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畢節市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質和當代價值研究

2024-02-29 04:43
文化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儺戲畢節市彝族

王 愉

文化是貫串于民族發展始終的精神脊梁,是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扎根的土壤,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養料,是當代文化自信和文明進步的必然基礎。而文化遺產,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注解,對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質和當代價值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識別傳統文化要素,解構傳統文化精髓,激發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畢節市位于我國黔西北地區,地處烏蒙山腹地,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漢、彝、回、苗、白等多民族聚居的群眾基礎,孕育而生了戲劇、蠟染、刺繡、漆器、舞蹈等多種特質文化[1],形成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記錄著畢節市的歷史,也見證著畢節市的當下,更指引著畢節的未來。

一、貴州省畢節市文化遺產概述

貴州省畢節市位于我國西南地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在堯舜時代,就已經有諸侯在此定居,秦時,劃歸蜀郡,此后一直為中央政府所管轄。2011年,畢節行政公署正式更名為畢節市,千年古城煥發出新的生機。畢節市目前共下轄6縣1區及1個縣級市,常住人口681萬人。

畢節市擁有十分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根據數據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畢節市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超過1000個,其中,縣級以上文化遺產項目582個,省級以上文化遺產項目44個,國家級文化遺產項目9個(見表1)。

表1 貴州省畢節市國家級文化遺產項目

由上表可見貴州省畢節市文化遺產有著如下三方面的特征:其一,畢節文化遺產分布范圍較為均衡,在畢節市下轄的6個縣和1個縣級市中,都有一定數量的文化遺產項目,每一個縣、市都能夠依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和認證,顯示出當地對于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較高,對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能力也較強,這無疑為畢節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對文化遺產當代價值的討論和研究成為可能。

其二,畢節市文化遺產項目的形成,都是在對當地文化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獨具特色的遺產項目[2]。如畢節市有三項戲劇類文化遺產,包括彝族撮泰吉、金沙儺戲、貴州陽戲,從發展淵源上看,這三類戲劇都是在當地儺戲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民間地方戲劇,但是從獨特性上來看,三種戲劇類型的服飾、妝面、唱腔等均有不同,彝族撮泰吉具有彝族人民的唯一性和獨創性,主要對人類的原始發展歷程進行描述;金沙儺戲更加重視延循古老的儺祭儀式,具有固定的劇目程式,不能混淆;陽戲則在融合了儺文化、巴蜀文化、道教文化、花燈小調等的基礎上有了更加綜合的演化。畢節市在尋找文化遺產項目的時候,并未將同一類型的傳統文化混為一談,而是在深入分析各個傳統文化不同之處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辨別和認證,既體現了傳統文化研究的嚴謹性,又有助于對各個民族獨特文化傳統的保護。

其三,畢節市文化遺產均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相關,尤其是彝族、苗族的傳統文化,在畢節市文化遺產中占有主要份額,這與畢節市的民族歷史傳統相適應,顯示出了民族文化在畢節市文化發展長河中的重要價值。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在當代畢節的文化發展中也起到了凝聚的作用。畢節市既關注了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對各個傳統民族文化在當代多民族混居的情況下的融合價值進行分析,將民族的文化變為地區的文化,進而成為國家的文化、人類的文化,始終堅持了文化遺產研究的正確方向。

二、貴州省畢節市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質

(一)驅邪納福的愿景

驅邪納福的主題在畢節市文化遺產中十分常見,尤其在以祭祀為主題的歌舞或戲劇表演中。如撮泰吉中的麒麟舞,在彝語中被稱為“實則”,是撮泰吉中人物“吱嘎阿魯”的坐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撮泰吉中,該形象的出現可以為觀眾帶來吉祥的祝福。在赫章縣彝族鈴鐺舞中,鈴鐺被稱為“懇合貝”,意為對故去之人的告別。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節日、農牧、婚喪嫁娶等事件中均可以舞蹈來慶祝,鈴鐺舞這一告別之舞,也體現出了彝族人民對生死這一問題的哲學思考[3],在葬禮儀式上跳起鈴鐺舞,既表達了親屬對故去之人的哀思,同時也蘊含著祛除邪祟、向往幸福的愿景。

