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二泉》中“阿炳”角色表演塑造的美學研究

2024-03-01 11:52宮小涵
劇作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阿炳表演者歌劇

宮小涵

歌劇表演從本質層面來看是一種舞臺藝術的呈現,需要創作者和演員一同遵循“構思在先,表演在后”的規則。尤其需要舞臺表演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結合自身掌握的舞臺表演技巧,根據劇情的設計和人物的需要進行人物構思,讓表演者完成自我內化、實現對角色的認同。帶有民族音樂色彩的歌劇《二泉》作為優秀的歌劇作品,集地域特色、現代意識和傳統根基于一體。這部作品在幾經編寫的過程中汲取了民族傳統藝術和西方優秀歌劇經驗,以民族化的形式,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內涵。整部作品以主人公阿炳的生平為脈絡,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塑造出了一個帶有情感沖突的民間音樂奇才。歌劇中阿炳的人物形象塑造直接關系到整部作品的成功與否,也是體現東方經典藝術——二胡藝術美的關鍵。本文著重從歌劇主人公的人性美、音樂美、形象美三方面進行探究。

一、歌劇《二泉》中的人性美

在歌劇《二泉》中,主人公阿炳是作品的主體脈絡,按照歌劇創作“寫人、為人寫”的創作主旨,“阿炳”的角色表演塑造至關重要[1]P27。這就需要創作者和表演者一方面完成對“人物”的捕捉,另一方面通過各種表演技巧完成“人物”情感的抒發,捕捉體會到“阿炳”的內心情感,完成角色的建構,呈現出角色的人性之美。

(一)角色表演塑造的刻畫美

在歌劇角色塑造的藝術創作中,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和藝術家更加關注“人性”的問題,從人性角度來呈現個性化的角色表達。關于角色人性的塑造和刻畫,要求歌劇演員從點出發,通過“小題大做、小馬拉大車”的人物刻畫方式,以普通的角度為切入點實現主題的呈現,以小見大,通過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呈現出社會人性的真善美。歌劇《二泉》中的主人公“阿炳”的角色塑造,需要表演者根據劇本的社會創作背景和阿炳的生存環境進行細致的分析。歌劇《二泉》中阿炳的表演者王宏偉談到人物角色表演塑造問題時說,他個人除了詳細分析現存的關于阿炳的文獻資料外,還多次到阿炳先生的故居和生活地進行采風,在二泉、惠山等地感受阿炳的內心世界[2]P116,將自己的所感所想和資料里的阿炳相融合,感受一位飽經滄桑的民間藝術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在角色塑造的整個過程中,表演者需要將自身與角色人物融為一體,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在生活中體驗和感受才能夠將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甚至從潛意識里去感悟阿炳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在阿炳失明的那部分表演中,那種心靈的無助和對家人及生活的態度,都需要表演者根據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和角色構思獲得人物表演的靈感。將主人公阿炳郁結于心的無奈和悲情表達出來,巧妙地完成歌劇人物角色的刻畫,讓受眾能夠切身感受到主題的內涵,以人物角色帶有起落的人生境遇和情感起伏來考量不同時代的人性,在強調不屈向上的同時也呈現出“人”的奮斗與掙扎,刻畫出一種帶有人物特點的生命美。

(二)視聽融合之中的韻律美

歌劇作為音樂和表演的藝術融合,將語言賦予了音樂化的魅力,如何將帶有故事的劇情變成膾炙人口的“場上之曲”,則是表演藝術家們綜合能力的體現。我們以歌劇《二泉》首演阿炳的扮演者王宏偉為例,王老師的聲樂表演形象貼切,在塑造人物角色形象的同時,也展現了視聽融合的一種“韻律美”。這種“韻律美”不單單是一種內心情感的抒發,還蘊含著受眾對于民族歌劇的審美追求,即老百姓常說的看起來有亮點,聽起來有味道。歌劇《二泉》主人公阿炳的唱段,在整部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編劇和作曲家在創作時最大限度地提取了《二泉映月》中的音樂旋律[3]p120,唱段中詠嘆調的旋律高雅而有韻味,整體上呈現了江南民歌的韻味,在每一部分的唱段中都能夠體現出不同時期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在唱段《無錫景》中編劇還將帶有江南韻律的小調穿插其中,達到了較好的表現效果。歌劇中的視聽融合表演,一方面要求表演者準確地把握阿炳所處的時代背景,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還原人物形象,將自己的理解與二度創作相融合,展現“視界”的魅力,為舞臺表演提供新的表演視角。另一方面,表演者要從戲劇結構、音樂和音響層面去理解當代聲樂表演的內涵,巧妙地處理好歌劇中的演唱高潮和戲劇沖突,產生新的審美境界,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二泉》視聽融合中的“韻律美”。

