有地方特色的古老劇種)一展風采。

三是經濟公益雙贏。鑼鼓一響,好戲開場。中心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活動,為鄉村振興、弱勢群體、福利機構義演,為平講戲藝術傳承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據福安市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原主任劉碧生介紹,2018年以來,中心每年到鄉村傳習展演80多場次,累計接待游客觀眾近百萬人次。由于藝術中心是一家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在編人數僅7人,但是戲曲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一場大戲需要演職人員50多位,所以演出時只能臨時外聘演員,從而也幫助了40多位居民就業。

三、多元創新對平講戲傳承發展的影響

(一)數字技術拓寬了平講戲的傳播渠道

2020年2月,新冠疫情之初,全國上下為武漢打氣,福安平講戲微型戰“疫”劇《沒暝沒晝沒口罩》一經中心微信公眾號播出,即被今日福安、文旅福安等當地官微、自媒體轉載,入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福建省劇協抗疫題材劇進行展播。移動手機為平講戲傳播提供了新途徑。社交媒體平臺給平講戲提供了和觀眾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

(二)舞臺科技提升了平講戲的觀感質量

經濟匱乏年代,由土生土長的“地下棚”雜戲演化而來的平講戲,演員們是農忙下田、農閑演戲,甚至有時候就在田間地頭,大家歇下手來擼起袖子、脫下衣服、抹把灰唱小戲?,F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文化藝術質量的高要求,一次正規的平講戲表演大約需要50人,演員的梳妝打扮和裝飾服裝都是根據人物角色、情節發展量身定做的,松煙、土紅已更換成胭脂,戲服也不再是一般的印花土布。平講戲借助現代燈光、音響等數字設備,有效提升了視覺觀感,同時又保留了傳統戲曲的魅力。

(三)跨界融合豐富了平講戲的題材元素

與其他行業領域文化活動融合,為平講戲注入了新的創意和元素。深挖鄉村文化,將畬、茶、古、廉、紅等福安“?!蔽幕腿罕娤猜剺芬姷姆窖?、俗語、民歌,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蘇堤線面、象環葡萄、溪柄“爹包”和白沙綠竹筍、坦洋工夫茶、穆陽水蜜桃等巧妙植入戲文,借此為本地“農產品”打廣告。中心借力舞蹈團隊、編劇、導演創作跨界作品,將不同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以獨特方式呈現平講戲。學校將平講戲與其他學科交叉,深化學生對平講戲及其藝術的理解,把優秀的平講戲節目推出去,使更多人接觸平講戲、了解平講戲、愛上平講戲。2019年福安市第30屆中學生暨第26屆小學生田徑運動會開幕式上的戲曲展演《中國脊梁》獲得一致好評。

四、瀕危地方劇種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思考

筆者從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視角探究平講戲(福安市)藝術的發展變化,得出以下結論:要實現瀕危地方劇種的可持續發展,一要攜手政府、學校、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二要保護單位主動作為,有所作為,提高社會認知度;三要把握市場需求,挖掘亮點、打造精品,為藝術創作注入新活力。

此外,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互聯互通、科技高速發展的新時代,推進瀕危地方劇種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善于運用數字媒體、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嘗試利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和傳播方式,特別是地方政府要強化傳承機制,落實自身層面的保護政策,通過義務教育、委培教育、社會教育等多種方式,培養足夠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和非遺傳承人。

只要同心協力,通過社會參與和多元創新,瀕危地方劇種如平講戲(福安市)藝術亦能得以傳承發展,繼續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猜你喜歡
福安市福安劇種
張福安作品
“秧歌”的戲劇化與“劇種”定型
《中國戲曲劇種劇種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福安廉村
愛心托起希望 助學點亮夢想——福安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構建特色學生資助之路
福安市水蜜桃褐腐病發生特點與防治對策
亂譚小劇種
《中國小劇種的搶救與研究》序
福安市穆陽鎮上榜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公示名單
福安八斗村:扶貧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