儺戲是畢節市文化遺產中驅邪納福主題的最佳展示。金沙儺戲又被稱為“慶壇”,是一種從遠古的祭祀活動演化而來的民間戲劇,因此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表演程式,如演出中不同的面具表示不同的角色,以“壇”進行區分,不同的“壇”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慶壇的表演內容多為驅邪納福、祈求平安,分為文壇和武壇,文壇是為死者祭祀,以娛神為主;武壇是為喜事慶祝,以娛人為主。儺戲中包含著百姓最為原始的萬物有靈的哲學思考,表現出對多種生命形式的尊重,當地群眾通過慶壇的方式進行祭祀,向神靈祈求平安和祝福,實際上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在慶壇的祭祀程式中,也多包含有尊老愛幼、除暴安良、孝順仁義、保衛家鄉等道德和民族意識[4],因此,在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質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不能將驅邪納福的樸素思想與封建迷信等一概而論,而是應該辯證地從民族文化發展的實際出發,關注到當地群眾在祈福祭祀活動中對于美好生活的核心追求,在該文化特質的發揚中也需要與群眾內心的美好愿景相結合,才能真正地發揮出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赫章縣彝族火把節也體現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鸢压澠鹪从谝妥迦罕妼鸬某绨?在彝族古諺中,有著“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的說法,認為火的保留對一年的運勢有影響作用,只有保持火不熄滅,一年的運勢才會興旺?;鸢压澮惨虼顺蔀橐妥遄顬橹匾拿褡骞澣罩?代表著群眾對于豐收的美好祝愿?;鸢压澰谝驼Z中被稱為“朵扔吉”,以彝族十月太陽歷為計算方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在畢節赫章縣彝族聚居地都會舉辦盛大的慶?;顒?。隨著畢節市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發展,火把節也由傳統的單一慶?;顒友莼癁橐粋€經典的旅游項目,包含舞蹈、摔跤、斗牛、斗羊、對歌、餐飲等多項內容?;鸢压澮呀洺蔀楫吂澥形幕z產的一張名片,對畢節市其他文化遺產項目的當代價值的發掘有著啟迪和示范的作用。

(二)民族歷史的記錄

在畢節市文化遺產中,彝族撮泰吉體現了彝族先民對人類起源的獨特理解。撮泰吉中的唱詞“阿歐那巨惹,撮唷撮麻叟,撮唷尼啰叟”,翻譯成漢語是“遠古的人,長得不像人,更像是野獸”,在經歷了一系列穿樹葉、吃野果的生存斗爭后,“撮斗戳叟斗,撮菊戳叟菊”,即“人類由此誕生了”。撮泰吉不僅反映出了彝族先民對人類起源的認知,同時也是對本民族祖先艱苦生存的歷史的記載,通過撮泰吉這一戲劇的形式展現在后世面前。而在彝族古籍《物始記略》中“有火不怕冷、有火不怕餓;有火就鑄銅、有火就生鐵”等的描述,也反映出彝族先民對火的發現和使用的歷程,同樣對我們研究彝族的歷史傳統起到重要作用。

遷徙在苗族的歷史中十分重要,苗族先民正是在不斷的遷徙過程中才實現了種族的延續,而關于遷徙的民族歷史,在苗族蘆笙舞中也有記載,尤其是蘆笙舞“滾山珠”,更是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記憶[5]。滾山珠在苗語中為“子羅多”,意為用在地上翻滾的姿勢壓倒荊棘,相傳在苗族先民遷徙的過程中,遍地荊棘擋住了人們前進的方向,一些勇士便滾在地上,用身軀壓倒荊棘,為族人掃清前進的障礙。在當代蘆笙舞的表演中,地龍滾荊、雙飛燕、倒栽樁等動作依然十分常見。

苗族服飾,被稱為“無字史書”,將民族歷史繡制在服裝上,就成為了苗族服飾的典型紋樣。以納雍縣苗族服飾文化遺產項目為例,經過研究證實,該服飾上的“+++”符號表示龍,“e”符號表示蟲子,“≌”符號為江河和水源,“※”符號則為蝴蝶。這些符號構成了苗族的民族語言,顯示出了當地苗族先民在遷徙過程中的所見所感,這些為躲避戰亂遷徙至高山地區的苗族人,正是用這種自創、自編、自繡的符號,結合一些牛、鳥、魚、花等“族徽”式的圖案,記錄下本民族的史詩。