(三)理解與認識之上的情感美

歷經百年滄桑,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日趨成熟。面對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中國歌劇藝術在藝術表現、創作主題等方面仍然保持著多元化的成長態勢。尤其是民族化的創作讓中國民族精神的表達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歌劇《二泉》作為帶有民族文化符號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現代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阿炳的角色形象塑造需要在尊重事實和尊重原創的基礎上完成,這就需要表演者把握住主人公的情感。整部歌劇中阿炳的情感主要圍繞三個層面展開,即父母情、夫妻情、二胡情。首先,在歌劇的前半場中,表現了阿炳先生對于父母情的一種感念。青年時期的阿炳一直生活在道觀,早年父親的不能相認和母親的離世給幼小的阿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傷,這就需要表演者將阿炳與父親交流中的那種憋悶和無奈的復雜內心情感通過對話和二重唱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詮釋出來。其次是與彩娣的夫妻情。善良的阿炳在茶樓工作時遇到了苦命的彩娣,為救助彩娣遭到惡霸的毆打導致失明。彩娣苦苦尋找阿炳,最終二人走到了一起。二人之間的夫妻情是建立在共患難基礎上的,就需要歌劇表演者在表演時展現出這種特殊的情感。在長期的生活中彩娣不僅是阿炳的妻子,還是他生活的依仗,陪伴阿炳走完了后半生。表演者需要在理解劇本的基礎上認識角色,在心中形成構思,實現對夫妻情的完美詮釋。最后是阿炳對二胡的鐘情,面對命運的如此不公,阿炳從未放棄對二胡的熱愛,這種情感也值得人們敬畏。

二、主人公阿炳形象的音樂美

歌劇表演藝術中,帶有主題色彩的音樂既是對歌劇作品的整體概括,也是呈現主體人物角色形象最為直接的手段。對于歌劇中的主人公而言,需要表演者基于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特征有效準確地凝練人物個性,并融入新的元素,從而達到深化人物音樂形象的作用。與其他歌劇有所不同的是,主人公阿炳的音樂并不是后期創作的,而是民間藝術家“阿炳”先生自己創作的。其中的絕世佳作《二泉映月》便是阿炳人生最完美的寫照??梢哉f《二泉映月》的音調一響起仿佛就映射出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盲人在風雨中拉琴的場景,歌劇《二泉》的作曲家也深刻地意識到保留作品《二泉映月》的標簽性與塑造人物的形象密切相關,唯有從其原有作品中挖掘人物特性,才能夠在引發受眾情感共鳴的同時保留藝術的真實性??梢哉f歌劇《二泉》中主人公阿炳的音樂形象主要通過主題旋律《二泉映月》和主題樂器二胡進行塑造。這一做法也真實實現了歌劇創作者對主人公阿炳的藝術尊重和人格欣賞。歌劇的序幕以作品《二泉映月》開篇,開篇音調下行仿佛感嘆命運的不公,凄楚地哀嘆著,這也為整部劇目的音樂埋下了傷感的伏筆。在充滿悲憫和無奈的旋律中,阿炳先生開始了他不幸一生的陳述,這種悲憫也化作一種對命運抗爭的力量,奮斗著、奔涌著。作曲家通過對《二泉映月》中原始曲調的變奏和重構將主題旋律貫穿于歌劇的發展始終,最大限度地呈現和還原了民間藝術家阿炳先生的人物特點,可謂是展其心、塑其形,用最原始的旋律向觀眾講述著阿炳先生坎坷的人生路,這其中的辛酸和苦難不僅僅屬于底層的勞動者,也帶有對命運的美好向往,原始的音樂中既有悲憫也有對夢想的渴望。阿炳先生作為民間藝術家,因精通樂器二胡和琵琶遠近聞名,因此,主題樂器二胡是歌劇《二泉》中阿炳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特殊表現。阿炳先生一生中創作的作品多達二百多首,不論是樂器演奏的超群技藝,還是那種獨特的音樂情懷,主題樂器的呈現將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不論是歌劇中的二胡演奏者還是樂器獨奏,都是一種直接的視覺藝術傳達。這種音樂藝術仿佛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對話,通過主題音樂或與交響樂隊協奏,將其在舞臺景觀下的演奏動態直面傳達給觀眾,在為受眾搭建真實音樂表演空間的同時,直接塑造了一個才華橫溢、積極向上的民間藝術家形象。