可見,對于民族歷史的記錄和傳唱是畢節市文化遺產的主要文化特質之一,在缺少文字的遠古時代,畢節當地群眾便是采用這種古老而樸素的記錄方法,將先民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行為編制成舞蹈、戲劇、歌曲、紋樣,為我們研究古代民族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畢節市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一)美學價值

毫無疑問,畢節市文化遺產均有著極高的美學價值,無論是大方漆器中的獨特技藝,還是織金服飾上的民族紋樣,都向世人展示著畢節地區少數民族的獨特美學傳承。對文化遺產的欣賞中更蘊含了對于民族美學的理解,而美也是吸引大眾主動了解一項文化遺產的最直觀因素,只有展示出文化遺產的美,并用主動宣傳的方式展示文化遺產的美,才能真正激發起文化遺產的發展活力。

因此,為促進畢節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的發揮,需要首先從美學價值的研究角度著手,對畢節市多種文化遺產的美學符號進行研究,從內部將文化遺產進行解構,將之整合為更適應現代文化傳播需求的美學符號。如在儺戲等戲劇的價值發掘中,就可以以面具為基礎美學符號,將不同類型角色人物的面具進行現代化設計,在面具符號的基礎上進行變革,提升大眾對儺戲等文化遺產的接受程度。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對多種美學符號的文化價值進行宣傳,如正神、兇神、人物、丑角等不同形象的面具符號的區分,以起到文化宣傳和推廣的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獨特的文化遺產。

(二)文化價值

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具有明確的文化價值。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多與文化遺產的內在信仰相關,如儺戲主要用于祭祀活動,則具有祈神求福的文化價值;火把節用于節日慶典,具有慶祝豐收分享喜悅的文化價值;苗族服飾作為無字史書,在歷史研究方面具有特殊貢獻。畢節市在發掘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的同時,也需要對現有的多種文化遺產的內核進行分析,辨別不同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文化價值的獨特性,既要從系統的層面統籌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又不能對全部文化遺產一概而論。如在不同類型的戲劇文化遺產的宣傳中,可以遵循從歷史沿革到當代特征的宣傳體系,但是也需要關注到不同文化遺產的價值特征,并將之充分地融入當代畢節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促進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交融,不僅要把文化遺產放在博物館里,還要把文化遺產應用在生活之中。

(三)產業價值

文化遺產應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關,在我國鄉村振興等戰略的號召下,很多農村地區都開啟了多種多樣的產業活動,而從畢節市文化遺產的分布情況來看,很多典型的文化遺產恰恰是分布在這些較為偏遠的鄉村地區。鄉村地區為文化遺產的保存提供了土壤,而文化遺產也可以反哺鄉村地區的產業發展,促進當地的產業繁榮。以大方縣漆器為例,大方漆器是貴州省著名傳統工藝美術作品,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銀質獎章,是貴州三寶之一,同時具有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6]。但是由于漆器的制造多需要手工操作,在當代制造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受到限制,因此,其產業價值的挖掘并不徹底,未能充分發揮出漆器產業對當地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而畢節市其他文化遺產相關產業,如苗繡產業、手工藝品產業等實際上也并未完成積極的產業開發工作,在此方面相對落后,未能充分發揮出文化遺產的產業價值。

因此,在后續的畢節市文化遺產當代價值的挖掘中,不只要從美學和文化的角度關注和研究文化遺產,更需要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對文化遺產項目的當代經濟價值進行探討,結合各個地區產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以國家級文化遺產為產業名片,不斷提升文化遺產相關項目的品牌價值,建立起文化傳播和產業發展的互助結構,實現對文化遺產項目的綜合開發。

四、結語

本文對貴州省畢節市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質和當代價值進行了說明,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畢節市文化遺產資源極其豐富,其應該抓住我國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良機,從美學、文化、產業三方面對文化遺產項目的當代價值進行挖掘,以實現對文化遺產項目的綜合開發,探索出一條現代化的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發展之路。

猜你喜歡
儺戲畢節市彝族
畢節市統籌推進項目實施 推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高質量發展
彝族海菜腔
非遺瑰寶·儺戲 王雪寧 絕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畢節市旅游文化現狀與創新發展研究
軟陶儺戲面具
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幸福感調查研究——以畢節市某特殊教育學校為例
彝族養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My Best Frien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