三、主人公阿炳的舞臺形象美

在歌劇表演中,除了歌劇主人公的舞臺直接表達,歌劇演員的舞臺行動對角色人物形象塑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歌劇人物舞臺形象的塑造主要以舞臺表演為載體,通過戲劇場景的搭建,賦予觀眾戲劇化的代入感,讓受眾達到共情。歌劇的舞臺表演者既要詮釋出人物原型又要忠實于原著,在自身藝術修養的基礎上賦予人物新的生命和活力,完成歌劇演員角色形象的二度創作。從歌劇的整體舞美表達來看,舞臺設計師以對主人公阿炳的主觀意識呈現作為舞臺的變化動機,用“抽屜式”的手法填補舞臺空間,通過投影、水霧和用光的結合將舞臺的重點和舞美主題進一步深化,不論是在造型設計上還是在服裝設計層面,都構成了塑造阿炳角色形象的重要因素。從帶有詩意特色的江南水鄉到民國時期的落魄,時空的跨越意味著主人公阿炳人物形象的獨特性。舞臺上的演員運用寫意和紀實的雙重手法將“阿炳”的人生命運變遷場景化地展現在受眾眼中。舞臺藝術作為歌劇表達最為直接的呈現框架,是歌劇藝術表達中具象化的藝術形態。歌劇中人物的舞臺形象塑造通過不同的場景空間表達展現人物的外在和內心情感,具有獨特的形象審美價值,為歌劇人物形象美的呈現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歌劇《二泉》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離不開精致的舞美設計,從燈光到舞臺的多樣化設計都不斷深化了阿炳不同人生階段的境遇和內心活動,從舞臺外部呈現上為主人公“阿炳”構建了多元的情感框架。

歌劇《二泉》人物角色塑造是成功的,它為受眾呈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民間藝術家——阿炳。阿炳一生歷經坎坷磨難卻心懷夢想,積極感恩,體現了時代審美理念和人文精神。歌劇中塑造的主人公阿炳角色形象體現了當代歌劇藝術中所表達的“人性美”“音樂美”和“形象美”,為當代民族歌劇創作提供了一個標準的范式。其成功創演不僅為當代歌劇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當代民族歌劇的創作者們深層次地挖掘民族文化題材提供了新的參考。

參考文獻:

[1]于平 :《舞劇〈阿炳〉:門文元與他的“人文關懷” 》,《舞蹈》,2000年第1期

[2]周慧中:《舞劇〈阿炳〉的投排斷想》,《藝術百家》,1999年第3期

[3]張知二:《觀照全局 寫意大氣 簡潔到位 精美獨特——從舞劇〈阿炳〉的舞美設計淺談周本義教授的藝術追求》,《藝術百家》,2001年第2期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岳瑩 王巍

猜你喜歡
阿炳表演者歌劇
張幫主
張幫主
走進歌劇廳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劇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歌劇在路上
妙猜兩數
2012年龍年網絡春晚節目單
論表演者權體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